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用社会分析的方法来透视中国社会各阶层,《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作 品全面反映了中国三十年代社会的广阔面貌,反映了社会主要的三个阶层的生活 及挣扎和衰落的过程。小说的理性很强,因此被称为社会分析小说。 《子夜》发表于1933年,原名《夕阳》,原署名“逃墨馆主 《子夜》所写人物众多,可以说是三教九流无所不包,有资产阶级,有工人 阶级,有地主,有知识分子,有军人和家庭主妇,甚至街头的地痞流氓。 而主要的人物是民族资本家吴荪甫。 吴荪甫是1920-3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他具有民族企业家的头脑 和雄才大略:具有铁的手腕和硬干的胆量。他兼并朱吟秋的工厂不择手段,镇压 工人冷酷无情。吴荪甫受到过典型的欧洲资本主义教育,精通资产阶级的政治经 济学,他做事果断:具有振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雄心。他卖掉家乡的土地 投资办厂,希望中国人生产的商品占领中国的城市和乡村;他敢于冒险,敢于在 中国资本主义不景气的情况下,卖地办厂,冒险与赵伯韬合作,甚至为了与赵决 雌雄,抵押工厂。是个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铁碗人物 但他们的性格又充满了矛盾性与复杂性 从个体性格来说,他刚强、果断,但一旦遇到挫折就显示出脆弱、沮丧的另 外一面。他平素生活态度矜持、严谨,但一旦失败就流露出平庸腐朽的一面。从 社会性格来说,更是呈现出两面性,发展民族工业的勃勃雄心和民族主义的豪情 和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政府的某种程度的妥协与依赖;果敢与专断的个性与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先天的软弱性:“实业救国”的理想与压榨工人。盘剥乡村的行动 以及害怕工农,仇恨革命运动的心理:资产阶级的思想教养与残存的封建意识, 等等。 形象的意义 ①吴荪甫的悲剧来自民族资产阶级在30年代初期可悲的历史处境中所受的 社会各种经济。政治和阶级力量相抗衡而产生的合力。②小说通过人物的命运, 揭示了三十年代初中国社会的现实及城乡阶级关系;揭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二重 性及其破产的必然性。③说明在帝国主义压迫和国民党政权统治下,资本主义道 路是走不通的,形象地驳斥了在当时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论战中,托派所宣扬的中 国已经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谬论”。 这部作品中的另外一个重要人物是资本家赵伯韬。他是192030年代中国买 办资本家的典型。在小说中是作为吴荪甫的对立形象出现的,这是美国帝国主义 豢养而为其服务的掮客。作者着重刻划了他在投资市场的活动。他给人最深刻的 印象是诡诈,他设置圈套勾引吴荪甫加入“多头”的秘密组织,合伙经营公债投 机生意,然而又勾结国民党政府、军阀操纵股市,使吴血本无归。在私生活方面 更加荒淫无耻。他自己恬不知耻地说:会“扒进各样的女人”。这家伙玩弄女人包 括:聪明、无知年仅17岁的冯媚卿,稳健、有谋略的年轻寡妇刘玉英,轻佻放荡 又有姿色的交际花徐曼丽。总之,这是一个坏得连自己都没有感觉的买办资本家 屠维岳:这是骄矜自负的狗腿子。他自恃很有才能,他同吴荪甫侃侃而谈时 “姿态大方”,“毫无畏怯的态度”。这种过分镇定倔强的态度,与他的生活地位是 很不相称的。在对待工人中,他显得很有谋略,很有手腕。 其他人物:工人领袖张阿新,性格可爱但缺乏斗争经验的;资产阶级理论家 知识分子范博文,想调停老赵和老吴之间的矛盾,但又显得十分的可笑。此外
11 说用社会分析的方法来透视中国社会各阶层,《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作 品全面反映了中国三十年代社会的广阔面貌,反映了社会主要的三个阶层的生活 及挣扎和衰落的过程。小说的理性很强,因此被称为社会分析小说。 《子夜》发表于 1933 年,原名《夕阳》,原署名“逃墨馆主”。 《子夜》所写人物众多,可以说是三教九流无所不包,有资产阶级,有工人 阶级,有地主,有知识分子,有军人和家庭主妇,甚至街头的地痞流氓。 而主要的人物是民族资本家吴荪甫。 吴荪甫是 1920—30 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他具有民族企业家的头脑 和雄才大略;具有铁的手腕和硬干的胆量。他兼并朱吟秋的工厂不择手段,镇压 工人冷酷无情。吴荪甫受到过典型的欧洲资本主义教育,精通资产阶级的政治经 济学,他做事果断;具有振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雄心。他卖掉家乡的土地, 投资办厂,希望中国人生产的商品占领中国的城市和乡村;他敢于冒险,敢于在 中国资本主义不景气的情况下,卖地办厂,冒险与赵伯韬合作,甚至为了与赵决 一雌雄,抵押工厂。是个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铁碗人物。 但他们的性格又充满了矛盾性与复杂性。 从个体性格来说,他刚强、果断,但一旦遇到挫折就显示出脆弱、沮丧的另 外一面。他平素生活态度矜持、严谨,但一旦失败就流露出平庸腐朽的一面。从 社会性格来说,更是呈现出两面性,发展民族工业的勃勃雄心和民族主义的豪情, 和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政府的某种程度的妥协与依赖;果敢与专断的个性与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先天的软弱性;“实业救国”的理想与压榨工人。盘剥乡村的行动 以及害怕工农,仇恨革命运动的心理;资产阶级的思想教养与残存的封建意识, 等等。 形象的意义: ①吴荪甫的悲剧来自民族资产阶级在 30 年代初期可悲的历史处境中所受的 社会各种经济。政治和阶级力量相抗衡而产生的合力。 ②小说通过人物的命运, 揭示了三十年代初中国社会的现实及城乡阶级关系;揭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二重 性及其破产的必然性。③说明在帝国主义压迫和国民党政权统治下,资本主义道 路是走不通的,形象地驳斥了在当时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论战中,托派所宣扬的中 国已经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谬论”。 这部作品中的另外一个重要人物是资本家赵伯韬。他是 1920—30 年代中国买 办资本家的典型。在小说中是作为吴荪甫的对立形象出现的,这是美国帝国主义 豢养而为其服务的掮客。作者着重刻划了他在投资市场的活动。他给人最深刻的 印象是诡诈,他设置圈套勾引吴荪甫加入“多头”的秘密组织,合伙经营公债投 机生意,然而又勾结国民党政府、军阀操纵股市,使吴血本无归。在私生活方面 更加荒淫无耻。他自己恬不知耻地说:会“扒进各样的女人”。这家伙玩弄女人包 括:聪明、无知年仅 17 岁的冯媚卿,稳健、有谋略的年轻寡妇刘玉英,轻佻放荡 又有姿色的交际花徐曼丽。总之,这是—个坏得连自己都没有感觉的买办资本家。 屠维岳:这是骄矜自负的狗腿子。他自恃很有才能,他同吴荪甫侃侃而谈时, “姿态大方”,“毫无畏怯的态度”。这种过分镇定倔强的态度,与他的生活地位是 很不相称的。在对待工人中,他显得很有谋略,很有手腕。 其他人物:工人领袖张阿新,性格可爱但缺乏斗争经验的;资产阶级理论家 知识分子范博文,想调停老赵和老吴之间的矛盾,但又显得十分的可笑。此外
还刻画其他的人物诸如工人、农民、尤其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等各类人物 小说以1930年5、6月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 吴荪甫为中心,描写了当时中固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通过吴荪甫与买办资产 阶级既联合又斗争这条主线,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下,国民党军阀 间的大规模内战中,民族工业破产,农村经济凋蔽,民不聊生的情景;通过吴荪 甫与工人的矛盾,揭露了民族资产阶级为了自保,加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讴歌 了工人阶级的革命精神;通过吴荪甫与双桥镇农民的冲突,揭露了民族资产阶级 与封建地主阶级共同压迫农民的罪行,表现了农民运动的波澜壮阔,从而展现了 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从城市到农村的广阔社会面貌。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 要矛盾,说明在帝国主义压迫和国民党政府统治下,资本主义道路是走不通的, 形象地驳斥了中国托洛茨基派的“谬论”。 在艺术上,这是一部典型的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 (1)作品采用了典型化和类型化的手法来塑造人物。作品将人物分为若干类 型,资本家,知识分子,农民等。而在资本家中又分为买办资本家、民族资本家 和小资本家等。分别赋予他们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性格。广阔的社会背景,复杂的 人物关系。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刻划人物性格,如吴荪甫就是通过他在政治斗争 经济活动以及家庭生活各个方面的纠葛,或以简洁有力的叙述,或以音容笑貌 或借助于一连串的故事,或利用环境的变幻,细致地表现了他的名种不同的心理 活动,突出他的色厉内荏的性格。 (2)生动细腻的人物心理:既善于以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心理状态,又 善于对人物进行心理分析,同时还善于用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例如当吴荪甫 听说公债投机失败后与老妈子苟且的场面的叙述,典型反衬出一贯谨严的强人吴 荪甫的颓唐的心理和脆弱的性格 (3)个性化的语言;不仅人物语言个性化,而且作品的叙述语言也体现出人 物的个性气质。人物语言是对白口语化,不过由于某些人物身份的关系,在一定 的场合也使用文言及半白半欧化语言,二是人物对话大多有个性特征;吴荪甫语 多专横尖刻:赵伯韬则老辣机诈;屠维岳则舒缓自如,语中有刺:范博文则消极 颓废。叙述语言,雄健而又精细,以第一章中吴老太爷进入大上海最为典型 (4)宏大严谨的结构:场面宏大,头绪繁多。作品既写了乡村,写了乡村混 乱的农民暴动:又写了城市,写了城市中资产阶级的阿谀我诈,写了城市中工人 的罢工,写了城市中的知识分子的纸醉金迷。作品虽然线索众多,但主次分明 在城市和乡村这两大线索中,以城市为主;在城市的众多线索之中,又以资本家 之间的争斗为主。而且作品前后呼应,回旋开合,运用自如 (5)很强的理性色彩。从写作过程到作品的架构等体现了理性控制的成分。 作品中对赵伯韬的丑化和对吴荪甫社会性格两面性的刻画都体现了很强的无产阶 级革命观念。更不要说,给吴荪甫所设计的失败的结局就是为了参与当时的中国 社会性质问题论争了 六.《家》赏析 《家》是巴金的长篇小说代表作 巴金(1904-)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早年留学法国。主要
12 还刻画其他的人物诸如工人、农民、尤其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等各类人物。 小说以 1930 年 5、6 月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 吴荪甫为中心,描写了当时中固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通过吴荪甫与买办资产 阶级既联合又斗争这条主线,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下,国民党军阀 间的大规模内战中,民族工业破产,农村经济凋蔽,民不聊生的情景;通过吴荪 甫与工人的矛盾,揭露了民族资产阶级为了自保,加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讴歌 了工人阶级的革命精神;通过吴荪甫与双桥镇农民的冲突,揭露了民族资产阶级 与封建地主阶级共同压迫农民的罪行,表现了农民运动的波澜壮阔,从而展现了 20 年代末到 30 年代初从城市到农村的广阔社会面貌。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 要矛盾,说明在帝国主义压迫和国民党政府统治下,资本主义道路是走不通的, 形象地驳斥了中国托洛茨基派的“谬论”。 在艺术上,这是—部典型的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 (1)作品采用了典型化和类型化的手法来塑造人物。作品将人物分为若干类 型,资本家,知识分子,农民等。而在资本家中又分为买办资本家、民族资本家 和小资本家等。分别赋予他们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性格。广阔的社会背景,复杂的 人物关系。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刻划人物性格,如吴荪甫就是通过他在政治斗争、 经济活动以及家庭生活各个方面的纠葛,或以简洁有力的叙述,或以音容笑貌, 或借助于一连串的故事,或利用环境的变幻,细致地表现了他的名种不同的心理 活动,突出他的色厉内荏的性格。 (2)生动细腻的人物心理:既善于以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心理状态,又 善于对人物进行心理分析,同时还善于用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例如当吴荪甫 听说公债投机失败后与老妈子苟且的场面的叙述,典型反衬出一贯谨严的强人吴 荪甫的颓唐的心理和脆弱的性格。 (3)个性化的语言;不仅人物语言个性化,而且作品的叙述语言也体现出人 物的个性气质。人物语言是对白口语化,不过由于某些人物身份的关系,在—定 的场合也使用文言及半白半欧化语言,二是人物对话大多有个性特征;吴荪甫语 多专横尖刻;赵伯韬则老辣机诈;屠维岳则舒缓自如,语中有刺;范博文则消极 颓废。叙述语言,雄健而又精细,以第一章中吴老太爷进入大上海最为典型。 (4)宏大严谨的结构:场面宏大,头绪繁多。作品既写了乡村,写了乡村混 乱的农民暴动;又写了城市,写了城市中资产阶级的阿谀我诈,写了城市中工人 的罢工,写了城市中的知识分子的纸醉金迷。作品虽然线索众多,但主次分明。 在城市和乡村这两大线索中,以城市为主;在城市的众多线索之中,又以资本家 之间的争斗为主。而且作品前后呼应,回旋开合,运用自如。 (5)很强的理性色彩。从写作过程到作品的架构等体现了理性控制的成分。 作品中对赵伯韬的丑化和对吴荪甫社会性格两面性的刻画都体现了很强的无产阶 级革命观念。更不要说,给吴荪甫所设计的失败的结局就是为了参与当时的中国 社会性质问题论争了。 六.《家》赏析 《家》是巴金的长篇小说代表作。 巴金(1904—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早年留学法国。主要
作品有《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憩园》和《寒夜》等 家》原名《激流》,因在这部作品之后,作家又写出了续篇《春》《秋》,才 将三部合在一起,合称《激流三部曲》 《家》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四川成都为背景,写了大家族高公馆三代中的四类 人物: 一类是封建大家庭的维护者,老一代如高老太爷。高老太爷专制,冷酷,虚 伪。对下人极为冷血,把鸣凤送给冯乐山,导致鸣凤投水自尽;对孙子包办婚姻 但对他所行使的一切封建行为以及他所维护的封建制度充满了自信。 一类封建大家庭的维持者,如高克明、高觉新。高克明的身份是个律师,很 显然受到了新的教育,这使他与他的那些兄弟们比起来决然的不同:但是由于长 兄的缺席,他自觉地充当起了长兄的职责。但是,他十分明了大家庭的命运,但 是又不能不承担起维持者的责任。具有相同性格内涵,而在作品中形象更加丰富 的是第三代的老大,即长房长孙高觉新。他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他的性格 是在历史的特殊阶段中双重文化塑造的结果。一方面,他受过新式教育,对于化 学很感兴趣,想去上海。北京和国外去上大学,庇护反抗的弟弟们。另一方面 他出身豪门望族,受封建主义思想的熏陶。形成了他较深的封建传统思想。长房 长孙的特殊地位和责任都将他推向了历史牺牲品的处境。使他成为家中的最大受 害者,爱情丧失,妻子死于非命,理想幻灭,青春被无谓扼杀。他清醒但又软弱, 隐忍使他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和牺牲品。所以依照他的性格逻辑,他最后应该是走 向“自杀”,但作者却在结尾和《春》《秋》中让他一反常态,成为一个反抗者。 作者通过这一形象在于告诉读者,这样的路“不该走”。 类是封建大家庭中的败家子,如叔叔辈的克安、克定。他们吃喝嫖赌,既 荒淫无耻,又极端的不孝 一类是封建大家庭的反抗者,如觉慧、觉民。其中最主要是觉慧。他是高公 馆大胆而幼稚的叛徒。他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嫉恶如仇。大胆叛逆 追求光明。关心社会进步,国家的前途。积极投身于社会活动。但他又有“幼稚 的一面,发现在对所对抗的敌人的腐朽性和吃人本质缺乏足够的认识,过高地估 计了个人反抗的作用。但正是他的幼稚,才显示他的人情味。作者通过这样的形 象告诉读者“应该走”这样的路。这一形象与觉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再一类是那些封建大家庭的受害者,如梅、瑞珏和鸣凤等女性。这些女性美 丽,但却遭遇了不幸。正是通过美的毁灭,作品很好地控诉了封建家族的罪恶。 而在这些上述的这些形象中,最为鲜明的是高觉慧和高觉新。 巴金在谈到《家》的创作时曾经说过,他写作这部长篇小说的目的是“我控 诉”。作品通过一系列美好生命的毁灭,控诉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和腐朽,控诉了封 建家庭的罪恶。描写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反抗。 艺术特色 (1)典型化的方法 (2)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高觉新的复杂的性格 (3)浓郁的抒情色彩。平易、平白的文字,洋溢着浓郁的情感 (4)心理描写。例如作品对于鸣凤初恋心态的描写就很好地呈现了这个初恋的女 孩子对于异性之爱的既惊又喜,以及青春期的萌动和羞涩
13 作品有《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憩园》和《寒夜》等。 《家》原名《激流》,因在这部作品之后,作家又写出了续篇《春》《秋》,才 将三部合在一起,合称《激流三部曲》。 《家》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四川成都为背景,写了大家族高公馆三代中的四类 人物: 一类是封建大家庭的维护者,老一代如高老太爷。高老太爷专制,冷酷,虚 伪。对下人极为冷血,把鸣凤送给冯乐山,导致鸣凤投水自尽;对孙子包办婚姻。 但对他所行使的一切封建行为以及他所维护的封建制度充满了自信。 一类封建大家庭的维持者,如高克明、高觉新。高克明的身份是个律师,很 显然受到了新的教育,这使他与他的那些兄弟们比起来决然的不同;但是由于长 兄的缺席,他自觉地充当起了长兄的职责。但是,他十分明了大家庭的命运,但 是又不能不承担起维持者的责任。具有相同性格内涵,而在作品中形象更加丰富 的是第三代的老大,即长房长孙高觉新。他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他的性格 是在历史的特殊阶段中双重文化塑造的结果。一方面,他受过新式教育,对于化 学很感兴趣,想去上海。北京和国外去上大学,庇护反抗的弟弟们。另一方面: 他出身豪门望族,受封建主义思想的熏陶。形成了他较深的封建传统思想。长房 长孙的特殊地位和责任都将他推向了历史牺牲品的处境。使他成为家中的最大受 害者,爱情丧失,妻子死于非命,理想幻灭,青春被无谓扼杀。他清醒但又软弱, 隐忍使他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和牺牲品。所以依照他的性格逻辑,他最后应该是走 向“自杀”,但作者却在结尾和《春》《秋》中让他一反常态,成为一个反抗者。 作者通过这一形象在于告诉读者,这样的路“不该走”。 一类是封建大家庭中的败家子,如叔叔辈的克安、克定。他们吃喝嫖赌,既 荒淫无耻,又极端的不孝。 一类是封建大家庭的反抗者,如觉慧、觉民。其中最主要是觉慧。他是高公 馆大胆而幼稚的叛徒。他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嫉恶如仇。大胆叛逆, 追求光明。关心社会进步,国家的前途。积极投身于社会活动。但他又有“幼稚” 的一面,发现在对所对抗的敌人的腐朽性和吃人本质缺乏足够的认识,过高地估 计了个人反抗的作用。但正是他的幼稚,才显示他的人情味。作者通过这样的形 象告诉读者“应该走”这样的路。这一形象与觉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再一类是那些封建大家庭的受害者,如梅、瑞珏和鸣凤等女性。这些女性美 丽,但却遭遇了不幸。正是通过美的毁灭,作品很好地控诉了封建家族的罪恶。 而在这些上述的这些形象中,最为鲜明的是高觉慧和高觉新。 巴金在谈到《家》的创作时曾经说过,他写作这部长篇小说的目的是“我控 诉”。作品通过一系列美好生命的毁灭,控诉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和腐朽,控诉了封 建家庭的罪恶。描写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反抗。 艺术特色: (1)典型化的方法。 (2)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高觉新的复杂的性格。 (3)浓郁的抒情色彩。平易、平白的文字,洋溢着浓郁的情感。 (4)心理描写。例如作品对于鸣凤初恋心态的描写就很好地呈现了这个初恋的女 孩子对于异性之爱的既惊又喜,以及青春期的萌动和羞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