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8日,在3 GPP RAN187次会议 中,华为倡导的Polari码成为5 G eMBB场景控 制信道编码方案,高通倡导的LDPC码为数据 HUAWEI 信道编码方案。 >注:TU-R(国际电信联盟无线电通信局)确定未来的5G具 有以下三大主要的应用场景:(1)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 ),如3D/超高清视频等大流量移动宽带业务;(2)超高可 靠与低延迟的通信(URLLC),如无人驾驶、工业自动化等 需要低时延、高可靠连接的业务;(3)大规模机器类通信 (eMTC),如大规模物联网业务。 20
2016年11月18日,在3GPP RAN1 87次会议 中,华为倡导的Polar码成为5G eMBB场景控 制信道编码方案,高通倡导的LDPC码为数据 信道编码方案。 20 注:ITU-R(国际电信联盟无线电通信局)确定未来的5G具 有以下三大主要的应用场景:(1)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 ),如3D/超高清视频等大流量移动宽带业务;(2)超高可 靠与低延迟的通信(URLLC),如无人驾驶、工业自动化等 需要低时延、高可靠连接的业务;(3)大规模机器类通信 (eMTC),如大规模物联网业务
发展概括 >1948年, Shannon发表开创性文章“通信的数学理论”; > 1950年,Hamming.发明了汉明码; >1955年,Elias引入了卷级码; > 1957年,Prange提出了循环码; > 1960年,Bose/Chaudhuri/Hocquenghem发明了BCH码;Reed和Solomon:提 出了RS码; 1962年,Gallager提出了LDPc码; 1967年,Berlekamp引入了BCH/RS码的快速译码算法; > 1968年,Gallager著书《Information theory and reliable communication》; > 1971年,Viterbi引入卷级码的最大似然译码; > 1972年,BCJR算法的提出; >1981年,Tanner提出了用于理解信道编码理论的Tanner图; > 1982年,Ungerboeck引入编码调制; > 1993年,Berrou/.Glaveieux/Thitimajshima:提出了Turbo码; 1995年,MacKay.重新发现了LDPC码 >1997年,Host/Johannesson/Ablov:提出了编织卷级码。 > 2000年,Aji与McEliece总结了应用消息传递思想进行译码的码型; > 2003年,Koetter-与Vardy提出了RS码的代数软判决译码; > 2007年,Arikan教授提出了极化码; 21
发展概括 1948年,Shannon发表开创性文章“通信的数学理论”; 1950年,Hamming发明了汉明码; 1955年,Elias引入了卷级码; 1957年,Prange提出了循环码; 1960年,Bose/Chaudhuri/ Hocquenghem发明了BCH码;Reed和Solomon提 出了RS码; 1962年,Gallager提出了LDPC码; 1967年,Berlekamp引入了BCH/RS码的快速译码算法; 1968年,Gallager著书《Information theory and reliable communication》; 1971年,Viterbi引入卷级码的最大似然译码; 1972年,BCJR算法的提出; 1981年,Tanner提出了用于理解信道编码理论的Tanner图; 1982年,Ungerboeck引入编码调制; 1993年,Berrou/Glaveieux/Thitimajshima提出了Turbo码; 1995年,MacKay重新发现了LDPC码; 1997年, Host/Johannesson/Ablov提出了编织卷级码。 2000年,Aji与McEliece总结了应用消息传递思想进行译码的码型; 2003年,Koetter与Vardy提出了RS码的代数软判决译码; 2007年, Arikan教授提出了极化码; 21
高效纠错编码的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迭代译码为基础的高效纠错码成为主要研 究对象,不再将精力放在以代数为基础的代数码上,而是寻找新的 纠错码的认识方式,其中有以Tanner图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编译码 的可视化方法,如因子图,以及基于图中双边上信息传递的和积算 法,还有用于评估码字性能限的数值化方法一一密度进化、典型集 合界理论等。 >由于最大似然译码性能最好,但复杂度随码长指数增加(物理上不 可实现),因此必须研究新的编译码方案,期望在性能和复杂度之 间取得平衡。LDPC和Polar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总之,为实现高效纠错,不是采用级联方式构造随机长码,就是采 用迭代译码,或两者均采用,以逼近Shannon限。 22
高效纠错编码的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迭代译码为基础的高效纠错码成为主要研 究对象,不再将精力放在以代数为基础的代数码上,而是寻找新的 纠错码的认识方式,其中有以Tanner图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编译码 的可视化方法,如因子图,以及基于图中双边上信息传递的和积算 法,还有用于评估码字性能限的数值化方法--密度进化、典型集 合界理论等。 由于最大似然译码性能最好,但复杂度随码长指数增加(物理上不 可实现),因此必须研究新的编译码方案,期望在性能和复杂度之 间取得平衡。LDPC和Polar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总之,为实现高效纠错,不是采用级联方式构造随机长码,就是采 用迭代译码,或两者均采用,以逼近Shannon限。 22
端到端的通信系统模型 信源 信源编码 信道编码 调制 噪声 信道 干扰 同步 收信者 信源译码 信道译码 解调 信息和编码理论 调制和检测理论 >从图中可知,数字通信的主要技术问题包括:信源编译码、 信道编译码、数字调制解调、基带传输、信道与噪声、接 收时必须要解决的同步问题、为了使通信过程保密,要进 行保密编译码的处理等。 23
端到端的通信系统模型 从图中可知,数字通信的主要技术问题包括:信源编译码、 信道编译码、数字调制解调、基带传输、信道与噪声、接 收时必须要解决的同步问题、为了使通信过程保密,要进 行保密编译码的处理等。 信源 信源编码 信道 收信者 噪声 干扰 信道编码 调制 信源译码 信道译码 解调 信息和编码理论 调制和检测理论 同步 23
无线信道 比有线信道要恶劣的多!
无线信道 比有线信道要恶劣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