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前演练(一) 语文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搞美术理论的陈传席曾说过中国画若没有古意,格调便不高。 美术的要义是通过画面将“美”传达给欣赏者。而客观美对于中国画来说 只是一个方面,它还要求在客观之上有精神的追求。也就是说创作者在创作中不 仅要表现客观现实的美,还要讲求中国文化中那种虚灵、澄澈的诗意的审美理想, 更高一级的话,还要有哲学的意味,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一句话,中国画讲 究的是气韵、格调,是要创造一种超自然的精神氛围,因而它比单纯的造型艺术 多了形而上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内涵。应该说,这是中国式的审美理想,还有宇宙 观的延伸。 那么中国画中的“古意”究竟如何表现,该如何理解呢? 举个例说,李璨的词《山花子》开头的两句是“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 起绿波间”。“菡萏”是“荷花”的别称,如果将“菡萏香销翠叶残”改为“荷 花凋零荷叶残”,阅读起来没有了障碍,但读词时的感觉随着词句的改变而起了 变化。叶嘉莹说,这样一改就会失去原句所包含的那种丰富的“潜能”,也就是 艺术品本身所包含的丰富的意象。为什么呢?“菡萏”一词出自《尔雅》。《尔 雅》是中国的第一部词典,距今至少2000年了,够古老;而且《尔雅》收集的 都是近乎规范的雅言,本身就与现实的日常用语有着一定的美感距离。“因此有 了一分古雅,也更加珍贵,格调自然出俗。”“香”是芬芳的香气,“翠”不只 是绿的颜色,还能让人联想到美且珍贵的翠玉。这么多珍贵的、美好的意象, “销”了、“残”了,消失了、残破了,使人感受到的是极端的残酷,所以王国 维读罢就有了“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感慨,所以,“荷花凋零荷叶残”虽然 通俗易懂,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给人这种强烈的感受。 “距离”产生美,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但用于诗词、绘画创作也一样产 生意想不到的美感。 中国画中的“古意”,是因为它重“意境”,它所追寻的意象和美感是超 现实的,有着一种现实生活的喧嚣躁动、急功近利遥不可及的静寂、旷远与超尘, 所以古意盎然,珍贵且格调出俗,也因此有着丰富的意象和再创作的空间,令欣 赏者可以尽情地驰骋自己的想象,也能给欣赏者以安宁、超然的感觉,而不只是 享受它的客观美所带来的感观享受 中国画与西洋画最大的区别不仅是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的问题,而更是中 国画中有“我”的存在,有精神上的追求和寄托,创作的过程就是作者在与自己 对话,如同一次心灵的散步。中国画肇始就是在客观之上表现作者自己,特别是 自从宋代的文人参与绘画以后,中国画便有了一种特别盼追求一一文人气。文人 们将自己追求的诗意精神需求融入笔墨之中,重意趣自然,追寻高古清幽、离尘 绝俗,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愿望。所以说,中国画的精神是中国 人文精神的延伸,强调文人诗意情怀,强调髙古的气韵格调。无论画山水、人物, 还是花鸟,画中可以无人影,但“境”中一定有一个人,就像中国人论诗“不著 尽得风流
201 7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前演练(一) 语 文 时量 150 分钟 满分 150 分 第 I 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搞美术理论的陈传席曾说过中国画若没有古意,格调便不高。 美术的要义是通过画面将“美”传达给欣赏者。而客观美对于中国画来说 只是一个方面,它还要求在客观之上有精神的追求。也就是说创作者在创作中不 仅要表现客观现实的美,还要讲求中国文化中那种虚灵、澄澈的诗意的审美理想, 更高一级的话,还要有哲学的意味,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一句话,中国画讲 究的是气韵、格调,是要创造一种超自然的精神氛围,因而它比单纯的造型艺术 多了形而上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内涵。应该说,这是中国式的审美理想,还有宇宙 观的延伸。 那么中国画中的“古意”究竟如何表现,该如何理解呢? 举个例说,李璨的词《山花子》开头的两句是“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 起绿波间”。“菡萏”是“荷花”的别称,如果将“菡萏香销翠叶残”改为“荷 花凋零荷叶残”,阅读起来没有了障碍,但读词时的感觉随着词句的改变而起了 变化。叶嘉莹说,这样一改就会失去原句所包含的那种丰富的“潜能”,也就是 艺术品本身所包含的丰富的意象。为什么呢?“菡萏”一词出自《尔雅》。《尔 雅》是中国的第一部词典,距今至少 2000 年了,够古老;而且《尔雅》收集的 都是近乎规范的雅言,本身就与现实的日常用语有着一定的美感距离。“因此有 了一分古雅,也更加珍贵,格调自然出俗。”“香”是芬芳的香气,“翠”不只 是绿的颜色,还能让人联想到美且珍贵的翠玉。这么多珍贵的、美好的意象, “销”了、“残”了,消失了、残破了,使人感受到的是极端的残酷,所以王国 维读罢就有了“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感慨,所以,“荷花凋零荷叶残”虽然 通俗易懂,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给人这种强烈的感受。 “距离”产生美,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但用于诗词、绘画创作也一样产 生意想不到的美感。 中国画中的“古意”,是因为它重“意境”,它所追寻的意象和美感是超 现实的,有着一种现实生活的喧嚣躁动、急功近利遥不可及的静寂、旷远与超尘, 所以古意盎然,珍贵且格调出俗,也因此有着丰富的意象和再创作的空间,令欣 赏者可以尽情地驰骋自己的想象,也能给欣赏者以安宁、超然的感觉,而不只是 享受它的客观美所带来的感观享受。 中国画与西洋画最大的区别不仅是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的问题,而更是中 国画中有“我”的存在,有精神上的追求和寄托,创作的过程就是作者在与自己 对话,如同一次心灵的散步。中国画肇始就是在客观之上表现作者自己,特别是 自从宋代的文人参与绘画以后,中国画便有了一种特别盼追求——文人气。文人 们将自己追求的诗意精神需求融入笔墨之中,重意趣自然,追寻高古清幽、离尘 绝俗,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愿望。所以说,中国画的精神是中国 人文精神的延伸,强调文人诗意情怀,强调高古的气韵格调。无论画山水、人物, 还是花鸟,画中可以无人影,但“境”中一定有一个人,就像中国人论诗“不著 一字,尽得风流
随着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国门打开,西洋画随着欧风美雨,进入中 国。面对写实逼真的西洋画,许多人惊讶不已,西洋画里那铜制的泛着金属光泽 的纽扣,那细密逼真的发丝,那如同真人一般,好像还有着温度的人,似乎让重 神不重形的中国画相形见绌,中国画好像成了明日黄花,许多有见识的文化人, 此时也像是被洗了脑,反对写意,要改良中国画。但是智慧者是始终知道水墨意 韵的,带有写意精神的中国画是谁也取代不了的。 遗憾的是,许多人舍弃滋养自己的本土文化,试图丢掉自己身上的文化基 因,不再关心中国画的文化内涵,不再关心中国文化赋予艺术的那种诗意的精神 追求,放弃自己主观精神的追求,过分强化和追逐外在的表现形式,甚至有些人 剑走偏锋,以哗众取宠为能事。借鉴是手段,不是目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 硬地照搬照抄会水土不服,或许最终忘记了自己是从哪里来,也弄不清自己要到 哪里去 (节 选自玟英《中国画为什么要讲究古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术的任务是把“美”传递给欣赏者,对中国画而言,更强调在让欣赏者 领略其外部形象的“美”的同时,更要能满足其精神追求。 B.中国画讲究“古意”,远离现实中的喧嚣躁动、急功近利,让人以宁静超 然的心境获得客观和精神双重美感。 C.“菡萏香消翠叶残”,若改成“荷花凋零荷叶残”,语意明确通俗易懂, 但美好的意象消失了。难以产生美的联想。 D.文章髙度赞扬打开国门后进入中国的西洋画,西洋匦细密逼真,所画人物 好像还有温度,这画风画技,丰富了我国的美坛。 D(对进入中国的西洋画,本文没有“高度赞扬”。其余各项均符合原文内 容。A项,见第2段。B项,见第6段。C项,见第4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所说的“古意”是指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传统,强调意趣自然,离尘绝 世,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 B.“距离”产生美,这一审美规律,表明越是远古的东西越具有审美价值 古典生僻难懂,便能产生最美的境界 C.西洋画的特点是强调外形的逼真,中国画更强调意蕴,重视精神上的追求 和寄托。前者重其形,后者重其神 D.中国画是根植于中国土地的艺术,有其民族特色,如果丢掉其自身文化基 因,一味追逐西洋画,那将是舍本逐末。 B(“古典生僻难懂,便能产生最美的境界”于文无据,这是一种极端的说 法,偏激不合事实。许多大众化的、当代的艺术作品,同样审美价值极高。A项 对,见6、7段中的论述。C项对,见第7段。D项对,见8、9段的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国维说,读罢“菡萏香消翠叶残”就有了“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感 慨,这是因为读者自己情绪低沉才会引起的共鸣 B.中国画无论山水还是花鸟,即使画中看不到人影,但其中都承载着人的感 情、意念,表现人的精 神面貌
随着 20 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国门打开,西洋画随着欧风美雨,进入中 国。面对写实逼真的西洋画,许多人惊讶不已,西洋画里那铜制的泛着金属光泽 的纽扣,那细密逼真的发丝,那如同真人一般,好像还有着温度的人,似乎让重 神不重形的中国画相形见绌,中国画好像成了明日黄花,许多有见识的文化人, 此时也像是被洗了脑,反对写意,要改良中国画。但是智慧者是始终知道水墨意 韵的,带有写意精神的中国画是谁也取代不了的。 遗憾的是,许多人舍弃滋养自己的本土文化,试图丢掉自己身上的文化基 因,不再关心中国画的文化内涵,不再关心中国文化赋予艺术的那种诗意的精神 追求,放弃自己主观精神的追求,过分强化和追逐外在的表现形式,甚至有些人 剑走偏锋,以哗众取宠为能事。借鉴是手段,不是目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 硬地照搬照抄会水土不服,或许最终忘记了自己是从哪里来,也弄不清自己要到 哪里去。 (节 选自玟英《中国画为什么要讲究古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美术的任务是把“美”传递给欣赏者,对中国画而言,更强调在让欣赏者 领略其外部形象的“美”的同时,更要能满足其精神追求。 B.中国画讲究“古意”,远离现实中的喧嚣躁动、急功近利,让人以宁静超 然的心境获得客观和精神双重美感。 C.“菡萏香消翠叶残”,若改成“荷花凋零荷叶残”,语意明确通俗易懂, 但美好的意象消失了。难以产生美的联想。 D.文章高度赞扬打开国门后进入中国的西洋画,西洋匦细密逼真,所画人物 好像还有温度,这画风画技,丰富了我国的美坛。 D(对进入中国的西洋画,本文没有“高度赞扬”。其余各项均符合原文内 容。A 项,见第 2 段。B 项,见第 6 段。C 项,见第 4 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本文所说的“古意”是指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传统,强调意趣自然,离尘绝 世,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 B.“距离”产生美,这一审美规律,表明越是远古的东西越具有审美价值, 古典生僻难懂,便能产生最美的境界。 C.西洋画的特点是强调外形的逼真,中国画更强调意蕴,重视精神上的追求 和寄托。前者重其形,后者重其神。 D.中国画是根植于中国土地的艺术,有其民族特色,如果丢掉其自身文化基 因,一味追逐西洋画,那将是舍本逐末。 B(“古典生僻难懂,便能产生最美的境界”于文无据,这是一种极端的说 法,偏激不合事实。许多大众化的、当代的艺术作品,同样审美价值极高。A 项 对,见 6、7 段中的论述。C 项对,见第 7 段。D 项对,见 8、9 段的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国维说,读罢“菡萏香消翠叶残”就有了“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感 慨,这是因为读者自己情绪低沉才会引起的共鸣。 B.中国画无论山水还是花鸟,即使画中看不到人影,但其中都承载着人的感 情、意念,表现人的精 神面貌
C.对于西方的文化艺术,我们不能全盘吸收,生硬仿效,但仍能借鉴,吸收 其长处,拿过来为我所用。 D.从美术鉴赏的角度来说,不只要看作品画得像不像,色调美不美,更要看 它内含的意蕴,从中吸取精神营养,陶冶情操。 A(情绪低落引起共鸣之语固然不错。但这句诗本身传达的香消玉殒的悲凉之情是 客观存在,并非一定要读者自己情绪低沉才会引起共鸣。B项从第7段论述可分 析到。C项对,第9段有“借鉴是手段”一句,现作品并非否定借鉴。D项对, 全文讲美术创作,但从文意中可以得出其鉴赏的要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潘恩,被历史辜负的人 习近平主席访美期间,在西雅图的美方欢迎宴会上开出了自己阅读 过的“关国书单”,其中有一本,是托马斯·潘恩的《常识》。 今日之美国是自由民主的代名词,而最早提出“自由民主论”的,便是这位“美 国体制之父”,他将半生心血,都倾注在《常识》这本不到50页的政论小册子 里 英国囚犯、美国精神领袖、法国革命者,这三个词,足以概括潘恩的一生 潘恩的父亲是英格兰诺福克郡一名穷苦的胸衣匠人。幼年时.潘恩就失学了,成 年后为稻粱谋计,先后以店员、胸衣匠、教员、税吏等职业为生;两次结婚,却 从未尝过幸福滋味,均以失败收场。174年4月,因为有不敬言论,潘恩被革 去税吏之职。半年后为了避难,不得不以“契约奴”的低微身份远赴北美求生。 在《常识》发表之前,他一直把自己的姓写成“Pain(痛苦)”,以示对英国社会 的抗议 刚到北美时,那些独立先驱们还都沉浸在“北美英国人”的假想中,对宗主国英 国奉行不彻底的反抗:一边四处征战,一边以英王马首是瞻,全无脱离英格兰独 立之心。两年问,潘恩冷眼旁观如此乱局,空有壮志无处施展。1776年初,他 以“一个英国人”的名义出版了一生最重要的著作,这就是《常识》。 《常识》只是一本小册子。不过,页码之轻掩盖不住思想之重,书中承载的思想 内涵着实惊人,丝毫不逊色于动辄洋洋万言的民主宣言。且不说里面“人人平 等”的理念如何具有前瞻性(他首次提出“解放黑奴”的观点,直到87年后林肯 的《废奴宣言》才将之落到了实处),单单是他对专制王权的深入剖析就一次次 地敲打着陶醉在“英国梦”里沾沾自喜的北美英国人。 潘恩从政府的起源说起,条分缕析地解构英式政体。他评论英式政体是君主暴政 和贵族暴政的肮脏残余,是两者利益的终极代表,其存在的唯一目的无非是为君 王、贵族谋求福利。因此,它不仅是达官贵人们周以剥削本国人民的利器,更是 宗主国借以盘剥殖民地的工具。他再三质疑,难道殖民地人民甘心被人奴役、任 人宰割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对潘恩而言,揭露王权的真实面目尚属其次,因为那不过是路人皆知的“常识” 他最大的抱负在于建立自由平等的“世界共和国”。“不共和、毋宁死”的理想 在北美造成空前的舆论影响,在当时仅200万居民的情况下,《常识》的总销量 达50万册。1776年7月,在潘恩的影响下,北美十三州的代表齐集一堂,审议 并通过了杰斐逊、富兰克林等人起草的《独立宣言》。由此,北美独立革命正式 拉开了序幕
C.对于西方的文化艺术,我们不能全盘吸收,生硬仿效,但仍能借鉴,吸收 其长处,拿过来为我所用。 D.从美术鉴赏的角度来说,不只要看作品画得像不像,色调美不美,更要看 它内含的意蕴,从中吸取精神营养,陶冶情操。 A(情绪低落引起共鸣之语固然不错。但这句诗本身传达的香消玉殒的悲凉之情是 客观存在,并非一定要读者自己情绪低沉才会引起共鸣。B 项从第 7 段论述可分 析到。C 项对,第 9 段有“借鉴是手段”一句,现作品并非否定借鉴。D 项对, 全文讲美术创作,但从文意中可以得出其鉴赏的要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潘恩,被历史辜负的人 习 近 平 主 席访美期间,在西雅图的美方欢迎宴会上开出了自己阅读 过的“关国书单”,其中有一本,是托马斯•潘恩的《常识》。 今日之美国是自由民主的代名词,而最早提出“自由民主论”的,便是这位“美 国体制之父”,他将半生心血,都倾注在《常识》这本不到 50 页的政论小册子 里。 英国囚犯、美国精神领袖、法国革命者,这三个词,足以概括潘恩的一生。 潘恩的父亲是英格兰诺福克郡一名穷苦的胸衣匠人。幼年时.潘恩就失学了,成 年后为稻粱谋计,先后以店员、胸衣匠、教员、税吏等职业为生;两次结婚,却 从未尝过幸福滋味,均以失败收场。1774 年 4 月,因为有不敬言论,潘恩被革 去税吏之职。半年后为了避难,不得不以“契约奴”的低微身份远赴北美求生。 在《常识》发表之前,他一直把自己的姓写成“Pain(痛苦)”,以示对英国社会 的抗议。 刚到北美时,那些独立先驱们还都沉浸在“北美英国人”的假想中,对宗主国英 国奉行不彻底的反抗:一边四处征战,一边以英王马首是瞻,全无脱离英格兰独 立之心。两年问,潘恩冷眼旁观如此乱局,空有壮志无处施展。1776 年初,他 以“一个英国人”的名义出版了一生最重要的著作,这就是《常识》。 《常识》只是一本小册子。不过,页码之轻掩盖不住思想之重,书中承载的思想 内涵着实惊人,丝毫不逊色于动辄洋洋万言的民主宣言。且不说里面“人人平 等”的理念如何具有前瞻性(他首次提出“解放黑奴”的观点,直到 87 年后林肯 的《废奴宣言》才将之落到了实处),单单是他对专制王权的深入剖析就一次次 地敲打着陶醉在“英国梦”里沾沾自喜的北美英国人。 潘恩从政府的起源说起,条分缕析地解构英式政体。他评论英式政体是君主暴政 和贵族暴政的肮脏残余,是两者利益的终极代表,其存在的唯一目的无非是为君 王、贵族谋求福利。因此,它不仅是达官贵人们周以剥削本国人民的利器,更是 宗主国借以盘剥殖民地的工具。他再三质疑,难道殖民地人民甘心被人奴役、任 人宰割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对潘恩而言,揭露王权的真实面目尚属其次,因为那不过是路人皆知的“常识”。 他最大的抱负在于建立自由平等的“世界共和国”。“不共和、毋宁死”的理想 在北美造成空前的舆论影响,在当时仅 200 万居民的情况下,《常识》的总销量 达 50 万册。1776 年 7 月,在潘恩的影响下,北美十三州的代表齐集一堂,审议 并通过了杰斐逊、富兰克林等人起草的《独立宣言》。由此,北美独立革命正式 拉开了序幕
纵观历史,先驱者自身的待遇永远与其思想的影响不成正比。《常识》出版后, 潘恩投笔从戎,加入格林将军的志愿部队,曾在军队士气败落之际推出《美国危 机》鼓舞人心。但北美战争结束后,他却受到排挤。后来不得不避居英、法。 1789年,他参与法国大革命,成为领袖之一,但因为政见相左(潘恩反对处死路 易十六),被罗伯斯庇尔投入监狱。数年后,他几经周折返回美国,也是应者寥 寥。1809年,这位美式政体的开创者孤独地死于纽约,身后竞乏人送葬。不能 不说,这是历史和潘恩开的残酷玩笑 相关链接 ①《常识》一出,震聋发聩,犹如划破黑夜的枪声。一家英国报纸惊叹:“《常 识》无人不读。凡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改变了态度,哪怕是一小时之前,他还是 个强烈反对独立思想的人。”华盛顿曾承认这本书在“很多人心里,包括他自己 在内,引起了一种巨大的变化”。(朱学勤《书斋里的革命》) ②因此,让我们不要怀着猜疑的或疑惑的心理互相观望,而是每人要把真挚的 友谊之手伸给街坊,来共同划一条界线,这条界线像特赦令一样,将不去追究以 前的各种纷争。让独立党和托利党的名称消灭了吧;让人们在我们中间听到的名 字,只是属于良好的公民、坦率舜口坚强的朋友、人权与自由和独立的北美联邦 的勇敢的拥护者吧。(托马斯·潘恩《常识》)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1776年之前,由于对英国政府不满,潘恩一直把自己的姓写成“Pain(痛 苦)”,避难到美国后,他以“Pain”为笔名发表了《常识》。 B.潘恩从政府起源说起,否定国王权威,宣扬独立,对推动北美人民走上公 开独立道路意义重大。 C.林肯、杰斐逊、富兰克林、华盛顿、罗伯斯庇尔等人都阅读过潘恩的《常 识》,并深受其影响。 D.潘恩一生颠沛流离于英、美、法三国,对美、法革命做出重大贡献,北美 战争结束后,深受广大美国人民的拥戴 B(A项与原文不符,原文写道他以“一个英国人”的名义出版了《常识》, 而非以“Pain”为笔名。C项,从链接材料一可知华盛顿阅读过潘恩的《常识》, 并深受其影响,其他几个人物无从知晓。D项,“北美战争结束后,深受广大美 国人民的拥戴”文中未提及。) 5.作者为什么说潘恩是被历史辜负的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6.“纵观历史,先驱者自身的待遇永远与其思想的影响不成正比”,请联系文 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黑头冯骥才 黑头是条好狗,但不是那种常说的舍命救主的忠犬、义犬,这是一条除了它再 没第二条的狗。 它刚打北大关一带街头那些野狗里出现时,还是个小崽子,太丑 黑头是条菜狗—一那模样,说它都怕脏了舌头!白底黑花,花也没样儿 像烂墨点子,东一块西一块;脑袋整个是黑的,黑得看不见眼睛,只一口白牙 中间耷拉出一小截红舌头。不光人见人嫌,野狗们也不搭理它
纵观历史,先驱者自身的待遇永远与其思想的影响不成正比。《常识》出版后, 潘恩投笔从戎,加入格林将军的志愿部队,曾在军队士气败落之际推出《美国危 机》鼓舞人心。但北美战争结束后,他却受到排挤。后来不得不避居英、法。 1789 年,他参与法国大革命,成为领袖之一,但因为政见相左(潘恩反对处死路 易十六),被罗伯斯庇尔投入监狱。数年后,他几经周折返回美国,也是应者寥 寥。1809 年,这位美式政体的开创者孤独地死于纽约,身后竞乏人送葬。不能 不说,这是历史和潘恩开的残酷玩笑。 相关链接: ①《常识》一出,震聋发聩,犹如划破黑夜的枪声。一家英国报纸惊叹:“《常 识》无人不读。凡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改变了态度,哪怕是一小时之前,他还是一 个强烈反对独立思想的人。”华盛顿曾承认这本书在“很多人心里,包括他自己 在内,引起了一种巨大的变化”。(朱学勤《书斋里的革命》) ②因此,让我们不要怀着猜疑的或疑惑的心理互相观望,而是每人要把真挚的 友谊之手伸给街坊,来共同划一条界线,这条界线像特赦令一样,将不去追究以 前的各种纷争。让独立党和托利党的名称消灭了吧;让人们在我们中间听到的名 字,只是属于良好的公民、坦率舜口坚强的朋友、人权与自由和独立的北美联邦 的勇敢的拥护者吧。(托马斯•潘恩《常识》)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1776 年之前,由于对英国政府不满,潘恩一直把自己的姓写成“Pain(痛 苦)”,避难到美国后,他以“Pain”为笔名发表了《常识》。 B.潘恩从政府起源说起,否定国王权威,宣扬独立,对推动北美人民走上公 开独立道路意义重大。 C.林肯、杰斐逊、富兰克林、华盛顿、罗伯斯庇尔等人都阅读过潘恩的《常 识》,并深受其影响。 D.潘恩一生颠沛流离于英、美、法三国,对美、法革命做出重大贡献,北美 战争结束后,深受广大美国人民的拥戴。 B(A 项与原文不符,原文写道他以“一个英国人”的名义出版了《常识》, 而非以“Pain”为笔名。C 项,从链接材料一可知华盛顿阅读过潘恩的《常识》, 并深受其影响,其他几个人物无从知晓。D 项,“北美战争结束后,深受广大美 国人民的拥戴”文中未提及。) 5.作者为什么说潘恩是被历史辜负的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 分) 6.“纵观历史,先驱者自身的待遇永远与其思想的影响不成正比”,请联系文 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黑 头 冯骥才 黑头是条好狗,但不是那种常说的舍命救主的忠犬、义犬,这是一条除了它再 没第二条的狗。 它刚打北大关一带街头那些野狗里出现时,还是个小崽子,太丑! 黑头是条菜狗——那模样,说它都怕脏了舌头!白底黑花,花也没样儿, 像烂墨点子,东一块西一块;脑袋整个是黑的,黑得看不见眼睛,只一口白牙, 中间耷拉出一小截红舌头。不光人见人嫌,野狗们也不搭理它
北大关顶大的商号是隆昌海货店,专门营销海虾河蟹湖鱼江鳖,远近驰名。店 里一位老伙计商大爷,打小在隆昌当学徒,后当伙计,干了一辈子,如今六十多 岁,称得上这店里的元老。他见黑头皮包骨头,瘦得可怜,便时不时叫小伙计扔 块鱼头给它。狗吃肉不吃鱼,尤其不吃生鱼,怕腥;但这小崽子却领商大爷的情, 就是不吃也咬上几口,再朝商大爷叫两声,摇摇尾巴走开。这叫商大爷动了心。 日子一久,有了交情,模样丑不丑也就不碍事了。 一天商大爷下班回家,这小崽子竞跟在他后边。黑头一直跟着他,距离拉得不近 不远,也不出声,直送他到家门口。 商大爷开门进去,扭头一看,黑头就蹲在门边的槐树下边一动不动地瞧着他。商 大爷没理它。第二天傍晚下班回家时,黑头不知什么时候又出来了,又是一直跟 着商大爷,不声不响送商大爷回家。一连三天,商大爷明白这小崽子的心思,回 到家把院门一敞说:“进来吧,我养你了。”黑头就成了商家的一员。 商大爷日子宽裕,很快把黑头喂得壮了起来,一年成大狗,两年大得吓人,它那 黑脑袋竟比小孩的脑袋还大,白牙更尖,红舌更长。它很少叫,商大爷明白,咬 人的狗都不叫.所以从不叫它出门,即便它不咬人,也怕它吓着人。 其实黑头很懂人事,它好像知道自己模样凶,决不出院门,也决不进房门.整天 守在院门里厉门外。每有客人来串门,它必趴下,把半张脸埋在前爪后边,不叫 人看.怕吓着人,耳朵却竖着,眼睛睁得挺圆,决不像那种好逞能的家犬,一来 人就咋呼半天。可是一天半夜有个贼翻墙进院,它扑过去几下就把那贼制服。这 叫商大爷知道它不是吃闲饭的,看家护院,非它莫属。 商大爷常说黑头这东西有报恩之心,很懂事,知道怎么“做事”。商大爷这种在 老店里干了一辈子的人,讲礼讲面、讲规矩、讲分寸,这狗合他的性情,所以叫 他喜欢。只要别人夸赞他的黑头,商大爷必眉开眼笑,好像人家夸他孩子。 可是,一次黑头惹了祸,而且是大祸。 那些天,商大爷家西边的厢房落架翻修,请一帮泥瓦匠和木工,搬砖运灰,里里 外外忙活。他家平时客人不多,偶尔来人串门多是熟人,大门向来都是闭着,从 没这样大敞四开,而且进进出出全是生脸。黑头没见过这种场面,如临大敌,浑 身的毛全竖起来,但又不能出头露面吓着人,便天天猫在东屋前,连盹儿也不敢 打。七八天过去,老屋落架。待到上梁那天,商大爷请人来在大梁上贴了符纸, 拴上红绸,众人使力吆喝,把大梁抬上去摆正,跟着放一大挂雷子鞭,立时引来 群外边看热闹的孩子连喊带叫拥了进来 黑头以为出了事,突然腾身蹿跃出来,孩子们一见这黑头花身、张牙舞爪、凶神 恶煞般的怪物,吓得转身就跑。外边的往里拥,里边的往外挤,门里门外混成一 团,跟着就听见孩子又叫又哭。 商大爷跑过去一瞧,一个邻居家的男孩儿被挤倒,脑袋撞上石头门墩,开了口子 冒出血来。邻居家大人赶来一看不高兴了,迎面给商大爷来了两句:“使狗吓唬 人一一吗人?” 商大爷是讲礼讲面的人,自己缺理,人家话不好听,也得受着:一边叫家里人陪 着孩子去瞧大夫,一边回到院里安顿受了惊扰的修房工人 这时,他扭头一眼瞧见黑头,心火冒起,拾起一根竿子两步过去,给黑头狠狠 竿子,骂道:“畜生就是畜生,我一辈子和人好礼好面,你把我的面子丢尽了!” 黑头站那儿没动,两眼直盯着商大爷看,忽然转身夺门而去,一溜烟儿就跑没了 商大爷把竿子一扔说:“滚吧,打今儿起别再回来,原本不就是条丧家犬吗?
北大关顶大的商号是隆昌海货店,专门营销海虾河蟹湖鱼江鳖,远近驰名。店 里一位老伙计商大爷,打小在隆昌当学徒,后当伙计,干了一辈子,如今六十多 岁,称得上这店里的元老。他见黑头皮包骨头,瘦得可怜,便时不时叫小伙计扔 块鱼头给它。狗吃肉不吃鱼,尤其不吃生鱼,怕腥;但这小崽子却领商大爷的情, 就是不吃也咬上几口,再朝商大爷叫两声,摇摇尾巴走开。这叫商大爷动了心。 日子一久,有了交情,模样丑不丑也就不碍事了。 一天商大爷下班回家,这小崽子竞跟在他后边。黑头一直跟着他,距离拉得不近 不远,也不出声,直送他到家门口。 商大爷开门进去,扭头一看,黑头就蹲在门边的槐树下边一动不动地瞧着他。商 大爷没理它。第二天傍晚下班回家时,黑头不知什么时候又出来了,又是一直跟 着商大爷,不声不响送商大爷回家。一连三天,商大爷明白这小崽子的心思,回 到家把院门一敞说:“进来吧,我养你了。”黑头就成了商家的一员。 商大爷日子宽裕,很快把黑头喂得壮了起来,一年成大狗,两年大得吓人,它那 黑脑袋竟比小孩的脑袋还大,白牙更尖,红舌更长。它很少叫,商大爷明白,咬 人的狗都不叫.所以从不叫它出门,即便它不咬人,也怕它吓着人。 其实黑头很懂人事,它好像知道自己模样凶,决不出院门,也决不进房门.整天 守在院门里厉门外。每有客人来串门,它必趴下,把半张脸埋在前爪后边,不叫 人看.怕吓着人,耳朵却竖着,眼睛睁得挺圆,决不像那种好逞能的家犬,一来 人就咋呼半天。可是一天半夜有个贼翻墙进院,它扑过去几下就把那贼制服。这 叫商大爷知道它不是吃闲饭的,看家护院,非它莫属。 商大爷常说黑头这东西有报恩之心,很懂事,知道怎么“做事”。商大爷这种在 老店里干了一辈子的人,讲礼讲面、讲规矩、讲分寸,这狗合他的性情,所以叫 他喜欢。只要别人夸赞他的黑头,商大爷必眉开眼笑,好像人家夸他孩子。 可是,一次黑头惹了祸,而且是大祸。 那些天,商大爷家西边的厢房落架翻修,请一帮泥瓦匠和木工,搬砖运灰,里里 外外忙活。他家平时客人不多,偶尔来人串门多是熟人,大门向来都是闭着,从 没这样大敞四开,而且进进出出全是生脸。黑头没见过这种场面,如临大敌,浑 身的毛全竖起来,但又不能出头露面吓着人,便天天猫在东屋前,连盹儿也不敢 打。七八天过去,老屋落架。待到上梁那天,商大爷请人来在大梁上贴了符纸, 拴上红绸,众人使力吆喝,把大梁抬上去摆正,跟着放一大挂雷子鞭,立时引来 一群外边看热闹的孩子连喊带叫拥了进来。 黑头以为出了事,突然腾身蹿跃出来,孩子们一见这黑头花身、张牙舞爪、凶神 恶煞般的怪物,吓得转身就跑。外边的往里拥,里边的往外挤,门里门外混成一 团,跟着就听见孩子又叫又哭。 商大爷跑过去一瞧,一个邻居家的男孩儿被挤倒,脑袋撞上石头门墩,开了口子 冒出血来。邻居家大人赶来一看不高兴了,迎面给商大爷来了两句:“使狗吓唬 人——吗人?” 商大爷是讲礼讲面的人,自己缺理,人家话不好听,也得受着;一边叫家里人陪 着孩子去瞧大夫,一边回到院里安顿受了惊扰的修房工人。 这时,他扭头一眼瞧见黑头,心火冒起,拾起一根竿子两步过去,给黑头狠狠一 竿子,骂道:“畜生就是畜生,我一辈子和人好礼好面,你把我的面子丢尽了!” 黑头站那儿没动,两眼直盯着商大爷看,忽然转身夺门而去,一溜烟儿就跑没了。 商大爷把竿子一扔说:“滚吧,打今儿起别再回来,原本不就是条丧家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