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 主讲人方维保 说明 1.教学安排 教学目的 通过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现代文学的特征、成就和风格,了解 中国现代文学的概貌 2、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二.基本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世纪中国文学通史》唐金海等主编(东方出版社中心) 教学时间安排 2个学期,约36周,每周2学时,计72课时。现代部分教学时间大体分配如下 目录 绪论:(2课时) 现代文学史的起止点:1917-1949 现代文学史的特点 第一编:20年代文学(10)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2课时) 第一节中国近代文学对新文学出现的准备 第二节从清末到民初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 第三节20年代的报刊制度与文人集团 第四节20年代的文学论争 第五节20年代文学的总体特征 第二章20年代的小说创作(3课时) 第一节鲁迅的小说创作 第二节叶绍钧、冰心等早期人生派小说 第三节郭沫若、郁达夫等早期浪漫派小说 第四节鸳鸯蝴蝶派及张恨水的通俗小说创作 第三章20年代的诗歌创作(2课时)
1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主讲人 方维保 .说 明. 1.教学安排 一.教学目的 1、通过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现代文学的特征、成就和风格,了解 中国现代文学的概貌。 2、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二.基本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 世纪中国文学通史》唐金海等主编(东方出版社中心) 三.教学时间安排 2 个学期,约 36 周,每周 2 学时,计 72 课时。现代部分教学时间大体分配如下 .目 录 . 绪论:(2 课时) 现代文学史的起止点:1917—1949 现代文学史的特点。 第一编:20 年代文学(10)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2 课时) 第一节 中国近代文学对新文学出现的准备 第二节 从清末到民初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 第三节 20 年代的报刊制度与文人集团 第四节 20 年代的文学论争 第五节 20 年代文学的总体特征 第二章 20 年代的小说创作(3 课时) 第一节 鲁迅的小说创作 第二节 叶绍钧、冰心等早期人生派小说 第三节 郭沫若、郁达夫等早期浪漫派小说 第四节 鸳鸯蝴蝶派及张恨水的通俗小说创作 第三章 20 年代的诗歌创作(2 课时)
第一节郭沫若的诗歌创作 第二节徐志摩和新月派诗人群 第四章20年代的散文创作(2课时) 第一节鲁迅的散文创作 第二节周作人、朱自清的散文创作 第五章20年代的戏剧创作(1课时) 第一节田汉、丁西林的话剧创作 第二编:30年代文学(13) 第六章30年代的文学思潮(2课时) 第一节30年代革命文学运动 第二节30年代的文学论争 第三节30年代文学创作概况和总体特征 第七章30年代的小说创作(4课时) 第一节茅盾的小说创作 第二节巴金的小说创作 第三节老舍的小说创作 第四节乡土小说派的小说创作 第五节新感觉派的小说创作 第八章30年代的诗歌创作(3课时 第一节戴望舒的诗歌创作 第二节徐志摩的诗歌创作 第九章30年代的戏剧创作(3课时) 第一节曹禺的话剧创作 第二节夏衍的话剧创作 第十章30年代的散文创作(1课时) 第一节林语堂等的散文创作 第三编:40年代文学(11) 第十一章抗战文学运动(2课时) 第一节抗战形势与文学的三个区域 第二节抗战文艺的组织活动 第三节抗战时期的文学论争 第四节抗战时期文学的总体特征 第十二章国统区文学创作(3课时) 第一节陈白尘及世情讽刺喜剧 第二节郭沫若及历史讽喻剧 第三节张天翼、沙汀和钱钟书的小说创作 第四节九叶诗人的诗歌创作 第十三章解放区文学创作(3课时) 第一节丁玲、赵树理的小说创作
2 第一节 郭沫若的诗歌创作 第二节 徐志摩和新月派诗人群 第四章 20 年代的散文创作(2 课时) 第一节 鲁迅的散文创作 第二节 周作人、朱自清的散文创作 第五章 20 年代的戏剧创作(1 课时) 第一节 田汉、丁西林的话剧创作 第二编:30 年代文学(13) 第六章 30 年代的文学思潮(2 课时) 第一节 30 年代革命文学运动 第二节 30 年代的文学论争 第三节 30 年代文学创作概况和总体特征 第七章 30 年代的小说创作(4 课时) 第一节 茅盾的小说创作 第二节 巴金的小说创作 第三节 老舍的小说创作 第四节 乡土小说派的小说创作 第五节 新感觉派的小说创作 第八章 30 年代的诗歌创作(3 课时) 第一节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 第二节 徐志摩的诗歌创作 第九章 30 年代的戏剧创作(3 课时) 第一节 曹禺的话剧创作 第二节 夏衍的话剧创作 第十章 30 年代的散文创作(1 课时) 第一节 林语堂等的散文创作 第三编:40 年代文学(11) 第十一章 抗战文学运动(2 课时) 第一节 抗战形势与文学的三个区域 第二节 抗战文艺的组织活动 第三节 抗战时期的文学论争 第四节 抗战时期文学的总体特征 第十二章 国统区文学创作(3 课时) 第一节 陈白尘及世情讽刺喜剧 第二节 郭沫若及历史讽喻剧 第三节 张天翼、沙汀和钱钟书的小说创作 第四节 九叶诗人的诗歌创作 第十三章 解放区文学创作(3 课时) 第一节 丁玲、赵树理的小说创作
第二节艾青与七月派诗人的诗歌创作 第三节艾青及延安民歌体叙事诗 第四节民族新歌剧《白毛女》 第十四章沦陷区文学创作(2课时) 第一节张爱玲的小说创作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 第一节中国近代文学对新文学出现的准备 中国现代文学史与中国古代文学史在语言和基本精神上具有巨大的区别,但是中国现代 文学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的出现是经历了中国近代历史和文学的积累而成的。说起来 可能包括这样的几个方面: 从社会的文化积累来看,首先是清末的思想解放运动的结果。在大清帝国的日益衰弱的 情况下,西方的思想开始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中国,出国考察和派出留学生,使西方的思想被 中国知识分子所接受:尤其是康梁维新之后的洋务运动使新思想得到了最初的操练。从文学 本体演变来看,新文学的产生也是与清末的文学积累密切相关的。一是中国传统文学就存在 着白话文和白话文学,太平天国运动中还出现了对于白话文的倡导。最为重要的是清末出现 的白话文运动。这次运动包括白话诗歌运动(诗界革命),即谭嗣同、夏曾佑等提出的“诗 界革命”;梁启超等人提倡的小说界革命,梁启超作《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梁启超等还竭 力推行的“新文体”。在诗歌改革方面取得较大成绩的是黄遵宪。作为优秀的“新派”诗人, 黄遵宪不但在作品中记述了当时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要求变 法的愿望,而且在文学理论上,很早就有“崇白话而废文言”,改变旧文体使之“适用于今, 通行于俗”“欲令天下之农工商贾妇女幼稚,皆能通文字之用”的理想;他自己的诗歌创 作,也多少做到了如《杂感》诗所说的“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开始摆脱旧诗格律的 某些束缚。梁启超的宣传改良主义思想的新体散文,以“平易畅达”见称,其影响更为广泛 与此同时,白话小报的出现,更促使一部分人(如裘廷梁、陈荣衮)明确提出“白话文为维新 之本”、“开民智莫如改革之言”等主张。改良主义文学运动在诗文以外的文学样式方面, 引起了尤其显著的变化。小说戏剧历来被正统的封建文人认为不登大雅之堂,但戊戌变法前 后却得到了重视。首先是由于政治上改良运动的需要,其次也由于印刷事业的发达,近代新 兴都市的繁荣和报纸期刊的创办,小说在这一时期大量产生,其社会地位也不断提高。《论 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梁启超)、《小说原理》(夏曾佑)、《论文学上小说之位置》(狄平子) 《论小说与改良社会之关系》(王无生)、《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陶佑曾)、《余之小说观》 (徐念慈)等文先后发表,它们的共同倾向是强调小说的政治意义及其在社会教育上的作用。 在梁启超“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的理论倡导下,小说成为新派知识 分子暴露旧世态、宣传新思想的有力工具,并且直接出现了一批职业作家。“政治小说”、“社 会小说”、“科学小说”等名目应运而生。被鲁迅称做“谴责小说”的《官场现形记》、《二十年 目睹之怪现状》等受到普遍的欢迎。 ①见黄遵宪1887年作《日本国志》卷33《学术志(二)》 ②裘廷梁、陈荣衮分别写有《论白话文为维新之本》(1898)、《报章宜用浅说》(1899)等文
3 第二节 艾青与七月派诗人的诗歌创作 第三节 艾青及延安民歌体叙事诗 第四节 民族新歌剧《白毛女》 第十四章 沦陷区文学创作(2 课时) 第一节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 第一节 中国近代文学对新文学出现的准备 中国现代文学史与中国古代文学史在语言和基本精神上具有巨大的区别,但是中国现代 文学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的出现是经历了中国近代历史和文学的积累而成的。说起来 可能包括这样的几个方面: 从社会的文化积累来看,首先是清末的思想解放运动的结果。在大清帝国的日益衰弱的 情况下,西方的思想开始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中国,出国考察和派出留学生,使西方的思想被 中国知识分子所接受;尤其是康梁维新之后的洋务运动使新思想得到了最初的操练。从文学 本体演变来看,新文学的产生也是与清末的文学积累密切相关的。一是中国传统文学就存在 着白话文和白话文学,太平天国运动中还出现了对于白话文的倡导。最为重要的是清末出现 的白话文运动。这次运动包括白话诗歌运动(诗界革命),即谭嗣同、夏曾佑等提出的“诗 界革命”;梁启超等人提倡的小说界革命,梁启超作《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梁启超等还竭 力推行的“新文体”。在诗歌改革方面取得较大成绩的是黄遵宪。作为优秀的“新派”诗人, 黄遵宪不但在作品中记述了当时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要求变 法的愿望,而且在文学理论上,很早就有“崇白话而废文言”,改变旧文体使之“适用于今, 通行于俗”,“欲令天下之农工商贾妇女幼稚,皆能通文字之用”①的理想;他自己的诗歌创 作,也多少做到了如《杂感》诗所说的“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开始摆脱旧诗格律的 某些束缚。梁启超的宣传改良主义思想的新体散文,以“平易畅达”见称,其影响更为广泛。 与此同时,白话小报的出现,更促使一部分人(如裘廷梁、陈荣衮)明确提出“白话文为维新 之本”、“开民智莫如改革之言”②等主张。改良主义文学运动在诗文以外的文学样式方面, 引起了尤其显著的变化。小说戏剧历来被正统的封建文人认为不登大雅之堂,但戊戌变法前 后却得到了重视。首先是由于政治上改良运动的需要,其次也由于印刷事业的发达,近代新 兴都市的繁荣和报纸期刊的创办,小说在这一时期大量产生,其社会地位也不断提高。《论 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梁启超)、《小说原理》(夏曾佑)、《论文学上小说之位置》(狄平子)、 《论小说与改良社会之关系》(王无生)、《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陶佑曾)、《余之小说观》 (徐念慈)等文先后发表,它们的共同倾向是强调小说的政治意义及其在社会教育上的作用。 在梁启超“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的理论倡导下,小说成为新派知识 分子暴露旧世态、宣传新思想的有力工具,并且直接出现了一批职业作家。“政治小说”、“社 会小说”、“科学小说”等名目应运而生。被鲁迅称做“谴责小说”的《官场现形记》、《二十年 目睹之怪现状》等受到普遍的欢迎。 ① 见黄遵宪 1887 年作《日本国志》卷 33《学术志(二)》。 ② 裘廷梁、陈荣衮分别写有《论白话文为维新之本》(1898)、《报章宜用浅说》(1899)等文
阿英在《晚清小说史》中说:“从题材方面,晚清小说产生得最多的,是暴露官僚的 类。”①而在暴露官僚的一类中,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刘鹗的《老残游记》等都是代表作。 《官场现形记》的作者是李宝嘉。李宝嘉(1867--1906),又名宝凯,字伯元,江苏武 进人。一生著述甚丰,为人称道者为官场小说。主要有《活地狱》《中国现在记》和《官场 现形记》等。代表作是《官场现形记》。该书共60回。最初在光绪二十九年至三十一年的《世 界繁华报》上连载,后来结成单行本出版。《官场现形记》是晚清谴责小说中写得最好的一 部,主要在于它不是把抨击的矛头对着个别的腐败官员,而是从制度的层面揭露了整个官场 的黑暗和腐朽。小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写了官场的黑暗:首先着力抨击了当时的捐官制度 鸦片战争之后,清朝政府打着筹措军饷的旗号,大开捐官之风。于是,卖官鬻爵之风盛行, 官场如同商场。所有的官位都明码标价,大官大价钱,小官小价钱:;肥缺肥价钱,瘦缺瘦价 钱。不管什么样的人只要有钱就可以当官。目不识丁的盐商黄三溜子,地痞无赖田小辫子 都花钱买了官。七岁大的小孩,尚在腹中的胎儿,父母都为其捐了官:更为离奇的是,山东 藩台还为其尚未怀孕的三姨太太也先捐了道台等着。官位于是具有了货币储存的价值。这样 使一群白痴之类得以进入官场,蝇营狗苟之徒得以鱼肉百姓。卖官鬻爵使正常的官吏制度遭 到了空前的破坏,也造成了官场的灵魂空虚和道德堕落。由于官吏的官位大都是花钱买来的, 作为一种投资必然要寻求回报,所以当他们进入官场之后,权力的寻租也就具有了合理性 这些人毫无羞愧地便大肆损公肥私,搜刮地皮。贪婪、残酷成了他们共同的本性。作品共写 了32个官场故事,涉及的官吏有百余人,上至太后、皇帝、军机大臣、太监总管,下至知 州、知县,乃至佐杂小吏,应有尽有,共同组成了一个残酷贪婪,寡廉鲜耻的群丑图。在这 里,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治国平天下”的信念,甚至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都丧失殆尽。 小说的结构和语言都非常类似于《儒林外史》。首先是采用了集锦式的结构。它没有 个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由若干个小故事组成,这些故事彼此独立,只是稍微有些钩连。这 些小故事共同织就一幅生动活泼的官场百相图。小说语言流畅、精炼,讽刺而带夸张,富有 趣味性和幽默感。但它的讽刺手法不够含蓄,常有夸张失实之处。故不像《儒林外史》“婉 而多讽”,耐人寻味 《老残游记》的作者是刘鹗。刘鹗(1857—-1909),原名梦鹏,字云抟。丹徒人(今镇江) 他崇尚经世之学,致力于算学、医学、水利等实际学问。著有《历代黄河变迁图考》、《治河 七说》、《勾股天玄草》、《人寿安和集》等,诗有《铁云诗存》等。《老残游记》是刘鹗的文 学代表作。该书共20回,最初连载于1903年—1904年的《绣像小说》,至14回中断。后于 906年重新发表于《天津日日新闻》,共20回。190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 《老残游记》具有明确的创作动机,在作品的第一回中作者说得很明白:“举世皆病, 又举世皆睡,真正无下手处,摇串铃先醒其睡。无论何等病症,非先醒无治法。”整个作品 通过描写走方郎中老残摇串铃行医时的所见所闻,揭示了现实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端,很好地 实践了他的醒民、医国的主张 说正文重点所写事件只有三件:玉贤缉盗,史均甫治河,刚弼断案。玉贤缉盗,写玉 贤为了显示“路不拾遗”的政绩,除了对所谓的窃贼严刑拷打之外,还有意在路上放置财物, 引诱百姓去拾取,从而使百姓路见遗物而战战兢兢的局面。这个故事揭露了“能吏”玉贤的 愚昧、残暴,他的所谓才干实际上是对无辜百姓的血腥镇压和迫害。这是一个官迷心窍,而 ①《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6年版,第147页
4 阿英在《晚清小说史》中说:“从题材方面,晚清小说产生得最多的,是暴露官僚的一 类。”①而在暴露官僚的一类中,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刘鹗的《老残游记》等都是代表作。 《官场现形记》的作者是李宝嘉。李宝嘉(1867—1906),又名宝凯,字伯元,江苏武 进人。一生著述甚丰,为人称道者为官场小说。主要有《活地狱》《中国现在记》和《官场 现形记》等。代表作是《官场现形记》。该书共 60 回。最初在光绪二十九年至三十一年的《世 界繁华报》上连载,后来结成单行本出版。《官场现形记》是晚清谴责小说中写得最好的一 部,主要在于它不是把抨击的矛头对着个别的腐败官员,而是从制度的层面揭露了整个官场 的黑暗和腐朽。小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写了官场的黑暗:首先着力抨击了当时的捐官制度。 鸦片战争之后,清朝政府打着筹措军饷的旗号,大开捐官之风。于是,卖官鬻爵之风盛行, 官场如同商场。所有的官位都明码标价,大官大价钱,小官小价钱;肥缺肥价钱,瘦缺瘦价 钱。不管什么样的人只要有钱就可以当官。目不识丁的盐商黄三溜子,地痞无赖田小辫子, 都花钱买了官。七岁大的小孩,尚在腹中的胎儿,父母都为其捐了官;更为离奇的是,山东 藩台还为其尚未怀孕的三姨太太也先捐了道台等着。官位于是具有了货币储存的价值。这样 使一群白痴之类得以进入官场,蝇营狗苟之徒得以鱼肉百姓。卖官鬻爵使正常的官吏制度遭 到了空前的破坏,也造成了官场的灵魂空虚和道德堕落。由于官吏的官位大都是花钱买来的, 作为一种投资必然要寻求回报,所以当他们进入官场之后,权力的寻租也就具有了合理性。 这些人毫无羞愧地便大肆损公肥私,搜刮地皮。贪婪、残酷成了他们共同的本性。作品共写 了 32 个官场故事,涉及的官吏有百余人,上至太后、皇帝、军机大臣、太监总管,下至知 州、知县,乃至佐杂小吏,应有尽有,共同组成了一个残酷贪婪,寡廉鲜耻的群丑图。在这 里,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治国平天下”的信念,甚至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都丧失殆尽。 小说的结构和语言都非常类似于《儒林外史》。首先是采用了集锦式的结构。它没有一 个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由若干个小故事组成,这些故事彼此独立,只是稍微有些钩连。这 些小故事共同织就一幅生动活泼的官场百相图。小说语言流畅、精炼,讽刺而带夸张,富有 趣味性和幽默感。但它的讽刺手法不够含蓄,常有夸张失实之处。故不像《儒林外史》“婉 而多讽”,耐人寻味。 《老残游记》的作者是刘鹗。刘鹗(1857—1909),原名梦鹏,字云抟。丹徒人(今镇江)。 他崇尚经世之学,致力于算学、医学、水利等实际学问。著有《历代黄河变迁图考》、《治河 七说》、《勾股天玄草》、《人寿安和集》等,诗有《铁云诗存》等。《老残游记》是刘鹗的文 学代表作。该书共 20 回,最初连载于 1903 年—1904 年的《绣像小说》,至 14 回中断。后于 1906 年重新发表于《天津日日新闻》,共 20 回。1906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 《老残游记》具有明确的创作动机,在作品的第一回中作者说得很明白:“举世皆病, 又举世皆睡,真正无下手处,摇串铃先醒其睡。无论何等病症,非先醒无治法。”整个作品 通过描写走方郎中老残摇串铃行医时的所见所闻,揭示了现实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端,很好地 实践了他的醒民、医国的主张。 小说正文重点所写事件只有三件:玉贤缉盗,史均甫治河,刚弼断案。玉贤缉盗,写玉 贤为了显示“路不拾遗”的政绩,除了对所谓的窃贼严刑拷打之外,还有意在路上放置财物, 引诱百姓去拾取,从而使百姓路见遗物而战战兢兢的局面。这个故事揭露了“能吏”玉贤的 愚昧、残暴,他的所谓才干实际上是对无辜百姓的血腥镇压和迫害。这是一个官迷心窍,而 ① 《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47 页
构陷百姓的无耻之徒。史均甫治河,则揭露了官吏厚古薄今,泥古不化给社会造成的危害。 刚弼断案,是写一个表面清廉的官吏对百姓的危害。这个“清廉得格登登”的官吏,在审理 案件时,不仅不受贿,而且认定谁花钱打点,谁就是罪犯。魏氏被小姑诬告一案,本来并不 复杂。但他不调查取证,只根据魏家的老仆花银子打点,便问了天大的冤案。这说明官吏贪 赃枉法固然危害不浅,但没有实际才能,只凭清廉办事,也同样会贻害国家和百姓。诚如胡 适所说:“如果清官只靠清廉,国家何不塑几个泥像,雕几个木偶,岂不更能绝对不要钱吗?” 作者不但通过这三个故事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官吏的愚昧无能给百姓造成的苦难,而且对 封建的官吏制度提出了质疑。小说采用了国家寓言的方式。在小说的第一回中通过“危船 梦”进行象征。作者把中国比作一条破旧不堪的大船,在浓云密布的时候行驶在惊涛骇浪之 中,又迷失了方向,情况十分危急。作者主张给船主送上最准的罗盘、纪限仪等器械,再告 诉他有风浪与无风浪时驾驶的不同,船就会慢慢靠岸。这表明,作者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 学技术,实行实业救国。这样的象征使作品中的三个故事具有了典型意义。在情节结构上, 同《儒林外史》和诸多的谴责小说一样,《老残游记》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事件,而是若干 情节的单元组合。但小说以一个游方郎中老残的见闻把众多的故事组合起来,用记游的方式 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叙述,前后连贯,视角基本统一,且有利于状物抒情。《老残游记》特 别注重描写技巧。胡适在《老残游记·序》中说:“《老残游记》最擅长的是描写的技术: 无论写人写景,作者都不肯用套语滥调,总想熔铸新词,作实地的描画。在这一点上,这部 书可算是前无古人了”。③。小说的文笔清新自然,叙景状物,细腻逼真。在人物塑造方面, 善于运用讽刺的笔法,但比《官场现形记》等作品深沉、含蓄。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作者是吴趼人。吴趼人(1866-1910),原名宝震,又名沃 尧,字小允,号趼人、我佛山人,南海(今广州)人。晚清杰出的小说家,被称为“小说巨 子”。他的长篇小说多达二十余种,主要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最近社会龌龊史》《劫 余灰》《痛史》等。吴趼人善于从道德的层面表现和鞭打社会,他在利用小说进行社会批判 时,着重抨击社会的道德堕落,把恢复传统道德作为改良社会的主要手段。这种思想倾向在 代表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原刊于 1903—-1906年的《新小说》,标为“社会小说”。因此非常重视对整个社会面的展示。全书共 l08回,写了189件“怪现状”,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从商场、洋场到官场,从皇帝、官僚 到一般的医生、占卜、星相等三教九流,应有尽有,无所不包。这是一幅残淡的晚清社会末 日图卷:在列强侵略,中国危亡的紧要关头,那些文臣武将不是奋起救亡图存,而是贪生怕 死,惧洋媚外,丧失了起码的人格和气节。中法战争中,中国兵舰看见海上一屡烟,就疑是 敌舰,而赶紧放水沉船,事后竟谎报是被敌人击沉。就是这般懦弱无能的官僚在营私舞弊和 敲诈勒索等方面却各显其能,毫不含糊。而且这班官僚不但误国害国,而且在家庭中也天良 丧尽。为了占有父亲的财产和小妾,儿子就和医生合谋毒死了父亲;满口仁义道德,竟然不 愿意赡养从小把自己养大的祖父;叔叔骗走了已死哥哥的财产,根本不顾及侄儿和嫂子的死 活。作品从社会公德到家庭私德,全面地揭露了封建官僚的道德败坏,揭露了当时宗法制度 和伦常关系的败坏,揭露了晚清社会风气的堕落。在情节结构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有着更多的独创性。晚清小说大多效仿《儒林外史》的结构,即由相对独立的短篇故事连缀 而成,没有中心人物,没有中心事件。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却设置了一个贯串全书的 ①《胡适论中国古典小说》,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534页 ②《胡适论中国古典小说》,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534页
5 构陷百姓的无耻之徒。史均甫治河,则揭露了官吏厚古薄今,泥古不化给社会造成的危害。 刚弼断案,是写一个表面清廉的官吏对百姓的危害。这个“清廉得格登登”的官吏,在审理 案件时,不仅不受贿,而且认定谁花钱打点,谁就是罪犯。魏氏被小姑诬告一案,本来并不 复杂。但他不调查取证,只根据魏家的老仆花银子打点,便问了天大的冤案。这说明官吏贪 赃枉法固然危害不浅,但没有实际才能,只凭清廉办事,也同样会贻害国家和百姓。诚如胡 适所说:“如果清官只靠清廉,国家何不塑几个泥像,雕几个木偶,岂不更能绝对不要钱吗?” ①。作者不但通过这三个故事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官吏的愚昧无能给百姓造成的苦难,而且对 封建的官吏制度提出了质疑。小说采用了国家寓言的方式。在小说的第一回中通过“危船一 梦”进行象征。作者把中国比作一条破旧不堪的大船,在浓云密布的时候行驶在惊涛骇浪之 中,又迷失了方向,情况十分危急。作者主张给船主送上最准的罗盘、纪限仪等器械,再告 诉他有风浪与无风浪时驾驶的不同,船就会慢慢靠岸。这表明,作者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 学技术,实行实业救国。这样的象征使作品中的三个故事具有了典型意义。在情节结构上, 同《儒林外史》和诸多的谴责小说一样,《老残游记》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事件,而是若干 情节的单元组合。但小说以一个游方郎中老残的见闻把众多的故事组合起来,用记游的方式 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叙述,前后连贯,视角基本统一,且有利于状物抒情。《老残游记》特 别注重描写技巧。胡适在《老残游记·序》中说:“《老残游记》最擅长的是描写的技术; 无论写人写景,作者都不肯用套语滥调,总想熔铸新词,作实地的描画。在这一点上,这部 书可算是前无古人了”。②。小说的文笔清新自然,叙景状物,细腻逼真。在人物塑造方面, 善于运用讽刺的笔法,但比《官场现形记》等作品深沉、含蓄。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作者是吴趼人。吴趼人(1866—1910),原名宝震,又名沃 尧,字小允,号趼人、我佛山人,南海(今广州)人。晚清杰出的小说家,被称为“小说巨 子”。他的长篇小说多达二十余种,主要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最近社会龌龊史》《劫 余灰》《痛史》等。吴趼人善于从道德的层面表现和鞭打社会,他在利用小说进行社会批判 时,着重抨击社会的道德堕落,把恢复传统道德作为改良社会的主要手段。这种思想倾向在 代表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原刊于 1903—1906 年的《新小说》,标为“社会小说”。因此非常重视对整个社会面的展示。全书共 108 回,写了 189 件“怪现状”,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从商场、洋场到官场,从皇帝、官僚 到一般的医生、占卜、星相等三教九流,应有尽有,无所不包。这是一幅残淡的晚清社会末 日图卷:在列强侵略,中国危亡的紧要关头,那些文臣武将不是奋起救亡图存,而是贪生怕 死,惧洋媚外,丧失了起码的人格和气节。中法战争中,中国兵舰看见海上一屡烟,就疑是 敌舰,而赶紧放水沉船,事后竟谎报是被敌人击沉。就是这般懦弱无能的官僚在营私舞弊和 敲诈勒索等方面却各显其能,毫不含糊。而且这班官僚不但误国害国,而且在家庭中也天良 丧尽。为了占有父亲的财产和小妾,儿子就和医生合谋毒死了父亲;满口仁义道德,竟然不 愿意赡养从小把自己养大的祖父;叔叔骗走了已死哥哥的财产,根本不顾及侄儿和嫂子的死 活。作品从社会公德到家庭私德,全面地揭露了封建官僚的道德败坏,揭露了当时宗法制度 和伦常关系的败坏,揭露了晚清社会风气的堕落。在情节结构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有着更多的独创性。晚清小说大多效仿《儒林外史》的结构,即由相对独立的短篇故事连缀 而成,没有中心人物,没有中心事件。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却设置了一个贯串全书的 ① 《胡适论中国古典小说》,长江文艺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534 页。 ② 《胡适论中国古典小说》,长江文艺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53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