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所检起的实际上是几十年前就被别人唾弃的东西。 “文化圈”(Kulturkreis)这个词产生于1905年的德国,提出 者是传播学派民族学的代表人物格雷布纳①。传播学派是20世纪 初期西方民族学的一个重要硫派,它的思想基础是当时被资产阶 级用作反马克恩主义斗争武程的新康德主义历史哲学,即把历史 科学和自然科学对立起来,人为历史中并没有历史唯物主义者所 承认的邶种规律,而只有-些独·无二的永不重复的现象。传播 学派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产物,这一派的学者强烈 地反对进化论,试图抵抗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对资本主义制度 的冲击,他们否认各民族人民对文化的创侧造,主张每一种文化因 素都是在菜个地方一次产生的,然后便通过不同的途径向外传幡: 现在我们见到的民族文化并不是各民族人民造的,而仅仅是世 界上到处传播着的种种文化因素的机械结合,而“文化图”便是 指某一种或儿种文化因素的传播范围而言的。格雷布纳的“文化 圈”理论后来在奥地利神父威廉·施密特的一系列著作屮被推问 了连格雷布纳本人都不能接受的极端。施密特不但固执地要把全 世界的民族文化都解释为芳干个“之化圈”,甚至还试图把这些 “文化圈”纳人一个连续的历史发展年代之中,以此来证明圣经传 统是合乎真理的,也就是说,口时代的一切都将是永存的。冷静 地说来,传播学派重视各民族文化间的具体联系,这是它值得肯 定的地方,但是这个学派提出的大蛋白相矛香而牵附会的理论 以及伪科学的方法论,则招致了马克思主义者和非马克思主义若 的一致批判。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文化圈理论”在国际民族 学界已经找不到任何追随者了。 以学识渊博而著称的施密特也是一位有名的语言学家,他对 于美拉尼西亚和东南亚语言特别是孟一高棉语族的研究一直为人 R.F.Graebner,"Kulturkreise tnd Klturschichten in Ozeanien",Zcit:chrif fur Ethnologie,37.1905. ·14” PDF文件使用"pdfFactory Pro"试用版本创建www,fineprint.com,cn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称道,而把语言引入“文化圈”研宇也是他的有创、不过,很少 有人认为施密持神父的这一尝试是城功的,托卡列夫曾对他的两 部者作提出了严厉的批评①: 《澳大利亚语言的分支》(1919),这是对澳大利业 各语言相互联系的级其认真的砑究,在南邵语言上比较 成功,而在北部语言上则无法令人满意,而且也是依掘 这种材料以证实“文化器”公式的一种十分拙劣的尝试: 《地球上的语系和语圈》(1926),这是一本辛勤的、但毫 无新意的世果语言资料汇编,又是一种把语族定为“文 化图”的人为的和并不令人信的企图。 作为一个忠实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家,托卡列夫对某些资产 阶级民族学流派的评价有时显得有些偏傲,但他对民族学方法诊 的理解却常常是公止的。既然人们已经承认依据语言的分类来证 实“文化圈”的努力终属徒劳,那么就更应该知道,依据语言的 记录符号一文字来论证“文化圈”的结果恐怕还不及此。 值得赞许的是,中国学术界在使用“文化圈”这个术语删的 态度是慎重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并非传播学派的追随者,也 并不打算以汉字米证明一个民族学意义上的“汉字文化圈”的在 在。在现在的中国学术刊物中,“汉字文化圈”更多地表现为一个 地理学的概念,用以泛指过去与现在使用汉字的人们居位的地区, 况且,人们在承认汉字历史上传播现象的同时也承认非汉民族胜 众本身的文字创造力。例如在著名文字学家周有光看米,汉字文 化圈在历史上经过了传播、假借、仿造、创造四个演变阶段②,其 中的后三个阶段都表现了非汉民族群众对汉字用法和写法的独特 理解和创新。 ①C.A.托卡利夫:《外国民族学史》,汤正方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1983 年。、关于传插学派的评述也参考该书。 ②周有光:《汉字文化厦的文字润变D,载《关族语文》1989年第1期, 15 PDF文件使用"pdfFactory Pro”试用版本创建ww,fineprint..com,cn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不过我们也应看到,即使把“汉字文化圈”用为一个纯粹的 地理学概念,我们也在很大程度上尤法摆脱格香布纳和施密特所 面临的那种困境,即很难得出这项研究的最终成果一一幅清楚 描述“汉宁文化”界域的令人满意的地图。比如说,在这理 想的地图上我们将不能标示出历史上文字系统的更替,不能解释 如“方言岛“那样的“文字岛”(如彝文地区)的存在,不能指明 同一地区在同-…时间内混尔流行两三种文字的情况,等等。造成 这种现象的原闪正在于使用文字的人和民族本身。历史上的事实 已经向人们证明,一个民族所使用的文字系统利1文字类型是可 以谁过人为的措施右极短的时间内改变的,在这方面的典型例子 是越南布1945年废除了汉字系统的词符文字(字哺)而改用拉丁 系统的拼音文字。 我们否定了以文字系统来划分“文化圈”的方法,这并不意 味着同时也否定文字对于文化的表现,事实上,文字,儿其是具 有悠久传统的方块汉字,所能带给人的历史文化知识已远远高 出了一般使用者的预期,尽管这些知识总是显得零碎而不成系统, 仍却是中国文化史砑究中·分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 在巾国历史上,“汉字学”从来没有作为一门单纯的符号学出 现,而是始终以文化的闽释为其灵魂。从许慎的《说文解字》问 世的公元121年起,汉文“字学便确立了一个传统,即文字学家的 根本目的并不仅在于描写这种符号本身,而且更在于通过对字形 结构的分析来向人们讲述某种理念。这种理念也许并不是造字者 心里的原貌,似却是解字者中的实情,换句话说,《说文解字》 所能告诉后人的汉代文化观念要远远多于造字时代的原始精神。 由此我们想刊,近年出版的安子介新著《劈文切字集》因其对传 统文学学原理的无知和对汉字形体的白相矛盾的臆解而招致了语 文学专业工作者的严厉批评,但这并不足以抹煞这本著作在另一 方面的价值,即后人以据之了解到一些我们这个时代的道德心 态和对客观事物的理解方式,尽管这已和真正的文字学研究没有 ·16· PDF文件使用"pdfFactory Pro"试用版本创建www,fineprint.com,cn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什么关系了。 中国文字学的文化底蕴尽管是相当丰厚的,它所告诉人们 的东哲似平很难超越文字学家各自所处的时代,而兰上如黄德宽 和常森所指出的①,我们石人所看到的汉字符号系统本身已不能 透露文化发段的历史进程: 汉字是件随历史发展而次第产生并逐步完成的符号 系统、它天生具有历史层次性。遗憾的是,当汉字作为 -一种系统、完整的文化遗存留传后世的时候,人们几乎 无法手现其中暗含的、井然分明的形史层次。 汉字符号带绘人们的文化信息虽然珍贵但却有限,而整个中 国文字史带给人们的文化信息平还不如文字花号,即使结合历 史上的重人宗教事件和政治事件来寿,文字系统对文化的表现也 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充分,它只能提供有关民族在使州文宁的最 早期的文化信息,却无法反映比后千百年的文化发展和演变。 众所周知,文字的传播反映了它和宗教的密切联系。中国境 内的少数民族文字不论属于哪个系统,其创制初期都打上了京教 的烙印。我们看到,中国古代的馬耆一龟兹文、减文,八思巴文, 傣文等都属印度文字系统,使用这些文字的民族一律都信仰佛教: 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等都属阿拉伯文字系统,使用 这些文字的民族一律都信仰伊斯兰教。而19世纪至20世纪间在 巾国边疆一些少数民族中出现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则是 西洋传教上设计的,月然也只在信仰基督教的群众中流行。汉字 系文字的情祝稍微复杂一些,但我们仍然可以相信,中国南方一 部分少数民族群众中使用从汉字衍生出来的方决字,甚至韩司、日 本的“当用汉字”以及越南的“字喃”等。也都是中原佛教、道 教或儒学传播的产物。事实上,纵观巾国各民族借用和剑制文字 的历史,人们的脑海中首先显现山的是宗教传播的轨迹。一个没 ①黄德寂、常裂:《汉字闸犀与文化传统》、中屏科学技术大学出版杠、1995年, t17◆ PDF文件使用"pdfFactory Pro"试用版本创建www,fineprint.com,cn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有文字的民族在开始创制或者采用文字时,可供选择的蓝本也许 有很多,可考虑的因素也不止一个,但人们总是最倾向于选用作 为他们所接受的宗教教体的那种文字,其余如玫治因素、语言因 素等,则是十分次要的。 维弄尔族文字的使用和变易情况进一步为文字的宗教内涵提 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在公元七八世纪以前,占代维吾尔人一直使 州突脉文。公元84C年西迁之后,维存尔人从中亚的粟特人那里 接受了佛教,于是便转而用粟特字母拼号自已的语言,最终形成 了历史上著名的回钠文。到了11世纪以后,什斯兰教作为当时最 强大的股宗教势力进入新疆,维吾尔人逐渐由信仰佛教转而信 仰伊斯兰教,作为这种事实的反映,便是回鹃文的废弃和阿拉伯 字母的通行。毫无疑问,公元十五六世纪整个新蹰都采用了阿拉 伯字母,这标志着伊斯兰宗教文化在新疆取得了彻底的成功。 文字体系可以反映出相邻民族在文化上的相互影响,这是公 认的道理,而就其文化潮汽的具体动向来说,则大都是政治力量 比较强大的、生产方式比较先进的民族影响那些相对落后的民族。 在这一方面,契丹文的创制是很好的例子。契丹语无论是在类型 学上还是在发生学:都与汉语相去甚远,而与相邻的问鹘语较为 接近,出此人们自然想到这样一个河题:汉字和回鹘字同时对契 丹民族产生过影响,二者的文字学性质涧然不同、契丹人为仆么 不像后世的蒙古人那样,采用现成的回鹘文来拼写自已的语言,却 偏偏改制了既难认又难写的汉字呢?《辽史·义宗倍传》里有~设 话富启发性: 大祖问侍臣日:“受命之君,当事大敬神。有大功德 者,联欲礼之,何先?”皆以佛对。太祖日:“佛非中国 教。”倍曰:“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大祖大悦, 即建孔子陆,沼皇六子香秋释奠。 辽太祖的这个决定反映了一个由畜牧向农耕转化的民族对先进文 玥的崇敬向往,据此不难埋解契丹王朝在制字时为什么不参照回 ·18* PDF文件使用"pdfFactory Pro”试用版本创建www,fineprint.com.cn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