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科技 三、近代自然科学的崛起和经典力学的成熟 (一)近代航海史上的三大发现及其对自然科学的影响 远洋航海和探险热潮,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三项重大成就: 1.1492年哥伦布到达了美洲大陆 2.1497年达·伽马开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 3,1519-1522年麦哲伦率领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他本人死于途中)。 航海和探险活动对自然科学的影响是 1.大大开拓了欧洲人的眼界,未曾见闻的自然现象丰富了他们的头脑。 2.航海中所积累的经验以及人们在观天、测地、使用风帆和监制火炮中遇到的困难,都为自然科 学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资料和需要深究的问题。 3.航海和通商所带来的巨额利润以及随之而来的开拓殖民地所掠夺的财富,使得欧社会变得富裕 起来。这一切,都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文艺复兴运动及其对近代科学的影响 伴随着欧洲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在思想文化领域中也展开了一场以复兴古希腊文化旗帜 的“文艺复兴运动”。这场运动的主旨在于摆脱封建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的束缚,提倡个性解放、尊 重人格、爱人和人性至上的人文主义思想。文艺复兴运动是对封建势力和基督教会思想统治的公开 反叛,为自然科学的解放扫除了精神障碍;在文艺复兴运动中重现于欧洲的古希腊文化的优秀遗 产,特别是其中的理性主义精髓又给近代自然科学提供了至为宝贵的学术营养。 (三)哥白尼学说及其意义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于1543年发表了《天体运行论》一书,全面地阐述了他的日心地动学说。 这一学说的要点是: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所有行星在以太阳为公共圆心的圆形轨道上绕日旋转:;地 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它有自转并与其他行星一样绕太阳公转。根据这两个基本观点,哥白尼指 出,太阳的东升西落不是太阳绕地球旋转,而是地球自转的表现:天球上恒星位置每年所发生的周 期性变化也不是恒星运动所致,而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结果。以现代的观点来看,哥白尼的学说并 非完美无缺,但是它从根本上纠正了自古流传并为基督教会所支持的地心和地静说的错误。当哥白 尼的学说为世人所接受之后,它就不可避免地动摇了教会的权威,从而解放了人们的思想。1616年 教会宣布哥白尼学说为“异端”并禁止其传播。 (四)伽利略的科学思想和科学贡献 意大利学者伽利略是哥白尼学说的积极支持者和不懈的宣传者。1609年,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 镜观察天空,发现了一系列前所未知的现象,如月球表面凹凸不平,犹如地球表面上的山岳和湖 海:太阳表面有黑子;木星至少有四颗卫星等等。这些发现证明了天界并非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 样圣洁无瑕,宇宙中也并非只有一个中。 伽利略研究了大量力学问题,并无情地批判了亚里士多德的许多错误
近代科技 三、近代自然科学的崛起和经典力学的成熟 (一)近代航海史上的三大发现及其对自然科学的影响 远洋航海和探险热潮,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三项重大成就: 1.1492年哥伦布到达了美洲大陆; 2.1497年达·伽马开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 3,1519—1522年麦哲伦率领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他本人死于途中)。 航海和探险活动对自然科学的影响是: 1.大大开拓了欧洲人的眼界,未曾见闻的自然现象丰富了他们的头脑。 2.航海中所积累的经验以及人们在观天、测地、使用风帆和监制火炮中遇到的困难,都为自然科 学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资料和需要深究的问题。 3.航海和通商所带来的巨额利润以及随之而来的开拓殖民地所掠夺的财富,使得欧社会变得富裕 起来。这一切,都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文艺复兴运动及其对近代科学的影响 伴随着欧洲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在思想文化领域中也展开了一场以复兴古希腊文化旗帜 的“文艺复兴运动”。这场运动的主旨在于摆脱封建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的束缚,提倡个性解放、尊 重人格、爱人和人性至上的人文主义思想。文艺复兴运动是对封建势力和基督教会思想统治的公开 反叛,为自然科学的解放扫除了精神障碍;在文艺复兴运动中重现于欧洲的古希腊文化的优秀遗 产,特别是其中的理性主义精髓又给近代自然科学提供了至为宝贵的学术营养。 (三)哥白尼学说及其意义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于1543年发表了《天体运行论》一书,全面地阐述了他的日心地动学说。 这一学说的要点是: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所有行星在以太阳为公共圆心的圆形轨道上绕日旋转;地 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它有自转并与其他行星一样绕太阳公转。根据这两个基本观点,哥白尼指 出,太阳的东升西落不是太阳绕地球旋转,而是地球自转的表现;天球上恒星位置每年所发生的周 期性变化也不是恒星运动所致,而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结果。以现代的观点来看,哥白尼的学说并 非完美无缺,但是它从根本上纠正了自古流传并为基督教会所支持的地心和地静说的错误。当哥白 尼的学说为世人所接受之后,它就不可避免地动摇了教会的权威,从而解放了人们的思想。1616年 教会宣布哥白尼学说为“异端”并禁止其传播。 (四)伽利略的科学思想和科学贡献 意大利学者伽利略是哥白尼学说的积极支持者和不懈的宣传者。1609年,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 镜观察天空,发现了一系列前所未知的现象,如月球表面凹凸不平,犹如地球表面上的山岳和湖 海;太阳表面有黑子;木星至少有四颗卫星等等。这些发现证明了天界并非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 样圣洁无瑕,宇宙中也并非只有一个中。 伽利略研究了大量力学问题,并无情地批判了亚里士多德的许多错误
1.通过实验,伽利略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这一定律的推论表明,自由下落的物体其速度变化与 物体的重量无关。因此证明了亚里士多德关于重物先落地的说法是错误的。 2.在研究落体运动的基础上,伽利略又进一步实验,从而发现了惯性运动。惯性运动指岀,运动 的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具有维持原有运动状态的特性,这就是说,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 有外力才能维持物体运动的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 3.伽利略通过观察匀速前进的船舱内,舱顶水滴下落和舱内苍蝇飞行的状况,提出了运动的相 对性原理。即在匀速运动系统内的力学现象与静止系统内的力学现象并无区别。这个原理告诉我 们,不能根据地面上的力学运动来判断地球是处在静止状态还是在作惯性运动。根据地面上的力学 现象而否定地球运动的论点是没有根据的 (五)牛顿的科学思想和对经典力学的贡献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总结、表述了运动三定律。在此基础上,牛顿仿效古希腊人的作 法,把力学知识整理成为一个演绎知识体系。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这部名 著,标志着经典力学的成熟。在这部著作里,他首先阐述了一系列力学的基本概念,随后讨论了他 所发明的微积分方法。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是自然科学史上最伟大的杰作之一。当时人 们所接触到的各种力学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在这个框架内得到解决。 (六)经典力学的意义 1.经典力学彻底打破了亚里士多德学派严格区分月亮以上和月亮以下两个世界的旧观念,把天 上和地上的运动统一了起来,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三定律是宇宙间一切机械运动(即物体位置 的变化)的普遍规律,从力学的角度论证了自然界的统一性,实现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次伟大的 综合 2.经典力学把人们对机械运动的研究从运动学提高到动力学的水平。运动学只考虑物体运动的 速度、加速度、时间、距离等因素及其关系,只能描述物体运动的过程和状态。动力学的任务则在 于揭示物体运动的力学原因及其力学后果。在历史上,虽然亚里士多德曾经探讨过动力学的问题, 但他走人了歧途。牛顿成功地完成了建造动力学的任务,从而使人们能够全面地把握机械运动的规 律 3.经典力学把对物体机械运动状态的描述与研究提高到瞬时状态的水平。过去人们只能把握运动 的某一个过程,这对于处理匀速运动、匀加速运动(如自由落体运动)或加速度的大小不变而方向均匀 变化的运动(如圆周运动)这类比较简单的运动尚可,对于加速度复杂变化的运动便无能为力。如今牛 顿引进了微积分的方法,原则上便可处理任何复杂机械运动的过程与瞬时状态的问题。 4.经典力学把原来只能孤立地研究的力学事件联系了起来,使它们成为因果的链条。运用经典力 学,只要我们知道某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它在某时刻所受的力,就可以得知这个物体的运动状态所 要发生的变化。反之,如果我们发现某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以及它的变化状况,我们也就知道 它受到一个力并且知道它受到的是什么样的力(包括它的大小和方向),而且也知道它必定对外界施加 了一个什么样的力包括它的大小和方向)。力与运动组成了一个无穷无尽的因果链条,这就大大地提 高了我们对物体运动前因后果的认识,提高了我们的预见与推想的能力 5以往的自然知识都包容于自然哲学之中。虽然牛顿仍然把他的著作称为《自然哲学之数学原 理》,但实际上它表明自然科学不仅已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而且已经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开始建构 自己的知识体系、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表明自然科学已经成熟 (七)经典力学与机械自然观 经典力学经过一系列事实的验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荣耀,使人们认识和理解了科学理论的威 力。不过经典力学的成就使许多人(包括牛顿本人在内)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运用经典力学的知识、理
1.通过实验,伽利略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这一定律的推论表明,自由下落的物体其速度变化与 物体的重量无关。因此证明了亚里士多德关于重物先落地的说法是错误的。 2.在研究落体运动的基础上,伽利略又进一步实验,从而发现了惯性运动。惯性运动指出,运动 的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具有维持原有运动状态的特性,这就是说,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 有外力才能维持物体运动的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 3.伽利略通过观察匀速前进的船舱内,舱顶水滴下落和舱内苍蝇飞行的状况,提出了运动的相 对性原理。即在匀速运动系统内的力学现象与静止系统内的力学现象并无区别。这个原理告诉我 们,不能根据地面上的力学运动来判断地球是处在静止状态还是在作惯性运动。根据地面上的力学 现象而否定地球运动的论点是没有根据的。 (五)牛顿的科学思想和对经典力学的贡献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总结、表述了运动三定律。在此基础上,牛顿仿效古希腊人的作 法,把力学知识整理成为一个演绎知识体系。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这部名 著,标志着经典力学的成熟。在这部著作里,他首先阐述了一系列力学的基本概念,随后讨论了他 所发明的微积分方法。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是自然科学史上最伟大的杰作之一。当时人 们所接触到的各种力学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在这个框架内得到解决。 (六)经典力学的意义 1.经典力学彻底打破了亚里士多德学派严格区分月亮以上和月亮以下两个世界的旧观念,把天 上和地上的运动统一了起来,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三定律是宇宙间一切机械运动(即物体位置 的变化)的普遍规律,从力学的角度论证了自然界的统一性,实现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次伟大的 综合。 2.经典力学把人们对机械运动的研究从运动学提高到动力学的水平。运动学只考虑物体运动的 速度、加速度、时间、距离等因素及其关系,只能描述物体运动的过程和状态。动力学的任务则在 于揭示物体运动的力学原因及其力学后果。在历史上,虽然亚里士多德曾经探讨过动力学的问题, 但他走人了歧途。牛顿成功地完成了建造动力学的任务,从而使人们能够全面地把握机械运动的规 律。 3.经典力学把对物体机械运动状态的描述与研究提高到瞬时状态的水平。过去人们只能把握运动 的某一个过程,这对于处理匀速运动、匀加速运动(如自由落体运动)或加速度的大小不变而方向均匀 变化的运动(如圆周运动)这类比较简单的运动尚可,对于加速度复杂变化的运动便无能为力。如今牛 顿引进了微积分的方法,原则上便可处理任何复杂机械运动的过程与瞬时状态的问题。 4.经典力学把原来只能孤立地研究的力学事件联系了起来,使它们成为因果的链条。运用经典力 学,只要我们知道某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它在某时刻所受的力,就可以得知这个物体的运动状态所 要发生的变化。反之,如果我们发现某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以及它的变化状况,我们也就知道 它受到一个力并且知道它受到的是什么样的力(包括它的大小和方向),而且也知道它必定对外界施加 了一个什么样的力(包括它的大小和方向)。力与运动组成了一个无穷无尽的因果链条,这就大大地提 高了我们对物体运动前因后果的认识,提高了我们的预见与推想的能力。 5.以往的自然知识都包容于自然哲学之中。虽然牛顿仍然把他的著作称为《自然哲学之数学原 理》,但实际上它表明自然科学不仅已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而且已经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开始建构 自己的知识体系、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表明自然科学已经成熟。 (七)经典力学与机械自然观 经典力学经过一系列事实的验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荣耀,使人们认识和理解了科学理论的威 力。不过经典力学的成就使许多人(包括牛顿本人在内)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运用经典力学的知识、理
论和方法便可以解释和处理自然界中的一切问题,由此而产生了在一个时期内影响着人们头脑的机 械自然观。这一自然观表现在以下方面: 由运动现象去研究自然力,再由这些力去推演其他现象。牛顿说:“我希望其他的自然现象也 同样能由力学原理推导出来”。他以为他说明了力就解决一切问题,即对于每一种自然现象,如果 找到在其后的某种力,就可以用以说明有关这种现象的种种问题 2.实体论的思想方法。牛顿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都带有原子论的色彩。在他看来,任何物体都 是许多极为细小的、实实在在物质单元的集合,所有力学过程都是这些物质单元共同作用的结果, 牛顿运用这样的方法顺利地解决了力学的问题,这也使得一些人以为这是认识和理解所有自然现象 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因此在他之后许多人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时总是要寻找它们的实体,于是出现 了形形色色的“实体说”。如在研究热现象时岀现了“热质说”,研究燃烧现象时岀现了“燃素 说”等等。由于一些人过分地迷恋这种思维方式,也往往使他们在真理面前却步。 3.经典力学的原理和定律给事物的因果性提供了很好的说明。这又使得一些人以为所有自然事物 都具有如同机械运动一样的因果关系,都像力学事件那样具有十分精确的必然性,以为必须找到这 样的必然性才算认识了客观规律。其实自然事物的因果关系往往比机械运动的因果关系复杂得多 有不少事物我们不能把握它的单个现象的状态而只能把握它们的统计规律等等。机械决定论的思想 也曾阻碍许多人接近科学的真理。 经典力学所产生的这些影响并非它自身的过错。历史上常有这样的情形,当一种理论被证明是 正确的时候,人们会以为那就是唯一正确的东西,因此而把自己的思想封闭起来。其实,牛顿力学 和其他任何一种理论一样,它揭示了真理但没有穷尽真理。它也和其他任何一种理论一样都有自己 的认识上的和历史上的局限性,在一定条件、一定范围之内它是正确的,超越了这些条件和范围它 就不一定正确或者需要作某些修正 四、经典物理学体系的形成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及其意义 1.运动守恒的思想,早在近代物理学出现之前,就已从哲学上提出来了。19世纪物理学家从实验 上寻找证据,终于揭示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2.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通常的表述是:在任何孤立的物质系统中,不论发生何种变化,无论能量 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从一部分物质传递给另一部分物质,系统的总能量守恒 3.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确立,给了科学家们很大鼓舞。它被称为物理学的:“最高定 律 宇宙的普遍的基本定律”。恩格斯称之为19世纪的三大发现之一。运用这个定律研究物质 运动的问题时,常常可以只从起始状态和终结状态的能量变化上作总体的把握,不必考虑变化的具 体过程和细节,这就给了人们很大的方便。在哲学上,它为人们认识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和统 性、物质运动在量上和质上的守恒性,都提供了科学上的依据。 (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基本思想 1.热力学第二定律阐述的是,热这种物理现象在与其他运动形式转化时具有的特殊性:这种转化 虽然服从能量守恒这个法则,但却具有不可逆性(除非由外界不断供给能量)。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基本思想是:在没有任何力消耗或其他变化的情况下,热不可能由冷体传 到热体,如果不因而同时引起其他关系的变化。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热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 低温物体,要改变这个传向必须有外界的作用。在封闭系统内(即无外界作用的情况下)这个过程是不 可逆的。在封闭系统内总是存在着热耗散(熵增加)的过程,其结果将是该系统内部的热平衡
论和方法便可以解释和处理自然界中的一切问题,由此而产生了在一个时期内影响着人们头脑的机 械自然观。这一自然观表现在以下方面: 1.由运动现象去研究自然力,再由这些力去推演其他现象。牛顿说:“我希望其他的自然现象也 同样能由力学原理推导出来”。他以为他说明了力就解决一切问题,即对于每一种自然现象,如果 找到在其后的某种力,就可以用以说明有关这种现象的种种问题。 2.实体论的思想方法。牛顿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都带有原子论的色彩。在他看来,任何物体都 是许多极为细小的、实实在在物质单元的集合,所有力学过程都是这些物质单元共同作用的结果, 牛顿运用这样的方法顺利地解决了力学的问题,这也使得一些人以为这是认识和理解所有自然现象 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因此在他之后许多人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时总是要寻找它们的实体,于是出现 了形形色色的“实体说”。如在研究热现象时出现了“热质说”,研究燃烧现象时出现了“燃素 说”等等。由于一些人过分地迷恋这种思维方式,也往往使他们在真理面前却步。 3.经典力学的原理和定律给事物的因果性提供了很好的说明。这又使得一些人以为所有自然事物 都具有如同机械运动一样的因果关系,都像力学事件那样具有十分精确的必然性,以为必须找到这 样的必然性才算认识了客观规律。其实自然事物的因果关系往往比机械运动的因果关系复杂得多。 有不少事物我们不能把握它的单个现象的状态而只能把握它们的统计规律等等。机械决定论的思想 也曾阻碍许多人接近科学的真理。 经典力学所产生的这些影响并非它自身的过错。历史上常有这样的情形,当一种理论被证明是 正确的时候,人们会以为那就是唯一正确的东西,因此而把自己的思想封闭起来。其实,牛顿力学 和其他任何一种理论一样,它揭示了真理但没有穷尽真理。它也和其他任何一种理论一样都有自己 的认识上的和历史上的局限性,在一定条件、一定范围之内它是正确的,超越了这些条件和范围它 就不一定正确或者需要作某些修正。 四、经典物理学体系的形成 (一)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及其意义 1.运动守恒的思想,早在近代物理学出现之前,就已从哲学上提出来了。19世纪物理学家从实验 上寻找证据,终于揭示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2.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通常的表述是:在任何孤立的物质系统中,不论发生何种变化,无论能量 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从一部分物质传递给另一部分物质,系统的总能量守恒。 3.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确立,给了科学家们很大鼓舞。它被称为物理学的:“最高定 律”,“宇宙的普遍的基本定律”。恩格斯称之为19世纪的三大发现之一。运用这个定律研究物质 运动的问题时,常常可以只从起始状态和终结状态的能量变化上作总体的把握,不必考虑变化的具 体过程和细节,这就给了人们很大的方便。在哲学上,它为人们认识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和统一 性、物质运动在量上和质上的守恒性,都提供了科学上的依据。 (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基本思想 1.热力学第二定律阐述的是,热这种物理现象在与其他运动形式转化时具有的特殊性:这种转化 虽然服从能量守恒这个法则,但却具有不可逆性(除非由外界不断供给能量)。 2.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基本思想是:在没有任何力消耗或其他变化的情况下,热不可能由冷体传 到热体,如果不因而同时引起其他关系的变化。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热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 低温物体,要改变这个传向必须有外界的作用。在封闭系统内(即无外界作用的情况下)这个过程是不 可逆的。在封闭系统内总是存在着热耗散(熵增加)的过程,其结果将是该系统内部的热平衡
(三)气体分子运动论说明了什么 气体分子运动论是对热现象给予微观解释的理论,它以气体分子的运动为理想模型来说明气体 的温度、压强、扩散等宏观热现象。这一理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就是以大量气体分子的随机运 动来说明在宏观上具有稳定性的热现象。这种方法后来发展为统计物理学,它表明了偶然性与必然 性的统 2.气体分子运动论说明:热是大量气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宏观表征:大量微观客体的运动遵循 着统计规律,这与牛顿力学所描写的物体运动的确定性完全不同。但是,这种描写微观客体的统计 方法却在宏观与微观、确定性与随机性之间架起了桥梁,它在物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四)近代早期关子光的本性的争论 近代早期关于光的本性的争论存在着两种学说,一种是笛卡儿主张并得到牛顿支持的微粒说。 这种学说认为,光是一种粒子,类似弹性的小球;这种粒子可在不同介质的介面上被反射,或因与 介质的作用而改变运动速度,产生折射。这种解释意味着,光在较密介质中的速度比在较疏介质中 的速度反而更快。这是违反常识的,也是这一学说的致命的弱点。后来的 实验证明,这种微粒说是错误的 2.另一种学说是惠更斯倡导的波动说。他认为光是由发光体发出而在媒质以太中传播的波,光以 球面波的形式向四面传播。在光波的传播过程中,波阵面上的每一个点都是子波的中心,这些子波 的包络便形成新的波阵面。他据此成功地解释了反射和折射定律。他认为光波在光密介质如水中的 传播速度比在光疏介质如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慢,这是日后波动说战胜微粒说的重要论据 (五)19世纪光的波动说的兴起及其实验依据 近代早期关于微粒说与波动说的争论中,微粒说曾一度占有优势。其部分原因是由于古代原子 论的影响,另一个原因便是人们过于看重牛顿的权威,因为微粒说得到了牛顿的支持 2,到了19世纪,关于光学的一系列实验证明了光是一种波动,但这种波动并非是类似于声波的 纵波,而是一种在以太媒质中振动的横波。证明波动说的实验很多,其中有:关于光的干涉实验和 通过实验发现的光的偏振现象等等。这些实验中有决定意义的是对光速的测定。法国科学家傅科测 定了光在空气中的速度与在水中的速度之比接近于4比3,这一结果证明了光在光密介质中的传播速 度比光疏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要慢。这是对微粒说的致命打击。傅科的实验成了科学史上著名的判决 性的实验,它宣告了波动说的胜利和微粒说的失败。 (六)电和磁的相互转化的发现及其意义 1.近代早期人们根据静电和天然磁石的性质认为,电和磁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19世纪初关于 不同运动形式相互转化的思想影响着某些物理学家,推动着他们研究电和磁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转 化 2.丹麦科学家奥斯特经多年的努力,于1820年发现,若在通电导线近旁放置一磁针,磁针会因电 流通过而发生偏转,这就表明,电流具有某种磁效应 3。法拉第又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既然电流有磁效应,那么磁会不会也有电效应?磁能不能产生 电?经过10年的努力,他终于有了答案。他发现,如果在一块软铁上缠绕两个线圈,当其中一个线圈 上的电流发生变化时(即接通或断开电路时或电流大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线圈就会出现瞬间电流 要是设法使电流或磁场持续地变化,我们就能得到持续的感生电流,这正是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发 电机研制成功后,有人依据奥斯特的发现又制成了电动机
(三)气体分子运动论说明了什么 1.气体分子运动论是对热现象给予微观解释的理论,它以气体分子的运动为理想模型来说明气体 的温度、压强、扩散等宏观热现象。这一理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就是以大量气体分子的随机运 动来说明在宏观上具有稳定性的热现象。这种方法后来发展为统计物理学,它表明了偶然性与必然 性的统一。 2.气体分子运动论说明:热是大量气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宏观表征;大量微观客体的运动遵循 着统计规律,这与牛顿力学所描写的物体运动的确定性完全不同。但是,这种描写微观客体的统计 方法却在宏观与微观、确定性与随机性之间架起了桥梁,它在物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四)近代早期关子光的本性的争论 1.近代早期关于光的本性的争论存在着两种学说,一种是笛卡儿主张并得到牛顿支持的微粒说。 这种学说认为,光是一种粒子,类似弹性的小球;这种粒子可在不同介质的介面上被反射,或因与 介质的作用而改变运动速度,产生折射。这种解释意味着,光在较密介质中的速度比在较疏介质中 的速度反而更快。这是违反常识的,也是这一学说的致命的弱点。后来的 实验证明,这种微粒说是错误的。 2.另一种学说是惠更斯倡导的波动说。他认为光是由发光体发出而在媒质以太中传播的波,光以 球面波的形式向四面传播。在光波的传播过程中,波阵面上的每一个点都是子波的中心,这些子波 的包络便形成新的波阵面。他据此成功地解释了反射和折射定律。他认为光波在光密介质如水中的 传播速度比在光疏介质如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慢,这是日后波动说战胜微粒说的重要论据。 (五)19世纪光的波动说的兴起及其实验依据 1.近代早期关于微粒说与波动说的争论中,微粒说曾一度占有优势。其部分原因是由于古代原子 论的影响,另一个原因便是人们过于看重牛顿的权威,因为微粒说得到了牛顿的支持。 2,到了19世纪,关于光学的一系列实验证明了光是一种波动,但这种波动并非是类似于声波的 纵波,而是一种在以太媒质中振动的横波。证明波动说的实验很多,其中有:关于光的干涉实验和 通过实验发现的光的偏振现象等等。这些实验中有决定意义的是对光速的测定。法国科学家傅科测 定了光在空气中的速度与在水中的速度之比接近于4比3,这一结果证明了光在光密介质中的传播速 度比光疏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要慢。这是对微粒说的致命打击。傅科的实验成了科学史上著名的判决 性的实验,它宣告了波动说的胜利和微粒说的失败。 (六)电和磁的相互转化的发现及其意义 1.近代早期人们根据静电和天然磁石的性质认为,电和磁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19世纪初关于 不同运动形式相互转化的思想影响着某些物理学家,推动着他们研究电和磁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转 化。 2.丹麦科学家奥斯特经多年的努力,于1820年发现,若在通电导线近旁放置一磁针,磁针会因电 流通过而发生偏转,这就表明,电流具有某种磁效应。 3。法拉第又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既然电流有磁效应,那么磁会不会也有电效应?磁能不能产生 电?经过10年的努力,他终于有了答案。他发现,如果在一块软铁上缠绕两个线圈,当其中一个线圈 上的电流发生变化时(即接通或断开电路时或电流大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线圈就会出现瞬间电流; 要是设法使电流或磁场持续地变化,我们就能得到持续的感生电流,这正是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发 电机研制成功后,有人依据奥斯特的发现又制成了电动机
4.电和磁的相互转化,在理论上证明了它们是统一运动的不同形式。在实践上为发电机和电动 机的研制开辟了道路。 (七)电磁场理论的建立及其意义 场的概念是为了说明有关电、磁效应的各种实验而提出的。这些实验成果虽然有着很大的实际意 义,但并未涉及其中的机理。法拉第经过多年的思索,于1851年提出了场和力线的概念对此加以解 释。早年牛顿提出万有引力的概念时,他想象引力是一种超距作用力,就是说引力的作用并不需要 媒质的传递,并且是即时发生的,这与牛顿崇尚古希腊原子论思想直接相关。对电学和磁学作出过 重要贡献的富兰克林、库仑、安培等人与牛顿的思路一致,也都深信电力和磁力是超距作用力。但 是法拉第的思路不同,他认为宇宙间应当充满介质,电和磁的作用是通过介质在空间里传递而发生 的,他把电和磁发生作用的空间称为“场”。电有电场,磁有磁场。他更想象电场和磁场都由“力 线”所组成。他说场的作用是沿着力线的方向发生的。法拉第还以场和力线的概念成功地描述了电 磁感应定律。他认为,感生电流的产生在于该导线切割磁力线,感应电流的强度正比于该导线单位 时间内切割磁力线的数目。 场的概念的建立有重要的意义,最直接后果就是导致电磁波的发现。后来的科学实验证明,场 的确是一种物理实在。法拉第所说的力线虽然事实上并不存在,不过它也不失为一种可供使用的模 型,利用它来考察电和磁的作用也有许多方便之处。过去人们只知道实物是物质存在的形式,现在 又知道场也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这是关于物质观念的重大突破。现代科学表明,自然界中不仅 有电场、磁场,还存在着引力场等等许多与实物相联系的场 (八)电磁波的概念及其被实验证明后的意义 19世纪,人们对电流的研究确立了一系列电的规律。电和磁的转化发现后,电场和磁场的概念 诞生了。在此基础上,麦克斯韦着手对电学的成果加以推广,即把稳恒电流的定律推广到变化的电 场和磁场,建立了电磁场的理论和场的运动方程并提出了电磁波的概念。 2.麦克斯韦提出的电磁波的概念是:如果空间某处存在一个变化的电场,它将在周围激发出一个 变化的磁场:这个变化的磁场又在周围激发出一个变化的电场;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一连串交替产 生,相互激发,连续出现的电场和磁场的振动,这个振动以原先变化的电场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传 播,这就是电磁波 3.德国人赫兹在18年初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表明麦克斯韦的理论完全正确。他的工作使 电、磁和光这些从前看来相异的现象得到了理论上的统一,实现了人类知识的又一次伟大的综合 麦克斯韦因此被誉为牛顿以后最伟大的数学物理学家。电磁场理论的建立和电磁波的发现为无线电 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九)科学争论对科学发展的意义 科学争论是科学史上频频发生的现象,它表明人类认识自然界的过程是曲折的、复杂的。由于客 观条件的限制或科学家本人的观点、方法的不同,对同一问题出现不同的观点、学派,是很自然的 事情。然而,科学争论不仅与人们的认识活动有关,而且常常涉及争论者的社会地位、人际关系、 发明权等等,这就使科学争论带上了某些非自然的色彩。这些情况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运用行 政手段或人为地干预科学争论(例如某个权威无意地施加影响或有意地指手画脚),非但与事无补,反 而会使科学争论脱离正确的轨道。在这方面前苏联有着深刻的教训,50年代,我国在遗传学领域中 也曾出现过类似的情况。这是我们今后应该力争避免的 科学争论是促进科学发展的催化剂,它有利于不同观点的相互借鉴和补充,有利于研究工作的 深入和纠错,使不同的认识在争论中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但是,如果科学争论受到过 多的社会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干扰,就会阻碍科学争论的正常发展
4.电和磁的相互转化,在理论上证明了它们是统一运动的不同形式。在实践上为发电机和电动 机的研制开辟了道路。 (七)电磁场理论的建立及其意义 场的概念是为了说明有关电、磁效应的各种实验而提出的。这些实验成果虽然有着很大的实际意 义,但并未涉及其中的机理。法拉第经过多年的思索,于1851年提出了场和力线的概念对此加以解 释。早年牛顿提出万有引力的概念时,他想象引力是一种超距作用力,就是说引力的作用并不需要 媒质的传递,并且是即时发生的,这与牛顿崇尚古希腊原子论思想直接相关。对电学和磁学作出过 重要贡献的富兰克林、库仑、安培等人与牛顿的思路一致,也都深信电力和磁力是超距作用力。但 是法拉第的思路不同,他认为宇宙间应当充满介质,电和磁的作用是通过介质在空间里传递而发生 的,他把电和磁发生作用的空间称为“场”。电有电场,磁有磁场。他更想象电场和磁场都由“力 线”所组成。他说场的作用是沿着力线的方向发生的。法拉第还以场和力线的概念成功地描述了电 磁感应定律。他认为,感生电流的产生在于该导线切割磁力线,感应电流的强度正比于该导线单位 时间内切割磁力线的数目。 场的概念的建立有重要的意义,最直接后果就是导致电磁波的发现。后来的科学实验证明,场 的确是一种物理实在。法拉第所说的力线虽然事实上并不存在,不过它也不失为一种可供使用的模 型,利用它来考察电和磁的作用也有许多方便之处。过去人们只知道实物是物质存在的形式,现在 又知道场也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这是关于物质观念的重大突破。现代科学表明,自然界中不仅 有电场、磁场,还存在着引力场等等许多与实物相联系的场。 (八)电磁波的概念及其被实验证明后的意义 1.19世纪,人们对电流的研究确立了一系列电的规律。电和磁的转化发现后,电场和磁场的概念 诞生了。在此基础上,麦克斯韦着手对电学的成果加以推广,即把稳恒电流的定律推广到变化的电 场和磁场,建立了电磁场的理论和场的运动方程并提出了电磁波的概念。 2.麦克斯韦提出的电磁波的概念是:如果空间某处存在一个变化的电场,它将在周围激发出一个 变化的磁场;这个变化的磁场又在周围激发出一个变化的电场;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一连串交替产 生,相互激发,连续出现的电场和磁场的振动,这个振动以原先变化的电场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传 播,这就是电磁波。 3.德国人赫兹在1888年初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表明麦克斯韦的理论完全正确。他的工作使 电、磁和光这些从前看来相异的现象得到了理论上的统一,实现了人类知识的又一次伟大的综合。 麦克斯韦因此被誉为牛顿以后最伟大的数学物理学家。电磁场理论的建立和电磁波的发现为无线电 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九)科学争论对科学发展的意义 科学争论是科学史上频频发生的现象,它表明人类认识自然界的过程是曲折的、复杂的。由于客 观条件的限制或科学家本人的观点、方法的不同,对同一问题出现不同的观点、学派,是很自然的 事情。然而,科学争论不仅与人们的认识活动有关,而且常常涉及争论者的社会地位、人际关系、 发明权等等,这就使科学争论带上了某些非自然的色彩。这些情况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运用行 政手段或人为地干预科学争论(例如某个权威无意地施加影响或有意地指手画脚),非但与事无补,反 而会使科学争论脱离正确的轨道。在这方面前苏联有着深刻的教训,50年代,我国在遗传学领域中 也曾出现过类似的情况。这是我们今后应该力争避免的 科学争论是促进科学发展的催化剂,它有利于不同观点的相互借鉴和补充,有利于研究工作的 深入和纠错,使不同的认识在争论中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但是,如果科学争论受到过 多的社会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干扰,就会阻碍科学争论的正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