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春之意蕴)教学设计 淞谊中学谢穹 、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春”作为一种文学情结的丰富内涵 2.通过诗词,把握作品的意象和作者在“春”中寄寓的不同情感 3.结合《春之古韵》(3首诗)一课 a.分析作者笔下“春之景”和“景中情”;b.简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 4.在目标3的基础上,尝试赏析《春》一文中作者笔下“景”和“情”。 二、教学资料 1.教师整理的关于“春”的诗词集锦 2.本单元教材中的诗词作品5篇 3.本单元教材中的散文作品《春》(朱自清)。 课时安排:2周 、教学重点: 了解“春”的内涵,把握文本中作者在“春”中寄寓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 对文本中使用的艺术手法的赏析。 五、教学安排 1、结合具体诗词,教师讲解“春”(强调非“春天”)的丰富内涵; 2、学生自读《春之古韵》3篇(杜甫《春夜喜雨》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杜 牧《江南春》)和每周一诗2首(志南《绝句》王驾《雨晴》),谈谈每首作 品中“春”的内涵,比较异同;
六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春之意蕴) 教学设计 淞谊中学 谢 穹 一、单元教学目标: 1. 了解“春”作为一种文学情结的丰富内涵; 2. 通过诗词,把握作品的意象和作者在“春”中寄寓的不同情感; 3. 结合《春之古韵》(3 首诗)一课; a.分析作者笔下“春之景”和“景中情”;b.简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 4. 在目标 3 的基础上,尝试赏析《春》一文中作者笔下“景”和“情”。 二、教学资料: 1. 教师整理的关于“春”的诗词集锦; 2. 本单元教材中的诗词作品 5 篇; 3. 本单元教材中的散文作品《春》(朱自清)。 课时安排:2 周 三、教学重点: 了解“春”的内涵,把握文本中作者在“春”中寄寓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 对文本中使用的艺术手法的赏析。 五、教学安排: 1、结合具体诗词,教师讲解“春”(强调非“春天”)的丰富内涵; 2、学生自读《春之古韵》3 篇(杜甫《春夜喜雨》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杜 牧《江南春》)和每周一诗 2 首(志南《绝句》 王驾《雨晴》),谈谈每首作 品中“春”的内涵,比较异同;
3、教师重点导读《春之古韵》,理解作品中的景和情;初步解析作品中的艺术手 4、教师重点导读朱自清《春》;用已学(或拓展)诗词为语段作注解;在理解作 品内容的基础上,用简单的艺术手法进行赏析 5、教师补充有关“春”的诗词作品,学生分组讨论,解读不同“春”之意蕴
3、教师重点导读《春之古韵》,理解作品中的景和情;初步解析作品中的艺术手 法; 4、教师重点导读朱自清《春》;用已学(或拓展)诗词为语段作注解;在理解作 品内容的基础上,用简单的艺术手法进行赏析; 5、教师补充有关“春”的诗词作品,学生分组讨论,解读不同“春”之意蕴
“春”之内涵教学设计 、解读“春”: 春天来了,万物从僵冻和死寂中复苏,带给人们无限多的欢欣与灵感。古往 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赞美过春天。它是全新的开始,是绿色的希望;在枝头飘绕, 在花间闪耀。“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是对“春”最经典 的描绘。 然而,“春”又不仅是一派生生不息,充满希望的景象。在浩如烟海的文学 作品中,还流淌着“无边丝雨细如愁”的情思。无数“惜春”“叹春”“伤春”的 春之愁绪,寄寓给“春”更为丰富的情感内涵。 “春”早已不是一种简单的自然现象,更是一种态度,一种情趣,一种精神, 种文学情结。 、诗词举隅,解读具体作品中“春”的内涵: 1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3惆怅东栏二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4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5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6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7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8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9泪眼问花花不语,残红飞过秋千去 10.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根据上学期学习的“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观点,可以得知,“春”之所以能 被作者寄寓不同的情感色彩,归根到底,是由作者自身在感受春时所怀揣的那份 情思所决定的。“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春”之内涵 教学设计 一、解读“春”: 春天来了,万物从僵冻和死寂中复苏,带给人们无限多的欢欣与灵感。古往 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赞美过春天。它是全新的开始,是绿色的希望;在枝头飘绕, 在花间闪耀。“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是对“春”最经典 的描绘。 然而,“春”又不仅是一派生生不息,充满希望的景象。在浩如烟海的文学 作品中,还流淌着“无边丝雨细如愁”的情思。无数“惜春”“叹春”“伤春”的 春之愁绪,寄寓给“春”更为丰富的情感内涵。 “春”早已不是一种简单的自然现象,更是一种态度,一种情趣,一种精神, 一种文学情结。 二、诗词举隅,解读具体作品中“春”的内涵: 1.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3.惆怅东栏二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4.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5.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6.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7.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8.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9.泪眼问花花不语,残红飞过秋千去。 10.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根据上学期学习的“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观点,可以得知,“春”之所以能 被作者寄寓不同的情感色彩,归根到底,是由作者自身在感受春时所怀揣的那份 情思所决定的。“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因此,可以根据作者的情思,将这次诗词作品的情感,即“春”的不同内涵, 进行归类 A.赞美春天的美景(1)(2) B感慨时光易逝、人生匆匆(3) C.感慨时事艰难,功业未成(10) D抒发离愁别绪(4)(5) E抒发对离人、故人的思念(7)(8) F女子的闺怨伤春之情(6)(9) 小结: 春,既是“生命”“希望”“活力”“美”……的代名词,更具有感时伤事 慨叹人生的情感内涵。每多一份人生经历,就多一份对春之内涵的解读。本单元 就“春”的丰富内涵为着眼点,感受文学作品中不同的春景春情,分析体会作者 在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中所运用的巧妙的艺术手法,使他们在卷帙浩瀚的文学长 河中,散发出永恒的光彩
因此,可以根据作者的情思,将这次诗词作品的情感,即“春”的不同内涵, 进行归类: A.赞美春天的美景(1 )(2) B.感慨时光易逝、人生匆匆(3) C.感慨时事艰难,功业未成(10) D.抒发离愁别绪(4 ) (5) E.抒发对离人、故人的思念(7) (8) F.女子的闺怨伤春之情(6) (9) 三、小结: 春,既是“生命”“希望”“活力”“美”……的代名词,更具有感时伤事、 慨叹人生的情感内涵。每多一份人生经历,就多一份对春之内涵的解读。本单元 就“春”的丰富内涵为着眼点,感受文学作品中不同的春景春情,分析体会作者 在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中所运用的巧妙的艺术手法,使他们在卷帙浩瀚的文学长 河中,散发出永恒的光彩
《春之古韵》教学设计 教学总目标: 1.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分析意象的特点 2.通过意象的分析,联系单元主题,解读作者寄寓在春中的情感 3.简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进一步体会诗歌的艺术美感。 《春夜喜雨》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基本信息 2.把握诗歌中,“雨”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倾向。 3.学习“想象”“对比”等艺术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体会诗歌艺术美感。 教学重、难点: 把握意象的特点;体会想象、对比等艺术手法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1.作品说明,作者信息简介: 这首诗大约是作者公元761年春天在成都草堂时所作。杜甫离开泰州,率家 人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在成都西部 的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即杜甫草堂。这样,一家人终于有了安身之所。 他在这里春种秋收,与当地朴实的农民你来我往,生活变得平和而宁静。这使得 他饱经忧患、历经战乱的心,终于得到了极大的安慰。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祈求风 调雨顺、希望享受美妤生活的良好祝愿,反映了喜雨降临时极为愉快的心情。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 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 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 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春之古韵》教学设计 教学总目标: 1.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分析意象的特点; 2.通过意象的分析,联系单元主题,解读作者寄寓在春中的情感; 3.简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进一步体会诗歌的艺术美感。 《春夜喜雨》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基本信息。 2.把握诗歌中,“雨”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倾向。 3.学习“想象”“对比”等艺术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体会诗歌艺术美感。 二、教学重、难点: 把握意象的特点;体会想象、对比等艺术手法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1.作品说明,作者信息简介: 这首诗大约是作者公元 761 年春天在成都草堂时所作。杜甫离开泰州,率家 人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在成都西部 的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即杜甫草堂。这样,一家人终于有了安身之所。 他在这里春种秋收,与当地朴实的农民你来我往,生活变得平和而宁静。这使得 他饱经忧患、历经战乱的心,终于得到了极大的安慰。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祈求风 调雨顺、希望享受美好生活的良好祝愿,反映了喜雨降临时极为愉快的心情。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 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 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 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