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堂演练当堂达标 、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在晚清时期,假如你是一名维新派,你会选择什么武器来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 斗争O A.报纸 电影 C.组织工人运动D.发动民众起义 解析:戊戌变法期间,中国人已开始自己创办报刊,报刊成为当时维新派宣传改良思想 的最好武器,其他选项都不符合历史实际。 答案:A 2.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 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 使人们“开眼界”的是Q A.电视 B.电影C.报纸D.广播 解析:1909年,中国的电影己经诞生,广播、电视当时还没出现,且能“如同身历其 境,亲眼得见一样”,可判断是电影 答案:B 3.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 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0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解析:此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说明报纸具有宣传教育,启迪民众的功能。 答案:D 4.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习惯,它有利也有弊。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 欲从各个方面调查互联网对社会和中学生的影响。他们所拟定的调查报告的题目最贴切的是 A.互联网给人类带来巨大挑战 B.中学生上网利弊谈 C.互联网促进教育发展 D.互联网为人类提供了发展和机遇 解析: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可知报告的主题应该是“中学生上网利
第 16 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在晚清时期,假如你是一名维新派,你会选择什么武器来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 斗争() A.报纸 B.电影 C.组织工人运动 D.发动民众起义 解析:戊戌变法期间,中国人已开始自己创办报刊,报刊成为当时维新派宣传改良思想 的最好武器,其他选项都不符合历史实际。 答案:A 2.1909 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 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 使人们“开眼界”的是() A.电视 B.电影 C.报纸 D.广播 解析: 1909 年,中国的电影已经诞生,广播、电视当时还没出现,且能“如同身历其 境,亲眼得见一样”,可判断是电影。 答案:B 3.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 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解析:此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说明报纸具有宣传教育,启迪民众的功能。 答案:D 4.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习惯,它有利也有弊。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 欲从各个方面调查互联网对社会和中学生的影响。他们所拟定的调查报告的题目最贴切的是 () A.互联网给人类带来巨大挑战 B.中学生上网利弊谈 C.互联网促进教育发展 D.互联网为人类提供了发展和机遇 解析: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可知报告的主题应该是“中学生上网利
弊谈”。 答案:B 5.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京剧《定军山》。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说法正确 的是0 A.该剧摄制于19世纪末 B.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C.民国政府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 世界电影开始进入有声时代 解析:从题干中可知,《定军山》是京剧,同时又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京 剧是中国传统戏剧,用西方电影形式来呈现,显然是中西合璧 答案:B 、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6年8月梁启超等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梁启超的《变法通议》等著名 文章先后在该报发表,几个月内《时务报》的发行量激增到一万几千份,对宣传维新变法起 了巨大作用。在创办之时,梁启超和汪康年曾议论说:“非创办一杂志,广译五洲近事,详 录各省新政,博收交涉要案,俾阅者周知全球大事,熟悉本国近状,不足以开民智而雪国耻。” 《梁启超年谱长编》 材料二1898年,天津华人自办的第一份报纸《国闻报》,其主编是中国近代思想家和 翻译家严复。严复在“发刊词”中阐发他的办报思想:要通上下之情一一提倡民主;通中外 之情——提倡科学,促使中国维新变法,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他首先翻译了赫胥黎的《天 演论》在《国闻报》上连载,在当时思想界引起巨大反响,进化论成为维新派鼓吹变法、挽 救民族危亡的理论依据。《国闻报》敢于言人所不能言。戊戌政变的第七天,《国闻报》在“视 死如归”的标题下,报道了“六君子”被害的消息。对维新志士们的死难表示哀悼,对他们 的牺牲精神表示了最后的敬意。这一消息,在全国算是绝无仅有的。 根据材料一谈谈梁启超办报的宗旨。 (2)综合上述材料,这一时期办报活动有什么特点? 3)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办报活动有着怎样的历史作用 答案:(1)宗旨:为公众传播信息、了解国内外大事,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推动国人 的思想觉醒,改变被外人欺侮的面貌 (2)特点:报刊宣传和当时的政治活动联系非常密切。 (3)作用:改变外报独占中国报坛局面,促进了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同时冲破了 封建统治者的言路封闭,为公众传播民主自由、科技进步,了解国内外大事提供了重要渠道 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弊谈”。 答案:B 5.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京剧《定军山》。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说法正确 的是() A.该剧摄制于 19 世纪末 B.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C.民国政府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 D.世界电影开始进入有声时代 解析:从题干中可知,《定军山》是京剧,同时又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京 剧是中国传统戏剧,用西方电影形式来呈现,显然是中西合璧。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6 年 8 月梁启超等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梁启超的《变法通议》等著名 文章先后在该报发表,几个月内《时务报》的发行量激增到一万几千份,对宣传维新变法起 了巨大作用。在创办之时,梁启超和汪康年曾议论说:“非创办一杂志,广译五洲近事,详 录各省新政,博收交涉要案,俾阅者周知全球大事,熟悉本国近状,不足以开民智而雪国耻。” ——《梁启超年谱长编》 材料二 1898 年,天津华人自办的第一份报纸《国闻报》,其主编是中国近代思想家和 翻译家严复。严复在“发刊词”中阐发他的办报思想:要通上下之情——提倡民主;通中外 之情——提倡科学,促使中国维新变法,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他首先翻译了赫胥黎的《天 演论》在《国闻报》上连载,在当时思想界引起巨大反响,进化论成为维新派鼓吹变法、挽 救民族危亡的理论依据。《国闻报》敢于言人所不能言。戊戌政变的第七天,《国闻报》在“视 死如归”的标题下,报道了“六君子”被害的消息。对维新志士们的死难表示哀悼,对他们 的牺牲精神表示了最后的敬意。这一消息,在全国算是绝无仅有的。 (1)根据材料一谈谈梁启超办报的宗旨。 (2)综合上述材料,这一时期办报活动有什么特点? (3)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办报活动有着怎样的历史作用? 答案:(1)宗旨:为公众传播信息、了解国内外大事,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推动国人 的思想觉醒,改变被外人欺侮的面貌。 (2)特点:报刊宣传和当时的政治活动联系非常密切。 (3)作用:改变外报独占中国报坛局面,促进了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同时冲破了 封建统治者的言路封闭,为公众传播民主自由、科技进步,了解国内外大事提供了重要渠道; 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课后作业知能强化 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基础巩固 1.《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5年刊登了如下内容:“英吉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 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不然,民人无力,百工废,而士农商工,未知尽力竭力矣。”当 时,这一报道0 A.促进了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觉醒 B.仍具有“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 C.改变了近代中国人办报的主题和特色 D.带给了部分中国人新的知识和信息 解析:据材料“英吉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这样的 内容对处于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的1835年的中国来说,不失为一种新的知识和信息的传 播,当时报纸又只能为部分中国人所阅读,故正确答案为D 答案:D 2.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0 A.《时务报》 《万国公报》 C.《民报》D.《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解析:1833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答案:D 3.1840年前,中文报刊所载“关于宗教之事,居大半”;而19世纪60至90年代的报 刊在内容上多主张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兴办近代工矿企业,编练新式海军等洋务事宜。该 变化反映了O A.列强侵华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 B.阅读报刊已成为华人生活习惯 C.报刊发展在逐步适应中国社会发展 D.鸦片战争前华人已有近代报刊 解析:鸦片战争前后列强侵华方式都以商品输出为主,故A项错误:材料提及中文报刊 内容的变化而非阅读报刊成为华人生活习惯,故B项错误:报刊内容发生变化是中华民族与 外国列强矛盾加深的结果,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华人近代报刊的起源,故D项错误 答案:C 4.1897年11月《时务报》曾记载:“乡人某蓄鸡鸭甚伙,而得蛋甚少,约计徒食而无 所出者,五分而有其一。于是以曷格司射光(即X射线)验之,果见所蓄鸡鸭中,不生蛋者居
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基础巩固] 1.《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5 年刊登了如下内容:“英吉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 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不然,民人无力,百工废,而士农商工,未知尽力竭力矣。”当 时,这一报道() A.促进了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觉醒 B.仍具有“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 C.改变了近代中国人办报的主题和特色 D.带给了部分中国人新的知识和信息 解析:据材料“英吉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这样的 内容对处于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的 1835 年的中国来说,不失为一种新的知识和信息的传 播,当时报纸又只能为部分中国人所阅读,故正确答案为 D。 答案:D 2.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 A.《时务报》 B.《万国公报》 C.《民报》D.《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解析:1833 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答案:D 3.1840 年前,中文报刊所载“关于宗教之事,居大半”;而 19 世纪 60 至 90 年代的报 刊在内容上多主张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兴办近代工矿企业,编练新式海军等洋务事宜。该 变化反映了() A.列强侵华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 B.阅读报刊已成为华人生活习惯 C.报刊发展在逐步适应中国社会发展 D.鸦片战争前华人已有近代报刊 解析:鸦片战争前后列强侵华方式都以商品输出为主,故 A 项错误;材料提及中文报刊 内容的变化而非阅读报刊成为华人生活习惯,故 B 项错误;报刊内容发生变化是中华民族与 外国列强矛盾加深的结果,故 C 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华人近代报刊的起源,故 D 项错误。 答案:C 4.1897 年 11 月《时务报》曾记载:“乡人某蓄鸡鸭甚伙,而得蛋甚少,约计徒食而无 所出者,五分而有其一。于是以曷格司射光(即 X 射线)验之,果见所蓄鸡鸭中,不生蛋者居
其弱半。自此以后,该乡人购鸡鸭,必携射光机器,能生蛋者留之,否则售之于市。”这一记 载反映了 A.西方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应用 B.大众媒介关注近代科技的应用 C.维新思想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D.西方科学思想在中国得到弘扬 解析:题干所述只是“乡人某”应用西方科技的个例,无法得出西方科技在农村广泛应 用,故A项错误:《时务报》登载“乡人某蓄鸡鸭……必携射光机器”,意在宣传推广这一技 术,故B项正确:《时务报》记载的是国人应用西方科技的情况,与维新思想宣传无关,故 C项错误:由题干得知,当时能够应用西方科技的人还只是少数,并不普遍,故D项错误。 答案:B 5.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拍摄了《红旗谱》《燎原》《平原游击战》《董存瑞》 《白毛女》等一系列影片,一方面是对于战争胜利的歌颂,另一方面是对旧社会的一种控诉 这主要体现了电影的( A.教化价值B.娱乐价值 C.商业价值D.艺术价值 解析:根据材料“对于战争胜利的歌颂……对旧社会的一种控诉”,表达了电影对人们教 育的一面,与娱乐、商业、艺术无太大关联,故A项正确,故B、C、D三项错误。 答案:A 6.有人总结某种大众传媒的特点:第一,信息较为详细,可以获得比较系统的信息。第 信息具有可选择性。第三,信息具有可保留性。第四,信息成本低廉,不必一次性投入 大量资金。这种传媒是Q A.报纸B.电影 C.电视D.互联网 解析:报纸的信息不具有可选择性,故A项错误:;电影需要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故B 项错误:电视需要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故C项错误:互联网提供的信息详细、系统,具有 可选择性、可保留性,成本低,故D项正确 答案:D [能力提升] 7.1896-1898年,国人办报出现第一次高潮。这一时期报刊主要强调效法西方的民主 政治和国家制度,并提出开议会的主张,宣传民主思想。由此可见0 A.国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B.推翻清朝具有社会基础 C.维新思想成为社会主导
其弱半。自此以后,该乡人购鸡鸭,必携射光机器,能生蛋者留之,否则售之于市。”这一记 载反映了() A.西方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应用 B.大众媒介关注近代科技的应用 C.维新思想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D.西方科学思想在中国得到弘扬 解析:题干所述只是“乡人某”应用西方科技的个例,无法得出西方科技在农村广泛应 用,故 A 项错误;《时务报》登载“乡人某蓄鸡鸭……必携射光机器”,意在宣传推广这一技 术,故 B 项正确;《时务报》记载的是国人应用西方科技的情况,与维新思想宣传无关,故 C 项错误;由题干得知,当时能够应用西方科技的人还只是少数,并不普遍,故 D 项错误。 答案:B 5.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拍摄了《红旗谱》《燎原》《平原游击战》《董存瑞》 《白毛女》等一系列影片,一方面是对于战争胜利的歌颂,另一方面是对旧社会的一种控诉。 这主要体现了电影的() A.教化价值 B.娱乐价值 C.商业价值 D.艺术价值 解析:根据材料“对于战争胜利的歌颂……对旧社会的一种控诉”,表达了电影对人们教 育的一面,与娱乐、商业、艺术无太大关联,故 A 项正确,故 B、C、D 三项错误。 答案:A 6.有人总结某种大众传媒的特点:第一,信息较为详细,可以获得比较系统的信息。第 二,信息具有可选择性。第三,信息具有可保留性。第四,信息成本低廉,不必一次性投入 大量资金。这种传媒是() A.报纸 B.电影 C.电视 D.互联网 解析:报纸的信息不具有可选择性,故 A 项错误;电影需要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故 B 项错误;电视需要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故 C 项错误;互联网提供的信息详细、系统,具有 可选择性、可保留性,成本低,故 D 项正确。 答案:D [能力提升] 7.1896-1898 年,国人办报出现第一次高潮。这一时期报刊主要强调效法西方的民主 政治和国家制度,并提出开议会的主张,宣传民主思想。由此可见() A.国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B.推翻清朝具有社会基础 C.维新思想成为社会主导
D.民主革命思潮尚未出现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1896-1898年这一时间,正是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的 时候,国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推翻清政府统治的信息 故B项错误:维新思想成为社会主导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1894年孙中山建立了兴中会, 开始领导民主革命,这一时期民主革命思潮已经出现,故D项错误。 答案:A 8.下表为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情况简介,对此理解有误的是0 19世纪40-90年代 19世纪90年代 0世纪初期 外国人拉开中国近代报刊维新派《时务报》《强学《新青年》的创办;革命 代表刊物业序幕:《昭文新报》开创报》《中外纪闻》等宣传派在国内外一共创办了 国人办报先例 维新思想 近120种报刊 A.国人向西方学习逐步深入到制度层面 B.国人办报逐渐占据新闻产业主导地位 C.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体现社会变革要求 D.近代报刊业的发展推动国人思想解放 解析:根据材料表格内容,主要讲述了报刊业发展的史实,而没有叙述所报道内容,故 A项错误:通过材料可以看出随着时间往后推移,19世纪90年代的报刊多为维新派所办,20 世纪初多为革命派所办,可以体现基本以国人创办为主,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讲述了近代 报刊发展的史实,无法体现社会变革要求,故C项错误:因为材料中没有说明其传播的内容, 也没有反映人们思想解放的证据,故D项错误 9.西班牙人雷玛斯于1911年6月24日在上海虹口建筑虹口大戏院,新兴的娱乐方式电 影开始进入我国民间。当时上海自治公所针对电影的放映,曾公布了严格的管理办法,其中 规定:开设影戏院,必须领有执照,男女观众必须分座,影片不得有淫亵内容,放映时间至 迟以夜间12点以前为限等。这些规定反映了当时的中国0 A.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B.思想开放与保守并行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夜生活 解析:材料体现不出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对电影放映的管理 办法可知既有封建保守内容,“男女观众必须分座……放映时间至迟以夜间12点以前为限 等”,又有思想开放的体现,例如女子可以观看电影,故B项正确:对电影放映的管理可知
D.民主革命思潮尚未出现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 1896—1898 年这一时间,正是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的 时候,国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符合题意,故 A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推翻清政府统治的信息, 故 B 项错误;维新思想成为社会主导不符合题意,故 C 项错误;1894 年孙中山建立了兴中会, 开始领导民主革命,这一时期民主革命思潮已经出现,故 D 项错误。 答案:A 8.下表为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情况简介,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19 世纪 40-90 年代 19 世纪 90 年代 20 世纪初期 代表刊物 外国人拉开中国近代报刊 业序幕;《昭文新报》开创 国人办报先例 维新派《时务报》《强学 报》《中外纪闻》等宣传 维新思想 《新青年》的创办;革命 派在国内外一共创办了 近 120 种报刊 A.国人向西方学习逐步深入到制度层面 B.国人办报逐渐占据新闻产业主导地位 C.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体现社会变革要求 D.近代报刊业的发展推动国人思想解放 解析:根据材料表格内容,主要讲述了报刊业发展的史实,而没有叙述所报道内容,故 A 项错误;通过材料可以看出随着时间往后推移,19 世纪 90 年代的报刊多为维新派所办,20 世纪初多为革命派所办,可以体现基本以国人创办为主,故 B 项正确;材料只是讲述了近代 报刊发展的史实,无法体现社会变革要求,故 C 项错误;因为材料中没有说明其传播的内容, 也没有反映人们思想解放的证据,故 D 项错误。 答案:B 9.西班牙人雷玛斯于 1911 年 6 月 24 日在上海虹口建筑虹口大戏院,新兴的娱乐方式电 影开始进入我国民间。当时上海自治公所针对电影的放映,曾公布了严格的管理办法,其中 规定:开设影戏院,必须领有执照,男女观众必须分座,影片不得有淫亵内容,放映时间至 迟以夜间 12 点以前为限等。这些规定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B.思想开放与保守并行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夜生活 解析:材料体现不出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故 A 项错误;从材料中对电影放映的管理 办法可知既有封建保守内容,“男女观众必须分座……放映时间至迟以夜间 12 点以前为限 等”,又有思想开放的体现,例如女子可以观看电影,故 B 项正确;对电影放映的管理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