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基础教育“未来教育家论坛”观摩课《蜀相》课堂实录 授课教师:深圳市南头中学特级教师茹清平 会议主办:人民教育杂志社、中国教育报社、教育研究杂志社 会议协办:中国教师报社 会议承办: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上课时间:2009年11月24日上午第二节课 上课地点:天津四中科学楼606教室 上课班级:高二(10)班 上课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四篇 课文《蜀相》 上课实录 师:上课 生:起立。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 师:今天我们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中杜甫的一首名诗《蜀 相》。这一单元的教学要求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王国维先生说:“由其世 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所谓“逆 即为迎受、接纳,考证、探究,追溯、反求。今天我们就来尝试用“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蜀相》。鉴赏分五步进行。(投影) 1、参读资料,了解诗人。 2、初读感知,觅得诗心。 3、涵咏字句,品出诗味。 4、参照比较,探求诗风 5、摘抄品评,滋养诗情。(课外)
全国基础教育“未来教育家论坛”观摩课《蜀相》课堂实录 授课教师:深圳市南头中学特级教师茹清平 会议主办:人民教育杂志社、中国教育报社、教育研究杂志社 会议协办:中国教师报社 会议承办: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上课时间:2009 年 11 月 24 日上午第二节课 上课地点:天津四中科学楼 606 教室 上课班级:高二(10)班 上课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四篇 课文《蜀相》 上课实录 师:上课 生:起立。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 师:今天我们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中杜甫的一首名诗《蜀 相》。这一单元的教学要求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王国维先生说:“由其世 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所谓“逆”, 即为迎受、接纳,考证、探究,追溯、反求。今天我们就来尝试用“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蜀相》。鉴赏分五步进行。(投影) 1、参读资料,了解诗人。 2、初读感知,觅得诗心。 3、涵咏字句,品出诗味。 4、参照比较,探求诗风。 5、摘抄品评,滋养诗情。(课外)
第一环节:参读资料,了解诗人 师:读懂一首诗,应该了解其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请同学们先回答这样 个问题:如果让你用“一个()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在括号里填什么词 或词组?为什么填这个词或词组? 生一:我填的是“一个可怜的杜甫”。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 无用武之地。 生二:我填的是“一个有才气的杜甫”。应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 为“诗圣”。 生三:我填的是“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杜甫生活在唐朝晚期— 师:是唐朝晚期吗? 生:是由盛转衰。 生三: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战争,了解了战 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 生四:我填的是“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我记得他有这样的诗句:“安得广厦 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过《三吏》《三别》等反映残酷兵役给人带 来痛苦的诗文。 生五:我填的是“一个爱国的杜甫”。杜甫许多诗篇表现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无 比热爱,字里行间渗透着爱国的热诚,如《春望》,描写了沦陷后的长安城池残 破、杂草丛生的荒凉景象,以及因战乱不休、家人音讯隔绝而引起的愁苦心情, 深刻地抒写了亡国的哀痛。此外,《登髙》等诗篇,也充满着悲壮的爱国激情。 生六:我填的是“一个不得志的杜甫”。他渴望报效国家,可统治者并没有给他 机会。 师:都填的不错,并且言之有据,看来,同学们对杜甫还是比较了解的。请同 学们看注释,这首诗写于哪一年? 生:公元760年。 师:哪位同学能简单介绍这一年前后杜甫的情况? 生一:我好像记得他刚到成都,到成都躲避战乱来了 生二:当时好像安史之乱结束了
第一环节:参读资料,了解诗人 师:读懂一首诗,应该了解其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请同学们先回答这样 一个问题:如果让你用“一个()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在括号里填什么词 或词组?为什么填这个词或词组? 生一:我填的是“一个可怜的杜甫”。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 无用武之地。 生二:我填的是“一个有才气的杜甫”。应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 为“诗圣”。 生三:我填的是“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杜甫生活在唐朝晚期------ 师:是唐朝晚期吗? 生:是由盛转衰。 生三: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战争,了解了战 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 生四:我填的是“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我记得他有这样的诗句:“安得广厦 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过《三吏》《三别》等反映残酷兵役给人带 来痛苦的诗文。 生五:我填的是“一个爱国的杜甫”。杜甫许多诗篇表现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无 比热爱, 字里行间渗透着爱国的热诚, 如《春望》,描写了沦陷后的长安城池残 破、杂草丛生的荒凉景象, 以及因战乱不休、家人音讯隔绝而引起的愁苦心情, 深刻地抒写了亡国的哀痛。此外,《登高》等诗篇, 也充满着悲壮的爱国激情。 生六:我填的是“一个不得志的杜甫”。他渴望报效国家,可统治者并没有给他 机会。 师:都填的不错,并且言之有据,看来,同学们对杜甫还是比较了解的。请同 学们看注释,这首诗写于哪一年? 生:公元 760 年。 师:哪位同学能简单介绍这一年前后杜甫的情况? 生一:我好像记得他刚到成都,到成都躲避战乱来了。 生二:当时好像安史之乱结束了
师:安史之乱哪一年结束的? 生二:记不清楚了。 师:安史之乱师755年爆发,762年结束的,当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看来大 家对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还不算特别了解,老师为大家介绍一下。此诗作于唐肃 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 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 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当时 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 第二环节:诵读感知,觅得诗心。 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代诗文,尤其要重视诵读。下 面我们把这首诗齐读一遍,希望大家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生:(齐读,下面的齐读所读内容与此相同。)《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 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师:读的很整齐,节奏把握得不错,可惜有两个字有同学没读准。是“柏(bai) 森森”还是“柏(b)森森”? 生齐:柏(bai)森森。 师:对。是“空好(hao)音”还是“空好(hao)音”? 生:(多数)空好(hao)音。(少数)空好(hao)音。 师:(问认为读“hao”的学生)为什么这样读? 生一:读ho,“好音”与上句“春色”词性应该相同,因为这联要对仗;而读 hao,“好音”与上句不对仗。 师:分析得非常好,应该读ho。下面我们把这首诗再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这次大家字音、节奏都处理得较好,但读得太快了。大家说说这首诗的感 情基调是怎样的? 生一:是悲凉的 生二:应该比较伤感
师:安史之乱哪一年结束的? 生二:记不清楚了。 师:安史之乱师 755 年爆发,762 年结束的,当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看来大 家对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还不算特别了解,老师为大家介绍一下。此诗作于唐肃 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 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 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当时 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 第二环节:诵读感知,觅得诗心。 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代诗文,尤其要重视诵读。下 面我们把这首诗齐读一遍,希望大家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生:(齐读,下面的齐读所读内容与此相同。)《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 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师:读的很整齐,节奏把握得不错,可惜有两个字有同学没读准。是“柏(bǎi) 森森”还是“柏(bó)森森”? 生齐:柏(bǎi)森森。 师:对。是“空好(hǎo)音”还是“空好(hào)音”? 生:(多数)空好(hǎo)音。(少数)空好(hào)音。 师:(问认为读“hǎo”的学生)为什么这样读? 生一:读 hǎo,“好音”与上句“春色”词性应该相同,因为这联要对仗;而读 hào,“好音”与上句不对仗。 师:分析得非常好,应该读 hǎo。下面我们把这首诗再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这次大家字音、节奏都处理得较好,但读得太快了。大家说说这首诗的感 情基调是怎样的? 生一:是悲凉的。 生二:应该比较伤感
师:那应该用快速的语调读吗? 生一: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师:我们用伤感、哀叹的语调读一读。 生:(齐读)。 师:我还想请我们班朗读水平最高的同学来读一读。同学们推荐一位。(同学 们推荐) 生:(被推荐的同学读课文,声情并茂,赢得掌声如潮。) 师:读得非常有水平。你应该大体理解了杜甫的心情。 师:诗言志。我们读诗,要学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 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 生一:我会想到诗中的“寻”字 师:为什么? 生一:因为作者表达的是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寻”能表达这种感情。 生二:我也认为是“寻”字 师:有多少人认为是“寻”字?请举手。(约三分之一的学生。) 师:没举手的同学想到的是哪一个字呢? 生三:我觉得是“泪”字。因为全诗表达得是作者的惋惜之情,为诸葛亮出师未 捷而惋惜,为不得志的英雄而惋惜。 师:同意这种观点的同学有多少?(近半数同学举手。) 师:看来同学们对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还是有一个初步的感知。我认为,在这首 诗中作者表达的正是这两种情感: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以及对他和像他一样的 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 第三环节:涵咏字句,品出诗味。 师:接到上课的邀请后,我让同学们提出疑问,交给班长。昨天晚上22点20 分,班长把问题发给了我,我们感谢一下班长。(生掌声。)
师:那应该用快速的语调读吗? 生一: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师:我们用伤感、哀叹的语调读一读。 生:(齐读)。 师:我还想请我们班朗读水平最高的同学来读一读。同学们推荐一位。(同学 们推荐) 生:(被推荐的同学读课文,声情并茂,赢得掌声如潮。) 师:读得非常有水平。你应该大体理解了杜甫的心情。 师:诗言志。我们读诗,要学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 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 生一:我会想到诗中的“寻”字。 师:为什么? 生一:因为作者表达的是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寻”能表达这种感情。 生二:我也认为是“寻”字。 师:有多少人认为是“寻”字?请举手。(约三分之一的学生。) 师:没举手的同学想到的是哪一个字呢? 生三:我觉得是“泪”字。因为全诗表达得是作者的惋惜之情,为诸葛亮出师未 捷而惋惜,为不得志的英雄而惋惜。 师:同意这种观点的同学有多少?(近半数同学举手。) 师:看来同学们对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还是有一个初步的感知。我认为,在这首 诗中作者表达的正是这两种情感: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以及对他和像他一样的 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 第三环节:涵咏字句,品出诗味。 师:接到上课的邀请后,我让同学们提出疑问,交给班长。昨天晚上 22 点 20 分,班长把问题发给了我,我们感谢一下班长。(生掌声。)
同学们提出了8个问题:①诗的开头两句一问一答,有什么好处?②对于三、 四两句,为什么同学们存在两种不同理解?③“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 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④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 句概括诸葛亮一生功绩,是否准确?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联中,哪两个字与此诗的关系最为密切?⑥此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为什 么题目用“蜀相”而不用“诸葛祠”?⑦丞相祠堂何初寻?一个“寻”字好在 哪里?⑧“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自”与“空”两字好在哪 里?根据大家的疑问,老师进行了整合,形成以下三个问题。(投影) (1)如果有人对原诗做一些改动,你认为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 蜀相(改为“诸葛祠”)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改为“树”)森森 映阶碧草自(改为“尽”)春色,隔叶黄鹂空(改为“皆”)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颈联上下句的关键词的分别是什么?为什么用这些词概括字诸葛亮的功 绩? (3)“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 师:下面请同学们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讨论,稍后我们进行交流。 生:(前后左右相互讨论,约6分钟。) 师:下面我们请班长冯玮组织大家讨论。 冯玮:哪个同学谈谈标题改为“诸葛祠”好不好? 生一:不好。我们认为本诗表达的感情是对诸葛亮的敬仰而不是诸葛祠。 生二:全诗着眼点在诸葛亮这个人不在诸葛祠这个地。如果用诸葛祠就偏了。 师:同学们说得有道理,许多专家也是怎样理解。不过老师有不同的意见,提 出来供大家参考。以地或物的名称作题而其意在人的诗篇也不是没有,杜甫咏 叹诸葛亮的作品中,《咏怀古迹》(其五)和《八阵图》就是,这样命题好像 也没有偏离诗歌的主旨。我认为,这样命题杜甫的切入点是诸葛亮的政治身份, 杜甫当时身处乱世,渴望有圣君贤相来匡扶摇摇欲坠大唐江山的处境。再说, 做贤相”是杜甫的志向,可惜自己报国无门,功业未就,所以选此角度能抒 发郁闷和隐痛。这个视角,诗末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惜痛表现得极为切肤:圣
同学们提出了 8 个问题:①诗的开头两句一问一答,有什么好处?②对于三、 四两句,为什么同学们存在两种不同理解?③“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 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④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 句概括诸葛亮一生功绩,是否准确?⑤“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一联中,哪两个字与此诗的关系最为密切?⑥此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为什 么题目用“蜀相”而不用“诸葛祠”?⑦丞相祠堂何初寻?一个“寻”字好在 哪里?⑧“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自”与“空”两字好在哪 里?根据大家的疑问,老师进行了整合,形成以下三个问题。(投影) (1)如果有人对原诗做一些改动,你认为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 蜀相(改为“诸葛祠”)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改为“树”)森森。 映阶碧草自(改为“尽”)春色,隔叶黄鹂空(改为“皆”)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颈联上下句的关键词的分别是什么?为什么用这些词概括字诸葛亮的功 绩? (3)“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 师:下面请同学们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讨论,稍后我们进行交流。 生:(前后左右相互讨论,约 6 分钟。) 师:下面我们请班长冯玮组织大家讨论。 冯玮:哪个同学谈谈标题改为“诸葛祠”好不好? 生一:不好。我们认为本诗表达的感情是对诸葛亮的敬仰而不是诸葛祠。 生二:全诗着眼点在诸葛亮这个人不在诸葛祠这个地。如果用诸葛祠就偏了。 师:同学们说得有道理,许多专家也是怎样理解。不过老师有不同的意见,提 出来供大家参考。以地或物的名称作题而其意在人的诗篇也不是没有,杜甫咏 叹诸葛亮的作品中,《咏怀古迹》(其五)和《八阵图》就是,这样命题好像 也没有偏离诗歌的主旨。我认为,这样命题杜甫的切入点是诸葛亮的政治身份, 杜甫当时身处乱世,渴望有圣君贤相来匡扶摇摇欲坠大唐江山的处境。再说, “做贤相”是杜甫的志向,可惜自己报国无门,功业未就,所以选此角度能抒 发郁闷和隐痛。这个视角,诗末"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惜痛表现得极为切肤: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