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三讲《浪海沙》》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疏通词作文意,体会诗歌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感情。2.掌握本词的艺术特色,并了解李 煜词作的风格和特点。3诵读、体味、欣赏。 【教学重点难点】 1.深入理解本词的情感。2.赏析艺术技巧。3理解本词的主旨。 【教学设想】 1.知人论世,明确背景。2赏析关键词句→把握所用手法及作用→体味词人的情感→把握 主旨。3.使用品读法把握主旨。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讲“李煜的词乃是悲剧生命的心灵之音”。列举李煜词:《谢新恩》:“樱花落尽阶前 月,象床愁倚薰笼。”《采桑子》:“昼雨新愁,百尺虾须在玉钩。”《清平乐》:“别来春半, 触目愁肠断。”《谢新恩》:“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破阵子》:“最是仓皇辞庙日, 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望江南》:“多少泪,断脸复横顾。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 休向泪时吹。断肠更无疑。”“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子夜歌》)“问君能有几 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相见欢》) 二、作者生平及诗歌内容介绍: 人生悲剧是“愁”产生的土壤李煜(937一978)字重光,初名从嘉,为李璟的第六子。后 为南唐国主。自幼喜爱读书,经史子集无不通晓,诗文书画样样精通。创立“金错刀”书法体式, 世称为“撮襟书”。还是书法理论家,绘画工笔写意样样皆工。《新五代史南唐世家》记载:后 主生就一幅阔额、丰颊、骈齿、重瞳 《渔父》“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樱 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临江仙》)
标题:《第三讲 《浪淘沙》》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疏通词作文意,体会诗歌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感情。2.掌握本词的艺术特色,并了解李 煜词作的风格和特点。3.诵读、体味、欣赏。 【教学重点难点】 1.深入理解本词的情感。2.赏析艺术技巧。3 理解本词的主旨。 【教学设想】 1.知人论世,明确背景。2 赏析关键词句→把握所用手法及作用→体味词人的情感→把握 主旨。3. 使用品读法把握主旨。 【教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讲“李煜的词乃是悲剧生命的心灵之音”。列举李煜词:《谢新恩》:“樱花落尽阶前 月,象床愁倚薰笼。”《采桑子》:“昼雨新愁,百尺虾须在玉钩。”《清平乐》:“别来春半, 触目愁肠断。”《谢新恩》:“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破阵子》:“最是仓皇辞庙日, 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望江南》:“多少泪,断脸复横颐。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 休向泪时吹。断肠更无疑。”“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子夜歌》)“问君能有几 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相见欢》) 二、作者生平及诗歌内容介绍: 人生悲剧是“愁”产生的土壤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为李璟的第六子。后 为南唐国主。自幼喜爱读书,经史子集无不通晓,诗文书画样样精通。创立“金错刀”书法体式, 世称为“撮襟书”。还是书法理论家,绘画工笔写意样样皆工。《新五代史·南唐世家》记载:后 主生就一幅阔额、丰颊、骈齿、重瞳 《渔父》“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樱 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临江仙》)
伤春悲秋、伤别怀人、亡国丧家之痛是“愁”的主旋律。[清平乐]“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 生。”[长相思]“云一緺,玉一梭,澹澹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 三两窠,夜长人奈何!「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 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 风 故 国 不 堪 回首月 明 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超越个人愁恨樊篱的生命的忧思。自然物象:落花流水、春花秋月、一江春水、林花春红、 花月春风、樱桃雪梅等。主导意象:寒更、寒雨、寒色、寒砧、孤舟、断肠、愁肠、愁断肠。 生命世界:清冷、萧杀、死寂、凄凉、孤独。《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 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 来双泪垂。”《浪淘沙》:“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落花流水 春去也,天上人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别是一 般滋味在心头 用“江水"来表达“愁思”,江水己不是纯粹的自然物象而上升为“有意味的形式”,成为一种 生命载体。 (二)李煜词的艺术特色: 真正用血泪写出了他那种亡国破家的不幸。本色而不雕琢,多用口语和白描,不靠修饰和 词藻。因纯情而少理性节制。把破国亡家的惨痛遭遇泛化,获得一种广泛的形态与意义,通向 对于宇宙人生悲剧性的体验和审视。 三、《浪淘沙》朗诵 四、《浪淘沙》简析 上阕两句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词人在梦里暂时忘却了俘虏的身份,贪恋着片刻的欢愉。 但美梦易醒,帘外潺潺春雨、阵阵春寒惊醒了美梦,使他重又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 中来。梦里梦外的巨大反差其实也是今昔两种生活的对比,是作为一国之君和阶下之囚的对比。 写梦中之“欢”,谁知梦中越欢,梦醒越苦:不着悲、愁等字眼,但悲苦之情可以想见。李清照 在《声声慢》中这样写“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愁情毕现。“帘外雨潺潺”,这雨似乎更是词人心间下起的泪雨:“春意阑珊”,春光无限好,可 是已经衰残了,就像美好的“往事”一去难返:“罗衾不耐五更寒”,禁不住意,不仅来自自然界
伤春悲秋、伤别怀人、亡国丧家之痛是“愁”的主旋律。[清平乐]“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 生。”[长相思]“云一緺,玉一梭,澹澹衫儿薄薄罗, 轻颦双黛螺。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 三两窠,夜长人奈何! [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 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 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超越个人愁恨樊篱的生命的忧思。自然物象:落花流水、春花秋月、一江春水、林花春红、 花月春风、樱桃雪梅等。主导意象:寒更、寒雨、寒色、寒砧、孤舟、断肠、愁肠、愁断肠。 生命世界:清冷、萧杀、死寂、凄凉、孤独。《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 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 故国梦重归,觉 来双泪垂。”《浪淘沙》:“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落花流水 春去也,天上人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别是一 般滋味在心头……” 用“江水”来表达“愁思”,江水已不是纯粹的自然物象而上升为“有意味的形式”,成为一种 生命载体。 (二)李煜词的艺术特色: 真正用血泪写出了他那种亡国破家的不幸。本色而不雕琢,多用口语和白描,不靠修饰和 词藻。因纯情而少理性节制。把破国亡家的惨痛遭遇泛化,获得一种广泛的形态与意义,通向 对于宇宙人生悲剧性的体验和审视。 三、《浪淘沙》朗诵 四、《浪淘沙》简析 上阕两句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词人在梦里暂时忘却了俘虏的身份,贪恋着片刻的欢愉。 但美梦易醒,帘外潺潺春雨、阵阵春寒惊醒了美梦,使他重又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 中来。梦里梦外的巨大反差其实也是今昔两种生活的对比,是作为一国之君和阶下之囚的对比。 写梦中之“欢”,谁知梦中越欢,梦醒越苦;不着悲、愁等字眼,但悲苦之情可以想见。 李清照 在《声声慢》中这样写“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愁情毕现。“帘外雨潺潺”,这雨似乎更是词人心间下起的泪雨;“春意阑珊”,春光无限好,可 是已经衰残了,就像美好的“往事”一去难返;“罗衾不耐五更寒”,禁不住意,不仅来自自然界
更来自凄凉孤冷的内心世界。李煜《菩萨蛮》词有句:“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所写的情 境与此相似,但《菩萨蛮》写得直率,此词则婉转曲折。 下阕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有“莫”与“暮"“两种读法。作“莫凭栏”,是因凭栏而见故国 江山,将引起无限伤感,作“暮凭栏”,是晚跳江山遥远,深感“别时容易见时难”。李商隐曾在 《无题》诗中写下“相见时难别亦难”,表达了人们普遍的情感。降宋后被掳到汴京,告别旧都 金陵,难舍难离,《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中“最是仓皇辞庙日”一句表达的正是这种情感。这 里却说“别时容易”,可见“容易”是为了突出一别之后再见之难:“见时难”似也包含着好景难再, 韶华已逝的感慨。 “流水落花春去也”,与上片“春意阑珊”相呼应,同时也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就象 水自长流、花自飘落,春天自要归去,人生的春天也己完结,一“去”字包含了多少留恋、惋惜、 哀痛和沧桑。昔日人上君的地位和今日阶下囚的遭遇就象一个天上、一个人间般遥不可及。 “天上人间”暗指今昔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这一句,语出白居易《长恨歌》: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天上人间”,本是一个专属名词,并非天上与人间 并列。李煜用在这里,似指自己的最后归宿。 这首词表达惨痛欲绝的国破家亡的情感,可谓“语语沉痛,字字泪珠,以歌当哭,千古哀 音”。词的格调悲壮,意境深远。应该说,李煜词的抒情特色,就是善于从生活实感出发,抒 写自己人生经历中的真切感受,自然明净,含蓄深沉。同时,他又善于把自己的生活感受,同 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结合起来。身为亡国之君的李煜,在词中很少作帝王家语,倒是 以近乎普通人的身份,诉说自己的不幸和哀苦。这些词就具有了可与人们感情上相互沟通、 唤起共鸣的因素。《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如此,此词亦如此。即以“别时容易见时难” 而言,便是人们在生活中通常会经历到的一种人生体验。与其说它是帝王之伤别,不如说它概 括了离别中的人们的普遍遭遇。 【课后作业】 1. 背诵本词 课下阅读李商隐《乌夜啼》《虞美人》等晚期作品
更来自凄凉孤冷的内心世界。李煜《菩萨蛮》词有句:“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所写的情 境与此相似,但《菩萨蛮》写得直率,此词则婉转曲折。 下阕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有“莫”与“暮”两种读法。作“莫凭栏”,是因凭栏而见故国 江山,将引起无限伤感,作“暮凭栏”,是晚眺江山遥远,深感“别时容易见时难”。李商隐曾在 《无题》诗中写下“相见时难别亦难”,表达了人们普遍的情感。降宋后被掳到汴京,告别旧都 金陵,难舍难离,《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中“最是仓皇辞庙日”一句表达的正是这种情感。这 里却说“别时容易”,可见“容易”是为了突出一别之后再见之难;“见时难”似也包含着好景难再, 韶华已逝的感慨。 “流水落花春去也”,与上片“春意阑珊”相呼应,同时也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就象 水自长流、花自飘落,春天自要归去,人生的春天也已完结,一“去”字包含了多少留恋、惋惜、 哀痛和沧桑。昔日人上君的地位和今日阶下囚的遭遇就象一个天上、一个人间般遥不可及。 “天上人间”暗指今昔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这一句,语出白居易《长恨歌》: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天上人间”,本是一个专属名词,并非天上与人间 并列。李煜用在这里, 似指自己的最后归宿。 这首词表达惨痛欲绝的国破家亡的情感,可谓“语语沉痛,字字泪珠,以歌当哭,千古哀 音”。词的格调悲壮,意境深远。 应该说,李煜词的抒情特色,就是善于从生活实感出发,抒 写自己人生经历中的真切感受,自然明净,含蓄深沉。同时,他又善于把自己的生活感受,同 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结合起来。身为亡国之君的李煜,在词中很少作帝王家语,倒是 以近乎普通人的身份,诉说自己的不幸和哀苦。这些词就具有了可与人们感情上相互沟通、 唤起共鸣的因素。《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如此,此词亦如此。即以“别时容易见时难” 而言,便是人们在生活中通常会经历到的一种人生体验。与其说它是帝王之伤别,不如说它概 括了离别中的人们的普遍遭遇。 【课后作业】 1. 背诵本词 2. 课下阅读李商隐《乌夜啼》《虞美人》等晚期作品
标题:《第四讲《灯下漫笔》》 【教学目的与要求】 1.领会并理解本文对中国的历史、现实与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于国民奴性人格 与封建等级制度、专制主义的深入剖析与批判。2.品味并把握本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运 思特点,以情入理、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以及暗示、反语和讽刺的修辞手法。3,体会作者 思考历史的过程中所流露出来 的复杂而深沉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本文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国民奴性人格的深刻反思与批判。2.本文的艺术手法 及鲁迅杂文的艺术风格。3.通过对结构的理清,对重点语句的揣摩,鉴赏把握作者复杂而深 沉的情感。 【教学设想】 1.知人论世,明确背景。2.剖析重点语段→把握主旨。3.使用品读法把握主旨。 【教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鲁迅是个爱“夜”的人。因为“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的天衣普覆一切人使他们温暖,安 心,不知不觉的自己渐渐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赤条条地裹在这无边际的黑絮似的大块里。” (鲁迅《夜颂》)夜是诚实的,夜也能给予人类光明,有着“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晴”的鲁迅 常常“自在暗中,看一切暗”以“肩住黑暗的闸门”、“与黑暗捣乱”并“反抗绝望”。因此,夜晚写作 成为鲁迅的习惯。《灯下漫笔》即是鲁迅在黑夜灯下“看”穿中国历史与现实中的黑暗、剖析中 国国民的奴性心态、揭示中国国有文明的“吃人”实质的杂文名篇。 文体介绍:杂文及其特点 (一)含义: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是随感录、短 评、杂说、闲话、漫谈、讽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识小品、文艺政论等文体的总称。杂文鞭挞 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好的杂文,被誉为“匕首”或“投枪
标题:《第四讲 《灯下漫笔》》 【教学目的与要求】 1.领会并理解本文对中国的历史、现实与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于国民奴性人格 与封建等级制度、专制主义的深入剖析与批判。2.品味并把握本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运 思特点,以情入理、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以及暗示、反语和讽刺的修辞手法。3.体会作者 思考历史的过程中所流露出来 的复杂而深沉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本文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国民奴性人格的深刻反思与批判。2.本文的艺术手法 及鲁迅杂文的艺术风格。3.通过对结构的理清,对重点语句的揣摩,鉴赏把握作者复杂而深 沉的情感。 【教学设想】 1.知人论世,明确背景。2. 剖析重点语段→把握主旨。3. 使用品读法把握主旨。 【教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鲁迅是个爱“夜”的人。因为“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的天衣,普覆一切人使他们温暖,安 心,不知不觉的自己渐渐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赤条条地裹在这无边际的黑絮似的大块里。” (鲁迅《夜颂》)夜是诚实的,夜也能给予人类光明,有着“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的鲁迅 常常“自在暗中,看一切暗”以“肩住黑暗的闸门”、“与黑暗捣乱”并“反抗绝望”。因此,夜晚写作 成为鲁迅的习惯。《灯下漫笔》即是鲁迅在黑夜灯下“看”穿中国历史与现实中的黑暗、剖析中 国国民的奴性心态、揭示中国国有文明的“吃人”实质的杂文名篇。 文体介绍:杂文及其特点 (一)含义: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是随感录、短 评、杂说、闲话、漫谈、讽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识小品、文艺政论等文体的总称。杂文鞭挞 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好的杂文,被誉为“匕首”或“投枪
(二)杂文的特点:1、战斗性与愉悦性的和谐统一。2、论辩性与形象性的有机结合。3、 幽默、讽刺与文采的巧妙运用。 一、鲁迅简介 五方面:生平、创作、人学思想、文学与文化史地位(重点:鲁迅思想) 二、创造背景:《灯下漫笔》创作于1925年春末。当时,中国社会黑暗混乱,“每三月一 回的督军们的开战游戏”将人民抛在水深火热的生活中。而在思想文化领域,新旧斗争异常尖 锐复杂。层层因袭的旧文化与旧制度根深蒂固,仍然禁锢着中国国民的身心,而封建复古派却 在主张尊孔读经,反对“五四”崛起的新文化。此时,“五四”先驱者组成的新文化阵营内部也出 现“整理国故”运动,《新青年》团体也散掉了,鲁迅处在“荷戟独彷徨“的境地。严酷的斗争虽 然让鲁迅滋生了孤独、彷徨的情绪,但他仍从现代文明社会的文化要求出发,反思中国历史与 中国传统文化、剖析中国国民性、揭露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于是,杂文精品《灯下漫笔》出 现了。 本文最初分两次发表于一九二五年五月一日、二十二日《莽原》周刊第二期和第五期。后 收入《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三、学生粗读全文,把握层次 注释解释。 第二课时 一、文本分析 一 第一部分:主要从民族心理角度,对中国几千年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和剖析,指出对广 大人民来说,历史无非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两者的交替循环, 从而呼吁“创造这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1、有一时,就是民国二三年时候,北京的几个国家银行的钞票,信用日见其好了,真所 谓蒸蒸日上。听说连一向执迷于现银的乡下人,也知道这既便当,又可靠,很乐意收受,行使 了。至于稍明事理的人,则不必是“特殊知识阶级”,也早不将沉重累坠的银元装在怀中,来自 讨无谓的苦吃。想来,除了多少对于银子有特别嗜好和爱情的人物之外,所有的怕大都是钞票 了罢,而且多是本国的。但可惜后来忽然受了一个不小的打击。 2、就是袁世凯想做皇帝的那一年,蔡松坡四((1882一1916):名锷,字松坡,湖南邵 阳人,辛亥革命时任云南都督,一九一三年被袁世凯调到北京,加以监视。一九一五年他潜离
(二)杂文的特点:1、战斗性与愉悦性的和谐统一。2、论辩性与形象性的有机结合。3、 幽默、讽刺与文采的巧妙运用。 一、鲁迅简介 五方面:生平、创作、人学思想、文学与文化史地位(重点:鲁迅思想) 二、创造背景:《灯下漫笔》创作于1925 年春末。当时,中国社会黑暗混乱,“每三月一 回的督军们的开战游戏”将人民抛在水深火热的生活中。而在思想文化领域,新旧斗争异常尖 锐复杂。层层因袭的旧文化与旧制度根深蒂固,仍然禁锢着中国国民的身心,而封建复古派却 在主张尊孔读经,反对“五四”崛起的新文化。此时,“五四”先驱者组成的新文化阵营内部也出 现“整理国故”运动,《新青年》团体也散掉了,鲁迅处在“荷戟独彷徨”的境地。严酷的斗争虽 然让鲁迅滋生了孤独、彷徨的情绪,但他仍从现代文明社会的文化要求出发,反思中国历史与 中国传统文化、剖析中国国民性、揭露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于是,杂文精品《灯下漫笔》出 现了。 本文最初分两次发表于一九二五年五月一日、二十二日《莽原》周刊第二期和第五期。后 收入《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版)。 三、学生粗读全文,把握层次 注释解释。 第二课时 一、文本分析 一 第一部分:主要从民族心理角度,对中国几千年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和剖析,指出对广 大人民来说,历史无非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两者的交替循环, 从而呼吁“创造这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1、有一时,就是民国二三年时候,北京的几个国家银行的钞票,信用日见其好了,真所 谓蒸蒸日上。听说连一向执迷于现银的乡下人,也知道这既便当,又可靠,很乐意收受,行使 了。至于稍明事理的人,则不必是“特殊知识阶级”,也早不将沉重累坠的银元装在怀中,来自 讨无谓的苦吃。想来,除了多少对于银子有特别嗜好和爱情的人物之外,所有的怕大都是钞票 了罢,而且多是本国的。但可惜后来忽然受了一个不小的打击。 2、就是袁世凯想做皇帝的那一年,蔡松坡[2]((1882—1916):名锷,字松坡,湖南邵 阳人,辛亥革命时任云南都督,一九一三年被袁世凯调到北京,加以监视。一九一五年他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