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词语的使用频率与语法创新和保守之关系 -现代汉语中可重叠表遍指的名词 51引言 重叠是汉语的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对于不同的词类,重叠的使用条件和语法 意义都不一样。能重叠的词类主要为动词、形容词、副词和量词。名词和量词的关 系很密切,都与事物的表达有关。人们在讨论名词和量词时,一般只说明量词才能 重叠表遍指(丁声树等1961:226;朱德熙1982:26)。陆俭明(1986)在分析周 遍性主语时,指出其中类型之一为“量词重叠式”,所举的4个例子依次为“人 人、个个、家家、门门”。仔细看来,第一个例子“人人”的基式“人”不论从意 义上,还是用法上,都不能归入量词,而是一个典型的名词。但是,如果看整个汉 语名词系统,一般名词都没有重叠表遍指的用法,比如不能说“*书书、*灯灯、* 狗狗”。这种现象引起我们思考:汉语中有多少名词能像“人”一样可以重叠表遍 指?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本章的目的是确定现代汉语中可重叠表遍指的名词的使用范围,讨论它们的表 达功能,探讨量词重叠表遍指的使用规律。而且,进而说明这些看似例外的名词重 叠式,历史上与量词所遵循的规律是一致的,它们是由于语言演化所造成的一种特 殊现象。此外,我们的分析还涉及到一个一般的理论问题,即词语的使用频率与其 语法创新和保守之关系 52可重叠表遍指的名词的范围和功用 521可重叠表遍指的名词的范围 根据我们的广泛调查,现代汉语中可重叠表遍指的名词有2个完整的:人→人 人、事→丶事事;2个不完整的:处→处处、时→时时。这里“完整”的含义是,它 们的基式用法如普通名词,可独立用作句子成分,称数时需要用量词,如“一个 人、两件事”。说“不完整”是指它们的基式不再可以用作普通名词,比如“处” 原来是表示“地方”,“时”原来是表示“时间”,然而在现代汉语中,“处”的 概念义在口语里已为“地方”所替代,“时”一般作为构词语素出现。 从词典编纂者对这类词的态度,可以看出人们对这种现象的认识尚不明确:到 底是词汇现象还是语法现象?关于量词重叠,人们的态度很明确,是一种语法现 象,它们的使用由语法书来管,如“个个”等我们能看到的词典都没有收录。然而 对于上述4个名词重叠式,各个词典的收录情况差别非常大,比如,《现代汉语词 典》(修订本,1996年,商务印书馆)有“人人、时时、处处”,但是没有“事 事”;《应用汉语词典》(2000年,商务印书馆)收有“事事、时时、处处” 却少了“人人”;《辞海》(1989年)只收录了一个“事事”;《古今汉语词 典》(2000年,商务印书馆)则收录了全部4个。我们推测,各个词典对这类词 的收录范围不一样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一是名词重叠表遍指显然不是 一种能产的语法手段,应属于词汇性质的问题:二是不清楚这类词的范围到底有多 大。下文的分析将表明,这类现象实际上兼具有词汇和语法双重属性
54 第五讲 词语的使用频率与语法创新和保守之关系 ⎯现代汉语中可重叠表遍指的名词 5.1 引言 重叠是汉语的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对于不同的词类,重叠的使用条件和语法 意义都不一样。能重叠的词类主要为动词、形容词、副词和量词。名词和量词的关 系很密切,都与事物的表达有关。人们在讨论名词和量词时,一般只说明量词才能 重叠表遍指(丁声树等 1961:226;朱德熙 1982:26)。陆俭明(1986)在分析周 遍性主语时,指出其中类型之一为“量词重叠式”,所举的 4 个例子依次为“人 人、个个、家家、门门”。仔细看来,第一个例子“人人”的基式“人”不论从意 义上,还是用法上,都不能归入量词,而是一个典型的名词。但是,如果看整个汉 语名词系统,一般名词都没有重叠表遍指的用法,比如不能说“*书书、*灯灯、* 狗狗”。这种现象引起我们思考:汉语中有多少名词能像“人”一样可以重叠表遍 指?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本章的目的是确定现代汉语中可重叠表遍指的名词的使用范围,讨论它们的表 达功能,探讨量词重叠表遍指的使用规律。而且,进而说明这些看似例外的名词重 叠式,历史上与量词所遵循的规律是一致的,它们是由于语言演化所造成的一种特 殊现象。此外,我们的分析还涉及到一个一般的理论问题,即词语的使用频率与其 语法创新和保守之关系。 5.2 可重叠表遍指的名词的范围和功用 5.2.1 可重叠表遍指的名词的范围 根据我们的广泛调查,现代汉语中可重叠表遍指的名词有 2 个完整的:人→人 人、事→事事;2 个不完整的:处→处处、时→时时。这里“完整”的含义是,它 们的基式用法如普通名词,可独立用作句子成分,称数时需要用量词,如“一个 人、两件事”。说“不完整”是指它们的基式不再可以用作普通名词,比如“处” 原来是表示“地方”,“时”原来是表示“时间”,然而在现代汉语中,“处”的 概念义在口语里已为“地方”所替代,“时”一般作为构词语素出现。 从词典编纂者对这类词的态度,可以看出人们对这种现象的认识尚不明确:到 底是词汇现象还是语法现象?关于量词重叠,人们的态度很明确,是一种语法现 象,它们的使用由语法书来管,如“个个”等我们能看到的词典都没有收录。然而 对于上述 4 个名词重叠式,各个词典的收录情况差别非常大,比如,《现代汉语词 典》(修订本,1996 年,商务印书馆)有“人人、时时、处处”,但是没有“事 事”;《应用汉语词典》(2000 年,商务印书馆)收有“事事、时时、处处”, 却少了“人人”;《辞海》(1989 年)只收录了一个“事事”;《古今汉语词 典》(2000 年,商务印书馆)则收录了全部 4 个。我们推测,各个词典对这类词 的收录范围不一样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一是名词重叠表遍指显然不是 一种能产的语法手段,应属于词汇性质的问题;二是不清楚这类词的范围到底有多 大。下文的分析将表明,这类现象实际上兼具有词汇和语法双重属性
第五讲词语的使用频率与语法创新和保守之关系 522名词重叠式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 表遍指的名词重叠式虽然只有4个,但是它们都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它们所 代表的概念皆为我们日常交际最常见的四类现象:人物、事情、时间和地点。根据 《现代汉语常用字表》1,“人”的使用频率为所有词的第8位,名词中的第1 位;“地”2为所有词的第22位,名词中的第3位;“时”为所有词的第28位, 名词中的第4位:“事”为所有词的第66位,名词的第6位。可见这四个重叠式 所代表的概念都是日常交际中最常见的 这几个名词重叠式所代表的概念不仅使用频率高,而且它们的重叠式还活跃在 当今的口语中。虽然“处处”和“时时”的基式现在的使用受到很大限制,但是它 们的重叠式还是口语中常见的现象。下面根据我们对现代口语资料的调查分别举例 加以说明。 A。“人人” (1)人人都信,独老祖宗不当说,不当信。(《红楼梦》五十二回) (2)他愿意人人看我是怪物,是疯子,萍!(曹禺《雷雨》) (3)人人苦,没法提,不死也掉一层皮。(老舍《茶馆》) (4)我没那么大耐性让你们人人都高兴。(王朔《编辑部的故事》) (5)你跟我说说你怎么弄得八面玲珑,人人都喜欢你。(王朔《痴人》) “事事 (6)事事都算妥贴了,大哥哥还愁什么?(《红楼梦》十三回) (⑦)徐姐虽然顽固,但她事事都听老爷的。(王蒙小说 (8)他往往摆起穷架子,事事都有个谱儿。(老舍《骆驼祥子》) (9〕赶明儿个我事事都按您说的那么办,对谁都留点儿心。(王朔《编辑部的 故事》) (10)我并没有让你事事问我呀!(邓友梅小说) C。“处处” (11)蘩漪,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孩子着想。(曹禺《雷雨》) (12)爷爷教育我们处处要带头按政府指的道儿走。(王蒙小说) (13)处处都想占公家便宜,难怪在群众中没有威信。(王朔《编辑部的故 事》) (14)一辈子谨慎小心,处处留神,没想到闹这么个下场。(同上) (15)这几个月处处受人捉弄,今天也算尝到捉弄人的美劲。(邓友梅小说) D。“时时”3 (16)不要惹你二爷生气,时时劝他少吃酒,别勾引他认得混帐老婆。(《红 楼梦》十四回) (17)这些话,怎么怨得老爷不气,不时时打你!(《红楼梦》十九回) (18)天热,鼻尖微微有点汗,她时时用手绢揩着。(曹禺《雷雨》) (19)都谈笑着,盼望着,时时向南或向北探探头。(老舍《骆驼祥子》)
第五讲 词语的使用频率与语法创新和保守之关系 55 5.2.2 名词重叠式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 表遍指的名词重叠式虽然只有 4 个,但是它们都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它们所 代表的概念皆为我们日常交际最常见的四类现象:人物、事情、时间和地点。根据 《现代汉语常用字表》1,“人”的使用频率为所有词的第 8 位,名词中的第 1 位;“地”2为所有词的第 22 位,名词中的第 3 位;“时”为所有词的第 28 位, 名词中的第 4 位;“事”为所有词的第 66 位,名词的第 6 位。可见这四个重叠式 所代表的概念都是日常交际中最常见的。 这几个名词重叠式所代表的概念不仅使用频率高,而且它们的重叠式还活跃在 当今的口语中。虽然“处处”和“时时”的基式现在的使用受到很大限制,但是它 们的重叠式还是口语中常见的现象。下面根据我们对现代口语资料的调查分别举例 加以说明。 A。“人人” (1)人人都信,独老祖宗不当说,不当信。(《红楼梦》五十二回) (2) 他愿意人人看我是怪物,是疯子,萍! (曹禺《雷雨》) (3)人人苦,没法提,不死也掉一层皮。(老舍《茶馆》) (4)我没那么大耐性让你们人人都高兴。(王朔《编辑部的故事》) (5)你跟我说说你怎么弄得八面玲珑,人人都喜欢你。(王朔《痴人》) B。“事事” (6)事事都算妥贴了,大哥哥还愁什么?(《红楼梦》十三回) (7)徐姐虽然顽固,但她事事都听老爷的。(王蒙小说) (8)他往往摆起穷架子,事事都有个谱儿。(老舍《骆驼祥子》) (9)赶明儿个我事事都按您说的那么办,对谁都留点儿心。(王朔《编辑部的 故事》) (10)我并没有让你事事问我呀!(邓友梅小说) C。“处处” (11)蘩漪,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孩子着想。(曹禺《雷雨》) (12)爷爷教育我们处处要带头按政府指的道儿走。(王蒙小说) (13)处处都想占公家便宜,难怪在群众中没有威信。(王朔《编辑部的故 事》) (14)一辈子谨慎小心,处处留神,没想到闹这么个下场。(同上) (15)这几个月处处受人捉弄,今天也算尝到捉弄人的美劲。(邓友梅小说) D。“时时”3 (16)不要惹你二爷生气,时时劝他少吃酒,别勾引他认得混帐老婆。(《红 楼梦》十四回) (17) 这些话,怎么怨得老爷不气,不时时打你!(《红楼梦》十九回) (18)天热,鼻尖微微有点汗,她时时用手绢揩着。(曹禺《雷雨》) (19)都谈笑着,盼望着,时时向南或向北探探头。(老舍《骆驼祥子》)
(20)我有老年人常有的小恙,时时离不开茶水。(邓友梅小说) 523名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 笼统地讲,名词重叠式是表示“遍指”,那么这个“遍指”的具体意义是什 么?几乎所有谈到名量词重叠的语法书,都把名词或者量词的重叠式定义为 每 比如,朱德熙(1982:26)指出,这类重叠式包含“每”的意思,“个 个”就是“每一个”,“张张”就是“每一张”。名词和量词的重叠,不论语法意 义还是语法功能,都是一致的,因此它们经常对举使用,比如“人人不晓,个个惊 疑(《红楼梦》九十四回) 反觉得事事周到,件件随心(《红楼梦》一百零 回)等。所以我们对名词重叠式的讨论同样适用于量词重叠式。 从句法位置上看,“人人”不管是用作施事还是受事,都只能出现在谓语动词 之前,比如可以说“我人人都通知到了”,而不说“*我通知到了人人”4。但是 “每人”有时则可以用于谓语动词之后作直接宾语或者间接宾语,例如: (21)又发给每人两个冻得瓷瓷实实的稗子面馍馍。(张贤亮《绿化树》) (22)还发给每人一个大面包。(刘晓波小说) 上述例句中的“每人”就不能被“人人”替换。 根据我们的考察,即使用于谓语动词之前的“每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也都 不能换为“人人”。例如: (23)送了他们每人一台榨油机。(梁晓声《京华闻见录》) (24)我们自动排出了二十多个队形,一个挨着一个每人领了两个馒头。(余 华《十八岁出门远行》) (25)替组里每人代买一个。(张贤亮《绿化树》) (26)受到了老师的无情指责,并惩罚我们每人写一份检查。(刘晓波小说) (27)每人一集,每集大约二十五万字。(邓友梅小说) (28)他们俩对面坐下来,小杨给他们每人倒了一杯冷开水。(同上) (29)一锅饭里每人都少一口,没什么可争执的。(同上) (30)请允许他们每人报一个名,他们报一个我记一个。(同上) 这些例子都是从我们调查的“每人”用例中随意拿来的。显然,其中的“每人”大 都不能直接用“人人”替换,比如例(23)不能说成是“*送了他们人人一台榨油 机”,例(24)也不能说成是“*一个挨着一个人人领了两个馒头”,如此等等。 “每人”所强调的是“既定范围内的每一个体”,表义的重点是“个体”。 与“每人”的表义重点正好相反,“人人”则表示的是“每一个体所组成的 某一整体”,表义的重点是“整体”。所以在很多时候,“人人”也不大能为“每 人”所替代。例如: (31)这是祖宗手里旧规矩,人人都依着,偏我改了不成?(《红楼梦》五十 五回)
56 (20)我有老年人常有的小恙,时时离不开茶水。(邓友梅小说) 5.2.3 名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 笼统地讲,名词重叠式是表示“遍指”,那么这个“遍指”的具体意义是什 么?几乎所有谈到名量词重叠的语法书,都把名词或者量词的重叠式定义为 “每~”。比如,朱德熙(1982:26)指出,这类重叠式包含“每”的意思,“个 个”就是“每一个”,“张张”就是“每一张”。名词和量词的重叠,不论语法意 义还是语法功能,都是一致的,因此它们经常对举使用,比如“人人不晓,个个惊 疑(《红楼梦》九十四回)”、“反觉得事事周到,件件随心(《红楼梦》一百零 一回)等。所以我们对名词重叠式的讨论同样适用于量词重叠式。 从句法位置上看,“人人”不管是用作施事还是受事,都只能出现在谓语动词 之前,比如可以说“我人人都通知到了”,而不说“*我通知到了人人”4。但是 “每人”有时则可以用于谓语动词之后作直接宾语或者间接宾语,例如: (21)又发给每人两个冻得瓷瓷实实的稗子面馍馍。(张贤亮《绿化树》) (22)还发给每人一个大面包。(刘晓波小说) 上述例句中的“每人”就不能被“人人”替换。 根据我们的考察,即使用于谓语动词之前的“每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也都 不能换为“人人”。例如: (23)送了他们每人一台榨油机。(梁晓声《京华闻见录》) (24)我们自动排出了二十多个队形,一个挨着一个每人领了两个馒头。(余 华《十八岁出门远行》) (25)替组里每人代买一个。(张贤亮《绿化树》) (26)受到了老师的无情指责,并惩罚我们每人写一份检查。(刘晓波小说) (27)每人一集,每集大约二十五万字。(邓友梅小说) (28)他们俩对面坐下来,小杨给他们每人倒了一杯冷开水。(同上) (29)一锅饭里每人都少一口,没什么可争执的。(同上) (30)请允许他们每人报一个名,他们报一个我记一个。(同上) 这些例子都是从我们调查的“每人”用例中随意拿来的。显然,其中的“每人”大 都不能直接用“人人”替换,比如例(23)不能说成是“*送了他们人人一台榨油 机”,例(24)也不能说成是“*一个挨着一个人人领了两个馒头”,如此等等。 “每人”所强调的是“既定范围内的每一个体”,表义的重点是“个体”。 与“每人”的表义重点正好相反,“人人”则表示的是“每一个体所组成的 某一整体”,表义的重点是“整体”。所以在很多时候,“人人”也不大能为“每 人”所替代。例如: (31)这是祖宗手里旧规矩,人人都依着,偏我改了不成?(《红楼梦》五十 五回)
第五讲词语的使用频率与语法创新和保守之关系 (32)他见人人皆有,独你一个没有,怕人笑话,故此送你一个。(《红楼 梦》五十七回) (33)我不同意这种错误人人有份儿的观点。(王朔《编辑部的故事》) (34)在外头,人人都把我当成一个男子汉。可是一回到家里,连孩子都瞧不 起我!(同上) 上述“人人”使用的上下文都有一个“整体”和“个体”的对比,比如例(31)是 “人人”和“我”的对比,例(32)是“人人”和“你”的对比。这里的“人人” 都不宜换为“每人”。当然,“人人”和“每人”在表义功能上也有共同的一面, 都是遍指某个范围内的成员,因此它们有时侯可以互换而基本不改变句子的意思, 比如上边的例(4)也可以说成“我没那么大耐性让你们每人都高兴”。但是,两 者的差别还是显著的,各有各的表义功能,在大部分情况下不能互换。“人人”表 义特点还可以从它与总括副词“都”的强制性搭配上看出来。“人人”与“都”绝 大部分时候共用,如果去掉“都”的话,句子就不成立或者不自然,比如不大说 “?人人想参加这次联欢会”(陆俭明1986)。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每人”所 在的句子大部分则不用“都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把名词或者量词的重叠式(记为XX)和相应的“每 ⅹ”格式的语法意义和功能概括如下 句法位置 语法意义 只能用于谓语动词之前 所强调的是“每一个体所组成的 某一整体”,表义的重点是“整 每X 可以用于谓语动词前或者后所强调的是“既定范围内的每 个体”,表义的重点是“个 体” 524量词重叠表遍指的规律 旦我们把可重叠的名词从量词分离出来后,就很容易确立量词重叠的使用规 律。根据对《现代汉语八百词》“附录”所列举的与400余条常用名词搭配的量词 的考察结果,能重叠表遍指的量词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a)必须是单音节的 (b)必须能与各种数词直接搭配。 这是一条硬性的规律:凡是满足这两个条件的量词一定能够重叠表遍指,如“个 个、根根、条条、张张”等;违反其中任何一个条件就不具备表遍指的功能。量词 大部分都是单音节的,也有个别双音节的,如“架次、嘟噜°”都没有重叠式。还 有一部量词只能与特定的某一个或者几个数词搭配,它们也都没有重叠表遍指的用 法。例如 、两)码(事)、(一)番(话)、(一)把(鼻涕)、(一)副 (笑脸)等° 上述标准还适用于动量词和时间词语的判断。凡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动量词, 也都有重叠表遍指的用法,比如“次次、回回、趟趟”等。此标准也可以用于时间
第五讲 词语的使用频率与语法创新和保守之关系 57 (32)他见人人皆有,独你一个没有,怕人笑话,故此送你一个。(《红楼 梦》五十七回) (33)我不同意这种错误人人有份儿的观点。(王朔《编辑部的故事》) (34)在外头,人人都把我当成一个男子汉。可是一回到家里,连孩子都瞧不 起我!(同上) 上述“人人”使用的上下文都有一个“整体”和“个体”的对比,比如例(31)是 “人人”和“我”的对比,例(32)是“人人”和“你”的对比。这里的“人人” 都不宜换为“每人”。当然,“人人”和“每人”在表义功能上也有共同的一面, 都是遍指某个范围内的成员,因此它们有时侯可以互换而基本不改变句子的意思, 比如上边的例(4)也可以说成“我没那么大耐性让你们每人都高兴”。但是,两 者的差别还是显著的,各有各的表义功能,在大部分情况下不能互换。“人人”表 义特点还可以从它与总括副词“都”的强制性搭配上看出来。“人人”与“都”绝 大部分时候共用,如果去掉“都”的话,句子就不成立或者不自然,比如不大说 “?人人想参加这次联欢会”(陆俭明 1986)。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每人”所 在的句子大部分则不用“都”。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把名词或者量词的重叠式(记为 XX)和相应的“每 X”格式的语法意义和功能概括如下。 句法位置 语法意义 XX 只能用于谓语动词之前 所强调的是“每一个体所组成的 某一整体”,表义的重点是“整 体”。 每 X 可以用于谓语动词前或者后 所强调的是“既定范围内的每一 个 体 ” , 表 义 的 重 点 是 “ 个 体”。 5.2.4 量词重叠表遍指的规律 一旦我们把可重叠的名词从量词分离出来后,就很容易确立量词重叠的使用规 律。根据对《现代汉语八百词》“附录”所列举的与 400 余条常用名词搭配的量词 的考察结果,能重叠表遍指的量词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a) 必须是单音节的; (b) 必须能与各种数词直接搭配。 这是一条硬性的规律:凡是满足这两个条件的量词一定能够重叠表遍指,如“个 个、根根、条条、张张”等;违反其中任何一个条件就不具备表遍指的功能。量词 大部分都是单音节的,也有个别双音节的,如“架次、嘟噜5”都没有重叠式。还 有一部量词只能与特定的某一个或者几个数词搭配,它们也都没有重叠表遍指的用 法。例如:(一、两)码(事)、(一)番(话)、(一)把(鼻涕)、(一)副 (笑脸)等6。 上述标准还适用于动量词和时间词语的判断。凡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动量词, 也都有重叠表遍指的用法,比如“次次、回回、趟趟”等。此标准也可以用于时间
词的判定。一些时间词也可以受数词直接修饰,其中单音节的也具有重叠表遍指的 用法,例如:天→天天、年→年年、月→月月;双音节的则不行,例如:星期→≯* 星期星期。 综上所述,名量词、动量词和时间词所遵循的重叠表遍指的规律是一样的。唯 独4个名词是“例外”,它们不能直接受数词修饰,比如不能说“*我看见了五 人”、“我做完了两事”等,数词和名词之间必须加上适当的量词。为什么会形成 这些例外呢?答案必须到历史中去寻找。 53名词和量词重叠式的历史考察 53.1重叠式发展的不平衡性 现代汉语中采用重叠式的词类包括名量词、形容词、副词和动词,但是不同词 类的重叠式,引入语言的时间差别非常大。形容词和副词的重叠式出现得最早,它 们在《诗经》中已经大量存在,例如:“维叶萋萋(《葛覃》)”、“蒹葭采采 (《卷耳》)”、“行迈靡靡(《黍离》)”。可是真正的动词重叠式直到十五世 纪以后才开始出现。下面重点讨论名量词重叠式的发展。 名词和量词重叠式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先秦汉语并没有量词这个词 类,数词都可以直接修饰名词。量词起源于两汉,逐步发展于魏晋,普及于唐宋, 真正作为一个名词数量表达的必须语法标记的语法规律直到宋元之际才建立(王力 1980;李讷、石毓智1998)。早期的表示事物遍指的重叠式都是普通的名词。此 类用法在整个先秦汉语中只有“人人”一个形式。例如: 35)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上》) (36)仁之难成久矣!人人失其所好;故仁者之过易辞也。(《礼记·表 记》) (37)则后世人人循理而不迷,故名声不息。(《管子·宙合篇》) (38)夫甲,非人人之所能为也。(《谷梁传·成公》) 根据我们对先秦大量文献的统计,“人人”出现于战国末期的文献中。下表是 我们的统计结果。 人人 《春秋》《今文尚书》《诗经》《周易》《左传》《国语》《老 子》《论语》《大学》《庄子》《孝经》《商君书》《仪礼》 《中庸》《周礼》《战国纵横家书》《公羊传》《谷梁传》《鬼 谷子》《韩非子》《遗周书》 《墨子》《孟子》《礼记》《晏子春秋》《荀子》《管子》《吕 氏春秋》 到了汉初,“时时”也开始出现了。下面是《史记》中的例子
58 词的判定。一些时间词也可以受数词直接修饰,其中单音节的也具有重叠表遍指的 用法,例如:天→天天、年→年年、月→月月;双音节的则不行,例如:星期→* 星期星期。 综上所述,名量词、动量词和时间词所遵循的重叠表遍指的规律是一样的。唯 独 4 个名词是“例外”,它们不能直接受数词修饰,比如不能说“*我看见了五 人”、“我做完了两事”等,数词和名词之间必须加上适当的量词。为什么会形成 这些例外呢?答案必须到历史中去寻找。 5.3 名词和量词重叠式的历史考察 5.3.1 重叠式发展的不平衡性 现代汉语中采用重叠式的词类包括名量词、形容词、副词和动词,但是不同词 类的重叠式,引入语言的时间差别非常大。形容词和副词的重叠式出现得最早,它 们在《诗经》中已经大量存在,例如:“维叶萋萋(《葛覃》)”、“蒹葭采采 (《卷耳》)”、“行迈靡靡(《黍离》)”。可是真正的动词重叠式直到十五世 纪以后才开始出现7。下面重点讨论名量词重叠式的发展。 名词和量词重叠式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先秦汉语并没有量词这个词 类,数词都可以直接修饰名词。量词起源于两汉,逐步发展于魏晋,普及于唐宋, 真正作为一个名词数量表达的必须语法标记的语法规律直到宋元之际才建立(王力 1980;李讷、石毓智 1998)。早期的表示事物遍指的重叠式都是普通的名词。此 类用法在整个先秦汉语中只有“人人”一个形式。例如: (35)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上》) (36)仁之难成久矣!人人失其所好;故仁者之过易辞也。(《礼记·表 记》) (37)则后世人人循理而不迷,故名声不息。(《管子·宙合篇》) (38)夫甲,非人人之所能为也。(《谷梁传·成公》) 根据我们对先秦大量文献的统计,“人人”出现于战国末期的文献中。下表是 我们的统计结果。 人人 《春秋》《今文尚书》《诗经》《周易》《左传》《国语》《老 子》《论语》《大学》《庄子》《孝经》《商君书》《仪礼》 《中庸》《周礼》《战国纵横家书》《公羊传》《谷梁传》《鬼 谷子》《韩非子》《遗周书》 无 《墨子》《孟子》《礼记》《晏子春秋》《荀子》《管子》《吕 氏春秋》 有 到了汉初,“时时”也开始出现了。下面是《史记》中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