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点:·三、《三国志》(1)《三国志》叙事条理清楚,质朴无华:在选材上非常慎重。(2)《三国志》评论人物基本准确(3)曲笔太多,回护过多。49国志+
• 三、《三国志》特点: (1)《三国志》叙事条理清楚,质朴无华;在选材上非 常慎重。 • (2)《三国志》 评论人物基本准确。 • (3)曲笔太多,回护过多
《三国志》:·四、美裴松之注裴松之(372一451)字世期,河东闻喜人(山西闻喜),出身世代官僚之家。由于《三国志》成书距三国较近,,有关三国的史料,比较缺乏。陈寿文笔过于简结,许多史实还需补充说明。故陈寿死后130年,南朝宋文帝命中书郎裴松之兼采众书,补其缺失。不专在解释文义,而重在补充材料(裴注史料价值不逊于原书。)另外,陈书属私修,没有条件获取文献档案材料,故内容不很充实
• 四、裴松之注《三国志》: • 裴松之(372——451)字世期,河东闻喜人 (山西闻喜),出身世代官僚之家。 • 由于《三国志》成书距三国较近,有关三国的史料,比较缺乏。 陈寿文笔过于简结,许多史实还需补充说明。故陈寿死后130 年,南朝宋文帝命中书郎裴松之兼采众书,补其缺失。不专在 解释文义,而重在补充材料(裴注史料价值不逊于原书。)另 外,陈书属私修,没有条件获取文献档案材料,故内容不很充 实
而在史料的补缺与纠谬,引用裴注重点不在训话名物,的书达200多种,搜集资料十分广博,其注文近于原著数倍。补缺:如《魏书武帝纪》注中全文抄录了曹操《述志令》(《让县自明本志令》),这是一篇自述作者55岁以前生平抱负变化的重要文章。然《三国志》没载,裴氏从《魏武故事》中全文抄录。备异:对各种不同的记载,采取备异暂无法下结论的,的手法。所引用的古书有159种,这些书籍早已亡
• 裴注重点不在训诂名物,而在史料的补缺与纠谬,引用 的书达200多种,搜集资料十分广博,其注文近于原著数倍。 • 补缺:如《魏书武帝纪》注中全文抄录了曹操《述志令》 (《让县自明本志令》),这是一篇自述作者55岁以前生平 抱负变化的重要文章。然《三国志》没载,裴氏从《魏武故 事》中全文抄录。 • 备异:对各种不同的记载,暂无法下结论的,采取备异 的手法。所引用的古书有159种,这些书籍早已亡佚。 •
纠缪:“兵不满万”,裴注引如官渡之战,《魏书武帝纪》《荀或传》月所云“十万之众”,辨明“官渡之役不得云“兵不满万也”。。评论:一是裴氏自己评论,如《蜀书.关羽传注》中有对曹操《吴书.张昭传注》中听任关羽投奔刘备而不去追赶的评论;有张昭劝迎曹操的评论:二是引录其它史家评论,如《魏志.武帝纪注》引王沈《蜀书.诸葛瞻转注》对于曹操的评价,引干宝对于诸葛瞻的评论等
• 纠缪:如官渡之战,《魏书武帝纪》“兵不满万”,裴注引 《荀彧传》所云“十万之众”,辨明“官渡之役不得云: ‘兵不满万也’。” • 评论:一是裴氏自己评论,如《蜀书.关羽传注》中有对曹操 听任关羽投奔刘备而不去追赶的评论;《吴书.张昭传注》中 有张昭劝迎曹操的评论; • 二是引录其它史家评论,如《魏志.武帝纪注》引王沈 对于曹操的评价,《蜀书.诸葛瞻转注》引干宝对于诸葛瞻的 评论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