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 出社
c 草原部落·知识分子文存/贺雄飞主编 与 工碧 主 义 秦晖文选 00464644 长舂出版社
自序 我在故我思,乃有“问题”焉。 我思故我在,乃有“主义”焉。 “五四”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就一直在“主义”与“问 题”两个方面苦苦求索着。“五四”运动本身,与其用那个 大而无当涵义不明的概念称之为“文化”运动,不如说它 就是中国人坦言“主义”、直面“问题”的运动。当年胡适 与李大钊曾有过“问题”还是“主义”之争。但实际上,包 括胡、李在内的“五四”精英,大都是既谈“主义”,也谈“问 题”的。区别只在于“主义”不同,对“问题”的认识与解答 也不同罢了。 80年过去了,世纪之交、千禧之际的中国仍然处在大 变革的时代,也仍然需要坦言“主义”、直面“问题”的精 神。的确,回避“问题”的“主义”说教,是为空疏之学,而 缺乏“主义”的“问题”研究,可称饾钉之学。空疏之学与 饾饤之学今后像过去一样仍会存在,但走出空疏化与饾 饤化的“问题与主义”的讨论无疑是中国思想界的希望。 这本集子收的文章就是我近年来在这个方向上的一 些心得。文分五组,由浅入深,大致反映了我对中国与世 界发展历程中一些表层与深层问题的看法。 我的妻子金雁是我事业的合作者,我们各自署名发 1
表的许多著述实际上都是否作的成果。本集中的两篇论 述沙俄改革的文章,主要成之于她。但俄、美比较是我们 研究现代化、改革与公正问题的系统工程,拆成两处就难 收比较之效,所以我们把有关俄、美的文章都收到本文集 里。实际上等于我们夫妇的合集。不以合集名之,不过 是迁就书界习惯罢了。只是这就未免委屈了她。她自不 在意,但我是要向读者声明的。 朋友们希望我能用几句话把文集中各篇论文的要点 概括一下,对复杂的“问题”与系统的“主义”而言这种概 括是要冒简单化之险的。但我仍愿一试。 我曾把新旧体制转换的改革比喻为旧式大家庭的 “分家”。在这之前,要不要分家是个重要问题,而在分家 完成后,新的小家庭面临约冷清、孤立、风险等等也是重 要问题。但在这两者之间,如何分家、怎样公平地分家才 是最重要的问题。因为经验告诉我们,在旧式大家庭危 机的时候最可能激化的矛盾不是要否分家之争,而是如 何分家之争。它不仅关系到分家过程是否会出乱子,而 且也关系到分家之后到底会有什么结局:是在公平分家 之后建立一种“亲兄弟、明算账”的良性格局、在理性交易 之中保持和谐的亲情呢,还是因分家不公而结下冤仇,引 起日后无穷纷争并使“分家之后的问题”更加严重?甚至 于它也关系到已经不成问题的“要否分家之争”是否会重 新成为问题:为不公正的分家所激怒的人们会不会又去 寻找一个新的大家长,在混乱中重建旧式大家庭,从而造 成又一轮痛苦的历史循环?
遗憾的是如今真正能正视“如何分家”这一问题的人 不多。其中原因可能一是在于“如何分家”这种问题太操 作化,不如“要不要分家”之类问题那么形而上,更重要的 是谈这种问题也可能不受欢迎:偷了或强占了家产的人 讨厌谈论“公平分家”,而他们是家内最有势力的人。外 面的人则只想与“分家”后的新户主们做生意,而不会对 分家的公平与否感兴趣。还有的外人久居于新式小家庭 之中一直抱怨它的冷清与孤独,他们乐于听到我们作同 样的抱怨,却不会理解“分家不公”之苦。 于是我们这里的人们也就忙于做两件事:或者不断 地论证分家的好处,不管三七二十一能分就行,甚至实际 上在为儈窃、强占“家产”的行为找理由。或者一抱怨 新式小家庭的冷清与孤独,甚至实际上在为旧式大家长 作黄昏之颂。而有的时候,强占家产者与旧式大家长可 能就是同一些人,于是我们又听到了合以上两类议论而 为一的“左右逢源”之声。 不能说以上议论全无一点道理。分家的好处与新式 小家的冷清、孤独也许都是事实,然而离开了“分家方式” 的选择,那些议论的价值至少要大打折扣的。 于是“公平分家”即为公正的改荜道路而探索就成了 本文集所关注的中心问题。早在1989年以前——那时 要否分家之争”还是真正的中心问题一一我们已经通过 历史上的“雅典道路”与“马其顿道路”、“美国式道路”与 “普鲁士道路”的研究提出了改革道路的选择有时比改革 与否的争论更重要的命题。1992年我们呼吁公正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