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加强微量有机物去除: 加强常规处理 增加预处理(如生物预处理) 增加后处理(如活性炭吸附、化学氧化) 开发新技术(如膜技术) ③加强消毒:防止各种致病微生物的影响 ③消毒副产物的问题:替代氯的其它消毒技术 管网水二次污染控制: 、废水处理 (一)基本处理方法 1.物理法:沉淀、气浮、筛网 2.化学法:处理溶解性物质或胶体 中和、吹脱、混凝、消毒 3.生物处理方法:好氧、厌氧 (二)城市污水处理一般流程 预处理→·←一级处理←一二级处理 三级处理 排放或利用 放或利用 初 生物处理 物化处理「消|排放或 士活性污泥法 或生物膜法 沉或生物处理毒 泥 y利余污泥沼气利用处置或利用 y消化|脱水 上清液 预处理: Preliminary treatment 一级处理: Primary treatment 二级处理: Secondary treatment 三级或深度处理: Tertiary or advanced treatment 深度处理一般以污水回收、再用为目的。 BOD去除率 SS去除率 级处理 20-40 50-70 级处理 存在问题: 基建与运行费用高,占地大,剩余污泥产量大,管理麻烦,不能除去氮磷 发展方向 低耗高效处理技术:天然处理
6 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K加强微量有机物去除: 加强常规处理 增加预处理(如生物预处理) 增加后处理(如活性炭吸附、化学氧化) 开发新技术(如膜技术) K加强消毒:防止各种致病微生物的影响 K消毒副产物的问题:替代氯的其它消毒技术 K管网水二次污染控制: 二、废水处理 (一)基本处理方法 1.物理法:沉淀、气浮、筛网 2.化学法:处理溶解性物质或胶体 中和、吹脱、混凝、消毒 3.生物处理方法:好氧、厌氧 (二)城市污水处理一般流程 预处理:Preliminary treatment 一级处理:Primary treatment 二级处理:Secondary treatment 三级或深度处理:Tertiary or advanced treatment 深度处理一般以污水回收、再用为目的。 BOD 去除率 SS 去除率 一级处理 20-40 50-70 二级处理 75-95 75-95 存在问题: 基建与运行费用高,占地大,剩余污泥产量大,管理麻烦,不能除去氮磷。 发展方向: 低耗高效处理技术:天然处理 二级处理 格 栅 沉 砂 初 沉 二 沉 生物处理 活性污泥法 或生物膜法 物化处理 或生物处理 消 毒 原 废 水 回流污泥 剩余污泥 初 沉 污 泥 消化 脱水 上清液 沼气利用 处置或利用 三级处理 排放或利用 排放或利用 排放或利用 预处理 一级处理
厌氧处理技术 深度处理与再生利用技术 污泥处理技术 传统污水系统的变革 (三)工业废水处理 根据水质不同、处理程度工艺而异 一般大多以生物处理为主, 但常有前处理(调节、气浮除油、中和) 根据需要有后处理:混凝、过滤、活性炭吸附 重要课题:难降解有机物工业废水的治理技术,如农药废水、造纸废水、染料废水等
7 厌氧处理技术 深度处理与再生利用技术 污泥处理技术 传统污水系统的变革 (三)工业废水处理 根据水质不同、处理程度工艺而异。 一般大多以生物处理为主, 但常有前处理(调节、气浮除油、中和) 根据需要有后处理:混凝、过滤、活性炭吸附 重要课题:难降解有机物工业废水的治理技术, 如农药废水、造纸废水、染料废水等
第二章混凝 第1节混凝的去除对象 混凝可去除的颗粒大小是胶体及部分细小的悬浮物,是一种化学方法 范围在:1nm-.lμum(有时认为在1um) 混凝目的:投加混凝剂使胶体脱稳,相互凝聚生长成大矾花。 水处理中主要杂质:粘土(50nm-4um) 细菌(02um-80um) 病毒(10nm-300nm) 蛋白质(lnm-50nm)、腐殖酸 1637年我国开始使用明矾净水 884年西方才开始使用 混凝过程涉及到三个方面的问题:水中胶体的性质 混凝剂在水中的水解与形态 胶体与混凝剂的相互作用 第2节胶体的性质 胶体的稳定性 1.动力学稳定性:布朗运动对抗重力。 2.聚集稳定性:胶体带电相斥(憎水性胶体) 水化膜的阻碍(亲水性胶体) 两者之中,聚集稳定性对胶体稳定性的影响起关键作用。 、胶体的双电层结构 动电位电位:决定了胶体的聚集稳定性 般粘土电位=15~40mV 细菌电位=-30~-70mV 图151胶体双电层结构示意 三、DLO理论 胶体的稳定性和凝聚可由两胶粒间的相互作用 间距x 和距离来评价。由下列两方面的力决定 静电斥力:ER-1(d2 范德华引力:EA-1d°(有些认为是1或1/d) 由此可画出两者的综合作用图。 另一方面,胶体的布朗运动能量Eb=1.5kT
8 第二章 混凝 第1节 混凝的去除对象 混凝可去除的颗粒大小是胶体及部分细小的悬浮物,是一种化学方法。 范围在:1nm~0.1μm(有时认为在 1μm) 混凝目的:投加混凝剂使胶体脱稳,相互凝聚生长成大矾花。 水处理中主要杂质:粘土(50nm-4 μm) 细菌(0.2μm-80μm) 病毒(10nm-300nm) 蛋白质(1nm-50nm)、腐殖酸 1637 年 我国开始使用明矾净水 1884 年 西方才开始使用 混凝过程涉及到三个方面的问题:水中胶体的性质 混凝剂在水中的水解与形态 胶体与混凝剂的相互作用 第2节 胶体的性质 一、胶体的稳定性 1.动力学稳定性:布朗运动对抗重力。 2.聚集稳定性:胶体带电相斥(憎水性胶体) 水化膜的阻碍(亲水性胶体) 两者之中,聚集稳定性对胶体稳定性的影响起关键作用。 二、胶体的双电层结构 动电位ζ电位:决定了胶体的聚集稳定性 一般粘土ζ电位=-15~-40mV 细菌ζ电位=-30~-70mV 三、DLVO 理论 胶体的稳定性和凝聚可由两胶粒间的相互作用 和距离来评价。由下列两方面的力决定: 静电斥力:ER-1/d2 范德华引力:EA-1/d(有些认为是 6 1/d2 或 1/d3 ) 由此可画出两者的综合作用图。 另一方面,胶体的布朗运动能量 Eb=1.5kT
k:波兹曼常数,T:温度 Eb<Emax(势垒) 胶体距离ⅹ<oa,凝聚(一次凝聚) x>oa,稳定(二次凝聚除外) 以上称为DLVO理论。只适用于憎水性胶体。 德加根( derjaguin)、兰道( Landon)(苏联,1938年独立提出 伏维( Verwey)、奥贝克( Overbeek)(荷兰,1941年独立提出) 胶体的凝聚: 降低静电斥力一一二电位↓一一势垒↓一一脱稳一一凝聚 办法:加入电解质,但只适用于憎水性胶体 第3节水的混凝机理与过程 铝盐在水中的化学反应 铝盐最有代表的是硫酸铝Al2(SO)18H2O,溶于水后,立即离解铝离子,通常是以 A(H2O存在。在水中,会发生下列过程 1.水解过程 配位水分子发生水解: [Al(H20)6]--[Al(OH(H2O)5]+H 其结果是:价数降低,pH降低,最终产生--AlOH)3沉淀 2.缩聚反应 OH一发生架桥,产生高价聚合离子(多核羟基络合物) 其结果是:电荷升高,聚合度增大 同时多核羟基络合物还会继续水解 因此,产物包括:未水解的水合铝离子 单核羟基络合物 多核羟基络合物 氢氧化铝沉淀 各种产物的比例多少与水解条件(水温、p、铝盐投加量)有关。 二、混凝机理 水的混凝现象比较复杂。至今尚未有统一认识。 凝聚( Coagulation)、絮凝( Flocculation) 混凝:包括两者 1.压缩双电层 根据DLVO理论,加入电解质对胶体进行脱稳 电解质加入一一与反离子同电荷离子↑一一压缩双电层一电位↓一一稳定性↓一一凝 聚
9 k:波兹曼常数,T:温度 Eb<Emax(势垒) 胶体距离 x<oa, 凝聚(一次凝聚) x>oa, 稳定(二次凝聚除外) 以上称为 DLVO 理论。只适用于憎水性胶体。 德加根(derjaguin)、兰道(Landon)(苏联,1938 年独立提出〕 伏维(Verwey)、奥贝克(Overbeek)(荷兰,1941 年独立提出) 胶体的凝聚: 降低静电斥力――ζ电位↓――势垒↓――脱稳――凝聚 办法:加入电解质,但只适用于憎水性胶体 第 3 节 水的混凝机理与过程 一、铝盐在水中的化学反应 铝盐最有代表的是硫酸铝 Al2(SO4)3⋅18H2O,溶于水后,立即离解铝离子,通常是以 [Al(H2O)6] 3+存在。在水中,会发生下列过程。 1.水解过程 配位水分子发生水解: [Al(H2O)6] 3+――[Al(OH)(H2O)5] 2++ H+ ……. 其结果是:价数降低,pH 降低,最终产生――Al(OH)3 沉淀 2.缩聚反应 -OH-发生架桥,产生高价聚合离子(多核羟基络合物) …….. 其结果是:电荷升高,聚合度增大 同时多核羟基络合物还会继续水解。 因此,产物包括:未水解的水合铝离子 单核羟基络合物 多核羟基络合物 氢氧化铝沉淀 各种产物的比例多少与水解条件(水温、pH、铝盐投加量)有关。 二、混凝机理 水的混凝现象比较复杂。至今尚未有统一认识。 凝聚(Coagulation)、絮凝(Flocculation ) 混凝:包括两者 1.压缩双电层 根据 DLVO 理论,加入电解质对胶体进行脱稳。 电解质加入――与反离子同电荷离子↑――压缩双电层――ζ电位↓――稳定性↓――凝 聚
(2) 电位=0,等电状态,实际上混凝不需要ξ电位=0,只要使Emax=0即可,此时的二电位称 为临界电位 示例:河川到海洋的出口处,由于海水中电解质的混凝作用,胶体脱稳凝聚,易形成三 角洲。 叔采一哈代法则可以适用,即:凝聚能力∝离子价数6 但该理论不能解释:1)混凝剂投加过多,混凝效果反而下降; 2)与胶粒带同样电号的聚合物或高分子混凝效果好。 这些都与胶粒的吸附力有关,绝非只来源于静电力,还来源于范得华力、氢键及共价键 力(多出现在有聚合离子或高分子物质存在时) e 滑动面 2.吸附电性中和 这种现象在水处理中出现的较多。 指胶核表面直接吸附带异号电荷的聚合离子、高分子 物质、胶粒等,来降低二电位。这一点与第1条机理不同 在铝盐混凝剂的过程中,水解的多核羟基络合物主要 起吸附电性中和作用。在水处理中由水合的AP产生的 单纯的压缩双电层作用甚微。 3.吸附架桥 指高分子物质和胶粒,以及胶粒与胶粒之间的架桥 高分子投量过少,不足以形成吸附架桥,但投加过多, 会出现“胶体保护”现象。 4.网捕或卷扫 金属氢氧化物在形成过程中对胶粒的网捕 小胶粒与大矾花发生接触凝聚 澄清池中发生的现象 根据以上机理,可以解释在不同pH条件下,铝盐可能产生的混凝机理。 pH 简单的水合铝离子起压缩双电层作用 pH=4-5多核羟基络合物起吸附电性中和 pH=6.5-75多核羟基络合物起吸附电性中和;氢氧化铝起吸附架桥、网捕
10 ζ电位=0,等电状态,实际上混凝不需要ζ电位=0,只要使 Emax=0 即可,此时的ζ电位称 为临界电位。 示例:河川到海洋的出口处,由于海水中电解质的混凝作用,胶体脱稳凝聚,易形成三 角洲。 叔采-哈代法则可以适用,即:凝聚能力∝离子价数 6 但该理论不能解释:1)混凝剂投加过多,混凝效果反而下降; 2)与胶粒带同样电号的聚合物或高分子混凝效果好。 这些都与胶粒的吸附力有关,绝非只来源于静电力,还来源于范得华力、氢键及共价键 力(多出现在有聚合离子或高分子物质存在时)。 2.吸附-电性中和 这种现象在水处理中出现的较多。 指胶核表面直接吸附带异号电荷的聚合离子、高分子 物质、胶粒等,来降低ζ电位。这一点与第 1 条机理不同。 在铝盐混凝剂的过程中,水解的多核羟基络合物主要 起吸附电性中和作用。在水处理中由水合的 Al3+产生的 单纯的压缩双电层作用甚微。 3.吸附架桥 指高分子物质和胶粒,以及胶粒与胶粒之间的架桥 高分子投量过少,不足以形成吸附架桥,但投加过多, 会出现“胶体保护”现象。 4.网捕或卷扫 金属氢氧化物在形成过程中对胶粒的网捕 小胶粒与大矾花发生接触凝聚 ―――澄清池中发生的现象 根据以上机理,可以解释在不同 pH 条件下,铝盐可能产生的混凝机理。 pH<3 简单的水合铝离子起压缩双电层作用 pH=4-5 多核羟基络合物起吸附电性中和 pH=6.5-7.5 多核羟基络合物起吸附电性中和;氢氧化铝起吸附架桥、网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