贮饲料和优质干草的比例应适当;对发生乳房炎或子宫炎、酮病等疾病的病畜应及时治疗:在奶牛的育种方面,应注意选育既要后躯宽大,又要腹部较紧凑的奶牛。二、右方变位(RightDisplacementofAbomasum)皱胃从正常的解剖位置以顺时针方向扭转到瓣胃的后上方,而置于肝脏与腹壁之间,称为皱胃右方变位。皱胃右方变位又称皱胃扭转。病因皱胃右方变位的病因自前仍不清楚,有关的因素与左方变位相似。发病机理皱胃扭转通常在瓣-皱孔附近以垂直平面旋转,从右侧看为顺时针方向扭转,扭转一般呈180~270°,严重的可达540°。皱胃扭转引起瓣胃、网胃、十二指肠的变位。皱胃扭转导致幽门阻塞,引起皱胃的分泌增加,分泌的盐酸、氯化钠、钾和液体积聚,导致皱胃扩张、积液、气胀、腹痛、脱水、低氯血症、低钾血症和碱中毒以及循环虚脱的严重病理现象。由于皱胃扭转,皱胃的血液供应受到影响,最终引起皱胃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和缺血性坏死。症状食欲急剧减退或废绝,泌乳量急剧下降,表现不安或踢腹,背下沉等腹痛症状;体温一般正常或偏低,心率60120次/min,呼吸数正常或减少。瘤胃动音消失,粪便呈黑色、糊状,混有血液;从尾侧视诊可见右腹膨大或肋弓突起,在右欣窝可发现或触摸到半月状隆起;在听诊右腹部的同时进行诊,可听到高亢的鼓音(砰砰声),鼓音的区域向前可达第8肋间,向后可延伸至第12肋间或欣窝。右腹冲击式触诊可发现扭转的真胃内有大量液体。直肠检查:在右腹部触摸到胀而紧张的皱胃。从胀部位穿刺皱胃,可抽出大量带血色液体,pH值为1~4。血清氯化物在皱胃扭转早期为80~90mmo1/L,严重病例低于70mmol/L。治疗皱胃扭转的治疗主要采用手术治疗法。在右腹部第3腰椎横突下方10~15cm处,作垂直切口,导出皱胃内的气体和液体:纠正皱胃位置,并使十二指肠和幽门通畅:然后将皱胃在正常位置加以缝合定,防止复发。对手早期的皱固胃扭转或轻度脱水者,采取术后口服补液(1540L)和氯化钾(每次30120g,每日2次):严重病例则应在术前进行静脉补液和补钾(450kg体重的奶牛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3000~5000ml,25%葡萄糖注射液500~1000ml,20%安钠咖注射液10ml,静脉注射)。而低钙血症,酮病等并发症在术后应同时进行治疗。预防皱胃右方变位的预防与皱胃左方变位的预防措施相似。皱胃炎(Abomasitis)皱胃炎是指各种病因所致皱胃黏膜及黏膜下层的炎症。皱胃炎多见于续牛和成年牛。病因原发性皱胃炎多因饲喂粗硬的饲料、冰冻饲料、发霉变质的饲料或长期饲喂糟粕、粉渣等引起;当饲喂不定时,时饱时饥,突然变换饲料或劳役过度,经常调换饲养员,或者因长途运输,过度紧张,引起应激反应,因而影响到消化机能,而导致皱胃炎的发生。继发性皱胃炎,常继发于前胃疾病、营养代谢疾病、口腔疾病、肠道疾病、肝脏疾病、寄生虫病(如血矛线虫病)和某些传染病(如牛病毒性腹泻、牛沙门氏菌病等)。症状急性或慢性皱胃炎,都呈现消化障碍,并往往发生呕吐。但都有其特点。急性皱胃炎:病畜精神沉郁,鼻镜干燥,皮温不整,结膜潮红、黄染,泌乳量降低甚至完全停止,体温一般无变化。食欲减退或废绝,反负减少、短促、无力或停止,有时空嚼、磨牙;口黏膜被覆黏稠唾液,舌苔白腻,口腔散发甘臭,有的伴发糜烂性口炎:瘤胃轻度藏气,收缩力减弱:触诊右腹部皱胃区,病牛疼痛不安;便秘,粪呈球状,表面覆盖多量黏液,间或腹泻。有的病牛还表现腹痛不安。病的未期,病情急剧恶化,往往伴发肠炎,全身衰弱脉率增快,脉搏微弱,精神极度沉郁甚至昏迷。慢性皱胃炎:病畜呈长期消化不良,异嗜。口腔甘臭,黏膜苍白或黄染,睡液黏稠,有舌苔,瘤胃收缩力量减弱;便秘,粪便干硬。病的后期,病畜衰弱,贫血,腹泻。21
21 贮饲料和优质干草的比例应适当;对发生乳房炎或子宫炎、酮病等疾病的病畜应及时治疗; 在奶牛的育种方面,应注意选育既要后躯宽大,又要腹部较紧凑的奶牛。 二、 右方变位(Right Displacement of Abomasum) 皱胃从正常的解剖位置以顺时针方向扭转到瓣胃的后上方,而置于肝脏与腹壁之间,称 为皱胃右方变位。皱胃右方变位又称皱胃扭转。 病因 皱胃右方变位的病因目前仍不清楚,有关的因素与左方变位相似。 发病机理 皱胃扭转通常在瓣-皱孔附近以垂直平面旋转,从右侧看为顺时针方向扭转, 扭转一般呈180~270°,严重的可达540°。皱胃扭转引起瓣胃、网胃、十二指肠的变位。皱 胃扭转导致幽门阻塞,引起皱胃的分泌增加,分泌的盐酸、氯化钠、钾和液体积聚,导致皱 胃扩张、积液、气胀、腹痛、脱水、低氯血症、低钾血症和碱中毒以及循环虚脱的严重病理 现象。由于皱胃扭转,皱胃的血液供应受到影响,最终引起皱胃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和缺血性 坏死。 症状 食欲急剧减退或废绝,泌乳量急剧下降,表现不安或踢腹,背下沉等腹痛症状; 体温一般正常或偏低,心率60 ~120 次/min,呼吸数正常或减少。瘤胃蠕动音消失,粪便呈 黑色、糊状,混有血液;从尾侧视诊可见右腹膨大或肋弓突起,在右肷窝可发现或触摸到半 月状隆起;在听诊右腹部的同时进行叩诊,可听到高亢的鼓音(砰砰声),鼓音的区域向前 可达第8 肋间,向后可延伸至第12 肋间或肷窝。右腹冲击式触诊可发现扭转的真胃内有大 量液体。直肠检查:在右腹部触摸到臌胀而紧张的皱胃。从臌胀部位穿刺皱胃,可抽出大量 带血色液体,pH值为1~4。血清氯化物在皱胃扭转早期为80~90mmol/L,严重病例低于 70mmol/L。 治疗 皱胃扭转的治疗主要采用手术治疗法。在右腹部第3 腰椎横突下方10~15cm处,作 垂直切口,导出皱胃内的气体和液体;纠正皱胃位置,并使十二指肠和幽门通畅;然后将皱 胃在正常位置加以缝合定,防止复发。对于早期的皱固胃扭转或轻度脱水者,采取术后口服 补液(15~40L)和氯化钾(每次30~120g,每日2 次);严重病例则应在术前进行静脉补液 和补钾(450kg 体重的奶牛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3 000 ~5 000ml,25%葡萄糖注射液500~1 000ml,20%安钠咖注射液10ml,静脉注射)。而低钙血症,酮病等并发症在术后应同时进行 治疗。 预防 皱胃右方变位的预防与皱胃左方变位的预防措施相似。 皱胃炎 (Abomasitis) 皱胃炎是指各种病因所致皱胃黏膜及黏膜下层的炎症。皱胃炎多见于犊牛和成年牛。 病因 原发性皱胃炎多因饲喂粗硬的饲料、冰冻饲料、发霉变质的饲料或长期饲喂糟粕、 粉渣等引起;当饲喂不定时,时饱时饥,突然变换饲料或劳役过度,经常调换饲养员,或者 因长途运输,过度紧张,引起应激反应,因而影响到消化机能,而导致皱胃炎的发生。 继发性皱胃炎,常继发于前胃疾病、营养代谢疾病、口腔疾病、肠道疾病、肝脏疾病、 寄生虫病(如血矛线虫病)和某些传染病(如牛病毒性腹泻、牛沙门氏菌病等)。 症状 急性或慢性皱胃炎,都呈现消化障碍,并往往发生呕吐。但都有其特点。 急性皱胃炎:病畜精神沉郁,鼻镜干燥,皮温不整,结膜潮红、黄染,泌乳量降低甚至 完全停止,体温一般无变化。食欲减退或废绝,反刍减少、短促、无力或停止,有时空嚼、 磨牙;口黏膜被覆黏稠唾液,舌苔白腻,口腔散发甘臭,有的伴发糜烂性口炎;瘤胃轻度臌 气,收缩力减弱;触诊右腹部皱胃区,病牛疼痛不安;便秘,粪呈球状,表面覆盖多量黏液, 间或腹泻。有的病牛还表现腹痛不安。病的末期,病情急剧恶化,往往伴发肠炎,全身衰弱, 脉率增快,脉搏微弱,精神极度沉郁甚至昏迷。 慢性皱胃炎:病畜呈长期消化不良,异嗜。口腔甘臭,黏膜苍白或黄染,唾液黏稠,有 舌苔,瘤胃收缩力量减弱;便秘,粪便干硬。病的后期,病畜衰弱,贫血,腹泻
病程及预后急性皱胃炎的病程为12周,经过适当治疗,改善饲养,加强护理,可以康复。慢性皱胃炎的病程及预后应视病情轻重,护理和治疗条件而定;有的病程持续数月或年余,时而好转,时而严重;而长期消化不良,贫血,年老体衰者,往往预后不良。治疗皱胃炎的治疗,主要在于清理胃肠,消炎止痛。重症病例,则应强心、输液,促进新陈代谢。慢性病例,应注意清肠消导,健胃止酵,增进治疗效果。急性皱胃炎,在病的初期,先绝食12d,并内服植物油(5001000ml)或人工盐(400~500g)。同时静脉注射安溴注射液100ml。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可用氯霉素5~8g,酒精50ml,冷开水适量配成溶液,进行瓣胃注入,每日1次,连用35d。特牛,绝食1~2d,在绝食期间,喂给温生理盐水。绝食结束后,先给予温生理盐水,再给少量牛奶,逐渐增量。离乳特牛,可饲喂易消化的优质干草和适量精料,补饲少量氯化钴、硫酸亚铁、硫酸铜等微量元素。瘤胃内容物发酵、腐败时,可用四环素10~25mg/kg,内服,每日1~2次,或者用链霉素1g,内服,每日1次,连续应用3~4次。必要时给予新鲜牛瘤胃液0.5~1L,更新瘤胃内微生物,增进其消化机能。对病情严重,体质衰弱的成年牛应及时用抗生素,防止感染;同时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2000~3000ml,20%安钠咖注射液10~20ml,40%乌洛托品注射液20~40ml,静脉注射。病情好转时,可服用复方龙胆配60~80ml,橙皮酊30~50ml等健胃剂。清理胃肠,可给予盐类或油类缓泻剂。中兽医认为本病是胃气不和,食滞不化,应以调胃和中,导滞化积为主。宜用加味保和丸:焦三仙200g,莱子50g,鸡内金30g,延胡索30g,川楝子50g,厚朴40g,焦槟榔20g,大黄50g,青皮60g,水煎去渣,内服。若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皮温不整,耳鼻发凉,应以强脾健胃,温中散寒为主。宜用加味四君子汤:党参100g,白术120g,茯苓50g,肉豆蔻50g,广木香40g,炙甘草40g,干姜50g,共为末,开水冲,候温灌服。康复期间,应注意护理,保持安静,尽量避免各种不良因素的刺激和影响:加强饲养,给予优质干草,加喂富有营养、容易消化、含有维生素的饲料,并注意适当运动。预防加强饲养管理,给予质量良好的饲料,饲料搭配合理;搞好畜舍卫生,减少应激因素;对能引起皱胃炎的原发性疾病应做好防治工作,防止皱胃炎的发生。第四节马属动物胃肠性疾病急性胃扩张(AcuteGastricDilatation)急性胃扩张是马属动物由于胃排空机能障碍和贪食过多,使胃急剧膨胀而引起的一种急性腹痛病。急性胃扩张按病因分为原发性胃扩张和继发性胃扩张;按内容物性状分为食滞性胃扩张、气胀性胃扩张和液胀性胃扩张(积液性胃扩张)。病因原发性胃扩张主要是由于采食过量难消化和容易膨胀的饲料(如燕麦、大麦、豆类、豆饼、谷物的渣头及稿秆等)或采食了易于发酵的嫩青草、青草或堆积发热变黄的青草以及发霉的草料而发病,或者由于偷食大量精料或饱食后,突然喝大量冰冷的水而发病。在过度劳役后喂饮,饱食后立即使役和突然变换饲料等情况下,更容易发病,继发性胃扩张,主要继发手小肠阻塞、小肠变位等疾病。当大肠阻塞或大肠藏气的肠管压迫小肠使小肠闭塞不通时,亦可引起继发性胃扩张。发病机理在病因的作用下,胃黏膜感受器不断受到刺激,反射性地引起胃蠕动和分泌机能增强。随着胃内容物被大量胃液浸泡,食物逐渐胀,加剧了对胃壁的刺激作用,胃被膨胀的内容物胀大呈扩张状态,而发生急性食滞性胃扩张。若这种过程以生物学作用为主(在微生物作用下产生大量低级脂肪酸、乳酸和气体等),则可发生气胀性胃扩张。胃扩张时,胃的端动越来越强,频度增加,间款期逐渐缩短(外在的腹痛表现与此相适应),胃的蠕动强度可以达到挛的程度。胃的蠕动增强和分泌机能增强是在中枢神经系统主导下,通过迷走神经兴奋而实现。随着疾病的发展。被阻留在胃内的内容物便加剧了上述22
22 病程及预后 急性皱胃炎的病程为1~2 周,经过适当治疗,改善饲养,加强护理,可以 康复。慢性皱胃炎的病程及预后应视病情轻重,护理和治疗条件而定;有的病程持续数月或 年余,时而好转,时而严重;而长期消化不良,贫血,年老体衰者,往往预后不良。 治疗 皱胃炎的治疗,主要在于清理胃肠,消炎止痛。重症病例,则应强心、输液,促 进新陈代谢。慢性病例,应注意清肠消导,健胃止酵,增进治疗效果。 急性皱胃炎,在病的初期,先绝食1~2d,并内服植物油(500~1 000ml)或人工盐 (400~500g)。同时静脉注射安溴注射液100ml。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可用氯霉素5~8g,酒 精50ml,冷开水适量配成溶液,进行瓣胃注入,每日1 次,连用3~5d。 犊牛,绝食1~2d,在绝食期间,喂给温生理盐水。绝食结束后,先给予温生理盐水,再 给少量牛奶,逐渐增量。离乳犊牛,可饲喂易消化的优质干草和适量精料,补饲少量氯化钴、 硫酸亚铁、硫酸铜等微量元素。瘤胃内容物发酵、腐败时,可用四环素10~25mg/kg,内服, 每日1~2 次,或者用链霉素1g,内服,每日1 次,连续应用3~4 次。必要时给予新鲜牛瘤胃 液0.5~1L,更新瘤胃内微生物,增进其消化机能。对病情严重,体质衰弱的成年牛应及时用 抗生素,防止感染;同时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2 000~3 000ml,20%安钠咖注射液10~20ml, 40%乌洛托品注射液20~40ml,静脉注射。病情好转时,可服用复方龙胆酊60~80ml,橙皮酊 30~50ml 等健胃剂。清理胃肠,可给予盐类或油类缓泻剂。 中兽医认为本病是胃气不和,食滞不化,应以调胃和中,导滞化积为主。宜用加味保和 丸:焦三仙200g,莱菔子50g,鸡内金30g,延胡索30g,川楝子50g,厚朴40g,焦槟榔20g, 大黄50g,青皮 60g,水煎去渣,内服。 若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皮温不整,耳鼻发凉,应以强脾健胃,温中散寒为主。宜用加 味四君子汤:党参100g,白术120g,茯苓50g,肉豆蔻50g,广木香40g,炙甘草40g,干姜50g, 共为末,开水冲,候温灌服。 康复期间,应注意护理,保持安静,尽量避免各种不良因素的刺激和影响;加强饲养, 给予优质干草,加喂富有营养、容易消化、含有维生素的饲料,并注意适当运动。 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给予质量良好的饲料,饲料搭配合理;搞好畜舍卫生,减少应激 因素;对能引起皱胃炎的原发性疾病应做好防治工作,防止皱胃炎的发生。 第四节 马属动物胃肠性疾病 急性胃扩张(Acute Gastric Dilatation) 急性胃扩张是马属动物由于胃排空机能障碍和贪食过多,使胃急剧膨胀而引起的一种急 性腹痛病。急性胃扩张按病因分为原发性胃扩张和继发性胃扩张;按内容物性状分为食滞性 胃扩张、气胀性胃扩张和液胀性胃扩张(积液性胃扩张)。 病因 原发性胃扩张主要是由于采食过量难消化和容易膨胀的饲料(如燕麦、大麦、豆 类、豆饼、谷物的渣头及稿秆等)或采食了易于发酵的嫩青草、蔫青草或堆积发热变黄的青 草以及发霉的草料而发病,或者由于偷食大量精料或饱食后,突然喝大量冰冷的水而发病。 在过度劳役后喂饮,饱食后立即使役和突然变换饲料等情况下,更容易发病。 继发性胃扩张,主要继发于小肠阻塞、小肠变位等疾病。当大肠阻塞或大肠臌气的肠管 压迫小肠使小肠闭塞不通时,亦可引起继发性胃扩张。 发病机理 在病因的作用下,胃黏膜感受器不断受到刺激,反射性地引起胃蠕动和分泌 机能增强。随着胃内容物被大量胃液浸泡,食物逐渐臌胀,加剧了对胃壁的刺激作用,胃被 臌胀的内容物胀大呈扩张状态,而发生急性食滞性胃扩张。若这种过程以生物学作用为主(在 微生物作用下产生大量低级脂肪酸、乳酸和气体等),则可发生气胀性胃扩张。 胃扩张时,胃的蠕动越来越强,频度增加,间歇期逐渐缩短(外在的腹痛表现与此相适 应),胃的蠕动强度可以达到痉挛的程度。胃的蠕动增强和分泌机能增强是在中枢神经系统 主导下,通过迷走神经兴奋而实现。随着疾病的发展。被阻留在胃内的内容物便加剧了上述
变化,间歇性腹痛即转为持续性腹痛,病情逐渐恶化,脱水遂渐加重。引起脱水的原因,一是由于胃液分泌增强所丧失的体液:二是由于肠道中乳酸异常增多,肠内容物的渗透压增高,使大量液体进入肠腔:三是由于出汗。胃液过度分泌和体液大量丧失,导致碱中毒,因为丧失盐酸容易引起血浆内(HCO3-)增加。继发性胃扩张,无论是因小肠本身的病变,还是某段大肠阻塞、气等原因压迫小肠,致使小肠闭塞不通。由于剧烈疼痛的刺激,胃液反射性分泌增多,并且由于小肠闭塞不通,可以引起小肠逆蠕动增强,使积聚在闭塞前部的肠内容物、异常分泌物和液体反流入胃,引起液胀性胃扩张。胃扩张时,隔肌受到胃的压迫,影响呼吸和心脏的功能;加之剧烈腹痛、脱水和自体中毒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导致心力衰竭而使病情恶化。若胃的扩张状态不能及时缓解,而继续扩张,胃可能自行破裂(有的资料认为,胃内压力达490~1372Pa时即可破裂),或者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破裂(如急起急卧、突然摔倒等)。随着胃破裂的同时,食糜大量进入腹腔,胃的膨胀度突然消失,腹痛症状立即缓解,而全身症状急剧恶化,发生中毒性休克,很快死亡。症状原发性急性胃扩张,常在采食后不久或数小时内突然发病。病畜食欲废绝,精神沉郁,眼结膜发红甚至发,暖气(暖气时,左侧颈静脉沟部可见到食管逆蜻动波)。有的病畜还表现于或呕吐。腹痛,病初多呈轻微间歇性腹痛,很快即发展成剧烈而持续的腹痛,病畜快步急走或向前直冲,急起急卧,卧地滚转,有时出现犬坐姿势。病初口腔湿润,随后发黏,重症干燥,味奇臭,出现黄腻苔;口色除有相应变化外,齿龈边缘部分比其它可视黏膜颜色变化更为明显:肠音逐渐减弱,最后消失。呼吸急促,脉率不断增快,脉搏由强转弱。重症病畜的皮肤弹性减退,眼窝凹陷;胸前、肘后、股内侧、颈侧、耳根和眼周围等局部出汗,个别病例则全身出汗。胃管检查:送入胃管后,从胃管排出少量酸臭气体和稀糊状食糜甚至排不出食糜,腹痛症状并不减轻,则为食滞性胃扩张。当送入胃管后,有多量气体从胃管排出,病畜随气体排出而转为安静,则为气胀性胃扩张。直肠检查:在左肾前下方可摸到膨大的胃后壁,触之胃壁紧张而富有弹性,为气胀性胃扩张:当触之胃壁有黏硬感,压之留痕,则是食滞性胃扩张。血液检查:血沉减慢,红细胞压积容量增高,血清氯化物含量减少,血液碱贮增多。继发性胃扩张,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病情很快转重。其特点是大多数病畜经鼻流出少量粪水:插入胃管后,间断或连续地排出大量具有酸臭气味、淡黄色或暗黄绿色的液体,并混有少量食糜和黏液,其量可达510L,随着液体的排出,病畜逐渐安静。经一定时间后,又复发,再次经胃管排出大量液体,病情又有所缓解,如此反复发作。两次发作的间隔时间越短,表示小肠不通的部位距离胃越近。胃液检查:胃液中的胆色素,呈阳性反应。病程及预后原发性胃扩张,特别是严重的食滞性胃扩张,若治疗不及时,多数在短时间死亡。气胀性胃扩张,病程较短,预后良好。继发性胃扩张,视原发病而异,凡反复出现鼻流粪水或由胃管反复抽出液状胃内容物以及脱水得不到纠正者,预后往往不良。治疗采取以解除扩张状态,缓解幽门挛,镇痛止酵和恢复胃功能为主,补液强心加强护理为辅的治疗原则。气胀性胃扩张:用胃管排出胃内气体后,经胃管灌入水合氯醛酒精合剂(水合氯醛15~25g,酒精50ml,福尔马林10~20ml,温水500ml)或鱼石脂酒精溶液(鱼石脂15~20g,酒精80~100ml、温水500ml),或者灌服鱼石脂15~25g,酒精80~100ml,芳香氨80~100ml,温水1000ml。食滞性胃扩张:因采食了大量细粒状或粉状饲料所致的胃扩张,可进行洗胃,每次灌温23
23 变化,间歇性腹痛即转为持续性腹痛,病情逐渐恶化,脱水逐渐加重。引起脱水的原因,一 是由于胃液分泌增强所丧失的体液;二是由于肠道中乳酸异常增多,肠内容物的渗透压增高, 使大量液体进入肠腔;三是由于出汗。胃液过度分泌和体液大量丧失,导致碱中毒,因为丧 失盐酸容易引起血浆内(HCO3-)增加。 继发性胃扩张,无论是因小肠本身的病变,还是某段大肠阻塞、臌气等原因压迫小肠, 致使小肠闭塞不通。由于剧烈疼痛的刺激,胃液反射性分泌增多,并且由于小肠闭塞不通, 可以引起小肠逆蠕动增强,使积聚在闭塞前部的肠内容物、异常分泌物和液体反流入胃,引 起液胀性胃扩张。 胃扩张时,膈肌受到胃的压迫,影响呼吸和心脏的功能;加之剧烈腹痛、脱水和自体中 毒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导致心力衰竭而使病情恶化。 若胃的扩张状态不能及时缓解,而继续扩张,胃可能自行破裂(有的资料认为,胃内压 力达490~1 372 Pa 时即可破裂),或者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破裂(如急起急卧、突然摔倒等)。 随着胃破裂的同时,食糜大量进入腹腔,胃的膨胀度突然消失,腹痛症状立即缓解,而全身 症状急剧恶化,发生中毒性休克,很快死亡。 症状 原发性急性胃扩张,常在采食后不久或数小时内突然发病。病畜食欲废绝,精神 沉郁,眼结膜发红甚至发绀,嗳气(嗳气时,左侧颈静脉沟部可见到食管逆蠕动波)。有的 病畜还表现干呕或呕吐。 腹痛,病初多呈轻微间歇性腹痛,很快即发展成剧烈而持续的腹痛,病畜快步急走或向 前直冲,急起急卧,卧地滚转,有时出现犬坐姿势。 病初口腔湿润,随后发黏,重症干燥,味奇臭,出现黄腻苔;口色除有相应变化外,齿 龈边缘部分比其它可视黏膜颜色变化更为明显;肠音逐渐减弱,最后消失。呼吸急促,脉率 不断增快,脉搏由强转弱。重症病畜的皮肤弹性减退,眼窝凹陷;胸前、肘后、股内侧、颈 侧、耳根和眼周围等局部出汗,个别病例则全身出汗。 胃管检查:送入胃管后,从胃管排出少量酸臭气体和稀糊状食糜甚至排不出食糜,腹痛 症状并不减轻,则为食滞性胃扩张。当送入胃管后,有多量气体从胃管排出,病畜随气体排 出而转为安静,则为气胀性胃扩张。 直肠检查:在左肾前下方可摸到膨大的胃后壁,触之胃壁紧张而富有弹性,为气胀性胃 扩张;当触之胃壁有黏硬感,压之留痕,则是食滞性胃扩张。 血液检查:血沉减慢,红细胞压积容量增高,血清氯化物含量减少,血液碱贮增多。继 发性胃扩张,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病情很快转重。其特点是大多数病畜经鼻流出少量粪水;插 入胃管后,间断或连续地排出大量具有酸臭气味、淡黄色或暗黄绿色的液体,并混有少量食 糜和黏液,其量可达5~10 L,随着液体的排出,病畜逐渐安静。经一定时间后,又复发,再 次经胃管排出大量液体,病情又有所缓解,如此反复发作。两次发作的间隔时间越短,表示 小肠不通的部位距离胃越近。胃液检查:胃液中的胆色素,呈阳性反应。 病程及预后 原发性胃扩张,特别是严重的食滞性胃扩张,若治疗不及时,多数在短时 间死亡。气胀性胃扩张,病程较短,预后良好。继发性胃扩张,视原发病而异,凡反复出现 鼻流粪水或由胃管反复抽出液状胃内容物以及脱水得不到纠正者,预后往往不良。 治疗 采取以解除扩张状态,缓解幽门痉挛,镇痛止酵和恢复胃功能为主,补液强心, 加强护理为辅的治疗原则。 气胀性胃扩张:用胃管排出胃内气体后,经胃管灌入水合氯醛酒精合剂(水合氯醛 15~25g,酒精50ml,福尔马林10~20ml,温水500ml)或鱼石脂酒精溶液(鱼石脂15~20g,酒 精80~100ml、温水500ml),或者灌服鱼石脂15~25g,酒精80~100ml,芳香氨醑80~100ml, 温水1 000ml。 食滞性胃扩张:因采食了大量细粒状或粉状饲料所致的胃扩张,可进行洗胃,每次灌温
水12L,反复灌吸,直至吸出液基本无酸臭味时为止。若洗胃效果不满意者,可用液体石蜡500~1000ml,稀盐酸(或乳酸)15~20ml,普鲁卡因粉3~4g,常水500ml,一次灌服。液胀性胃扩张:均系继发性胃扩张,导胃减压只是治标,应查明并治疗原发病。但当排出胃内的大量液体之后,应立即用乳酸15~20ml,酒精100~200ml,液体石蜡500~1000ml,加水适量,一次灌服。也可灌服食醋0.5~1kg或酸菜水1~2kg。当使用酸性药物治疗不但不能奏效,反而加重病情时,应改用碱性药物,口服碳酸氢钠100~200g、液体石蜡500~1000ml。镇痛可静脉注射安溴注射液50~100ml或5%水合氯醛酒精注射液100~200ml。此外应根据病情及时强心补液,维持正常血容量,改善心血管机能,增强机体抗病力。中兽医称急性胃扩张为大肚结,治以消积破气,化谷宽肠为主。宜用调气攻坚散:董香、丁香、广木香、醋三棱、醋术、大腹皮、泽泻各24g,醋香附、醋青皮、炒积壳各30g,炒神曲、焦山楂、炒麦芽各45g,半夏、焦大白各21g,水煎二次,得药液2000~3000ml,加入食醋0.5kg,香油500ml,导胃后内服。预防加强饲养管理,特别是在劳役过度、极度饥饿时,应注意饲料调理,少喂勤添,避免采食过急;加强管理,防止马、骤脱缰后进入饲料房或仓库偷吃精料。肠阻塞(ImpactionoftheIntestine)肠阻塞又称肠便秘、肠秘结、肠内容物停滞、便秘疝,是马属动物由于肠管运动机能和分泌机能紊乱,内容物滞留不能后移,致使动物的一段或儿段肠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的一种腹痛病。肠阻塞按阻塞的部位,分为小肠阻塞和大肠阻塞。病因引起肠阻塞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与下列因素有关:(1)饲喂过多的粗硬饲料,如花生蔓、老首、甘薯蔓、豌豆蔓、麦秸、谷草、糜草等,特别是当其受潮、发霉、变湿而柔韧切不够碎时,牲畜不易嚼细,难于消化,其危险性更大。也有因吞食了异物,如绳、干草网而阻塞于骨盆曲或横结肠的病例。(2)日粮的突然改变,特别是由放牧转为舍饲,由喂青草、青干草转为喂上述粗硬饲料时:可以引起肠内容物pH值变化、肠内菌群改变等一系列肠道内环境急剧变动,胃肠的植物神经控制失去平衡,肠的端动由最初的增强变为减弱,致使肠内容物停滞而发生阻塞。(3)饮水不足,当供水不足或久渴失饮,大量出汗等引起机体缺乏水分,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影响机体体液的动态平衡。这不仅引起消化液分泌不足,而且造成血浆水分向大肠内渗出减少而回收增加,以致肠端动机能减退,肠内容物在某段肠管内滞留,推进困难,水分不断被吸收。当内容物愈来愈硬结时,移动更不易,逐渐形成肠道阻塞。(4)食盐不足,草食动物体内的钠和氯主要来源于食盐。如果饲喂食盐不足,特别是炎热季节或剧烈劳役,动物大量出汗,经汗液所排出的无机成分主要是钠、氯和钾。当食盐和其它无机物缺乏到一定程度,不仅能引起胃肠动变弱,而且使分泌机能减弱,从而增加肠内容物后移阻力,而引起阻塞。(5)气候突变,在兽医临床上,每当气候突变(如气温下降、降雨、降雪等)的头几天,马骤胃肠性腹痛病,尤其是肠阻塞的病畜增多。其机理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是这些突变的气候因素,可使动物处于应激状态,即所请的气象应激。这与此时动物体内的儿茶酚胺分泌亢进,致使组织的血液通过量减少,血氧不足使平滑肌发生痉性收缩有关。(6)其它因素,诸如马骤抢食或采食后咀嚼不充分、睡液混合不全、食团团图吞下,牙齿磨灭不整,消化不良,采食后立即使役,肠道寄生虫侵装等因素都可成为促使肠阻塞发生的因素。症状根据不同部位肠阻塞的临床表现,大致可分为共同症状和特有症状。(1)共同症状:①腹痛:就肠阻塞而言,凡结粪坚硬且呈完全阻塞,继发肠气或胃扩张,肠系膜被强烈牵引或并发肠变位的病畜,腹痛剧烈;反之,则较缓和。一般讲,小肠、小结肠阻塞时的24
24 水1~2L,反复灌吸,直至吸出液基本无酸臭味时为止。若洗胃效果不满意者,可用液体石蜡 500~1 000ml,稀盐酸(或乳酸)15~20ml,普鲁卡因粉3~4g,常水500ml,一次灌服。 液胀性胃扩张:均系继发性胃扩张,导胃减压只是治标,应查明并治疗原发病。但当排 出胃内的大量液体之后,应立即用乳酸15~20ml,酒精100~200ml,液体石蜡500~1 000ml, 加水适量,一次灌服。也可灌服食醋0.5~1kg 或酸菜水1~2kg。当使用酸性药物治疗不但不 能奏效,反而加重病情时,应改用碱性药物,口服碳酸氢钠100~200g、液体石蜡500~1 000ml。 镇痛可静脉注射安溴注射液50~100ml 或5%水合氯醛酒精注射液100~200ml。 此外应根据病情及时强心补液,维持正常血容量,改善心血管机能,增强机体抗病力。 中兽医称急性胃扩张为大肚结,治以消积破气,化谷宽肠为主。宜用调气攻坚散:藿香、 丁香、广木香、醋三棱、醋莪术、大腹皮、泽泻各24g,醋香附、醋青皮、炒枳壳各30g,炒 神曲、焦山楂、炒麦芽各45g,半夏、焦大白各21g,水煎二次,得药液2000~3000ml,加入 食醋0.5kg,香油500ml,导胃后内服。 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特别是在劳役过度、极度饥饿时,应注意饲料调理,少喂勤添, 避免采食过急;加强管理,防止马、骡脱缰后进入饲料房或仓库偷吃精料。 肠阻塞(Impaction of the Intestine) 肠阻塞又称肠便秘、肠秘结、肠内容物停滞、便秘疝,是马属动物由于肠管运动机能和 分泌机能紊乱,内容物滞留不能后移,致使动物的一段或几段肠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的一种 腹痛病。肠阻塞按阻塞的部位,分为小肠阻塞和大肠阻塞。 病因 引起肠阻塞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与下列因素有关: ⑴饲喂过多的粗硬饲料,如花生蔓、老苜蓿、甘薯蔓、豌豆蔓、麦秸、谷草、糜草等, 特别是当其受潮、发霉、变湿而柔韧切铡不够碎时,牲畜不易嚼细,难于消化,其危险性更 大。也有因吞食了异物,如绳、干草网而阻塞于骨盆曲或横结肠的病例。 ⑵日粮的突然改变,特别是由放牧转为舍饲,由喂青草、青干草转为喂上述粗硬饲料时, 可以引起肠内容物pH 值变化、肠内菌群改变等一系列肠道内环境急剧变动,胃肠的植物神 经控制失去平衡,肠的蠕动由最初的增强变为减弱,致使肠内容物停滞而发生阻塞。 ⑶饮水不足,当供水不足或久渴失饮,大量出汗等引起机体缺乏水分,达到一定程度时, 必然会影响机体体液的动态平衡。这不仅引起消化液分泌不足,而且造成血浆水分向大肠内 渗出减少而回收增加,以致肠蠕动机能减退,肠内容物在某段肠管内滞留,推进困难,水分 不断被吸收。当内容物愈来愈硬结时,移动更不易,逐渐形成肠道阻塞。 ⑷食盐不足,草食动物体内的钠和氯主要来源于食盐。如果饲喂食盐不足,特别是炎热 季节或剧烈劳役,动物大量出汗,经汗液所排出的无机成分主要是钠、氯和钾。当食盐和其 它无机物缺乏到一定程度,不仅能引起胃肠蠕动变弱,而且使分泌机能减弱,从而增加肠内 容物后移阻力,而引起阻塞。 ⑸气候突变,在兽医临床上,每当气候突变(如气温下降、降雨、降雪等)的头几天, 马骡胃肠性腹痛病,尤其是肠阻塞的病畜增多。其机理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是这些突变 的气候因素,可使动物处于应激状态,即所谓的气象应激。这与此时动物体内的儿茶酚胺分 泌亢进,致使组织的血液通过量减少,血氧不足使平滑肌发生痉挛性收缩有关。 ⑹其它因素,诸如马骡抢食或采食后咀嚼不充分、唾液混合不全、食团囫囵吞下,牙齿 磨灭不整,消化不良,采食后立即使役,肠道寄生虫侵袭等因素都可成为促使肠阻塞发生的 因素。 症状 根据不同部位肠阻塞的临床表现,大致可分为共同症状和特有症状。 ⑴共同症状: ①腹痛:就肠阻塞而言,凡结粪坚硬且呈完全阻塞,继发肠臌气或胃扩张,肠系膜被强 烈牵引或并发肠变位的病畜,腹痛剧烈;反之,则较缓和。一般讲,小肠、小结肠阻塞时的
腹痛比大结肠阻塞时的剧烈。但是也应考虑到病期和个体因素的差异。②口腔变化:病初口色、湿润度基本正常。随着疾病的发展,口色变红或红中带黄,或者呈暗红甚至发;口发黏甚至干燥;舌苔逐渐变明显,色灰白带黄,厚腻形成裂纹,口臭。病情越重,口腔变化越快:病期越久,变化也越明显。③肠音:病初肠音频繁而偏强,尤其在肠腔不完全阻塞的病畜,此现象持续时间较长,病畜排粪次数增多,其至出现排软粪现象,后则肠音变弱。实践观察表明,两侧肠音变弱过程有其规律性:当代表大肠蠕动情况的盲肠音比小肠音明显地变弱时,表示阻塞部位发生在大肠;反之,多为小肠阻塞。但是,两侧肠音出现这种规律性变化,仅仅限于肠音由强开始变弱的初期阶段,而当中、后期两侧肠音都变弱时,则无此差异,此时肠音极弱,间隔时间明显延长甚至肠音消失。若听到不同程度的金属音,则表示肠藏气状态已形成。④全身反应:眼结膜颜色变化基本上与口色一致。而饮食欲的变化,除肠管不完全阻塞者尚保持极低的饮食欲外,其余病畜饮食欲均废绝:当病畜出现饮食欲,则为疾病好转的象征。疾病初期,体温、呼吸和脉搏多无明显变化;当继发肠炎、蹄叶炎、腹膜炎等疾病时,可引起体温升高:若继发胃扩张和肠气时,则呼吸急促。脉搏在病危时则快而弱甚至脉不感于手。如机体脱水过程进一步发展,可引起循环衰竭,乃至发生休克。③血液学变化:肠阻塞的病情由轻转重,血沉逐渐变慢;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含量,随病情加重而增加;严重病例可见白细胞增多,病至末期减少者预后不良。(2)特有症状:①小肠阻塞:小肠阻塞分为十二指肠阻塞、空肠阻塞和回肠阻塞,多在采食中或采食后数小时内发病。发生阻塞的部位距离胃越近,发病越快、越重,越容易继发胃扩张。小肠阻塞多呈现剧烈腹痛,鼻流粪水,颈部食管出现逆蠕动波。直肠检查:在前肠系膜根后下方、右肾附近触到约有手腕粗、表面光滑、质地黏硬、呈块状或圆柱状的阻塞肠管,为十二指肠阻塞:在盲肠底部内侧摸到左右走向的香肠样硬固体,其左端游离,可被牵动,右端位置较为固定(因回肠未端与盲肠相连),空肠普遍膨胀,为回肠阻塞:当摸到的阻塞部位是游离的,并有一段或部分空肠发生膨胀,为空肠阻塞。②大肠阻塞:大肠阻塞常发生的部位是骨盆曲、小结肠、胃状膨大部和盲肠。前两个部位多为完全阻塞,后二者常为不完全阻塞。骨盆曲阻塞:病畜常呈现剧烈腹痛,但肠藏气多不严重。直肠检查:可在骨盆腔前缘下方摸到象肘样弯曲的粗肠管,内有硬结粪,而有时阻塞的骨盆曲伸向腹腔的右方或向后伸至骨盆腔内。小结肠阻塞:从发病起就呈现剧烈腹痛:当继发肠膨气时,腹围增大,腹痛加剧。病初盲肠音偏强,以后减弱或消失。直肠检查:通常于耻骨前缘的水平线上或体中线的左侧(有时偏向右侧)可触到拳头大的粪块。但由于小结肠系膜较长,游离性较大,位置多不固定,而且阻塞肠段往往因重力关系沉于肠管之间或压在左腹侧结肠侧下方,故有时不易摸到结粪所在的肠段。特别是当发生肠藏气之后,腹压增加,直肠检查更为困难,宜先穿肠放气再进行检查,以被拉紧的肠系膜为线索,适当牵引,有时可导摸到结粪肠段。胃状膨大部阻塞:不完全阻塞者,病情发展缓慢,病期较长,通常为3~10d;多为间歇性轻度腹痛,常呈侧卧、四肢伸展状,只排少量稀粪或粪水(所谓热结旁流)。完全阻塞者,症状比不完全阻塞的病例发展快而严重,腹痛也较剧烈,病期亦短。直肠检查:可在腹腔右前方摸到随呼吸而略有前后移动的半球状阻塞物。左侧大结肠阻塞:左腹侧结肠较左背侧结肠的管腔粗大,前者多为不完全阻塞,后者常为完全阻塞。从二者发病情况来看,有原发性阻塞和继发性阻塞。继发性阻塞常分别继发于骨盆曲和胃状膨大部阻塞。从其临床症状看,原发性完全阻塞的病例,其症状类似骨盆曲或胃状膨大部完全阻塞的病例:继发性阻塞的症状以原发病为转移。直肠检查:在左腹下部可25
25 腹痛比大结肠阻塞时的剧烈。但是也应考虑到病期和个体因素的差异。 ②口腔变化:病初口色、湿润度基本正常。随着疾病的发展,口色变红或红中带黄,或 者呈暗红甚至发绀;口发黏甚至干燥;舌苔逐渐变明显,色灰白带黄,厚腻形成裂纹,口臭。 病情越重,口腔变化越快;病期越久,变化也越明显。 ③肠音:病初肠音频繁而偏强,尤其在肠腔不完全阻塞的病畜,此现象持续时间较长, 病畜排粪次数增多,甚至出现排软粪现象,后则肠音变弱。实践观察表明,两侧肠音变弱过 程有其规律性:当代表大肠蠕动情况的盲肠音比小肠音明显地变弱时,表示阻塞部位发生在 大肠;反之,多为小肠阻塞。但是,两侧肠音出现这种规律性变化,仅仅限于肠音由强开始 变弱的初期阶段,而当中、后期两侧肠音都变弱时,则无此差异,此时肠音极弱,间隔时间 明显延长甚至肠音消失。若听到不同程度的金属音,则表示肠臌气状态已形成。 ④全身反应:眼结膜颜色变化基本上与口色一致。而饮食欲的变化,除肠管不完全阻塞 者尚保持极低的饮食欲外,其余病畜饮食欲均废绝;当病畜出现饮食欲,则为疾病好转的象 征。疾病初期,体温、呼吸和脉搏多无明显变化;当继发肠炎、蹄叶炎、腹膜炎等疾病时, 可引起体温升高;若继发胃扩张和肠臌气时,则呼吸急促。脉搏在病危时则快而弱甚至脉不 感于手。如机体脱水过程进一步发展,可引起循环衰竭,乃至发生休克。 ⑤血液学变化:肠阻塞的病情由轻转重,血沉逐渐变慢;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含量,随病 情加重而增加;严重病例可见白细胞增多,病至末期减少者预后不良。 ⑵特有症状: ①小肠阻塞:小肠阻塞分为十二指肠阻塞、空肠阻塞和回肠阻塞,多在采食中或采食后 数小时内发病。发生阻塞的部位距离胃越近,发病越快、越重,越容易继发胃扩张。小肠阻 塞多呈现剧烈腹痛,鼻流粪水,颈部食管出现逆蠕动波。直肠检查:在前肠系膜根后下方、 右肾附近触到约有手腕粗、表面光滑、质地黏硬、呈块状或圆柱状的阻塞肠管,为十二指肠 阻塞;在盲肠底部内侧摸到左右走向的香肠样硬固体,其左端游离,可被牵动,右端位置较 为固定(因回肠末端与盲肠相连),空肠普遍膨胀,为回肠阻塞;当摸到的阻塞部位是游离 的,并有一段或部分空肠发生膨胀,为空肠阻塞。 ②大肠阻塞:大肠阻塞常发生的部位是骨盆曲、小结肠、胃状膨大部和盲肠。前两个部 位多为完全阻塞,后二者常为不完全阻塞。 骨盆曲阻塞:病畜常呈现剧烈腹痛,但肠臌气多不严重。直肠检查:可在骨盆腔前缘下 方摸到象肘样弯曲的粗肠管,内有硬结粪,而有时阻塞的骨盆曲伸向腹腔的右方或向后伸至 骨盆腔内。 小结肠阻塞:从发病起就呈现剧烈腹痛;当继发肠臌气时,腹围增大,腹痛加剧。病初 盲肠音偏强,以后减弱或消失。直肠检查:通常于耻骨前缘的水平线上或体中线的左侧(有 时偏向右侧)可触到拳头大的粪块。但由于小结肠系膜较长,游离性较大,位置多不固定, 而且阻塞肠段往往因重力关系沉于肠管之间或压在左腹侧结肠侧下方,故有时不易摸到结粪 所在的肠段。特别是当发生肠臌气之后,腹压增加,直肠检查更为困难,宜先穿肠放气再进 行检查,以被拉紧的肠系膜为线索,适当牵引,有时可寻摸到结粪肠段。 胃状膨大部阻塞:不完全阻塞者,病情发展缓慢,病期较长,通常为3~10d;多为间歇 性轻度腹痛,常呈侧卧、四肢伸展状,只排少量稀粪或粪水(所谓热结旁流)。完全阻塞者, 症状比不完全阻塞的病例发展快而严重,腹痛也较剧烈,病期亦短。直肠检查:可在腹腔右 前方摸到随呼吸而略有前后移动的半球状阻塞物。 左侧大结肠阻塞:左腹侧结肠较左背侧结肠的管腔粗大,前者多为不完全阻塞,后者常 为完全阻塞。从二者发病情况来看,有原发性阻塞和继发性阻塞。继发性阻塞常分别继发于 骨盆曲和胃状膨大部阻塞。从其临床症状看,原发性完全阻塞的病例,其症状类似骨盆曲或 胃状膨大部完全阻塞的病例;继发性阻塞的症状以原发病为转移。直肠检查:在左腹下部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