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 设公民社会无异于废话一句。还有些提法是第三部门研究中 些学者的“自定义”如“全球社团革命”的倡导人、美国约翰·霍 普金斯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主任L.M所罗门便认为:公民 社会不是哪一个部门的单独领域,它是既保持三个部门—政 府组织、企业组织与非营利组织—各自的一定程度自治,又能 使三者学会共同合作以解决公共句题的这样一种模式。美国 非政府组织 CIVICUS总于事库米·奈都则说:公民社会在慨 念上与实践上都与推进民主、好政府可持续发展以及争取公共 物品的公民行动相联系,如此等等。 然而在多数情况下,“公民社会”这个术语还是有其大体得 到公认的内涵的第一,如黑格尔、托克维尔等所强调的,它指的 是处于“国家”控制之外的民间领域,该领域由公民个人自主行 为或自由公民的合作行为组成,实即本章图1-2所示的那个与 “民族国家”相对的、个人本位的“公民社会”第二,如卢梭、马克 思等所强调的,它还是相对于弱肉强食的自然状态或人是“狭隘 人群附属物”的共同体状态而言的、人类的一个发展阶段。如马 克思所言:人们在历史上曾“从属于整体”,“只有在如今的公民 (n L. M. Salamon, Toward Civil Soiety: The Global Associational Reu- olution and the New Era in Public Problen- Solving.1999年北京·非营利 部门与发展国际学术会议论文 g Kumi Naidoo, Buildmg Global Civil Society: Reflections on a Move- ment and Discussion of the Role and Contribution of cⅣlCUS.1999年北 京·非营利部门与发 学术会议论文
第一章绪论25 社会”,发达的交换关系才以“物的联系”取代了“人的依赖紐 带”,从而把“狭隘人群的附属物”变成“摆脱了自然联系”的“单 个的人”。到这时,“社会联系的各种形式,对个人来说,才只是表 现为达到他私人目的的手段”,而财产关系也才“抛弃一切共同 体的外观”成为“纯粹的私有财产”。卢梭在谈到不同于自然 状态的“公民社会”时也提到了不同了传统专制的“公民国家”。 显然,这个意义上的“公民社会”实际上就是以市场经济、民主政 治,公民个人自由与基本权利不受侵犯(包括不受“多数”侵犯) 而公共决策则由自由公民多数决定等这样些规则组织起来的 现代社会的代名词。 这两种含义实际上是可以统一的因为“不受国家干预的社 会领域”实际上是“不受共同体于预的个人领域”之一种事例,而 后者实际上是近〔现)代现象。因此正妇图1-2所示,国家社 会(民主国家一公民社会)的共时态元划分与共同体一(个人 本位的)社会这种历时态二元划分是统的。在这个意义上,所 谓“第三部门推动公民社会的建立”实际上就是第二部门推动现 原译“市民社会”:按:“市民”“公民”本为 citizen一饲的异译,实际 上它是同一慨念。但由于丙方人对这一概念本身有不同理解,而中国传统 都市中又并无 citizen类型釣群体,传统语境中的“市民”是另外的人,因此 使现 f citizen忽而译作“市民",忽而又译作“公民”的现象。由于如今语 境中“公民”似有褒义而“方民”似有贬义,于是有人甚至在问篇文章中 并用“市民社会”与“公民社会两个概念,并以前者为批判对象而以后者 为正面概念,这是不妥的,因为西方人对 civil society虽有多种理解,但同 人所讲的 cIvil society只能是一个概念,从没有人主张有两种 civil soci 并且一好一 《马克思恩格斯全粲》第16卷上册,人民出版杜1979年版,第
26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 代化,包括推动传统共同体的解体、规范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 建立。如果说,前述第一类提法把第三部门理解为现代社会中为 “后现代”目标而奋斗的组织,那么这第二类提法则意味着第三 部门(或者至少是其前身)也是推进传统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的重 要力量,包括推进市场化与民主化的重要力量。 有趣的是这类提法虽为西方学者所提出,但他们并不能有 效地论证这一点因为如前所述,当代西方被定义为第三部门的 那些组织多是现代化之后的产物,而他们也没有去下功夫发现 自己的前身为现代化本身而奋斗的历史。但在包括中国在内的 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为公民社会—现代社会雨奋斗却不折 不扣地应当成为第三部门组织的重要功能,只有在这…基础上 们的“后现代”努力才有实际意义 第三类提法就是:第三部门是以非政府形式提供公共物品 的一种机制,亦即民间公益事业。这应当说是一种最广义的理 解。人类只要存在公共生活(即不处于鲁滨逊式状态),就会产生 公共物品需求。有一种说法认为,近代以前的传统社会很少有公 共生活( Public Life),而只有社区生活 Community Life),这大 概是西方人因前近代西方社会缺乏“大共同体”而产生的理解 但对于中国而言,传统时代恰恰是大共同体本位而小共同体不 发达,因而传统时代无公共生活之说是不对的。当然,那时公共 生活也许并没有现代那样重要。另一方面,从广义上看,“社区生 活”相对于个人而言也是一种公共生活,因为“公共物品”供给的 困境在那里同样存在。中国俗谚“三个和尚没水吃”就指出了这 点这一俗谚与西方的“搭便车”之说都产生于传统时代,可见 公共生活、公共物品供给问题都是古已有之,只是可能于今为烈 公共物品供绐困境既古已有之,解决此困境的组织自然也
第一章绪论27 就会产生。必须指出,传统时代公共生活固然没有现代重要,但 同时传统国家的职能也远没有现代发达,因此公共物品供应困 境在传统时代未必就比现代为轻。因而民问公益组织在传统时 代的存在几乎是逻辑的必然。“公益”词在19世纪末首先是日 本人用来详西语中 Public welfare(公共福利)一语的,后来它 又为汉语所沿用。但笔者认为,所渭“公共物品”( Public(oods 即“公共的好处”)之西文本意似更与“公益”之汉文语意相契。民 间公益组织,即提供公共物品的民间组织,显然不仅是“后现代 才有,也不光在传统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才有,而是传统时代源 远流长的事物。它与市场之源可溯至“日中为市”,国家之源叮溯 至古代城邦、族邦,是同样的道理。 可见,第三部门”功能的不同定义实际上可以视为这类组 织的不同历史形态:以推进“可持续发展”和“全球杜团革命”为 己任的民间组织是现代社会中为“后现代”目标而努力的组织 以建设“公民社会”为己任的民间组织是传统社会与发展中社会 中为现代化目标而努力的组织;而以供绐公共物品为己任的民 间组织则可以是传统社会的民间组织。这三种功能定义实际上 是累进叠加的:“后现代”的民间组织同时肯定是公民社会组织 也肯定有提供公共物品之职能。而争取公民社会的民间组织则 未必关心“后现代”目标(例如不一定致力于环保、女权等)但也 有提供公共物品之任务。至于传统时代之民间公益组织,则是公 共物品提供者,却未必具有公民意识,更未必关心现代化目标 它们的关系可以图1-·6表示: 留冈幸助:《慈善问题》,东京警醒书社1898年版,第12页
28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 传统民间L 公益组织 公共物品 护 取向组织 公共物品 公民社会 后现代 取向组织 公共物品 民社会 可持绩发展 图1-6 六、渊源、继承与发展 这种“累进叠加”显然已经显示了一种历史上的渊源、继承 与发展关系。所谓渊源、继承与发展不是就单位而言而是就制度 而言。正如号称知识经济企业的微软公司并不是从一个工业经 济时代的钢铁厂发展而来的一样,如今的第三部门组织也未必 发源于某个传统民间公益组织。但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发展 的历史走向与从民间传统公益事业向现代第三部门发展的走向 同样是不能否认的。 事实上,第三部门( Third Sector)这个概念如果按它的提出 者T列维特等人的定义①,即非公非私的、既不是国家机构也 不是私营企业的第三类组织那么它就应该是个古已有之的现 (T Levitt, The Third Sector: New Tactics for a Responsive Saciety New York Amacom 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