《大学物理B》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College Physics B 学时:80 讲授学时:80 学 分分:5 修课程:高等数学 适用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开课单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课程间价 (一)课程性质: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物质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机械 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微观粒子运动等)及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的科学。物理学的内 容主、洗及面「 ,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许多 部门,是自然科学 工程技术的 础 以物理学基础为内容的大学物理课程 是高等 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通识性必修基础课。大学物理课程在培养学生现代的科 学的自然观、宇宙观和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方法 等方面,都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教学目的与任是: 1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了解各种理想物理模型 并能根据物理概念、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主要因素,略去次要因素,对所研究的对 象进行合理的简化。 2.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其学会运用物理学的原理、观点和方法,研究、计 算或估算一般难度的物理问颗,并能根据单位、数量级和与已知典型结果,判新结果的 合理性 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质,使之能够独立地阅读相当于大学物理水平的教材、参 考书和文献资料,并能理解其主要内容和写出条理较清楚的笔记、小结或读书心得。 4.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及运用能力,增强学生毕业后对所从事工作的适应能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得的关系 由于本课程将充分运用高等数学表述物理规律和分析物理问题,为保证其水平和 质量,本课程适宜在第 学期开课。 2.本课程是一门基础理论课,与理工类各专业的许多基础课、技术基础课有着密切 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其联系和分工,既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包括避免与中学物 理内容的重复),也要避免脱节。 3.在处理与《理论力学》、《电工学》等课程的配合和分工时,本课程将系统地讲授 基本知识 基本概念 规律,侧重于从物理本质上加以阐述和理解 (四)对教师的教学要求 1.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学得活些, 还要注意扩大知识面,使学生学得广些。 2应精#基本内容,注音学方法,东分利用C、录像和猫示空验形象化教 王段 址种物理免或 一现象的静态和动态过程,提高课堂讲授效果,注意培养 学生的自学能力及科学思维能力 3.习题论以用绕习题解决物理问题为主。通过课堂上教师有目的的示范、启发 诱导,以及学生课堂上的独立思考、演算达到学握基本物理概念和原理,提高运用所学 16
16 《大学物理 B》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College Physics B 总 学 时:80 讲授学时:80 学 分:5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 适用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开课单位: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一、课程简介 (一) 课程性质: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物质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机械 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微观粒子运动等)及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的科学。物理学的内 容丰富、涉及面广,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许多 部门,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以物理学基础为内容的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学 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通识性必修基础课。大学物理课程在培养学生现代的科 学的自然观、宇宙观和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方法 等方面,都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 教学目的与任务是: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了解各种理想物理模型 并能根据物理概念、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主要因素,略去次要因素,对所研究的对 象进行合理的简化。 2.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其学会运用物理学的原理、观点和方法,研究、计 算或估算一般难度的物理问题,并能根据单位、数量级和与已知典型结果,判断结果的 合理性。 3.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质,使之能够独立地阅读相当于大学物理水平的教材、参 考书和文献资料,并能理解其主要内容和写出条理较清楚的笔记、小结或读书心得。 4.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及运用能力,增强学生毕业后对所从事工作的适应能 力。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1. 由于本课程将充分运用高等数学表述物理规律和分析物理问题,为保证其水平和 质量,本课程适宜在第三学期开课。 2.本课程是一门基础理论课,与理工类各专业的许多基础课、技术基础课有着密切 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其联系和分工,既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包括避免与中学物 理内容的重复),也要避免脱节。 3. 在处理与《理论力学》、《电工学》等课程的配合和分工时,本课程将系统地讲授 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侧重于从物理本质上加以阐述和理解。 (四)对教师的教学要求: 1.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学得活些, 还要注意扩大知识面,使学生学得广些。 2. 应精讲基本内容,注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 CAI、录像和演示实验等形象化教学 手段,展示某种物理现象或某一现象的静态和动态过程,提高课堂讲授效果,注意培养 学生的自学能力及科学思维能力。 3. 习题讨论以围绕习题解决物理问题为主。通过课堂上教师有目的的示范、启发、 诱导,以及学生课堂上的独立思考、演算达到掌握基本物理概念和原理,提高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课外作业应包括一定数量的计算题和一定数量的概念题。除安排一般必做习题 外,也可增加若干较难的题目给优秀学生选做,以利因材施教。 为反映工科大学物 理 程特点和科学技术的新进展,以物理学为基础的相关现代 工程技术的内容可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具体情况由任课教师自选。 (五)教学基本要求的级别说明: 教学基本要求分三级:掌握、理解、了解。 堂据,属较高要求,对干要求堂据的内容(句括定理、定律、原理的内容、物迎 义及话用条件)都应比较透彻明了 牛能熟练用以分析和计算工科大学物理水平有关问 题,对于那些能由基本定律导出的定理要求会推导。 理解:属一般要求。对于要求理解的内容(包括定理、定律、原理等的内容、物理意义 及适用条件)都应明了,并能用以分析和计算工科大学物理水平的有关问题。对于那些能由 基本定律导出的定理不要求会推导。 了解:属较低要求。对干要求了解的内容,应该知道所洗及的问题的现象和有关试验 并能对他们进行定性解释 还应知道与问题直接有关的物理量和公式等的物理意义。对于 要求了解的内容,在经典物理部分一般不要求定量计算:在近代物理部分要求能作代公式 性的一类的计算。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部分:力学 (讲授·12学时)(习顾课:4学时) 力学是大学物理学中最基本而又非常重要的部分 重点在于使学生能运用微积分及矢 量运算,加深对位矢、 位移 、速度、加速度、切向加速度、法向加速度、 角速度、角加速 度、角动量、变力的功、保守力的功、力矩等概念的理解。明确牛顿力学连续性、因果性 决定性…的深刻含义。并能熟练地应用运动定律及守恒定律分析和计算有关问题,以培 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篇还要使学生注意区别质点和刚体两个模型及其适 用的定理、定律。 道明和津议 1,力学的核心是牛顿运动定律和三个守恒定律的意义及其成立条件。 2.力学中除角动量、刚体部分外绝大多数橱念学生在中学阶段已有接触,故教学中展开应 适度, 以避免重复。 .通过把研究对象抽象为质点、刚体理想模型,逐步使学生学会建立模型的科学研 究方 4.应注意学习矢量运算、微积分运算等方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第一 章:运动学(4学时) 教学内容 第1背」 质点运动的描述:位置矢量、运动方程、 位移、速度、加速度 第2节: 平面极坐标、角速度、角加速度、切向加速度、法向加速度、圆周运动 基本要求: 1.掌握位置矢量、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描述质点运动及运动变化的物理量。 2.理解这些物理量的矢量性、瞬时性和相对性。 3.理解运动方程的物理意义及作用。 1. 学握运用运动方程确定质点的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方法(第一类题),以 及已知质点运动的加速度和初始条件求速度、运动方程的方法(第二类题)。 5.能计算质点在平面内运动时的速度和加速度,以及质点作圆周运动时的角速度、 角加速度、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
17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课外作业应包括—定数量的计算题和一定数量的概念题。除安排一般必做习题 外,也可增加若干较难的题目给优秀学生选做,以利因材施教。 5. 为反映工科大学物理课程特点和科学技术的新进展,以物理学为基础的相关现代 工程技术的内容可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具体情况由任课教师自选。 (五)教学基本要求的级别说明: 教学基本要求分三级:掌握、理解、了解。 掌握:属较高要求,对于要求掌握的内容(包括定理、定律、原理等的内容、物理意 义及适用条件)都应比较透彻明了。并能熟练用以分析和计算工科大学物理水平有关问 题,对于那些能由基本定律导出的定理要求会推导。 理解:属一般要求。对于要求理解的内容(包括定理、定律、原理等的内容、物理意义 及适用条件)都应明了,并能用以分析和计算工科大学物理水平的有关问题。对于那些能由 基本定律导出的定理不要求会推导。 了解:属较低要求。对于要求了解的内容,应该知道所涉及的问题的现象和有关试验, 并能对他们进行定性解释,还应知道与问题直接有关的物理量和公式等的物理意义。对于 要求了解的内容,在经典物理部分一般不要求定量计算:在近代物理部分要求能作代公式 性的一类的计算。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部分:力学 (讲授: 12 学时)(习题课: 4 学时) 力学是大学物理学中最基本而又非常重要的部分,重点在于使学生能运用微积分及矢 量运算,加深对位矢、位移、速度、加速度、切向加速度、法向加速度、角速度、角加速 度、角动量、变力的功、保守力的功、力矩等概念的理解。明确牛顿力学连续性、因果性、 决定性……的深刻含义。并能熟练地应用运动定律及守恒定律分析和计算有关问题,以培 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篇还要使学生注意区别质点和刚体两个模型及其适 用的定理、定律。 说明和建议: 1. 力学的核心是牛顿运动定律和三个守恒定律的意义及其成立条件。 2. 力学中除角动量、刚体部分外绝大多数概念学生在中学阶段已有接触,故教学中展开应 适度, 以避免重复。 3. 通过把研究对象抽象为质点、刚体理想模型,逐步使学生学会建立模型的科学研 究方 法。 4. 应注意学习矢量运算、微积分运算等方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第一章:运动学(4学时) 教学内容: 第 1 节:质点运动的描述:位置矢量、运动方程、位移、速度、加速度 第 2 节:平面极坐标、角速度、角加速度、切向加速度、法向加速度、圆周运动 基本要求: 1. 掌握位置矢量、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描述质点运动及运动变化的物理量。 2.理解这些物理量的矢量性、瞬时性和相对性。 3.理解运动方程的物理意义及作用。 4. 掌握运用运动方程确定质点的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方法(第一类题),以 及已知质点运动的加速度和初始条件求速度、运动方程的方法(第二类题)。 5. 能计算质点在平面内运动时的速度和加速度,以及质点作圆周运动时的角速度、 角加速度、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
第二章:运动定律(2学时) 教学内容: 第1节:牛顿定律 第2节:物理量的单位和量纲 第3节:儿种常见的力 第4节:生师定律的应用举例 基木要求! 1.掌握牛顿三定律及其适用条件 2 能用微积 方法求解 维变力作用下简单的质点动力学问题 掌握功的概念,能计算直线运动情况下变力的功。 4.理解保守力作功的特点及势能的概念,会计算重力、弹性力和万有引力势能, 第三章:基本定理和守恒定律(2学时) 教学内容: 第1节: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定理 第2节:动量守恒定律 第3节:动能定理 第4节:保守力与非保守力势能 第5节: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 第6节,能最宋恒定佳 基本要求: 掌握质点的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通过质点在平面内的运动情况理解角动量(动 量矩)和角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们分析、解决质点在平面内运动时的简单力学问题。 2.草握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草握运用守恒定律分析问题的思想和方 法,能分析简单系统在平面内运动的力学问题。 第四章:刚体(4学时) 教学内容 第1节:刚体的定轴转动 第2节:力矩转动定律转动惯昂 第3节:角动量角动量守恒定律 第4节:力矩作功刚体定轴转动的动能定理 理解描写刚体定轴转动的物理量 2.掌握角量与线量的关系。 3.理解力矩和转动惯量概念 4.掌握刚体绕定轴转动的转动定理。 5.理解角动量概念 6 掌握质点在平面内 运动以及刚体绕定轴转动情况下的角动量守恒问题 .理解刚体定轴转动的转动动能概念,能在有刚体绕定轴转动的问题中正确地应用 机械能守恒定律,能运用以上规律分析和解决包括质点和刚体的简单系统的力学问题。 第二部分:电磁学 (讲授:24学时)(习题课:6学时) 场这物质存在的尊启形式以前不计论想很心,本管主要介组由磁场文面要的场 的基本性质和运动规律。重点介绍静电场和稳恒磁场的描 、性质、所遵循的基本规律 以及静电场与导体和电介质的相互作用、稳恒磁场与磁介质的相互作用等。通过这两 不随时间改变的电磁场的时论,进一步时论一股的电磁场的运动规律,从而得出电蕊场 普遍遵循的麦克斯韦方程组
18 第二章:运动定律(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 1 节:牛顿定律 第 2 节:物理量的单位和量纲 第 3 节:几种常见的力 第 4 节:牛顿定律的应用举例 基本要求: 1.掌握牛顿三定律及其适用条件。 2.能用微积分方法求解一维变力作用下简单的质点动力学问题。 3.掌握功的概念,能计算直线运动情况下变力的功。 4.理解保守力作功的特点及势能的概念,会计算重力、弹性力和万有引力势能。 第三章:基本定理和守恒定律(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 1 节: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定理 第 2 节:动量守恒定律 第 3 节:动能定理 第 4 节:保守力与非保守力 势能 第 5 节:功能原理 机械能守恒定律 第 6 节:能量守恒定律 基本要求: 1. 掌握质点的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通过质点在平面内的运动情况理解角动量(动 量矩)和角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们分析、解决质点在平面内运动时的简单力学问题。 2. 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掌握运用守恒定律分析问题的思想和方 法,能分析简单系统在平面内运动的力学问题。 第四章:刚体(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 1 节:刚体的定轴转动 第 2 节:力矩 转动定律 转动惯量 第 3 节:角动量 角动量守恒定律 第 4 节:力矩作功 刚体定轴转动的动能定理 基本要求: 1. 理解描写刚体定轴转动的物理量。 2. 掌握角量与线量的关系。 3. 理解力矩和转动惯量概念。 4. 掌握刚体绕定轴转动的转动定理。 5. 理解角动量概念。 6. 掌握质点在平面内运动以及刚体绕定轴转动情况下的角动量守恒问题。 7. 理解刚体定轴转动的转动动能概念,能在有刚体绕定轴转动的问题中正确地应用 机械能守恒定律,能运用以上规律分析和解决包括质点和刚体的简单系统的力学问题。 第二部分:电磁学 (讲授:24 学时)(习题课:6 学时) 场这一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以前还讨论得很少,本篇主要介绍电磁场这一重要的场 的基本性质和运动规律。重点介绍静电场和稳恒磁场的描述、性质、所遵循的基本规律, 以及静电场与导体和电介质的相互作用、稳恒磁场与磁介质的相互作用等。通过这两种 不随时间改变的电磁场的讨论,进一步讨论一般的电磁场的运动规律,从而得出电磁场 普遍遵循的麦克斯韦方程组
本篇教学使学生学会能根据所研究问题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对所研究对 象进行合理简化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微积分及矢量运算,场论等分析处理物理问题 的能力 说明和建议 对中学物理介绍得比较多的电力、磁力、静电感应及电磁感应现象等内容,讲述 中应注意与中学教学的衔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 2.电磁学的重点在于通过库仑定律、高斯定理和环路定理、毕奥-萨伐尔定律、法拉 第电磁感应定律等,学习电磁场的概念以及场的研究方法 3.突出介绍以点电荷的 电场和电流元的磁场为基础的叠加法。强调电场强度、电场 力、磁感应 虽皮 磁场力的矢量性。并加 学生应用微积分解决物理问题的训线 4.重点讲述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以及麦克斯韦关于涡旋电场和位移电流的基本假设, 并闸明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物理思想,帮助学生建立起统一电磁场的概念以及认识电磁场的物 质性、相对性和统一性。 第五章:静电场(6学时) 教学内容 第1节:电荷的量子化电荷守恒定律 第2节:库仑定律 第3节:电场强度 第4节:电场强度通量高斯定理 第5节:静电场的环路定理电势能 第6节:电势 第7节:电场强度与电势梯度 教学要求: 1.掌握描述静电场的两个物理量一一电场强度和电势的概念 2.理解电场强度是矢量点函数,而电势则是标量点函数。 3.理解高斯定理及静电场的环路定理是静电场的两个重要定理,它们表明静电场是 有源场和保守场。 4.掌握用点电荷电场强度和叠加原理以及高斯定理求电场强度的方法。 5.掌握用点电荷电势和叠加原理以及电势的定义式求电势的方法。 6。能用电场强度与电势梯度的关系求解较简单带电系统的电场强度。 第六章: 静电场中导体与电介质(4学时) 教学内容 第1节:静电场中的导体 第2节:静电场中的电介质 第3节:电位移有电介质时的高斯定理 4由容由容 第5节:静电场的能量能量密度 教学要求 1.理解静电场中导体处于静电平衡时的条件,并能从静电平衡条件来分析带电导体在静电 场中的电荷分布。 2.了解电介质的极化机理 3 了解电位移矢量的概念, 以及与由场度的关系 解电介质中的高斯定理 并会用它来计算对称电场的电场强度 5. 理解电容的定义,并能计算几何形状简单的电容器的电容。 6. 了解静电场是电场能量的携带者。 7.了解电场能量密度的概念,能用能量密度计算电场能量。 19
19 本篇教学使学生学会能根据所研究问题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对所研究对 象进行合理简化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微积分及矢量运算,场论等分析处理物理问题 的能力。 说明和建议: 1. 对中学物理介绍得比较多的电力、磁力、静电感应及电磁感应现象等内容,讲述 中应注意与中学教学的衔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 2. 电磁学的重点在于通过库仑定律、高斯定理和环路定理、毕奥-萨伐尔定律、法拉 第电磁感应定律等,学习电磁场的概念以及场的研究方法。 3. 突出介绍以点电荷的电场和电流元的磁场为基础的叠加法。强调电场强度、电场 力、磁感应强度、磁场力的矢量性。并加强学生应用微积分解决物理问题的训练。 4. 重点讲述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以及麦克斯韦关于涡旋电场和位移电流的基本假设, 并阐明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物理思想,帮助学生建立起统一电磁场的概念以及认识电磁场的物 质性、相对性和统一性。 第五章:静电场(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 1 节:电荷的量子化 电荷守恒定律 第 2 节:库仑定律 第 3 节:电场强度 第 4 节:电场强度通量 高斯定理 第 5 节:静电场的环路定理 电势能 第 6 节:电势 第 7 节:电场强度与电势梯度 教学要求: 1. 掌握描述静电场的两个物理量——电场强度和电势的概念。 2. 理解电场强度是矢量点函数,而电势则是标量点函数。 3. 理解高斯定理及静电场的环路定理是静电场的两个重要定理,它们表明静电场是 有源场和保守场。 4. 掌握用点电荷电场强度和叠加原理以及高斯定理求电场强度的方法。. 5. 掌握用点电荷电势和叠加原理以及电势的定义式求电势的方法。 6. 能用电场强度与电势梯度的关系求解较简单带电系统的电场强度。 第六章:静电场中导体与电介质(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 1 节:静电场中的导体 第 2 节:静电场中的电介质 第 3 节:电位移 有电介质时的高斯定理 第 4 节:电容 电容器 第 5 节:静电场的能量 能量密度 教学要求: 1. 理解静电场中导体处于静电平衡时的条件,并能从静电平衡条件来分析带电导体在静电 场中的电荷分布。 2. 了解电介质的极化机理。 3. 了解电位移矢量的概念,以及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4. 了解电介质中的高斯定理,并会用它来计算对称电场的电场强度。 5. 理解电容的定义,并能计算几何形状简单的电容器的电容。 6. 了解静电场是电场能量的携带者。 7. 了解电场能量密度的概念,能用能量密度计算电场能量
8.了解电偶极子概念。 第七章:稳恒磁场(8学时) 教学内容: 第1节: 定由 第2节:磁场磁感强度 第3节:毕奥 一萨伐尔定律 第4节:磁通量磁场的高斯定理 第5节:安培环路定理 第6节: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 节: 载流导线在磁场中所受的力 第8节: 磁场中的磁介质 教学要求: 1。堂握描术磁场的物理量 一磁感强度的概念。 2.理解它是矢量点函数。 3.理解毕奥一萨伐尔定律,能利用它计算一些简单问题中的磁感强度 4. 理解稳恒 磁场的高斯定 理和安培环路定理 5.理解用安培环路定理计算磁感强度的条件和方法。 6.理解洛伦兹力和安培力的公式,能分析电荷在均匀电场和磁场中的受力和运动。 7.了解磁矩的概念.能计算简单几何形状载流导体和载流平面线圈在均匀磁场中或 在无限长流直导体立生的非均匀场中所哥的力和力。 了解磁介质的磁化现象及其微观解释 了解磁场强度的概念以及在各向同性介质中H和B的关系.了解磁介质中的安培环 路定理 10.了解铁磁质的特性。 第八章:电磁感应(6学时) 教学内容 第1节电磁感应定律 第2节动生电动势电源电动势感生电动势 第3节自感和互感 第4节磁场的能量磁场能量密度 第5节位移电流电磁场基本方程的积分形式 教学要求 1.掌握并能熟练应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来计算感应电动势,并判明其 方向。 2.理解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的本质。 3。了解有旋由场的概念」 了解自感和互感的现象,会计算几何形状简单的导体的自感和互感 了解 有能和德 的 会计算均匀磁场和对称磁场的能量 6. 了解位移电流和麦克斯韦电场的基本概念以及麦克斯韦方程组(积分形式)的物 理意义。 第三部分:振动与波动 (讲授:10学时)(习题课:2学时) 振动和波动是物质的基本运动形态之 。本篇着重讨论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基本概念 和基本规律。对于周相、 初周相及周相差等重要概念:振动方程、波动方程 重要规律及 物理意义要求学生很好掌握。 说明和建议: 1.振动和波是自然界极为普遍的运动形式,简谐运动是研究一切复杂振动的基础。 20
20 8. 了解电偶极子概念。 第七章:稳恒磁场(8 学时) 教学内容: 第 1 节:恒定电流 第 2 节:磁场 磁感强度 第 3 节:毕奥—萨伐尔定律 第 4 节:磁通量 磁场的高斯定理 第 5 节:安培环路定理 第 6 节: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 第 7 节:载流导线在磁场中所受的力 第 8 节:磁场中的磁介质 教学要求: 1. 掌握描述磁场的物理量——磁感强度的概念。 2. 理解它是矢量点函数。 3. 理解毕奥-萨伐尔定律,能利用它计算一些简单问题中的磁感强度。 4. 理解稳恒磁场的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 5. 理解用安培环路定理计算磁感强度的条件和方法。 6. 理解洛伦兹力和安培力的公式,能分析电荷在均匀电场和磁场中的受力和运动。 7. 了解磁矩的概念.能计算简单几何形状载流导体和载流平面线圈在均匀磁场中或 在无限长载流直导体产生的非均匀磁场中所受的力和力矩。 8. 了解磁介质的磁化现象及其微观解释。 9. 了解磁场强度的概念以及在各向同性介质中H和B的关系.了解磁介质中的安培环 路定理。 10.了解铁磁质的特性。 第八章:电磁感应 (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 1 节 电磁感应定律 第 2 节 动生电动势 电源 电动势 感生电动势 第 3 节 自感和互感 第 4 节 磁场的能量 磁场能量密度 第 5 节 位移电流 电磁场基本方程的积分形式 教学要求: 1. 掌握并能熟练应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来计算感应电动势,并判明其 方向。 2. 理解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的本质。 3. 了解有旋电场的概念。 4. 了解自感和互感的现象,会计算几何形状简单的导体的自感和互感。 5. 了解磁场具有能量和磁能密度的概念, 会计算均匀磁场和对称磁场的能量。 6. 了解位移电流和麦克斯韦电场的基本概念以及麦克斯韦方程组(积分形式)的物 理意义。 第三部分:振动与波动 (讲授:10 学时)(习题课:2 学时) 振动和波动是物质的基本运动形态之一。本篇着重讨论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基本概念 和基本规律。对于周相、初周相及周相差等重要概念;振动方程、波动方程等重要规律及 物理意义要求学生很好掌握。 说明和建议: 1. 振动和波是自然界极为普遍的运动形式,简谐运动是研究一切复杂振动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