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袁世凯称帝后,蔡锷等在云南起义反对帝制,得到各省响应,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先 生溜出北京,到云南去起义。这边所受的影响之一,是中国和交通银行的停止兑现。虽然停止 兑现,政府勒令商民照旧行用的威力却还有的:商民也自有商民的老本领,不说不要,却道找 不出零钱。假如拿几十几百的钞票去买东西,我不知道怎样,但倘使只要买一枝笔,一盒烟卷 呢,难道就付给一元钞票么?不但不甘心,也没有这许多票。那么,换铜元,少换几个罢,又 都说没有铜元。那么,到亲戚朋友那里借现钱去罢,怎么会有?于是降格以求,不讲爱国了, 要外国银行的钞票。但外国银行的钞票这时就等于现银,他如果借给你这钞票,也就借给你真 的银元了。 3、我还记得那时我怀中还有三四十元的中交票(即当时的国家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 行发行的钞票),可是忽而变了一个穷人,几乎要绝食,很有些恐慌。俄国革命以后的藏着纸 卢布的富翁的心情,恐怕也就这样的罢:至多,不过更深更大罢了。我只得探听,钞票可能折 价换到现银呢?说是没有行市。幸而终于,暗暗地有了行市了:六折几。我非常高兴,赶紧去 卖了一半。后来又涨到七折了,我更非常高兴,全去换了现银,沉垫垫地坠在怀中,似乎这就 是我的性命的斤两。倘在平时,钱铺子如果少给我一个铜元,我是决不答应的。 4、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 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第一层(1一4):从兑换银元和作者自己亲身经历谈起,挖掘出自己吃了亏还安心欢喜 的心理,从而自然而然地由个人联想到民族群体,推出正题: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 之后,还万分喜欢。 文章开头讲了一个钞票换银元的例子。袁世凯称帝,蔡锷发兵声讨,北京的军阀统治摇 摇欲坠,在这样的历史背景里,北京市民忙于把纸币换银元,原无可厚非,但作者独具慧眼, 从中发掘另一种意蕴,由小见大地剖析市民群众不思根本反抗,但求苟安保守的心理状态。作 者议论时从自己切身体验出发,摆进自己,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切合“漫笔”写法,更主 要是体现了作者自责之严,自剖之深。这自责与自剖非偶然得之,是他长期怀着忧国忧民的抱 负,对我国两千余年封建社会历史做深长思考的结果。从形式上看,仿佛“钞票换银元”是全文 立论的基础,是“因”,后余是“立论”之深化和发展,是“果”。其实不然,如果离开了后面所论 述的史实以及作者对这些史实的不解思考,是不会从这一事情中发出一大篇的感慨的。不懂这 一点是把文章看浅了。 5、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 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
北京,袁世凯称帝后,蔡锷等在云南起义反对帝制,得到各省响应,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先 生溜出北京,到云南去起义。这边所受的影响之一,是中国和交通银行的停止兑现。虽然停止 兑现,政府勒令商民照旧行用的威力却还有的;商民也自有商民的老本领,不说不要,却道找 不出零钱。假如拿几十几百的钞票去买东西,我不知道怎样,但倘使只要买一枝笔,一盒烟卷 呢,难道就付给一元钞票么?不但不甘心,也没有这许多票。那么,换铜元,少换几个罢,又 都说没有铜元。那么,到亲戚朋友那里借现钱去罢,怎么会有?于是降格以求,不讲爱国了, 要外国银行的钞票。但外国银行的钞票这时就等于现银,他如果借给你这钞票,也就借给你真 的银元了。 3、我还记得那时我怀中还有三四十元的中交票[3](即当时的国家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 行发行的钞票),可是忽而变了一个穷人,几乎要绝食,很有些恐慌。俄国革命以后的藏着纸 卢布的富翁的心情,恐怕也就这样的罢;至多,不过更深更大罢了。我只得探听,钞票可能折 价换到现银呢?说是没有行市。幸而终于,暗暗地有了行市了:六折几。我非常高兴,赶紧去 卖了一半。后来又涨到七折了,我更非常高兴,全去换了现银,沉垫垫地坠在怀中,似乎这就 是我的性命的斤两。倘在平时,钱铺子如果少给我一个铜元,我是决不答应的。 4、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 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第一层(1—4):从兑换银元和作者自己亲身经历谈起,挖掘出自己吃了亏还安心欢喜 的心理,从而自然而然地由个人联想到民族群体,推出正题: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 之后,还万分喜欢。 文章开头讲了一个钞票换银元的例子。袁世凯称帝,蔡锷发兵声讨,北京 的军阀统治摇 摇欲坠,在这样的历史背景里,北京市民忙于把纸币换银元,原无可厚非,但作者独具慧眼, 从中发掘另一种意蕴,由小见大地剖析市民群众不思根本反抗,但求苟安保守的心理状态。作 者议论时从自己切身体验出发,摆进自己,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切合“漫笔”写法,更主 要是体现了作者自责之严,自剖之深。这自责与自剖非偶然得之,是他长期怀着忧国忧民的抱 负,对我国两千余年封建社会历史做深长思考的结果。从形式上看,仿佛“钞票换银元”是全文 立论的基础,是“因”,后余是“立论”之深化和发展,是“果”。其实不然,如果离开了后面所论 述的史实以及作者对这些史实的不懈思考,是不会从这一事情中发出一大篇的感慨的。不懂这 一点是把文章看浅了。 5、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 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
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为什么呢? 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6、我们不必恭读《钦定二十四史》,或者入研究室,审察精神文明的高超。只要一翻孩 子所读的《鉴略》,一一还嫌烦重,则看《历代纪元编》,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国古”1(千余 年古国古:语出清代黄遵宪之《出军歌》头两句:“四千余岁古国古,是我完全土。")的中华, 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但在新近编纂(zuǎ)的所谓“历史教科书”一流东西里, 却不大看得明白了,只仿佛说:咱们向来就很好的。 7、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 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那一 面,但又属于无论那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 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 百姓,一一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8、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可借的是 往往暂时没有谁能定。举其大者,则如五胡十六国的时候,黄巢的时候,五代时候,宋末元末 时候,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都还要受意外的灾殃。张献忠的脾气更古怪了,不服役纳粮 的要杀,服役纳粮的也要杀,敌他的要杀,降他的也要杀:将奴隶规则毁得粉碎。这时候,百 姓就希望来一个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则的,无论仍旧,或者新颁,总之是有一 种规则,使他们可上奴隶的轨道。 9、“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这个高高在上的太阳什么时候落下去啊!我们宁愿同你 一起死亡!语见《尚书汤誓》。时日,指夏桀,因桀自诩为太阳,认为太阳与他将永存。人 民痛恨他,恨不得与之同归于尽,于是发此诅咒)愤言而已,决心实行的不多见。实际上大概 是群盗如麻,纷乱至极之后,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滑,或是外族的人物出来,较 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 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于是便“万姓胪(ú)欢”了:用成语来说,就叫作“天下太平”。 10、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 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弯子了。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 在这里一一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为什么呢? 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6、我们不必恭读《钦定二十四史》,或者入研究室,审察精神文明的高超。只要一翻孩 子所读的《鉴略》,——还嫌烦重,则看《历代纪元编》,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国古” [4 ](千余 年古国古:语出清代黄遵宪之《出军歌》头两句:“四千余岁古国古,是我完全土。”)的中华, 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但在新近编纂(zuǎn)的所谓“历史教科书”一流东西里, 却不大看得明白了,只仿佛说:咱们向来就很好的。 7、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 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那一 面,但又属于无论那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 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 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8、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可惜的是 往往暂时没有谁能定。举其大者,则如五胡十六国的时候,黄巢的时候,五代时候,宋末元末 时候,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都还要受意外的灾殃。张献忠的脾气更古怪了,不服役纳粮 的要杀,服役纳粮的也要杀,敌他的要杀,降他的也要杀:将奴隶规则毁得粉碎。这时候,百 姓就希望来一个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则的,无论仍旧,或者新颁,总之是有一 种规则,使他们可上奴隶的轨道。 9、“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 [5](这个高高在上的太阳什么时候落下去啊!我们宁愿同你 一起死亡!语见《尚书•汤誓》。时日,指夏桀,因桀自诩为太阳,认为太阳与他将永存。人 民痛恨他,恨不得与之同归于尽,于是发此诅咒)愤言而已,决心实行的不多见。实际上大概 是群盗如麻,纷乱至极之后,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滑,或是外族的人物出来,较 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 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于是便“万姓胪(lú)欢”了;用成语来说,就叫作“天下太平”。 10、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 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弯子了。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 在这里——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11、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治,太平盛世。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 程中,太平盛世与乱世相间隔。语见《孟子·滕文公下》:“天下之生久矣,一洽一乱。”);6 那些作乱人物,从后日的“臣民”看来,是给“主子”清道辟路的,所以说:“为圣天子驱除云 尔。”(给“主子”清道辟路。语出《汉书王莽传赞》:“圣王之驱除云尔。”唐代颜师古注: “言驱逐蠲除以待圣人也。”) 第二层(5一11):揭示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的事实, 并在历史概括的基础上描绘了中国人的奴隶心态,继而将中国历史归结为“想做奴隶而不得”与 “暂时做稳了奴隶”这两种时代的循环。 这里,作者由点到面,由近及远,列举了各种史实和事例,其中有“打死别人的奴隶,陪 一头牛"的元朝律令:有自古以来盛行于民间的“乱离人,不及太平犬”之类的感叹:有南北朝、 唐末、五代、末元末等“乱世”时的写照所有这些史料和实例,被作者汇集一处,略作分析, 离开具有雄辩的力量,反复证明作者所剖析的奴化思想的顽固性。作者随后归纳的两种时代, 正是这种奴化思想导致的不然结果。 解疑:把几千年历史归结为两种时代的交替更换,是否简单?以偏概全? 从其他角度观察,如看待国土的开发、生产的发展、技术的变化、文艺经验的积累等, 不同朝代各有侧重,不能一概抹杀。鲁迅其他杂文中也曾做过相应的论述,但此文中,作者 赋予自己的任务并非做“量”的区分,而是做“质”的概括;不是做纯学术的全面的探讨,而是由 重点有针对性地即从当时反封建斗争的现实需要出发,维护被压迫者的利益。他反对“绕弯子” 说法,提倡“直截了当的说法”,其深刻用意正在于此,故高出一般文章之上。不管先儒们如何 津津乐道于一治一乱,不管治和乱的具体表现形态有多大不同,从广大被压迫的群众的角度 来观察,不能撒开是不是奴隶这个根本问题不谈。 12、现在入了那一时代,我也不了然。但看国学家的崇奉国粹,文学家的赞叹固有文明, 道学家的热心复古,可见于现状都已不满了。然而我们究竞正向着那一条路走呢?百姓是一遇 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需则避入教堂里去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的“稳”, 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总而言之,复古的,避难的,无智愚贤不肖,似乎都已神往于三 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就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了。 13、但我们也就都像古人一样,永久满足于“古己有之"的时代么?都像复古家一样,不满 于现在,就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么? 14、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略在。而创造这中国历 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11、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 治,太平盛世。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 程中,太平盛世与乱世相间隔。语见《孟子•滕文公下》:“天下之生久矣,一洽一乱。”);[6 ] 那些作乱人物,从后日的“臣民”看来,是给“主子”清道辟路的,所以说:“为圣天子驱除云 尔。” [7](给“主子”清道辟路。语出《汉书•王莽传赞》:“圣王之驱除云尔。”唐代颜师古注: “言驱逐蠲除以待圣人也。”) 第二层(5—11):揭示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的事实, 并在历史概括的基础上描绘了中国人的奴隶心态,继而将中国历史归结为“想做奴隶而不得”与 “暂时做稳了奴隶”这两种时代的循环。 这里,作者由点到面,由近及远,列举了各种史实和事例,其中有“打死别人的奴隶,陪 一头牛”的元朝律令;有自古以来盛行于民间的“乱离人,不及太平犬”之类的感叹;有南北朝、 唐末、五代、末元末等“乱世”时的写照……所有这些史料和实例,被作者汇集一处,略作分析, 离开具有雄辩的力量,反复证明作者所剖析的奴化思想的顽固性。作者随后归纳的两种时代, 正是这种奴化思想导致的不然结果。 解疑:把几千年历史归结为两种时代的交替更换,是否简单?以偏概全? 从其他角度观察,如看待国土的开发、生产的发展、技术的变化、文艺经验的积累等, 不同朝代各有侧重,不能一概抹杀。鲁迅其他杂文中也曾做过相应的论述,但此文中,作者 赋予自己的任务并非做“量”的区分,而是做“质”的概括;不是做纯学术的全面的探讨,而是由 重点有针对性地即从当时反封建斗争的现实需要出发,维护被压迫者的利益。他反对“绕弯子” 说法,提倡“直截了当的说法”,其深刻用意正在于此,故高出一般文章之上。不管先儒们如何 津津乐道于一治一乱,不管治和乱的具体表现形态有多大不同,从广大被压迫的群众的角度 来观察,不能撇开是不是奴隶这个根本问题不谈。 12、现在入了那一时代,我也不了然。但看国学家的崇奉国粹,文学家的赞叹固有文明, 道学家的热心复古,可见于现状都已不满了。然而我们究竟正向着那一条路走呢?百姓是一遇 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的“稳”, 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总而言之,复古的,避难的,无智愚贤不肖,似乎都已神往于三 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就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了。 13、但我们也就都像古人一样,永久满足于“古已有之”的时代么?都像复古家一样,不满 于现在,就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么? 14、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 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第三层(12一14):从历史联想到现实,指出“还有人神往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但也有人要另辟新路,“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作品是在前面高屋建瓴地观察了历史,分析了历代奴化心理的各种表现之后,又自然回 到了现实,透过“国学家”“文学家“道学家”的种种言行举止,言简意咳地揭示了他们所追求的 无非是像过去一样,再次重复“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有鉴于此,在第一部分末向广大青年 大声疾呼:“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尽管第三样时代什么样,鲁迅不十分 了然,但他坚决摒弃以前走过的老路,彻底进行反封建文化都在,持久地批判统治阶级实施 的愚民政策和国民中存在的奴化苟安心理,这终究十分可责,也是极有教育意义的。 第一部分采取纵的写法,致力于分析我国几千年“治”、“乱”史。 第一部分从灶间兑换银元的心态写到民族的普遍心态,由具体到一般;在阐述造成这种 普遍奴化心态的原因是中国人的奴隶地位;最后从中国人的奴隶地位出发,把历史归结为两 种奴隶时代。论证上层层逼进,环环相扣,证明时从具体到一般,从现实到历史,从原因到 结果,从现象到本质,十分周密,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二 1、但是赞颂中国固有文明的人们多起来了,加之以外国人。我常常想,凡有来到中国的, 倘能疾首蹙额而憎恶中国,我敢诚意地捧献我的感谢,因为他一定是不愿意吃中国人的肉的! 2、鹤见佑辅((1885一1973):日本评论家。鲁迅曾选译过其随笔集《思想。山水·人 物》,《北京的魅力》一文即见于此书)氏在《北京的魅力》中,记一个白人将到中国,预定 的暂住时候是一年,但五年之后,还在北京,而且不想回去了。有一天,他们两人一同吃晚饭 “在圆的桃花心木的食桌前坐定,川流不息地献着山海的珍味,谈话就从古董,画,政治 这些开头。电灯上罩着支那式的灯罩,淡淡的光洋溢于古物罗列的屋子中。什么无产阶级呀, Proletariat呀那些事,就像不过在什么地方刮风。 “我一面陶醉在支那生活的空气中,一面深思着对于外人有着魅力'的这东西。元人也曾征 服支那,而被征服于汉人种的生活美了:满人也征服支那,而被征服于汉人种的生活美了。现 在西洋人也一样,嘴里虽然说着Democracy(英语:民主)呀,什么什么呀,而却被魅于支那 人费六千年而建筑起来的生活的美。一经住过北京,就忘不掉那生活的味道。大风时候的万丈 的沙尘,每三月一回的督军们的开战游戏,都不能抹去这支那生活的魅力
第三层(12—14):从历史联想到现实,指出“还有人神往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但也有人要另辟新路,“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作品是在前面高屋建瓴地观察了历史,分析了历代奴化心理的各种表现之后,又自然回 到了现实,透过“国学家”“文学家”“道学家”的种种言行举止,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他们所追求的 无非是像过去一样,再次重复“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有鉴于此,在第一部分末向广大青年 大声疾呼:“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尽管第三样时代什么样,鲁迅不十分 了然,但他坚决摒弃以前走过的老路,彻底进行反封建文化都在,持久地批判统治阶级实施 的愚民政策和国民中存在的奴化苟安心理,这终究十分可贵,也是极有教育意义的。 第一部分采取纵的写法,致力于分析我国几千年“治”、“乱”史。 第一部分从灶间兑换银元的心态写到民族的普遍心态,由具体到一般;在阐述造成这种 普遍奴化心态的原因是中国人的奴隶地位;最后从中国人的奴隶地位出发,把历史归结为两 种奴隶时代。论证上层层逼进,环环相扣,证明时从具体到一般,从现实到历史,从原因到 结果,从现象到本质,十分周密,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二 1、但是赞颂中国固有文明的人们多起来了,加之以外国人。我常常想,凡有来到中国的, 倘能疾首蹙额而憎恶中国,我敢诚意地捧献我的感谢,因为他一定是不愿意吃中国人的肉的! 2、鹤见佑辅[8]((1885—1973):日本评论家。鲁迅曾选译过其随笔集《思想•山水•人 物》,《北京的魅力》一文即见于此书)氏在《北京的魅力》中,记一个白人将到中国,预定 的暂住时候是一年,但五年之后,还在北京,而且不想回去了。有一天,他们两人一同吃晚饭 —— “在圆的桃花心木的食桌前坐定,川流不息地献着山海的珍味,谈话就从古董,画,政治 这些开头。电灯上罩着支那式的灯罩,淡淡的光洋溢于古物罗列的屋子中。什么无产阶级呀, Proletariat 呀那些事,就像不过在什么地方刮风。 “我一面陶醉在支那生活的空气中,一面深思着对于外人有着‘魅力’的这东西。元人也曾征 服支那,而被征服于汉人种的生活美了;满人也征服支那,而被征服于汉人种的生活美了。现 在西洋人也一样,嘴里虽然说着 Democracy(英语:民主)呀,什么什么呀,而却被魅于支那 人费六千年而建筑起来的生活的美。一经住过北京,就忘不掉那生活的味道。大风时候的万丈 的沙尘,每三月一回的督军们的开战游戏,都不能抹去这支那生活的魅力
3、这些话我现在还无力否认他。我们的古圣先贤既给与我们保古守旧的格言,但同时也 排好了用子女玉帛所做的奉献于征服者的大宴。中国人的耐劳,中国人的多子,都就是办酒的 材料,到现在还为我们的爱国者所自诩的。西洋人初入中国时,被称为蛮夷,自不免个个蹙额, 但是,现在则时机已至,到了我们将曾经献于北魏,献于金,献于元,献于清的盛宴,来献给 他们的时候了。出则汽车,行则保护:虽遇清道,然而通行自由的:虽或被劫,然而必得赔偿 的:孙美瑶(1898一1923):山东枣庄市人,曾在抱犊崮云集数省饥民七八千人组成“山东 建国自治军”,任司令。一九二三年制造“临城劫车案”,掳去中外旅客二百多人,哄动一时。鲁 迅、冰心、瞿秋白都曾称赞过孙美瑶)掳去他们站在军前,还使官兵不敢开火。何况在华屋中 享用盛宴呢?待到享受盛宴的时候,自然也就是赞颂中国固有文明的时候:但是我们的有些乐 观的爱国者,也许反而欣然色喜,以为他们将要开始被中国同化了罢。古人曾以女人作苟安的 城堡,美其名以自欺曰“和亲”,今人还用子女玉帛为作奴的贽敬,又美其名曰“同化”。所以倘 有外国的谁,到了已有赴宴的资格的现在,而还替我们诅咒中国的现状者,这才是真有良心的 真可佩服的人! 第一层(1一3):从外国人对中国固有文明的感受和评价谈起,指出“古圣先贤既给与我 们保古守旧的格言,但同时也排好了用子女玉帛所做的奉献于征服者的大宴。”,这种文化的 自欺欺人处在于,将此“大宴”美其名曰:“和亲”与“同化”。 文章鹤见佑辅的话相当典型地表达了一部分外国人的感受和心理状态。作者先不加评述地 引用,然后扣住引文中所说的“山海的珍味”,巧妙而犀利地围绕盛宴生发出去,得出极为尖锐 的结论:外国人“赞颂中国固有文明”之际亦即昂首前来赴宴一一处心积虑地剥削广大人民之时。 写法上:移花接木、顺流而下。好处是:避免架床叠层,另起炉灶,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 性,是典型的杂文的写法。 《北京的魅力》中的筵宴和山珍海味是实写,接下来抨击外国人“享用盛宴”是比喻。之后, 又激愤地插叙了一段当时所见的“各式各样的盛宴”是实写,这是虚实结合、广义狭义并用的手 法。 文章还采用了对照和比较手法。一方面,帝国主义分子赞颂中国固有文明,明明是为了更 好地进行侵略和掠夺:另一方面,某些满脑袋传统观念的中国人却“欣然色喜”,错误地以为中 国的“固有文明”有“同化”外国人的威力。这番对照,作者既揭露了侵略者的贪婪和狡猾,也鞭 挞了一部分中国人的愚味无知。后者所以会这样,作者点明其根子同样是由于奴化心理在作祟
3、这些话我现在还无力否认他。我们的古圣先贤既给与我们保古守旧的格言,但同时也 排好了用子女玉帛所做的奉献于征服者的大宴。中国人的耐劳,中国人的多子,都就是办酒的 材料,到现在还为我们的爱国者所自诩的。西洋人初入中国时,被称为蛮夷,自不免个个蹙额, 但是,现在则时机已至,到了我们将曾经献于北魏,献于金,献于元,献于清的盛宴,来献给 他们的时候了。出则汽车,行则保护:虽遇清道,然而通行自由的;虽或被劫,然而必得赔偿 的;孙美瑶[9]((1898—1923):山东枣庄市人,曾在抱犊崮云集数省饥民七八千人组成“山东 建国自治军”,任司令。一九二三年制造“临城劫车案”,掳去中外旅客二百多人,哄动一时。鲁 迅、冰心、瞿秋白都曾称赞过孙美瑶)掳去他们站在军前,还使官兵不敢开火。何况在华屋中 享用盛宴呢?待到享受盛宴的时候,自然也就是赞颂中国固有文明的时候;但是我们的有些乐 观的爱国者,也许反而欣然色喜,以为他们将要开始被中国同化了罢。古人曾以女人作苟安的 城堡,美其名以自欺曰“和亲”,今人还用子女玉帛为作奴的贽敬,又美其名曰“同化”。所以倘 有外国的谁,到了已有赴宴的资格的现在,而还替我们诅咒中国的现状者,这才是真有良心的 真可佩服的人! 第一层(1—3):从外国人对中国固有文明的感受和评价谈起,指出“古圣先贤既给与我 们保古守旧的格言,但同时也排好了用子女玉帛所做的奉献于征服者的大宴。”,这种文化的 自欺欺人处在于,将此“大宴”美其名曰:“和亲”与“同化”。 文章鹤见佑辅的话相当典型地表达了一部分外国人的感受和心理状态。作者先不加评述地 引用,然后扣住引文中所说的“山海的珍味”,巧妙而犀利地围绕盛宴生发出去,得出极为尖锐 的结论:外国人“赞颂中国固有文明”之际亦即昂首前来赴宴——处心积虑地剥削广大人民之时。 写法上:移花接木、顺流而下。好处是:避免架床叠层,另起炉灶,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 性,是典型的杂文的写法。 《北京的魅力》中的筵宴和山珍海味是实写,接下来抨击外国人“享用盛宴”是比喻。之后, 又激愤地插叙了一段当时所见的“各式各样的盛宴”是实写,这是虚实结合、广义狭义并用的手 法。 文章还采用了对照和比较手法。一方面,帝国主义分子赞颂中国固有文明,明明是为了更 好地进行侵略和掠夺;另一方面,某些满脑袋传统观念的中国人却“欣然色喜”,错误地以为中 国的“固有文明”有“同化”外国人的威力。这番对照,作者既揭露了侵略者的贪婪和狡猾,也鞭 挞了一部分中国人的愚昧无知。后者所以会这样,作者点明其根子同样是由于奴化心理在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