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用砂石试验实验三试验日期指导教师(一)试验目的(二)试验记录1.砂的表观密度测定(李氏瓶法)装试样前瓶中装试样后瓶中水表观密度p(g/cm2)(0.01)试验试验质量水的体积和试样的体积编号m(g)单个平均值Vo (ml)Vi (ml)5012502.砂的堆积密度测定试验堆积密度p。(kg/m)(筒+砂)质筒质量ml筒体积V试验质量编号(g)量m2 (g)(L)单个平均值m(g)123.碎石的表观密度测定(广口瓶法)表观密度p(g/cm)试验(水+瓶)质量试验质量(试样+水+瓶)编号质量mi(g)mo(g)m2(g)单个平均值12
实验三 混凝土用砂石试验 试验日期 指导教师 (一) 试验目的 (二)试验记录 1.砂的表观密度测定(李氏瓶法) 试验 编号 试验质量 m(g) 装试样前瓶中 水的体积 V0 (ml) 装试样后瓶中水 和试样的体积 V1 (ml) 表观密度 ρ’(g/cm3)(0.01) 单个 平均值 1 50 2 50 2.砂的堆积密度测定 试验 编号 筒质量 m1 (g) (筒+砂)质 量 m2 (g) 试验质量 m(g) 筒体积 V (L) 堆积密度 ρ’0 (kg/m3 ) 单个 平均值 1 2 3.碎石的表观密度测定(广口瓶法) 试验 编号 试验质量 m0(g) (试样+水+瓶) 质量 m1(g) (水+瓶)质量 m2(g) 表观密度 ρ(g/cm3) 单个 平均值 1 2
4.砂筛分试验试验质量公称尺寸分计筛余量分计筛余率累计筛余率i(%)βi (%)(mm)mi (g)m(g)5.02.51.250.635000.3150.16筛底误差(三)试验结果分析1.计算砂子的空隙率P=(1_Po))×100%pp。一堆积密度:p一表观密度砂空隙率为:(精确至1%)2.计算砂的细度模数,评定粗细程度(β, + β, + β, + β, + β)- 5βM=100β一砂的细度模数;β、β、β、B、β、β。一分别为公称直径5.00mm、2.5mm、1.25mm、0.63mm、0.315mm、0.16mm筛上的累积筛余。粗砂:4=3.7~3.1中砂:3=3.0~2.3细砂:叫=2.2~1.6特细砂:附=1.5~0.7区。砂细度模数为:砂的粗细程度评定为:砂的颗粒级配为依据标准:JGJ52一2006《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
4.砂筛分试验 试验质量 m(g) 公称尺寸 (mm) 分计筛余量 mi(g) 分计筛余率 αi(%) 累计筛余率 βi(%) 500 5.0 2.5 1.25 0.63 0.315 0.16 筛底 误差 (三)试验结果分析 1.计算砂子的空隙率 P 1 ' 100% 0 ' =( − ) ρ’0 —堆积密度;ρ’—表观密度 砂空隙率为: (精确至 1%) 2.计算砂的细度模数,评定粗细程度 1 2 3 4 5 6 1 100 ( ) 5 − + + + + − f = f —砂的细度模数; 1、2、3、4、5、6—分别为公称直径 5.00mm、2.5mm、1.25mm、0.63mm、0.315mm、 0.16mm 筛上的累积筛余。 砂细度模数为: 砂的粗细程度评定为: 砂的颗粒级配为 区。 依据标准:JGJ52—2006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
第_周,第讲次课程名称:《建筑材料实验》摘要授课题目混凝土用砂石试验本讲目的要求及重点难点:【目的要求】通过本讲课程的学习,掌握混凝土用砂石视密度、堆积密度、筛分析试验方法。【重点】测定砂的表观密度、堆积密度并计算空隙率。【难点】计算砂的细度模数,确定砂子级配的好坏和粗细程度。内容
课程名称:《建筑材料实验》 第 周,第 讲次 摘 要 授课题目 混凝土用砂石试验 本讲目的要求及重点难点: 【目的要求】通过本讲课程的学习,掌握混凝土用砂石视密度、堆积密度、筛分析试验方法。 【重 点】测定砂的表观密度、堆积密度并计算空隙率。 【难 点】计算砂的细度模数,确定砂子级配的好坏和粗细程度。 内 容
砂石密度试验砂的视密度试验(李氏瓶法)(一)实验原理表观密度是指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含开口孔隙的表观密度称为视密度,以排水法测定其体积。(二)主要仪器:李氏瓶(250mL),天平(精度1g)等。(三)试验步骤1.向李氏瓶中注入冷开水至一定刻度处,擦干瓶颈内部附着水,记录水的体积(Vo)。2.取烘干试样50g(m),徐徐加入盛水的李氏瓶中。3.试样全部倒入瓶后,用瓶内的水将粘附在瓶颈和瓶壁的试样洗如水中,摇转李氏瓶以排除气泡,静置约24h后,记录瓶中水面升高后的体积(V)。(四)视密度的计算m,×1000DV,-Vo式中p一表观密度(kg/m2);精确至10kg/m3mo一烘干后砂的质量(g);Vi一倒入试样后水和试样的体积(ml)。Vo一水的原有体积(ml)。α,一水温对砂的表观密度影响的修正系数。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两次结果之差大于20kg/m时,应重新取样试验
砂石密度试验 砂的视密度试验(李氏瓶法) (一)实验原理 表观密度是指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含开口孔隙的表观密度称 为视密度,以排水法测定其体积。 (二)主要仪器:李氏瓶(250mL),天平(精度 1g)等。 (三)试验步骤 1.向李氏瓶中注入冷开水至一定刻度处,擦干瓶颈内部附着水,记录水的体 积(V0)。 2.取烘干试样 50g(m0),徐徐加入盛水的李氏瓶中。 3.试样全部倒入瓶后,用瓶内的水将粘附在瓶颈和瓶壁的试样洗如水中,摇 转李氏瓶以排除气泡,静置约 24h 后,记录瓶中水面升高后的体积(V1)。 (四)视密度的计算 1000 V V m t 1 0 0 − − = 式中 —表观密度(kg/m3);精确至 10kg/m3 m0—烘干后砂的质量(g); V1—倒入试样后水和试样的体积(ml)。 V0—水的原有体积(ml)。 t —水温对砂的表观密度影响的修正系数。 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两次结果之差大于 20kg/m3 时,应重 新取样试验
表6.2.5不同水温对砂的表观密度影响的修正系数水温(℃)151617181920at0.0020.0030.0030.0040.0040.0052221水温(C)232425-ai0.0050.0060.0060.0070.008砂的堆积密度试验(一)试验目的和意义:粉状或颗粒状材料在堆积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称为堆积密度。测定砂的堆积密度并计算空隙率,借以评定砂的质量。砂的堆积密度也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必需的重要数据之一。在运输中,可以根据砂的堆积密度换算砂的运输质量和体积。(二)主要仪器:容量筒、台秤(三)试验步骤:1.用浅盘取砂样约3L,在温度为(105土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量,取出冷却至室温后,筛除大于5mm的颗粒。分成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2.称容量筒质量m1,用漏斗或料勺将试样徐徐装入容量筒内,漏斗或料勺距离筒口约为5cm,装满并使筒口上部试样呈锥形,然后用钢尺将筒口上部多余的试样,沿筒口中心线向两个相反方向刮平后称质量(m2)。精确至1g.(四)堆积密度的计算1.堆积密度按下式计算(精确至10kg/m):po=(m2-m)/V式中m一一容量筒的质量(kg);m2一容量筒和砂的总质量(kg):V—一容量筒容积(m)。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2.空隙率P按下式计算(精确至1%)P'=(1-p/ p). 100%式中p。—一砂的堆积密度;p/一砂的视密度。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精确至1%)
砂的堆积密度试验 (一)试验目的和意义: 粉状或颗粒状材料在堆积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称为堆积密度。 测定砂的堆积密度并计算空隙率,借以评定砂的质量。砂的堆积密度也 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必需的重要数据之一。在运输中,可以根据砂的堆积密 度换算砂的运输质量和体积。 (二)主要仪器:容量筒、台秤 (三)试验步骤: 1. 用浅盘取砂样约 3L,在温度为(105±5) ℃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量,取出 冷却至室温后,筛除大于 5mm 的颗粒。分成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2. 称容量筒质量 m1,用漏斗或料勺将试样徐徐装入容量筒内,漏斗或 料勺距离筒口约为 5cm,装满并使筒口上部试样呈锥形,然后用钢尺将筒口 上部多余的试样,沿筒口中心线向两个相反方向刮平后称质量(m2)。精确至 1g。 (四)堆积密度的计算 1.堆积密度按下式计算(精确至 10kg/m3 ): ρ / 0=(m2-m1)/V 式中 m1 —— 容量筒的质量(kg); m2 ——容量筒和砂的总质量(kg); V——容量筒容积(m3 )。 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2.空隙率 P ’按下式计算(精确至 1%) P / =(1-ρ / 0/ρ / ).100% 式中 ρ / 0——砂的堆积密度; ρ/——砂的视密度。 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精确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