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的屈辱历史相联系。是那种虽然破落,但还自认为是天朝上国的鸵鸟精神的折 射:它也是中国小农经济社会的产物。中国小生产者的保守落后、不觉悟等弱点 使阿Q这样的农民更容易染上“精神胜利法”。同时,阿Q的性格还与传统的儒家 文化尤其是道家和释家文化相连接。回避现实和不敢面对现实,是阿Q和传统的 道家和释家文化的相通点 《阿Q正传》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鲁迅写作这部小说的目的,就是要揭露 国民的劣根性”,因此,阿Q的性格就是现代中国国民性的象征。小说特通过阿 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揭露了中国的民族劣根性,揭示了病态社会人们的病苦, “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阿Q时代属于过去,但阿Q性格包含的内容并未绝迹 所以现在阿Q是现代中国国民的灵魂。鲁迅对阿Q性格的揭露,意在对整个旧社 会的批判,对整个旧的意识形态的批判。这体现了鲁迅深刻的启蒙主义的思想。 《阿Q正传》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1)采用了典型化的手法。这里的典型化具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塑造人 物的基本手法。鲁迅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中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 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 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 往往是嘴再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这部作品中 的阿Q形象,作者说采用了这种“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手法,将众多不同 的人物的突出的特点综合起来,然后进行化合创造,从而创造出全新的形象。二 是采用了现实主义文学基本创作方法。作品所塑造的阿Q这个形象具有符号的意 义,因为他不仅是阿Q这一个体,而同时也是“国民性”的浓缩体;他所生活的 环境也具有高度的历史概括性,从中可以窥见中国辛亥革命前后的历史状况,人 性状况。 (2)叙述体的结构。对诸如《水浒传》等中国传统小说的叙述方式的继承, 但又加入了现代的精神分析的对人的精神的深度透视。作品中的“序”“优胜记略” “续优胜记略”“生计问题”等是众多故事/事迹的并行排列、堆积,各个故事之 间缺乏有效的时间联系,因此都是空间性的叙事。只有到了“革命”和“不准革 命”尤其到了结尾“大团圆”,才进入一种时间的流程,形成时间性叙事。 (3)犀利的幽默和讽刺。在小说的批判与讽刺特色方面,小说不仅有头尾两 部分议论,而且其他诸多地方都穿插有议论,这些议论具有批判与讽刺特色,是 突出主题和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部分。例如,小说开头关于作品的名目和阿Q的 性格、籍贯的探讨和借题发挥,一方面对儒家的“正名说”,旧社会的阔人和立言 的人,以及有历史癖和考据癖的人进行了讽刺。另一方面,又写出了阿Q生活的 社会环境及其社会地位,因而与人物性格的刻画是密切相关的 (4)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首先表现在人物对话的性格化上。有时尽管是很 简单的几句话,却能准确的表现人物的身份和突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其次,小说 使用了不少古语,如“谁料博雅如此公”等,不仅简洁明了,而且给文章增加了 诙谐的意味和讽刺性。第三,语言包含幽默感,好用反语,喜欢夸张,如“老Q” 等;第四,使用了大量口语,如“儿子打老子”;最后,小说语言准确、鲜明、生 动,富于表现力 (5)游戏模仿的解构性。 在这部作品中,鲁迅先生首先选择的颠覆对象是封建传统文学中的“史传
6 略的屈辱历史相联系。是那种虽然破落,但还自认为是天朝上国的鸵鸟精神的折 射;它也是中国小农经济社会的产物。中国小生产者的保守落后、不觉悟等弱点 使阿 Q 这样的农民更容易染上“精神胜利法”。同时,阿 Q 的性格还与传统的儒家 文化尤其是道家和释家文化相连接。回避现实和不敢面对现实,是阿 Q 和传统的 道家和释家文化的相通点。 《阿 Q 正传》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鲁迅写作这部小说的目的,就是要揭露 “国民的劣根性”,因此,阿 Q 的性格就是现代中国国民性的象征。小说特通过阿 Q 身上的“精神胜利法”揭露了中国的民族劣根性,揭示了病态社会人们的病苦, “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 阿 Q 时代属于过去,但阿 Q 性格包含的内容并未绝迹, 所以现在阿 Q 是现代中国国民的灵魂。鲁迅对阿 Q 性格的揭露,意在对整个旧社 会的批判,对整个旧的意识形态的批判。这体现了鲁迅深刻的启蒙主义的思想。 《阿 Q 正传》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1)采用了典型化的手法。这里的典型化具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塑造人 物的基本手法。鲁迅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中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 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 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 往往是嘴再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这部作品中 的阿 Q 形象,作者说采用了这种“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手法,将众多不同 的人物的突出的特点综合起来,然后进行化合创造,从而创造出全新的形象。二 是采用了现实主义文学基本创作方法。作品所塑造的阿 Q 这个形象具有符号的意 义,因为他不仅是阿 Q 这一个体,而同时也是“国民性”的浓缩体;他所生活的 环境也具有高度的历史概括性,从中可以窥见中国辛亥革命前后的历史状况,人 性状况。 (2)叙述体的结构。对诸如《水浒传》等中国传统小说的叙述方式的继承, 但又加入了现代的精神分析的对人的精神的深度透视。作品中的“序”“优胜记略” “续优胜记略”“生计问题”等是众多故事/事迹的并行排列、堆积,各个故事之 间缺乏有效的时间联系,因此都是空间性的叙事。只有到了“革命”和“不准革 命”尤其到了结尾“大团圆”,才进入一种时间的流程,形成时间性叙事。 (3)犀利的幽默和讽刺。在小说的批判与讽刺特色方面,小说不仅有头尾两 部分议论,而且其他诸多地方都穿插有议论,这些议论具有批判与讽刺特色,是 突出主题和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部分。例如,小说开头关于作品的名目和阿 Q 的 性格、籍贯的探讨和借题发挥,一方面对儒家的“正名说”,旧社会的阔人和立言 的人,以及有历史癖和考据癖的人进行了讽刺。另一方面,又写出了阿 Q 生活的 社会环境及其社会地位,因而与人物性格的刻画是密切相关的。 (4)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首先表现在人物对话的性格化上。有时尽管是很 简单的几句话,却能准确的表现人物的身份和突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其次,小说 使用了不少古语,如“谁料博雅如此公”等,不仅简洁明了,而且给文章增加了 诙谐的意味和讽刺性。第三,语言包含幽默感,好用反语,喜欢夸张,如“老 Q” 等;第四,使用了大量口语,如“儿子打老子”;最后,小说语言准确、鲜明、生 动,富于表现力。 (5)游戏模仿的解构性。 在这部作品中,鲁迅先生首先选择的颠覆对象是封建传统文学中的“史传
文体。中国传统文学中,“传”的种类很繁多,如本纪、列传、自传、外传、内传、 大传和小传、家传,等等。这些所谓的“传”,不但等级森严,如皇帝用“本纪 体,大臣则用“列传”体,而且血缘意识浓厚,如家传、家谱专叙家族衍传家族 行状,专为后代“寻宗问祖”服务:更有甚者,中国史家虽然都崇奉“秉笔直书” 的修史之德,但这些“帝王将相的家谱”中却充斥着歌功颂德粉饰传主的虚浮之 词。另外,封建社会中,书写语言为地主知识分子所垄断,一般市民百姓本无缘 入“传”,如阿Q就不但被剥夺了姓赵的权利,而且连名字也不甚了了。海德格 尔说,语言是栖息的家园。不掌握语言文字,又没有在历史的语言中得到书写的 百姓,当然也就在历史的时空中被湮灭了。所以鲁迅说,中国的历史都是“帝王 将相的家谱”。鲁迅先生将一个没有姓名而仅仅剩代码的农民流浪汉入“传”,显 然是“有乖史法的”。尽管小说的“正传”是取自“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所谓‘闲 话休题言归正传’这一句套话里”,但这名目与古人所撰《书法正传》的“正传 字面上相混,而真正具有了史传的含义。它的语义实际上暗示了传统文化的所有 的“传”,皆是“歪传”。给阿Q这样的悲剧小人物作传,体现了鲁迅先生写作的 人民性特征。鲁迅不但给小人物阿Q阿作传,而且他的创作姿态也很“不恭”。 过去的中国史传,每叙述到传主,必正襟危坐,一副恭敬的姿态,语言的叙述语 调也因而显得滞重呆板。特别是那些所谓的“家传”更显示出祖宗崇拜和血缘家 族制度的偏执个性。鲁迅先生借用史传的物质外壳,采用诙谐、戏谑的反讽语调 来写阿Q,将传主置于被解剖客体的位置,从而调整了创作主体与形象主体的位 置,使二者不仅以平等对视,甚至从更高角度来进行俯视,这样就消解了史传的 崇拜意识,因而也使作家的文笔获得了更为广阔的游动空间。正调和反调皆相宜, 就打破了传统史传僵硬的文本外壳,史传也就成为一种活泼灵动的文体了。这样 史传的使用范围也被拓宽了,它不仅适用于帝王将相,也适用于贩夫走卒。在鲁 迅的仿制中,文体的血缘等级性也因而被解构了 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戏仿是全方位的。鲁迅在《阿Q正传》中还对传统的 章回体的结构和大团圆的形式进行了模仿。章回体小说是中国晚近时期流传最广 的一种文学叙述形式,它吸取了中国知识分子文化的诗词化的特征,追求一种平 衡的对仗。这种章回体在近代为鸳鸯蝴蝶派小说所大量运用,成为阻碍新文化传 播的一种形式。鲁迅在小说中,采用章回体分章分回的形式,来讲述阿Q的生命 历程。鲁迅对章回体的模仿,并在模仿中加以拆解,既达到了借助它流传的目的 又在使用中使之被解体。中国传统文学陈套,喜欢营造善有善报恶有恶的大团圆 的结尾,喜欢在“皆大欢喜”中使弱者得到麻醉的欢欣:文化中喜欢奉承别人福 禄寿喜,喜欢用“九”象征长寿。中国传统小说的喜剧性的大团圆结局,是中国 国民“十全十美”心理的表征,精神胜利法的典型体现。在艺术上,它形成了中 国文学的悲剧精神的长期匮乏。鲁迅对此所进行的仿制,使读者在截然相反的结 局中,在欢乐和悲哀的巨大落差中,在实际的悲哀与叙述的幸灾乐祸中,让阿Q 被绑缚杀场砍头,并设计出阿Q为圆圈—一画押没有画圆而遗憾的细节:尤其是 结尾,他故意将悲剧性的结局写成喜剧,让读者看到如此的“大团圆”和如此的 “九”是多么的可怜和可悲。 此外,还有情节结构安排的巧妙和细节描写的精彩。阿Q被逮捕时的夸张的 情节,阿Q向吴妈求爱以及阿Q与闲人等打架的细节,阿Q的“大团圆”结局等, 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具有别致的意味
7 文体。中国传统文学中,“传”的种类很繁多,如本纪、列传、自传、外传、内传、 大传和小传、家传,等等。这些所谓的“传”,不但等级森严,如皇帝用“本纪” 体,大臣则用“列传”体,而且血缘意识浓厚,如家传、家谱专叙家族衍传家族 行状,专为后代“寻宗问祖”服务;更有甚者,中国史家虽然都崇奉“秉笔直书” 的修史之德,但这些“帝王将相的家谱”中却充斥着歌功颂德粉饰传主的虚浮之 词。另外,封建社会中,书写语言为地主知识分子所垄断,一般市民百姓本无缘 入“传”,如阿 Q 就不但被剥夺了姓赵的权利,而且连名字也不甚了了。海德格 尔说,语言是栖息的家园。不掌握语言文字,又没有在历史的语言中得到书写的 百姓,当然也就在历史的时空中被湮灭了。所以鲁迅说,中国的历史都是“帝王 将相的家谱”。鲁迅先生将一个没有姓名而仅仅剩代码的农民流浪汉入“传”,显 然是“有乖史法的”。尽管小说的“正传”是取自“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所谓‘闲 话休题言归正传’这一句套话里”,但这名目与古人所撰《书法正传》的“正传” 字面上相混,而真正具有了史传的含义。它的语义实际上暗示了传统文化的所有 的“传”,皆是“歪传”。给阿 Q 这样的悲剧小人物作传,体现了鲁迅先生写作的 人民性特征。鲁迅不但给小人物阿 Q 阿作传,而且他的创作姿态也很“不恭”。 过去的中国史传,每叙述到传主,必正襟危坐,一副恭敬的姿态,语言的叙述语 调也因而显得滞重呆板。特别是那些所谓的“家传”更显示出祖宗崇拜和血缘家 族制度的偏执个性。鲁迅先生借用史传的物质外壳,采用诙谐、戏谑的反讽语调 来写阿 Q,将传主置于被解剖客体的位置,从而调整了创作主体与形象主体的位 置,使二者不仅以平等对视,甚至从更高角度来进行俯视,这样就消解了史传的 崇拜意识,因而也使作家的文笔获得了更为广阔的游动空间。正调和反调皆相宜, 就打破了传统史传僵硬的文本外壳,史传也就成为一种活泼灵动的文体了。这样 史传的使用范围也被拓宽了,它不仅适用于帝王将相,也适用于贩夫走卒。在鲁 迅的仿制中,文体的血缘等级性也因而被解构了。 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戏仿是全方位的。鲁迅在《阿 Q 正传》中还对传统的 章回体的结构和大团圆的形式进行了模仿。章回体小说是中国晚近时期流传最广 的一种文学叙述形式,它吸取了中国知识分子文化的诗词化的特征,追求一种平 衡的对仗。这种章回体在近代为鸳鸯蝴蝶派小说所大量运用,成为阻碍新文化传 播的一种形式。鲁迅在小说中,采用章回体分章分回的形式,来讲述阿 Q 的生命 历程。鲁迅对章回体的模仿,并在模仿中加以拆解,既达到了借助它流传的目的 又在使用中使之被解体。中国传统文学陈套,喜欢营造善有善报恶有恶的大团圆 的结尾,喜欢在“皆大欢喜”中使弱者得到麻醉的欢欣;文化中喜欢奉承别人福 禄寿喜,喜欢用“九”象征长寿。中国传统小说的喜剧性的大团圆结局,是中国 国民“十全十美”心理的表征,精神胜利法的典型体现。在艺术上,它形成了中 国文学的悲剧精神的长期匮乏。鲁迅对此所进行的仿制,使读者在截然相反的结 局中,在欢乐和悲哀的巨大落差中,在实际的悲哀与叙述的幸灾乐祸中,让阿 Q 被绑缚杀场砍头,并设计出阿 Q 为圆圈——画押没有画圆而遗憾的细节;尤其是 结尾,他故意将悲剧性的结局写成喜剧,让读者看到如此的“大团圆”和如此的 “九”是多么的可怜和可悲。 此外,还有情节结构安排的巧妙和细节描写的精彩。阿 Q 被逮捕时的夸张的 情节,阿 Q 向吴妈求爱以及阿 Q 与闲人等打架的细节,阿 Q 的“大团圆”结局等, 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具有别致的意味
总之,《阿Q正传》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成就。它是一部具有世界 影响的作品,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和俄罗斯作家高尔基都曾给予崇高的评价 《凤凰涅架》赏析 《凤凰涅槃》是现代著名诗人郭沫若的诗歌代表作。 郭沫若(1890-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早年留学日本。创造社的 主要成员。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 《前茅》、《恢复》和话剧《屈原》、《虎符》等。 郭沫若的代表诗集是《女神》。《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是郭沫若的第 部新诗集,开辟了一代新诗风,成为新诗运动的奠基之作。在思想内容上,体现 了“五四”时代的狂飙突进的精神;在艺术上,奔腾的想象,急骤的旋律,宏伟 的气势,英雄主义的基调,自由的新诗形式构成了其浪漫主义特色 这首诗歌选自《女神》,发表于1920年宗白华主编的《时事新报·学灯》 《凤凰涅槃》采用了象征的艺术形式,用风凰涅槃的过程象征中国现代社会 和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蜕变过程。诗中涉及的艺术形象大多具有象征意义:凤凰 是五四时代精神的象征、诗人自我的象征;火是五四时代的革命烈火的象征;群 鸟是反动军阀和无耻市侩文人的象征 这首诗具有显著的泛神论色彩。这种泛神论色彩既是精神内涵的也是创作手 法的。作者借助凤凰的传说,书写大地、自然、万物与宇宙,并赋予他们以生命, 并把自我融会于其中。因此,诗作中歌咏凤凰、歌咏宇宙、歌咏万物、歌咏宇宙, 也就是歌咏自我。而歌咏自我也就是歌咏自然造化的一切。“一切的一,一的一切” 这是一个完整的状态,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整体。诗人“万物同源”,“万物同灵” 的宇宙观和生命观在此得到了张扬 《凤凰涅槃》借凤凰的传说,象征着旧世界和诗人旧我的毁灭以及新世界和 诗人新我的诞生。整个《女神》所体现的彻底的破坏精神和创新精神都集中体现 在这首诗中。风凰的死而新生正是“五四”运动中人民反帝反封建精神的象征, 也是祖国及诗人自己开是觉醒的象征,洋溢着热烈的破旧立新、追求自由、创造 理想的激情。 在艺术特色上,本诗显出了浓烈的浪漫主义抒情特征: 首先,本诗显示出了火山爆发似的激情和狂飙突进的气概。作品为了达到对 火山爆发式情感的宣泄,大量采用诸如排比、反复、设问和反问等手法。 其次,诗中充满了丰富奇特的想象和绚丽浓厚的色彩。大量运用神话传说 对凤凰更生的场景进行虚拟,运用一些具有极端性的色彩,把情感、感觉推向极 端化 再次,自由体新诗的形式。诗句的长短完全不受格律和句子长度的限制,自 由的书写,根据抒情的需要,宜长则长,宜短则短。诗歌在形式上彻底打破了旧 诗形式的束缚,摆脱了新诗胡适式的半旧不新,实现了诗体式的大解放。 这首诗具有史诗的艺术框架,既有浓郁浪漫的抒情,又有紧张激烈的戏剧冲 突,达到了“诗剧合一”的完美效果
8 总之,《阿 Q 正传》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成就。它是一部具有世界 影响的作品,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和俄罗斯作家高尔基都曾给予崇高的评价。 三.《凤凰涅槃》赏析 《凤凰涅槃》是现代著名诗人郭沫若的诗歌代表作。 郭沫若(1890—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早年留学日本。创造社的 主要成员。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 《前茅》、《恢复》和话剧《屈原》、《虎符》等。 郭沫若的代表诗集是《女神》。《女神》出版于 1921 年 8 月,是郭沫若的第一 部新诗集,开辟了一代新诗风,成为新诗运动的奠基之作。在思想内容上,体现 了“五四”时代的狂飙突进的精神;在艺术上,奔腾的想象,急骤的旋律,宏伟 的气势,英雄主义的基调,自由的新诗形式构成了其浪漫主义特色。 这首诗歌选自《女神》,发表于 1920 年宗白华主编的《时事新报·学灯》。 《凤凰涅槃》采用了象征的艺术形式,用凤凰涅槃的过程象征中国现代社会 和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蜕变过程。诗中涉及的艺术形象大多具有象征意义:凤凰 是五四时代精神的象征、诗人自我的象征;火是五四时代的革命烈火的象征;群 鸟是反动军阀和无耻市侩文人的象征。 这首诗具有显著的泛神论色彩。这种泛神论色彩既是精神内涵的也是创作手 法的。作者借助凤凰的传说,书写大地、自然、万物与宇宙,并赋予他们以生命, 并把自我融会于其中。因此,诗作中歌咏凤凰、歌咏宇宙、歌咏万物、歌咏宇宙, 也就是歌咏自我。而歌咏自我也就是歌咏自然造化的一切。“一切的一,一的一切” 这是一个完整的状态,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整体。诗人“万物同源”,“万物同灵” 的宇宙观和生命观在此得到了张扬。 《凤凰涅槃》借凤凰的传说,象征着旧世界和诗人旧我的毁灭以及新世界和 诗人新我的诞生。整个《女神》所体现的彻底的破坏精神和创新精神都集中体现 在这首诗中。凤凰的死而新生正是“五四”运动中人民反帝反封建精神的象征, 也是祖国及诗人自己开是觉醒的象征,洋溢着热烈的破旧立新、追求自由、创造 理想的激情。 在艺术特色上,本诗显出了浓烈的浪漫主义抒情特征: 首先,本诗显示出了火山爆发似的激情和狂飙突进的气概。作品为了达到对 火山爆发式情感的宣泄,大量采用诸如排比、反复、设问和反问等手法。 其次,诗中充满了丰富奇特的想象和绚丽浓厚的色彩。大量运用神话传说, 对凤凰更生的场景进行虚拟,运用一些具有极端性的色彩,把情感、感觉推向极 端化。 再次,自由体新诗的形式。诗句的长短完全不受格律和句子长度的限制,自 由的书写,根据抒情的需要,宜长则长,宜短则短。诗歌在形式上彻底打破了旧 诗形式的束缚,摆脱了新诗胡适式的半旧不新,实现了诗体式的大解放。 这首诗具有史诗的艺术框架,既有浓郁浪漫的抒情,又有紧张激烈的戏剧冲 突,达到了“诗剧合一”的完美效果
四.《荷塘月色》赏析 《荷塘月色》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文学研究会成员中在诗歌和散 文创作方面有特色、有成就的作家。代表性作品主要有长诗《毁灭》,诗文合集《踪 迹》,散文集《背影》、《你我》、《温州的踪迹》、《欧游杂记》等。《荷塘月色》写 于1927年7月,后收入散文集《背影》。 在过去的阐释中,许多人认为:《荷塘月色》作于大革命遭受挫折的白色恐怖 的历史时期,作为一位正直的、怀着满腔爱国热忱的知识分子,他无疑是极为痛 苦而为祖国深感忧虑的。作者对荷塘月色的描写既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压抑、沉闷 之情,以及对黑暗现实和反动统治的强烈不满;也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逃避,作 者也正是想借淡月掩映下的荷塘景色,摆脱现实的烦恼,追求刹那安宁的心境: 同时也体现了他追求美好、自由生活的理想。(钱谷融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这样的理解具有它的合理性,但是这样的坐实又不可避免 地造成了对这篇散文的误读 作品中的“心里颇不宁静”既然没有明确说出是因大革命失败而来,就有多 种可能,既可能原因在大革命失败,也可能原因在家庭琐事。总之,作者是想找 个“逃遁”之所。所以具有日常性的“日日走过的荷塘”、并不特别美的荷塘才 会变得美伦美奂。这样的荷塘首先是自然的美,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拟人都 修辞手法,将自然的美与诸如“舞女”“刚出浴的美人”“远处高楼飘来的歌声 “梵阿铃”等联系了起来。荷塘之美被是清醇的,但是喻体却是艳冶的。在喻体 与本体同时出现的表达方式,与其说是为了形容荷塘与月色,但同时也表现了艳 冶的想象。但不管怎样,艳冶的梦想是在半遮半掩中表现出来的。接着作者进行 了深度的时间性想象,即将想象由现实荷塘引入历史和文化,写出历史上许多采 莲的盛事来,直接地写出历史上与采莲有关的情事。先是写出皇家的采莲景况 引用了梁元帝《采莲赋》,写出“妖童媛女,荡舟心许”的热闹场景。但因为自己 不是皇帝,而就是皇帝则事过时移,因此心里不免酸楚起来。于是又把自己放到 平民的位置上写出民间采莲的情事:“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 子清如水。”迷恋过人头的莲花中,男女嬉戏,低头弄莲子相爱的场面 无论是写现实中的荷塘的美,还是写历史上采莲的盛事,文本的总体指向都 与娱乐有关。在写荷塘的现实部分,一系列的比喻,如“凡俄琳的歌声似的”“刚 出浴的美人似的”,很显然是个体的欲望呈现。就是写历史上采莲的盛事,所想到 的也都是与情爱有关涉的,如“妖童媛女,荡舟心许”和“低头弄莲子,莲子清 如水”。历史上的情事,使“我”心旷神怡。即使意识到现实/今的逼迫,但也不 想回到现实。 但就在他反复咀嚼“弄莲子”,细诉内心“爱子”的心意的时候,突然到了家 门口。因为是如此的沉浸,以致忘却了现实,而当现实突然出现的时候,所以吓 了一跳,因此文中才有“猛然抬头”之说。一切的爱情想象,面对这现实中熟睡 的妻子一一家庭以及家庭道德责任的时候,都不得不烟消云散。所以说,这篇散 文实际上是作者的艳情想象,一场士大夫的艳梦 这部写了士大夫艳情白日梦,但是这样的梦想又总是被现实所搅扰。这就形 成了朱自清散文的既放纵/想象又约束/现实之间的振荡文本结构,既以谨严缜密
9 四.《荷塘月色》赏析 《荷塘月色》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文学研究会成员中在诗歌和散 文创作方面有特色、有成就的作家。代表性作品主要有长诗《毁灭》,诗文合集《踪 迹》,散文集《背影》、《你我》、《温州的踪迹》、《欧游杂记》等。《荷塘月色》写 于 1927 年 7 月,后收入散文集《背影》。 在过去的阐释中,许多人认为:《荷塘月色》作于大革命遭受挫折的白色恐怖 的历史时期,作为一位正直的、怀着满腔爱国热忱的知识分子,他无疑是极为痛 苦而为祖国深感忧虑的。作者对荷塘月色的描写既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压抑、沉闷 之情,以及对黑暗现实和反动统治的强烈不满;也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逃避,作 者也正是想借淡月掩映下的荷塘景色,摆脱现实的烦恼,追求刹那安宁的心境; 同时也体现了他追求美好、自由生活的理想。(钱谷融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这样的理解具有它的合理性,但是这样的坐实又不可避免 地造成了对这篇散文的误读。 作品中的“心里颇不宁静”既然没有明确说出是因大革命失败而来,就有多 种可能,既可能原因在大革命失败,也可能原因在家庭琐事。总之,作者是想找 一个“逃遁”之所。所以具有日常性的“日日走过的荷塘”、并不特别美的荷塘才 会变得美伦美奂。这样的荷塘首先是自然的美,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拟人都 修辞手法,将自然的美与诸如“舞女”“刚出浴的美人”“远处高楼飘来的歌声” “梵阿铃”等联系了起来。荷塘之美被是清醇的,但是喻体却是艳冶的。在喻体 与本体同时出现的表达方式,与其说是为了形容荷塘与月色,但同时也表现了艳 冶的想象。但不管怎样,艳冶的梦想是在半遮半掩中表现出来的。接着作者进行 了深度的时间性想象,即将想象由现实/荷塘引入历史和文化,写出历史上许多采 莲的盛事来,直接地写出历史上与采莲有关的情事。先是写出皇家的采莲景况, 引用了梁元帝《采莲赋》,写出“妖童媛女,荡舟心许”的热闹场景。但因为自己 不是皇帝,而就是皇帝则事过时移,因此心里不免酸楚起来。于是又把自己放到 平民的位置上写出民间采莲的情事:“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 子清如水。”迷恋过人头的莲花中,男女嬉戏,低头弄莲子相爱的场面。 无论是写现实中的荷塘的美,还是写历史上采莲的盛事,文本的总体指向都 与娱乐有关。在写荷塘的现实部分,一系列的比喻,如“凡俄琳的歌声似的”“刚 出浴的美人似的”,很显然是个体的欲望呈现。就是写历史上采莲的盛事,所想到 的也都是与情爱有关涉的,如“妖童媛女,荡舟心许”和“低头弄莲子,莲子清 如水”。历史上的情事,使“我”心旷神怡。即使意识到现实/今的逼迫,但也不 想回到现实。 但就在他反复咀嚼“弄莲子”,细诉内心“爱子”的心意的时候,突然到了家 门口。因为是如此的沉浸,以致忘却了现实,而当现实突然出现的时候,所以吓 了一跳,因此文中才有“猛然抬头”之说。一切的爱情想象,面对这现实中熟睡 的妻子——家庭以及家庭道德责任的时候,都不得不烟消云散。所以说,这篇散 文实际上是作者的艳情想象,一场士大夫的艳梦。 这部写了士大夫艳情白日梦,但是这样的梦想又总是被现实所搅扰。这就形 成了朱自清散文的既放纵/想象又约束/现实之间的振荡文本结构,既以谨严缜密
的结构约束放纵想象的文本形式。在这篇《荷塘月色》之中是如此,在另外一篇 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也同样表现出来 《背影》、《荷塘月色》等篇所表现出了朱自清散文的基本风格。朱自清作为 一代散文大家,《背影》和《荷塘月色》代表了他的散文两种不同的风格特色 首先,感情真挚。深厚的情感注入是朱自清散文脍炙人口的重要原因,所抒 之情都是作者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的流露。他的以家庭生活为素材的作品中所表 现的或温厚、或感伤、或幽默的人伦之情,颇为动人。如《背影》就是写出父子 之间那种醇厚、深沉的情感交流,并蕴涵对人生社会的深切体验。《荷塘月色》绿》 中所包涵着的对大自然的真诚的热爱 其次,构思的缜密精巧。《荷塘月色》以“背着手踱着”尽情受用无边荷香月 色为行文线索,从出门经小径至荷塘复又归来,使内在思绪的复杂变化从空间顺 序中得以表露。从家出发写起,最后结尾又回到家中。前后呼应。作品先着重写 荷塘之美,继引出月色,再写荷塘四周,动静结合,疏密相间,从里到外,由近 及远,月光与荷塘融为一体,内心情感与景色相互契合,诗情画意,简直就是 幅国画写真。 《背影》选材角度独特,不从正面写父亲而是从背影着手,出奇制胜;而且 文中四次写背影,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概括性的记述,虚实结合,前后呼应,整 个文章结构极为严密。《松堂游记》虚实并举,又一情贯注。 第三,以小见大的取材方式。作者往往以点滴的感受或是微不足道的情景升 发出深广的思想内蕴,而且他善于用工笔式的细腻对情景加以精巧的描绘和刻画。 作于1927年的《荷塘月色》就是以玲珑剔透之笔绘出一幅中国式的泼墨写意的清 新幽雅的月色荷塘画,并由此倾诉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心灵深处的忧伤与烦恼,追 求与希望。 第四,情与景交融。朱自清的散文名篇,写景的往往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既有朦胧的画意,又有幽幽诗情:而抒情的又往往情中见景,充溢着匆匆行色, 水乡风光。情与景互通。《荷塘月色》中的荷塘本很平常,而在朱自清笔下,却无 美不备,淡淡的月色,田田的荷叶,薄薄的春雾,蓊蓊郁郁的树及树上的蝉声与 水里的蛙声…组成了一幅意境优美的工笔画,梅雨潭的绿,秦淮河的波与光, 弦歌画舫,……都能招人入内,心生亲临其境之感。 此外,朱自清散文语言华美而又质朴,精巧而又缜密。他善用华美和漂亮的 语言表达心绪,但又毫无造作之感,完全自然天成,美得质朴,美得自然。同时 他的散文也讲究节奏感和韵律感,善用长短句的巧妙搭配,读来错落有致,朗朗 上口,颇有跌宕回环的听觉美感。 五,《子夜》赏析 《子夜》是现代著名小说家茅盾的长篇小说代表作。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文学研究会重 要成员,著名的作家和理论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蚀》(三部曲)、《子夜》、《腐 蚀》和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此 外还有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等。 茅盾的小说创作和理论研究深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析理论的影响,他的小
10 的结构约束放纵想象的文本形式。在这篇《荷塘月色》之中是如此,在另外一篇 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也同样表现出来。 《背影》、《荷塘月色》等篇所表现出了朱自清散文的基本风格。朱自清作为 一代散文大家,《背影》和《荷塘月色》代表了他的散文两种不同的风格特色。 首先,感情真挚。深厚的情感注入是朱自清散文脍炙人口的重要原因,所抒 之情都是作者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的流露。他的以家庭生活为素材的作品中所表 现的或温厚、或感伤、或幽默的人伦之情,颇为动人。如《背影》就是写出父子 之间那种醇厚、深沉的情感交流,并蕴涵对人生社会的深切体验。《荷塘月色》《绿》 中所包涵着的对大自然的真诚的热爱。 其次,构思的缜密精巧。《荷塘月色》以“背着手踱着”尽情受用无边荷香月 色为行文线索,从出门经小径至荷塘复又归来,使内在思绪的复杂变化从空间顺 序中得以表露。从家出发写起,最后结尾又回到家中。前后呼应。作品先着重写 荷塘之美,继引出月色,再写荷塘四周,动静结合,疏密相间,从里到外,由近 及远,月光与荷塘融为一体,内心情感与景色相互契合,诗情画意,简直就是一 幅国画写真。 《背影》选材角度独特,不从正面写父亲而是从背影着手,出奇制胜;而且 文中四次写背影,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概括性的记述,虚实结合,前后呼应,整 个文章结构极为严密。《松堂游记》虚实并举,又一情贯注。 第三,以小见大的取材方式。作者往往以点滴的感受或是微不足道的情景升 发出深广的思想内蕴,而且他善于用工笔式的细腻对情景加以精巧的描绘和刻画。 作于 1927 年的《荷塘月色》就是以玲珑剔透之笔绘出一幅中国式的泼墨写意的清 新幽雅的月色荷塘画,并由此倾诉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心灵深处的忧伤与烦恼,追 求与希望。 第四,情与景交融。朱自清的散文名篇,写景的往往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既有朦胧的画意,又有幽幽诗情;而抒情的又往往情中见景,充溢着匆匆行色, 水乡风光。情与景互通。《荷塘月色》中的荷塘本很平常,而在朱自清笔下,却无 美不备,淡淡的月色,田田的荷叶,薄薄的春雾,蓊蓊郁郁的树及树上的蝉声与 水里的蛙声……组成了一幅意境优美的工笔画,梅雨潭的绿,秦淮河的波与光, 弦歌画舫,……都能招人入内,心生亲临其境之感。 此外,朱自清散文语言华美而又质朴,精巧而又缜密。他善用华美和漂亮的 语言表达心绪,但又毫无造作之感,完全自然天成,美得质朴,美得自然。同时 他的散文也讲究节奏感和韵律感,善用长短句的巧妙搭配,读来错落有致,朗朗 上口,颇有跌宕回环的听觉美感。 五.《子夜》赏析 《子夜》是现代著名小说家茅盾的长篇小说代表作。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文学研究会重 要成员,著名的作家和理论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蚀》(三部曲)、《子夜》、《腐 蚀》和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此 外还有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等。 茅盾的小说创作和理论研究深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析理论的影响,他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