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猪病 教材 P186 吴清民 P321、P93-96 本章重点:链球菌、喘气病、猪瘟、胸膜肺炎、PPV、PRRS。 难点:类症鉴别(呼吸道、消化道、神经系统、生殖道、体表。) 提问及复习: 1、你知道海绵状脑病对人有何危害? 2、海绵状脑病的传播途径? 彩图:吴清民、秦四海、范国雄 一、丹毒(Erysipelas suis) (1 学时) 概念 猪丹毒是由红斑丹毒丝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急性败 血症状或亚急性疹块型,某些病例表现为慢性关节炎或心内膜炎。在人叫类丹毒,表现为手 部皮肤疹块。本病原来为一种常见病,但目前因广泛使用菌苗预防,较少发生。但其它病的 增多。本病也为一世界性传染病,但流行性不大。 病原 1.分类地位 本病病原为红斑丹毒丝菌,归丹毒丝菌属。 2.形态特征 为纤细小杆菌,0.2-0.5um×0.5-1.2um,无荚膜、无芽孢,无鞭毛,不运 动、G+,在病料单个或成丛存在。 3.培养特性 在人工培养基上可生长,加血液更好,10%CO2 条件利于生长。37℃24-48 小时长出针大、灰白色,透明、圆润、光滑小菌落。а-溶血。肉汤中均匀的轻度浑浊。云 雾状混浊,少量白色沉淀。菌落分光滑型和粗糙型,前者毒力强,后者毒力弱。 4.生化特性 发酵能力较差,能分解乳糖、半乳糖、产生 H2S。(三糖铁)。在麦康盖 上不生长,不溶化明胶。 5.致病性 主要是内毒素和酶类(透明质酸酶、神经氨酸酶等)有致病性,引起发热、 出血、休克等。 6.抵抗力 对环境抵抗力极强,典型的非芽孢土壤菌,可长期存活,对石炭酸不敏感, 但对其他消毒药敏感。不耐热。对西林最敏感,但对磺胺、链霉素、卡那霉素和新霉素不敏 感。 7.实验室宿主:小鼠和鸽子最敏感。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人及多种动物均易感,但猪感染后发病最严重。尤以 2-4 月龄架子猪最 常见。 2.传染源 主要是病猪和带菌猪。健康猪带菌率可高达 50%。大多数动物和鸟类均可 带菌,尤以鼠类为最,约 50%带菌
第四章 猪病 教材 P186 吴清民 P321、P93-96 本章重点:链球菌、喘气病、猪瘟、胸膜肺炎、PPV、PRRS。 难点:类症鉴别(呼吸道、消化道、神经系统、生殖道、体表。) 提问及复习: 1、你知道海绵状脑病对人有何危害? 2、海绵状脑病的传播途径? 彩图:吴清民、秦四海、范国雄 一、丹毒(Erysipelas suis) (1 学时) 概念 猪丹毒是由红斑丹毒丝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急性败 血症状或亚急性疹块型,某些病例表现为慢性关节炎或心内膜炎。在人叫类丹毒,表现为手 部皮肤疹块。本病原来为一种常见病,但目前因广泛使用菌苗预防,较少发生。但其它病的 增多。本病也为一世界性传染病,但流行性不大。 病原 1.分类地位 本病病原为红斑丹毒丝菌,归丹毒丝菌属。 2.形态特征 为纤细小杆菌,0.2-0.5um×0.5-1.2um,无荚膜、无芽孢,无鞭毛,不运 动、G+,在病料单个或成丛存在。 3.培养特性 在人工培养基上可生长,加血液更好,10%CO2 条件利于生长。37℃24-48 小时长出针大、灰白色,透明、圆润、光滑小菌落。а-溶血。肉汤中均匀的轻度浑浊。云 雾状混浊,少量白色沉淀。菌落分光滑型和粗糙型,前者毒力强,后者毒力弱。 4.生化特性 发酵能力较差,能分解乳糖、半乳糖、产生 H2S。(三糖铁)。在麦康盖 上不生长,不溶化明胶。 5.致病性 主要是内毒素和酶类(透明质酸酶、神经氨酸酶等)有致病性,引起发热、 出血、休克等。 6.抵抗力 对环境抵抗力极强,典型的非芽孢土壤菌,可长期存活,对石炭酸不敏感, 但对其他消毒药敏感。不耐热。对西林最敏感,但对磺胺、链霉素、卡那霉素和新霉素不敏 感。 7.实验室宿主:小鼠和鸽子最敏感。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人及多种动物均易感,但猪感染后发病最严重。尤以 2-4 月龄架子猪最 常见。 2.传染源 主要是病猪和带菌猪。健康猪带菌率可高达 50%。大多数动物和鸟类均可 带菌,尤以鼠类为最,约 50%带菌
3.传播途径和方式 以皮肤粘膜和消化道感染、接触感染为主。皮肤多由昆虫叮咬传 播,消化道多由土壤传播。三种土壤致病菌。 4.流行特点:有明显季节性(5-9月为猪发病高峰,8-10月为人发病高峰)。 多为散发,有时可呈地方流行性。 症状 潜伏期较短,一般3-5天。临床可分为三型。 1.急性败血型 ①突然死亡②高烧42℃以上,稽留热,不食、不动、个别呕吐, 结膜潮红,眼睛清亮兴奋。粘膜发绀,皮肤紫红色,多见于头、颈、背部。③粪干带粘液。 病程3-4天,病死率80%以上。仔猪有神经症状。本型多见于流行初期。不死者转为亚 急性或慢性。 2.亚急性疹块型 有全身症状、烦渴,发病2-3天后背、胸、腹、肩、四肢皮 肤出现疹块,高出皮肤1-2mm,大小数厘米,初期充血,后期出血。出疹块后体温下降, 症状减轻并渐愈。疹块可融合、坏死、皮肤脱落。个别可恶化而呈败血症状死亡,母猪流产。 病程1-2周。 3.慢性关节炎和心内膜炎型、较少:表现关节炎和心内膜炎。四肢关节肿脏、跗关 节多见、变型,跛行。心内膜炎则消瘦、贫血、厌动,追赶时常突然死亡(心脏麻痹)。也 可出现皮肤坏死,2-3个月脱落。 病理变化 皮肤无特殊变化,与生前所见相同。内脏①脾樱桃红色、肿大、柔软、败血脾。②淋 巴结肿大、出血、多汁。③消化道浆液、出血性炎症(胃、幽门、十二指肠)。肾、肝肿大, 大红肾,出血点。④慢性者菜花心、关节渗出。 诊断 1、现场诊断 三大项 2、实验室 细菌学,动物接种(死亡后回收细菌)。剂量。 3、鉴别诊断: 皮肤型 :猪瘟、副伤寒、猪肺疫、坏死杆菌、链球菌病及弓形虫病。 败血型 :猪瘟、副伤寒、猪肺疫、链球菌病 神经型 :李氏杆菌、伪狂犬、链球菌、水肿病 防制: 1、免疫接种:Ⅱ联苗、Ⅲ联苗或单苗、弱毒苗效果好。目前三联苗中猪瘟毒效果 最差。断奶时注射一次,免疫期为 6 个月。种猪每年免疫 2 次。 2、治疗:西林肌注或静注,5 万 IU/kg 体重。也可用土、金、红、四环素。同时 对症治疗。 3、一般措施 本病重点:1、鉴别诊断(猪瘟、猪肺疫、弓形虫) 2、防制(免疫接种为主) 思考题: 1、丹毒的流行病学特点有哪些? 2、试列举出治疗丹毒的有效药物? 3、如何区分丹毒和猪瘟?
3.传播途径和方式 以皮肤粘膜和消化道感染、接触感染为主。皮肤多由昆虫叮咬传 播,消化道多由土壤传播。三种土壤致病菌。 4.流行特点:有明显季节性(5-9月为猪发病高峰,8-10月为人发病高峰)。 多为散发,有时可呈地方流行性。 症状 潜伏期较短,一般3-5天。临床可分为三型。 1.急性败血型 ①突然死亡②高烧42℃以上,稽留热,不食、不动、个别呕吐, 结膜潮红,眼睛清亮兴奋。粘膜发绀,皮肤紫红色,多见于头、颈、背部。③粪干带粘液。 病程3-4天,病死率80%以上。仔猪有神经症状。本型多见于流行初期。不死者转为亚 急性或慢性。 2.亚急性疹块型 有全身症状、烦渴,发病2-3天后背、胸、腹、肩、四肢皮 肤出现疹块,高出皮肤1-2mm,大小数厘米,初期充血,后期出血。出疹块后体温下降, 症状减轻并渐愈。疹块可融合、坏死、皮肤脱落。个别可恶化而呈败血症状死亡,母猪流产。 病程1-2周。 3.慢性关节炎和心内膜炎型、较少:表现关节炎和心内膜炎。四肢关节肿脏、跗关 节多见、变型,跛行。心内膜炎则消瘦、贫血、厌动,追赶时常突然死亡(心脏麻痹)。也 可出现皮肤坏死,2-3个月脱落。 病理变化 皮肤无特殊变化,与生前所见相同。内脏①脾樱桃红色、肿大、柔软、败血脾。②淋 巴结肿大、出血、多汁。③消化道浆液、出血性炎症(胃、幽门、十二指肠)。肾、肝肿大, 大红肾,出血点。④慢性者菜花心、关节渗出。 诊断 1、现场诊断 三大项 2、实验室 细菌学,动物接种(死亡后回收细菌)。剂量。 3、鉴别诊断: 皮肤型 :猪瘟、副伤寒、猪肺疫、坏死杆菌、链球菌病及弓形虫病。 败血型 :猪瘟、副伤寒、猪肺疫、链球菌病 神经型 :李氏杆菌、伪狂犬、链球菌、水肿病 防制: 1、免疫接种:Ⅱ联苗、Ⅲ联苗或单苗、弱毒苗效果好。目前三联苗中猪瘟毒效果 最差。断奶时注射一次,免疫期为 6 个月。种猪每年免疫 2 次。 2、治疗:西林肌注或静注,5 万 IU/kg 体重。也可用土、金、红、四环素。同时 对症治疗。 3、一般措施 本病重点:1、鉴别诊断(猪瘟、猪肺疫、弓形虫) 2、防制(免疫接种为主) 思考题: 1、丹毒的流行病学特点有哪些? 2、试列举出治疗丹毒的有效药物? 3、如何区分丹毒和猪瘟?
二、链球菌病(Streptococcosis) P91 (1 学时) P97-98 教材 P94 吴 P366-370 提问及复习: 1.猪丹毒的典型典型症状是什么? 2.本病典型病变有哪些? 3.如何预防? 4.最佳治疗方案? 概念 本病是由不同血清型的致病性链球菌所引起的人畜的一种多型性传染病,以猪、 牛、羊、鸡和人多见,临床表现为急性败血症、脑炎、关节炎、心内膜炎、淋巴结化脓等。 本病存在于世界各地,我国 70-80 年代表现上升、目前也是猪的一种主要细菌性传染病,危 害远大于猪丹毒。 病原 1.分类 链球菌归链球菌科、链球菌属。按兰氏分类法,有多个血清群,详见教材 P92。 致猪发病的主要是 C、D、E 群。按溶血性可分为α和β型。 2.形态:猪链球菌多为单球或双球,其他动物多为长链(尤其马)。在肉汤中培养时 可产生长链。 3.分布及抵抗力 分布广、抵抗力强,且动物体表、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粘膜、扁 桃体、生殖道等处均有。纯细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不强,但在粪便、病料中常可存活较长时 间。对各种药物及消毒方法敏感。 对人危害较大,关节炎、腥红热、类风湿、食肉菌等。(1inch2/1hr)组织。 4.耐药性及变异 非常快、后果严重、如食肉细菌及猪 Strep 等。 5.抗原结构 三种抗原:群(C)抗原为胞壁多糖;核蛋白(P)抗原为属抗原位于核 内;表面抗原为型抗原。 6.致病性 对多种动物和人致病,主要产生链溶血素、致热外毒素、链激酶、链道酶 等。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多种动物易感,多无年龄差异,但牛多在 3 周龄内。 2.传染源、病畜、带菌畜、母猪为仔猪的传染源。 3.途径及方式 多途径。 4.流行特点 羊有季节性(秋末春初)猪 7-10 月份多见。 5.诱因:多种因素、继发、并发多见。 症状及病变 主要以猪多见、危害严重。 1.败血症 体表变化(发绀) 急性、慢性关节炎。 2.脑膜炎型 神经症状 3.化脓型 淋巴结、关节化脓肿大
二、链球菌病(Streptococcosis) P91 (1 学时) P97-98 教材 P94 吴 P366-370 提问及复习: 1.猪丹毒的典型典型症状是什么? 2.本病典型病变有哪些? 3.如何预防? 4.最佳治疗方案? 概念 本病是由不同血清型的致病性链球菌所引起的人畜的一种多型性传染病,以猪、 牛、羊、鸡和人多见,临床表现为急性败血症、脑炎、关节炎、心内膜炎、淋巴结化脓等。 本病存在于世界各地,我国 70-80 年代表现上升、目前也是猪的一种主要细菌性传染病,危 害远大于猪丹毒。 病原 1.分类 链球菌归链球菌科、链球菌属。按兰氏分类法,有多个血清群,详见教材 P92。 致猪发病的主要是 C、D、E 群。按溶血性可分为α和β型。 2.形态:猪链球菌多为单球或双球,其他动物多为长链(尤其马)。在肉汤中培养时 可产生长链。 3.分布及抵抗力 分布广、抵抗力强,且动物体表、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粘膜、扁 桃体、生殖道等处均有。纯细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不强,但在粪便、病料中常可存活较长时 间。对各种药物及消毒方法敏感。 对人危害较大,关节炎、腥红热、类风湿、食肉菌等。(1inch2/1hr)组织。 4.耐药性及变异 非常快、后果严重、如食肉细菌及猪 Strep 等。 5.抗原结构 三种抗原:群(C)抗原为胞壁多糖;核蛋白(P)抗原为属抗原位于核 内;表面抗原为型抗原。 6.致病性 对多种动物和人致病,主要产生链溶血素、致热外毒素、链激酶、链道酶 等。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多种动物易感,多无年龄差异,但牛多在 3 周龄内。 2.传染源、病畜、带菌畜、母猪为仔猪的传染源。 3.途径及方式 多途径。 4.流行特点 羊有季节性(秋末春初)猪 7-10 月份多见。 5.诱因:多种因素、继发、并发多见。 症状及病变 主要以猪多见、危害严重。 1.败血症 体表变化(发绀) 急性、慢性关节炎。 2.脑膜炎型 神经症状 3.化脓型 淋巴结、关节化脓肿大
4.关于混合感染问题 易增加其他病感染及其严重程度出血、脾肿大,各器官炎症、 化脓。 诊断 1.现场诊断 2.实验室诊断 3.鉴别诊断(李氏杆菌、猪瘟、伪狂犬、胸膜肺炎)——重点和难点。 防制 1.免疫 弱毒苗、自家苗 2.其他综合措施 3.治疗 最好分离细菌作药敏。 思考题:本病的鉴别诊断应注意哪些问题? 三、猪梭菌性肠炎(Clostridial Enteritis of piglets) (0.5 学时) 教材 P189 吴清民 P373 P99- 彩图:自拍照片、范国雄、蔡、秦四海 提问及复习: 1.如何区分链球菌病和伪狂犬病? 2.链球菌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概述 本病又名坏死性肠炎或仔猪红痢,是由 C 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以侵害 1 周龄内仔猪 为主的一种急性中毒性传染病,其特征是肠毒血症、下痢、肠组织出血坏死、病程短,致死 率高。我国 1964 年发现本病,目前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但致病特点有所变化。本病为一世 界性疫病,各养猪国家均有发生。 病原 C 型产气荚膜梭菌旧称魏氏梭菌 G+大杆菌、有荚膜,可形成芽孢,厌氧生长,易培养。 产气荚膜杆菌以其毒素中和试验可分为 A、B、C、D、E 5 个血清型,毒素有 12 种以上, 重要致病的有α、β、ε和ζ4 种。C 型菌主要产生 α、β 毒素,A 型菌主要产 α 毒素。 近年来发现 A 型产气荚膜梭菌也可引起猪的肠炎。本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 本病原对外界抵抗力极强,因其具有芽孢。对各种抗生素均敏感,但治疗却无效,因 致病因子是毒素。 流行病学 产气荚膜杆菌可感染多种动物。 本病主要发生在新生仔猪,特别是一周龄以内仔猪最易感,死亡多发生在三日龄以内。 较大的猪则表现为慢性,成年猪多为隐性感染。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特别是母猪乳头最 易引起仔猪感染。母猪经肠道排菌后污染环境,造成传播。发病率不定,但致死率极高。即
4.关于混合感染问题 易增加其他病感染及其严重程度出血、脾肿大,各器官炎症、 化脓。 诊断 1.现场诊断 2.实验室诊断 3.鉴别诊断(李氏杆菌、猪瘟、伪狂犬、胸膜肺炎)——重点和难点。 防制 1.免疫 弱毒苗、自家苗 2.其他综合措施 3.治疗 最好分离细菌作药敏。 思考题:本病的鉴别诊断应注意哪些问题? 三、猪梭菌性肠炎(Clostridial Enteritis of piglets) (0.5 学时) 教材 P189 吴清民 P373 P99- 彩图:自拍照片、范国雄、蔡、秦四海 提问及复习: 1.如何区分链球菌病和伪狂犬病? 2.链球菌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概述 本病又名坏死性肠炎或仔猪红痢,是由 C 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以侵害 1 周龄内仔猪 为主的一种急性中毒性传染病,其特征是肠毒血症、下痢、肠组织出血坏死、病程短,致死 率高。我国 1964 年发现本病,目前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但致病特点有所变化。本病为一世 界性疫病,各养猪国家均有发生。 病原 C 型产气荚膜梭菌旧称魏氏梭菌 G+大杆菌、有荚膜,可形成芽孢,厌氧生长,易培养。 产气荚膜杆菌以其毒素中和试验可分为 A、B、C、D、E 5 个血清型,毒素有 12 种以上, 重要致病的有α、β、ε和ζ4 种。C 型菌主要产生 α、β 毒素,A 型菌主要产 α 毒素。 近年来发现 A 型产气荚膜梭菌也可引起猪的肠炎。本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 本病原对外界抵抗力极强,因其具有芽孢。对各种抗生素均敏感,但治疗却无效,因 致病因子是毒素。 流行病学 产气荚膜杆菌可感染多种动物。 本病主要发生在新生仔猪,特别是一周龄以内仔猪最易感,死亡多发生在三日龄以内。 较大的猪则表现为慢性,成年猪多为隐性感染。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特别是母猪乳头最 易引起仔猪感染。母猪经肠道排菌后污染环境,造成传播。发病率不定,但致死率极高。即
或是慢性病例,也很难治愈。发病年龄愈小,致死率越高。 症状 潜伏期数小时至 1 天。一般在生后 3 天风多发。根据病程表现可分为 4 型。 最急性型:血痢、倒地、或无血痢突然死亡。 急性型:有典型症状、也是最常见病型,明显血痢,带有米黄色或灰白色坏死组织碎 片,消瘦、脱水、药物治疗无效,一周左右死亡。多见于生后 5 天以上的猪。 慢性:持续拉稀或间歇拉稀一周以上,粪便呈灰黄色,消瘦,虚弱,发育不良,最后 死亡。多见于年龄较大或由急性转来猪。A 型菌引起。 病理变化 C 型 主要病变在空肠、淋巴结鲜红色。出血性、坏死性炎症,外观暗红,内充满血液, 粘膜弥漫性出血,有黄痘样坏死灶散布。肠壁变厚,有时有伪膜,膜下为坏死。脾边缘、胱 膀出血。A 型主要在于小肠松弛、内容物糊状,无血液。 诊断 1.临床综合诊断:特征症状和病变。 2.实验室诊断:将内容物(含肠毒素)加热和不加热分别接种兔或鼠,观察数分钟至 数小时。 3.鉴别诊断:仔猪生后口服注射抗生素预防。 防制:疫苗、抗血清。 一般预防措施。 本病重点:鉴别诊断和预防。 思考题: 1.仔猪红痢为何不易治疗? 2.如何预防本病? 新增内容: 四 猪痢疾(Swinv Dysentery、SD) (0.5 学时) P190 吴清民 P376 痢疾、血痢 概述 本病是由猪痢疾蛇形螺旋体引起的猪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出血性或粘液 性下痢,大肠粘膜有出血性至坏死性炎症。 本病分布广泛,见于各主要养猪国家。我国 1978 年从美国传入本病,我省 1981 年出 现本病。近些年病例较少。 病原 原叫密螺旋体,现分在蛇形螺旋体属。长 6-8.5um,直径 0.3-0.5um,双雁翼状,4-6 个 旋。G-,暗视野下可见运动、很难培养,对外界环境不较强抗性,但消毒药均可将其杀死。 对多种抗生素及痢特灵敏感(P192)。 流行病学
或是慢性病例,也很难治愈。发病年龄愈小,致死率越高。 症状 潜伏期数小时至 1 天。一般在生后 3 天风多发。根据病程表现可分为 4 型。 最急性型:血痢、倒地、或无血痢突然死亡。 急性型:有典型症状、也是最常见病型,明显血痢,带有米黄色或灰白色坏死组织碎 片,消瘦、脱水、药物治疗无效,一周左右死亡。多见于生后 5 天以上的猪。 慢性:持续拉稀或间歇拉稀一周以上,粪便呈灰黄色,消瘦,虚弱,发育不良,最后 死亡。多见于年龄较大或由急性转来猪。A 型菌引起。 病理变化 C 型 主要病变在空肠、淋巴结鲜红色。出血性、坏死性炎症,外观暗红,内充满血液, 粘膜弥漫性出血,有黄痘样坏死灶散布。肠壁变厚,有时有伪膜,膜下为坏死。脾边缘、胱 膀出血。A 型主要在于小肠松弛、内容物糊状,无血液。 诊断 1.临床综合诊断:特征症状和病变。 2.实验室诊断:将内容物(含肠毒素)加热和不加热分别接种兔或鼠,观察数分钟至 数小时。 3.鉴别诊断:仔猪生后口服注射抗生素预防。 防制:疫苗、抗血清。 一般预防措施。 本病重点:鉴别诊断和预防。 思考题: 1.仔猪红痢为何不易治疗? 2.如何预防本病? 新增内容: 四 猪痢疾(Swinv Dysentery、SD) (0.5 学时) P190 吴清民 P376 痢疾、血痢 概述 本病是由猪痢疾蛇形螺旋体引起的猪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出血性或粘液 性下痢,大肠粘膜有出血性至坏死性炎症。 本病分布广泛,见于各主要养猪国家。我国 1978 年从美国传入本病,我省 1981 年出 现本病。近些年病例较少。 病原 原叫密螺旋体,现分在蛇形螺旋体属。长 6-8.5um,直径 0.3-0.5um,双雁翼状,4-6 个 旋。G-,暗视野下可见运动、很难培养,对外界环境不较强抗性,但消毒药均可将其杀死。 对多种抗生素及痢特灵敏感(P192)。 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