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19 认为有更久远的历史,如英国的废奴协会成立于1823年,拯救 儿童基金会成立于1919年,奥克斯凡成立于1942年等。实际 上,如果仅以志思慈善基金与民间公益组织而言,比这更历史悠 久的组织比比皆是,如早于美国独立前的1743年就在北美殖民 地成立的美洲博爱协会等等。但问题不在于个别组织,而在于作 为一种人们有组织活动的类型,在歧府与企业之外的类型,它是 怎样发展起来的? 出于显而易见的原因,当代研究者一般都强调第三部门是 为解决现代发展问题丽产生的一种制度创新与组织创新。最常 见的两种说法,一是强调笫三部门起古典现代化发展模式即“传 统工业化”模式危机的产物,它是在以增长为中心的片面发展向 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转变过程中出现的。·是强调第三部 门是后现代化或全球化时代人类组织形式的一大飞跃,即继19 世纪民族国家的崛起之后的又一次“革命”—“全球范围内 场真正的社团革命”2。人们一般不像本章图1—4所示那样把 第三部门看成是与现代政府、现代企业平行地从“传统共同体” 中发展而来的三类组织之·,而是更多地把它看作“政府失灵” “市场失灵”的产物,即把它看作某种“后政府”、“后市场”性质的 创新。人们还描绘了从“政府失灵”“市场失灵”中产生第三部门 的具体机制:由于“搭便车”导致在公共物品供给方面的市场失 灵,市场便把公共物品供应职能推给了政府。可是由于人们对公 参见赵黎青:《非政府组织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48页 g L. Salamon, The Global Associat ional Revolution: The Rise of the Third Sector on the warld Scene. Occasional Paper 15. Baltimore: Institute or Policy Studies.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 I
20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 共物品需求的偏好极为多样化,只对多数选民负贲的政府便不 可能满足特殊群体的公益需求偏好,导致在公益方面的“政府失 灵”。另一方面在某些私人物品供应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契 约失灵”或私益方面的“市场失灵”。这样,“第二种”政府失灵与 市场失灵(所谓第种是相对于传统的市场失灵即公益方面的 市场失灵和传统的政府失灵即私益方面的政府失灵而言,即认 为有时候政府提供公益、市场提供私益也会发生失灵)便共同催 生了非政府、非营利的第三部门。可以把这种机制表示为图 政府组织 的 非政附、非营利 营利射三种市笑题一组织(第三部门 失灵 政府失灵 显然,图1-5与图1-4是有矛盾的:图1-4中三个部门 是平行发展的,而图1—-5中第三部门是针对政府、市场之弊的 种“创新”,这就在逻辑上切断了它与“前政府”(实际上是前民 主)及“前企业”(实际上是前市场)的传统时代之联系,也否定了 在现代政府与现代企业创立过程中(即在民主化与市场化过程 中)同时存在着第三种现代化—“政府与企业之外的”现代化, 即民间公益组织的现代化,更否定了这个现代化与前两个现代 化之间的互相促进、良性互动作用 ①王绍光:《外国第三部门简介》,打印稿,1995年
第…·章绪论21 应当指出,图1-5所示的解程即使在西方历史框架下也有 许多缺陷。例如,用人们对公共物品需求的多样化来解释“政府 失灵”和对“特殊的”公益需求的供应,可以说明那些社会基层的 成员纽织(GROs)如民间互助组织、合作组织、社区自助组织与 特殊成员组织产生的理由。这些组织主要为成员的权益而努力 它们的确是为弥补政府照顾不到的、多数选民或中间选民之外 人们的特姝需求存在的。但是对于像人权组织、环保组织这类 以全社会全人类公益为诉求的非成员组织来说,这种说法就缺 解释力,而当令世界上最活跃最典型的第三部门组织正是这 类非成员组织,而不是成员组织。同样,“第二种市场失灵”也无 法解释这类组织的发展 但这种解释的生命力在于:在西方,第三部门组织的兴起的 确是在现代化进程完成以后、现代民主国家与现代市场经济建 立与健全以后才兴起的,而在其现代化的早期阶段,亦即民主 化、市场化推进的阶段,这类组织不仅并未大兴,而且传统民间 的慈善、公益事业还曾经历过个走向衰落、萧条的历史阶段 即所胃“慈善失败”、“慈善终结”的阶段。这是为什么?笔者认为, 这是与两厅现代化历史的特殊性,即西方传统共同体本位体制 向个人本位的公民社会演进时的特殊历史背景相联系的。 而在发展中的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尤其是中国,历史的展开 是另一种情形。今天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正是在现代化改革的 背景下发生的,是在与市场经济及民主政治建设同步的环境下 发生的。这一历史模式恰如图1-4所示。它的具体演进,值得 认真分析 这里的问题在于:什么是第三部门的历史前身或曰“前第 部门”?我们还是从当今关于第三部门的定义谈起
22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 五、第三部门与“前第三部门” 这里讲的不是第部门的门类定义。目前关于“什么是第三 部门”的各种说法都包括一个复杂的分类表,最简单的,如成员 组织与非成员组织;社区组织、地方组织、全国性组织与国际性 组织;草根组织与支持者组织等等。复杂的,如lSIC体系 NACE体系、NTEE体系与CNPO体系对第三部门组织的分 类都包含着若干层次、几十个或更多项目的分类表我们自然不 可能给这些人言各殊的复杂类别各自进行溯源 我们能做到的是功能溯源,即如今的第三部门是干什么的? 在以前的历史时代这些功能由谁来承担?这些承担者又是怎样 演变的?关于第一个问题,目前有二类说法 第一类就是前面所说的第三部门的功能被理解为推进取 代“传统现代化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后民族国家”的全 球化社团革命,克服政府失灵(实际特指民主福利国家失灵)与 市场失灵(实际特指规范竞争市场失灵)等等。这是一些“后现 代化”功能,即解决现代社会特有问题的功能,不能说发展中国 家或未现代化国家不需要这种功能—那种简单地以为未现代 化时不能谈论“后现代”的机械的发展阶段论并不可取。但显然, 这类功能是今天的需要,历史时期并没有也不可能有实现这类 功能的组织。在这个意义上,第二部门是一种当代现象(甚至可 能是一种当代只显示其萌芽的“未来现象”),今人不可能谈论 第三部门史”,至多只能谈论第三部门的“史前史 前面说过,在第三部门已成研究热点的今天国外并没有出 现(至少笔者没有看到)“第三部门史”的研究,但慈普、公益事业
第一章绪论23 史的研究则开始很早。其中许多著作,如华伦·维鸟尔的《美国 博爱基金:它们的历史、建设、经营与记录》及诺曼·阿尔维的 《从歌祷堂到契克斯凡:慈善与慈善立法简史》的叙述下限都 涉及了一些如今著名的第部门组织,但都没有用第二部门史 非政府组织史这类提法。其中的原因大概缘于上述对第二部门 功能的理解 第二类提法是:第三部门组织是建设“公民社会”的主要力 量,甚至它就是“公民社会”本身。然而什么是“公民社会”?这是 个歧义很大的提法,尤其在第三部门研究中它的使用更为混乱 有人引用哈贝马斯的提法,把它视为带有“后现代”色彩的、后 “民族国家”时代的理想。这个意义上的公民社会似乎是世上尚 未实现或只有萌芽的事物,因此这些论述中常有“走向公民社 会”、“建设中的公民社会”之类提法。这与前述关于第二部门 功能的第-类提法实际上是同义反复有人则以Civi! Society指 公民社团,有时它特指某一个社团(因此又有社区的、地区的、仝 国性的以及国际性的Ciⅶ il Society之说),有时又指一切公民社 团,即类似第三部门的同义词在这个意义上所谓第三部门要建 ir W. Weaver,[.S Philanthropic Foundations: Their History. Struc- wre Maragement and Record. New York 1967. 2.N.Alvey F'rom Chantry to Orfam A Short History of(harity and Charity Legislation. Land A I. M. Salamon, Toward Civil Society: The Globul Asxciatrona! rev ution and the New era in Puhlic problen- Solving.1999年北京·非营利部 门与发展闼际学术会议论文。 Kumi Naidoo, Building Globul Civil Society: Reflections on a Move- ment und Discussion of the Role and Contribution of c/VICUS. 1999 fFdt 京·非营利部门与发展国际学术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