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桥》中对诗的意境是苦心经营和刻意追求的。在诗中,诗人 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 富有个性特色的形象和想像中间。由于诗人巧妙地把气氛、感 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 匀称柔和的境界。你看,在诗人眼里,那河畔夕阳中的柳条被 镀上了一层富丽而又妩媚的金色,在微风里轻轻摇摆,婀娜多 姿的影子倒映水中,仿佛一位艳美绝伦的新嫁娘,这新娘的艳 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心中荡漾。在诗人眼里,那柳阴下 波光潋滟的清泉,沉淀着诗人像彩虹一样绚丽迷人的梦。可谓 融情入景,把那如水中月、镜中花一般的“彩虹似的梦”描绘 得多么形象、鲜明,仿佛伸手就可以揽到似的。于是,诗人似 乎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向着青草萋萋的小河深处,击拍 欢歌,去寻他彩虹似的梦……梦能寻到吗?几声浸透着淡淡哀 愁的笙箫,沉默的夏虫,沉默的康桥,烘托出一种梦幻般的惆 怅气氛,诗人只好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悄悄地来又 悄悄地走了。整首诗,情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物我 体,构成了诗的深邃意境,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选自《诗人喜爱的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7年 版。有删节) 四、闻一多简介(陈山) 闻一多(1899-1946),现代诗人、文史学者。名亦多, 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 曾用笔名夕夕。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省浠水县巴河镇。 其父为晚清秀才。5岁入私塾,课余随父读史书。他从小喜读 诗词,爱好美术,所接受的既有传统的经史教育,也有晚清以 来的“新学”教育。1912年冬,闻一多考取北京清华学校,曾 任《清华周报》编辑、《清华学报》学生部编辑,发表旧体诗 文多篇,课余组织校内学生艺术团体“游艺社”(后改组为“新 剧社”)“美术社”等,参加演剧与研究美术。五四运动激发 了他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热情,他被推为清华学生代表团成员 并代表清华去上海参加全国学生代表大会。1920年4月,发表 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发出激烈的改造学校、改造 社会的呼声。7月,他的第一首新诗《西岸》发表,以后连续
g1 康桥》中对诗的意境是苦心经营和刻意追求的。在诗中,诗人 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 富有个性特色的形象和想像中间。由于诗人巧妙地把气氛、感 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 匀称柔和的境界。你看,在诗人眼里,那河畔夕阳中的柳条被 镀上了一层富丽而又妩媚的金色,在微风里轻轻摇摆,婀娜多 姿的影子倒映水中,仿佛一位艳美绝伦的新嫁娘,这新娘的艳 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心中荡漾。在诗人眼里,那柳阴下 波光潋滟的清泉,沉淀着诗人像彩虹一样绚丽迷人的梦。可谓 融情入景,把那如水中月、镜中花一般的“彩虹似的梦”描绘 得多么形象、鲜明,仿佛伸手就可以揽到似的。于是,诗人似 乎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向着青草萋萋的小河深处,击拍 欢歌,去寻他彩虹似的梦……梦能寻到吗?几声浸透着淡淡哀 愁的笙箫,沉默的夏虫,沉默的康桥,烘托出一种梦幻般的惆 怅气氛,诗人只好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悄悄地来又 悄悄地走了。整首诗,情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物我 一体,构成了诗的深邃意境,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选自《诗人喜爱的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97 年 版。有删节) 四、闻一多简介(陈山) 闻一多(1899—1946),现代诗人、文史学者。名亦多, 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 曾用笔名夕夕。1899 年 11 月 24 日生于湖北省浠水县巴河镇。 其父为晚清秀才。5 岁入私塾,课余随父读史书。他从小喜读 诗词,爱好美术,所接受的既有传统的经史教育,也有晚清以 来的“新学”教育。1912 年冬,闻一多考取北京清华学校,曾 任《清华周报》编辑、《清华学报》学生部编辑,发表旧体诗 文多篇,课余组织校内学生艺术团体“游艺社”(后改组为“新 剧社”)“美术社”等,参加演剧与研究美术。五四运动激发 了他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热情,他被推为清华学生代表团成员, 并代表清华去上海参加全国学生代表大会。1920 年 4 月,发表 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发出激烈的改造学校、改造 社会的呼声。7 月,他的第一首新诗《西岸》发表,以后连续
发表新诗,这些诗大多收在诗集《红烛》中。他早期的诗,形 式多为自由体,较为突出地表现了唯美的倾向和秾丽的风格。 1921年11月,清华文学社成立,闻一多为其重要成员。同年 12月,在清华文学社作《诗的格律研究》的报告,次年3月, 写成《律诗底硏究》,开始进行系统的新诗格律化的理论硏究。 1922年,去美国留学。留美期间,学习绘画,同时进修文学, 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和英国近代诗歌,并在创造社的刊物上发表 《〈女神〉之时代精神》《〈女神〉之地方色彩》等有影响的 新诗评论。 1923年9月印行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后,闻一多开始致 力于新诗创作。《红烛》之后的诗作内容更为充实,形式整齐, 语言凝练,形成他独具的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他主张诗人应 该超脱于政治之外,但又认为“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 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他提倡“中华文化的国家主义 参加过国家主义团体“大江会”。在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认 识的支配下,他在一段时期里走着一条曲折的道路。1925年闻 多自美回国,在北京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并成为徐志摩主编 的《晨报副刊·诗镌》的主要撰稿人。此时,他致力于研究新 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 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 的匀称和句的均齐)”。由实践到理论为新诗发展探索一条值 得重视的艺术途径。1928年1月,第二本诗集《死水》出版, 收集了他1925年以来的诗作28首。这是他的代表作。1928 年3月,《新月》杂志创刊,闻一多列名编辑,在该刊上发表 少量译著。秋后,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 从此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学术研究。1930年秋后转任青岛大 学文学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年8月定居北平,任清华大学 中国文学系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到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成的长沙 临时大学任教。1938年2月,他参加临大学生的“湘黔滇旅行 团”,步行3500华里到达昆明,沿途看到人民的悲惨境遇 对于他的觉悟和进步颇有影响。1938年5月“临大”改为西南 联合大学,闻一多仍任教授。他广泛地研究了中国的文化遗产 由唐诗研究开始,上溯先秦汉魏六朝,乃至于古代神话、甲骨
g1 发表新诗,这些诗大多收在诗集《红烛》中。他早期的诗,形 式多为自由体,较为突出地表现了唯美的倾向和秾丽的风格。 1921 年 11 月,清华文学社成立,闻一多为其重要成员。同年 12 月,在清华文学社作《诗的格律研究》的报告,次年 3 月, 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进行系统的新诗格律化的理论研究。 1922 年,去美国留学。留美期间,学习绘画,同时进修文学, 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和英国近代诗歌,并在创造社的刊物上发表 《〈女神〉之时代精神》《〈女神〉之地方色彩》等有影响的 新诗评论。 1923 年 9 月印行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后,闻一多开始致 力于新诗创作。《红烛》之后的诗作内容更为充实,形式整齐, 语言凝练,形成他独具的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他主张诗人应 该超脱于政治之外,但又认为“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 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他提倡“中华文化的国家主义”, 参加过国家主义团体“大江会”。在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认 识的支配下,他在一段时期里走着一条曲折的道路。1925 年闻 一多自美回国,在北京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并成为徐志摩主编 的《晨报副刊·诗镌》的主要撰稿人。此时,他致力于研究新 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 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 的匀称和句的均齐)”。由实践到理论为新诗发展探索一条值 得重视的艺术途径。1928 年 1 月,第二本诗集《死水》出版, 收集了他 1925 年以来的诗作 28 首。这是他的代表作。1928 年 3 月,《新月》杂志创刊,闻一多列名编辑,在该刊上发表 少量译著。秋后,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 从此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学术研究。1930 年秋后转任青岛大 学文学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 年 8 月定居北平,任清华大学 中国文学系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到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成的长沙 临时大学任教。1938 年 2 月,他参加临大学生的“湘黔滇旅行 团”,步行 3 500 华里到达昆明,沿途看到人民的悲惨境遇, 对于他的觉悟和进步颇有影响。1938 年 5 月“临大”改为西南 联合大学,闻一多仍任教授。他广泛地研究了中国的文化遗产, 由唐诗研究开始,上溯先秦汉魏六朝,乃至于古代神话、甲骨
文和钟鼎文,以文学为中心,旁涉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 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的研究体系,对《周易》 《诗经》《庄子》《楚辞》研究的学术贡献尤大,著有《神话 与诗》《唐诗杂论》《古典新义》等专著。1942年3月出版的 《楚辞校补》,是他10年研究的结晶,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赞 誉。1943年后,由于痛恨国民党政府的反动和腐败,思想发生 根本转变,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4年加入 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云南总支 部宣传委员兼《民主周刊》社社长,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 行。1946年7月11日,民盟负责人之一李公朴惨遭国民党特 务暗杀。闻一多在7月15日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 上讲演,愤怒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当晚即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1949年8月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我们中 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 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 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 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闻一多的诗具有极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爱国主义 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诗作,成为他诗歌创作的基调。早在清华 学生时代所作的《李白之死》《红荷之魂》等诗中,成功地运 用中国传统的诗歌题材和形象词汇歌唱他心中的理想与爱情 留美时期写下的《太阳吟》《洗衣歌》《孤雁》《忆菊》等名 篇,表现了他对帝国主义“文明”的鄙视和对祖国的思念。回 国初期的诗作《祈祷》《爱国心》《一句话》《我是中国人》 《七子之歌》等,用炽热的情感,完整的意象,和谐的音律, 表现了诗人的民族自豪感。《死水》时期的诗较之往昔之作题 材更广泛,思想更深沉,进一步接触到了中国社会现实。《春 光》《静夜》《荒村》等诗充满了对处于军阀混战中灾难深重 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唁词——纪念三月十八日的惨剧》《天 安门》《欺负着了》等诗则直接把笔锋指向了北洋军阀的暴行。 在《发现》这首诗中,诗人面对着军阀混战,列强侵略,山河 破碎,民不聊生的现实感到困惑与不安,他“追问青天,逼迫 八面的风”,但“总问不出消息”。闻一多的这些诗篇发展了 屈原、杜甫创作中爱国主义传统,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以及社会 批判的性质
g1 文和钟鼎文,以文学为中心,旁涉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 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的研究体系,对《周易》 《诗经》《庄子》《楚辞》研究的学术贡献尤大,著有《神话 与诗》《唐诗杂论》《古典新义》等专著。1942 年 3 月出版的 《楚辞校补》,是他 10 年研究的结晶,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赞 誉。1943 年后,由于痛恨国民党政府的反动和腐败,思想发生 根本转变,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4 年加入 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云南总支 部宣传委员兼《民主周刊》社社长,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 行。1946 年 7 月 11 日,民盟负责人之一李公朴惨遭国民党特 务暗杀。闻一多在 7 月 15 日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 上讲演,愤怒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当晚即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1949 年 8 月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我们中 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 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 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 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闻一多的诗具有极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爱国主义 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诗作,成为他诗歌创作的基调。早在清华 学生时代所作的《李白之死》《红荷之魂》等诗中,成功地运 用中国传统的诗歌题材和形象词汇歌唱他心中的理想与爱情。 留美时期写下的《太阳吟》《洗衣歌》《孤雁》《忆菊》等名 篇,表现了他对帝国主义“文明”的鄙视和对祖国的思念。回 国初期的诗作《祈祷》《爱国心》《一句话》《我是中国人》 《七子之歌》等,用炽热的情感,完整的意象,和谐的音律, 表现了诗人的民族自豪感。《死水》时期的诗较之往昔之作题 材更广泛,思想更深沉,进一步接触到了中国社会现实。《春 光》《静夜》《荒村》等诗充满了对处于军阀混战中灾难深重 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唁词──纪念三月十八日的惨剧》《天 安门》《欺负着了》等诗则直接把笔锋指向了北洋军阀的暴行。 在《发现》这首诗中,诗人面对着军阀混战,列强侵略,山河 破碎,民不聊生的现实感到困惑与不安,他“追问青天,逼迫 八面的风”,但“总问不出消息”。闻一多的这些诗篇发展了 屈原、杜甫创作中爱国主义传统,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以及社会 批判的性质
闻一多的诗,是他的艺术主张的实践。他的大多数诗作 犹如一张张重彩的油画,他不仅喜用浓重的笔触描绘形象,渲 染气氛,尤擅于在大胆的想像、新奇的比喻中变幻种种不同的 情调色彩,再配上和谐的音节、整饬的诗句这些优美的艺术形 式的框架,使他的诗成为一幅完整的艺术品。但有时由于刻意 雕琢,便失去素朴与自然美的光华。闻一多的诗开创了格律体 的新诗流派,影响了不少后起的诗人。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 出版社1988年版。有删节) 五、《死水》赏析(吴奔星、徐荣街) 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指出:“《诗 刊》里闻一多氏影响最大。徐志摩氏虽在努力于‘体制的输入 与试验’,却只顾了自家,没有想到用理论来领导别人。闻氏 才是‘最有兴味探讨诗的理论和艺术的’;徐氏说他们几个写 诗的朋友多少都受到《死水》作者的影响。《死水》前还有《红 烛》,讲究比喻,又喜欢用别的新诗人用不到的中国典故,最 为繁丽,真教人有艺术至上之感。《死水》转向幽玄,更为严 谨:他作诗有点像李贺的雕馊而出,是靠理智的控制比感情的 驱遣多些。但他的诗不失其为情诗。另一方面他又是个爱国诗 人,而且几乎可以说是惟一的爱国诗人。”尽管朱自清把闻 多说成“惟一的爱国诗人”未必确当,但是闻一多在中国新诗 史上确实占有独特的地位,他在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取 得了卓越的成就 闻一多1928年出版的第二部诗集,收入了28首诗作。诗 人自己对《死水》这首诗特别欣赏,曾多次提到它,把它作为 新诗创作第二阶段的新格律诗的代表作,并用这首诗的篇名作 了第二部诗集的名字。从诗歌的抒情内容来看,《死水》抒写 了他归国初期忿懑的思想感情,写作时间约为1926年4月。 这首诗以简短的篇幅,精练的语句,描绘了旧中国黑暗的社会 面貌,抒发了作者对丑恶势力的憎恶和不满,把对祖国的深沉 的爱同对反动统治者的无比的恨交织在一起,思想感情表现得 集中而强烈
g1 闻一多的诗,是他的艺术主张的实践。他的大多数诗作, 犹如一张张重彩的油画,他不仅喜用浓重的笔触描绘形象,渲 染气氛,尤擅于在大胆的想像、新奇的比喻中变幻种种不同的 情调色彩,再配上和谐的音节、整饬的诗句这些优美的艺术形 式的框架,使他的诗成为一幅完整的艺术品。但有时由于刻意 雕琢,便失去素朴与自然美的光华。闻一多的诗开创了格律体 的新诗流派,影响了不少后起的诗人。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 出版社 1988 年版。有删节) 五、《死水》赏析(吴奔星、徐荣街) 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指出:“《诗 刊》里闻一多氏影响最大。徐志摩氏虽在努力于‘体制的输入 与试验’,却只顾了自家,没有想到用理论来领导别人。闻氏 才是‘最有兴味探讨诗的理论和艺术的’;徐氏说他们几个写 诗的朋友多少都受到《死水》作者的影响。《死水》前还有《红 烛》,讲究比喻,又喜欢用别的新诗人用不到的中国典故,最 为繁丽,真教人有艺术至上之感。《死水》转向幽玄,更为严 谨;他作诗有点像李贺的雕馊而出,是靠理智的控制比感情的 驱遣多些。但他的诗不失其为情诗。另一方面他又是个爱国诗 人,而且几乎可以说是惟一的爱国诗人。”尽管朱自清把闻一 多说成“惟一的爱国诗人”未必确当,但是闻一多在中国新诗 史上确实占有独特的地位,他在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取 得了卓越的成就。 闻一多 1928 年出版的第二部诗集,收入了 28 首诗作。诗 人自己对《死水》这首诗特别欣赏,曾多次提到它,把它作为 新诗创作第二阶段的新格律诗的代表作,并用这首诗的篇名作 了第二部诗集的名字。从诗歌的抒情内容来看,《死水》抒写 了他归国初期忿懑的思想感情,写作时间约为 1926 年 4 月。 这首诗以简短的篇幅,精练的语句,描绘了旧中国黑暗的社会 面貌,抒发了作者对丑恶势力的憎恶和不满,把对祖国的深沉 的爱同对反动统治者的无比的恨交织在一起,思想感情表现得 集中而强烈
《死水》的成功之处,首先在于它以奇特的比喻创造出了 深刻幽玄的意境,曲折地吐露了诗人忧愤的情怀。诗的第一节 以新颖恰切的比喻破题,作者把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比 做“一沟绝望的死水”,它污秽、滞塞,任凭清风吹过,也毫 无反应,毫无生气。很显然,这里的“死水”和“清风”都有 着隐含的象征意义。既然是一沟毫无生气的、叫人绝望的死水, 就让那些反动统治者尽情地去糟蹋吧,“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正是这种忧愤心情的自然流露。诗的 第二、三、四节,作者用讽刺和反讥的语调,具体细致地描写 “死水”中丑恶腐败的现象。诗人既是如实状写污水秽池发酵 腐烂后出现的各种现象,又是在想像中加以夸张和渲染。第二 节完全由第一节引出,第三、四节又是对第二节的铺写和补充, 表现了一池“死水”在帝国主义、封建军阀践踏下发生的变化 诗人故意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珍 珠”等美好的形象,来反衬铜绿、铁锈、油腻、白沫等丑恶的 事物,目的是为了揭露旧中国表面的繁华下腐朽肮脏的本质。 那些红灯绿酒、珍珠罗绮所构成的斑驳陆离的世界,掩饰不了 旧社会的腥臭和烂污。拆穿了看,偌大的一个旧中国只不过是 “花蚊”逞凶的世界,“霉菌”繁殖的场所,几只“青蛙”的 鼓噪鸣叫并不能为它増添半点生气。诗人成功地运用了比喻、 象征的手法,实写虚拟巧妙配合,创造出了深邃奇峭的意境 诗的最后一节,是对开头一节的回应和加强,它再次突出强化 了全诗的主旨:“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语气多么肯定,判断多么明确。 诗的最后两句“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 界”。历来理解有较大的分歧。朱自清先生认为:“这不是‘恶 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 望’里才有希望。”(《闻一多全集·序言》)臧克家不同意 朱自清的解释,他在《闻一多先生诗创作的艺术特色》一文中 指出:“我觉得,应该把‘丑恶’意会为黑暗现实的反面。《死 水》是客观的象征,它既如此腐朽,如此令人绝望,不如索性 让另一种力量来开垦它,看它将开辟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这是 作者心中的一个未可知,未能知的渺茫希望,我们是否可以把 这种希望理解为革命?”(1979年4月《诗刊》)臧克家熟悉 闻一多的生活和思想,他的理解可以启发我们多方面地探讨闻
g1 《死水》的成功之处,首先在于它以奇特的比喻创造出了 深刻幽玄的意境,曲折地吐露了诗人忧愤的情怀。诗的第一节, 以新颖恰切的比喻破题,作者把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比 做“一沟绝望的死水”,它污秽、滞塞,任凭清风吹过,也毫 无反应,毫无生气。很显然,这里的“死水”和“清风”都有 着隐含的象征意义。既然是一沟毫无生气的、叫人绝望的死水, 就让那些反动统治者尽情地去糟蹋吧,“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正是这种忧愤心情的自然流露。诗的 第二、三、四节,作者用讽刺和反讥的语调,具体细致地描写 “死水”中丑恶腐败的现象。诗人既是如实状写污水秽池发酵 腐烂后出现的各种现象,又是在想像中加以夸张和渲染。第二 节完全由第一节引出,第三、四节又是对第二节的铺写和补充, 表现了一池“死水”在帝国主义、封建军阀践踏下发生的变化。 诗人故意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珍 珠”等美好的形象,来反衬铜绿、铁锈、油腻、白沫等丑恶的 事物,目的是为了揭露旧中国表面的繁华下腐朽肮脏的本质。 那些红灯绿酒、珍珠罗绮所构成的斑驳陆离的世界,掩饰不了 旧社会的腥臭和烂污。拆穿了看,偌大的一个旧中国只不过是 “花蚊”逞凶的世界,“霉菌”繁殖的场所,几只“青蛙”的 鼓噪鸣叫并不能为它增添半点生气。诗人成功地运用了比喻、 象征的手法,实写虚拟巧妙配合,创造出了深邃奇峭的意境。 诗的最后一节,是对开头一节的回应和加强,它再次突出强化 了全诗的主旨:“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语气多么肯定,判断多么明确。 诗的最后两句“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 界”。历来理解有较大的分歧。朱自清先生认为:“这不是‘恶 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 望’里才有希望。”(《闻一多全集·序言》)臧克家不同意 朱自清的解释,他在《闻一多先生诗创作的艺术特色》一文中 指出:“我觉得,应该把‘丑恶’意会为黑暗现实的反面。《死 水》是客观的象征,它既如此腐朽,如此令人绝望,不如索性 让另一种力量来开垦它,看它将开辟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这是 作者心中的一个未可知,未能知的渺茫希望,我们是否可以把 这种希望理解为革命?”(1979 年 4 月《诗刊》)臧克家熟悉 闻一多的生活和思想,他的理解可以启发我们多方面地探讨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