鹇字而参照汉字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契月字的创制原则是文 字学的误会,但却是文化史的必然。 如上所述,一个民族接受了一套外民族的文字,就意味着它 全面地接受了这个外民族的文化。不过,这个结论仅仪适用于无 文字的民族创制文字的初期,却不能胺括该民族从那以后千百年 来文化发展史的详情,在中国历史上,像维苷尔人因宗教的缘故 放弃可鹃文而采用阿拉伯字母这样的事情毕竞是少见的,在更多 的情祝下,我们看到的是文字的高度的保守性。一个文字系统一 经确立,就很难因外界突发的政治或文化事件而白然地改变。在 汉代末年佛法东来的影响下,新噩出现了难以计数的以印度字冊 为基饳的少数民族文字,这些文字至少在唐代还在使用;与此同 时,佛教自西域一直顺利地传到中原,而印度文字却在进入河西 老廊后戛然而止。从汉到唐,中原佛教一直在不断地发展以至于 鼎盛,但却没有一个人因此而试图用印度字母来取代汉字。满族 人关后全面接受载传佛教,营造了大量纯藏式或半藏式的寺庙,作 潸土朝也没有废止惊有的满文而改州藏文。相形之下,蒙古人也 许算得上是比较大胆的,他们在接受裁传佛教的同时也依藏文字 母重新制订了一套新文字〔八思巴字),并利用行政力量在全国推 广,可是在元朝灭亡之后不久,这种文字便遭废弃,人扪们又恢复 使用了最初以回鸭字母为基础的蒙古文。这些事实说明,一个民 族只要选定了某个文字系统,过不了多久,这个文字系统就被他 们看成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就像人们的风俗习惯一样,虽 然无法避免外来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但若试图在短时期内使之 发生本质的变化,除非有強有力的政治手段作保证,否则是很难 实现的。 由此我们想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在少数民族地区设计推 广新文字的困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由丁政治主张和社 会制度均与强大的苏联相似,有人便尝试以基利尔(俄文)字母 为基础创制和改革些少数民族的文字,后来中苏关系恶化,中 ·19· PDF文件使用"pdfFactory Pro"试用版本创建www,fineprint.com,cn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国便转而以拉丁字母为蓝木进行少数民族文字的创制和改革。这 些新创的文字的科学性和实月性都很强,况且又有政府利用教育、 新闻、出版等机构全力进行推广·,按坦说应该很快地在该民族地 区普及开来,然而人们始料不及的是,这些新文字绝大多数都没 能收到预期的救栗,现代化的传播谋介在强大的民族传统意识的 抵抗面前竟然显得此力不从心。少数民族群众宁可沿用他们原 有的“不科学”的文字,或者十脆使州书面汉诺,也不感去学这 些举符号,以致政府在80年代以后不得木宦布废止自已辛辛苦苦 创造出来的一大批民族文字。 我们不能断音对西洋文字的抵触是否反映了对西洋文化的抵 触,但是可以确信,文字系统对于民族文化内涵的表现并不像有 些人想象的那么充分。其体地说,大幅度地接受-种外来文化不 一定会导致文字改革,文字改革的成功也不-一定意未着该民族的 义化本质有什么变更,1954年朝鲜央定废院汉字,而认字在韩国 却一直沿用生今,显然谁也不能说朝鲜文化和韩国文化在深层结 构上有补云差异。至此我们不难认清,有些人攻击中国政府的汉 学简化吹策是割裂甚至毁火了中国的文化,这纯粹是一种政治口 号,无论在文字学上还是在文化学上都是没有道理的。 总之,我们没有理出片面地夸大文字对于文化的表现程度,更 不应该错误池把文字和文化等同起来。事实上,脱离了文献的、单 纯的文字所表现的文北因素是有限的,而每个民族的具体文化内 涵是无涯的。 第三节 狭义和广义的中国文宇学 中国文字学其有悠久的历史。从古记载来看,早在先素时 期人们就知道汉字的一个“字”是可以进-…步切分的,并且还可 以通过切分汉字来闸述说话人心中的某些义理。例如《左传·宣 ·20- PDF文件使用"pdfFactory Pro”试用版本创建www,fineprint.com.cn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公十一年》有“止戈为武”这向名言,这就是因为古人着到 “武”字可以分解为“止”“戈”两个字、于是联想到战争的真正 日的是制止战争。又如《韩非子·五蠹》有“自坏者谓之厶,背 厶谓之公”这句名言,也是因为古人看到“厶”(私)字的字形是 图着自已绕了一圈,出此想到“私”是只为自已打算,又看到 “公”字是在“厶”上加了一个表示“背反”的“人”字,由此想 到“公”是与“私”相反的,显然,先秦时期人们对字形的闻释 并不是真王从“字符学”角度来进行的,这类阐释与其说属于文 字学范围,还不如说与训诂学上的“形训”更为接近一些。 人们公认的中国第一部文字学专著是东汉许慎于公元】21年 完成的《说文解字》。这部包括了宁形分析、字义说解和声读辨识 的著名字典曾被誉为上古文化的百科手册,它为后代文字研究开 创了文字学的和非文字学的两个传统。首先,《说文解字》建立了 以540个部首归纳9353个汉字的模式,以自己的研究实践证明了 汉字是一套可以进行系统性切分的符号,同时又以“六书”为标 准对每个符号及其组合形式进行了文字学意义的界定,这可以看 作是为后代开剑的文字学传统。其次,《说文解字》仅仅以文字训 计为其表面形式,它的最终目的乃是阐发“五经”中蕴含的义理, 这可以看作是为后代开创的非文字学传统。这两个领具矛盾意味 的传统一并统治了中国文字学近两干年之久,其间虽然不时地有 人试图打玻它,但这些改革者的力量在传统的重压下始终显得微 不足道,以致20世纪的人们认为中国古代的“小学”儿乎都是在 “经学”思想的支配下进行传统文化的综合研究,并没有能够从中 独立出一门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字学科。尽件清朝乾嘉时代的一些 杰出学者终于认清了书写符号(形)、言语形式(音)和斑念 (义)是三样不同的东西,为独立的文字学科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可是还没等到中国的学者沿着这条正确的道路走出多远,这个处 在幼年阶段的学科便遇到了20世纪现代语言文字学的强有力的 挑战,儿乎就像洗澡盆中的孩子一祥,被当作封建“经学”的脏 ·214 PDF文件使用"pdfFactory Pro"试用版本创建www,fineprint.com,cn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水一起倒掉了。 冷静地想来,不管中国传统“小学”中包含多少封建时代的 思想特质,它仍然是我们祖光图给我们的一·份极为值得珍视的文 化遗产,在性界上甚至再找不到哪个国家拥有延续了这么多年的、 如此博大而精深的语言文字学史料。作为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的基础,传统小学在未来中国学术领域中的重要价值无论怎样古 计都不会过分。 毫无疑问,传统小学对汉字辩析的深度会令每一个国家的文 学学者为之惊以,然而,中国古人接触文字种类的广度却使每 个现代的文字学家感到遗憾。据日前掌握的资料,19世纪以前在 中国版图上存在过的文字当不少于30种,从发生学上说是汉字、 印度字、粟特字、何拉们字系统皆备,从类型学上说是图画、象 形、表意、音节、音素类空俱全,人们甚至可以就此而把中国比 作一个文字的百花园。我们显然不难设想,假如我们的前华学者 不是仅仅从中看到了汉字这朵富丽的牡丹,而是给其他的花朵 以可样的阿护,那么凭借他们无与伦比的考据学功力,必将使中 国文字学史呈现出百倍的擗煌。 素汉两朝空前大一统帝国的声威使得封建知识分子们从那时 起就确立了一种莫名其抄的民族优越感,唐米两朝科技文化的高 度繁荣也在客视上刺撤了这种民族优越感的无限制的膨张。在士 大夫们看来,只有中国(确切说是中原)才是世界的中心,才是 人类文明的始源,只有中国人(或者说是汉族人)才是最优秀的 种族,才具有最高的人格,而阁边地区的民族只是一些创造力极 差的“化外之民”,他们]除了静静地等待议族文化的同化之外就再 不能为人类的发展干出什么源亮事来了。甚至可以想定,每一个 L大夫一口接触到少数民族,脑海中马上会反映出《孟子·滕文 公上》里的那句名言:“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在 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几乎是所有的中原知识分子对民族的文字 都不屑一顾,更不愿意投入宝责的时间去研究它们。从先秦时代 ·22· PDF文件使用"pdfFactory Pro”试用版本创建www,fineprint.com.cn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开始,有的朝廷就专门设置了通晓外民族语言的翻译人员,然而 这些翻译人员的工作也仅仅是口译,笔译诏书的机会很少,当然 也没人肯在白已的著作中留下有关那些“蛮夷”殊语的只言片字。 事实上,除了中原僧人介绍与佛经有关的天城体梵文和悉昙字之 外+真正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只是在宋代才见零星记载,例如 《说郓》卷三八引宋人王易里编《燕北录》上抄录了几个契丹字, 然而就其临写的字形严重失真而言,原作者一定不懂契丹文:也 无意于此项研究,不过是在行文叙事中偶尔猎奇而已。 到了元代,学术界歧视少数民族文字的情况路微出现了一点 转机。也许是因为统治者本身就是少数民族,再加上中原汉文化 和裁传佛教文化对他们的影响,元期歧府井始试着把蒙古文、汉 文、西夏文和藏文摆到了同样的位置上,尽管元剌政府仍然把国 民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分成高低不同的四个等级,但 在文字问题上中竞反映出了一些矇忧的民族平等意识,皇帝的诏 书有时也用外民族文字书写。元代的这个传统彩响到了明清两代, 间接导致了统称为“华夷译语”的一大“杂字”体翻译手册的 产生。“华夷译语”中最著名的是明代火原洁编著的蒙古译和汉语 对照的《华夷译语》,此外还有明清两代外事翻泽机会可馆和四 夷馆(清代叫四译馆)所编的近白种不同的“详语”,所译语言也 从蒙、藏、维、彝等少数民族语言扩大到被斯、缅甸以及英、法、 德、意等外国语言,其中“四夷馆”(四译馆)本比“会问馆”本 多了外民族原字和“来文”(成段的文章)两方面的内容,更利于 读若在学习外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学习外民族的文字。不过,由于 这些“华夷译语”的本意并非文字学研究,所以它们仅仅在本馆 的“泽字生”中流行,传播花围极窄,一直没有引起文字学界的 重视。除了“华夷译语”之外,明代的陶宗仪还写过一本《书史 会要》,这部书的主体部分是元代以前书家的小传,仅在卷九附带 介绍了前代的几种少数民族文字,并墓有少量文字样品。这是我 们今天所能现到的唯一一篇对少数民族文字的综合介绍,尽管作 ·23● PDF文件使用"pdfFactory Pro"试用版本创建www,fineprint.com,cn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