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而注重营造整体的教育氛围则是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基 础 如果把人文素质教育等同于一般学科的教学,以知识传授为核心,以知识掌握为标 准,必将使人文素质教育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综上所述,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强调知识的内化,内心的体验,并逐步转化为一种 自觉的认识。在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氛围的营造是基础,把握教育活动的切入 点是关键,搭建有效可行的教育平台是保障。 二科学史教育现状 科学史是全面、充分展示人类科学与技术活动发展历史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部人类 文明进步的历史,其中蕴涵的人文意义十分丰富。因此,在选择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过 程中,科学史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越来越多得到人们的认同和重视。在目前的教育形 势下,科学史是现行文理分科教育体制下连接文理学科的一座桥梁;是大学生培养历史 意识、学习人文精神的优选课程,更是茡生理解科学精神的最重要素材和源泉。 从理论角度上看,科学史研究的着眼点是自然科学,而立足点则是历史,因此,科 学史是科学意识与历史意识相结合的学科,具有科学和人文的双重属性。这一特点为通 过科学史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基本保证和有利条件;在内容上,科学史是自然科学 与人文学科的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具有对科学与人文进行整合的功能,是开展人文素 质教育,尤其是对以专业教育为主的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极为适当和有 效的切入点与教育平台。 从国内外科学史的教学历史和绎验看,以科学史教学为切入点和平台,开展学生人 文素质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 在国外,科学史教学早已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如在美国,哈佛大学的物理教学改革 计划(1952年)明确要求在教材中大量引入科学史的内容,科学促进会的2061计划(1989 年)则建议在各类科学教育中加入科学史内容。在1994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制定了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在标准中要求将科学史的部分内容作为教材及课堂讲授的 重要内容。1990年,美国创刊还出版了专门讨论科学史教育的刊物《科学与教育》 早在1917年,英国科学促进会的一份报告就明确指出:科学史可以‘溶解’掉由 学校课程表带来的在文学和科学之间人为的壁垒。英国教育部在1989年制定了科学 教育的规定,明确提出了在科学教育中科学史教育的要求。欧洲物理学会也自1983年
起每两年举行一次关于物理学史和物理学教学的会议 近年来,国内对科学史的教育作用认识越来越明确,重视程度普遍提高。1999年,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致信国家教委,建议在大学中设置科学史课程,并得到了 积极的响应。目前已有众多院校作为公共选修课开设了“自然科学史”课程,亦有不少 院校结合专业特点,开设了专科史。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山西大 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20多所院校还相继设置了科学史专业。 研究意义 (1)科学史特性及人文素质教育价值、人文素质教育功能等的分析研究,对突出 科学史的人文素质教育作用,精炼人文素质教育要素,构建一个以科学史教学为平台, 多种方法相结合,多角度,长效的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模式,提供理论基础与构建原则。 (2)科学史教学模式及方法的研究。以求解决当前科学史教学在内容、形式、方 法上存在的问题,使科学史教学逐步走向要求明确、教学规范、教育功能强的核心通识 课程,促进科学史的教学在教材编排,教学组织,授课方法等方面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目 标实现统 四概念定义 (一)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通常是指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和人文知识的学习,在不断感受人文熏 陶的环境中,促使受教育者通过自身的内化和感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一种稳定的内在 品质和价值取向,最终发展形成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品位的人格修养,创造性思维 能力得到提高和视野得以扩大。 (二)科学史 科学史是记载人类科学活动和科学技术成果,评述科学人物科学贡献及活动特征的 学科。科学史不仅仅有对科学事件、科学成果的记录与评述,更重要的是还有对作为社 会一员的科学家的研究,对科学发展的社会学探讨。科学史不仅是科学发展、科学革命、 技术进步的历史,更是人类科学精神形成、发展及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更是一部 彰显人文精神的宏伟史诗。 五文献综述 (一)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研究 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主要文献,综合评述如下:
(1)内容比较集中是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的研究与论述。多数文献在 研究中,均对此类问题进行了研究。如谢定国的《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武 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详细论述了人文素质的概念、意义及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 性;景春友的《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对 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做了深入的研究,分析了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和紧迫性,指出大学生基本人文知识的学习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是必要的 (2)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分析,探讨影响因素并研究相应的改善措施是目前研 究的重点。如张爱红的《大学生人文精神现状及构建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5),张书义的《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缺失状况探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5,总313期),李明高的《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归因与对策》(连 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报,2007,2:30-33)等研究都对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缺乏的问题 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分析了造成这种情况的诸多因素,并从教育、教学等方面对改善这 种情况应采取的措施提出有益的建议。 (3)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已成为研究的焦点。吴伟凡的《大学 人文教育的境况与使命》(教育学研究,2008,12:121-124),牛金芳的《对我国大 学人文教育式微的思考》(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都对目前高等学校人文素质 教育在教育模式、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当前大 学人文素质教育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上存在偏差,其次 是在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上,缺乏有效载体,教育流于“空泛”造成的。 (二)科学史特点及教育价值方面的研究 邢润川等的《论自然科学史的科学属性与人文属性》(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3), 2002:65-67)从科学史的性质,科学史的研究对象和科学史自身的表现等方面系统深入 硏究了科学史的本质属性,提出了科学史具有科学和人文属性的特点。熊登榜的《自然 科学史定位的三重视域》(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1),2002:70-73)也从科学 哲学、文化几个方面对科学史的特征进行了研究。 (三)科学史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的研究 于海波等的《科学史教育价值的文化解读》(教师培训,(8),2007:60-62)从 科学史的内涵分析入手,探讨了科学史的人文素质教育价值,为利用科学史开展人文素 质教育提供基本途径。伍玉林的《科学史在当代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意义》(思想政治教 育研究,24(2),2008:2528)也对科学史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可发挥的作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