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晉文字编·目錄 目錄 緒論… 凡例… 出處简稱表… 正编: 卷 卷二 ……39 卷三…117 卷四…197 卷h… …265 卷六… …333 卷七… …417 卷八… ……511 卷九… …557 卷十… …605 卷十 669 卷十二… …699 卷十三… …753 卷十四… ……801 合文… 883 附錄… …939 筆畫檢字表… …987
三晉文字编·緒論 緒論 一、解題 本論文题目爲《三晉文字编》。這裡所說的“三晉”,不僅僅包括趙、魏、韓三國,還 包括中山、東周、西周、鄭、衛等國。何琳儀先生最早提出“晉系文字”說:“晉系文字内 涵相當廣泛,不但韓、趙、魏屬於這一系,而且中山國、東周、西周、鄭、衛等小國文字也 都屬於這一系。”這樣歸納的原因,“一則因爲這些國家文字的結構和風格都比較接近,二 則是因爲某些品類文字,諸如傳世古璽、石器等文字,也不便於確切地歸屬於某國。”'表 面上看,我們的题目“三晉文字”與“晉系文字”存在差别,但實質上,本文所選文字材料 均在何先生所論國別範图之内。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爲:第一,學術界一般把戰國時代的 韓、趙、魏三國統稱爲“三晉”:第二,有些學者將西周春秋時期的“晉國文字”亦稱爲“晉 系文字”,爲示區别,我們將题目定爲“三晉文字”。也有學者把以“趙魏韓”爲主的文字 稱爲“三晉系文字”。按理說,“三晉系”更能反映本文取材的國別範圆,但本着言簡意賅 的初衷,我們徑稱爲“三晉文字编”。這跟《戰國文字编》雖稱“戰國”,但亦收有秦代文 字2,《齊文字编》亦包括魯、邾、鄒等國3,道理是一樣的。 這裡需要特別説明的是,對於戰國晚期衛國铜器銘文,我們一般歸入魏國。還有一些器 物,如晉公盆,已確知爲晉定公之物,是不能歸入上述各國或任何一族中去的。但其時代卻 在本文收集範圍内,故一併收錄,希望籍此能使學者繼續關注此類器物及其文字。 戰國文字有兩個系統:一是見於戰國時代各類實物上的文字,即“文物”上的戰國文 字:一是秦漢以後世代相傳下來的文字,即“文獻”上的戰國文字。4本文所收的三晋文字 资料主要是“文物”上的文字資料,而不涉及“文獻”上的文字資料。 本文的文字材料包括石器、銅器、兵器、璽印、货幣以及雜器,雜器又包括衡量器、車 馬器、母扣、金銀器、玉器、木器等等。其中盟書中亦有少量玉器,但這些“玉器”從質料 上講更接近於石,跟一般說的“玉器”有別,故盟書整體歸入石器類。三晉璽印均是戰國之 物,故不再注明時代。此外,僞器及真僞待定者均不在本論文收集和討論之列。 本文的選材時間上起春秋晚期,下迄秦統一。在這個時間段,我們又大致劃分出“春秋 晚期”、“戰國早期”、“戰國中期”、“戰國晚期”四個階段。 “春秋晚期”,是以溫縣盟書和侯馬盟書爲起點,到公元前477年。 至於戰國的時間範图的界定,史學界有不同的看法。董珊先生作過簡明的歸納,可参看。 5我們把戰國開始的時間定在公元前476年,這年到公元前400年爲“戰國早期”:公元前 399年到公元前320年爲“戰國中期”;公元前319年到公元前221年爲“戰國晚期”。 1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中華書局,1989年,104页。 2湯餘惠土编:《戰國文字编》“凡例”,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3孫刚:《齊文字编》,吉林大學硕士學位論文(尊師:馮勝君),2008年。 4陳煒湛、唐鈺明:《古文字學綱要》,中山大學出版社,1988年,134真。 5董珊:《戰國题銘與工官制度》“緒論”,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尊師:李零),2002年
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二、三晉文字研究綜述 戰國文字的研究,可追溯到西漢時期。'雖歷代均有發展,但都不是以地域或國別爲系 統的研究。1959年,李學勤先生發表了《戰國题銘概述》2一文,把戰國文字分爲齊、燕、 三晉、兩周、楚和秦六系,標誌著戰國文字分域研究的開始。這種分域研究,正如何琳儀先 生所言“比起王國維‘東西二土文字’,或唐蘭‘六國系文字’、‘秦系文字’的兩分法顯 然要前進一大步”。3《戰國题銘概述》一文有很多創見,如把古文字與歷史學、考古學、 類型學有機結合起來,把韓、趙、魏三國题銘合併一起研究等就是很好的例子。另外,對於 一些器物的國別,該文也作了很好的歸類。4何琳儀先生在此基礎上,把戰國文字按地區重 新劃分爲“齊系文字”、“燕系文字”、“晉系文字”、“楚系文字”、“秦系文字”五系。 這樣,一系之内既可以是一個國家的文字,如“燕系文字”和“秦系文字”,也可以是若干 國家的文字,如“齊系文字”、“晉系文字”和“楚系文字”。顯然,這種劃分更科學合 理,也更有彈性。 經過先賢時哲的努力,戰國文字研究有了長足的發展。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戰國文字 研究進入了一個鼎盛時期,碩果累累。特别是秦楚兩系文字的研究如火如茶。但略顯遺憾的 是,三晉文字的整理和研究還稍嫌薄弱。所幸已有學者注意到了這種狀况,並努力加以改進, 港臺學者在這方面走在了前頭。 1990年,洪恩耕先生撰寫了《春秋晉系器考釋》一文,對春秋戰國時期十五件晉系器 銘作了考釋,並據銘文内容探究相脚的史實。這是一篇較早的以晉系文字作爲專题研究的 學位論文。1993年,在港臺地區同時出現了三篇學位論文。7稍後,吳雅芝先生的《戰國三 晉銅器研究》一文,對韓、趙、魏三國铜器、量器、銀器銘文格式、用語、書體風格及銘文 所反映的制度、職官等作了探討。8不久,潘慧如先生在其博士論文《晉國青銅器銘文研究》 的基礎上,出版了《晉國青銅器銘文探研》9一書。是書分爲五個部分,其中包括“晉國青 銅器銘文字形表”。該字形表選器時代上自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晚期。共收器物64件,字 形1586個,可釋讀者1559個。字形表按照《康熙字典》部首順序编排,相同字形、異體字、 繁簡體均統屬於同一個字頭,按器物年代的先後排序。字頭上設编號,字頭下有小篆字形、 銘文字形、出處及例句,並用特別的符號標明該字是否見於《說文》或與《說文》小篆及籀 文的異同。“正文”收字頭453個,“合文”收字頭7個,“待考字”12個。索引則分“部 首索引”、“肇畫索引”、“合文索引”和“待考字索引”四種。0由此可知,此“字形表” 與我們通常所見的文字编的编排方式是有區别的,也可謂颇多新意。但該書“字形表”中的 辭例木標註出“通假字”,未標明器物的出處等均不利于檢索。但無論如何,《晉國青銅器 銘文探研》一書中的“晉國青銅器銘文字形表”是目前我們所見到的最早的以早期晉系文字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3真。 2李學勤:《戰國题銘概述》(上、中、下),《文物》1959年第7、8、9期。 3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江蘇教有出版社,1989年,12真。 4李學勤:《戰國题銘概述》(中),《文物》1959年第8期。 5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江解教育出版社,2003年,86頁。 6洪恩耕:《春秋晉系器考釋》,(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導師:許续輝),1990 年。 7潘慧如:《魏國青铜器銘文初探》,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部碩士學位論文(導師:張光裕),1993 年。曾志雄:《侯馬盟書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博士學位論文(導師:C.YSi),1993年。蔡鴻江:《管國 文默及銘文研究》,(臺灣)國立高雄師髓大學國文研究所硕士學位論文(導師:周虎林),1993年。1999 年,蔡鸿江先生撰寫了《晉系青铜器研究》一文,蔡鸿江:《晉系青鋼器研究》,(臺灣)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導師:周虎林),1999年。限於種種原因,上述論文均未能閱讀全文,附記 于此。 8吳雅芝:《戰國三晉銅器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硕士學位論文(導師:許錟輝),1995年。 9潘惠如:《晉國青铜器銘文探研》,(香港)青文書屋,1999年。 0潘惠如:《管國青銅器銘文探研》“凡例”及“前言”,(香港)青文書屋,1999年,VI-X頁。 2
三晉文字编·緒論 爲收錄對象的“文字编”,具有開創之功。 此後,臺灣地區劉彥彬先生的《晉系彝器銘文研究》一文,收集了80件銅器,時代則 提前到西周早期。該文文末也附有“文字编”。'與潘慧如先生的《晉國青銅器銘文探研》 一樣,此文亦只局限于對青銅器銘文的研究,並未涉及其他截體的文字。 近年來,大陸學者也開始這方面的研究。目前所見有韓國學者姜允玉先生的《中山王铜 器銘文的語文學研究》、李蕊先生的《戰國晉系文字資料地域特微研究》3、蘇輝先生的《秦、 三晉紀年兵器研究》‘、王穎先生的《戰國中山國文字研究》5、李刚先生的《三晉系記容記 重銅器銘文集釋》6以及秦曉華先生的《東周晉系文字資料研究》7、董珊先生的《戰國題銘 與工官制度》,而朱力偉先生的《東周與秦兵器銘文中所見的地名》"對晉系文字也有所涉 及。 蘇輝先生的碩士論文,深入探討了三晉兵器的國別、年代、銘文書寫特點、書體結構、 銘辞格式、製造制度等。並得出一套判断三晉兵器國別與年代的標準和模式。“董珊先生的 博士論文,對晉系文字中的趙、中山、兩周銘刻做了細緻整理與研究,頗多精當論述。李剛 先生的碩士論文,是目前所見最早系統研究三晉記容記重铜器的論文。李蕊先生的硕士論 文,對晉系文字的地域特徵作了整理和探討。文中舉出了50例特殊單字和偏旁,32例特殊 合文,27例特殊詞語,有助於晉系文字的分域研究和國别的判断。秦曉華先生博士論文, 是迄今收集東周晉系材料最爲全面的文章。該文“重點研究晉系侯馬盟書、兵器、彝器、 璽印等文字資料”“,探討了東周時期晉系文字的地域特點、職官、官府機構、度量衡 制度等等。2 此外,學者們涉及三晉文字的罩篇論文對於三晉文字研究的發展也有卓越的貢獻。 正是這些研究,不断地推動著三晉文字研究的進步。 综上,近二十年來,三晉文字研究不断升溫,相開的文字编也早已問世。然而不可否認 的是,上述晉系文字编在時代和材料方面均有局限性,很難體現戰國文字形體多變的特點及 地域特色。更重要的是,這些文字编距今己有一段時間,無法反映近幾年三晉文字的研究成 果。换句話說,迄今爲止,尚未出现以文字編的形式,對春秋晚期到戰國末年這段時間的二 晉文字進行綜合整理和總結的論著。3可見,以文字编的形式,對三晉文字研究的現有成果 作一次全面的整理是很有必要的,這也是本文窝作的初衷。 下面,根據不同的文字書寫材料,對三晉文字近五十年來的研究作一個簡單的回顧與概 述。本論文是文字編,所以,我們主要著重於文字的討論,且一般只選取典型例子進行概述。 【到彦彬:《晉系彝器銘文研究》,(嘉灣)國立暨南大學硕十學位論文(導師:孔仲溫、汪中文)·001 年。 2姜允玉:《中山王銅器銘文的語文學研究》,中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導師:唐鈺明),2001年。 3李蕊:《戰國管系文字資料地域特微研究》,中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導師:陳偉武),2002年。 4蘇辄:《秦、三晉紀年兵器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歷史系硕士學位論文(導師:李學勤),2002 年。 5王穎:《戰國中山國文字研究》,華束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導師:威克和),2005年。在這裡需要指出 的是,王穎博士並不認爲中山國文字應該歸到三管系,而應該獨立開來。中山國文字確實特點明類,但是 爲研究方便,我們還是按照傳統的削分將中山國文字都爲三香饱图。 6李刚:《三管系記容記重铜器銘文集釋》,吉林大學硕士學位論文(導師:吳振武),2005年 ?秦晓華:《束周晉系文字資料研究》,中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導師:陳偉武),2008年。 8董珊:《戰國题銘與工官制度》,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導師:李零),2002年。 9朱力偉:《束周與秦兵器铭文中所見的地名》,吉林大學硕士學位論文(導師:吳振武),2004年。 0蘇輝:《秦、三管紀年兵器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歷史系硕士學位論文(尊師:李學勤),2002 年,6真。 1秦晓華:《束周晉系文字資料研究》,中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導師:陳偉武),2008年,5頁。 ?據悉,安徽大學限道升先生將對侯馬盟書文字進行研究。参看聚道升:《(侯馬盟曹文字研究)闲题報告》, 《科技信息》2008年第16期。 3據了解,北京師鲍大學沈之傑博士也在進行三晋文字研究,其形式與秦潘慧如先生的類似,可惜迄今尚 未見到沈先生大作
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一)、石器 本文所說的石器主要是指侯馬、溫縣及沁陽盟書,當然還包括中山刻石和傳世的一件石 磬。下文以盟書爲主進行討論,附帶介紹中山刻石文字。 1、侯馬和溫縣盟書的年代問題 第一,侯馬盟書 1965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侯馬東周古城組東南發現了二百多個東周時期的祭祀坑, 在一些坑内發現了大量有字石簡、玉塊和玉片。數量多達五千餘件,其中可認讀的有六百餘 件,是完整而又系統的盟辭。1 侯馬盟書的年代問题一直是學術界予論的一個焦點。目前,學術界主要有“春秋晚期 說”2和“戰國說”3兩種意見。 張頷先生在《侯馬盟書叢考》一文中,根據史書對春秋晚期晉國各方勢力的爭權鬥爭, 尤其是對趙氏宗族内部的派系鬥爭的記載,認爲盟書中的“子趙孟”即趙簡子趙鞅,盟書反 映的是趙簡子與趙午之間鬥爭的歷史事件。據曆法,侯馬盟書的年代在周敬王二十四年即公 元前496年之後。4《侯馬盟書》則根據一六:三所記的“十又一月甲寅朏,乙丑”的話, 把年代定在晉定公十六年,即公元前495年。5 主張“戰國說”的學者認爲,盟書中的“嘉”是趙嘉,是主盟人,即史書中的趙桓子: 盟書中的“尼”即趙献子。其曆日當屬於戰國時候。 李學勤先生提出了春秋戰國兩種年代的説法。他認爲侯馬盟書第16坑的年代當在晉定 公十七年,而其它盟書的年代則在公元前470年前後。7朱鳳瀚先生則把盟書年代定在公元 前490年後至公元前454年之間。8 對於“戰國說”,主張“春秋晚期說”的學者給予了有力的反駁。其理由歸納起來主要 有以下幾點: (1)、自襄子北遷之後,趙氏勢力範圍已在中牟、代、邯鄲一帶,不在盟書出土地晉故 都新田。當時新田及曲沃屬晉公室,而其周圍地區已爲韓、魏所控制。(2)、無法確定盟書 中的“嘉”、“章”等人是否就是趙桓子嘉和趙敬侯“章”,盟書亦與武公無關。(3)、所 謂的“趙尼”、“趙化”乃釋讀之誤,與趙默子浣和“趙稷”無涉。(4)、從盟醉中的“邯 鄲”、“中行寅”、“韓子”等詞來看,侯馬盟書與趙鞅有關。(5)、同出的兩件玉戈及祭 祀坑填土中的陶器的時代屬於春秋時期,可作旁證。 其實“春秋說”最直接的證據來自盟辭本身。《侯馬盟書》一O五:一有“出内(入) 于中行寅…之所”的話,而一O五:二也有“…口出内(入)于中行寅及邮(比)… ·張额:《侯馬東周遺址發现晉國朱書文字》,《文物》1966年第2期 2長甘(張頷):《侯馬盟書叢考》,《文物》1975年第5期。李裕民:《我對侯馬盟書的看法》,《考古》1973 年第3期。黄盛璋:《關於侯馬盟書的主要間题》,《中原文物》1981年第2期。馮時:《侯馬盟書與溫縣盟 書》,《考古與文物》,1987年第2期。周鳳五:《侯馬盟書年代問题重探》,《中國文字》新十九期,1994年, 111-135頁。程峰:《侯馬盟書與溫縣盟書》,《殷都學刊》,2002年第4期。趙世綱、趙莉:《溫縣盟書的曆 朔研究》,艾蘭、邢文主编《新出简帛研究》,文物出版社,2004年,203-204頁。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 跟领,陶正刚,跟守中:《侯馬盟書》(增打本),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73-76頁。 3郭沫若:《侯馬盟書試探》,《文物》1966年第2期。陳萝家:《束周盟誓與出土截書》,《考古》1966年第 5期。唐蘭:《侯馬出土香國趙嘉之盟載書新釋》,《文物》1972年第8期。高明:《侯馬載書盟主考》,《古 文字研究》第一朝,中華書局,1979年,103-115頁。馮時:《侯馬、溫縣盟書年代考》,《考古》,2002年 第8期。 4長甘(張额):《侯馬盟書叢考》,《文物》1975年第5期。 5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會:《侯馬盟書》,文物出版社,1976年,74-77頁。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張领, 陶正刚,張守中:《侯馬盟書》(增訂本),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76真。 6所謂的“尼”乃“弧”字,詳下文。 7李學勤:《東周與秦代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34-35頁,316真。李學勤:《侯馬、溫縣盟書 曆朔的再考察》,《華學》第三輯,1998年,165-168真。 朱鳳瀚:《商周家族形態研究》(增訂本),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506頁。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