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生理学 实验指导书 解剖生理学课程组 山东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二0一七年二月
解剖生理学 实验指导书 解剖生理学课程组 山东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二 O 一七年二月
实验一AB0血型鉴定 【实验目的】 1.学习辨别血型的方法。 2.观察红细胞凝集现象,掌握ABO血型鉴定的原理 3.通过实验认识血型鉴定在输血中的重要性。 【实验原理】 血型的分型是依据红细胞膜上存在的特异性抗原(凝集原)来确定的。如含某种凝集原的红细胞与 含相应凝集素的血清相通,会产生凝集现象,从而危机生命,因此,临床上在输血前必须注意鉴定血型, 以确保安全输血。血型鉴定是用己知的标准血清的抗体,既A型标准血清含抗B,B型标准血清含抗 A,去测定受试者红细胞膜上未知的抗原,根据是否发生红细胞凝集反应来确定血型。 【实验对象】人。 【实验器材】 消毒采血针、玻片、消毒牙签、标准抗A和抗B血清、生理盐水、5%乙醇、消毒棉球、显微镜。 【实验步骤和观察项目】 A形标准血清B烈标准血清 1.取清洁玻片两块,分别标明“抗A”和“抗B (可用钢笔或结种色竿标记)。 2.将标准抗A和抗B血清各一滴,分别滴在相应 玻片上的中央处。 3.用75%乙醇的棉球消毒指端或耳垂,用消毒采 血针刺破皮肤取血。 4.用消毒牙签沾血少许与标准抗A血清充分混合, 用另一根消毒牙签沾血与标准抗B血清充分混合。也可 取1~3滴血置入盛有1ml生理盐水的小试管中混匀, 制成红细胞混悬液,备供取用。 5.10~15min后用肉眼观察有无凝集现象,根据 有无凝集现象来判断血型(图3-1)。 【注意事项】 图3-1AB0血型检查结果判图 1.实验用具严格消毒,请勿污染,消毒采血针应一人一针。 2。牙签沾取血液切勿过多,以防止在血清中形成团块,影响判断结果 3.分清牙签,不要用一牙签一端同时在抗A血清和抗B血清中搅拌。 4.注意区别凝集现象与红细胞叠连。发生红细胞凝集时,肉眼观察呈朱红色颗粒,且液体变得清亮。 【思考题】 1.根据自己的血型,说明你能接受和输血给何种血型的人,为什么? 2.如何区别血液的凝集与凝固,其机理是否一样?
2 实验一 ABO 血型鉴定 【实验目的】 1.学习辨别血型的方法。 2.观察红细胞凝集现象,掌握 ABO 血型鉴定的原理。 3.通过实验认识血型鉴定在输血中的重要性。 【实验原理】 血型的分型是依据红细胞膜上存在的特异性抗原(凝集原)来确定的。如含某种凝集原的红细胞与 含相应凝集素的血清相遇,会产生凝集现象,从而危机生命,因此,临床上在输血前必须注意鉴定血型, 以确保安全输血。血型鉴定是用已知的标准血清的抗体,既 A 型标准血清含抗 B ,B 型标准血清含抗 A ,去测定受试者红细胞膜上未知的抗原,根据是否发生红细胞凝集反应来确定血型。 【实验对象】 人。 【实验器材】 消毒采血针、玻片、消毒牙签、标准抗 A 和抗 B 血清、生理盐水、75%乙醇、消毒棉球、显微镜。 【实验步骤和观察项目】 1.取清洁玻片两块,分别标明“抗 A”和“抗 B” (可用钢笔或特种色笔标记)。 2.将标准抗 A 和抗 B 血清各一滴,分别滴在相应 玻片上的中央处。 3.用 75%乙醇的棉球消毒指端或耳垂,用消毒采 血针刺破皮肤取血。 4.用消毒牙签沾血少许与标准抗 A 血清充分混合, 用另一根消毒牙签沾血与标准抗 B 血清充分混合。也可 取 1~3 滴血置入盛有 1ml 生理盐水的小试管中混匀, 制成红细胞混悬液,备供取用。 5.10~15min 后用肉眼观察有无凝集现象,根据 有无凝集现象来判断血型(图 3-1)。 【注意事项】 图 3-1 ABO 血型检查结果判断 1. 实验用具严格消毒,请勿污染,消毒采血针应一人一针。 2. 牙签沾取血液切勿过多,以防止在血清中形成团块,影响判断结果。 3. 分清牙签,不要用一牙签一端同时在抗 A 血清和抗 B 血清中搅拌。 4.注意区别凝集现象与红细胞叠连。发生红细胞凝集时,肉眼观察呈朱红色颗粒,且液体变得清亮。 【思考题】 1.根据自己的血型,说明你能接受和输血给何种血型的人,为什么? 2.如何区别血液的凝集与凝固,其机理是否一样?
实验二反射弧分析、反射时测定及搔扒反射的观察 【实验目的要求】 1。掌握脊蛙的制备方法。 2.分析反射弧的组成,并探讨各部分对反射活动的作用。 3.掌握测量反射时的方法,了解刺激强度与反射时的关系。 【实验原理】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为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板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作出的 规律性反应。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在 自然条件下,反射活动一般都需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一环节中断(解剖结构受 到破坏或生理功能受到抑制),则反射不能发生。较复杂的反射需要较高级中枢部位的整合,而一些较 简单的反射,只需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就能完成。如将动物的高位中枢切除,而仅保留脊髓 的动物称为脊动物(脊蛙、脊猫),此时动物产生的各种反射活动为单纯的脊髓反射。与高位中枢离断 的脊髓,在手术后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休克。 从刺激开始至反射出现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反射通过反射弧的时间,称为反射时(或称潜伏期), 即兴奋通过反射弧而引起外周效应所需要的时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和一定的刺激强度范围内,刺激越 强,反射时越短:刺激越弱,反射时越长。 【实验对象】 蟾蜍。 【实验材料与器械】 两柄类手术器械一套、铁支架(带铁夹)入、蛙嘴夹、蛙腿夹、蛙板、铜锌弓、玻璃分针、刺激电极、 棉球、纱布、医用缝合线、小滤纸(约1cm×1cm)、滴管、培养皿、烧杯、秒表:任氏液、0.5%硫酸 1%硫酸、清水、2%普鲁卡因。 【实验方法与步骤】 (一)制备脊塘蜍 取蟾蜍一只,用自来水冲洗干净,用布包裹蟾蜍四肢躯干露出头部。用左手握住蟾蜍,并用食指 按压头部前端,拇指按压背部,使头部前俯:右手持金属探针由头前端沿中线向尾方划触、触及凹陷 处即枕骨大孔的所在。将探针由凹陷处垂直刺入,刺破皮肤即入枕骨大孔,这时将探针尖端转向头方 向前探入顿腔内,然后向各方搅动探针,以捣毁脑组织。如探针确在顿腔内,术者可感觉出针在四面 皆壁的腔内。 (二)脊蟾蜍的处理 用蛙嘴夹夹住脊蝙蜍下颌,悬挂于支架上,用烧杯内清水浸洗蟾蜍,用纱布擦去水滴,但使皮肤 保持湿润。刚手术的脊蟾蜍,因切断了脑和脊髓的联系,脊髓失去来自大脑高级部位调节性的影响, 立即进入休克状态。待其安静5~l0mi后,由于脊髓本身的机制发挥作用,脊髓反射逐渐出现。 (三)反射时的测定 1.用蛙嘴夹夹住脊蟾蜍下颌,悬挂于支架上。 2.屈反射和反射时的测定 将蟾蜍左后肢的最长趾浸入0.5%硫酸溶液(培养皿中)中2-3mm(浸 入时间不超过10s),立即记下时间。当出现屈肌反射时,则停止计时,此为屈肌反射时。立即用清水冲 洗受刺激的皮肤并用纱布擦干。重复测定屈肌反射时3次,求出平均值作为左右后肢最长趾的反射时。 3
3 实验二 反射弧分析、反射时测定及搔扒反射的观察 【实验目的要求】 1.掌握脊蛙的制备方法。 2.分析反射弧的组成,并探讨各部分对反射活动的作用。 3.掌握测量反射时的方法,了解刺激强度与反射时的关系。 【实验原理】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为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作出的 规律性反应。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在 自然条件下,反射活动一般都需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一环节中断(解剖结构受 到破坏或生理功能受到抑制),则反射不能发生。较复杂的反射需要较高级中枢部位的整合,而一些较 简单的反射,只需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就能完成。如将动物的高位中枢切除,而仅保留脊髓 的动物称为脊动物(脊蛙、脊猫),此时动物产生的各种反射活动为单纯的脊髓反射。与高位中枢离断 的脊髓,在手术后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休克。 从刺激开始至反射出现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反射通过反射弧的时间,称为反射时(或称潜伏期), 即兴奋通过反射弧而引起外周效应所需要的时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和一定的刺激强度范围内,刺激越 强,反射时越短;刺激越弱,反射时越长。 【实验对象】 蟾蜍。 【实验材料与器械】 两栖类手术器械一套、铁支架(带铁夹)、蛙嘴夹、蛙腿夹、蛙板、铜锌弓、玻璃分针、刺激电极、 棉球、纱布、医用缝合线、小滤纸(约 1cmх1cm)、滴管、培养皿、烧杯、秒表;任氏液、0.5%硫酸、 1%硫酸、清水、2%普鲁卡因。 【实验方法与步骤】 (一)制备脊蟾蜍 取蟾蜍一只,用自来水冲洗干净,用布包裹蟾蜍四肢躯干露出头部。用左手握住蟾蜍,并用食指 按压头部前端,拇指按压背部,使头部前俯;右手持金属探针由头前端沿中线向尾方划触、触及凹陷 处即枕骨大孔的所在。将探针由凹陷处垂直刺入,刺破皮肤即入枕骨大孔,这时将探针尖端转向头方, 向前探入颅腔内,然后向各方搅动探针,以捣毁脑组织。如探针确在颅腔内,术者可感觉出针在四面 皆壁的腔内。 (二)脊蟾蜍的处理 用蛙嘴夹夹住脊蟾蜍下颌,悬挂于支架上,用烧杯内清水浸洗蟾蜍,用纱布擦去水滴,但使皮肤 保持湿润。刚手术的脊蟾蜍,因切断了脑和脊髓的联系,脊髓失去来自大脑高级部位调节性的影响, 立即进入休克状态。待其安静 5~10min 后,由于脊髓本身的机制发挥作用,脊髓反射逐渐出现。 (三)反射时的测定 1.用蛙嘴夹夹住脊蟾蜍下颌,悬挂于支架上。 2.屈反射和反射时的测定 将蟾蜍左后肢的最长趾浸入 0.5%硫酸溶液(培养皿中)中 2-3mm(浸 入时间不超过 10s),立即记下时间。当出现屈肌反射时,则停止计时,此为屈肌反射时。立即用清水冲 洗受刺激的皮肤并用纱布擦干。重复测定屈肌反射时 3 次,求出平均值作为左右后肢最长趾的反射时
用同样方法测定右左后肢最长趾的反射时。 3.同法用1%硫酸溶液分别刺激同一后肢最长趾各3次。注意每次用硫酸刺激后都要用水冲洗并用 纱布擦干最长趾。 4.搔扒反射和反射时的测定将浸有硫酸的滤纸片,贴于蟾蜍一侧背部或腹部皮肤上,可见四肢皆 向此处搔扒,直至除去滤纸片为止,即为搔扒反射:从滤纸片贴于蟾蜍背部皮肤时起至其后肢开始除去 纸片所需的时间,即为搔抓反射的反射时。 将一浸有1%硫酸溶液的滤纸片,贴于蟾蜍右侧背部或腹部皮肤上,开始计时:当右后肢刚开始提起 时,停止计时。重复3次,取反射时平均值 (四)反射弧的组成分析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通过实验证明反射弧的组成及反射弧各部分的作用。 1.用培养皿盛0.5%硫酸溶液分别刺激蟾蜍两左后肢的最长趾趾端(刺激时间和范围应保持恒定), 均出现屈肌反射,之后立即用清水冲洗受刺激的皮肤并用纱布擦干。 2去右后肢踝关节以下皮肤 (1)用手术剪自右后肢最长趾基部环切皮肤,然后再用手术镊剥净长趾上的皮肤。用0.5%硫酸刺 激去皮的长趾,观察是否出现反射,分析原因,洗净刺激部位。 (2)用小滤纸片浸1%硫酸贴在蟾蜍右侧背部或腹部皮肤上,观察此侧小腿是否能出现反射活动, 分析原因。 (3)将一浸有1%硫酸的滤纸片贴在蟾蜍左后肢的皮肤上,观察左后,甚至右后肢屈肌反射情况, 分析原因。 3.麻醉坐骨神经 (1)分离坐骨神经将脊蟾蜍腹位固定于蛙板上,剪开左侧大腿背部皮肤,分离肌肉(股二头肌 和半膜肌)和结缔组织,暴露坐骨神经,在神经下穿一条丝线,用线将神经提起。用浸有普鲁卡因或 利多卡因溶液细棉条包住分离出的坐骨神经,重新将脊蟾蜍下悬挂支架上。 (2)测屈反射消失的时间:从给药麻醉坐骨神经开始计时,每隔2mi将蟾蜍的左后肢的最长趾 浸入0.%硫酸溶液中,观察有无屈肌反射(记录加药时间),直至测屈反射不再出现,停止计时。为什 么测屈反射不再出现? (3)测搔扒反射消失的时间:当屈肌反射刚刚不能出现时(记录时间),立即将一浸有1%硫酸溶液 的滤纸片,贴于蟾蜍左侧背部或腹部皮肤上,每隔2mi重复一次,直至搔扒反射不再出现(记录时间)。 记录加药至屈反射消失的时间及加药至搔扒反射消失的时间,并记录反射时的变化。 3毁脊髓用镊子夹住右后肢,观察该侧屈肌反射情况,★为何要做此检测?取下脊蟾蜍,去掉棉条, 清水清洗蟾蜍身体后,用探针插入脊椎管破坏脊髓之后,观察屈肌反射和搔扒反射是否还存在,分析原 因。 【注意事项】 1.毁脑时不可伤及脊髓,以免破坏脊髓反射中枢 2.分离坐骨神经应尽量向上,并尽量剪断与其相连的分支。 3。浸入硫酸溶液的部位应限于一个趾尖,每次浸泡范围也应恒定切勿浸入太多。 4.每次酸刺激后应立即用清水洗净脚趾,并用纱布措干,以保护皮肤并防止冲淡硫酸溶液。 5.剥脱脚趾皮肤要完全,若剩留少量皮肤会影响实验结果。 4
4 用同样方法测定右左后肢最长趾的反射时。 3.同法用 1%硫酸溶液分别刺激同一后肢最长趾各 3 次。注意每次用硫酸刺激后都要用水冲洗并用 纱布擦干最长趾。 4.搔扒反射和反射时的测定 将浸有硫酸的滤纸片,贴于蟾蜍一侧背部或腹部皮肤上,可见四肢皆 向此处搔扒,直至除去滤纸片为止,即为掻扒反射;从滤纸片贴于蟾蜍背部皮肤时起至其后肢开始除去 纸片所需的时间,即为掻扒反射的反射时。 将一浸有 1%硫酸溶液的滤纸片,贴于蟾蜍右侧背部或腹部皮肤上,开始计时;当右后肢刚开始提起 时,停止计时。重复 3 次,取反射时平均值。 (四)反射弧的组成分析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通过实验证明反射弧的组成及反射弧各部分的作用。 1.用培养皿盛 0.5%硫酸溶液分别刺激蟾蜍两左后肢的最长趾趾端(刺激时间和范围应保持恒定), 均出现屈肌反射,之后立即用清水冲洗受刺激的皮肤并用纱布擦干。 2.去右后肢踝关节以下皮肤 (1)用手术剪自右后肢最长趾基部环切皮肤,然后再用手术镊剥净长趾上的皮肤。用 0.5%硫酸刺 激去皮的长趾,观察是否出现反射,分析原因,洗净刺激部位。 (2)用小滤纸片浸 1%硫酸贴在蟾蜍右侧背部或腹部皮肤上,观察此侧小腿是否能出现反射活动, 分析原因。 (3)将一浸有 1%硫酸的滤纸片贴在蟾蜍左后肢的皮肤上,观察左后,甚至右后肢屈肌反射情况, 分析原因。 3.麻醉坐骨神经 (1)分离坐骨神经 将脊蟾蜍腹位固定于蛙板上,剪开左侧大腿背部皮肤,分离肌肉(股二头肌 和半膜肌)和结缔组织,暴露坐骨神经,在神经下穿一条丝线,用线将神经提起。用浸有普鲁卡因或 利多卡因溶液细棉条包住分离出的坐骨神经,重新将脊蟾蜍下悬挂支架上。 (2)测屈反射消失的时间:从给药麻醉坐骨神经开始计时,每隔 2min 将蟾蜍的左后肢的最长趾 浸入 0.5%硫酸溶液中,观察有无屈肌反射(记录加药时间),直至测屈反射不再出现,停止计时。为什 么测屈反射不再出现? (3)测掻扒反射消失的时间:当屈肌反射刚刚不能出现时(记录时间),立即将一浸有 1%硫酸溶液 的滤纸片,贴于蟾蜍左侧背部或腹部皮肤上,每隔 2min 重复一次,直至搔扒反射不再出现(记录时间)。 记录加药至屈反射消失的时间及加药至搔扒反射消失的时间,并记录反射时的变化。 3.毁脊髓 用镊子夹住右后肢,观察该侧屈肌反射情况,★为何要做此检测?取下脊蟾蜍,去掉棉条, 清水清洗蟾蜍身体后,用探针插入脊椎管破坏脊髓之后,观察屈肌反射和搔扒反射是否还存在,分析原 因。 【注意事项】 1.毁脑时不可伤及脊髓,以免破坏脊髓反射中枢。 2.分离坐骨神经应尽量向上,并尽量剪断与其相连的分支。 3.浸入硫酸溶液的部位应限于一个趾尖,每次浸泡范围也应恒定切勿浸入太多。 4.每次酸刺激后应立即用清水洗净脚趾,并用纱布揩干,以保护皮肤并防止冲淡硫酸溶液。 5.剥脱脚趾皮肤要完全,若剩留少量皮肤会影响实验结果
【思考题】 1.运用所得到的现象,通过严格的推理来分析后肢屈反射的反射弧构成。 2.屈反射和抓反射的皮肤感受有何不同? 3.分析刺激强度和反射时的关系,如果实验中开始测定的反射时很长,并且有缩短趋势,可能时什 么原因? 4.比较从给药到屈反射消失和给药到搔扒反射的反射时,说明什么?
5 【思考题】 1.运用所得到的现象,通过严格的推理来分析后肢屈反射的反射弧构成。 2.屈反射和抓反射的皮肤感受有何不同? 3.分析刺激强度和反射时的关系,如果实验中开始测定的反射时很长,并且有缩短趋势,可能时什 么原因? 4.比较从给药到屈反射消失和给药到搔扒反射的反射时,说明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