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脑颅:脑颅由额骨、顶骨、题骨、枕骨和蝶骨等共同围成颅腔,颅腔 的形态基本上与脑的形态相适应 脑颅可分为颅盖和 底两部 颅盖骨均为扁骨,各骨之间以结缔组织相连称之为缝。初生婴儿颅骨骨 化未完成,各骨之间的间隙为结缔组织膜所填充称颅囟。如颅骨与顶骨之间 呈菱形的额囟(前囟);顶骨与枕骨之间呈三角形的枕囟(后囟)。额囟在 生后1一2岁时愈合(图3-9) 颅底内面承托脑,有三个呈阶梯状的窝(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 与脑底面形状相适应。颅底内、外面有很多孔和裂,有脑神经、血管出入, 如颅后窝的枕骨大孔,脊髓通过此孔与脑相连(图3-10)。 (2)面颅:面颅各骨分别构成眶腔、鼻腔和口腔的骨性支架。眼眶容纳 眼球及其附属结构如泪腺等,眶腔呈锥体形,前宽,后尖,有视神经管与颅 中窝相通。骨性鼻腔位于面部中央,由鼻中隔分为左、右两部,鼻腔周围的 颅骨(额骨、 、筛骨和蝶骨)内,有大小不同的 们分别开口于鼻腔外侧壁上,鼻旁窦有调节进入鼻腔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的功 能。骨性口腔由上、下颌骨等组成,围成牙槽突及牙齿,与鼻腔以硬腭相隔, 下颌骨的关节突与题骨的下颌窝构成题下颌关节,能作开口、闭口动作,还 能使下颌骨作前进,后退,左右移动。它不仅具有咀嚼功能,并参与发言和 语言等活动。 二、肌肉 运动系统中叙述的肌肉均属横纹肌,又称骨骼肌。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 动力部分, 内的每块肌肉都具有 定的形态 结构、 位置和 辅助 装置,并附有血管和淋巴管。肌肉在神经系统支配下牵引附着的骨,使关节 产生运动。 (一)肌肉的一般形态与功能 1,肌肉的形态与构造分布于人体内各块肌肉的部位和功能不同,肌肉的 大小,形状也是多种多样的, 大致上分为长肌 ,短肌 阔肌、 轮匝肌四种 长肌多分布在四肢,收缩时可引起大幅度的运动。短肌多分布在躯干深部 具有明显的节段性,收缩时只能产生小幅度的运动。阔肌扁而薄,多分布在 胸壁、腹壁。除运动外,对内脏器官起保护和支持作用。轮匝肌主要由环形 的肌纤维构成,位于眼裂,口裂的周围,收缩时可以关闭孔裂。 每块骨骼 为肌腹 肌腱 L腹外包 结乡 外膜。由此 外膜发出纤维性隔进入肌腹内将其分割为较小的肌囊。肌腹主要由横纹肌纤 维组成,色红,柔软,有收缩能力。肌腱位于肌腹两端,主要由平行的胶原 纤维囊构成,色白,坚韧,无收缩能力,肌肉一般以腱附着在骨骼上,是力 的传递结构。长肌肌性部(肌腹)呈梭形,肌腱细呈索形状;阔肌的肌性部 呈薄片状,其腱性部分也相应呈膜状,称腱膜(图3-11)。 2.肌肉的起止点、配布和作用肌肉分布在关节的周围,通常以两端附着 于两块或两块以上的骨面,中间跨过一个或多个关节。肌肉收缩时,使两骨
(1)脑颅:脑颅由额骨、顶骨、颞骨、枕骨和蝶骨等共同围成颅腔,颅腔 的形态基本上与脑的形态相适应。脑颅可分为颅盖和颅底两部。 颅盖骨均为扁骨,各骨之间以结缔组织相连称之为缝。初生婴儿颅骨骨 化未完成,各骨之间的间隙为结缔组织膜所填充称颅囟。如颅骨与顶骨之间 呈菱形的额囟(前囟);顶骨与枕骨之间呈三角形的枕囟(后囟)。额囟在 生后 1~2 岁时愈合(图 3-9)。 颅底内面承托脑,有三个呈阶梯状的窝(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 与脑底面形状相适应。颅底内、外面有很多孔和裂,有脑神经、血管出入, 如颅后窝的枕骨大孔,脊髓通过此孔与脑相连(图 3-10)。 (2) 面颅:面颅各骨分别构成眶腔、鼻腔和口腔的骨性支架。眼眶容纳 眼球及其附属结构如泪腺等,眶腔呈锥体形,前宽,后尖,有视神经管与颅 中窝相通。骨性鼻腔位于面部中央,由鼻中隔分为左、右两部,鼻腔周围的 颅骨(额骨、上颌骨、筛骨和蝶骨)内,有大小不同的含气腔称鼻旁窦,它 们分别开口于鼻腔外侧壁上,鼻旁窦有调节进入鼻腔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的功 能。骨性口腔由上、下颌骨等组成,围成牙槽突及牙齿,与鼻腔以硬腭相隔, 下颌骨的关节突与颞骨的下颌窝构成颞下颌关节,能作开口、闭口动作,还 能使下颌骨作前进,后退,左右移动。它不仅具有咀嚼功能,并参与发言和 语言等活动。 二、肌肉 运动系统中叙述的肌肉均属横纹肌,又称骨骼肌。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 动力部分,分布在人体内的每块肌肉都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位置和辅助 装置,并附有血管和淋巴管。肌肉在神经系统支配下牵引附着的骨,使关节 产生运动。 (一)肌肉的一般形态与功能 1.肌肉的形态与构造 分布于人体内各块肌肉的部位和功能不同,肌肉的 大小,形状也是多种多样的,大致上分为长肌、短肌、阔肌、轮匝肌四种。 长肌多分布在四肢,收缩时可引起大幅度的运动。短肌多分布在躯干深部, 具有明显的节段性,收缩时只能产生小幅度的运动。阔肌扁而薄,多分布在 胸壁、腹壁。除运动外,对内脏器官起保护和支持作用。轮匝肌主要由环形 的肌纤维构成,位于眼裂,口裂的周围,收缩时可以关闭孔裂。 每块骨骼肌分为肌腹和肌腱两部分。肌腹外包有结缔组织外膜。由此肌 外膜发出纤维性隔进入肌腹内将其分割为较小的肌囊。肌腹主要由横纹肌纤 维组成,色红,柔软,有收缩能力。肌腱位于肌腹两端,主要由平行的胶原 纤维囊构成,色白,坚韧,无收缩能力,肌肉一般以腱附着在骨骼上,是力 的传递结构。长肌肌性部(肌腹)呈梭形,肌腱细呈索形状;阔肌的肌性部 呈薄片状,其腱性部分也相应呈膜状,称腱膜(图 3-11)。 2.肌肉的起止点、配布和作用 肌肉分布在关节的周围,通常以两端附着 于两块或两块以上的骨面,中间跨过一个或多个关节。肌肉收缩时,使两骨
彼此靠近而产生运动。通常把接近身体正中线的肌肉附着点称为肌肉的起点 或定点;把另一端的附着点称止点或动点 在实际生活中 由于运动复杂多 样化,肌肉的起点(定点) 和止点(动点) 也可以相互置换。如原是移动骨 可被固定;在肌的牵引下,原固定骨可以变为移动骨。例如,胸大肌起点在 胸廓,止于肱骨,肌肉收缩时,使上肢(移动骨)向胸部靠拢,但在作攀登 运动时,胸大肌的起止点易位,止于肱骨的一端被固定,胸大肌收缩时可引 起胸部向上肢靠拢,故能引体向上, 在日常活动时,任何- 个动作均由几组肌群共同完成的,这些肌或肌群 分别跨越关节的不同方面,因而产生不同方向运动。 例如,运动时关节的肌肉有两组, 一组在时关节前方,为屈肌组:另 组在肘关节后方,为伸肌组。如肘关节作屈运动时,屈肌收缩,伸肌放松 这两组肌在作用上是互相对抗, 但又相互协调的 当两组肌群作适当收缩利 放松,并使肌肉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时,肘关节才能完成 特定动作。在多种 运动形式的关节周围,肌肉的配布也是多样的,如肩关节除屈、伸肌外,还 有内收肌和外展肌以及旋内肌和旋外肌。 肌肉的配布的特点与人体直立姿势 ,行 、劳动及身体重心位置有关 切复 是由作用不同 肌群在神经系统的统 支配下来 实现的 此外在肌肉周围,有许多辅助结构。协助肌肉进行活动,包括筋膜和腱 鞘等。 筋膜分浅筋膜与深筋膜。浅筋膜位于真皮之下,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 含有脂肪、浅动脉、皮下静脉和皮神经等。浅筋膜包被全身各部。深筋膜由 致密结缔组织构成,位于浅筋膜深面 遍布全身 包裹肌肉并深入肌群之间 附着于骨上,构成肌间隔,有保护肌肉免受摩擦,使肌肉能单独进行活动。 深筋膜还可包绕血管和神经等组成血管神经鞘,在病理情况下,筋膜对于限 制炎症的扩撒推测脓液的猪留,喜延方向都有密切关系 腱鞘是套在某些长肌腱(如手指和足趾等处)表面的具有滑膜的鞘管 这些肌腱活动幅度较大,且又与坚硬的骨面相邻近, 双层: 鞘被结缔组: 使肌腱固定于 定位置并减少机腱与骨面的唑镖,有保护作用。 (二)人体肌肉的分部 人体肌肉分为躯干肌、头肌、上肢肌和下肢肌四部(图3-12) 1.躯干肌躯干肌可分为背肌、颈肌、膈肌、腹肌及会阴肌 (1)背肌:背肌位于躯干后面的肌群,可分为浅、深两层肌群。浅层为 阔肌,主要有斜方肌和背阔肌。斜方肌可上提、下降肩部,使两肩胛骨向 柱靠拢。背阔肌位于背的下半部,作用可使上肢内收、后伸和旋内。深层肌 群主要位于脊柱两侧纵长的肌柱即骶棘肌(竖脊肌),下起骶骨和髂骨,上 止椎骨、肋骨和枕骨。它们的作用可使脊柱后伸,仰头和维持人体于直立姿 热 )预肌,预部浅层肌的胸明空肌是预部要休表标 前外侧,收缩时使头向同倾斜,脸转向对侧。颈深层肌肉位于颈椎的前方与 其两侧,是脊柱的屈肌或侧屈肌。 (3)胸肌:浅层的胸大肌,宽而厚,覆盖于胸廓前上部,该肌主要作用
彼此靠近而产生运动。通常把接近身体正中线的肌肉附着点称为肌肉的起点 或定点;把另一端的附着点称止点或动点。在实际生活中,由于运动复杂多 样化,肌肉的起点(定点)和止点(动点)也可以相互置换。如原是移动骨 可被固定;在肌的牵引下,原固定骨可以变为移动骨。例如,胸大肌起点在 胸廓,止于肱骨,肌肉收缩时,使上肢(移动骨)向胸部靠拢,但在作攀登 运动时,胸大肌的起止点易位,止于肱骨的一端被固定,胸大肌收缩时可引 起胸部向上肢靠拢,故能引体向上。 在日常活动时,任何一个动作均由几组肌群共同完成的,这些肌或肌群 分别跨越关节的不同方面,因而产生不同方向运动。 例如,运动肘关节的肌肉有两组,一组在肘关节前方,为屈肌组;另一 组在肘关节后方,为伸肌组。如肘关节作屈运动时,屈肌收缩,伸肌放松。 这两组肌在作用上是互相对抗,但又相互协调的。当两组肌群作适当收缩和 放松,并使肌肉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时,肘关节才能完成一特定动作。在多种 运动形式的关节周围,肌肉的配布也是多样的,如肩关节除屈、伸肌外,还 有内收肌和外展肌以及旋内肌和旋外肌。 肌肉的配布的特点与人体直立姿势,行走、劳动及身体重心位置有关, 一切复杂运动总是由作用不同的肌群在神经系统的统一支配下来实现的。 此外在肌肉周围,有许多辅助结构。协助肌肉进行活动,包括筋膜和腱 鞘等。 筋膜 分浅筋膜与深筋膜。浅筋膜位于真皮之下,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 含有脂肪、浅动脉、皮下静脉和皮神经等。浅筋膜包被全身各部。深筋膜由 致密结缔组织构成,位于浅筋膜深面,遍布全身,包裹肌肉并深入肌群之间 附着于骨上,构成肌间隔,有保护肌肉免受摩擦,使肌肉能单独进行活动。 深筋膜还可包绕血管和神经等组成血管神经鞘,在病理情况下,筋膜对于限 制炎症的扩散推测脓液的潴留,蔓延方向都有密切关系。 腱鞘 是套在某些长肌腱(如手指和足趾等处)表面的具有滑膜的鞘管, 这些肌腱活动幅度较大,且又与坚硬的骨面相邻近,双层的腱鞘被结缔组织 使肌腱固定于一定位置并减少肌腱与骨面的摩擦,有保护作用。 (二)人体肌肉的分部 人体肌肉分为躯干肌、头肌、上肢肌和下肢肌四部(图 3-12)。 1.躯干肌 躯干肌可分为背肌、颈肌、膈肌、腹肌及会阴肌。 (1) 背肌:背肌位于躯干后面的肌群,可分为浅、深两层肌群。浅层为 阔肌,主要有斜方肌和背阔肌。斜方肌可上提、下降肩部,使两肩胛骨向脊 柱靠拢。背阔肌位于背的下半部,作用可使上肢内收、后伸和旋内。深层肌 群主要位于脊柱两侧纵长的肌柱即骶棘肌(竖脊肌),下起骶骨和髂骨,上 止椎骨、肋骨和枕骨。它们的作用可使脊柱后伸,仰头和维持人体于直立姿 势。 (2) 颈肌:颈部浅层肌的胸锁乳突肌是颈部重要体表标志,该肌位于颈 前外侧,收缩时使头向同倾斜,脸转向对侧。颈深层肌肉位于颈椎的前方与 其两侧,是脊柱的屈肌或侧屈肌。 (3) 胸肌:浅层的胸大肌,宽而厚,覆盖于胸廓前上部,该肌主要作用
干启关节.当肢上举时可上提功骨。以助吸气。位干胸廊壁的前锯肌 作用是拉肩胛骨向前, 有助于上臂前屈和上举 。当上臂高举时 可上提肋骨 助深吸气。深层的肋间外肌和肋间内肌位于11个肋间隙内,是呼吸肌;肋间 外肌的作用是提肋(吸气)。肋间内肌的作用是降肋(呼气)。 (4)膈肌:为向上膨隆呈穹窿形的扁肌,位于胸、腹腔之间,该肌起自 胸廓下口,肌纤维从四周向中央集中,止於中央的中心腱。它分隔胸、腹腔 膈肌收缩时穹窿形的圆顶下降,扩大胸腔(吸气);松弛时圆顶回升,缩 胸腔(呼气) 。膈肌与腹肌同时收缩,能增加腹压,协助排便、呕吐及分娩 等活动。膈上有三个裂孔,分别为食管、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等器官通过(图 3-13) (5)腹肌:腹前壁、侧壁和后壁的大部分均为腹肌所封闭。腹肌上附 于胸廓下部,下附着于骨盆。腹前壁正中线两侧有一对纵行的腹直肌,其两 侧是三层宽阔的扁肌,即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这三层肌的肌束方 向彼此交叉,各肌的腱膜向前包绕腹直肌,于腹前壁正中线互相愈合成腹白 线。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缘卷曲增厚,称为腹股勾韧带。位于腹前外侧壁的了 部及腹股沟韧带内侧部的上方有 个斜行的肌和腱之间的裂隙,长约 4.5cm,称腹股沟管,此管在男性有精索通过;女性为子宫圆韧带通过。在病 理情况下,该肌间裂隙薄弱,腹腔内容物可进入腹股沟管,还可经腹腔沟管 下降入阴囊,则构成腹股沟斜疝。 6)△阳n 骨盆的下口是由软组织所封闭 此区呈菱形 ,前部三角区 有会阴肌及筋膜,在男性有尿道通过,在女性有尿道和阴道穿过。后部三角 区有盆膈覆盖于该肌上、下面的筋膜,有直肠通过。盆膈及会阴肌除承托盆 腔脏器外还对尿道、明道和江门有活约作用 2.头肌头肌可分为面肌和咀嚼肌二部。面肌分佈于头面部皮下。位于眼 裂、口裂周围有环形的轮匝肌和放射形安排的肌肉,可使眼裂、口裂张开或 关闭,能示喜、怒、哀、乐各种表情。咀嚼肌是作用下颌关节的肌肉,如颗 肌和咬肌,能有力的上提下颌骨」 3四肢肌 (1)上肢肌 :上肢肌可分为肩肌 、臂肌、前臀肌和手肌四部 肩部肌肉可使肩关节运动,如三角肌,它从前、后、外三方包绕肩关节, 构成圆隆的肩部,作用主要是使臂外展。 臂肌分前、后两群。在上臂前方跨过肩关节和时关节的屈肌,如肱二头 肌,是强有力的屈肘肌肉。在肱骨后方的肱三头肌为伸肘肌肉。 前臂肌也分前 后两群 前 肌 多且大多是 长肌,前臂肌肉分别跨 越肘、腕、掌、指各部。肌肉位于前臂,于腕部形成健。前肌群位于尺、桡 骨前面,主要有屈腕、屈指和使前臂旋前的肌肉。后肌群位于尺、桡骨后面, 主要有伸腕、伸指和使前臂旋后的肌肉。 手肌除有从前壁来的长肌雕外。怀有很多短小的手肌均住中在手的堂 侧 可分外侧、 中间和内侧三肌群。 外侧肌群在拇指根部形成 一隆起称鱼际 肌,能使拇指作屈、收、展和对掌等动作。中间肌群位于前臂来的屈指肌腱 的深面,主要有骨间肌,收缩时能使各指向中指靠拢或分开。外侧肌群称小 鱼际,能使小指作屈、外展和对堂等作用
于肩关节,当上肢上举时可上提肋骨,以助吸气。位于胸廓侧壁的前锯肌, 作用是拉肩胛骨向前,有助于上臂前屈和上举。当上臂高举时,可上提肋骨 助深吸气。深层的肋间外肌和肋间内肌位于 11 个肋间隙内,是呼吸肌;肋间 外肌的作用是提肋(吸气)。肋间内肌的作用是降肋(呼气)。 (4) 膈肌:为向上膨隆呈穹窿形的扁肌,位于胸、腹腔之间,该肌起自 胸廓下口,肌纤维从四周向中央集中,止於中央的中心腱。它分隔胸、腹腔。 膈肌收缩时穹窿形的圆顶下降,扩大胸腔(吸气);松弛时圆顶回升,缩小 胸腔(呼气)。膈肌与腹肌同时收缩,能增加腹压,协助排便、呕吐及分娩 等活动。膈上有三个裂孔,分别为食管、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等器官通过(图 3-13)。 (5) 腹肌:腹前壁、侧壁和后壁的大部分均为腹肌所封闭。腹肌上附着 于胸廓下部,下附着于骨盆。腹前壁正中线两侧有一对纵行的腹直肌,其两 侧是三层宽阔的扁肌,即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这三层肌的肌束方 向彼此交叉,各肌的腱膜向前包绕腹直肌,于腹前壁正中线互相愈合成腹白 线。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缘卷曲增厚,称为腹股勾韧带。位于腹前外侧壁的下 部及腹股沟韧带内侧部的上方有一个斜行的肌和腱之间的裂隙,长约 4.5cm,称腹股沟管,此管在男性有精索通过;女性为子宫圆韧带通过。在病 理情况下,该肌间裂隙薄弱,腹腔内容物可进入腹股沟管,还可经腹腔沟管 下降入阴囊,则构成腹股沟斜疝。 (6) 会阴肌:骨盆的下口是由软组织所封闭。此区呈菱形,前部三角区 有会阴肌及筋膜,在男性有尿道通过,在女性有尿道和阴道穿过。后部三角 区有盆膈覆盖于该肌上、下面的筋膜,有直肠通过。盆膈及会阴肌除承托盆 腔脏器外还对尿道、阴道和肛门有括约作用。 2.头肌 头肌可分为面肌和咀嚼肌二部。面肌分佈于头面部皮下。位于眼 裂、口裂周围有环形的轮匝肌和放射形安排的肌肉,可使眼裂、口裂张开或 关闭,能示喜、怒、哀、乐各种表情。咀嚼肌是作用下颌关节的肌肉,如颞 肌和咬肌,能有力的上提下颌骨。 3.四肢肌 (1)上肢肌:上肢肌可分为肩肌、臂肌、前臂肌和手肌四部。 肩部肌肉可使肩关节运动,如三角肌,它从前、后、外三方包绕肩关节, 构成圆隆的肩部,作用主要是使臂外展。 臂肌分前、后两群。在上臂前方跨过肩关节和肘关节的屈肌,如肱二头 肌,是强有力的屈肘肌肉。在肱骨后方的肱三头肌为伸肘肌肉。 前臂肌也分前、后两群。前臂肌数目多且大多是长肌,前臂肌肉分别跨 越肘、腕、掌、指各部。肌肉位于前臂,于腕部形成健。前肌群位于尺、桡 骨前面,主要有屈腕、屈指和使前臂旋前的肌肉。后肌群位于尺、桡骨后面, 主要有伸腕、伸指和使前臂旋后的肌肉。 手肌除有从前臂来的长肌腱外,还有很多短小的手肌均集中在手的掌 侧,可分外侧、中间和内侧三肌群。外侧肌群在拇指根部形成一隆起称鱼际 肌,能使拇指作屈、收、展和对掌等动作。中间肌群位于前臂来的屈指肌腱 的深面,主要有骨间肌,收缩时能使各指向中指靠拢或分开。外侧肌群称小 鱼际,能使小指作屈、外展和对掌等作用
(2)下肢肌:下肢肌可分为腕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 髋肌主要起始于骨盆的内面和外面 止于股骨上部,位于 盆内的腰大肌是屈大腿肌,位于骨盆后外面的臀大肌是后伸大腿肌 大腿肌分前、后、内三肌群。前肌群主要是股四头肌,是膝关节强大的 伸肌。内侧肌群位于大腿内侧,能内收大腿,又称内收肌群。后肌群位于大 腿后面如股二头肌和半腱肌等能屈小腿和后伸大腿。 小腿肌亦分三肌群」 前肌群在胫、 腓骨之前 主要有伸趾肌并帮助足背 屈。后肌群主要有小腿 头肌(腓肠肌和此目鱼肌)位于小腿上部形成膨隆 的小腿肚,向下续为跟腱,收缩时提起足跟并能屈小腿;在三头肌深面还有 屈趾等肌肉。外侧肌群腓骨长、短肌,作用是使足外翻。 足肌可分足背肌和足底肌,足背肌为伸趾肌。足底肌的配佈和作用与手 掌肌近似,但足趾动作远不如手指,其主要功能是维持足弓 三、皮肤 皮肤由表皮和直皮两部分组成两部竖密联系.借皮下组如与深部的组 织相连。 皮肤的屏障保护作用主要由表 它可保 护体内组织, 免受外 物和细菌的损伤和侵害 对调节体温、排出代谢废物也有一定的作用。此外 皮肤内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使皮肤成为人体的一个广大的感受面。皮肤 内有由皮肤衍生的毛发、指(趾)甲、皮脂腺和汗腺,统称皮肤的附属器官 (图3-14) (一)皮肤的结构 基底层 一即生发层由低柱状细胞组成 棘层一一由多层多面体细胞构成有棘状突起 表皮 颗粒层 由2~3层扁平细胞组成 皮肤 透明层一一由扁平细胞构成。为均质透明状 角质层一一为多层扁平角质细胞组成 「乳头层 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有血管和神经末梢 真皮 网状层 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 1.表皮表皮是皮肤的最外一层,在身体各部厚薄不均, 一般原约0.07 0,12m,属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表皮的厚薄随身体的各部位和功能不同而 异。厚的表皮从基底到表面可分为五层,由浅向深依次为角质层、透明层、 颗粒层、棘层和基底层,后二层又称生发层。表皮的基底层为一层低柱状的 基底细胞,细胞分裂能力强,增生的细胞向浅层推移, 逐渐分化为其余各层 的细胞,增加的细胞形状即逐渐由低柱状 客角以 细胞结构 也逐渐退化,到最表面的角质层, 已为多层扁平角质细胞组成,并退化为透 明的角质小片,小片脱落下来即成皮屑。角质层构成皮肤重要的保护层。基 底层细胞之间还散在有黑色素细胞,能产生黑色素,可抵御日光中紫外线的 辐射损伤,它不仅有阻挡外界物质的侵害,还有防止体内水份丢失的保护作 其表皮细胞易 皮肤的色泽主要和黑 色素的含量多 有 表皮中 没有血管的分布,营养的供应和代谢物质是通过组织液经细胞间隙来进行交
(2)下肢肌:下肢肌可分为髋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 髋肌主要起始于骨盆的内面和外面,跨越髋关节,止于股骨上部,位于 盆内的腰大肌是屈大腿肌,位于骨盆后外面的臀大肌是后伸大腿肌。 大腿肌分前、后、内三肌群。前肌群主要是股四头肌,是膝关节强大的 伸肌。内侧肌群位于大腿内侧,能内收大腿,又称内收肌群。后肌群位于大 腿后面如股二头肌和半腱肌等能屈小腿和后伸大腿。 小腿肌亦分三肌群,前肌群在胫、腓骨之前,主要有伸趾肌并帮助足背 屈。后肌群主要有小腿三头肌(腓肠肌和比目鱼肌)位于小腿上部形成膨隆 的小腿肚,向下续为跟腱,收缩时提起足跟并能屈小腿;在三头肌深面还有 屈趾等肌肉。外侧肌群腓骨长、短肌,作用是使足外翻。 足肌可分足背肌和足底肌,足背肌为伸趾肌。足底肌的配佈和作用与手 掌肌近似,但足趾动作远不如手指,其主要功能是维持足弓。 三、皮肤 皮肤由表皮和真皮两部分组成,两部紧密联系,借皮下组织与深部的组 织相连。皮肤的屏障保护作用主要由表皮实现,它可保护体内组织,免受外 物和细菌的损伤和侵害,对调节体温、排出代谢废物也有一定的作用。此外, 皮肤内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使皮肤成为人体的一个广大的感受面。皮肤 内有由皮肤衍生的毛发、指(趾)甲、皮脂腺和汗腺,统称皮肤的附属器官 (图 3-14)。 (一)皮肤的结构 皮肤— 表皮— 基底层——即生发层由低柱状细胞组成 棘 层——由多层多面体细胞构成有棘状突起 颗粒层——由 ~ 层扁平细胞组成 透明层——由扁平细胞构成,为均质透明状 角质层——为多层扁平角质细胞组成 真皮— 乳头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有血管网和神经末梢等 网状层——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 2 3 ì í ï ï ï î ï ï ï ì í î ì í ï ï ï ï î ï ï ï ï 1.表皮 表皮是皮肤的最外一层,在身体各部厚薄不均,一般原约 0.07~ 0.12mm,属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表皮的厚薄随身体的各部位和功能不同而 异。厚的表皮从基底到表面可分为五层,由浅向深依次为角质层、透明层、 颗粒层、棘层和基底层,后二层又称生发层。表皮的基底层为一层低柱状的 基底细胞,细胞分裂能力强,增生的细胞向浅层推移,逐渐分化为其余各层 的细胞,增加的细胞形状即逐渐由低柱状,多角状而变成扁平状,细胞结构 也逐渐退化,到最表面的角质层,已为多层扁平角质细胞组成,并退化为透 明的角质小片,小片脱落下来即成皮屑。角质层构成皮肤重要的保护层。基 底层细胞之间还散在有黑色素细胞,能产生黑色素,可抵御日光中紫外线的 辐射损伤,它不仅有阻挡外界物质的侵害,还有防止体内水份丢失的保护作 用,其表皮细胞易脱落。皮肤的色泽主要和黑色素的含量多少有关,表皮中 没有血管的分布,营养的供应和代谢物质是通过组织液经细胞间隙来进行交
换的(参阅图3-14) 2.真皮 真皮位于表皮下方,深部与皮下组织相连。 真皮又分为乳头层 和网状层,两层之间并无明显的分界。 乳头层为表皮层下方的薄层疏松结缔组织。此层组织向表皮深面凸出成 许多乳头状隆起,称为真皮乳头,从而扩大了表皮和真皮的接触面,两者相 石童嵌。结合座固#使到头内的成尚袖经末档、触微小体、手细血管知表 皮的接触, 造成供血和感觉的 有利条件 网状层较厚,在乳头层的深部,由致密结缔组织纤维束纵横交错构成 密网状,使皮肤具有很大的韧性和弹性。网状层内有较大的血管、淋巴管以 及汗腺、毛囊和皮脂腺等,神经和神经未梢也较丰富。在此层深部可见环层 小体 能感受压迫和振动的刺激(见图3-14) 3.皮下组织 皮下组织即浅筋膜,在真皮深面,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 组织组成,它是连接皮肤和肌肉之间的组织,使皮肤有一定的可动性,对维 持体温和缓冲外来压力具有一定作用。皮下组织的厚薄程度可因年龄、性别 和身体部位而有别 药物的皮下注射,就是将药物注入此层组织皮内注射则将药物注入真 皮组织内 (二)皮肤的附属器 1,毛发人体表面,除手掌,足底等处外,均有毛发分布。毛发可分为 毛干和毛根两部。毛干是露出皮肤之外的部分;毛根是埋于皮肤之内。包绕 在毛根周围的多层上皮细胞和结缔组织称毛囊 手根和手壶未大 ,底面 内凹,含有毛细血管和神经的结缔组织突入其中,称为毛乳头 毛乳头内的 血管有营养毛囊底部上皮细胞的作用。毛囊底部的上皮细胞不断分裂增殖而 使毛根不断地生长,毛干也随之增长,如果毛乳头破坏或退化,毛发即停止 生长并涿渐脱落」 毛发与皮肤表面成一定角度,在钝角侧的真皮内有一斜行的平滑肌末 称竖毛肌。它 一端附于毛囊,另- 端终止于真皮乳头层(见图3-14)。竖毛 肌受交感神经的支配,收缩时使毛发竖直。 2.皮脂腺皮脂腺多位于毛囊与竖毛肌之间,是一种泡状腺,腺体的导 管很短,开口在毛囊或皮肤表面。腺体的外层细胞形体小,有分裂增殖能力: 新生的细胞逐渐长大并 向由虫堆玫 同时胞质充满脂滴 当细胞成熟时即破 溃和脂滴一同经毛囊排出,称皮脂。皮脂腺的分泌活动受雄激素和肾上腺皮 质激素控制,青春期分泌最活跃。皮脂有柔润皮肤、保护毛发等功能,如分 较多,腺体开口阻塞时,则成粉刺。老年人由于皮脂腺萎缩,因而皮肤和 毛发变为干燥,失去光泽 3汗腺 为 管状腺 由分泌部和导管部构成。分泌部位于真皮深部 或皮下组织内,管道盘曲成团状,由单层柱状上皮组成。导管部从真皮深部 引向表皮蜿蜒上行,管腔很小,管壁由两层立方上皮围成。导管进入表皮时 呈螺旋形孔道,最后开口于皮肤表面的汗孔(见图3-14) 汗腺分布于身体大部,以手掌、足底的汗腺特别多。分布于腋下,乳晕 阴部及肛门周围等处的汗腺较大, 称为 F腺的分泌物较浓稠, 泌物本身无特殊气味,经细菌分解后可发生臭味,俗称狐臭。汗液有润湿皮 肤,调节体温等功能。 4.指(趾)甲指(靴)和甲系由多层排列紧密的角质细胞组成.露在体
换的(参阅图 3-14)。 2.真皮 真皮位于表皮下方,深部与皮下组织相连。真皮又分为乳头层 和网状层,两层之间并无明显的分界。 乳头层为表皮层下方的薄层疏松结缔组织。此层组织向表皮深面凸出成 许多乳头状隆起,称为真皮乳头,从而扩大了表皮和真皮的接触面,两者相 互镶嵌,结合牢固,并使乳头内的感觉神经末梢、触觉小体、毛细血管和表 皮的接触,造成供血和感觉的有利条件。 网状层 较厚,在乳头层的深部,由致密结缔组织纤维束纵横交错构成 密网状,使皮肤具有很大的韧性和弹性。网状层内有较大的血管、淋巴管以 及汗腺、毛囊和皮脂腺等,神经和神经末梢也较丰富。在此层深部可见环层 小体,能感受压迫和振动的刺激(见图 3-14)。 3.皮下组织 皮下组织即浅筋膜,在真皮深面,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 组织组成,它是连接皮肤和肌肉之间的组织,使皮肤有一定的可动性,对维 持体温和缓冲外来压力具有一定作用。皮下组织的厚薄程度可因年龄、性别 和身体部位而有别。 药物的皮下注射,就是将药物注入此层组织;皮内注射则将药物注入真 皮组织内。 (二)皮肤的附属器 1.毛发 人体表面,除手掌,足底等处外,均有毛发分布。毛发可分为 毛干和毛根两部。毛干是露出皮肤之外的部分;毛根是埋于皮肤之内。包绕 在毛根周围的多层上皮细胞和结缔组织称毛囊。毛根和毛囊末端膨大,底面 内凹,含有毛细血管和神经的结缔组织突入其中,称为毛乳头。毛乳头内的 血管有营养毛囊底部上皮细胞的作用。毛囊底部的上皮细胞不断分裂增殖而 使毛根不断地生长,毛干也随之增长,如果毛乳头破坏或退化,毛发即停止 生长并逐渐脱落。 毛发与皮肤表面成一定角度,在钝角侧的真皮内有一斜行的平滑肌束, 称竖毛肌。它一端附于毛囊,另一端终止于真皮乳头层(见图 3-14)。竖毛 肌受交感神经的支配,收缩时使毛发竖直。 2.皮脂腺 皮脂腺多位于毛囊与竖毛肌之间,是一种泡状腺,腺体的导 管很短,开口在毛囊或皮肤表面。腺体的外层细胞形体小,有分裂增殖能力。 新生的细胞逐渐长大并向中央推移,同时胞质充满脂滴,当细胞成熟时即破 溃和脂滴一同经毛囊排出,称皮脂。皮脂腺的分泌活动受雄激素和肾上腺皮 质激素控制,青春期分泌最活跃。皮脂有柔润皮肤、保护毛发等功能,如分 泌较多,腺体开口阻塞时,则成粉刺。老年人由于皮脂腺萎缩,因而皮肤和 毛发变为干燥,失去光泽。 3.汗腺 汗腺为管状腺,由分泌部和导管部构成。分泌部位于真皮深部 或皮下组织内,管道盘曲成团状,由单层柱状上皮组成。导管部从真皮深部 引向表皮蜿蜒上行,管腔很小,管壁由两层立方上皮围成。导管进入表皮时 呈螺旋形孔道,最后开口于皮肤表面的汗孔(见图 3-14)。 汗腺分布于身体大部,以手掌、足底的汗腺特别多。分布于腋下,乳晕、 阴部及肛门周围等处的汗腺较大,称为大汗腺。大汗腺的分泌物较浓稠,分 泌物本身无特殊气味,经细菌分解后可发生臭味,俗称狐臭。汗液有润湿皮 肤,调节体温等功能。 4.指(趾)甲 指(趾)和甲系由多层排列紧密的角质细胞组成,露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