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中览古 李
越中览古 李白
李白生平
好任侠,喜纵横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15岁,学剑术 20岁前后,在家乡的匡山读书,从友人那里学习 纵横术。李白勤奋好学,“常横经籍书,制作不 倦”。在20岁以后,李白游历了蛋中不少名胜 古迹。李白有着很强的事业心,希望建功立业; 但他受道教和道家思想影响较深,又热切地向往 着求仙学道的隐逸生活。这种矛盾的生活理想, 在他身上最后形成二者兼顾的愿望,即“功成, 名遂,身退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15岁,学剑术。 20岁前后,在家乡的匡山读书,从友人那里学习 纵横术。李白勤奋好学,“常横经籍书,制作不 倦”。 在 20岁以后,李白游历了蜀中不少名胜 古迹。李白有着很强的事业心,希望建功立业; 但他受道教和道家思想影响较深,又热切地向往 着求仙学道的隐逸生活。这种矛盾的生活理想, 在他身上最后形成二者兼顾的愿望,即“功成, 名遂,身退”。 一、好任侠, 喜纵横
二、仗剑远游 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正是开元盛 世,国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李白坚信 “天生我材必有用”,对前途充满信心。那 时的人,要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通常是走 科举考试的道路。此外,还有一条“终南捷 径”,即通过求仙访道的隐居生活,扩大影 响,引起朝廷重视,也可能被召去做官。李 白豪放不羁,又抱负很大,自视甚高,不愿 走科举道路,所以选择了终南捷径
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正是开元盛 世,国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李白坚信 “天生我材必有用”,对前途充满信心。那 时的人,要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通常是走 科举考试的道路。此外,还有一条“终南捷 径”,即通过求仙访道的隐居生活,扩大影 响,引起朝廷重视,也可能被召去做官。李 白豪放不羁,又抱负很大,自视甚高,不愿 走科举道路,所以选择了终南捷径。 二、 仗剑远游
三、翰林供奉 公元742年,李白被朝廷征召去长安,李白结 识了任太子宾客的老诗人贺知章。贺知章对李白的 《蜀道难》十分赞赏,认为此诗只有神仙才写得出 来,因而称李白为“谪仙人”。由于玉真公主和 贺知章的进一步推荐,李白终于受到玄宗皇帝的亲 自接见,并以翰林供奉的身份被安置在翰林院。这 身份是为迎合皇帝的兴趣,随时写些应景诗文。李 白曾利用与玄宗接近的机会,向玄宗申述过自己对 国家大事的看法和主张。但当时的皇帝已把“朝事 付之宰相”,深居官中,沉溺声色。当玄宗觉得李 白好言政事,不满足于当驯服的御用文人时,就疏 远了他。从李白方面来说,玄宗之所以疏远他, 与他那傲岸性格有关
公元742年,李白被朝廷征召去长安,李白结 识了任太子宾客的老诗人贺知章。贺知章对李白的 《蜀道难》十分赞赏,认为此诗只有神仙才写得出 来,因而称李白为“谪仙人”。 由于玉真公主和 贺知章的进一步推荐,李白终于受到玄宗皇帝的亲 自接见,并以翰林供奉的身份被安置在翰林院。这 身份是为迎合皇帝的兴趣,随时写些应景诗文。李 白曾利用与玄宗接近的机会,向玄宗申述过自己对 国家大事的看法和主张。但当时的皇帝已把“朝事 付之宰相”.深居官中,沉溺声色。当玄宗觉得李 白好言政事,不满足于当驯服的御用文人时,就疏 远了他。 从李白方面来说,玄宗之所以疏远他, 与他那傲岸性格有关。 三、翰林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