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外的称甲体,埋于皮肤内的为甲根,甲根附着处的上皮具有细胞分裂增殖 能力 随着甲的磨损,甲根上皮不断增殖向指(趾)端增殖,角化成角 皮肤的功能 1.皮肤位于体表,有保护功能。增厚的角化层耐磨擦,具有一定程度的 不透水性,故对水和水溶性物质很少吸收,这对保护体内组织和器官免受外 界刺激和损害很重要。 2.正常皮肤也具有一定吸收作用 ,可吸收油脂类和挥发性液体 当皮肤 受到创伤时,吸收能力更显著增强,因而在接触某些有毒药物或化合物时, 应防止由于皮肤吸收而中毒。有些药物还可以通过表皮而被真皮吸收,达到 治疗效果。 3.对调节体温有一定作用,直皮血管丰富,在正堂生理活动中,小血管 舒张和汗液的排出时可散发热量,反之又可限制热量散失 4.皮肤有感觉功能,位于表皮的游离神经末梢、真皮乳头层内的触觉小 体和深部的环层小体等能使皮肤感受痛觉、温觉、触觉和压觉等感觉。 5.散在表皮基底的黑色素细胞产生的黑色素有吸收紫外线、保护深部组 织免受辐射损伤的功能。皮肤还能合成维生素D,以供机体需要 6.汗腺分泌汗液,排出尿素,并使皮肤表面呈弱酸性、限性细菌繁殖, 增强皮肤抗感染力。 因此皮肤是人体一个重要器官。很多疾病也会在皮肤上有所表现,如便 血、黄疸或缺氧时皮肤色泽出现改变;又如缺少维生素A时,皮肤变粗糙; 某些传染病还可引起皮疹或毛发脱落」 汗腺的分 泌物中 水份占98% 99% 其余为氨化钠,及少量的尿素与 其他盐类。人体因多种原因而发汗增多对排出体内的氯化钠亦增多,故当发 汗增多时除增饮水外,亦应及时补充水中氯化钠。 (四)皮肤的再生愈合 在正常情况下,皮肤的表皮细胞不断死亡与脱落,又不断地由生发层细 胞(基底层和棘层)繁殖递补。 当皮肤受损,皮肤的再生可以 纯表皮的再 生,也可由表皮和真皮共同修复。一般小面积的损伤,仅伤及表皮浅层时, 由生发展细胞分裂增殖来修复愈合,不留瘢痕。如损伤伤及真皮深部或皮下 组织时,则不能仅由表皮来修复,还必须由结缔组织来修复,修复后的真皮 内纤维成分大为增多并皱缩,而表皮较薄,故呈疤痕。在大面积损伤时(烧 ,表皮生长较慢,治疗时为了减少体液流失,预防感染。 一般可从患老 本人正常皮肤处切取薄层皮片,移植到伤面。移植的皮肤可存活,使伤面愈 合
表外的称甲体,埋于皮肤内的为甲根,甲根附着处的上皮具有细胞分裂增殖 能力,随着甲的磨损,甲根上皮不断增殖向指(趾)端增殖,角化成角。 (三)皮肤的功能 1.皮肤位于体表,有保护功能。增厚的角化层耐磨擦,具有一定程度的 不透水性,故对水和水溶性物质很少吸收,这对保护体内组织和器官免受外 界刺激和损害很重要。 2.正常皮肤也具有一定吸收作用,可吸收油脂类和挥发性液体。当皮肤 受到创伤时,吸收能力更显著增强,因而在接触某些有毒药物或化合物时, 应防止由于皮肤吸收而中毒。有些药物还可以通过表皮而被真皮吸收,达到 治疗效果。 3.对调节体温有一定作用,真皮血管丰富,在正常生理活动中,小血管 舒张和汗液的排出时可散发热量,反之又可限制热量散失。 4.皮肤有感觉功能,位于表皮的游离神经末梢、真皮乳头层内的触觉小 体和深部的环层小体等能使皮肤感受痛觉、温觉、触觉和压觉等感觉。 5.散在表皮基底的黑色素细胞产生的黑色素有吸收紫外线、保护深部组 织免受辐射损伤的功能。皮肤还能合成维生素 D,以供机体需要。 6.汗腺分泌汗液,排出尿素,并使皮肤表面呈弱酸性、限性细菌繁殖, 增强皮肤抗感染力。 因此皮肤是人体一个重要器官。很多疾病也会在皮肤上有所表现,如便 血、黄疸或缺氧时皮肤色泽出现改变;又如缺少维生素 A 时,皮肤变粗糙; 某些传染病还可引起皮疹或毛发脱落。 7.汗腺的分泌物中,水份占 98%~99%,其余为氯化钠,及少量的尿素与 其他盐类。人体因多种原因而发汗增多对排出体内的氯化钠亦增多,故当发 汗增多时除增饮水外,亦应及时补充水中氯化钠。 (四)皮肤的再生愈合 在正常情况下,皮肤的表皮细胞不断死亡与脱落,又不断地由生发层细 胞(基底层和棘层)繁殖递补。当皮肤受损,皮肤的再生可以是纯表皮的再 生,也可由表皮和真皮共同修复。一般小面积的损伤,仅伤及表皮浅层时, 由生发展细胞分裂增殖来修复愈合,不留瘢痕。如损伤伤及真皮深部或皮下 组织时,则不能仅由表皮来修复,还必须由结缔组织来修复,修复后的真皮 内纤维成分大为增多并皱缩,而表皮较薄,故呈疤痕。在大面积损伤时(烧 伤),表皮生长较慢,治疗时为了减少体液流失,预防感染,一般可从患者 本人正常皮肤处切取薄层皮片,移植到伤面。移植的皮肤可存活,使伤面愈 合
第三节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 胃、小肠、大肠和直肠。消化腺包括口腔大唾液腺、肝、胰及消化管壁内的 小腺体如胃腺、肠腺等,它们均借排出管道将分泌物排入消化管腔内,对食 物讲行化学性挡化 一、消化管 (一)消化管的一般结构 消化管(除口腔以外)各段的结构基本相同,由内向外一般可分为四层 (图3-15) 1,粘膜层粘膜衬于腔面,在粘膜上皮之下为结缔组织构成的固有膜。 具有保护、吸收和分泌功能。 2.粘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它使粘膜具有一定移动性。 3.肌层除在咽、食管上段与肛门部的肌层为横纹肌外,其余部分的肌 层均为平滑肌。平滑肌的排列 般分为内环行、外纵行两层。在肌层内有肌 间神经丛支配平滑肌的活动。通常将上述的粘膜下神经丛和肌间神经丛统称 为壁内神经丛。 4外膜由莲层结缔组织构成,位于消化管最外层。胃肠的外膜称为浆 膜,其表面系单层扁平上皮(又称间皮) (二)消化管各段的解剖 1.口腔口腔是消化管的起始部(图3-16)。其前壁为唇,两侧壁为颊, 下壁(底)为软组织和舌,上壁(顶)为聘(前2/3为硬.后1/3为软器) 软腭后缘正中有乳头状 突起,称腭垂,其两侧各有两条弓形粘膜皱襞,前者称为腭舌弓,后者称为 腭咽弓,前后两皱襞间的凹陷内有卵圆形的腭扁桃体,属淋巴组织。软腭后 缘、两侧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咽峡,此为口腔和咽连通处。整个口腔内表 面由粘膜覆言 口腔内还有牙 牙是人体最硬的器官 嵌于上、 下颌骨的习 槽内。在人的一生中,先后有两组牙发生,第 组称为乳牙 般在生后6 个月开始萌出,3岁初生全,共20个,6岁开始先后自然脱落,并逐渐长出 第二组牙(恒牙)替换全部乳牙,恒牙共32个,乳牙和恒牙的排列顺序如表 3-1所示。牙是对食物进行机械加工的器官,对语言、 发音亦有辅助的作用。 舌位于口腔底 它是被覆粘膜的 性器官 具有协 助嘴 辅助发 和感受味觉功能。在舌背面及侧缘有不同形状的粘膜突起称舌乳头。较大的 轮廓乳头和呈红色钝圆形的菌状乳头上的粘膜上皮中含有味蕾,是味觉感受 器,有感受各种味觉功能。口腔腺又称唾液腺,分泌唾液,有湿润口腔粘膜、 清洁口腔,混合食物形成食团和促进消化食物作用
第三节 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 胃、小肠、大肠和直肠。消化腺包括口腔大唾液腺、肝、胰及消化管壁内的 小腺体如胃腺、肠腺等,它们均借排出管道将分泌物排入消化管腔内,对食 物进行化学性消化。 一、消化管 (一)消化管的一般结构 消化管(除口腔以外)各段的结构基本相同,由内向外一般可分为四层 (图 3-15)。 1.粘膜层 粘膜衬于腔面,在粘膜上皮之下为结缔组织构成的固有膜。 具有保护、吸收和分泌功能。 2.粘膜下层 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它使粘膜具有一定移动性。 3.肌层 除在咽、食管上段与肛门部的肌层为横纹肌外,其余部分的肌 层均为平滑肌。平滑肌的排列一般分为内环行、外纵行两层。在肌层内有肌 间神经丛支配平滑肌的活动。通常将上述的粘膜下神经丛和肌间神经丛统称 为壁内神经丛。 4.外膜 由薄层结缔组织构成,位于消化管最外层。胃肠的外膜称为浆 膜,其表面系单层扁平上皮(又称间皮)。 (二)消化管各段的解剖 1.口腔 口腔是消化管的起始部(图 3-16)。其前壁为唇,两侧壁为颊, 下壁(底)为软组织和舌,上壁(顶)为腭(前 2/3 为硬腭,后 1/3 为软腭), 软腭后缘正中有乳头状 突起,称腭垂,其两侧各有两条弓形粘膜皱襞,前者称为腭舌弓,后者称为 腭咽弓,前后两皱襞间的凹陷内有卵圆形的腭扁桃体,属淋巴组织。软腭后 缘、两侧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咽峡,此为口腔和咽连通处。整个口腔内表 面由粘膜覆盖。口腔内还有牙,牙是人体最硬的器官,嵌于上、下颌骨的牙 槽内。在人的一生中,先后有两组牙发生,第一组称为乳牙,一般在生后 6 个月开始萌出,3 岁初生全,共 20 个,6 岁开始先后自然脱落,并逐渐长出 第二组牙(恒牙)替换全部乳牙,恒牙共 32 个,乳牙和恒牙的排列顺序如表 3-1 所示。牙是对食物进行机械加工的器官,对语言、发音亦有辅助的作用。 舌位于口腔底,它是被覆粘膜的肌性器官,具有协助嘴嚼、吞咽、辅助发音 和感受味觉功能。在舌背面及侧缘有不同形状的粘膜突起称舌乳头。较大的 轮廓乳头和呈红色钝圆形的菌状乳头上的粘膜上皮中含有味蕾,是味觉感受 器,有感受各种味觉功能。口腔腺又称唾液腺,分泌唾液,有湿润口腔粘膜、 清洁口腔,混合食物形成食团和促进消化食物作用
表3一】乳牙与恒牙的排列顺序* 切牙尖牙前牙暗牙 乳牙12 3 45 123 45 恒牙12 45678 6 67 *示上、下领左侧半的牙 2.咽咽是一个垂直的肌性管道,略呈漏斗形,前后略扁,位于鼻腔,口 腔的后方。其上方的顶接颅底,下方与食管相连。咽自上而下分别与鼻腔、 口腔、 喉相通,因此可分鼻咽部、口咽部和喉咽部。鼻咽部 的侧壁上,左右各有一个咽鼓管口,鼻咽通过咽鼓管和中耳鼓室相通(图 3-17)。 3.食管是一前后扁窄的肌性长管,是消化管最陕窄的部分。上端在第6 颈椎下缘平面续咽,向下穿过膈肌进入腹腔 与胃的贲门连接,全长约25cm。 食管后贴脊柱,前与气管、支气管、心脏等器官相邻。 4.胃是消化管最膨大的部分(图3-18),有前壁和后壁。上缘为凹缘, 较短,朝右上方,称胃小弯,下缘为凸缘,较长,朝左下方,称胃大弯。胃 与食管连接处的入口,称贲门,胃的下端与十二指肠连接处的出口,称幽门 幽门处的环形肌特别发达,形成幽 门括约肌 胃可分为四部:近贲门的部分称为贲门部,自贲门向左上方突出的部分 称为胃底。自角切迹右侧至幽门的部分称为幽门部(幽门部以中间沟为界分 为左侧的幽门窦和右侧更为缩窄的幽门管)。胃底和坐门部之间的部分称为 胃体 5.小肠是消化管最长的一段,上端起自胃的幽门,下端与盲肠相连(图 3-19),成人的小肠全长约5~7m,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十 二指肠位于上腹部,紧贴腹后壁,长约25cm左右,呈“C”形,包绕胰头 空肠和回肠迂曲盘旋于腹腔中下部,借肠系膜固定于腹后 一者间无明 界限 空 肠比回肠的管径大 管昼 较厚,粘膜环状皱 框和 绒毛结构较多 6.大肠是消化管的末段,长约1.5m,起自右髂窝,止于肛门,包括盲 肠、阑尾、升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大肠在腹腔内围成一个半封闭的方框 (图3-19)。空肠、回肠盘踞在框内。 7.盲肠是大肠的起始部, -般位于右髂窝内,长仅6~8cm 上通升结 肠,左接回肠, 回肠未端突入盲肠处环形肌增厚,并覆有粘膜, 般形成上 下两个半月形皱襞,叫回盲瓣(图3-20)。此瓣具有括约肌的作用,既可控 制回肠内容物进入盲肠的速度,又可防止盲肠内容物的反流,在回盲瓣的下 方约2cm处,有雨尾腔的开口 -船说来 大肠口径较粗 肠壁较蒲。除直肠与尾外。结肠和言肠夫 面有沿肠纵轴排列的三条彼此平行结肠带。它是由纵行肌增厚形成的。由 结肠带较肠管短,因而使带间肠壁形成多数横沟隔开的囊状突起,称为结肠 袋,在结肠袋附近,由于浆膜下脂防聚集,形成许多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
表 3 — 1 乳牙与恒牙的排列顺序* 切 牙 尖牙 前 磨 牙 磨 牙 乳 牙 1 2 3 4 5 1 2 3 4 5 恒 牙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8 *示上、下颌左侧半的牙 2.咽 咽是一个垂直的肌性管道,略呈漏斗形,前后略扁,位于鼻腔,口 腔的后方。其上方的顶接颅底,下方与食管相连。咽自上而下分别与鼻腔、 口腔、喉相通,因此可分鼻咽部、口咽部和喉咽部。鼻咽部 的侧壁上,左右各有一个咽鼓管口,鼻咽通过咽鼓管和中耳鼓室相通(图 3-17)。 3.食管 是一前后扁窄的肌性长管,是消化管最狭窄的部分。上端在第 6 颈椎下缘平面续咽,向下穿过膈肌进入腹腔,与胃的贲门连接,全长约 25cm。 食管后贴脊柱,前与气管、支气管、心脏等器官相邻。 4.胃 是消化管最膨大的部分(图 3-18),有前壁和后壁。上缘为凹缘, 较短,朝右上方,称胃小弯,下缘为凸缘,较长,朝左下方,称胃大弯。胃 与食管连接处的入口,称贲门,胃的下端与十二指肠连接处的出口,称幽门, 幽门处的环形肌特别发达,形成幽门括约肌。 胃可分为四部:近贲门的部分称为贲门部,自贲门向左上方突出的部分 称为胃底。自角切迹右侧至幽门的部分称为幽门部(幽门部以中间沟为界分 为左侧的幽门窦和右侧更为缩窄的幽门管)。胃底和幽门部之间的部分称为 胃体。 5.小肠 是消化管最长的一段,上端起自胃的幽门,下端与盲肠相连(图 3-19),成人的小肠全长约 5~7m,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十 二指肠位于上腹部,紧贴腹后壁,长约 25cm 左右,呈“ C”形,包绕胰头。 空肠和回肠迂曲盘旋于腹腔中下部,借肠系膜固定于腹后壁,二者间无明显 界限。空肠比回肠的管径大,管壁较厚,粘膜环状皱壁和绒毛结构较多。 6.大肠 是消化管的末段,长约 1.5m,起自右髂窝,止于肛门,包括盲 肠、阑尾、升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大肠在腹腔内围成一个半封闭的方框 (图 3-19)。空肠、回肠盘踞在框内。 7.盲肠 是大肠的起始部,一般位于右髂窝内,长仅 6~8cm,上通升结 肠,左接回肠,回肠末端突入盲肠处环形肌增厚,并覆有粘膜,一般形成上 下两个半月形皱襞,叫回盲瓣(图 3-20)。此瓣具有括约肌的作用,既可控 制回肠内容物进入盲肠的速度,又可防止盲肠内容物的反流,在回盲瓣的下 方约 2cm 处,有阑尾腔的开口。 一般说来,大肠口径较粗,肠壁较薄。除直肠与阑尾外,结肠和盲肠表 面有沿肠纵轴排列的三条彼此平行结肠带。它是由纵行肌增厚形成的。由于 结肠带较肠管短,因而使带间肠壁形成多数横沟隔开的囊状突起,称为结肠 袋,在结肠袋附近,由于浆膜下脂肪聚集,形成许多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
突起,叫肠脂垂。这三个形态特点是辨别大肠和小肠的重要标志。 8.直肠位于盆腔内,长约15~16cm,由第3骶椎前方起下行穿过盆腔 终于肛门。 二、消化腺 消化腺是分泌消化液的器官,属外分泌腺,主要有唾液腺、胃腺、胰、 肝和肠腺等。胃腺和肠腺存在于消化管的管壁内,属管内腺,而唾液腺、肝 和胰则位于消化管之外,属管外腺,它们分泌的消化液均进入消化管。 呈长条形。位干胃的后方 横于腹后壁,分头、体、尾三部 胰有许多分泌胰液的腺泡 腺泡的导管汇入一条横贯全腺体的胰管,胰管经 胰头穿出,与胆总管汇合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顶端,分泌的胰液由此流 入肠腔(图3-21)。十二指肠乳头处有平滑肌环绕,形成肝胰壶腹括约肌, 平时此括约肌保持收缩状态。此外,胰又是一个分泌器官,在腺泡之间有散 在的细胞团,称胰岛,能分泌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等激素 (风内分冰】 (二)肝是人体最大的腺体(图3-21 成人的肝主量约为1500g 主要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部,大部为肋弓所覆蔽。肝上面隆凸,与膈肌毗邻, 故称膈面。可由韧带分为左右两叶,右叶大而厚,左叶小而薄。肝下面凹凸 不平,中间的横沟是肝门,肝管、 肝动脉、门静脉、神经、淋巴管等由此出入。肝门的右前方有胆囊,右后方 有下腔静脉。 肝的表面包有一层浆膜,通常称为被膜,被膜的疏松结缔组织深入肝的 实质,将整个肝脏分隔成几十万个结构基本相同的肝小叶。肝小叶是肝的基 木结物 功能单 个肝小叶大约有小米粒大 在肝小 中央贯穿着 小静脉称为中央静脉(图3-22,23),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向四周呈 放射状排列成一行行的肝细胞索,肝细胞索之间的空隙是肝血窦,即扩大的 毛细管,宽壁有枯否氏细胞,能吞噬异物。肝血窦互相吻合,并与中央静脉 相通。相邻两条肝细胞索之间的间隙形成的小管首称毛细阳管。门静脉、肝 动脉和肝管三者由肝门入肝后均分支伴行在月 分别称为小叶间静 脉、小叶间动脉、小叶间胆管,它们所在的这个区域称汇管区。 通过肝动脉流入肝脏的动脉血(富含氧气)以及通过门静脉流入肝脏的 静脉血(富含营养物质),分别经小叶间动脉和小叶间静脉流入肝血窦,这 两种血液在此与肝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然后汇入中央静脉,最后汇集成肝静 脉,出肝后即入下腔静脉,肝的血液流向可归纳如下: 肝动脉一小叶间动脉 肝血爽→中央静脉→肝静脉下腔静 门静脉 小叶间静 门静脉不同于一般静脉,一般静脉由许多小静脉合成主干后,不再分支
突起,叫肠脂垂。这三个形态特点是辨别大肠和小肠的重要标志。 8.直肠 位于盆腔内,长约 15~16cm,由第 3 骶椎前方起下行穿过盆腔 终于肛门。 二、消化腺 消化腺是分泌消化液的器官,属外分泌腺,主要有唾液腺、胃腺、胰、 肝和肠腺等。胃腺和肠腺存在于消化管的管壁内,属管内腺,而唾液腺、肝 和胰则位于消化管之外,属管外腺,它们分泌的消化液均进入消化管。 (一)胰 呈长条形,位于胃的后方,横于腹后壁,分头、体、尾三部。 胰有许多分泌胰液的腺泡,腺泡的导管汇入一条横贯全腺体的胰管,胰管经 胰头穿出,与胆总管汇合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顶端,分泌的胰液由此流 入肠腔(图 3-21)。十二指肠乳头处有平滑肌环绕,形成肝胰壶腹括约肌, 平时此括约肌保持收缩状态。此外,胰又是一个分泌器官,在腺泡之间有散 在的细胞团,称胰岛,能分泌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等激素(见内分泌)。 (二)肝 是人体最大的腺体(图 3-21),成人的肝重量约为 1500g, 主要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部,大部为肋弓所覆蔽。肝上面隆凸,与膈肌毗邻, 故称膈面。可由韧带分为左右两叶,右叶大而厚,左叶小而薄。肝下面凹凸 不平,中间的横沟是肝门,肝管、 肝动脉、门静脉、神经、淋巴管等由此出入。肝门的右前方有胆囊,右后方 有下腔静脉。 肝的表面包有一层浆膜,通常称为被膜,被膜的疏松结缔组织深入肝的 实质,将整个肝脏分隔成几十万个结构基本相同的肝小叶。肝小叶是肝的基 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一个肝小叶大约有小米粒大,在肝小叶中央贯穿着一条 小静脉称为中央静脉(图 3-22,23),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向四周呈 放射状排列成一行行的肝细胞索,肝细胞索之间的空隙是肝血窦,即扩大的 毛细管,窦壁有枯否氏细胞,能吞噬异物。肝血窦互相吻合,并与中央静脉 相通。相邻两条肝细胞索之间的间隙形成的小管道称毛细胆管。门静脉、肝 动脉和肝管三者由肝门入肝后均分支伴行在肝小叶之间,分别称为小叶间静 脉、小叶间动脉、小叶间胆管,它们所在的这个区域称汇管区。 通过肝动脉流入肝脏的动脉血(富含氧气)以及通过门静脉流入肝脏的 静脉血(富含营养物质),分别经小叶间动脉和小叶间静脉流入肝血窦,这 两种血液在此与肝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然后汇入中央静脉,最后汇集成肝静 脉,出肝后即入下腔静脉,肝的血液流向可归纳如下: 肝动脉’小叶间动脉 ’ ’ 肝血窦 ’中央静脉 ’肝静脉 下腔静脉 门静脉’小叶间静脉 ’ ’ 门静脉不同于一般静脉,一般静脉由许多小静脉合成主干后,不再分支
门静脉则是介于两种毛细血管之间静脉干,肝门静脉则是介于胃、肠、胰、 脾的毛细血管和肝血窦之间的静脉干。 肝细胞不断分泌的胆汁,入毛细胆管,经小叶间胆管流到左右肝管,再 经肝总管入胆总管,最后经十二指肠乳头开口流入十二指肠;或由肝总管转 经胆囊管入胆囊贮存。胆囊可吸收水分使胆汁浓缩。在食物消化时,胆囊收 缩,胆胰壶腹括约肌舒张,贮存于胆囊的浓缩胆汁则排入十二指肠以助食物 的消化和吸收。胆汁的流向可归纳如下: 肝细胞生成胆汁→毛细胆管小叶间胆管→左、右肝管 十二指肠 →肝总管→胆总管胆囊管胆囊 三、腹膜 腹膜是衬覆于腹壁,盆壁内表面及腹腔、盆腔脏器表面的浆膜,薄而光 滑,由单层扁平 上皮和结缔组织构成。衬覆于腹壁内表面的部分,叫腹膜壁 层,覆盖在脏器表面的部分,叫腹膜脏层。壁层和脏层互相延续移行,形成 一个不规则的潜在性的囊状间隙称为腹膜腔。腹膜从腹、盆壁移行于脏器以 及相邻两个脏器的腹膜脏层的连接处还形成网膜、系膜和韧带等结构。构成 系膜的两层腹膜之间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通向消化管壁。 在正常情况下,腹膜分泌少量浆液,可润湿脏器表面,保护脏器和减少 脏器之间的磨擦。此外,腹膜还有吸收功能和对脏器的支持固定作用
门静脉则是介于两种毛细血管之间静脉干,肝门静脉则是介于胃、肠、胰、 脾的毛细血管和肝血窦之间的静脉干。 肝细胞不断分泌的胆汁,入毛细胆管,经小叶间胆管流到左右肝管,再 经肝总管入胆总管,最后经十二指肠乳头开口流入十二指肠;或由肝总管转 经胆囊管入胆囊贮存。胆囊可吸收水分使胆汁浓缩。在食物消化时,胆囊收 缩,胆胰壶腹括约肌舒张,贮存于胆囊的浓缩胆汁则排入十二指肠以助食物 的消化和吸收。胆汁的流向可归纳如下: 肝细胞生成胆汁 毛细胆管 小叶间胆管 左、右肝管 肝总管 胆总管 十二指肠 胆 囊 管 胆囊 ® ® ® ® ® ® ® ® ® ® ® ® ¬ ® Û 三、腹 膜 腹膜 是衬覆于腹壁,盆壁内表面及腹腔、盆腔脏器表面的浆膜,薄而光 滑,由单层扁平上皮和结缔组织构成。衬覆于腹壁内表面的部分,叫腹膜壁 层,覆盖在脏器表面的部分,叫腹膜脏层。壁层和脏层互相延续移行,形成 一个不规则的潜在性的囊状间隙称为腹膜腔。腹膜从腹、盆壁移行于脏器以 及相邻两个脏器的腹膜脏层的连接处还形成网膜、系膜和韧带等结构。构成 系膜的两层腹膜之间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通向消化管壁。 在正常情况下,腹膜分泌少量浆液,可润湿脏器表面,保护脏器和减少 脏器之间的磨擦。此外,腹膜还有吸收功能和对脏器的支持固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