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句法结构的嬗变对语法化的影响 -形容词和副词词尾的语法化方向的改变 41引言 本章以副词和形容词的词尾的演化为例,说明句法结构的变化如何影响语法化 的方向。汉语史上一组表示“类似”、“如此”义的动词(以下简称“像义 词”),诸如“如”、“若”、“似”,曾先后发展成为副词或者形容词的词尾 ( suffix))。但是具有同样语义特征的一组词,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方向很不相同。以大 约十五世纪为分水岭,在此之前几个形式不同的像义词先后发展成了词尾,可是在 此之后出现的同义词如“像”则没有类似的发展方向。本章尝试从汉语句法结构的 演变来解释这种差别。我们将论证,完成于十五世纪左右的句法变化,使得原来适 合像义词语法化的句法环境消失了,因此该类词就没有机会再发展成为动词或者形 容词的词尾 从语法化与句法环境相互作用的角度,可以对汉语史上一些疑难现像做出较为 合理的解释。比如,江蓝生(1992)指出,出现于明代白话小说的副词词尾“也 似”一词的构造很特别,是由动词“似”前加语助词“也”组成的。她推测这很可 能是受阿尔泰语(主要是蒙古语)语法的影响所致。该现像从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 来看,确实比较特殊。然而根据本章的思路,“也似”是有可能从汉语的内部发展 出来的,只不过是其语法化的句法环境随着语法的演化在现代汉语中消失了。 同一语言的不同时期的语法化特点相异,这不仅发生在汉语里,也可以从其它 语言中找到类似的例证。比如,自十五世纪以后,英语由SⅴO和SOV两种选择变 成单一的固定语序SⅴO。随着这一重大语序的改变,英语语法发生了深刻变化。 其中最明显的一点是,形态系统一直在简化,或者说是在退化。另外,英语的语法 化途径也产生了重要变化,不再是产生附加于词杆的词尾,而是通过压缩或者凝固 个短语的办法获得表示某一语法范畴的形式。比如当代英语口语祈使句的标记 lets是来自于短语 let us, Is gonna源于 Is going to,等等(详细讨论请参阅 Hopper 和 Traugott的 Grammaticalization一书)。英语语法最近五百年的发展特征与基本 语序始终为SVO的汉语很接近。一种语言的基本语序与其语法化特征之间的相互 作用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理论问题。 此外,十世纪左右产生的可用作副词和形容词的后缀“的(地)”,它语法化 的机制和途径与像义词不同。我们已在第十七章详细讨论过了。 42句法结构与语义的相宜性 特定的句法结构( ocal context)和语义相宜性( (semantic suitability),是一个实词 语法化的两个必要条件。我们以英语的形容词和副词词尾为例,来说明句法结构如 何影响词语的语法化的。 英语形容词的一个常见词尾是-ful,很多动词或者名词可加上该词根而形容词 化,例如 hopeful, joyful, painful, handful等。 Hopper和 Traugott推测其语法化的步 骤为:
42 第四讲 句法结构的嬗变对语法化的影响 ⎯形容词和副词词尾的语法化方向的改变 4.1 引言 本章以副词和形容词的词尾的演化为例,说明句法结构的变化如何影响语法化 的方向。汉语史上一组表示“类似”、“如此”义的动词(以下简称“像义 词”),诸如“如”、“若”、“似”,曾先后发展成为副词或者形容词的词尾 (suffix)。但是具有同样语义特征的一组词,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方向很不相同。以大 约十五世纪为分水岭,在此之前几个形式不同的像义词先后发展成了词尾,可是在 此之后出现的同义词如“像”则没有类似的发展方向。本章尝试从汉语句法结构的 演变来解释这种差别。我们将论证,完成于十五世纪左右的句法变化,使得原来适 合像义词语法化的句法环境消失了,因此该类词就没有机会再发展成为动词或者形 容词的词尾。 从语法化与句法环境相互作用的角度,可以对汉语史上一些疑难现像做出较为 合理的解释。比如,江蓝生(1992)指出,出现于明代白话小说的副词词尾“也 似”一词的构造很特别,是由动词“似”前加语助词“也”组成的。她推测这很可 能是受阿尔泰语(主要是蒙古语)语法的影响所致。该现像从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 来看,确实比较特殊。然而根据本章的思路,“也似”是有可能从汉语的内部发展 出来的,只不过是其语法化的句法环境随着语法的演化在现代汉语中消失了。 同一语言的不同时期的语法化特点相异,这不仅发生在汉语里,也可以从其它 语言中找到类似的例证。比如,自十五世纪以后,英语由 SVO 和 SOV 两种选择变 成单一的固定语序 SVO。随着这一重大语序的改变,英语语法发生了深刻变化。 其中最明显的一点是,形态系统一直在简化,或者说是在退化。另外,英语的语法 化途径也产生了重要变化,不再是产生附加于词杆的词尾,而是通过压缩或者凝固 一个短语的办法获得表示某一语法范畴的形式。比如当代英语口语祈使句的标记 lets 是来自于短语 let us,is gonna 源于 is going to,等等(详细讨论请参阅 Hopper 和 Traugott 的 Grammaticalization 一书)。英语语法最近五百年的发展特征与基本 语序始终为 SVO 的汉语很接近。一种语言的基本语序与其语法化特征之间的相互 作用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理论问题。 此外,十世纪左右产生的可用作副词和形容词的后缀“的(地)”,它语法化 的机制和途径与像义词不同。我们已在第十七章详细讨论过了。 4.2 句法结构与语义的相宜性 特定的句法结构(local context)和语义相宜性(semantic suitability),是一个实词 语法化的两个必要条件。我们以英语的形容词和副词词尾为例,来说明句法结构如 何影响词语的语法化的。 英语形容词的一个常见词尾是-ful,很多动词或者名词可加上该词根而形容词 化,例如 hopeful, joyful, painful, handful 等。Hopper 和 Traugott 推测其语法化的步 骤为:
第四讲句法结构的嬗变对语法化的影响 第一步: a basket full of(eggs) 第二步: a cupful( of water 第三步: hopeful 即词尾-fu是来自于一个独立的形容词 full of,它语法化的特定句法环境为在一个 中心动词之后的形容词,通过重新分析和语音弱化而得来的。可以设想,像汉语这 种不允许形容词修饰语居于中心语之后的语言,是不可能有这种发展的。至于一个 语法标记产生以后,其应用的范围会扩大,这也是语法化常见的现像 英语还有个副词词尾-ly,它通常加在形容词之后使其变成副词。-y来自于介 词like(像)。like能够虚化为副词词尾的先决条件是,由其构成的修饰语可以出 现在中心谓语之后。用X表示中心谓语(包括动词和形容词),NP为like引入的 成分,其发展过程可以描写为: X like NP>X like >X-ly 该发展也经历了一个重新分析和语音弱化的过程。英语副词词尾的发展对本章的分 析最具有启发性,因为它原来也是一个表示“相似”义的动词。lke原是一个动 词,后成为表示类比的介词,其常用于谓语之后引入比较项。下文的分析将说明 这正与古汉语的情况相同,所以古汉语的几个像义词都先后发展成了副词词尾。由 此可以看出语序与语法化之间的关系是何等地密切 人类语言语法化的普遍规律是,一定的语法范畴总是选择一定语义特征的词语 作为其发展对像;从另一方面看,只有具备某种语义特征的词语才适宜演化成某种 语法范畴。比如在很多语言中,表“愿望”、“要求”的动词都不约而同地发展成 将来时标记,表“缺乏”的动词则发展成为否定标记( GiveN1979)。从上面所谈 的英语副词词尾和本章所讨论的汉语副词(形容词)词尾的来源来看,像义词的语 义特征与副词或者形容词的词尾具有相宜性。这种语义相宜性来自于这样一个事 实:副词、形容词多表示抽像、模糊的性状,它们的所指常常难以具体把握,所以 在交际中,人们往往通过引用有关的具体事物来帮助理解,而起这种“引用”作用 的常是像义词。这样,像义词与副词、形容词的高频率共现,那么在特定的语法环 境中前者就可能变成后者的语法标记。 43十五世纪之前的句法结构与像义词的语法化 §43.1十五世纪之前的句法结构概观和像义词所引进修饰语的句法位置 根据我们的考察,以元明时期为界,这之前的汉语的单句结构不同于现代汉语 的最突出的一点是,动宾之后有一个第二谓语位置,它在下式中表示为X S+V+0+Ⅹ 可用于ⅹ位置的词语包括各种谓词性成分,比如不及物动词(例1)、形容词(例 2)、时间词(例3)、数量词(例4)、介词短语(例4、5)等。虽然它们所属 的语义范畴或者词类不同,可是这些可在ⅹ位置出现的词拥有一个共同的语法功 能:都是谓词性质的成分(详见李讷、石毓智198a) (1)袁伯彦作《名士传》成。(世说新语·文学) (2〕戴既无吝色,而谈琴书愈妙。(世说新语·雅量)
第四讲 句法结构的嬗变对语法化的影响 43 第一步:a basket full of (eggs) 第二步:a cupful (of water) 第三步:hopeful 即词尾-ful 是来自于一个独立的形容词 full of,它语法化的特定句法环境为在一个 中心动词之后的形容词,通过重新分析和语音弱化而得来的。可以设想,像汉语这 种不允许形容词修饰语居于中心语之后的语言,是不可能有这种发展的。至于一个 语法标记产生以后,其应用的范围会扩大,这也是语法化常见的现像。 英语还有个副词词尾-ly,它通常加在形容词之后使其变成副词。-ly 来自于介 词 like(像)。like 能够虚化为副词词尾的先决条件是,由其构成的修饰语可以出 现在中心谓语之后。用 X 表示中心谓语(包括动词和形容词),NP 为 like 引入的 成分,其发展过程可以描写为: X like NP > X like > X-ly 该发展也经历了一个重新分析和语音弱化的过程。英语副词词尾的发展对本章的分 析最具有启发性,因为它原来也是一个表示“相似”义的动词。like 原是一个动 词,后成为表示类比的介词,其常用于谓语之后引入比较项。下文的分析将说明, 这正与古汉语的情况相同,所以古汉语的几个像义词都先后发展成了副词词尾。由 此可以看出语序与语法化之间的关系是何等地密切。 人类语言语法化的普遍规律是,一定的语法范畴总是选择一定语义特征的词语 作为其发展对像;从另一方面看,只有具备某种语义特征的词语才适宜演化成某种 语法范畴。比如在很多语言中,表“愿望”、“要求”的动词都不约而同地发展成 将来时标记,表“缺乏”的动词则发展成为否定标记 (Givon 1979)。从上面所谈 的英语副词词尾和本章所讨论的汉语副词(形容词)词尾的来源来看,像义词的语 义特征与副词或者形容词的词尾具有相宜性。这种语义相宜性来自于这样一个事 实:副词、形容词多表示抽像、模糊的性状,它们的所指常常难以具体把握,所以 在交际中,人们往往通过引用有关的具体事物来帮助理解,而起这种“引用”作用 的常是像义词。这样,像义词与副词、形容词的高频率共现,那么在特定的语法环 境中前者就可能变成后者的语法标记。 4.3 十五世纪之前的句法结构与像义词的语法化 §4.3.1 十五世纪之前的句法结构概观和像义词所引进修饰语的句法位置 根据我们的考察,以元明时期为界,这之前的汉语的单句结构不同于现代汉语 的最突出的一点是,动宾之后有一个第二谓语位置,它在下式中表示为 X: S + V + O + X 可用于 X 位置的词语包括各种谓词性成分,比如不及物动词(例 1)、形容词(例 2)、时间词(例 3)、数量词(例 4)、介词短语(例 4、5)等。虽然它们所属 的语义范畴或者词类不同,可是这些可在 X 位置出现的词拥有一个共同的语法功 能:都是谓词性质的成分(详见李讷、石毓智 1998a)。 (1)袁伯彦作《名士传》成。(世说新语·文学) (2)戴既无吝色,而谈琴书愈妙。(世说新语·雅量)
(3)行之十年,秦民大悦。(史记·商君列传 (4)谢公作宣武司马,属门生数十人于田曹中郎赵悦子。(世说新语·赏 誉) (5)种瓜于长安城东。(史记·肖相国世家) 上述例子都是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尽管它们都占据ⅹ位置,由于它们的语义范畴 的不同,它们后来的发展速度和方向也各有各的特点。从总体上看,X位置一直保 持到宋代,完全消失于元明之际。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比如介词短语大规模前移 始于汉代(何乐士1984),最后完成在明代,其间经历了一千五百年以上!在Ⅹ 位置消失以后,各类词语根据自身的语义特征与句子其它成分的相对位置作了重新 安排。比如,有的变成了动补结构,例如“养成翮”;有的则用动词拷贝结构表 示,如“谈琴书谈得愈妙”;有的则作名词宾语的定语,如“属数十个门生”;有 的则移到动词之前作状语,如“在长安城东种瓜”。至于导致X位置消失的机 制,我们在第五章中已作了探讨 汉魏之前,像义词所引进的修饰短语只能出现在动词或者形容词谓语之后。这 与现代汉语的状况截然不同。古汉语的像义词兼具有动词和介词的性质,其所构成 的短语也是谓词性的。如上文所述,该类短语在那时的句法位置,是由当时的句子 结构决定的,即它们占据的是第二谓语位置。 我们利用索引对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后四世纪的四种文献(《论语》、《孟 子》、《淮南子》、《抱朴子》)作了周遍调査,同时也对该时期的大量文献作了 抽样调査,发现带像义词修饰语的句法格式毫无例外地为: VPAP+(像义词+NP) 这时期的像义词主要有三个:如、若、似。“如”最常用,“若”次之,“似”最 少见。比如在《论语》中,“如”为144次,“若”为7次,“似”则只有3次。 至于在谓语之后引进修饰语的用法上,“如”和“若”具有同样的用法,“似”在 《孟子》时期尚不见一例,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淮南子》时期。但是“似”在谓 语之后引进修饰语的用法至迟在《抱朴子》时期(约3世纪)已开始普遍使用了。 “似”的该用法比“如”和“若”的要晚近千年,它语法化为形容词或者副词的词 尾的时间也相应地晚许多。这一点进一步说明句法位置与语法化之间的因果关系 下边是像义词在谓语中心之后引入修饰语的用法。 (6)勃如战色。(论语·乡党 (7)众人熙熙,如享太牢。(老子二十章) (8)寒素清白浊如泥。(抱朴子·卷十五) (9)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10)天下敖然若焦热。(淮南子·兵略训) (1])击之若雷,薄之若风,炎之若火,陵之若波。(淮南子·兵略训) (12)飘乎似飞矢之电经。(抱朴子·卷一) (13)其好说人短也似忠。(抱朴子·卷二十)
44 (3)行之十年,秦民大悦。(史记·商君列传) (4)谢公作宣武司马,属门生数十人于田曹中郎赵悦子。(世说新语·赏 誉) (5)种瓜于长安城东。(史记·肖相国世家) 上述例子都是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尽管它们都占据 X 位置,由于它们的语义范畴 的不同,它们后来的发展速度和方向也各有各的特点。从总体上看,X 位置一直保 持到宋代,完全消失于元明之际。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比如介词短语大规模前移 始于汉代(何乐士 1984),最后完成在明代,其间经历了一千五百年以上!在 X 位置消失以后,各类词语根据自身的语义特征与句子其它成分的相对位置作了重新 安排。比如,有的变成了动补结构,例如“养成翮”;有的则用动词拷贝结构表 示,如“谈琴书谈得愈妙”;有的则作名词宾语的定语,如“属数十个门生”;有 的则移到动词之前作状语,如“在长安城东种瓜”。至于导致 X 位置消失的机 制,我们在第五章中已作了探讨。 汉魏之前,像义词所引进的修饰短语只能出现在动词或者形容词谓语之后。这 与现代汉语的状况截然不同。古汉语的像义词兼具有动词和介词的性质,其所构成 的短语也是谓词性的。如上文所述,该类短语在那时的句法位置,是由当时的句子 结构决定的,即它们占据的是第二谓语位置。 我们利用索引对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后四世纪的四种文献(《论语》、《孟 子》、《淮南子》、《抱朴子》)作了周遍调查,同时也对该时期的大量文献作了 抽样调查,发现带像义词修饰语的句法格式毫无例外地为: VP/AP + (像义词+NP) 这时期的像义词主要有三个:如、若、似。“如”最常用,“若”次之,“似”最 少见。比如在《论语》中,“如”为 144 次,“若”为 7 次,“似”则只有 3 次。 至于在谓语之后引进修饰语的用法上,“如”和“若”具有同样的用法,“似”在 《孟子》时期尚不见一例,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淮南子》时期。但是“似”在谓 语之后引进修饰语的用法至迟在《抱朴子》时期(约 3 世纪)已开始普遍使用了。 “似”的该用法比“如”和“若”的要晚近千年,它语法化为形容词或者副词的词 尾的时间也相应地晚许多。这一点进一步说明句法位置与语法化之间的因果关系。 下边是像义词在谓语中心之后引入修饰语的用法。 (6)勃如战色。(论语·乡党) (7)众人熙熙,如享太牢。(老子二十章) (8)寒素清白浊如泥。(抱朴子·卷十五) (9)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10)天下敖然若焦热。(淮南子·兵略训) (11)击之若雷,薄之若风,炎之若火,陵之若波。(淮南子·兵略训) (12)飘乎似飞矢之电经。(抱朴子·卷一) (13)其好说人短也似忠。(抱朴子·卷二十)
第四讲句法结构的嬗变对语法化的影响 但是像义词修饰语居于中心谓语之后的状况,魏晋时期已有所松动,开始出 现谓语之前的用法。这首先发生在“似”字上。例如: (14)似蹈薄冰以待夏日。(抱朴子·卷 (15)猛虎能似雷霆以搏噬。(抱朴子·卷十七) 到了唐代,居前的用法更加普遍。下表是我们对《祖堂集》的“如”字的有关用法 的统计结果。 表41《祖堂集》中“如”字短语的分布 AP/P+(如+NP) (如+NP)+APVP 两种语序的出现频率相当。例如: (16)宁自碎身如微尘。(祖堂集·卷四) (17)地生青草如孔雀毛。(祖堂集·卷五) (18)如是渐灭,至今百年。(祖堂集·第七释迦牟尼佛) (19)如镜常明。(祖堂集·卷十三) 像义词修饰语居于谓语之后的用法,一直保留到宋元时期,那时该用法仍然相 当普遍。该时期形容词比较句的基本格式为:AP+(像义词+NP),即像义词在 形容词谓语之后引入另外一个比较项。例如 (20)须是自去看,看来看去,则自然一日深似一日,一日分晓似一日,一日 简易似一日。(朱子语类·训门人) (21)赵正手高似我,这番又吃他觅了包儿。(宋四公大闹禁魂张) 旧比较格式是在形容词谓语之后引入比较项,它的解体与十五世纪前后像义词短语 由谓语之后前移有关(李讷、石毓智1998a) 总之,像义词所构成的修饰语的发展情况为:汉魏以前限于中心谓语之后,魏 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谓语之前的用法,两种语序的状况一直持续到元代,到了明 代就变成了今天的只能出现于谓语之前的单一语序 5432汉代以前的副词和形容词词尾:“如”和“若” 如上所述,汉以前最常用的像义词是“如”和“若”,它们同时也是最常见的 两个副词和形容词词尾。作为动词“如”比“若”的频率高,相应地作为词尾 “如”也远比“若”普遍。词尾“如”在《论语》里随处可见,然而词尾“若”则 不见一例。以下是词尾“如”的用例。 (22)屯如颤如,乘马班如1。(易经·屯卦) (23)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论语·乡党)
第四讲 句法结构的嬗变对语法化的影响 45 但是像义词修饰语居于中心谓语之后的状况,魏晋时期已有所松动,开始出 现谓语之前的用法。这首先发生在“似”字上。例如: (14)似蹈薄冰以待夏日。(抱朴子·卷一) (15)猛虎能似雷霆以搏噬。(抱朴子·卷十七) 到了唐代,居前的用法更加普遍。下表是我们对《祖堂集》的“如”字的有关用法 的统计结果。 表 4.1 《祖堂集》中“如”字短语的分布 AP/VP +(如+NP) (如+NP) +AP/VP 38 40 两种语序的出现频率相当。例如: (16)宁自碎身如微尘。(祖堂集·卷四) (17)地生青草如孔雀毛。(祖堂集·卷五) (18)如是渐灭,至今百年。(祖堂集·第七释迦牟尼佛) (19)如镜常明。(祖堂集·卷十三) 像义词修饰语居于谓语之后的用法,一直保留到宋元时期,那时该用法仍然相 当普遍。该时期形容词比较句的基本格式为:AP + (像义词+NP),即像义词在 形容词谓语之后引入另外一个比较项。例如: (20)须是自去看,看来看去,则自然一日深似一日,一日分晓似一日,一日 简易似一日。(朱子语类·训门人) (21)赵正手高似我,这番又吃他觅了包儿。(宋四公大闹禁魂张) 旧比较格式是在形容词谓语之后引入比较项,它的解体与十五世纪前后像义词短语 由谓语之后前移有关(李讷、石毓智 1998a)。 总之,像义词所构成的修饰语的发展情况为:汉魏以前限于中心谓语之后,魏 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谓语之前的用法,两种语序的状况一直持续到元代,到了明 代就变成了今天的只能出现于谓语之前的单一语序。 §4.3.2 汉代以前的副词和形容词词尾:“如”和“若” 如上所述,汉以前最常用的像义词是“如”和“若”,它们同时也是最常见的 两个副词和形容词词尾。作为动词“如”比“若”的频率高,相应地作为词尾 “如”也远比“若”普遍。词尾“如”在《论语》里随处可见,然而词尾“若”则 不见一例。以下是词尾“如”的用例。 (22)屯如颤如,乘马班如1。(易经·屯卦) (23)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论语·乡党)
(24)没阶,趋进,翼如也。(论语·乡党) (25)摄齐升堂,鞠躬如也。(论语·乡党) (26)天下宴如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有一点特别值得我们注意,表面上看来,在这个时期由词尾“如”构成的短语没有 像现代汉语那样,用于谓语中心动词之前作状语,但是不能由此仓促得出结论说 如”不能作副词(状语)词尾。这个问题也要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上古汉 语的中心谓语的修饰语(状语)是可以居于句子末尾的,如前文所举的各种介词短 语。上例中的有些“如”字短语也可以看作状语标记(副词词尾),比如例22的 “班如”是说明骑马的状况,例24的“翼如”是描写“趋进”的方式。如此等 下面看一组词尾“若”的例子2。 (27)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 (28)出涕沱若,戚嗟若。(易·离) (29)少焉恂若皆弃之而走。(庄子·德允符) (30)愀然改容,超若自失。(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例30中的“若”与另外一个该时期常见的副词形容词词尾“然”3对举,其词尾的 用法更为明确。跟“如”形成对比,由“若”构成的修饰语倒常位于中心谓语之前 作状语。形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43.3宋、元、明时期的词尾:似、也似 唐宋以后,“如”和“若”走向衰落,“似”成为最常用的像义词。这个时 期“似”或者“也似”常构成副词或者形容词短语修饰动词或者名词。根据江蓝生 (1992)的考察,词尾“似”、“也似”始见于金元戏曲作品及元代某些文献里 例如 (31)把山海似深恩掉在脑后4。(董西厢 (32)刮马似三十年过去了。(三夺槊) (33)正熟睡呢,倾盆也似雨降。(刘知远二) (34)武大飞也似去卖了一遭回来。(水浒传二十五回) 35)面皮蜡查也似黄了。(水浒传二十五回) (36)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水浒传二十三回) (37)俺有一把泼风也似快刀在这船板里。(水浒传三十七回) (38)便去腰里挚出那两口烂银也似戒刀来。(水浒传三十一回) 与前期的“如”、“若”相比,“似”的用法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它所构成 的短语较少作为谓语出现于句末;二是它多了一种功能,所构成的短语可以作名词 的定语。下面将解释形成这两个特点的原因。 5434十五世纪以前像义词语法化的机制
46 (24)没阶,趋进,翼如也。(论语·乡党) (25)摄齐升堂,鞠躬如也。(论语·乡党) (26)天下宴如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有一点特别值得我们注意,表面上看来,在这个时期由词尾“如”构成的短语没有 像现代汉语那样,用于谓语中心动词之前作状语,但是不能由此仓促得出结论说, “如”不能作副词(状语)词尾。这个问题也要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上古汉 语的中心谓语的修饰语(状语)是可以居于句子末尾的,如前文所举的各种介词短 语。上例中的有些“如”字短语也可以看作状语标记(副词词尾),比如例 22 的 “班如”是说明骑马的状况,例 24 的“翼如”是描写“趋进”的方式。如此等 等。 下面看一组词尾“若”的例子2。 (27)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 (28)出涕沱若,戚嗟若。(易·离) (29)少焉恂若皆弃之而走。(庄子·德允符) (30)愀然改容,超若自失。(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例 30 中的“若”与另外一个该时期常见的副词形容词词尾“然”3对举,其词尾的 用法更为明确。跟“如”形成对比,由“若”构成的修饰语倒常位于中心谓语之前 作状语。形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4.3.3 宋、元、明时期的词尾:似、也似 唐宋以后,“如”和“若”走向衰落,“似”成为最常用的像义词。这个时 期“似”或者“也似”常构成副词或者形容词短语修饰动词或者名词。根据江蓝生 (1992)的考察,词尾“似”、“也似”始见于金元戏曲作品及元代某些文献里。 例如: (31)把山海似深恩掉在脑后4。(董西厢二) (32)刮马似三十年过去了。(三夺槊) (33)正熟睡呢,倾盆也似雨降。(刘知远二) (34)武大飞也似去卖了一遭回来。(水浒传二十五回) (35)面皮蜡查也似黄了。(水浒传二十五回) (36)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水浒传二十三回) (37)俺有一把泼风也似快刀在这船板里。(水浒传三十七回) (38)便去腰里挚出那两口烂银也似戒刀来。(水浒传三十一回) 与前期的“如”、“若”相比,“似”的用法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它所构成 的短语较少作为谓语出现于句末;二是它多了一种功能,所构成的短语可以作名词 的定语。下面将解释形成这两个特点的原因。 §4.3.4 十五世纪以前像义词语法化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