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病毒变异有抗原性变异、温度敏感性变异、宿主范围以及对非特异性抑制物 敏感性等方面的变异,但最主要的是抗原性变异。抗原性变异与其他病毒不同,特点 是表面抗原HA和MA易变异。变异有两种形式,即抗原性转变和抗原性漂移 (1)抗原性转变( antigenic shift)变异幅度大,属于质变,即病毒株表面抗 原结构一种或两种发生变异,与前次流行株抗原相异,形成新亚型(如HN1→H2N2 H2N2→B3№2),由于人群缺少对变异病毒株的免疫力,从而引起流感大流行。如果两 种不同病毒同时感染同一细胞,则可发生基因重组形成新亚型。1978年前苏联流行的 甲型流感病毒HINⅠ与香港甲型流感病毒BN同时感染人则分离出H3N亚型,这说 明自然流行情况下可发生这样的变异。过去一直认为新旧亚型病毒株间的交替是迅速 的,一旦新亚型出现,旧亚型就很快消失。但1997年夏甲1型(HN1)虽再度出现, 却至今未能替代甲3型(H3N2),而是两者共同流行。直到1998年甲3型(H3N2) 代表株的抗原发生了变异,武汉株被悉尼株所取代,人们对新株没有免疫力,造成了 新的流行 2)抗原性漂移( antigenic drift)变异幅度小或连续变异,属于量变,即亚 型内变异。一般认为这种变异是由病毒基因点突变和人群免疫力选择所造成的,所引 起的流行是小规模的 在感染人类的三种流感病毒中,甲型流感病毒有着极强的变异性,乙型次之,而 丙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非常稳定。 乙型流感病毒的变异会产生新的主流毒株,但是新毒株与旧毒株之间存在交叉免 疫,即针对旧毒株的免疫反应对新毒株依然有效。 甲型流感病毒是变异最为频繁的一个类型,每隔十几年就会发生一个抗原性大变 异,产生一个新的毒株,这种变化称作抗原转变,亦称抗原的质变;在甲型流感亚型 内还会发生抗原的小变异,其表现形式主要是抗原氨基酸序列的点突变,称作抗原漂 移,亦称抗原的量变。抗原转变可能是血凝素抗原和神经氨酸酶抗原同时转变,称作 大族变异;也可能仅是血凝素抗原变异,而神经氨酸酶抗原则不发生变化或仅发生小 变异,称作亚型变异 对于甲型流感病毒的变异性,学术界尚无统一认识,一些学者认为,是由于人群 中传播的甲型流感病毒面临较大的免疫压力,促使病毒核酸不断发生突变。另一些学
流感病毒变异有抗原性变异、温度敏感性变异、宿主范围以及对非特异性抑制物 敏感性等方面的变异,但最主要的是抗原性变异。抗原性变异与其他病毒不同,特点 是表面抗原 HA 和 NA 易变异。变异有两种形式,即抗原性转变和抗原性漂移。 (1)抗原性转变(antigenic shift)变异幅度大,属于质变,即病毒株表面抗 原结构一种或两种发生变异,与前次流行株抗原相异,形成新亚型(如 H1N1→ H2N2、 H2N2→ H3N2),由于人群缺少对变异病毒株的免疫力,从而引起流感大流行。如果两 种不同病毒同时感染同一细胞,则可发生基因重组形成新亚型。1978 年前苏联流行的 甲型流感病毒 H1N1 与香港甲型流感病毒 H3N2 同时感染人则分离出 H3N1 亚型,这说 明自然流行情况下可发生这样的变异。过去一直认为新旧亚型病毒株间的交替是迅速 的,一旦新亚型出现,旧亚型就很快消失。但 1997 年夏甲 1 型(H1N1)虽再度出现, 却至今未能替代甲 3 型(H3N2),而是两者共同流行。直到 1998 年甲 3 型(H3N2) 代表株的抗原发生了变异,武汉株被悉尼株所取代,人们对新株没有免疫力,造成了 新的流行。 (2)抗原性漂移(antigenic drift)变异幅度小或连续变异,属于量变,即亚 型内变异。一般认为这种变异是由病毒基因点突变和人群免疫力选择所造成的,所引 起的流行是小规模的。 在感染人类的三种流感病毒中,甲型流感病毒有着极强的变异性,乙型次之,而 丙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非常稳定。 乙型流感病毒的变异会产生新的主流毒株,但是新毒株与旧毒株之间存在交叉免 疫,即针对旧毒株的免疫反应对新毒株依然有效。 甲型流感病毒是变异最为频繁的一个类型,每隔十几年就会发生一个抗原性大变 异,产生一个新的毒株,这种变化称作抗原转变,亦称抗原的质变;在甲型流感亚型 内还会发生抗原的小变异,其表现形式主要是抗原氨基酸序列的点突变,称作抗原漂 移,亦称抗原的量变。抗原转变可能是血凝素抗原和神经氨酸酶抗原同时转变,称作 大族变异;也可能仅是血凝素抗原变异,而神经氨酸酶抗原则不发生变化或仅发生小 变异,称作亚型变异。 对于甲型流感病毒的变异性,学术界尚无统一认识,一些学者认为,是由于人群 中传播的甲型流感病毒面临较大的免疫压力,促使病毒核酸不断发生突变。另一些学
者认为,是由于人甲型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同时感染猪后发生基因重组导致病毒的 变异。后一派学者的观点得到一些事实的支持,实验室工作显示,1957年流行的亚洲 流感病毒(2N2)基因的八个节段中中有三个是来自鸭流感病毒,而其余五个节段则来 自HIN1人流感病毒 甲型流感病毒的高变异性增大了人们应对流行性感冒的难度,人们无法准确预测 即将流行的病毒亚型,便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性疫苗接种,另一方面,每隔十数 年便会发生地抗原转变更会产生根本就没有疫苗的流感新毒株 甲型流感病毒抗原变异情况 亚型名称 抗原结构流行年代 代表病毒株 原甲型(A0) HONI 1930~1946 A/PR/8/34(HoN1) 亚甲型(A1) HINI 1946~1957 A/FM/1/4/(H1N1) 亚洲甲型(A2) 1957 A/Singapo 香港亚型(A3) H3N2 1968~1977 A/Hong Kong/1/68(H3N2) 新A1与A3交替型 H3N2 HINI 1977~至今 A/USSR/90/77(H1N1) A/Beijing/32/92(H3N2) *代表病毒株命名法:型别/分离地点/毒株序号/分离年代(亚型) 3.高危人群 说到高危人群,丰要是指老人、儿童、孕妇、肥胖者和患有慢性疾病的人,老人尤其是 65岁以上的老人。这几类人群必须积极学习流感的防御知识,掌握正确的防控方法,从平时 起,从日常生活中的洗手、开窗通风等小事做起,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为自己的健康筑起 道坚固的屏障。 4流感的传播过程 (1)传染源 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自潜伏期末即可传染,病初2~3日传染性最强,体温正常后很少 带毒,排毒时间可达病后7天。病毒存在于病人的鼻涕、口涎、痰液中,并随咳嗽、喷嚏排 出体外。由于部分免疫,感染后可不发病,成为隐性感染。带毒时间虽短,但在人群中易引
者认为,是由于人甲型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同时感染猪后发生基因重组导致病毒的 变异。后一派学者的观点得到一些事实的支持,实验室工作显示,1957 年流行的亚洲 流感病毒(H2N2)基因的八个节段中中有三个是来自鸭流感病毒,而其余五个节段则来 自 H1N1 人流感病毒。 甲型流感病毒的高变异性增大了人们应对流行性感冒的难度,人们无法准确预测 即将流行的病毒亚型,便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性疫苗接种,另一方面,每隔十数 年便会发生地抗原转变更会产生根本就没有疫苗的流感新毒株。 甲型流感病毒抗原变异情况 亚型名称 抗原结构 流行年代 代表病毒株 原甲型(A0) H0N1 1930~1946 A/PR/8/34(HoN1) 亚甲型(A1) H1N1 1946~1957 A/FM/1/4/(H1N1) 亚洲甲型(A2) H2N2 1957~1968 A/Singapore/1/57(H2N2) 香港亚型(A3) H3N2 1968~1977 A/Hong Kong/1/68(H3N2) 新 A1 与 A3 交替型 H3N2 H1N1 1977~至今 A/USSR/90/77(H1N1) A/Beijing/32/92(H3N2) *代表病毒株命名法:型别/分离地点/毒株序号/分离年代(亚型) 3.高危人群 说到高危人群,丰要是指老人、儿童、孕妇、肥胖者和患有慢性疾病的人,老人尤其是 65岁以上的老人。这几类人群必须积极学习流感的防御知识,掌握正确的防控方法,从平时 起,从日常生活中的洗手、开窗通风等小事做起,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为自己的健康筑起 一道坚固的屏障。 4.流感的传播过程 (1)传染源 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自潜伏期末即可传染,病初 2~3 日传染性最强,体温正常后很少 带毒,排毒时间可达病后 7 天。病毒存在于病人的鼻涕、口涎、痰液中,并随咳嗽、喷嚏排 出体外。由于部分免疫,感染后可不发病,成为隐性感染。带毒时间虽短,但在人群中易引
起传播,迄今尚未证实长期带毒者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可能刚起飞沫传播。病毒寻在于病人或隐性传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中,通过说 话、咳嗽或喷嚏等方式撒播于空气中,并保持30分钟,易感者吸入后即会被感染,传播速 度和广度取决于人群的拥挤程度。通过接触污染食具或玩具也可传播。 (3)流感的临床表现 典型的流感起病急,潜伏期为数小至4天,一般为1~2天:高热,体温可达39~40℃, 伴畏寒,一般持续2~3天;全身中毒症状重,如乏力、头痛。头晕,全身酸痛:持续时间长, 体温正常后乏力等症状可以持续1~2周:呼吸道其他症状轻微,常有咽痛、少数有鼻塞、流 涕、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腹痛等。有少数病人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老人、 婴幼儿、有心肺疾病者或接受免疫剂治疗者患流感后可发展为肺炎。临床分型上分为以下几 种类型:(1)单纯型流感;(2)肺炎型流感:(3)中毒性流感;(4)胃肠炎型流感 5.流感的诊断 (1)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增高,若合并细菌感染,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上升 (2)病毒分离 急性期病人口咽含漱液接种于鸡胚可分理出病毒。 (3)血清抗体检测 病人早期(发病头3天)和恢复期(2~4周后)2份血清,抗体效价4倍以上为阳性 (4)快速诊断 取病人鼻粘膜压片染色体找包涵体,免疫荧光检测抗原 (5)检测体温 用红外体温检测仪检测体温,初筛发病病人 6.流感病毒的弱点 (1)流感病毒在外界抵抗力较弱,对热相当敏感,56℃经30分钟、65℃经5分钟、100℃ 经1分钟即可灭活病毒的感染性和酶的活性 (2)病毒在低温环境中较稳定。 (3)病毒在pH7.0~7.8范围内较稳定,pH3.0时病毒感染力即被破坏
起传播,迄今尚未证实长期带毒者。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可能刚起飞沫传播。病毒寻在于病人或隐性传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中,通过说 话、咳嗽或喷嚏等方式撒播于空气中,并保持 30 分钟,易感者吸入后即会被感染,传播速 度和广度取决于人群的拥挤程度。通过接触污染食具或玩具也可传播。 (3)流感的临床表现 典型的流感起病急,潜伏期为数小至 4 天,一般为 1~2 天;高热,体温可达 39~40℃, 伴畏寒,一般持续 2~3 天;全身中毒症状重,如乏力、头痛。头晕,全身酸痛;持续时间长, 体温正常后乏力等症状可以持续 1~2 周;呼吸道其他症状轻微,常有咽痛、少数有鼻塞、流 涕、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腹痛等。有少数病人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老人、 婴幼儿、有心肺疾病者或接受免疫剂治疗者患流感后可发展为肺炎。临床分型上分为以下几 种类型:(1)单纯型流感;(2)肺炎型流感;(3)中毒性流感;(4)胃肠炎型流感。 5. 流感的诊断 (1)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增高,若合并细菌感染,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上升。 (2)病毒分离 急性期病人口咽含漱液接种于鸡胚可分理出病毒。 (3)血清抗体检测 病人早期(发病头 3 天)和恢复期(2~4 周后)2 份血清,抗体效价 4 倍以上为阳性。 (4)快速诊断 取病人鼻粘膜压片染色体找包涵体,免疫荧光检测抗原。 (5)检测体温 用红外体温检测仪检测体温,初筛发病病人。 6. 流感病毒的弱点 (1)流感病毒在外界抵抗力较弱,对热相当敏感,56℃经 30 分钟、65℃经 5 分钟、100℃ 经 1 分钟即可灭活病毒的感染性和酶的活性。 (2)病毒在低温环境中较稳定。 (3)病毒在 pH7.0~7.8 范围内较稳定,pH3.0 时病毒感染力即被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