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全文结构,掌握本文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2、学习本文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3、认识“通感”的修辞手法,体会“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课时】 课时 【学习过程】 、预习验收 1、给下列字注音 蓊蓊郁郁( )袅娜( )踱步 霎时( 弥望( 斑 渺茫( 点缀( 2、了解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 。1928年出版散文 集 朱自清是 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是“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 气概”。 初步探究 1、初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重点朗读。 2、小组讨论:作者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各有何特点? 3、认识“通感”。(讨论课后练习第二题) 4、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当堂背诵。 、细节研讨 1、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荷塘的?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句子,体会 作者的情感变化 2、为什么会突然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参见《同步学案》 第四页) 本文的写作背景 四、知识卡片 比喻:比喻又叫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描绘 该事物的修辞格。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 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比喻可分为 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 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是,成了,变成”等甚至不用比喻词, 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请试着找出本文出现的比喻句并分析。 四、作业 1、背诵4-5自然段2、完成同步学案的相关练习
《荷塘月色》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全文结构,掌握本文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2、学习本文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3、认识“通感”的修辞手法,体会“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课时】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验收 1、 给下列字注音 蓊蓊郁郁 ( ) 袅娜 ( ) 踱步 ( ) 霎时 ( ) 弥望 ( ) 斑 驳 ( ) 渺茫 ( ) 点缀( ) 2、 了解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 , 字 ,号 。1928 年出版散文 集 ,朱自清是 、散 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是“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 气概”。 二、初步探究 1、 初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重点朗读。 2、 小组讨论:作者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各有何特点? 3、 认识“通感”。(讨论课后练习第二题) 4、 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当堂背诵。 三、细节研讨 1、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荷塘的?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句子,体会 作者的情感变化。 2、 为什么会突然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参见《同步学案》 第四页) 3、 本文的写作背景 四、知识卡片 比喻:比喻又叫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描绘 该事物的修辞格。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 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比喻可分为: 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 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是,成了,变成”等甚至不用比喻词。 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请试着找出本文出现的比喻句并分析。 四、作业 1、背诵 4—5 自然段 2、完成同步学案的相关练习
【学习目标】 1、理解散文情与景的关系,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 2、培养诵读的能力,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读文本优美的语言。勾画自己喜欢的词句或语段,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 点评。 【重点和难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学法指导】 1、通过听录音或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2、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3、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等 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她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 们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 《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物色三动,心亦摇焉。”眼前的物象 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 缘情造景。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由此可见要 热爱生活,用心体验生活就能写出好文章 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 2、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 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字佩弦。原籍浙 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 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 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他,是毛泽东称 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曾热 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 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3、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 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 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 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 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 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靠
【学习目标】 1、 理解散文情与景的关系,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 2、 培养诵读的能力,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品读文本优美的语言。勾画自己喜欢的词句或语段,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 点评。 【重点和难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学法指导】 1、通过听录音或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2、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3、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等。 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她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 们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 《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物色三动,心亦摇焉。”眼前的物象 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 缘情造景。正所谓 “一切景语皆情语”。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由此可见要 热爱生活,用心体验生活就能写出好文章。 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 2、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 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字佩弦。原籍浙 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 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1920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 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他,是毛泽东称 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曾热 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 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3、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 1927 年 7 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 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 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 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 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 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靠
什么言传呢?靠写景,传朦胧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们沉浸在一种苍茫、 淡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之中 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硬说朱自清对蒋介石不满才写《荷塘月色》的,有人认为, 《荷塘月色》的灵魂,不是诗人的“淡淡的喜悦当中夹杂着淡淡的哀愁”,而是 诗人的热爱祖国山水的爱国情思和诗人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 4、补充:关于荷花的名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 ②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③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 上头。 杨万里《小池》) 5、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冲关”练习: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蓊蓊( 踱着( )独处 )弥望( 袅娜( 似的( )霎时 )脉脉( 参差( )倩影( )乍看 )敛裾 (2) 词义积累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斑驳:色彩杂乱;参差不一;形容色彩纷杂 丰姿:丰度姿态 袅娜:形容草或枝条细长柔软,也形容体态轻盈柔美。 脉脉: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的样子 羞涩:害羞,态度不自然 没精打采:精:精神;采:神色。形容精神不振,情绪低落,不髙兴,不振作 蓊蓊郁郁:多形容草木蓬勃茂盛的样子。 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请 找出这篇文章的文眼。 (4)理清各段内容。 第1 段
什么言传呢?靠写景,传朦胧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们沉浸在一种苍茫、 淡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之中。 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硬说朱自清对蒋介石不满才写《荷塘月色》的,有人认为, 《荷塘月色》的灵魂,不是诗人的“淡淡的喜悦当中夹杂着淡淡的哀愁”,而是 诗人的热爱祖国山水的爱国情思和诗人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 4、补充:关于荷花的名句 ①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 《爱莲说》) ②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③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 上头。 (杨万里《小池》) 5、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冲关”练习: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蓊蓊( ) 踱着 ( ) 独处 ( ) 弥望( ) 袅娜( ) 似的( )霎时 ( ) 脉脉( ) 参差( ) 倩影( )乍看 ( ) 敛裾 ( ) (2) 词义积累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斑驳:色彩杂乱;参差不一;形容色彩纷杂。 丰姿:丰度姿态 袅娜:形容草或枝条细长柔软,也形容体态轻盈柔美。 脉脉: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的样子 羞涩:害羞,态度不自然 没精打采:精:精神;采:神色。形容精神不振,情绪低落,不高兴,不振作。 蓊蓊郁郁:多形容草木蓬勃茂盛的样子。 (3) 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请 找出这篇文章的文眼。 (4)理清各段内容。 第 1 段
第2 段 段 第4 第5 第6 段 第7、8、9 第10 (二)课堂学习与研讨 品评鉴赏文章4、5、6自然段。 1、朗读第4自然段,完成以下问题: (1)作者写月下的荷塘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有何特点? 顺序特点 (2)填空题:鉴赏景物特色及语言技巧。 ◆荷塘 曲曲折折用叠词,突 出 田田用叠词,突 出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 手法,以动写静 写出了 的风姿 ◆荷花
第 2 段 第 3 段 第 4 段 第 5 段 第 6 段 第 7、8、9 段 第 10 段 (二)课堂学习与研讨 品评鉴赏文章 4、5、6 自然段。 1、朗读第 4 自然段,完成以下问题: (1)作者写月下的荷塘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 有何特点? 顺 序 特 点 (2)填空题:鉴赏景物特色及语言技巧。 ◆荷塘 曲曲折折 用叠词,突 出 ◆ 田田 用叠词,突 出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 手法,以动写静, 写出了 的风姿 ◆荷花
袅娜,用 手法,写出 了 羞涩,用 手法,写出 明珠,比 喻 ,暗写月光柔和 星星,比 喻 暗写月光柔和 美人,比 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喻体去说明和描述同一个本体的修辞手法叫 ◆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用 和 的修辞手法,将嗅觉形 象诉诸听觉形象,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扩大意境,烘托 环境优雅、宁静。 像闪电,用比喻手法,突 ◆流水脉脉用 手法,写出了 流水的深情。 2、归纳月下荷塘的总体特点和作者寄寓的感情。 3、朗读课文第5段,完成以下问题。 (1)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2)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 (3)作者为什么又要写月影?哪个动词用得精妙?
袅娜,用 手法,写出 了 羞涩,用 手法,写出 了 明珠,比 喻 ,暗写月光柔和 星星,比 喻 ,暗写月光柔和 美人,比 喻 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喻体去说明和描述同一个本体的修辞手法叫 做 ◆ 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用 和 的修辞手法,将嗅觉形 象诉诸听觉形象,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扩大意境,烘托 环境优雅、宁静。 像闪电,用比喻手法,突 出 ◆ 流水 脉脉 用 手法,写出了 流水的深情。 2、归纳月下荷塘的总体特点和作者寄寓的感情。 3、朗读课文第 5 段,完成以下问题。 (1)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2)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 (3)作者为什么又要写月影?哪个动词用得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