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 “关于一个人的议论能传到哪里, Okolica的范围就到达哪里;多 远的地方谈论这个人,他的 Konica就有多远,”不少学者都认 为,传统乡村是“这样一些共同体:它们通过口头传播来传递其 文化内容”。由于这种传播不依赖于文字、书籍等中介,因而“这 种传播模式总要涉及直接的人际接触”这样,小共同体不管是 基于血缘、地缘还是精神纽带,总之都应当是一个大家能互相见 面井且互相认识的群体,即我国一些学者所称的“熟人社会”。 传统时代对个人、个性的压抑,则被认为主要在这一层次发生。 显然,这种理论并未考虑这样一种状况:在远比宗族、村落 更大的范围内存在着整体主义的统制力量,它在远远超出口传 文化与直接人际交往的时空尺度上对个人、对人的个性、独立人 格与个人权利实行压抑,甚至连“小共同体”的个性与权利亦在 它的压抑之下,以至于在某种情况下“小共同体”几乎无法存在 然而这又不意味着以个人为本位的“社会”之产生。恰恰相反,它 会使膝尼斯意义上的“社会”更加无法产生,从而造成一种既缺 “社会”,也缺少滕尼斯讲的那种小“共同体”的状况! 这与前述马克思所讲的那种大共同体或“总合统一体 亚细亚国家”具有类似性质。它与滕尼斯的“共同体”一样压抑 个性,一样具有非近代的或传统的、早期的性质,但却比滕尼斯 的“共同体”大得多,且具有人为目的性或“非自然性”它与滕尼 斯的“社会”一样具有非自然的建构性,而且对自然形成的共同 体造成破坏,但却绝无“杜会”的个人主义基础,自然也就绝不可 ①Wl.托马斯等:《不适应的少女》,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 2 K. Dobrovolski, "Peasant Traditional Culture".in T. Shanin (ed) Peasants and Peasant Societies: Selected Readings. Oxford 1987
第一章缙论15 能形成“国家——社会”二元结构中的一元即所谓公民的公共生 活空间。当然,马克思的“亚细亚国家”与我们这里所说的模式也 有不少相异处,除了马克思用以解释“亚细亚国家”起源的“水利 社会”之说并不符合这种模式的历史事实外,最重要的是:马克 思所讲的“总合统-体”是建立在许多“小的共同体”之上的,这 与19世纪前沙皇俄国下有米尔公社、上有专制皇权的情况倒庶 几近似,但却与中国古代的情况决不相类,而过去的“亚细亚生 产方式”论者在中国研究中最失败的也就是他们千方百计在中 国古代寻找“农村公社”,弄出许多牵强附会之事。实际上,“总合 统一体”在中国不仅不是以小共同体为基础,恰恰相反,它正是 在打破小共同体的自治躯壳而把强制关系直接伸及每个臣民的 基础上建立的。与之相比,小共同体的发达毋宁说倒恰恰是西方 传统社会的特点 总之,“编户齐民”的古代中国与滕尼斯、马克思等的设想都 有些区别。在中国,秦时的法家政治便强调以人为的“里什 伍”来取代自然的血绿族群,甚至用强制分异,不许“族居”和鼓 励“告亲”来瓦解小共同体,以建立专制皇权对臣民个人的人身 控制。这种结构既非滕尼斯的“共同体”,亦非他讲的“社会”。而 且正是这种结构使得“共同体”与“社会”都难以成长,以至于到 了市场经济、公民社会与近代化过程启动的时候,出现的不是 个“社会”取代“共同体”的过程,而是“共同体”与“社会”同时突 破强控制下的一元化体制的过程——一我国近代以来越是沿海发 达农村,宗族组织越发达的状况就是例子 本书把这种并非“自然形成”的小“共同体”但却比它更压抑 个性的力量称为“大共同体”。它不是西方社会近代化时面临的 问题,因而在滕尼斯等人的论述中也无法找到。然而学界简单化 的“拿来主义”却会造成两种偏向
16畋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 或者无枧传统中国的“编户齐民”性质而大谈“小共同体”, 把传统中国说成一个宗族自治或村落自治的世界,把“民族国 家”只是近代化现象的欧洲历史发展轨迹强套于中国 或者无视中国传统社会的非公民性质而大谈中国的传统 “社会”,用“(公民)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二元分析模式来剪 裁中国历史 古代中倒是-…个专制国家对编户齐民实行强控制的“大共 同体本位结构”,这种结构既不能纳入滕尼斯的“共同体一社会 纵向二分法,也不能纳入现代社会分析的“國家一社会”横向 分法。但现代化毕竟是个具有普世性内涵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本 质即从共同体本位到个人本位,或者说是个性解放与公民个人 权利的确立,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则是它的两个表征。滕尼斯在 论述由“共同体”向“社会”发展时表示的“独立的(普遍的)个人 主义和由此确立的社会主义”①取向,马克思背定的“个人向完 整的个人的发展”③,他描绘的从“人的依赖性”、“人的独立性” 到“自由个性”的人类社会发展观与他关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是一切人自由发腰的条件”的著名理想,都体现了他们对这种普 世性内涵的肯定,当然,以马克思为代表的杜会主义者并不以个 人本位、公民社会为满足,他们还要求克服个人自由的异化,在 摆脱“人的依赖性”之后还须摆脱“物的依赖性”(实即对市场的 依赖性),在这些方面他们与自由主义有尖锐的对立,如本书所 将要论述的:这为当今发达国家的“两种第三部门观”之形成埋 下了伏笔。但这是在公民社会背景下的事,在此之前,在摆脱“共 ①F·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商务印书馆 I999年版第220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樂》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7页
第一章绪论17 同体本位”、走出传统依附关系、确立公民基本权利、实现“每个 人的自由发展”的问题上,两者是并无不同的 四、从共同体本位到公民社会: 传统民间公益与第三部门 共同体本位之所以会造成图11中那种“以强制求私益” 的机制,原因不难理解:在一个个人没有任何权利的共同体中 个人对共同体的依附同时就是所有共同体成员对作为共同体人 格化体现者的那个人(即马克思讲的“共同体之父”)的依附,他 可以以共同体的名义随意侵犯每个人的利益,但每个人亦即所 有共同体成员都不能对他有所约束。正如当代民主理论所指出 的:在不允许存在每个人独立意志的情况下,所谓“公意”是虚幻 的,实际上往往成为“共同体之父”个人的卡里斯玛意志。同样在 私益与公益的关系上也是如此,前引黄宗羲的名言可谓一针见 血:“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 在现代化过程中,这样的机制势必要为另外三种机制所取 以志愿求私益 以强制求私益 以强制求公益 以志愿求公益 图1-3
18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 具体地说,就是:摆脱共同体的東缚,实现公民个人经济权 利,并通过自由交易提供私人物品的市场化进程,它产生了现代 全业制度;摆脱共同体的束缚,实现公民个人政治权利,并通过 自由投票产生公益代理人,由他在法定范围内行使权力去提供 公共物品的民主化进程,它产生了现代政府制度摆脱共同体的 束缚,实现公民个人社会权利,并通过志愿行动形成自由人联合 体,不经代理环节而直接提供公共物品的自治化过程,它产生了 现代第三部门。因此图1-3又可以改写为图1-4 市场化 现代企业 民主化 传统共同体 -现代政府 自治化 第三部门丁1 阳1-4 但是,正如人的个性与个人权利意识不是一日之内突然觉 醒的一样,现代化的这三种进程也都不是突然完成的。尽管其发 展过程中会有跳跃式的“革命”,但作为“革命”背景的仍然是长 时期的历史进程:现代市场是由不那么自由的、有限的和狭隘的 传统市场”发展而来,其源头可一直追溯到“日中为市,互通有 无”的远古;现代政府是由“传统政府”发展而来,其源头亦可追 溯到城邦之国、部落联盟:那么,现代第三部门难道没有源头么? 它是怎么发展而来的呢? 这的确是个问题。当今第兰部门研究已经相当活跃,可是 第三部门史”却很少被论及。在一些第三部门研究著述中当需 要回顾历史时,往往是从本世纪70年代讲起的。有些论者则把 它的起源上溯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只有个别的非营利组织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