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学概论》授课要目 导论:影视艺术学的学科定位与体系构架 、影视概说:什么是电影?什么是电视? 二、影视艺术作为新艺术及其复杂性 三、学科定位:艺术学和影视艺术学 四、影视文化的复杂性与负面性 第一章影视的艺术维度 第一节“第七艺术”的诞生及简要的艺术历程 第二节新兴的电视传媒与电视艺术 第三节影视艺术与其它艺术 、影视与戏剧 影视与文学 影视与造型艺术 二、影视与音乐 “影视艺术是综合艺术”辨析 第四节影视艺术的审美特性 第二章影视的文化维度 第一节影视艺术的多元文化性 第二节影视艺术的“视觉文化”革命 第三节影视艺术的大众文化性 第三章影视艺术的影像本体 第一节影像或视像:超越再现与表现 第二节影像作为文化的象征或生活的记录 第三节艺术化与生活化:电影影像与电视影像 第四章影视艺术的创造或生产 第一节影视艺术的创作过程和集体创造性 第二节影视的编剧 第三节影视的导演 第四节影视的表演(主持人 第五节摄影机或摄像机的创造 第六节电视生产的独特性 第五章影视艺术的形式构成和语言本体 第一节影视的镜头与画面 第二节影视艺术中的声音 第三节影视艺术的语言辩证法之一:蒙太奇与长镜头 第一节影视艺术的语言辩证法之二:电影的叙事/造型、时间/空间 第六章影视艺术的风格形态、类型及分类 第一节电影的美学传统及风格形态 (一)戏剧化电影美学“蒙太奇电影美学” (二)纪实性电影美学“长镜头电影美学 (三)现代主义电影美学“心理化电影美学” (四)后现代主义电影美学 第二节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
1 《影视艺术学概论》授课要目 导论:影视艺术学的学科定位与体系构架 一、影视概说:什么是电影?什么是电视? 二、影视艺术作为新艺术及其复杂性 三、学科定位:艺术学和影视艺术学 四、影视文化的复杂性与负面性 第一章 影视的艺术维度 第一节 “第七艺术”的诞生及简要的艺术历程 第二节 新兴的电视传媒与电视艺术 第三节 影视艺术与其它艺术 一、影视与戏剧 二、影视与文学 一、影视与造型艺术 二、影视与音乐 三、“影视艺术是综合艺术”辨析 第四节 影视艺术的审美特性 第二章 影视的文化维度 第一节 影视艺术的多元文化性 第二节 影视艺术的“视觉文化”革命 第三节 影视艺术的大众文化性 第三章 影视艺术的影像本体 第一节 影像或视像:超越再现与表现 第二节 影像作为文化的象征或生活的记录 第三节 艺术化与生活化:电影影像与电视影像 第四章 影视艺术的创造或生产 第一节 影视艺术的创作过程和集体创造性 第二节 影视的编剧 第三节 影视的导演 第四节 影视的表演(主持人) 第五节 摄影机或摄像机的创造 第六节 电视生产的独特性 第五章 影视艺术的形式构成和语言本体 第一节 影视的镜头与画面 第二节 影视艺术中的声音 第三节 影视艺术的语言辩证法之一:蒙太奇与长镜头 第一节 影视艺术的语言辩证法之二:电影的叙事/造型、时间/空间 第六章 影视艺术的风格形态、类型及分类 第一节 电影的美学传统及风格形态 (一)戏剧化电影美学 “蒙太奇电影美学” (二)纪实性电影美学“长镜头电影美学” (三)现代主义电影美学“心理化电影美学” (四)后现代主义电影美学 第二节 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
第三节电视节目与电视艺术的分类 (一)电视文学 (二)电视艺术片 (三)电视剧 (四)电视综艺 (五)电视纪录片 第七章影视艺术的接受主体 第一节电影接受的心理学视角 第二节观众的创造性想象与大众的“梦” 第三节现场性、参与性和生活化:电视接受的独特性 第八章中外影视艺术简史 第一节世界电影艺术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世界电视艺术的发展历程 第四节中国电视艺术的发展历程 第八章影视理论与影视批评 第一节影视理论、影视批评、影视史 第二节电影理论与批评 第三节电影文化批评 第四节电视理论与批评 第九章走向明天的影视艺术 第一节电影电视关系的思考 第二节电影电视比较论 第三节虚拟技术的挑战 结语:影视艺术的理论挑战 附编一:中外经典电影赏析与读解 第一讲关于电影的电影 1、我们在电影中长大——《天堂影院》赏析 2、《开罗的紫玫瑰》:在现实与虚幻之间自由穿行 3、“窥视”的合法化——《后窗》赏析 4、《雨中曲》:电影艺术行程的艺术化表现 5、《正午》:在时间的限制中求自由 第二讲走向艺术的自觉的里程碑 6、冲突的张力理性的激情——《战舰波将金号》赏析 7、现代性的深远指向——《公民凯恩》赏析 8、《罗生门》:“非确定性”的深度与魅力 第三讲心灵的历史与文化的象征 个美国小人物的“含泪的笑 10、“还我普通人” 《偷自行车的人》赏析 11、“小人儿”看到的壁画铁皮鼓敲出的历史与人生一—《铁皮鼓》赏析 12、《无因的反抗》:“成长”的仪式与文化的冲突 13、《桂河大桥》:战争的荒谬性和文化的现代性
2 第三节 电视节目与电视艺术的分类 (一)电视文学 (二)电视艺术片 (三)电视剧 (四)电视综艺 (五)电视纪录片 第七章 影视艺术的接受主体 第一节 电影接受的心理学视角 第二节 观众的创造性想象与大众的“梦” 第三节 现场性、参与性和生活化:电视接受的独特性 第八章 中外影视艺术简史 第一节 世界电影艺术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世界电视艺术的发展历程 第四节 中国电视艺术的发展历程 第八章 影视理论与影视批评 第一节 影视理论、影视批评、影视史 第二节 电影理论与批评 第三节 电影文化批评 第四节 电视理论与批评 第九章 走向明天的影视艺术 第一节 电影电视关系的思考 第二节 电影电视比较论 第三节 虚拟技术的挑战 结语:影视艺术的理论挑战 附编一: 中外经典电影赏析与读解 第一讲 关于电影的电影 1、 我们在电影中长大——《天堂影院》赏析 2、 《开罗的紫玫瑰》:在现实与虚幻之间自由穿行 3、“窥视”的合法化——《后窗》赏析 4、《雨中曲》:电影艺术行程的艺术化表现 5、《正午》:在时间的限制中求自由 第二讲 走向艺术的自觉的里程碑 6、冲突的张力 理性的激情——《战舰波将金号》赏析 7、现代性的深远指向——《公民凯恩》赏析 8、《罗生门》:“非确定性”的深度与魅力 第三讲 心灵的历史与文化的象征 9、《淘金记》:一个美国小人物的“含泪的笑” 10、“还我普通人”——《偷自行车的人》赏析 11、“小人儿”看到的壁画 铁皮鼓敲出的历史与人生——《铁皮鼓》赏析 12、《无因的反抗》:“成长”的仪式与文化的冲突 13、《桂河大桥》:战争的荒谬性和文化的现代性
14、简单,然而醇厚与深刻——《何处是我朋友的家》赏析 第四讲现代主义的浪潮 15、《四百下》:特吕弗的“胡作非为 16、记忆的梦魇意识的流动——《广岛之恋》赏析 17、《筋疲力尽》:“新浪潮”电影美学的宣言书 18、《第七封印》:银幕上的哲学 第五讲后现代的迷舟 19、“雌雄大盜”的黑色幽默变奏曲一—《邦尼与克莱德》赏析 20、关于“疯狂”的权力话语——《飞越疯人院》赏析 21、时间的“后现代”游戏与“新人类”一族之“酷”一—《疾走罗拉》赏析 第六讲中国的道路 以家庭为载体的民族心灵史诗——《一江春水向东流》赏析 23、《小城之春》:“家”的寓言和心理的写实 24一个中国式的“多余人”形象一—《早春二月》赏析 25、“嘿!就拍这片黄土!”——《黄土地》赏析 6、浪漫的黑炮荒诞的事件——《黑炮事件》赏析 27、生命的劲舞感官的盛宴一—《红高粱》赏析 28、迷失在都市丛林——《重庆森林》赏析 29、成长的烦恼与青春的诗意一—《阳光灿烂的日子》赏析 30、《小武》:“记实”的补课与救赎 附编二:电视艺术精品赏析(略) 附阅读书目 《艺术的意蕴》,陈旭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 《电影艺术讲稿》,陈旭光,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 《认识电影》,[美]路易斯贾内梯,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 《电影的元素》,[美]李R波布克着,伍菡卿着,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 《世界电影史》,大卫波德维尔等蓍,陈旭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年(即出)。 《西方电影史概论》,邵牧君,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 《外国电影史》,郑亚玲、胡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 《中国电影史》,陆弘石、舒晓鸣,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 《电影艺术讲座》,中国电影家协会等合编,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电影理论史》,[意]阿里斯泰戈著,李正伦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 《电影语言》,[法]马塞尔马尔丹着,何振淦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 《电影美学》,[匈]贝拉巴拉兹著,何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 《可见的人电影精神》,[匈]贝拉巴拉兹著,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 《电影理论史评》,[美]尼克布朗著,徐建生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 《电影美学》,姚晓蒙,人民出版社,1991; 《电影语言学导论》,贾磊磊,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 《世俗神话—电影的野性思维》,[匈]伊芙特皮洛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年;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 《影视艺术前沿影视本体和走向论》,张凤铸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 《电视艺术学》,高鑫,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3 14、简单,然而醇厚与深刻——《何处是我朋友的家》赏析 第四讲 现代主义的浪潮 15、《四百下》:特吕弗的“胡作非为” 16、记忆的梦魇 意识的流动——《广岛之恋》赏析 17、《筋疲力尽》:“新浪潮”电影美学的宣言书 18、《第七封印》:银幕上的哲学 第五讲 后现代的迷舟 19、“雌雄大盗”的黑色幽默变奏曲——《邦尼与克莱德》赏析 20、关于“疯狂”的权力话语——《飞越疯人院》赏析 21、时间的“后现代”游戏与“新人类”一族之“酷”——《疾走罗拉》赏析 第六讲 中国的道路 22、以家庭为载体的民族心灵史诗——《一江春水向东流》赏析 23、《小城之春》:“家”的寓言和心理的写实 24 一个中国式的“多余人”形象——《早春二月》赏析 25、“嘿!就拍这片黄土!”——《黄土地》赏析 26、浪漫的黑炮 荒诞的事件——《黑炮事件》赏析 27、生命的劲舞 感官的盛宴——《红高粱》赏析 28、迷失在都市丛林——《重庆森林》赏析 29、成长的烦恼与青春的诗意——《阳光灿烂的日子》赏析 30、《小武》:“记实”的补课与救赎 附编二:电视艺术精品赏析(略) 附阅读书目: 《艺术的意蕴》,陈旭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年 1 月版; 《电影艺术讲稿》,陈旭光,新世界出版社,2002 年。 《认识电影》,[美]路易斯 贾内梯,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年。 《电影的元素》,[美]李 R 波布克著,伍菡卿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 年。 《世界电影史》,大卫 波德维尔等著,陈旭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即出)。 《西方电影史概论》,邵牧君,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 年; 《外国电影史》,郑亚玲、胡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年; 《中国电影史》,陆弘石、舒晓鸣,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年; 《电影艺术讲座》,中国电影家协会等合编,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电影理论史》,[意]阿里斯泰戈著,李正伦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 年; 《电影语言》,[法]马塞尔 马尔丹著,何振淦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 年; 《电影美学》,[匈]贝拉 巴拉兹著,何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年; 《可见的人 电影精神》,[匈]贝拉 巴拉兹著,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年; 《电影理论史评》,[美]尼克 布朗著,徐建生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 《电影美学》,姚晓蒙,人民出版社,1991; 《电影语言学导论》,贾磊磊,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 年。 《世俗神话——电影的野性思维》,[匈]伊芙特 皮洛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 年;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加]马歇尔 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 年; 《影视艺术前沿——影视本体和走向论》,张凤铸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年。 《电视艺术学》,高鑫,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年
导论:影视艺术学的学科定位与体系构架 这个导论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涉及到四个方面的问题: 、影视概说:什么是电影?什么是电视? 四、影视艺术作为新艺术及其复杂性 三、学科定位:艺术学和影视艺术学 四、影视文化的复杂性与负面性 影视概说:什么是电影?什么是电视? 1、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2、人类梦想的实现、人体的大延伸 3、代表了一种影像文化的崛起 这些都是关系到这一门学科的“正名”和“定位”等重要问题的概念术语。 1、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电影、电视都无疑是今天我们日常生活中现实的一部分,是与我们当下的生存密切相关 的一种范围广阔而繁复的社会文化现象 种如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克里斯丁麦茨所赞 许的“总体社会事实”,“一种涉及许多方面的整体 ”。不仅如此,电影还是一门有着特 殊的魔力的新兴艺术样式,它后来居上而在当今的社会文化中独占鳌头,匈牙利电影理论家 贝拉巴拉兹称之为“具有最大影响力的现代艺术”;“我们世纪最富有群众性的艺术”。 电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更为密切,更是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电视以 它的高科技手段仿佛一下子把人抛入“地球村”,它使得仿佛任何发生在遥远地方的事事情 都与我们息息相关,使我们觉得伸手可触。正如美国著名学者弗杰姆逊所说,“在电视这 媒介中,所有其它媒介中所含有的与另一现实的距离感完全消失了”1发生在电视上的事情 不再与你相隔千里或毫不相干。在今天,电视让数十亿人可以在同一时间关注同一个事件、 同一个人物。 2、人类梦想的实现、人体的大延伸 影视艺术的魅力已然让人称奇。当年法国著名哲学家狄德罗在论及戏剧艺术时曾感慨戏 剧“只能表现一个场面”“然而在现实中,各个场面总是同时发生的”,因而设想一种突破舞 台剧的局限,时空不受限制的,“同时表现几个场面”的艺术。电影或许就是实现了狄德罗 的梦想的艺术。它可以把不止一个场面同时表现出来,可以把发生在同一时间之内却在空间 上相差十万八千里的事,连接或穿插在一起—影视艺术,这是‘人们的梦’,是一种梦 的方式,它能使时间绵延、停顿甚或倒退,而空间更是可以随意扩大或压缩,上下几千年、 纵横数万里,影视艺术可以不断地产生新的时间和空间,也许它正应验了中国古代文论家刘 1弗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第9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4 导论:影视艺术学的学科定位与体系构架 这个导论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涉及到四个方面的问题: 三、 影视概说:什么是电影?什么是电视? 四、 影视艺术作为新艺术及其复杂性 三、 学科定位:艺术学和影视艺术学 四、 影视文化的复杂性与负面性 一、 影视概说:什么是电影?什么是电视? 1、 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2、 人类梦想的实现、人体的大延伸 3、 代表了一种影像文化的崛起 这些都是关系到这一门学科的“正名”和“定位”等重要问题的概念术语。 1、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电影、电视都无疑是今天我们日常生活中现实的一部分,是与我们当下的生存密切相关 的一种范围广阔而繁复的社会文化现象——一种如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克里斯丁 麦茨所赞 许的“总体社会事实”,“一种涉及许多方面的整体------”。不仅如此,电影还是一门有着特 殊的魔力的新兴艺术样式,它后来居上而在当今的社会文化中独占鳌头,匈牙利电影理论家 贝拉 巴拉兹称之为“具有最大影响力的现代艺术”;“我们世纪最富有群众性的艺术”。 电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更为密切,更是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电视以 它的高科技手段仿佛一下子把人抛入“地球村”,它使得仿佛任何发生在遥远地方的事事情 都与我们息息相关,使我们觉得伸手可触。正如美国著名学者弗 杰姆逊所说,“在电视这一 媒介中,所有其它媒介中所含有的与另一现实的距离感完全消失了”1 发生在电视上的事情 不再与你相隔千里或毫不相干。在今天,电视让数十亿人可以在同一时间关注同一个事件、 同一个人物。 2、人类梦想的实现、人体的大延伸 影视艺术的魅力已然让人称奇。当年法国著名哲学家狄德罗在论及戏剧艺术时曾感慨戏 剧“只能表现一个场面”“然而在现实中,各个场面总是同时发生的”,因而设想一种突破舞 台剧的局限,时空不受限制的,“同时表现几个场面”的艺术。电影或许就是实现了狄德罗 的梦想的艺术。它可以把不止一个场面同时表现出来,可以把发生在同一时间之内却在空间 上相差十万八千里的事,连接或穿插在一起------影视艺术,这是‘人们的梦’,是一种梦 的方式,它能使时间绵延、停顿甚或倒退,而空间更是可以随意扩大或压缩,上下几千年、 纵横数万里,影视艺术可以不断地产生新的时间和空间,也许它正应验了中国古代文论家刘 1 弗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第 92 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年
勰那个古老的关于文学的理想或者说梦想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从媒介的角度看,如果按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认为所有媒介都是人体的延伸的观点, 影视无疑正是人类的这样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大延伸。如果说文字语言印刷媒介是人的眼 睛或视觉的延伸的话,是耳闻目睹中的“目睹”的话,广播是人听觉感官的延伸,是“耳闻 的话,那么,影视艺术则是视觉感官与听觉感官共同的延伸,是既“耳闻”又“目睹”。 3、以之为核心的影像文化的崛起 传播的广泛性、后来居上、影像文化的幅起、蒙太奇思维与原始思维 作为一种“视觉的世界语”,电影电视都拥有最广大的观众群。据著名法国电影史家萨 杜尔在《世界电影史》中记载,1960年的时候,世界电影观众就达200亿人次。据中国1981 年时的统计表明,当时电影的观众就曾高达300亿人次。 电视产生之后,到电影院去的电影观众虽无疑受到了影响,但总体而言的影视观众却大 幅度上升,而且电影也可通过电视传播,影视也在后来的发展中愈益呈现出互动与合一的趋 向。据美国《电视和录象年鉴》1997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在美国,每个家庭平均每天看电 视的时间超过七小时。这无疑是一个颇为惊人的数字。 影视艺术传播面是如此之广,而其对人的强大作用力更是令人叹服。影视不仅就是生活 本身,它甚至让生活模仿它,出现于电影中的某些发型、装束、生活方式可以风靡世界,引 导潮流。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不是艺术模仿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这一令人费解的假 设无疑在影视艺术这儿得到了实现。正如英国学者钱伯斯指出,“我们每天穿梭在广告和报 纸、摄影和杂志、电影和电视的视觉世界中。这个视觉帝国因其影响和塑造我们生活的力量 而受到了批判。 各种形象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不断地从电影、时装、杂志 广告和电视中选择形象;它们代表了现实,并成为现实,成为经验的符号和自我的符号 爱因汉姆曾说,在现代生活中,“电视成了唯一能与生活本身相媲美的东西”,意思是说 电视通过荧屏把观众与世界与社会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电视本身、影像本身成为了我们日 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变得与生活一样实实在在,可闻可见可触 总而言之,影视艺术以及以之为核心的影象文化己经上升为现代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文化 形态之一。在今天,电影、电视既是一门完全可以与文学、音乐、美术戏剧等相并列的艺术 样式,以影视为核心,还形成了一个包括摄影、动画艺术、计算机艺术等在高科技基础上崛 起的艺术新形式或新型文化形态—一影像艺术或影像文化一一不但全方位地冲击着旧有的 艺术观念,改变了原有的艺术格局和生态,它还超越艺术的领域而渗透或覆盖了整个社会生 活和文化,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语言方式、思维逻辑等。确如美国文化理 论家贝尔所断言,“当代文化正变成一种影像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或书写)文化。”2正 是影视艺术,使得人类在文字语言的基础上,又获具了一种全新的“语言 动态的、具 有三维立体感和逼真视听效果的视听语言,一种全新的思维一一蒙太奇思维。这是原始思维 在现代的复苏,是被理性社会长期之后由单面人重新走向“完整”、全面的人 马克思曾经指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 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影视艺术显然就 是这样一门生产了新的艺术创造主体和鉴赏主体的现代艺术。他呼唤并要求着新的懂得影视 艺术语言和审美规律的观众的产生和介入。正如马克思说过的,“如果你愿意欣赏艺术,你 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而“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2《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第156页,三联书店,1992年 3〖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95页,北京,北京人民 出版社,1972
5 勰那个古老的关于文学的理想或者说梦想: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从媒介的角度看,如果按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认为所有媒介都是人体的延伸的观点, 影视无疑正是人类的这样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大延伸。如果说文字语言印刷媒介是人的眼 睛或视觉的延伸的话,是耳闻目睹中的“目睹”的话,广播是人听觉感官的延伸,是“耳闻” 的话,那么,影视艺术则是视觉感官与听觉感官共同的延伸,是既“耳闻”又“目睹”。 3、 以之为核心的影像文化的崛起 传播的广泛性、后来居上、影像文化的崛起、蒙太奇思维与原始思维 作为一种“视觉的世界语”,电影电视都拥有最广大的观众群。据著名法国电影史家萨 杜尔在《世界电影史》中记载,1960 年的时候,世界电影观众就达 200 亿人次。据中国 1981 年时的统计表明,当时电影的观众就曾高达 300 亿人次。 电视产生之后,到电影院去的电影观众虽无疑受到了影响,但总体而言的影视观众却大 幅度上升,而且电影也可通过电视传播,影视也在后来的发展中愈益呈现出互动与合一的趋 向。据美国《电视和录象年鉴》1997 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在美国,每个家庭平均每天看电 视的时间超过七小时。这无疑是一个颇为惊人的数字。 影视艺术传播面是如此之广,而其对人的强大作用力更是令人叹服。影视不仅就是生活 本身,它甚至让生活模仿它,出现于电影中的某些发型、装束、生活方式可以风靡世界,引 导潮流。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不是艺术模仿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这一令人费解的假 设无疑在影视艺术这儿得到了实现。正如英国学者钱伯斯指出,“我们每天穿梭在广告和报 纸、摄影和杂志、电影和电视的视觉世界中。这个视觉帝国因其影响和塑造我们生活的力量 而受到了批判。------各种形象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不断地从电影、时装、杂志 广告和电视中选择形象;它们代表了现实,并成为现实,成为经验的符号和自我的符号。” 爱因汉姆曾说,在现代生活中,“电视成了唯一能与生活本身相媲美的东西”,意思是说 电视通过荧屏把观众与世界与社会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电视本身、影像本身成为了我们日 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变得与生活一样实实在在,可闻可见可触。 总而言之,影视艺术以及以之为核心的影象文化已经上升为现代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文化 形态之一。在今天,电影、电视既是一门完全可以与文学、音乐、美术戏剧等相并列的艺术 样式,以影视为核心,还形成了一个包括摄影、动画艺术、计算机艺术等在高科技基础上崛 起的艺术新形式或新型文化形态——影像艺术或影像文化——不但全方位地冲击着旧有的 艺术观念,改变了原有的艺术格局和生态,它还超越艺术的领域而渗透或覆盖了整个社会生 活和文化,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语言方式、思维逻辑等。确如美国文化理 论家贝尔所断言,“当代文化正变成一种影像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或书写)文化。”2正 是影视艺术,使得人类在文字语言的基础上,又获具了一种全新的“语言”——动态的、具 有三维立体感和逼真视听效果的视听语言,一种全新的思维——蒙太奇思维。这是原始思维 在现代的复苏,是被理性社会长期之后由单面人重新走向“完整”、全面的人 马克思曾经指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 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3影视艺术显然就 是这样一门生产了新的艺术创造主体和鉴赏主体的现代艺术。他呼唤并要求着新的懂得影视 艺术语言和审美规律的观众的产生和介入。正如马克思说过的,“如果你愿意欣赏艺术,你 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而“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2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第 156 页,三联书店,1992 年。 3 〖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95 页,北京,北京人民 出版社,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