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后篇巩固提升 学业水平引导 1.“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近代中国最先出现的媒介是 A.报刊 B电报 C.电影 D.电视 解析在题目给定的四个选项中B项不属于媒介。就A、C、D三项来看出现最早的是报刊 答案 2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 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可见其创办 的目的是() A.报道国内外大事 B.娱乐大众 C.宣传政治主张D传播商业信息 解柘上海是鸦片战争后开辟的通商口岸贸易往来频繁,但各地言语不通给经商带来不便,所以创办此 报,是为了传播信息,为工商各界服务。 答案p 3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份,一年后达 到13000份最多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这一现象说明()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 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量极大 解析《时务报》是维新派创办的刊物,是为宣传维新变法、开启民智创办的政论性报刊不是通俗性 报刊,A项错误C项正确。1873年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国人办报的先例,排除B项。题干材料 信息不能反映“报纸市场需求量极大”,故排除D项。 答案 41914年4月,北京政府公布《报纸条例》,要求包括各报刊“每发行日送报警署存查”,而且不得登载 淆乱政体者”妨碍治安者”等共8条之多,对违反者轻则罚款,重则收监。这说明当时政府()
第 16 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后篇巩固提升 学业水平引导 1.“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近代中国最先出现的媒介是 ( ) A.报刊 B.电报 C.电影 D.电视 解析在题目给定的四个选项中,B 项不属于媒介。就 A、C、D 三项来看,出现最早的是报刊。 答案 A 2.创刊于 1861 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 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可见其创办 的目的是( ) A.报道国内外大事 B.娱乐大众 C.宣传政治主张 D.传播商业信息 解析上海是鸦片战争后开辟的通商口岸,贸易往来频繁,但各地言语不通给经商带来不便,所以创办此 报,是为了传播信息,为工商各界服务。 答案 D 3.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 4 000 份左右,半年后增至 7 000 份,一年后达 到 13 000 份,最多时销达 17 000 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这一现象说明( )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 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量极大 解析《时务报》是维新派创办的刊物,是为宣传维新变法、开启民智创办的政论性报刊,不是通俗性 报刊,A 项错误,C 项正确。1873 年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国人办报的先例,排除 B 项。题干材料 信息不能反映“报纸市场需求量极大”,故排除 D 项。 答案 C 4.1914 年 4 月,北京政府公布《报纸条例》,要求包括各报刊“每发行日送报警署存查”,而且不得登载 “淆乱政体者”“妨碍治安者”等共 8 条之多,对违反者轻则罚款,重则收监。这说明当时政府( )
A极力维护民主共和 B.倡导言论自由 C.注重安定社会秩序 D加强舆论监督 解析914年,袁世凯控制着北京政府,他实行专制统治、加强对舆论的控制就是为其专制服务也是 其专制的重要表现。故选D项 案 5焦绪华在《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特征探徼》中指出:“没有都市中心,大众媒介不可能产生:;同样,没有 大众媒介都市中心的发展恐怕也不会成功。”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近代报刊与都市中心是同步发展的 B大众媒介推动了近代都市中心的形成 C.近代都市中心依赖大众媒介而生存 D大众媒介是近代都市中心发展的根源 解析题目提供的材料探讨的是大众媒介与近代都市中心的相互关系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 此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案 →导学号342243鸦片战争后,印刷业中的铅印技术随着通商口岸的开辟渐次进入中 国,继汉字铅活字复制成功后,1859年宁波英华书馆又成功地试制出电镀汉字字模以及二十四盘常用 字为中心的元宝式字架,这些铅汉字和字模字架经复制推广,逐渐为当时的中文报刊所采用。这反映 出() A.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 B近代中国的印刷业完全采用西方技术 C技术进步为近代报刊业发展奠定基础 D中国近代报刊业受到西方的操纵控制 解析从铅印技术传入到铅活字复制成功再到字模、字架的发明与推广,这是印刷技术不断进步的表 现,而这一切为近代报刊业提供了技术支持,为近代中国报刊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技术条件。 案 7新中国成立后,电影事业获得了飞速发展。当时电影的题材主要是反映 A.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 B帝王将相和英雄人物 C.社会新貌和文化娱乐 D国际风云和百姓现实
A.极力维护民主共和 B.倡导言论自由 C.注重安定社会秩序 D.加强舆论监督 解析 1914 年,袁世凯控制着北京政府,他实行专制统治、加强对舆论的控制就是为其专制服务,也是 其专制的重要表现。故选 D 项。 答案 D 5.焦绪华在《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特征探微》中指出:“没有都市中心,大众媒介不可能产生;同样,没有 大众媒介,都市中心的发展恐怕也不会成功。”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近代报刊与都市中心是同步发展的 B.大众媒介推动了近代都市中心的形成 C.近代都市中心依赖大众媒介而生存 D.大众媒介是近代都市中心发展的根源 解析题目提供的材料探讨的是大众媒介与近代都市中心的相互关系,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 此,A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 A 6. 导学号 34224043 鸦片战争后,印刷业中的铅印技术随着通商口岸的开辟渐次进入中 国,继汉字铅活字复制成功后,1859 年宁波英华书馆又成功地试制出电镀汉字字模以及二十四盘常用 字为中心的元宝式字架,这些铅汉字和字模字架经复制推广,逐渐为当时的中文报刊所采用。这反映 出( ) A.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 B.近代中国的印刷业完全采用西方技术 C.技术进步为近代报刊业发展奠定基础 D.中国近代报刊业受到西方的操纵控制 解析从铅印技术传入到铅活字复制成功,再到字模、字架的发明与推广,这是印刷技术不断进步的表 现,而这一切为近代报刊业提供了技术支持,为近代中国报刊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技术条件。 答案 C 7.新中国成立后,电影事业获得了飞速发展。当时电影的题材主要是反映( ) A.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 B.帝王将相和英雄人物 C.社会新貌和文化娱乐 D.国际风云和百姓现实
解柘新中国成立以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村纷纷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 答案 8为了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公平性,让边远地区的孩子选择想要学的课程,享受到全球最优秀的课程 资源我们可能选择的最佳现代技术手段是() A.有线电视B无线广播 C.卫星电视D.互联网 解柘互联网不仅集报纸、广播和电视三者的优势于一体还具有高度互动、迅速便利、费用低廉的 优势故选D项 案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夫报馆之设,其益甚多,约而举之,厥有数事。各省水旱灾区远隔,不免置之膜视,无动于中,自报 纸风传,而灾民流离困苦情形,宛然心目,于是施衣捐赈,源源挹注,得保孑遺,此有功于救荒也。作奸犯 科者明正典刑,报纸中历历详述,见之者胆落气沮,不敢恣意横行,而反侧渐平,闾阎安枕,此有功于除暴 也。士君子读书立品,尤贵通达时务,卓为有用之才。自有日报,足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一旦假 我斧柯,不致毫无把握,此有功于学业也。其余有益于国计民情边防商务者,更仆数之,未易终也。而 奈何掩聪蹇明,箝口结舌,坐使敌国怀觊觎辶志,外人操笔削之权,泰然自安,庞然自大施施然甘受他人 之陵侮也 郑振铎《晚清文选》 (1)根据材料,回答办报纸有哪些好处 (2)今天的报纸品种繁多,你认为存在哪些利弊? 惨考答1)好处办报纸有利于救灾有利于社会治安有利于通过学习提高个人素质有利于国家治 理,有利于了解民情,有利于加强国防,有利于经济发展 (2)利为人民提供了丰富的信息量使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等。 弊:报纸品种过多给读者增加了选择所需信息的困难;由于竞争压力过大报纸可能提供虚假信息 甚至不良信息等。(言之有理即可)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影视作品当然离不开人物刻画和人物形象的重新塑造,一个好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肯定会在 人物形象重塑上有亮点色彩。就辛亥革命这段历史说由于在过去一百年间,附加在这段历史上的意 识形态色彩太过浓厚,因此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可能并不是历史真实,这就给创作者们提供 了发挥的空间。 比如摄政王载泮。许多文学作品的描写者都将这个人物写得非常不堪,这其实太单调太平面。 载沣固然不是雄才大略的摄政王监国,但慈禧太后之所以选择載沣,绝不是选择他的无能、粗音和传 描写中所说的短视与自私。只要仔细研究载沣的相关资料,我们就会发现载沣在过去一些文学故
解析新中国成立以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 答案 A 8.为了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公平性,让边远地区的孩子选择想要学的课程,享受到全球最优秀的课程 资源,我们可能选择的最佳现代技术手段是( ) A.有线电视 B.无线广播 C.卫星电视 D.互联网 解析互联网不仅集报纸、广播和电视三者的优势于一体,还具有高度互动、迅速便利、费用低廉的 优势,故选 D 项。 答案 D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夫报馆之设,其益甚多,约而举之,厥有数事。各省水旱灾区远隔,不免置之膜视,无动于中,自报 纸风传,而灾民流离困苦情形,宛然心目,于是施衣捐赈,源源挹注,得保孑遗,此有功于救荒也。作奸犯 科者明正典刑,报纸中历历详述,见之者胆落气沮,不敢恣意横行,而反侧渐平,闾阎安枕,此有功于除暴 也。士君子读书立品,尤贵通达时务,卓为有用之才。自有日报,足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一旦假 我斧柯,不致毫无把握,此有功于学业也。其余有益于国计民情边防商务者,更仆数之,未易终也。而 奈何掩聪塞明,箝口结舌,坐使敌国怀觊觎之志,外人操笔削之权,泰然自安,庞然自大施施然甘受他人 之陵侮也! ——郑振铎《晚清文选》 (1)根据材料,回答办报纸有哪些好处。 (2)今天的报纸品种繁多,你认为存在哪些利弊? 参考答案(1)好处:办报纸有利于救灾,有利于社会治安,有利于通过学习提高个人素质,有利于国家治 理,有利于了解民情,有利于加强国防,有利于经济发展。 (2)利:为人民提供了丰富的信息量,使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等。 弊:报纸品种过多给读者增加了选择所需信息的困难;由于竞争压力过大,报纸可能提供虚假信息 甚至不良信息等。(言之有理即可)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影视作品当然离不开人物刻画和人物形象的重新塑造,一个好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肯定会在 人物形象重塑上有亮点色彩。就辛亥革命这段历史说,由于在过去一百年间,附加在这段历史上的意 识形态色彩太过浓厚,因此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可能并不是历史真实,这就给创作者们提供 了发挥的空间。 比如摄政王载沣。许多文学作品的描写者都将这个人物写得非常不堪,这其实太单调太平面。 载沣固然不是雄才大略的摄政王监国,但慈禧太后之所以选择载沣,绝不是选择他的无能、粗鲁和传 统描写中所说的短视与自私。只要仔细研究载沣的相关资料,我们就会发现载沣在过去一些文学故
事中的形象是一种妖魔化的结果,这种妖魔化,是辛亥革命后的必然,是要为历史找出责任承担者。真 实的载沣是晚清王爷中第一个走向世界见过世面的人,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 摘编自马勇《中国历史的侧面》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作者对影视、文学作品中人物塑造的认识,以摄政王载沣为例,谈谈影视、文学作 品能否作为研究历史的资料 参考答案影视、文学作品可以作为研究历史的资料 影视、文学作品的风格本身就是历史的反映 对于影视、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如作为历史资料进行研究首先要考虑影视作品的时代如辛 亥革命后关于载沣的塑造,为了宣传革命,反对封建专制,把载沣塑造成了无能、自私等反面性格的人 物。如对载沣的真实性格进行研究还必须与相关历史典籍的记载相印证还原他的真实形象。因此, 把影视、文学作品作为历史资料进行研究,必须慎重,必须与其他史料进行印证。 能力素养拓展 、选择题 1.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 面还派人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 盛顿等处。这表明() 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 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 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 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 解桐《国闻报》的稿件来源于国内各地还来源于世界其他国家。因此该报的发行有利于读者了解 国内外大事,进一步促使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宣传维新派的主张 答案 2晚清时期,人口的聚居加速了人际交往和各种商业信息的流动,孕育着对商业信息的巨大需求。上 述需求 A促进了近代中国报刊业的产生与发展 B加速了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C.推动了铁路交通的迅速发展 D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风俗
事中的形象是一种妖魔化的结果,这种妖魔化,是辛亥革命后的必然,是要为历史找出责任承担者。真 实的载沣是晚清王爷中第一个走向世界见过世面的人,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 ——摘编自马勇《中国历史的侧面》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作者对影视、文学作品中人物塑造的认识,以摄政王载沣为例,谈谈影视、文学作 品能否作为研究历史的资料。 参考答案影视、文学作品可以作为研究历史的资料。 影视、文学作品的风格本身就是历史的反映。 对于影视、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如作为历史资料进行研究,首先要考虑影视作品的时代,如辛 亥革命后关于载沣的塑造,为了宣传革命,反对封建专制,把载沣塑造成了无能、自私等反面性格的人 物。如对载沣的真实性格进行研究,还必须与相关历史典籍的记载相印证,还原他的真实形象。因此, 把影视、文学作品作为历史资料进行研究,必须慎重,必须与其他史料进行印证。 能力素养拓展 一、选择题 1.1897 年 10 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 另一方 面还派人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 盛顿等处。这表明( ) 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 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 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 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 解析《国闻报》的稿件来源于国内各地,还来源于世界其他国家。因此,该报的发行,有利于读者了解 国内外大事,进一步促使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宣传维新派的主张。 答案 B 2.晚清时期,人口的聚居加速了人际交往和各种商业信息的流动,孕育着对商业信息的巨大需求。上 述需求 ( ) A.促进了近代中国报刊业的产生与发展 B.加速了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C.推动了铁路交通的迅速发展 D.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风俗
解柘大量的人口聚居以及对商业信息的需求促进了近代报刊业的产生同时也为报刊业的发展提供 了固定的读者群。因此,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加速城市化进程¨铁路交通”不符合“商 业信息的巨大需求”因此,B、C两项的叙述是不正确的。D项错在“根本”上 答案 3.《马关条约》签订以后,《申报》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加。 就当时的情形来看,《申报》正面报道日本的目的在于() A.引导国人反思和图变 B加强对清政府的舆论监控 C.促进中日之间的和解 D推进近代中国的制度变革 解柄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被小国日本打败这给国人以极大的警醒。引导国人了解日本反思自己 把握时代潮流,成为大众传媒的时代使命。因此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 4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 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 C报纸已成为党派的宣传工具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解析题干中的村料表明,当时人们认为报纸能分“是非曲直”能使“四海闻,能起到“振聩发聋”的作用 这说明民众对报纸的社会功能已有了深刻的认识。 答案p 导学号3424044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 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那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同一时期 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这表明当时() A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 B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 C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
解析大量的人口聚居以及对商业信息的需求,促进了近代报刊业的产生,同时也为报刊业的发展提供 了固定的读者群。因此,A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加速城市化进程”“铁路交通”不符合“商 业信息的巨大需求”,因此,B、C 两项的叙述是不正确的。D 项错在“根本”上。 答案 A 3.《马关条约》签订以后,《申报》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加。 就当时的情形来看,《申报》正面报道日本的目的在于( ) A.引导国人反思和图变 B.加强对清政府的舆论监控 C.促进中日之间的和解 D.推进近代中国的制度变革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被小国日本打败,这给国人以极大的警醒。引导国人了解日本,反思自己, 把握时代潮流,成为大众传媒的时代使命。因此,A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 A 4.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 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已成为党派的宣传工具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解析题干中的材料表明,当时人们认为报纸能分“是非曲直”,能使“四海闻”,能起到“振聩发聋”的作用, 这说明民众对报纸的社会功能已有了深刻的认识。 答案 D 5. 导学号 342240441919 年 7 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 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那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同一时期 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这表明当时( ) A.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 B.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 C.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