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人体各主要系统的解剖 第一节概述 一、人体的解剖方位 为了正确地描述人体结构的形态,解剖学上常采用一些公认的统一标准 和描述用语。为了说明人体各部结构的位置关系,特地规定了一个标准姿势; 身体直立,面向前,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足并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 躯干两侧,手掌向前。研究的对象处于横位时,仍要按标准姿势描述。 1,上和下是对部位高低关系的描述。头部在上,足在下。故近头侧为上 远离头侧者为 。如眼位于鼻之上,而口则位于鼻之下。在动物则可用颅侧 尾侧作为对应名词。 2.前和后或腹侧和背侧凡距身体腹面近者为前,距背面近者为后。如 乳房在前胸壁,脊柱在消化道的后面。 3.内侧和外侧是对各部位与正中面相对距离的位置关系的描述。如眼位 于鼻的外侧 ,而在耳的内侧 4.内和外是表示与空腔相互关系的描述。如胸(腔)内、外,腹腔内外 等。 5.浅和深是对与皮肤表面相对距离关系的描述。即离皮肤表面近者为 浅,远者为深。 二、人体的解剖面 人体常以三个互相垂直的面予以描述(图3-1) 1.矢状面将人体分成左右两部的纵切面称矢状面。其正中的称为正中矢 状面。 2.冠(额)状面格身体分为前后两部的切面 3.水平或横切面将身体分为上下两部的断面
第三章 人体各主要系统的解剖 第一节 概 述 一、人体的解剖方位 为了正确地描述人体结构的形态,解剖学上常采用一些公认的统一标准 和描述用语。为了说明人体各部结构的位置关系,特地规定了一个标准姿势; 身体直立,面向前,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足并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 躯干两侧,手掌向前。研究的对象处于横位时,仍要按标准姿势描述。 1.上和下 是对部位高低关系的描述。头部在上,足在下。故近头侧为上, 远离头侧者为下。如眼位于鼻之上,而口则位于鼻之下。在动物则可用颅侧、 尾侧作为对应名词。 2.前和后 或腹侧和背侧 凡距身体腹面近者为前,距背面近者为后。如 乳房在前胸壁,脊柱在消化道的后面。 3.内侧和外侧 是对各部位与正中面相对距离的位置关系的描述。如眼位 于鼻的外侧,而在耳的内侧。 4.内和外 是表示与空腔相互关系的描述。如胸(腔)内、外,腹腔内外 等。 5.浅和深 是对与皮肤表面相对距离关系的描述。即离皮肤表面近者为 浅,远者为深。 二、人体的解剖面 人体常以三个互相垂直的面予以描述(图 3-1)。 1.矢状面 将人体分成左右两部的纵切面称矢状面。其正中的称为正中矢 状面。 2.冠(额)状面 将身体分为前后两部的切面。 3.水平或横切面 将身体分为上下两部的断面
第二节运动系统和皮肤 运动系统由骨和骨连结以及骨骼肌组成。骨通过骨连结互相连结在- 起,组成骨骼。骨骼肌附着于骨,收缩时牵动骨骼,引起各种运动。骨、骨 连结和肌肉构成人体支架和基本轮廓,并有支持和保护功能,如颅支持和保 护脑,胸廓支持和保护心、肺、脾、肝等器官。运动系统作为人体的一个部 分,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进行活动的(图3-2)。 一、骨与骨连结 (一)骨的形态 骨是一个器官,具有一定的形态和功能,它由骨细胞、胶原纤维和骨基 质构成。骨的形态不一, 一般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及不规则骨四类。长 骨呈中空管状,主要分布在四肢,如肱骨、股骨等。 长骨中部细长称骨干 两端膨大称骺,在肢体运动中起杠杆作用。短骨呈立方形,位于连结牢固、 运动较复杂的部位,如腕部的腕骨和足后部等部位。扁骨较宽呈板状,它主 要构成容纳重要器官的腔壁,对器官起保护和支持作用,如头领的顶骨和骨 盆的髋骨等。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如脊柱上的椎骨等。 骨的重量,在成人占体重1/5,而新生儿仅占1/7。骨的形状与其功能有 关,有的骨以支持、保护为主,有的便于支撑和运动。骨又可与邻近骨的连 接或由于肌肉附着、神经和血管的通过等,而使其外形有沟、孔、凹、窝、 突起等结构特点。 (二)骨的构浩 骨由骨质、骨膜、骨髓和血管等构成(图3-3)。 1.骨质是骨的主要成分,分为密质和松质两种形式:密质坚硬,抗压 抗扭曲力强,构成长骨干和其它类型骨及骺的外层;而长骨干中空称髓腔, 松质由许多片状的骨小梁交织排列而成,呈蜂窝状。松质布于骨骺或短骨内 部,骨小梁的排 与骨所承 力的方向是一致的 也具有抗压、抗扭曲作用 扁骨的内、外两面由骨密质构成骨板,两板之间充填以骨松质, 2.骨髓骨髓充填于骨髓腔和骨松质间隙内,分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 有造血功能。内含大量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和某些白细胞。在胎儿和幼儿 时期,骨髓腔内全部是红骨髓。随着年龄增大。在成人的骨髓腔内的骨髓 逐渐为脂肪所代替,成为黄 然而在骨骺内, 测终生都保持着造血功能 的红骨髓。因此,临床上常在髂骨处,作骨髓穿刺,进行骨髓检查。 3.骨膜是一层纤维结缔组织膜,紧贴于关节面以外的骨面上。骨膜含有 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成骨细胞,对骨的营养、生长和新生有重要意义。如果 剥离骨膜,骨就易于坏死并不能修复 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 成年人的骨由1/3的有机质(主要是骨胶原纤维和粘多糖蛋白)和2/3 的无机质(主要是磷酸钙等)组成。有机质与无机质的结合,使骨既坚硬而 又有一定弹性。幼儿的骨有机质相对多些,故较柔韧,易变形,遇到暴力
第二节 运动系统和皮肤 运动系统由骨和骨连结以及骨骼肌组成。骨通过骨连结互相连结在一 起,组成骨骼。骨骼肌附着于骨,收缩时牵动骨骼,引起各种运动。骨、骨 连结和肌肉构成人体支架和基本轮廓,并有支持和保护功能,如颅支持和保 护脑,胸廓支持和保护心、肺、脾、肝等器官。运动系统作为人体的一个部 分,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进行活动的(图 3-2)。 一、骨与骨连结 (一)骨的形态 骨是一个器官,具有一定的形态和功能,它由骨细胞、胶原纤维和骨基 质构成。骨的形态不一,一般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及不规则骨四类。长 骨呈中空管状,主要分布在四肢,如肱骨、股骨等。长骨中部细长称骨干, 两端膨大称骺,在肢体运动中起杠杆作用。短骨呈立方形,位于连结牢固、 运动较复杂的部位,如腕部的腕骨和足后部等部位。扁骨较宽呈板状,它主 要构成容纳重要器官的腔壁,对器官起保护和支持作用,如头颅的顶骨和骨 盆的髋骨等。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如脊柱上的椎骨等。 骨的重量,在成人占体重 1/5,而新生儿仅占 1/7。骨的形状与其功能有 关,有的骨以支持、保护为主,有的便于支撑和运动。骨又可与邻近骨的连 接或由于肌肉附着、神经和血管的通过等,而使其外形有沟、孔、凹、窝、 突起等结构特点。 (二)骨的构造 骨由骨质、骨膜、骨髓和血管等构成(图 3-3)。 1.骨质 是骨的主要成分,分为密质和松质两种形式:密质坚硬,抗压, 抗扭曲力强,构成长骨干和其它类型骨及骺的外层;而长骨干中空称髓腔, 松质由许多片状的骨小梁交织排列而成,呈蜂窝状。松质布于骨骺或短骨内 部,骨小梁的排列与骨所承受力的方向是一致的,也具有抗压、抗扭曲作用。 扁骨的内、外两面由骨密质构成骨板,两板之间充填以骨松质。 2.骨髓 骨髓充填于骨髓腔和骨松质间隙内,分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 有造血功能。内含大量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和某些白细胞。在胎儿和幼儿 时期,骨髓腔内全部是红骨髓。随着年龄增大。在成人的骨髓腔内的骨髓。 逐渐为脂肪所代替,成为黄骨髓。然而在骨骺内,则终生都保持着造血功能 的红骨髓。因此,临床上常在髂骨处,作骨髓穿刺,进行骨髓检查。 3.骨膜 是一层纤维结缔组织膜,紧贴于关节面以外的骨面上。骨膜含有 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成骨细胞,对骨的营养、生长和新生有重要意义。如果 剥离骨膜,骨就易于坏死并不能修复。 (三)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 成年人的骨由 1/3 的有机质(主要是骨胶原纤维和粘多糖蛋白)和 2/3 的无机质(主要是磷酸钙等)组成。有机质与无机质的结合,使骨既坚硬而 又有一定弹性。幼儿的骨有机质相对多些,故较柔韧,易变形,遇到暴力
可发生不完全性骨折。老年人骨无机质相对较多些,骨的脆性较大,稍受暴 力即易骨折。 此外当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骨的形态、结构也可引起 定改变,例如:经常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 能使骨变得粗壮;长期卧床和 痪的病人,骨质变得疏松;不正确的坐立姿势,都可引起脊柱和胸廓的畸形。 (四)骨的生长和发育 人体骨的发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先产生软骨雏形,再于软骨逐渐被破 坏的基础上 由骨组织代替。如颅底、 脊柱、 肋骨和四肢骨 (锁骨和髌骨除 外)均是。另 种不经过软骨阶段,直接从胚胎的间充质膜的基础上形成骨 组织,如颅盖骨和面颅骨等。以长骨的发育为例,骨干和骨骺的交界处有 层软骨板称骺软骨。骺软骨不断生长、骨化,使骨不断增长,到成人骺软骨 才完全骨化、消失,遗留一条骺线。在骨干周围的软骨膜下,也不断生成骨 使骨增 五)骨连结的结构与功能 骨与骨之间借纤维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组织相连,构成骨连结。由于身 体各部分骨的形态和功能不同按其连结的方式,可分为两大类,即直接连结 和间接连接。 直接连结是骨与骨之间由结缔组织膜(如颅顶骨之间 或软骨(如 椎体之间的椎间盘)直接连结,其间无间隙,不活动或仅有少许活动。 间接连结又称关节,在结构上的特点是骨与骨之间有空隙及滑液,相对 的骨面(关节面)以外有纤维结缔组织膜相连,因而能作较广泛程度的活动。 关节是人体骨连结的主要形式,在运动中,关节如同枢纽,作成杠杆装置的 支点,骨骼以关节为轴心,在肌肉牵动下产生运动 1.关节的结构 (1)关节面:它是相邻两骨的互相接触的面,一般多为一凸一凹,即所 谓关节头和关节窝,关节面上覆盖有一薄层光滑的关节软骨。关节软骨可以 减少运动时的摩擦、震荡和冲击。两个对应的关节面常常是 隆凸 凹陷 (2)关节囊:它由结缔组织构成的膜性囊,其两端附于关节面以外的骨 面。关节囊分内、外两层:①外层为纤维层,厚而坚韧。②内层为滑膜层, 薄而柔润。滑膜层能分泌滑液,可以滑润并减少关节在运动时的摩擦。 (3)关节腔:即关节囊内两关节面之间密封的腔隙,内含有少量的滑液 (图3-4) 关节除具有以上三个基本结构外,具有不同功能的关节还有不同形态的 辅助结构,以适应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例如:①韧带:由呈带状或索状 的致密结缔组织束构成。分布在关节囊内或囊外。它们具有加强连接,增加 绉围性的作用 ⑦¥ 节盘:由纤维软骨构成 它位于两骨关节面之间,关节 盘能缓和外力对关节的冲击,并使两骨关节面接触更为适合。 2.关节的运动形式 关节在肌肉的牵引下,可作多种多样运动,归纳起来有下面几种运动形 式: (1)屈和伸:运动时两骨腹侧面互相靠拢,夹角变小称屈;相反,角度 增大为伸。如指关节的屈、伸动作 (2)内收和外展:运动时骨向躯干正中线靠拢为内收,离外正中线为外 展。如肩关节能使上肢外展或内收
可发生不完全性骨折。老年人骨无机质相对较多些,骨的脆性较大,稍受暴 力即易骨折。此外当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骨的形态、结构也可引起一 定改变,例如:经常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能使骨变得粗壮;长期卧床和瘫 痪的病人,骨质变得疏松;不正确的坐立姿势,都可引起脊柱和胸廓的畸形。 (四)骨的生长和发育 人体骨的发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先产生软骨雏形,再于软骨逐渐被破 坏的基础上,由骨组织代替。如颅底、脊柱、肋骨和四肢骨(锁骨和髌骨除 外)均是。另一种不经过软骨阶段,直接从胚胎的间充质膜的基础上形成骨 组织,如颅盖骨和面颅骨等。以长骨的发育为例,骨干和骨骺的交界处有一 层软骨板称骺软骨。骺软骨不断生长、骨化,使骨不断增长,到成人骺软骨 才完全骨化、消失,遗留一条骺线。在骨干周围的软骨膜下,也不断生成骨, 使骨增粗。 (五)骨连结的结构与功能 骨与骨之间借纤维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组织相连,构成骨连结。由于身 体各部分骨的形态和功能不同按其连结的方式,可分为两大类,即直接连结 和间接连接。 直接连结是骨与骨之间由结缔组织膜(如颅顶骨之间的缝)或软骨(如 椎体之间的椎间盘)直接连结,其间无间隙,不活动或仅有少许活动。 间接连结又称关节,在结构上的特点是骨与骨之间有空隙及滑液,相对 的骨面(关节面)以外有纤维结缔组织膜相连,因而能作较广泛程度的活动。 关节是人体骨连结的主要形式,在运动中,关节如同枢纽,作成杠杆装置的 支点,骨骼以关节为轴心,在肌肉牵动下产生运动。 1.关节的结构 (1) 关节面:它是相邻两骨的互相接触的面,一般多为一凸一凹,即所 谓关节头和关节窝,关节面上覆盖有一薄层光滑的关节软骨。关节软骨可以 减少运动时的摩擦、震荡和冲击。两个对应的关节面常常是一个隆凸,一个 凹陷。 (2) 关节囊:它由结缔组织构成的膜性囊,其两端附于关节面以外的骨 面。关节囊分内、外两层:①外层为纤维层,厚而坚韧。②内层为滑膜层, 薄而柔润。滑膜层能分泌滑液,可以滑润并减少关节在运动时的摩擦。 (3) 关节腔:即关节囊内两关节面之间密封的腔隙,内含有少量的滑液 (图 3-4)。 关节除具有以上三个基本结构外,具有不同功能的关节还有不同形态的 辅助结构,以适应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例如:①韧带:由呈带状或索状 的致密结缔组织束构成。分布在关节囊内或囊外。它们具有加强连接,增加 稳固性的作用。②关节盘:由纤维软骨构成,它位于两骨关节面之间,关节 盘能缓和外力对关节的冲击,并使两骨关节面接触更为适合。 2.关节的运动形式 关节在肌肉的牵引下,可作多种多样运动,归纳起来有下面几种运动形 式: (1) 屈和伸:运动时两骨腹侧面互相靠拢,夹角变小称屈;相反,角度 增大为伸。如指关节的屈、伸动作。 (2)内收和外展:运动时骨向躯干正中线靠拢为内收,离外正中线为外 展。如肩关节能使上肢外展或内收
(3)旅转:围绕垂直轴或本自的纵轴转动称栋转,如头可以左右旅转 (4④)环转:运动时骨的近端在原地转动,而远端可作圆周动作 (六)骨骼的分部与组成 人体共有骨206块,各骨以骨连结互相结合构成骨骼,按部位不同,可 分为躯干骨、四肢骨和颅骨三部分】 躯干骨(脊柱、肋骨、胸骨) 51(块) 四肢骨<上肢 64(块) 下肢 62(块) 头颅骨 2g(比) 206(块) 1.躯干骨及其连结躯干骨由脊柱、12对肋和胸骨组成。 (1)脊柱:脊柱是躯干背部中央的长形骨柱。它由24个椎骨(颈椎7个, 胸椎12个腰椎5个)和骨1块(由5个骶椎融合而成)与尾骨1块(由4 个屋推种合而成)所组成(图3-5) 每个椎骨由椎体和椎弓两部分构成 二者间为椎孔 相邻两个椎体以椎间盘相适 椎 5的 下 节突 分别 与相邻关节组成椎间关节。弓与体相接处较细称椎弓根, 个相邻椎骨的椎 弓根之间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通过。脊柱上的椎体前、后面都有韧带加强: 脊柱是人体躯干的支架,上承头颅,下部与下肢带骨 宽骨相连,构成合 盆,将人体重力传给下肢,故椎体由上向下逐渐增大。椎间盘由外部环形的 纤维环及内部的 (图 纤维环牢固地连接椎体并 富有弹 的髓核承受压力缓冲震荡,还允许脊柱作各种方向的运动,故在运动范围较 大的腰部最厚,如因外力致使纤维环后部破裂,髓核易从后外侧突入椎管或 椎间孔,可产生压迫脊神经的症状。脊柱从侧面观,可见脊柱呈颈、胸、腰、 骶4个弯曲(颈、腰曲突向前, 胸、骶曲突向后 使脊柱形似弹簧,可减 少运动时对脑的振荡 (2)胸廓:成人胸廓近似圆锥体形,上小下大,横径大于前后径。胸廓由 脊柱胸部,12对肋骨和一个胸骨构成,有上、下两口。胸廓上口的前缘低于 后 下口不规则。其前壁正中有胸骨,则壁有12对弯曲成弓状的肋. 后与胸物 成关节 肋骨前端以肋软骨与胸骨两侧构成关节】 810 肋软骨不直接连于胸骨, 而连 二位肋软骨,形成左右两肋弓,第11、12 助骨前满游离称浮肋,相郭两肋骨之间的间隙称肋间隙(图3-7) 胸廓内有心、肺、肝和脾等重要器官,起着保护和支持这些器官的作用, 并参与呼吸运动。当肋骨上提和略向外扩展时,胸腔扩大(吸气),降肋时, 胸腔容积减小 2.四肢骨及其连结上、下肢骨的组成基本相同,分为肢带部和游离部, 对比列表如下(参阅图3-1):
(3) 旋转:围绕垂直轴或本身的纵轴转动称旋转,如头可以左右旋转。 (4) 环转:运动时骨的近端在原地转动,而远端可作圆周动作。 (六)骨骼的分部与组成 人体共有骨 206 块,各骨以骨连结互相结合构成骨骼,按部位不同,可 分为躯干骨、四肢骨和颅骨三部分。 躯干骨 (脊柱、肋骨、胸骨) 51 (块) 上肢 64 (块) 四肢骨 下肢 62 (块) 头颅骨 29 (块) 206 (块) 1.躯干骨及其连结 躯干骨由脊柱、12 对肋和胸骨组成。 (1)脊柱:脊柱是躯干背部中央的长形骨柱。它由 24 个椎骨(颈椎 7 个, 胸椎 12 个腰椎 5 个)和骶骨 1 块(由 5 个骶椎融合而成)与尾骨 1 块(由 4 个尾椎融合而成)所组成(图 3-5)。每个椎骨由椎体和椎弓两部分构成, 二者间为椎孔。相邻两个椎体以椎间盘相连,椎弓的上、下有关节突,分别 与相邻关节组成椎间关节。弓与体相接处较细称椎弓根,二个相邻椎骨的椎 弓根之间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通过。脊柱上的椎体前、后面都有韧带加强。 脊柱是人体躯干的支架,上承头颅,下部与下肢带骨——髋骨相连,构成骨 盆,将人体重力传给下肢,故椎体由上向下逐渐增大。椎间盘由外部环形的 纤维环及内部的髓核组成(图 3-6)。纤维环牢固地连接椎体并与富有弹性 的髓核承受压力缓冲震荡,还允许脊柱作各种方向的运动,故在运动范围较 大的腰部最厚,如因外力致使纤维环后部破裂,髓核易从后外侧突入椎管或 椎间孔,可产生压迫脊神经的症状。脊柱从侧面观,可见脊柱呈颈、胸、腰、 骶 4 个弯曲(颈、腰曲突向前,胸、骶曲突向后),使脊柱形似弹簧,可减 少运动时对脑的振荡。 (2)胸廓:成人胸廓近似圆锥体形,上小下大,横径大于前后径。胸廓由 脊柱胸部,12 对肋骨和一个胸骨构成,有上、下两口。胸廓上口的前缘低于 后缘,下口不规则。其前壁正中有胸骨,侧壁有 12 对弯曲成弓状的肋,肋骨 后端与胸椎构成关节,1~7 肋骨前端以肋软骨与胸骨两侧构成关节,8~10 肋软骨不直接连于胸骨,而连于上位肋软骨,形成左右两肋弓,第 11、12 肋骨前端游离称浮肋,相邻两肋骨之间的间隙称肋间隙(图 3-7)。 胸廓内有心、肺、肝和脾等重要器官,起着保护和支持这些器官的作用, 并参与呼吸运动。当肋骨上提和略向外扩展时,胸腔扩大(吸气),降肋时, 胸腔容积减小(呼气)。 2.四肢骨及其连结 上、下肢骨的组成基本相同,分为肢带部和游离部, 对比列表如下(参阅图 3-1):
上肢骨 下肢骨 上肢带骨:肩骨和锁骨 下肢带骨:酸骨 乾骨(上臂) 股骨(大里) 上肢骨的游离部{桡骨和尺骨(前臂 下肢骨的游离部胫骨和腓骨(小腿) 腕骨(8块) 附骨(7块) 掌骨(5块) (手) 跖骨(5块) (足 指骨(14块) 趾骨(4块) 上、下肢在运动功能上有了分工,因此在形态上也有其不同。上肢骨骼 形体轻巧,关节松弛 附属结构少,运动灵活: 下肢主要功能是支撑体重 便于行走,因而其骨骼形体坚实粗壮,关节结构稳定性强,连接紧密 (1)上肢骨:上肢的骨骼较轻小,其关节囊松弛而薄,关节腔大,韧带少 而弱。上肢带的肩胛骨与脊柱间又借肌肉联系,左右锁骨前端各与胸骨相连, 另一端将肩胛骨撑向外侧离开胸廓,致使上肢活动范围增大。由肱骨头与肩 胛骨的关节盂构成的肩关节,肱骨头大,盂浅,囊松而薄,能作多种形式运 动。肱骨下端和尺骨、桡骨的上端构成的肘关节 和尺 ,桡两骨之间的关节 能使肘部屈、伸、又能使前臂和手作旋后(反手 旋前(复手)动作。格 骨和尺骨下端与近侧列腕骨构成可屈伸、又可收展的桡腕关节。手的骨骼形 体较小而数量多,结构复杂,有利于手的精细动作,拇指又能与其他四指作 对掌运动,掌握工具。所以这些形态都使上肢能做精细的灵活运动,有利于 生产劳动 (2)下肢骨:下肢适应于支持体重,行走和跳跃的功能,故骨骼较粗大 其关节常由坚强的韧带加强,稳固性大于灵活性。下肢带 髋骨与骶骨和 尾骨构成骨盆 ,它们之间几乎不能活动,组成一完整骨环,以利于重力的传 同时容纳并保护盆 由髋骨的 髋臼与股骨头的构成髋关节,和股骨下端与胫骨上端及髌骨组成的膝关节, 它们的关节囊强韧坚厚,韧带量多而紧,关节腔小,结合紧密。下肢的胫、 排二骨连结紧密,其上构成微动的胫排关节,下端为韧带联合:二骨体间 借骨间膜连结。足部的跗骨粗大,它与小腿骨构成的踝关节,结构牢固,足 趾短小,使足底形成上凸的足 具有弹性,减少E 跳跃时对头脑的冲击力 3.颅骨及连结颅由23块大小,形状不同的骨组成(3对听小骨未计在 内)。除下颌骨及舌骨外,其余各骨借缝或软骨牢固相连,起着保护、支持 和容纳脑,感觉器官以及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起始部分。颅可分为脑颅和 面颅两部分。脑颅位于颅的后上方,容纳脑。面颅位于前下方, 形成面部的 轮廓(图3-8)
上肢骨 下肢骨 上肢带骨:肩胛骨和锁骨 下肢带骨:髋骨 上肢骨的游离部 肱骨(上臂) 桡骨和尺骨(前臂) 腕骨( 块) 掌骨( 块) 指骨( 块) (手) 下肢骨的游离部 股骨(大腿) 胫骨和腓骨(小腿) 跗骨( 块) 跖骨( 块) 趾骨( 块) (足) 8 5 14 7 5 14 ü ý ï þ ï ì í ï ï ï ï ï î ï ï ï ï ï ü ý ï þ ï ì í ï ï ï ï ï î ï ï ï ï ï 上、下肢在运动功能上有了分工,因此在形态上也有其不同。上肢骨骼 形体轻巧,关节松弛,附属结构少,运动灵活;下肢主要功能是支撑体重, 便于行走,因而其骨骼形体坚实粗壮,关节结构稳定性强,连接紧密。 (1)上肢骨:上肢的骨骼较轻小,其关节囊松弛而薄,关节腔大,韧带少 而弱。上肢带的肩胛骨与脊柱间又借肌肉联系,左右锁骨前端各与胸骨相连, 另一端将肩胛骨撑向外侧离开胸廓,致使上肢活动范围增大。由肱骨头与肩 胛骨的关节盂构成的肩关节,肱骨头大,盂浅,囊松而薄,能作多种形式运 动。肱骨下端和尺骨、桡骨的上端构成的肘关节,和尺、桡两骨之间的关节 能使肘部屈、伸、又能使前臂和手作旋后(反手)、旋前(复手)动作。桡 骨和尺骨下端与近侧列腕骨构成可屈伸、又可收展的桡腕关节。手的骨骼形 体较小而数量多,结构复杂,有利于手的精细动作,拇指又能与其他四指作 对掌运动,掌握工具。所以这些形态都使上肢能做精细的灵活运动,有利于 生产劳动。 (2) 下肢骨:下肢适应于支持体重,行走和跳跃的功能,故骨骼较粗大, 其关节常由坚强的韧带加强,稳固性大于灵活性。下肢带——髋骨与骶骨和 尾骨构成骨盆,它们之间几乎不能活动,组成一完整骨环,以利于重力的传 递,同时容纳并保护盆腔内脏器,如膀胱、直肠、子宫、卵巢等。由髋骨的 髋臼与股骨头的构成髋关节,和股骨下端与胫骨上端及髌骨组成的膝关节, 它们的关节囊强韧坚厚,韧带量多而紧,关节腔小,结合紧密。下肢的胫、 腓二骨连结紧密,其上端构成微动的胫腓关节,下端为韧带联合;二骨体间 借骨间膜连结。足部的跗骨粗大,它与小腿骨构成的踝关节,结构牢固,足 趾短小,使足底形成上凸的足弓,具有弹性,减少因跳跃时对头脑的冲击力。 3.颅骨及连结 颅由 23 块大小,形状不同的骨组成(3 对听小骨未计在 内)。除下颌骨及舌骨外,其余各骨借缝或软骨牢固相连,起着保护、支持 和容纳脑,感觉器官以及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起始部分。颅可分为脑颅和 面颅两部分。脑颅位于颅的后上方,容纳脑。面颅位于前下方,形成面部的 轮廓(图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