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构成》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B2013309 适用专业:园林设计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开课学期:第四学期 总学时:50 教学时数:(理论课学时数34、实验课学时数16、实践课学时数) 编写说明 课程简介:设计构成由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个部分组成,所 以又称为三大构成课。是设计课的基础课能够启发独创性,扩展造型构思;培养 造型感觉(有关形态、色彩、肌理的审美直观判断能力);提高关于平面和立体形 态的表现技巧 2、地位和任务:设计构成是学习园林设计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是设计课的基 础课。其任务是:平面构成一一通过图形的组合研究视觉运动,创造美好的平面 图形与构图。立体构成一一通过图学(投影学)的分析研究视觉运动、绕观运动 (物体不动,观赏者围绕着物体观看),创造生动的静力构造体。色彩构成一一研 究不同配色的调和(力动和力场),表情及其对形态和空间的影响。 3、总体要求:学生掌握三大构成的造型规律和造型的知觉和心理知识。做到 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 4、与其它课程的关系:《构成设计》课的前继课是《美术A》后继课是《园 林设计》 5、修订的依据:《构成设计》课程大纲是根据园林美术课教学计划中《构成 设计》的课程要求编写的。其综合了各美术院校的教学和园林专业的自身特点 二、教学大纲内容 第一部分平面构成 第一章骨架式构形 1、教学目的:在已确定的骨架上、研究形态运动变化的组合 2、教学内容: 第一章骨架式构形 课题1重复骨架+单元形 课题2渐变骨架+单元形
《设计构成》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B2013309 适用专业:园林设计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开课学期:第四学期 总 学 时:50 教学时数:(理论课学时数 34、实验课学时数 16、实践课学时数) 一、 编写说明 1、课程简介∶设计构成由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个部分组成,所 以又称为三大构成课。是设计课的基础课能够启发独创性,扩展造型构思;培养 造型感觉(有关形态、色彩、肌理的审美直观判断能力);提高关于平面和立体形 态的表现技巧。 2、地位和任务∶设计构成是学习园林设计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是设计课的基 础课。其任务是∶平面构成——通过图形的组合研究视觉运动,创造美好的平面 图形与构图。立体构成——通过图学(投影学)的分析研究视觉运动、绕观运动 (物体不动,观赏者围绕着物体观看),创造生动的静力构造体。色彩构成——研 究不同配色的调和(力动和力场),表情及其对形态和空间的影响。 3、总体要求∶学生掌握三大构成的造型规律和造型的知觉和心理知识。做到 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 4、与其它课程的关系∶《构成设计》课的前继课是《美术 A》后继课是《园 林设计》 5、修订的依据∶《构成设计》课程大纲是根据园林美术课教学计划中《构成 设计》的课程要求编写的。其综合了各美术院校的教学和园林专业的自身特点。 二、 教学大纲内容 第一部分 平面构成 第一章 骨架式构形 1、教学目的:在已确定的骨架上、研究形态运动变化的组合 2、教学内容: 第一章 骨架式构形 课题 1 重复骨架+单元形 课题 2 渐变骨架+单元形
课题3发射骨架+单元形 课题4叠合骨架+垂直线 课题5骨架式构形的活用 3、本章的基本要求:了解在已确定的骨架上、研究形态运动变化的组合 4、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放在破除机械性、呆板性上 5、实验与实践内容:练习通过骨架的各种不同的编排,可以构成各种不同形象及气 氛 6、自学指导 第二章繁殖式构形 1、教学目的:没有固定骨架.形象依确定条件作规则性繁衍变化。强调相继形的 数量关系,突出连续组合的形态特征。 2、教学内容: 课题1圆的构形 课题2正多边形的构形 课题3椭圆的构形 课题4涡线的构形 课题5等角直线束的构形 3、本章的基本要求:掌握繁殖式构形方法与技巧 4、教学重点与难点: 1.繁殖式构形对几何作图法要求较高,而且作图线也参与构形。 2.完成繁殖式构形后尚须作空间处理(线的取舍和着色),以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5、实验与实跋内容:练习繁殖式构形 6、自学指导 第三章配置式构形 1、教学目的:单元形的复数组合,在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相邻两个形之间 的方向和位置关系。 2、教学内容 课题1线状的配置 课题2面状的配置 课题3自由的配置 课题4集中、扩散的配置 3、本章的基本要求:理解配置式构形的魅力所在,在掌握的画法基础上,选择简单但 富于变化的单元形。进一步提高艺术的表现力。 4、教学重点与难点:单元形的选择 5、实验与实践内容:赏析优秀作品练习配置式构形
课题 3 发射骨架+单元形 课题 4 叠合骨架+垂直线 课题 5 骨架式构形的活用 3、本章的基本要求:了解在已确定的骨架上、研究形态运动变化的组合 4、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放在破除机械性、呆板性上。 5、实验与实践内容:练习通过骨架的各种不同的编排,可以构成各种不同形象及气 氛 6、自学指导: 第二章 繁殖式构形 1、 教学目的:没有固定骨架.形象依确定条件作规则性繁衍变化。强调相继形的 数量关系,突出连续组合的形态特征。 2、教学内容: 课题 1 圆的构形 课题 2 正多边形的构形 课题 3 椭圆的构形 课题 4 涡线的构形 课题 5 等角直线束的构形 3、本章的基本要求:掌握繁殖式构形方法与技巧。 4、教学重点与难点: 1.繁殖式构形对几何作图法要求较高,而且作图线也参与构形。 2.完成繁殖式构形后尚须作空间处理(线的取舍和着色),以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5、实验与实践内容:练习繁殖式构形。 6、自学指导: 第三章 配置式构形 1、教学目的:单元形的复数组合,在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相邻两个形之间 的方向和位置关系。 2、教学内容: 课题 1 线状的配置 课题 2 面状的配置 课题 3 自由的配置 课题 4 集中、扩散的配置 3、本章的基本要求:理解配置式构形的魅力所在,在掌握的画法基础上,选择简单但 富于变化的单元形。进一步提高艺术的表现力。 4、教学重点与难点:单元形的选择。 5、实验与实践内容:赏析优秀作品练习配置式构形
6、自学指导 第四章空间感表现 1、教学目的:强调平面的空间深度,突出“层性”并实现平面纵深的扩展。 2、教学内容 课题1立体感的表现 课题2进深感的表现 课题3透明感的表现 课题4多层性的表现 3、本章的基本要求:掌握空间感表现基本要素 4、教学点与难点:空间感表现 水平、垂直方向的运动带来画面的扩展 2.纵深方向的运动带来画面的厚度、层次和进深 3.视点的晃动将造成形状的扭曲、错位、变异, 4.视点的跳动促成不同空间的组合,激活思维而产生语义。 5、实验与实践内容:练习空间感表现 自学指导 第五章分割构形 1、教学目的:重点研究造型中潜在的整体和部分的数理规律。逐步实现由数理向感 觉的过渡。 2、教学内容: 课题1等分割 课题2比例分割 课题3数列分割 课题4自由分割 3、本章的基本要求:理解分割构形的魅力所在,在掌握的画法规律上,逐步实现由数 理向感觉的过渡。进一步提高艺术的表现力。 4、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研究造型中潜在的整体和部分的数理规律。逐步实现由数 理向感觉的过渡。 5、实验与实践内容:赏析优秀作品练习分割构形 自学指导 第六章自由构形 1、教学目的:主要研究点、线、面的综合构形。强调构形中的运动节奏一一感情形式
6、自学指导: 第四章 空间感表现 1、教学目的:强调平面的空间深度,突出“层性”并实现平面纵深的扩展。 2、教学内容: 课题 1 立体感的表现 课题 2 进深感的表现 课题 3 透明感的表现 课题 4 多层性的表现 3、本章的基本要求:掌握空间感表现基本要素. 4、教学重点与难点:空间感表现 1.水平、垂直方向的运动带来画面的扩展。 2.纵深方向的运动带来画面的厚度、层次和进深。 3.视点的晃动将造成形状的扭曲、错位、变异。 4.视点的跳动促成不同空间的组合,激活思维而产生语义。 5、实验与实践内容:练习空间感表现 6、自学指导: 第五章 分割构形 1、教学目的:重点研究造型中潜在的整体和部分的数理规律。 逐步实现由数理向感 觉的过渡。 2、教学内容: 课题 1 等分割 课题 2 比例分割 课题 3 数列分割 课题 4 自由分割 3、本章的基本要求:理解分割构形的魅力所在,在掌握的画法规律上,逐步实现由数 理向感觉的过渡。进一步提高艺术的表现力。 4、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研究造型中潜在的整体和部分的数理规律。 逐步实现由数 理向感觉的过渡。 5、实验与实践内容:赏析优秀作品练习分割构形 6、自学指导: 第六章 自由构形 1、教学目的:主要研究点、线、面的综合构形。强调构形中的运动节奏——感情形式
突出:“构图原理”、“群化原理”、“张力”等视觉效果。 2、教学内容: 第六章自由构形 课题1动势 课题2对比 课题3密集 课题4韵律 3、本章的基本要求:理解自由构形,研究点、线、面的综合构形。强调构形中的运动 节奏一一感情形式, 4、教学重点与难点:突出:“构图原理”、“群化原理”、“张力”等视觉效果。 5、实验与实践内容:赏析优秀作品练习自由构形 自学指导 第七章意象的构图 1、教学目的:以抽象的形态或形式,显示天地自然之理。突破语言表达的极限,表示 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强调“超乎象外”,向视觉传达过渡 2、教学内容 课题1感觉的视觉表现 课题2心情的视觉表现 课题3精神的视觉化 课题4具象事物的抽象化 课题5具象形态的联想 3、本章的基本要求:理解意象的构图,以具象形态为基础,强调造型的精神表现。 4、教学重点与难点:以具象形态为基础,强调造型的精神表现。 5、实验与实践内容:赏析优秀作品练习意象的构图 自学指导 第八章材料的体验和技法的开拓 1、教学目的ε研究工具、材料、技法,提高表现能力。强调偶然形和有机形的创造, 期望有新的发现 2、教学内容: 第八章材料的体验和技法的开拓 第一节水性颜料及其周边的变化 课题1偶然形的创造 课题2工具的特殊用法 第二节印刷和版画技法的发掘
突出: “构图原理”、 “群化原理”、 “张力”等视觉效果。 2、教学内容: 第六章 自由构形 课题 1 动势 课题 2 对比 课题 3 密集 课题 4 韵律 3、本章的基本要求:理解自由构形,研究点、线、面的综合构形。强调构形中的运动 节奏——感情形式, 4、教学重点与难点:突出: “构图原理”、 “群化原理”、 “张力”等视觉效果。 5、实验与实践内容:赏析优秀作品练习自由构形 6、自学指导: 第七章 意象的构图 1、教学目的:以抽象的形态或形式,显示天地自然之理。突破语言表达的极限,表示 “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强调“超乎象外”,向视觉传达过渡。 2、教学内容: 课题 1 感觉的视觉表现 课题 2 心情的视觉表现 课题 3 精神的视觉化 课题 4 具象事物的抽象化 课题 5 具象形态的联想 3、本章的基本要求:理解意象的构图,以具象形态为基础,强调造型的精神表现。 4、教学重点与难点:以具象形态为基础,强调造型的精神表现。 5、实验与实践内容:赏析优秀作品练习意象的构图 6、自学指导: 第八章 材料的体验和技法的开拓 1、教学目的:研究工具、材料、技法,提高表现能力。强调偶然形和有机形的创造, 期望有新的发现。 2、教学内容: 第八章 材料的体验和技法的开拓 第一节 水性颜料及其周边的变化 课题 1 偶然形的创造 课题 2 工具的特殊用法 第二节 印刷和版画技法的发掘
课题1有机形的创造 课题2印刷材料和工艺 第三节在纸面上直接行动 课题1平面法 课题2凹凸法 第四节感光材料的技法 课题1不同曝光法 第五节特殊材料的技法 课题1堆沙法 课题2堆贴法 3、本章的基本要求:研究工具、材料、技法,提高表现能力。 4、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习己有的各种材料、工具及其表现技法,进而加以补充和 发展。2.革新每种材料和工具的常规用法,消除先人为主的偏见,去探索新的可能 5、实验与实践内容:研究工具、材料、技法,提高表现能力 6、自学指导: 第二部分色彩构成 第一章三属性的分别研究 1、教学目的:系统地了解有关色彩的知识和配色规律,了解色彩的三要素,从配色技 法开始逐步加深色彩感觉的训练 2、教学内容: 第一节混色逻辑构成 课题1独奏 课题2二重奏 课题3逻辑叠色 课题4空间混色 第二节色的采集·重构·转移 课题1色的归纳和强调 课题2采集和重构 课题3关系的转移 第三节系列配色 课题1色相推移 课题2明度推移 课题3彩度推移 第四节对比与调和 课题1明度对比调式
课题 1 有机形的创造 课题 2 印刷材料和工艺 第三节 在纸面上直接行动 课题 1 平面法 课题 2 凹凸法 第四节 感光材料的技法 课题 1 不同曝光法 第五节 特殊材料的技法 课题 1 堆沙法 课题 2 堆贴法 3、本章的基本要求:研究工具、材料、技法,提高表现能力。 4、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习已有的各种材料、工具及其表现技法,进而加以补充和 发展。2.革新每种材料和工具的常规用法,消除先人为主的偏见,去探索新的可能 5、实验与实践内容:研究工具、材料、技法,提高表现能力。 6、自学指导: 第二部分 色彩构成 第一章 三属性的分别研究 1、教学目的:系统地了解有关色彩的知识和配色规律,了解色彩的三要素,从配色技 法开始逐步加深色彩感觉的训练。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混色逻辑构成 课题 1 独奏 课题 2 二重奏 课题 3 逻辑叠色 课题 4 空间混色 第二节 色的采集·重构·转移 课题 1 色的归纳和强调 课题 2 采集和重构 课题 3 关系的转移 第三节 系列配色 课题 1 色相推移 课题 2 明度推移 课题 3 彩度推移 第四节 对比与调和 课题 1 明度对比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