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技 科技简史 (基础知识要点) 、绪论 什么是思想 思想是大脑思考问题的工具或加工信息的机器,把进人大脑的各种素材加工成清楚的结论。我们 之所以能思考问题,之所以表现出喜、怒、哀、乐,之所以有是是非非的争论,之所以有这样那样 的选择,都是因为进入头脑的信息被加工成观点、想法、看法等。加工的场所当然是神经细胞,但 进行加工的却是头脑中的思想、观念、理论、信仰等。进人头脑的信息按照这些思想、观念等产生 结论 因此,思想是加工处理信息,产生观点的“机器”,又曰思想机器。头脑之所以能思考问题是因 为有思想和观念。人的大脑如同电脑,神经元如同电脑的硬件—一芯片;思想就是软件,有了软 件,大脑就有了功能,就能对输入信息产生反应,得出结果。我们经常碰到关于同一问题的不同看 法就是由于头脑中加工抽象信息的思想不同。这种差别就是思想观念的差别,不同人的思想观念对 同样的信息加工后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论 外界信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进入大脑,在神经系统中产生感觉,这种感觉是任何动物都有的。然 后,在思想或观念的作用下,这种感觉变为观点、想法、看法等。注意,是在思想或观念的作用下 才产生观点、想法、看法等。早在几十年前,计算机理论界就流传着一条著名的“GIGO”法则:输 入的是垃圾,输出的也必定是垃圾!这说明,电脑并不会使杂乱的材料自动变成思想。同样的道理, 如果头脑不懂得如何思想,那杂乱的信息是不会自动转化为有用的信息的。信息说到底只是一些无 序的事实和材料,有什么样的加工思想,它就形成什么样的信息产品。所以重要的是思想,而不是 信息。思想性反映了思维的境界和高度,大脑的思维如果没有思想性,那它的功能不会超越物质世 界的局限。只要看看现实我们就不难发现,一个人不论他多会挣钱,不论他多有能力,只要他的思 维缺乏思想性,那他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为就局限于一个很扁平的层次里,他会很智能地完成各种 复杂工作,但却从不会将思维的触角伸向虚无的精神领域,不会去思考诸如生命的尊严、人生的意 义、社会的良知之类他认为无用的问题。这种人的头脑就像一台超级电脑,功能强大威力无比,但 思维绝不会超越程序一步,有智能却没有意识。 巴尔扎克说:“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思想的魅力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如果六十方立,虽然立起来了,只怕年老的身躯再也支撑不住 了;如果七十才不惑,那么,这种不惑还有什么用呢?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在于其思想的成熟,如果我 们年富力强的身体加上成熟的思想,必定大有作为。因此,我们要在最好的年华里做出最大的事 业,首先应当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用人类历史上最宝贵的思想精华来武装我们的头脑,指导我们 的行为。使我们的学习效率、思考方式和研究工作都前进一大步 思想一—打开智慧之门 哲学家来到集市上 屠夫问:“你会杀猪吗?”哲学家答:“不会 铁匠问:“你会打铁吗?”哲学家答:“不会 商人问:“你会经商吗?”哲学家答:“不会。” 他们又问:“那你会什么?”“我会思想。” 众人大笑:“思想值多少钱一斤?”哲学家说:“我不能做你们所能做的事,但能思考你们所不能 思考的问题。”说完他便开始思考,众人无语
古代科技 科技简史 (基础知识要点) 一、绪论 什么是思想 思想是大脑思考问题的工具或加工信息的机器,把进人大脑的各种素材加工成清楚的结论。我们 之所以能思考问题,之所以表现出喜、怒、哀、乐,之所以有是是非非的争论,之所以有这样那样 的选择,都是因为进入头脑的信息被加工成观点、想法、看法等。加工的场所当然是神经细胞,但 进行加工的却是头脑中的思想、观念、理论、信仰等。进人头脑的信息按照这些思想、观念等产生 结论。 因此,思想是加工处理信息,产生观点的“机器”,又曰思想机器。头脑之所以能思考问题是因 为有思想和观念。人的大脑如同电脑,神经元如同电脑的硬件——芯片;思想就是软件,有了软 件,大脑就有了功能,就能对输入信息产生反应,得出结果。我们经常碰到关于同一问题的不同看 法就是由于头脑中加工抽象信息的思想不同。这种差别就是思想观念的差别,不同人的思想观念对 同样的信息加工后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论。 外界信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进入大脑,在神经系统中产生感觉,这种感觉是任何动物都有的。然 后,在思想或观念的作用下,这种感觉变为观点、想法、看法等。注意,是在思想或观念的作用下 才产生观点、想法、看法等。早在几十年前,计算机理论界就流传着一条著名的“GIGO”法则:输 入的是垃圾,输出的也必定是垃圾!这说明,电脑并不会使杂乱的材料自动变成思想。同样的道理, 如果头脑不懂得如何思想,那杂乱的信息是不会自动转化为有用的信息的。信息说到底只是一些无 序的事实和材料,有什么样的加工思想,它就形成什么样的信息产品。所以重要的是思想,而不是 信息。思想性反映了思维的境界和高度,大脑的思维如果没有思想性,那它的功能不会超越物质世 界的局限。只要看看现实我们就不难发现,一个人不论他多会挣钱,不论他多有能力,只要他的思 维缺乏思想性,那他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为就局限于一个很扁平的层次里,他会很智能地完成各种 复杂工作,但却从不会将思维的触角伸向虚无的精神领域,不会去思考诸如生命的尊严、人生的意 义、社会的良知之类他认为无用的问题。这种人的头脑就像一台超级电脑,功能强大威力无比,但 思维绝不会超越程序一步,有智能却没有意识。 巴尔扎克说:“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思想的魅力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如果六十方立,虽然立起来了,只怕年老的身躯再也支撑不住 了;如果七十才不惑,那么,这种不惑还有什么用呢?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在于其思想的成熟,如果我 们年富力强的身体加上成熟的思想,必定大有作为。因此,我们要在最好的年华里做出最大的事 业,首先应当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用人类历史上最宝贵的思想精华来武装我们的头脑,指导我们 的行为。使我们的学习效率、思考方式和研究工作都前进一大步。 思想——打开智慧之门 哲学家来到集市上。 屠夫问:“你会杀猪吗?”哲学家答:“不会。” 铁匠问:“你会打铁吗?”哲学家答:“不会。” 商人问:“你会经商吗?”哲学家答:“不会。” 他们又问:“那你会什么?”“我会思想。” 众人大笑:“思想值多少钱一斤?”哲学家说:“我不能做你们所能做的事,但能思考你们所不能 思考的问题。”说完他便开始思考,众人无语
“人是一棵能够思想的苇草”,这是帕斯卡的理解。布莱斯·帕斯卡是法国17世纪最著名的科学 家和思想家之一,他虽然只活了短短的39年,但是他的贡献却是巨大的。在科学领域,他曾设计制 作了能够进行百位加法运算的计算机和水银气压计,他还进行过真空的物理实验,提出了几何学方 面的“帕斯卡定理”和有关气压和液压的“帕斯卡定律”。“帕斯卡”如今被确定为国际单位制中 的压强单位。 帕斯卡以一个科学家的素质投入到对社会和哲学的探索中,充分发扬理性主义的传统,讨论了人 性、人生的许多问题。“人是一棵能够思想的苇草”是帕斯卡对人的研究的成果,这句话成为流传 十分久远的名言。帕斯卡说:“人只不过是一棵苇草,是自然界中最脆弱的,但是,人是能够思想 的苇草,要摧毁他,不必全宇宙都武装起来,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于死地。然而,即使宇宙 毁灭人,人仍然比毁灭他的力量更尊贵,因为他知道自己面临毁灭,以及宇宙优越于自己的事实, 而宇宙对此一无所知 因此,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之中。正是由于这一点,我们必须站立起来,而并不是由于 空间和时间,因为我们无法使其充实,所以,要努力正确地思想。这其中有道德的原则 人们之所以喜爱帕斯卡的这句名言,是因为他说出了人类与自然界最根本的区别,即人是有思维 和智慧的生物。正是由于人类思维本性的存在,自人类诞生以来,地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 变化,使自然界向人工自然转化 人类的知识结构像个倒金字塔,浮于表面的是成果性知识,这类知识的数量最多,占了一般人知 识拥有量的90%:中间层是原理性知识,这类知识告诉我们知识的来龙去脉,让我们不仅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最深层次的是方法性知识,这类知识的数量最少也最难理解掌握,它告诉人类怎 样才能揭开大自然层层叠叠的面纱去触摸客观世界的内在奥秘,它是人类用来创造知识的工具,是 那个神奇的能点石成金的仙人指,也是我们常说的智慧。而智慧就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善于驾 驭一切的思想。所以恩格斯说:“思维是大自然中最瑰丽的花朵。”这个比喻极为准确地告诉人 们,没有什么比人和人脑中的思维更重要、更卓越。 长期形成的思想具有很大的稳定性,会顽固地坚持和防守,如同固化一般坚硬,如同捆绑一样结 实。我们就需要修改某些思想、放弃某些思想、革新某些思想;需要解开长期不变的固执、捆绑着 的思想,使其有自由活动的空间,有利于形成新思想,最终改变同一的看法或做法 中国古代文化中留下了太多的千古之谜,为什么前人的东西后人却看不懂?难道古人的东西就真的 那么难懂吗?非也这都是思想观念使然,是我们头脑中的思想和观念在妨碍我们看到事物的真相 在阻止我们发展和进步一一用我们个人现在的观念去套取历史伟人的思想。我们的大脑在发育初 期,思维智能无需借助知识的刺激就可以快速增长,但增长到某一阶段后这种发展速度就会降低 这时候只有通过系统的知识学习才能有效地提高思维智能的发展速度,除此之外目前尚无其他有效 手段能大幅度提升头脑的智能水平。但是这种知识刺激的作用也不是无限的,在一段时期后它不仅 不会继续推动思维智能的发展,反而会限制其发展,使之退化。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使思维向更高 的阶段发展,就必须摆脱知识的束缚,只有这样,头脑才能自由发展,这就是思维的螺旋上升发展 模式 蒙泰涅说:“我不愿有一个塞满东西的头脑,而情愿有一个思想开阔的头脑。”因此,我们必须 进行一次思想观念的革命性变化才能取得长足的进展。解放了思想就等于解放了心灵,解放的心灵 会进发出正确思想的灵感,其观念犹如闪电划破长空,照亮黑夜,隐藏着的一切都一目了然;错误 的思想观念如同将自己五花大绑,再蒙上双眼,“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险象环生而不自知! 最容易改变的是思想,因为这不需要任何物质条件:而最不容易改变的也是思想,因为固执和偏见 常常终身相伴。所以解放思想美妙无比 什么是科学思想 科学思想就是如何从事科学探索活动、取得创新和突破的思想,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和别人获得 的科学研究结果的思想,也就是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想。科学思想并不是提供一个标准的 条路线,而是培养一种在三叉路口选择正确道路的能力,在黑暗中判定正确方向的能力,在混乱 中找到正确线索的能力,在主观的执着中遵从客观的能力,让自己的心灵服从自然的规律 科学思想的作用 科学思想是使我们的头脑更加有效地思考问题的工具。我们知道,同样的原材料用不同的机器, 可以加工出不同的产品,即使同一种产品,不同机器加工的质量也大不一样。思想对信息的加工也
“人是一棵能够思想的苇草”,这是帕斯卡的理解。布莱斯·帕斯卡是法国17世纪最著名的科学 家和思想家之一,他虽然只活了短短的39年,但是他的贡献却是巨大的。在科学领域,他曾设计制 作了能够进行百位加法运算的计算机和水银气压计,他还进行过真空的物理实验,提出了几何学方 面的“帕斯卡定理”和有关气压和液压的“帕斯卡定律”。“帕斯卡”如今被确定为国际单位制中 的压强单位。 帕斯卡以一个科学家的素质投入到对社会和哲学的探索中,充分发扬理性主义的传统,讨论了人 性、人生的许多问题。“人是一棵能够思想的苇草”是帕斯卡对人的研究的成果,这句话成为流传 十分久远的名言。帕斯卡说:“人只不过是一棵苇草,是自然界中最脆弱的,但是,人是能够思想 的苇草,要摧毁他,不必全宇宙都武装起来,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于死地。然而,即使宇宙 毁灭人,人仍然比毁灭他的力量更尊贵,因为他知道自己面临毁灭,以及宇宙优越于自己的事实, 而宇宙对此一无所知。” “因此,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之中。正是由于这一点,我们必须站立起来,而并不是由于 空间和时间,因为我们无法使其充实,所以,要努力正确地思想。这其中有道德的原则。” 人们之所以喜爱帕斯卡的这句名言,是因为他说出了人类与自然界最根本的区别,即人是有思维 和智慧的生物。正是由于人类思维本性的存在,自人类诞生以来,地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 变化,使自然界向人工自然转化。 人类的知识结构像个倒金字塔,浮于表面的是成果性知识,这类知识的数量最多,占了一般人知 识拥有量的90%;中间层是原理性知识,这类知识告诉我们知识的来龙去脉,让我们不仅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最深层次的是方法性知识,这类知识的数量最少也最难理解掌握,它告诉人类怎 样才能揭开大自然层层叠叠的面纱去触摸客观世界的内在奥秘,它是人类用来创造知识的工具,是 那个神奇的能点石成金的仙人指,也是我们常说的智慧。而智慧就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善于驾 驭一切的思想。所以恩格斯说:“思维是大自然中最瑰丽的花朵。”这个比喻极为准确地告诉人 们,没有什么比人和人脑中的思维更重要、更卓越。 长期形成的思想具有很大的稳定性,会顽固地坚持和防守,如同固化一般坚硬,如同捆绑一样结 实。我们就需要修改某些思想、放弃某些思想、革新某些思想;需要解开长期不变的固执、捆绑着 的思想,使其有自由活动的空间,有利于形成新思想,最终改变同一的看法或做法。 中国古代文化中留下了太多的千古之谜,为什么前人的东西后人却看不懂?难道古人的东西就真的 那么难懂吗?非也!这都是思想观念使然,是我们头脑中的思想和观念在妨碍我们看到事物的真相, 在阻止我们发展和进步——用我们个人现在的观念去套取历史伟人的思想。我们的大脑在发育初 期,思维智能无需借助知识的刺激就可以快速增长,但增长到某一阶段后这种发展速度就会降低, 这时候只有通过系统的知识学习才能有效地提高思维智能的发展速度,除此之外目前尚无其他有效 手段能大幅度提升头脑的智能水平。但是这种知识刺激的作用也不是无限的,在一段时期后它不仅 不会继续推动思维智能的发展,反而会限制其发展,使之退化。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使思维向更高 的阶段发展,就必须摆脱知识的束缚,只有这样,头脑才能自由发展,这就是思维的螺旋上升发展 模式。 蒙泰涅说:“我不愿有一个塞满东西的头脑,而情愿有一个思想开阔的头脑。”因此,我们必须 进行一次思想观念的革命性变化才能取得长足的进展。解放了思想就等于解放了心灵,解放的心灵 会进发出正确思想的灵感,其观念犹如闪电划破长空,照亮黑夜,隐藏着的一切都一目了然;错误 的思想观念如同将自己五花大绑,再蒙上双眼,“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险象环生而不自知! 最容易改变的是思想,因为这不需要任何物质条件;而最不容易改变的也是思想,因为固执和偏见 常常终身相伴。所以解放思想美妙无比。 什么是科学思想 科学思想就是如何从事科学探索活动、取得创新和突破的思想,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和别人获得 的科学研究结果的思想,也就是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想。科学思想并不是提供一个标准的 一条路线,而是培养一种在三叉路口选择正确道路的能力,在黑暗中判定正确方向的能力,在混乱 中找到正确线索的能力,在主观的执着中遵从客观的能力,让自己的心灵服从自然的规律。 科学思想的作用 科学思想是使我们的头脑更加有效地思考问题的工具。我们知道,同样的原材料用不同的机器, 可以加工出不同的产品,即使同一种产品,不同机器加工的质量也大不一样。思想对信息的加工也
是同样的道理,科学思想则是人类建立起来的最好的信息加工机器。谁不希望我们的头脑产生出既 多又好的想法,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在自己的头脑中多安装一些这样的思想机器呢? 科学思想将是新世纪成功的金钥匙。我们需要进步,需要创造:;需要革新,需要成功。可是,有 没有打开新世纪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呢?有!那就是科学思想。成功的行为来源于成功的观念,成功的 观念产生于正确的思想。一个人如果得到正确的思想指导,少走弯路,不迷失方向,其勤奋的劳动 必然得到丰厚的回报。即使我们慢得像乌龟一样,虽然缓慢,却一直在前进,不管是一大步,还是 一小步,都是进步!不少西方学者很懂得用自己有限的能力做成一件清楚的事情,把自己的潜力最大 限度地发挥出来,贡献给社会,同时也从社会得到可观的回报。这是值得普通人学习的思想。伽利 略的伟大成功同样得益于这种研究局部小问题的思想 很难想象不真正懂得现代西方科学思想,可以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创新突破,可以赶超西方先进 水平;同样难以想象不懂中国传统科学思想,可以在21世纪创造中国科学的新时代 、科技的起源和古代科学 (一)科学技术的起源 科学和技术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们有自己萌芽和发展的历程。早在远古时期,人类便开始了 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并逐步积累和形成了原始技术、关于自然界的知识和原始自然观。虽 然原始社会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能力还很低,人类关于自然界的知识还十分有限,并且是很零散的和 粗浅的,其中还不可避免地夹杂着许多谬误,即使如此,今天人类的全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取得 的成果,无不是开始于这一遥远时代关于生产技术、自然知识的长期积累。 1、人类、劳动与技术同步诞生 人类是生活在地球上的最高级的生物,人类的历史只是地球历史的两千分之一(即约230万 年),这是一般公认的人类起源年龄。人类是从古猿进化来的,劳动使猿变成了人 古猿下地不是一开始就能从事真正意义上的劳动的,而是在长期适应环境的萌芽形式的劳动中 发展而来的。人类诞生至今仅不过二三百万年,但从古猿下地到人类诞生,却经历了一千多万年漫 长的适应环境的进化过程 大约在一千多万年前,地球第三纪中期以后,地球表面发生了沧桑巨变,喜马拉雅山、阿尔卑 士山平地隆起,挡住了太平洋、印度洋吹来的暖湿气流,原来雨量充沛的地区出现了干旱,气候温 暖的地区成了严冬。气候变化引起森林面积锐减并直接威胁到依靠森林为生的类人猿,迫使古猿下 地。不是所有古猿下地都能朝人的方向进化,只有其中一支拉玛古猿,在适宜的森林草原带坚持下 地,从以树上生活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地下生活为主。古猿下地迫使其抬头远望,身体起立进而起立 行走,由此带来的是四肢分工。下肢支撑身体,上肢获得解放,开始从事使用自然物的萌芽形式的 劳动。 古猿在长期从事利用自然物的萌芽形式的劳动中,生理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首先,大腿骨与 骨盆联结的髖关节窝变得越来越深,使得古猿站得稳;其次,以臀肌、大腿肌、小腿肌为主的下肢 肌肉由弱变强,使得下肢强劲有力,走得动。同时,下肢渐渐变长,重心下移,足弓形成,脊柱直 立,使得古猿行走稳健,跑得快。经过一千多万年的温长适应历程,终于使古猿具备了人的生理结 构,为古猿从事真正的劳动并制造工具准备了成熟的条件。 但是,在古猿进化成人以前,类人猿只会使用天然的树枝、石块等。大约在二、三百万年以 前,类人猿渐渐感到自然界天然的石块已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占猿日益增长的需要与自然界有限 的恩赐之间形成了尖锐矛盾。这一矛盾就成了推动类人猿学会制造:工具的动力。保存和使用天然 自然物是制造工具的准备,保存和使用工具又发展到制造工具。最早的工具就是仿照天然存在物制 造出来的。于是人类就在制造和使用第一批工具的创造性劳动中诞生了。 人类的历史表明,劳动使猿变成人,劳动是猿转变成人的根本动力,因而劳动也就成为人与猿 的本质区别之一。劳动又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而工具的产生又进一步增强了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 自然的能力。因此,人类的诞生和劳动以及技术的诞生是同步的 2.石器的制造与弓箭的发明 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劳动过程,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人类祖先最初制造出来的劳动工具,就是 石器。石器的制造也就成了古代技术发端的第一标志,由此便揭开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第一个时代 石器时代的序幕。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现已发现的最早的石器出土于东非肯尼亚的库彼弗拉,距今已有260万年,在我国云南元谋出土 的石器也有170万年的历史了。在旧石器时代初期,即早期猿人时期,人们制造的典型石器是经打击
是同样的道理,科学思想则是人类建立起来的最好的信息加工机器。谁不希望我们的头脑产生出既 多又好的想法,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在自己的头脑中多安装一些这样的思想机器呢? 科学思想将是新世纪成功的金钥匙。我们需要进步,需要创造;需要革新,需要成功。可是,有 没有打开新世纪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呢?有!那就是科学思想。成功的行为来源于成功的观念,成功的 观念产生于正确的思想。一个人如果得到正确的思想指导,少走弯路,不迷失方向,其勤奋的劳动 必然得到丰厚的回报。即使我们慢得像乌龟一样,虽然缓慢,却一直在前进,不管是一大步,还是 一小步,都是进步!不少西方学者很懂得用自己有限的能力做成一件清楚的事情,把自己的潜力最大 限度地发挥出来,贡献给社会,同时也从社会得到可观的回报。这是值得普通人学习的思想。伽利 略的伟大成功同样得益于这种研究局部小问题的思想。 很难想象不真正懂得现代西方科学思想,可以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创新突破,可以赶超西方先进 水平;同样难以想象不懂中国传统科学思想,可以在21世纪创造中国科学的新时代。 二、科技的起源和古代科学 (一)科学技术的起源 科学和技术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们有自己萌芽和发展的历程。早在远古时期,人类便开始了 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并逐步积累和形成了原始技术、关于自然界的知识和原始自然观。虽 然原始社会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能力还很低,人类关于自然界的知识还十分有限,并且是很零散的和 粗浅的,其中还不可避免地夹杂着许多谬误,即使如此,今天人类的全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取得 的成果,无不是开始于这一遥远时代关于生产技术、自然知识的长期积累。 1、人类、劳动与技术同步诞生 人类是生活在地球上的最高级的生物,人类的历史只是地球历史的两千分之一(即约230万 年),这是一般公认的人类起源年龄。人类是从古猿进化来的,劳动使猿变成了人。 古猿下地不是一开始就能从事真正意义上的劳动的,而是在长期适应环境的萌芽形式的劳动中 发展而来的。人类诞生至今仅不过二三百万年,但从古猿下地到人类诞生,却经历了一千多万年漫 长的适应环境的进化过程。 大约在一千多万年前,地球第三纪中期以后,地球表面发生了沧桑巨变,喜马拉雅山、阿尔卑 士山平地隆起,挡住了太平洋、印度洋吹来的暖湿气流,原来雨量充沛的地区出现了干旱,气候温 暖的地区成了严冬。气候变化引起森林面积锐减并直接威胁到依靠森林为生的类人猿,迫使古猿下 地。不是所有古猿下地都能朝人的方向进化,只有其中一支拉玛古猿,在适宜的森林草原带坚持下 地,从以树上生活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地下生活为主。古猿下地迫使其抬头远望,身体起立进而起立 行走,由此带来的是四肢分工。下肢支撑身体,上肢获得解放,开始从事使用自然物的萌芽形式的 劳动。 古猿在长期从事利用自然物的萌芽形式的劳动中,生理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首先,大腿骨与 骨盆联结的髋关节窝变得越来越深,使得古猿站得稳;其次,以臀肌、大腿肌、小腿肌为主的下肢 肌肉由弱变强,使得下肢强劲有力,走得动。同时,下肢渐渐变长,重心下移,足弓形成,脊柱直 立,使得古猿行走稳健,跑得快。经过一千多万年的温长适应历程,终于使古猿具备了人的生理结 构,为古猿从事真正的劳动并制造工具准备了成熟的条件。 但是,在古猿进化成人以前,类人猿只会使用天然的树枝、石块等。大约在二、三百万年以 前,类人猿渐渐感到自然界天然的石块已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占猿日益增长的需要与自然界有限 的恩赐之间形成了尖锐矛盾。这一矛盾就成了推动类人猿学会制造:工具的动力。保存和使用天然 自然物是制造工具的准备,保存和使用工具又发展到制造工具。最早的工具就是仿照天然存在物制 造出来的。于是人类就在制造和使用第一批工具的创造性劳动中诞生了。 人类的历史表明,劳动使猿变成人,劳动是猿转变成人的根本动力,因而劳动也就成为人与猿 的本质区别之一。劳动又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而工具的产生又进一步增强了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 自然的能力。因此,人类的诞生和劳动以及技术的诞生是同步的。 2.石器的制造与弓箭的发明 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劳动过程,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人类祖先最初制造出来的劳动工具,就是 石器。石器的制造也就成了古代技术发端的第一标志,由此便揭开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第一个时代 ——石器时代的序幕。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现已发现的最早的石器出土于东非肯尼亚的库彼弗拉,距今已有260万年,在我国云南元谋出土 的石器也有170万年的历史了。在旧石器时代初期,即早期猿人时期,人们制造的典型石器是经打击
形成的,加工比较粗糙,没有什么标准的形状,也没有固定的用途,到了晚期猿人时期,已经懂得 对不同的石料采用不同的加工方法,主要有锤击、碰砧、砸击等直接打制法,标准化的工具此时已 开始出现,主要有砸器、刮削器和尖状器等几大类。早期智人阶段,石器的打制技术更为发展,有 了第二步的加工,类型固定,种类增多,分工明显;到了晚期智人阶段,石器打制技术达到了相当 完善的地步,形状更加多样,并使用了间接打制法,在制造装饰品时,还使川厂钻孔、磨尖等新技 术 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中间一段时期称为中石器时代,它约存在于距今15000年至10000 年间,这一时期的石器发展成了镶嵌工具,即在石刀、石斧、石矛、石镞上装上木制或骨制把柄的 工具,这一方面标志着人类已经学会利用杠杆等最简单的力学原理,另一方面也说明石器本身已开 始走向复合化了。 旧石器时代末期,大约在14000年前,原始人又发明了较为复杂的工具—一弓箭。这是原始社会 很了不起的一种发明,它是原始人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和智力相结合的产物。弓箭的制造涉及力学 原埋。弹力可以说是原始人最初认识到的一种“隐藏的力”。恩格斯对弓箭的发明给予了高度的评 价,他指出:“弓、弦、箭已经是很复杂的工具,发明这些工具需要有长期积累的经验和较发达的 智力,因而也要同时熟悉其他许多发明。”弓箭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中迈出的具 有重大意义的一步。 大约在10000年前,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其主要标志之一是大量磨光石器的出现。旧石器时 代人们打制石器的技术虽然不断有所发展,但毕竟有很大的局限性,要得到效率更高的工具,必须 在技术上来一次革命,这就是采用琢磨和打光的技术,这种技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被用来加工装 饰品,但是到新石器时代才被应用于制造石器工具。磨光石器的优点在于具有明确的用途和锋利的 石刃。为人类由长期的采集、狩猎生活过渡到原始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从而促进了原始社会生产 力不断地向前发展。 3.火的利用和人工取火方法的发明 火是物体燃烧时所发的光和热。雷击、火山爆发、自燃等都可能出现火。1988年南非德兰士瓦 博物馆的布雷恩和开普敦大学的西伦在南非的斯瓦特克兰斯山洞发现270块烧焦了的动物骨头化石 这些烧焦的骨头来自生活在150万年前到100万年前的羚羊、野猎、斑马和狒狒。这些考古发现是人 类用火的最早证据之 在北京猿人居住的洞穴里发现了灰烬层,最厚的地方达6米,表明篝火在这里连续燃烧的时间很 长。灰烬中有许多被烧过的兽骨、石块和朴树子,这是他们已开始吃熟食的证据。最上一层的灰烬 还分成两大堆,灰烬成堆,说明北京人不但懂得用火,而且已有保存火种和管理火的能力。 最初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怕火,因而在遇到火时往往远远地避开。后来人类发现,猛兽也怕 火,还发现被火烧烤过的兽肉好吃、易消化,一些植物烧熟了也可以食用。人们常常到被火烧过的 荒野中去寻找食物,也学会了一些避免被火伤害的办法。以后人们又发现了火还能给人以光明和温 暖,火能烤干潮湿的土地。以后,人们又试着把火带到自己居住的洞穴中去,开始了对火的利用 人类由怕火到学会用火,大约经历了300万年的时间。 人们早期用的火都是自然火,人工取火技术可能是在旧石器时代末期随着钻孔技术的出现而发 明的,是在新石器时代随着磨,制工具的使用而逐渐普及的。在《庄子·外物篇》中有“燧人氏钻 木取火,造火者燧人也,因以为名”的说法;韩非子在《五蠹》中也提到:“钻燧取火以化腥臊 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人们钻木取火的故事,在其他古籍中也都有记载。居住在 中国南方的某些少数民,族人民,直到解放前还使用钻木取火这种非常古老的方法。 摩擦生火是又一种人工取火的方法,在《庄子·外物篇》中记有“木与木相摩则燃”。另外在 加工燧石时,有时会有火花溅出,火花落在易燃的纤维上即可取火。火地岛的印第安人和格陵兰岛 的爱斯基摩人都曾用这种方法生过火 自从发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人类就得到了用火的完全自由,并不断扩大用火的范围,使火在 更大的范围内和更多的方面为人类服务。火扩大了人类的食物来源,人们由吃生食变为吃熟食,从 而缩短了食物的消化过程,人们得到了更多的营养,增强了体质,更促进了人的大脑的发展。火极 大地改善了人类的居住条件,潮湿、阴暗的山洞由于有了火,变得干燥、明亮,人们夜间用火照 亮,冬天用火取暖,而且把篝火放在人类居住的山洞口还可以避免野兽的袭扰。火还扩大了人类活 动的范围:用火驱逐严寒,使人类不仅可以在热带、亚热带生活,而且也可以在温带、寒带存身 了。火在生产上给人类以巨大的帮助,火可以烧烤木矛的尖端使之硬化,也可以烘烤枝条使之软化
形成的,加工比较粗糙,没有什么标准的形状,也没有固定的用途,到了晚期猿人时期,已经懂得 对不同的石料采用不同的加工方法,主要有锤击、碰砧、砸击等直接打制法,标准化的工具此时已 开始出现,主要有砸器、刮削器和尖状器等几大类。早期智人阶段,石器的打制技术更为发展,有 了第二步的加工,类型固定,种类增多,分工明显;到了晚期智人阶段,石器打制技术达到了相当 完善的地步,形状更加多样,并使用了间接打制法,在制造装饰品时,还使川厂钻孔、磨尖等新技 术。 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中间一段时期称为中石器时代,它约存在于距今15000年至10000 年间,这一时期的石器发展成了镶嵌工具,即在石刀、石斧、石矛、石镞上装上木制或骨制把柄的 工具,这一方面标志着人类已经学会利用杠杆等最简单的力学原理,另一方面也说明石器本身已开 始走向复合化了。 旧石器时代末期,大约在14000年前,原始人又发明了较为复杂的工具——弓箭。这是原始社会 很了不起的一种发明,它是原始人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和智力相结合的产物。弓箭的制造涉及力学 原埋。弹力可以说是原始人最初认识到的一种“隐藏的力”。恩格斯对弓箭的发明给予了高度的评 价,他指出:“弓、弦、箭已经是很复杂的工具,发明这些工具需要有长期积累的经验和较发达的 智力,因而也要同时熟悉其他许多发明。”弓箭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中迈出的具 有重大意义的一步。 大约在10000年前,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其主要标志之一是大量磨光石器的出现。旧石器时 代人们打制石器的技术虽然不断有所发展,但毕竟有很大的局限性,要得到效率更高的工具,必须 在技术上来一次革命,这就是采用琢磨和打光的技术,这种技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被用来加工装 饰品,但是到新石器时代才被应用于制造石器工具。磨光石器的优点在于具有明确的用途和锋利的 石刃。为人类由长期的采集、狩猎生活过渡到原始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从而促进了原始社会生产 力不断地向前发展。 3.火的利用和人工取火方法的发明 火是物体燃烧时所发的光和热。雷击、火山爆发、自燃等都可能出现火。1988年南非德兰士瓦 博物馆的布雷恩和开普敦大学的西伦在南非的斯瓦特克兰斯山洞发现270块烧焦了的动物骨头化石。 这些烧焦的骨头来自生活在150万年前到100万年前的羚羊、野猎、斑马和狒狒。这些考古发现是人 类用火的最早证据之一。 在北京猿人居住的洞穴里发现了灰烬层,最厚的地方达6米,表明篝火在这里连续燃烧的时间很 长。灰烬中有许多被烧过的兽骨、石块和朴树子,这是他们已开始吃熟食的证据。最上一层的灰烬 还分成两大堆,灰烬成堆,说明北京人不但懂得用火,而且已有保存火种和管理火的能力。 最初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怕火,因而在遇到火时往往远远地避开。后来人类发现,猛兽也怕 火,还发现被火烧烤过的兽肉好吃、易消化,一些植物烧熟了也可以食用。人们常常到被火烧过的 荒野中去寻找食物,也学会了一些避免被火伤害的办法。以后人们又发现了火还能给人以光明和温 暖,火能烤干潮湿的土地。以后,人们又试着把火带到自己居住的洞穴中去,开始了对火的利用。 人类由怕火到学会用火,大约经历了300万年的时间。 人们早期用的火都是自然火,人工取火技术可能是在旧石器时代末期随着钻孔技术的出现而发 明的,是在新石器时代随着磨,制工具的使用而逐渐普及的。在《庄子·外物篇》中有“燧人氏钻 木取火,造火者燧人也,因以为名”的说法;韩非子在《五蠹》中也提到:“钻燧取火以化腥臊, 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人们钻木取火的故事,在其他古籍中也都有记载。居住在 中国南方的某些少数民,族人民,直到解放前还使用钻木取火这种非常古老的方法。 摩擦生火是又一种人工取火的方法,在《庄子·外物篇》中记有“木与木相摩则燃”。另外在 加工燧石时,有时会有火花溅出,火花落在易燃的纤维上即可取火。火地岛的印第安人和格陵兰岛 的爱斯基摩人都曾用这种方法生过火。 自从发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人类就得到了用火的完全自由,并不断扩大用火的范围,使火在 更大的范围内和更多的方面为人类服务。火扩大了人类的食物来源,人们由吃生食变为吃熟食,从 而缩短了食物的消化过程,人们得到了更多的营养,增强了体质,更促进了人的大脑的发展。火极 大地改善了人类的居住条件,潮湿、阴暗的山洞由于有了火,变得干燥、明亮,人们夜间用火照 亮,冬天用火取暖,而且把篝火放在人类居住的山洞口还可以避免野兽的袭扰。火还扩大了人类活 动的范围:用火驱逐严寒,使人类不仅可以在热带、亚热带生活,而且也可以在温带、寒带存身 了。火在生产上给人类以巨大的帮助,火可以烧烤木矛的尖端使之硬化,也可以烘烤枝条使之软化
弯曲成形及制造某些器具。火还是人们用以狩猎的重要武器。后来人们还用火把黏土烧成陶器,把 矿石炼成金属。 正因为火的使用在人类进化史上有如此重大的意义,在许多民族的神话传说中,火被赋予某种 特殊的意义。“燧人氏”无疑是我国祖先心目中的英雄,在希腊神话中则有普罗米修斯背着天神宙 斯,把火从天上偷偷地带给人间的故事。没有火就不可能有文明世界的出现,所以恩格斯说:“尽 管蒸汽机在社会领域中实现了巨大的解放性的变革……但是,毫无疑问,就世界性的解放作用而 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 物分开 4.制陶技术和手工业的出现 制陶技术与火的使用联系在一起。有了火人们便开始熟食。起初,人们把食物放在木制容器内 进行烧烤时,怕把木器烧坏,便在器具外面附上一层黏土,但在加热过程中粘土硬化脱落而成器 皿,受其启发,人们联想到用火直接烧制陶器。制陶技术大约出现在8000-—9000年前。现在看到的 最早陶器是我国河南、河北、江西和西亚等地出土的8000年前的陶器,这些陶器烧制水平不高。 到了新石器时代的后期,制陶业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合理的工艺流程。陶土先经过淘 洗,再加入不同的煅料,陶坯的加工已开始使用陶轮。陶轮是一个装有直立转轴的圆盘,把和好的 陶土或粗坯放在陶轮的中央使陶轮转动,同时以手捏陶土或以工具使陶土成形,并使坯面光洁。用 陶轮制成的陶坯圆度好,造型和外表美观,陶轮也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原始社会末期陶轮的发明 是人类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是人类早期使用的一种加工机械,也是迄今一切旋转切削机具 的始祖,一直沿用至今。在烧成技术方面,陶窑的结构和烧窑的技术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已达到相 当高的水平,窑温已接近100℃。陶器的彩绘工艺也发展起来,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有趣的图案。制 造比较好的陶器需要有较好的技术,不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掌握。于是,就渐渐出现了掌握制陶技 术的专门从事陶器生产的人群,并逐渐形成了一门制陶业,促进了手工业的出现 冶金技术的出现与原始社会的解体 人类最早认识的金属是黄金和铜。由于这两种可以以纯度颇高的自然金和自然铜的形态出现, 又都具有光泽和延展性,可以敲打成形,因而备受人们的青睐。 在古代,尽管黄金比铜更受人注目,但是由于它的硬度比铜低,又很稀少,所以人们还是更倾 向于铜。一般认为,冶铜技术开始于公元前4000年的原始社会晚期。铜一般以孔雀石等含铜矿物形 式伴生。其冶炼方法是将孔雀石[Cu2(003)(O)2]和木炭同放于陶器内燃烧,然后便可得到铜。晚期 的冶铜加进了锌和锡,制成青铜。铜比石块软、易成形,一般用于装饰、祭器和武器。我国掌握冶 铜技术晚于西亚和欧洲。法国双塞夫勒省发现的一只直径为52厘米的青铜车轮,是公元前8世纪末制 造的,是一只殡葬马车轮子。 冶金技术的出现表明石器时代结束,金属时代兴起,意味着原始社会解体,奴隶社会诞生。原 始社会解体和奴隶制社会的诞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原始社会末期,农业、畜牧业、手工业 都达到了新的水平,劳动有了剩余,从而使剥削成为可能。奴隶制取代原始公社的时间在世界各地 不尽相同。最早出现奴隶制的地区和国家是一些农业较发达的地区,它们是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 格里斯河流域(今天的伊拉克),东北非的尼罗河流域(今天的埃及),印度次大陆的印度河流域及东 亚的黄河、长江流域(中国),这些国家在人类文明史上首开先河,留下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6.天文学、数学、医学知识的产生 在原始社会里,由于认识的局限性,科学只能是以萌芽状态存在于生产技术之中:石器的加 工、人工取火、弓箭的发明、捕鱼、打猎、驯养家畜、栽培植物、建造房屋桥梁、制陶、纺织印 染、冶炼金属等,无一不是科学知识萌发的土壤。最先产生的是天文学知识。人们为了获得生存所 需要的物质资料,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都需要与白然界的循环节律相谐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渐渐地发现了月亮有圆有缺,气候从寒冷到温暖到炎热循环变化,这一切都是从天象变化和地上的 物候观测中得到的,经不断地积累便产生了天文学知识的萌芽。 我国是天文学研究开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我们的祖先在以采集和渔猎为主的旧石器时代,已经 对寒来暑往的变化、动物活动的规律、植物生长和成熟的时间逐渐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新石器时
弯曲成形及制造某些器具。火还是人们用以狩猎的重要武器。后来人们还用火把黏土烧成陶器,把 矿石炼成金属。 正因为火的使用在人类进化史上有如此重大的意义,在许多民族的神话传说中,火被赋予某种 特殊的意义。“燧人氏”无疑是我国祖先心目中的英雄,在希腊神话中则有普罗米修斯背着天神宙 斯,把火从天上偷偷地带给人间的故事。没有火就不可能有文明世界的出现,所以恩格斯说:“尽 管蒸汽机在社会领域中实现了巨大的解放性的变革……但是,毫无疑问,就世界性的解放作用而 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 物分开。” 4.制陶技术和手工业的出现 制陶技术与火的使用联系在一起。有了火人们便开始熟食。起初,人们把食物放在木制容器内 进行烧烤时,怕把木器烧坏,便在器具外面附上一层黏土,但在加热过程中粘土硬化脱落而成器 皿,受其启发,人们联想到用火直接烧制陶器。制陶技术大约出现在8000—9000年前。现在看到的 最早陶器是我国河南、河北、江西和西亚等地出土的8000年前的陶器,这些陶器烧制水平不高。 到了新石器时代的后期,制陶业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合理的工艺流程。陶土先经过淘 洗,再加入不同的煅料,陶坯的加工已开始使用陶轮。陶轮是一个装有直立转轴的圆盘,把和好的 陶土或粗坯放在陶轮的中央使陶轮转动,同时以手捏陶土或以工具使陶土成形,并使坯面光洁。用 陶轮制成的陶坯圆度好,造型和外表美观,陶轮也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原始社会末期陶轮的发明 是人类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是人类早期使用的一种加工机械,也是迄今一切旋转切削机具 的始祖,一直沿用至今。在烧成技术方面,陶窑的结构和烧窑的技术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已达到相 当高的水平,窑温已接近1000℃。陶器的彩绘工艺也发展起来,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有趣的图案。制 造比较好的陶器需要有较好的技术,不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掌握。于是,就渐渐出现了掌握制陶技 术的专门从事陶器生产的人群,并逐渐形成了一门制陶业,促进了手工业的出现。 5.冶金技术的出现与原始社会的解体 人类最早认识的金属是黄金和铜。由于这两种可以以纯度颇高的自然金和自然铜的形态出现, 又都具有光泽和延展性,可以敲打成形,因而备受人们的青睐。 在古代,尽管黄金比铜更受人注目,但是由于它的硬度比铜低,又很稀少,所以人们还是更倾 向于铜。一般认为,冶铜技术开始于公元前4000年的原始社会晚期。铜一般以孔雀石等含铜矿物形 式伴生。其冶炼方法是将孔雀石[Cu2(003)(OH)2]和木炭同放于陶器内燃烧,然后便可得到铜。晚期 的冶铜加进了锌和锡,制成青铜。铜比石块软、易成形,一般用于装饰、祭器和武器。我国掌握冶 铜技术晚于西亚和欧洲。法国双塞夫勒省发现的一只直径为52厘米的青铜车轮,是公元前8世纪末制 造的,是一只殡葬马车轮子。 冶金技术的出现表明石器时代结束,金属时代兴起,意味着原始社会解体,奴隶社会诞生。原 始社会解体和奴隶制社会的诞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原始社会末期,农业、畜牧业、手工业 都达到了新的水平,劳动有了剩余,从而使剥削成为可能。奴隶制取代原始公社的时间在世界各地 不尽相同。最早出现奴隶制的地区和国家是一些农业较发达的地区,它们是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 格里斯河流域(今天的伊拉克),东北非的尼罗河流域(今天的埃及),印度次大陆的印度河流域及东 亚的黄河、长江流域(中国),这些国家在人类文明史上首开先河,留下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6.天文学、数学、医学知识的产生 在原始社会里,由于认识的局限性,科学只能是以萌芽状态存在于生产技术之中:石器的加 工、人工取火、弓箭的发明、捕鱼、打猎、驯养家畜、栽培植物、建造房屋桥梁、制陶、纺织印 染、冶炼金属等,无一不是科学知识萌发的土壤。最先产生的是天文学知识。人们为了获得生存所 需要的物质资料,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都需要与白然界的循环节律相谐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渐渐地发现了月亮有圆有缺,气候从寒冷到温暖到炎热循环变化,这一切都是从天象变化和地上的 物候观测中得到的,经不断地积累便产生了天文学知识的萌芽。 我国是天文学研究开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我们的祖先在以采集和渔猎为主的旧石器时代,已经 对寒来暑往的变化、动物活动的规律、植物生长和成熟的时间逐渐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新石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