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检测题 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30分)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8分)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fei()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 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辨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 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辨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jian(),宛如小姑娘的发 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拗几拗。实在标致极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耸()起发髻()绯fei()红油光可jan() (2)选文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把它们找出来并改正。(2分) 应为 应为 (3)选段对“清国留学生”描写了采用 的修辞手法,表达出作者 的 思想感情。(2分) (4)反语是一种富有幽默感或精妙的挖苦或自嘲的表达方式,适当地将其运用于文学作品或日常会 话中可以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使语言变得更为深刻,富有感染力。请你举一两个使用反语的例子。 (2分) 2.下列句子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1)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 果,发表出来 (2)当戴维·菲尔斯汀和你面对面交谈时,你会在他活泼而又的目光里,偶尔觉察出一种来 自心底的深深的清高与自尊。 3)她身上散发出来的高贵神情足以 最大的悲哀。 A.诘责、谦和、消弭B.质问、谦虚、消除 C.责备、谦和、消除D.诘责、谦虚、消弭 3.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藤野先生》一文以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以及怀念藤野先生为顺序,回忆藤野先生对自己的亲 切关怀和严格教诲,赞扬他的正直热诚、严谨治学和博大胸怀
1 第二单元检测题 一、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30 分)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8 分)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 fēi( )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 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辨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 ) 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辨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 jiàn( ),宛如小姑娘的发 髻.( )一般,还要将脖子拗几拗。实在标致极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 分) 耸.( )起 发髻.( ) 绯 fēi( )红 油光可 jiàn( ) (2) 选文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把它们找出来并改正。(2 分) 应为 ; 应为 。 (3)选段对“清国留学生”描写了采用 的修辞手法,表达出作者 的 思想感情。(2 分) (4)反语是一种富有幽默感或精妙的挖苦或自嘲的表达方式,适当地将其运用于文学作品或日常会 话中可以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使语言变得更为深刻,富有感染力。请你举一两个使用反语的例子。 (2 分) 2.下列句子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1)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 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 果,发表出来。 (2)当戴维·菲尔斯汀和你面对面交谈时,你会在他活泼而又 的目光里,偶尔觉察出一种来 自心底的深深的清高与自尊。 (3)她身上散发出来的高贵神情足以 最大的悲哀。 A.诘责、谦和、消弭 B. 质问、谦虚、消除 C. 责备、谦和、消除 D. 诘责、谦虚、消弭 3.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藤野先生》一文以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以及怀念藤野先生为顺序,回忆藤野先生对自己的亲 切关怀和严格教诲,赞扬他的正直热诚、严谨治学和博大胸怀
B.《生命与和平相爱》一文作者认为家庭环境、社会教育、成长历程等是戴维优秀才能形成的原因 C.《热爱生命》以委婉、细腻的笔触,记述了一个喜剧故事,生动的展示了人性的伟大和坚强。 D.《享受生活》一文是海伦·凯勒的自传,作者虽身有多种残疾,仍然以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享受 生活,表现了她对生命的热爱,对美的追求 4.默写填空。(6分) (1)《藤野先生》节选自 (作者)的散文集《》,我们学过《 文也出自此处。《热爱生命》作者 他是 (国别) 家。(2分) (2)他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 。(2分) (3)停杯投箸不能食 。(1分) (4)从今若许闲乘月, 。(1分) 5.名著阅读《朝花夕拾》。(4分) (1)《阿长与〈山海经〉》忆述儿时与保姆 相处的情景,她为 我 令我对她充满尊敬与感激之情。(2分) (2)《五猖会》中父亲在我观看迎神赛会前强迫我背的什么书?(2分) 6.请你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中选择一个,描述节日的情景或气氛。(3分 要求:(1)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2)不超过70字。 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3分) 公司在某论坛上发帖,称公司新推出清明带扫墓的业务。公司称,这项新服务保底消费100元, 即在客户无暇参加扫墓时,代为到墓地除草、烧香和献花:如代替客户磕头,另收费50元。 代扫墓的帖子在论坛上引起强烈反响。对该公司这项新服务,你是赞成,还是反对?请你来跟帖, 表达你的观点,并阐明理由 论坛跟帖 阅读(60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8-11题。(19分) 孔子见罗雀者
2 B.《生命与和平相爱》一文作者认为家庭环境、社会教育、成长历程等是戴维优秀才能形成的原因。 C.《热爱生命》以委婉、细腻的笔触,记述了一个喜剧故事,生动的展示了人性的伟大和坚强。 D.《享受生活》一文是海伦·凯勒的自传,作者虽身有多种残疾,仍然以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享受 生活,表现了她对生命的热爱,对美的追求。 4.默写填空。(6 分) (1)《藤野先生》节选自 (作者)的散文集《 》,我们学过《 》 一文也出自此处。《热爱生命》作者 ,他是 (国别) 家。(2 分) (2)他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 学; , , 。(2 分) (3)停杯投箸不能食, 。(1 分) (4)从今若许闲乘月, 。(1 分) 5.名著阅读《朝花夕拾》。(4 分) ( 1 )《 阿 长 与 〈 山 海 经 〉》 忆 述 儿 时 与 保 姆 相 处 的 情 景 , 她 为 我 ,令我对她充满尊敬与感激之情。(2 分) (2)《五猖会》中父亲在我观看迎神赛会前强迫我背的什么书?(2 分) 6.请你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中选择一个,描述节日的情景或气氛。(3 分) 要求:(1)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2)不超过 70 字。 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3 分) 一公司在某论坛上发帖,称公司新推出清明带扫墓的业务。公司称,这项新服务保底消费 100 元, 即在客户无暇参加扫墓时,代为到墓地除草、烧香和献花;如代替客户磕头,另收费50 元。 代扫墓的帖子在论坛上引起强烈反响。对该公司这项新服务,你是赞成,还是反对?请你来跟帖, 表达你的观点,并阐明理由。 论坛跟帖: 二、阅 读 (60 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 8-11 题。(19 分) 孔子见罗雀者
孔子见罗雀者①,所得皆黄口②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雀者曰:“大雀 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薰只从大蕉则不得大蕉丛黄只亦可得。”孔子顾谓弟子曰:“善惊以 远害③,利食④而忘患,自⑤其心⑥矣,而以所从为祸福。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⑦则有全 身之阶⑧,随小者之戆⑨而有危亡之败⑩也。” [注释]①罗雀者:张网捕鸟的人。②黄口:雏鸟的嘴为黃色,后又借指雏鸟。③远害:远离祸害。 ④利食:贪食。⑤自:出身。⑥心:本性。⑦长者之虑:年长者的谋虑。⑧全身之阶:全身,保全 身体:阶:同“借”,凭借。⑨戆:愚傻,鲁莽,读 zhuang(第四声)。⑩败:祸乱,祸害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大雀从黄口() (2)孔子顾谓弟子曰() (3)利食而忘患() (4)善惊以远害() 9.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4分) 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可得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 (2)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也 11.你从本文中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5分) (二)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2-16题。(24分) 阅读的愉悦韩寒 古人说“开卷有益”是绝对真理。这种书籍信仰,是中国知识分子薪火相传的宝贵精神,是中国 文化数千年赖以不坠的物质基础,也是古往今来所有焚书者遭到全体中国人诅咒的根本原因 但后来,尤其到了今天,中国有太多的书,而这些太多的书里,有着太多的糟粕,也是令想读书的 人颇感挠头的烦恼。如果无所适从、茫然失措、因噎废食,糟粕固然没了,精华也随之而去。其实, 不去其糟粕,何来精华?读书的全部愉悦,就在这种抉择之中。好和坏,自己判断,糟粕和精华,自己说 了算,予取予弃的生杀大权,自己把握。这种不受别人干涉,不看别人脸色,不以别人的意志为意志, 不以别人的标准为标准,在阅读中所得到的自由,便是无与伦比的快乐了。 【甲】我的阅读主张,说来简单,与胃口的好恶决定多吃、少吃,或者不吃,是差不多的。那些有 学问对我有用处的书,我用吃橄榄的办法阅读,反复咀嚼,徐徐品味;那些有学问然而对我用处不大的
3 孔子见罗雀者①,所得皆黄口②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雀者曰:“大雀 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可得。”孔子顾谓弟子曰:“善惊以 远害③,利食④而忘患,自⑤其心⑥矣,而以所从为祸福。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⑦则有全 身之阶⑧,随小者之戆⑨而有危亡之败⑩也。” [注释]①罗雀者:张网捕鸟的人。②黄口:雏鸟的嘴为黄色,后又借指雏鸟。③远害:远离祸害。 ④利食:贪食。⑤自:出身。⑥心:本性。⑦长者之虑:年长者的谋虑。⑧全身之阶:全身,保全 身体;阶:同“借”,凭借。⑨戆:愚傻,鲁莽,读 zhuang(第四声)。⑩败:祸乱,祸害。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 分) (1)大雀从.黄口( ) (2)孔子顾.谓弟子曰( ) (3)利.食而忘患( ) (4)善惊以远.害( ) 9. 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4 分) 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可得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 (2)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也。 11.你从本文中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5 分) (二)阅读下面短文,完成 12-16 题。(24 分) 阅读的愉悦 韩 寒 古人说“开卷有益”是绝对真理。这种书籍信仰,是中国知识分子薪火相传的宝贵精神,是中国 文化数千年赖以不坠的物质基础,也是古往今来所有焚书者遭到全体中国人诅咒的根本原因。 但后来,尤其到了今天,中国有太多的书,而这些太多的书里,有着太多的糟粕,也是令想读书的 人颇感挠头的烦恼。如果无所适从、茫然失措、因噎废食,糟粕固然没了,精华也随之而去。其实, 不去其糟粕,何来精华?读书的全部愉悦,就在这种抉择之中。好和坏,自己判断,糟粕和精华,自己说 了算,予取予弃的生杀大权,自己把握。这种不受别人干涉,不看别人脸色,不以别人的意志为意志, 不以别人的标准为标准,在阅读中所得到的自由,便是无与伦比的快乐了。 【甲】我的阅读主张,说来简单,与胃口的好恶决定多吃、少吃,或者不吃,是差不多的。那些有 学问对我有用处的书,我用吃橄榄的办法阅读,反复咀嚼,徐徐品味;那些有学问然而对我用处不大的
书,我用吃甘蔗的办法阅读,啜其甜汁,吐其渣滓;那些没有什么学问也没有什么用处的书,也许在某 些正经人和革命者看来,不属大雅的书,视若敝屣的书,我就用吃石榴的办法来阅读了。固然,石榴这 东西,能食的部分极其少,不能食的部分尤其多,但此物之苦之涩之酸外,偶然一得之甘旨,忽然意外 的清香,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口味。 有时,阅读闲书的愉悦,所带来的身心充实,胜过很多灌输的学问。所以,碰上这类闲书,我总是要 拿起来翻一翻的。不惮吹灰之力,也许获益其中,哪怕分文不值,弃之也不嫌迟。当然,阅读,有快乐, 也有不快乐。有读得兴起,拍案叫绝的愉悦;也有读得没劲,大倒胃口的不愉悦。因此,阅读各式各样 的书籍越多,识别好坏良莠的能力越高,从精神食粮中摄取的营养就更丰富,获得的愉悦也更广泛 鲁迅说:“【乙】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磨斧头,裁缝的理针 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由此可见,求知求生,是同样的道理。春 华秋实,你付出的多,你收获的也多,只要读书,就有收获。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多读一本书,便多 分智慧的光亮。(选自2010年2月2日《人民日报》 12.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明了怎样的观点?(3分) 13.作者以成语和神话开篇有什么好处?(4分) 14.在阅读中,我们如何获得自由,享受快乐?(5分) 15.文中画曲线的【甲】【乙】两句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分析其作用。(6分) 16.作者的“吃橄榄”、“吃甘蔗”、“吃石榴”的阅读方法,给你以怎样的启示?(6分) (三)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7-20题。(17分) 满架秋风扁豆花丁立梅 说不清是从哪天起,我回家,都要从一架扁豆花下过 扁豆栽在一户人家的院墙边。它们缠缠绕绕地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顺了院墙,爬。顺了院墙 边的树,爬。顺了树枝,爬。又爬上半空中的电线上去了。电线连着路南和路北的人家,一条人行甬道 的上空,就这样被扁豆们,很是诗意地搭了一个绿篷子,上有花朵,一小撮一小撮地开着 秋渐深,别的花且开且落,扁豆花却且落且开。紫色的小花瓣,像蝶翅。无数的蝶翅,在秋风里舞 蹁跹。欢天喜地
4 书,我用吃甘蔗的办法阅读,啜其甜汁,吐其渣滓;那些没有什么学问也没有什么用处的书,也许在某 些正经人和革命者看来,不属大雅的书,视若敝屣的书,我就用吃石榴的办法来阅读了。固然,石榴这 东西,能食 的部分极其少,不能食的部分尤其多,但此物之苦之涩之酸外,偶然一得之甘旨,忽然意外 的清香,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口味。 有时,阅读闲书的愉悦,所带来的身心充实,胜过很多灌输的学问。所以,碰上这类闲书,我总是要 拿起来翻一翻的。不惮吹灰之力,也许获益其中,哪怕分文不值,弃之也不嫌迟。当然,阅读, 有快乐, 也有不快乐。有读得兴起,拍案叫绝的愉悦;也有读得没劲,大倒胃口的不愉悦。因此,阅读各式各样 的书籍越多,识别好坏良莠的能力越高,从精神食粮中摄取的营养就更丰富,获得的愉悦也更广泛。 鲁迅说:“【乙】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磨斧头,裁缝的理针 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由此可见,求知求生,是同样的道理。春 华秋实,你付出的多,你收获的也多,只要读书,就有收获。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多读一本书,便多 一分智慧的光亮。 (选自 2010 年 2 月 2 日《人民日报》) 12.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明了怎样的观点?(3 分) 13. 作者以成语和神话开篇有什么好处? (4 分) 14. 在阅读中,我们如何获得自由,享受快乐? (5 分) 15. 文中画曲线的【甲】【乙】两句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试分析其作用。(6 分) 16. 作者的“吃橄榄”、“吃甘蔗”、“吃石榴”的阅读方法,给你以怎样的启示?(6 分) (三)阅读下面短文,完成 17-20 题。(17 分) 满架秋风扁豆花 丁立梅 说不清是从哪天起,我回家,都要从一架扁豆花下过。 扁豆栽在一户人家的院墙边。它们缠缠绕绕地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顺了院墙,爬。顺了院墙 边的树,爬。顺了树枝,爬。又爬上半空中的电线上去了。电线连着路南和路北的人家,一条人行甬道 的上空,就这样被扁豆们,很是诗意地搭了一个绿篷子,上有花朵,一小撮一小撮地开着。 秋渐深,别的花且开且落,扁豆花却且落且开。紫色的小花瓣,像蝶翅。无数的蝶翅,在秋风里舞 蹁跹。欢天喜地
花落,结荚,扁豆成形。四岁的侄儿,说岀的话最是生动,他说那是绿月亮。看着,还真像,是一弯 一弯镶了紫色边的绿月亮。我走过时,稍稍抬一抬手,就会够着路旁的那些绿月亮。想着若把它切碎 了,清炒一下,和着大米饭蒸,清香会浸到每粒大米的骨头里一一这是我小时的记忆。乡村人家不把它 当稀奇,煮饭时,想起扁豆来,跑出屋子,在屋前的草垛旁,或是院墙边,随便捋上一把,洗净,搁饭锅里 蒸着。饭熟,扁豆也熟了。用大碗装了,放点盐,放点味精,再拌点蒜泥,滴两滴香油,那味道,只一个字, 香 这里的扁豆,却无人采摘,一任它挂着。扁豆的主人大概是把它当风景看的。于扁豆,是福了,它 可以不受打扰地自然生长,花开花落 也终于见到扁豆的主人,一整洁干练的老妇人。下午四点钟左右的光景,太阳跑到楼那边去了, 她家小院前,留一片阴。扁豆花却明媚着,天空也明媚着。她坐在院前的扁豆花旁,膝上摊一本书,她 用手指点着书,一行一行地读,朗朗有声。我看一眼扁豆花,看一眼她,觉得它们是浑然一体的。 此后常见到老妇人,都是那个姿势,在扁豆花旁,认真地在读一页书。视力不好了,她读得极慢。 人生至此,终于可以停泊在一架扁豆花旁,与时光握手言欢,从容地过了。暗暗想,真人总是不露相的, 这老妇人,说不定也是一高人呢。像郑板桥,曾流落到苏北小镇安丰,居住在大悲庵里,春吃瓢儿菜, 秋吃扁豆。人见着,不过一乡间普通农人,谁知他满腹诗才?秋风渐凉,他在他居住的厢房门板上,手书 浅刻了一副对联“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 大自然的美,是永恒的。清学者査学礼也写过扁豆花:“碧水迢迢漾浅沙,几丛修竹野人家。最怜 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有人读出凄凉,有人读出寥落,我却读出欢喜。人生秋至,不关紧的, 疏篱外,还有扁豆花,在斜风细雨中,满满地开着。生命不息。(选自《都市文萃》2009年第6期) 请你品析选文标题“满架秋风扁豆花”的妙处。(3分) 18.文中的侄儿把扁豆花比做“绿月亮”,想想看,你还能把它比做什么?(4分) 19.围绕扁豆花,作者分别写了哪几个人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5分) 20.你读文末清学者查学礼的诗歌时,读出了什么味道?(5分) 三、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安要求作文。 墙,是大家熟知的事物。生活中有物质的墙,如土墙、砖墙、人墙、篱笆墙、玻璃幕墙,花墙
5 花落,结荚,扁豆成形。四岁的侄儿,说出的话最是生动,他说那是绿月亮。看着,还真像,是一弯 一弯镶了紫色边的绿月亮。我走过时,稍稍抬一抬手,就会够着路旁的那些绿月亮。想着若把它切碎 了,清炒一下,和着大米饭蒸,清香会浸到每粒大米的骨头里——这是我小时的记忆。乡村人家不把它 当稀奇,煮饭时,想起扁豆来,跑出屋子,在屋前的草垛旁,或是院墙边,随便捋上一把,洗净,搁饭锅里 蒸着。饭熟,扁豆也熟了。用大碗装了,放点盐,放点味精,再拌点蒜泥,滴两滴香油,那味道,只一个字, 香。 这里的扁豆,却无人采摘,一任它挂着。扁豆的主人大概是把它当风景看的。于扁豆,是福了,它 可以不受打扰地自然生长,花开花落。 也终于见到扁豆的主人,一整洁干练的老妇人。下午四点钟左右的光景,太阳跑到楼那边去了, 她家小院前,留一片阴。扁豆花却明媚着,天空也明媚着。她坐在院前的扁豆花旁,膝上摊一本书,她 用手指点着书,一行一行地读,朗朗有声。我看一眼扁豆花,看一眼她,觉得它们是浑然一体的。 此后常见到老妇人,都是那个姿势,在扁豆花旁,认真地在读一页书。视力不好了,她读得极慢。 人生至此,终于可以停泊在一架扁豆花旁,与时光握手言欢,从容地过了。暗暗想,真人总是不露相的, 这老妇人,说不定也是一高人呢。像郑 板桥,曾流落到苏北小镇安丰,居住在大悲庵里,春吃瓢儿菜, 秋吃扁豆。人见着,不过一乡间普通农人,谁知他满腹诗才?秋风渐凉,他在他居住的厢房门板上,手书 浅刻了一副对联“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 大自然的美,是永恒的。清学者查学礼也写过扁豆花:“碧水迢迢漾浅沙,几丛修竹野人家。最怜 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有人读出凄凉,有人读出寥落,我却读出欢喜。人生秋至,不关紧的, 疏篱外, 还有扁豆花,在斜风细雨中,满满地开着。生命不息。(选自《都市文萃》2009 年第 6 期) 17.请你品析选文标题“满架秋风扁豆花”的妙处。(3 分) 18.文中的侄儿把扁豆花比做“绿月亮”,想想看,你还能把它比做什么?(4 分) 19.围绕扁豆花,作者分别写了哪几个人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5 分) 20. 你读文末清学者查学礼的诗歌时,读出了什么味道?(5 分) 三、写作(60 分) 21. 阅读下面材料,安要求作文。 墙,是大家熟知的事物。生活中有物质的墙,如土墙、砖墙、人墙、篱笆墙、玻璃幕墙,花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