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消防工程 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第12章节“城市交通隧道”的有关规定, 本隧道属于四类隧道,隧道内设灭火器。为便于司乘人员火灾初期灭火,在隧道 内另设有便携式干粉灭火器。便携式灭火器与火灾报警应实现动作联动。在隧道 内,每隔50m设一组干粉灭火器箱,内装四瓶5Kg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所 有灭火器消防设备箱体均采用不锈钢钢板制作,并有明显标记,箱门缝隙处贴防 火密封胶条,以防止灰尘及有害物质对消防设备的侵蚀 A、B两条隧道封闭段长度分别为155m、176,m,均小于200米,满足规 范要求的最小疏散距离要求。 6、电气工程 (1)供电 本工程隧道属城市交通隧道,按照用途和封闭段长度划分,隧道属于三类隧 道,根据工程中各类用电设备的用途和重要性,参照国家对用电负荷分级原则, 隧道内负荷分级如下: Ⅰ级负荷:隧道灾害通风、消防加压泵、通信、监控、火灾自动报警及应急 照明等用电负荷。 ⅡI级负荷:隧道一般照明及动力负荷。 Ⅲ级负荷:不属于Ⅰ、Ⅱ级的负荷。 为了管理方便,同时将变电所设置在负荷集中地段,减少配电线路压降、提 高配电质量,本项目在隧道内设置配电箱即可(每个隧道各一个),结构专业按 70*45*30(长、宽、深)距离结构底板1.2m预留即可,隧道供电就近直接引入 地块内供电系统。 (2)照明 隧道长度较短,隧道设置基本照明即可,隧道内的照明设施,大体可分为以 下两种:①基本照明;②应急照明 隧道照明采用LED灯具,两边布置。 隧道消防应急照明灯具和疏散指示标志由不间断电源系统(UPS)供电。 (3)通信 交通监控系统:隧道内设车辆检测器,摄像机等监测设备,检测交通信息
14 5、消防工程 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第 12 章节“城市交通隧道”的有关规定, 本隧道属于四类隧道,隧道内设灭火器。为便于司乘人员火灾初期灭火,在隧道 内另设有便携式干粉灭火器。便携式灭火器与火灾报警应实现动作联动。在隧道 内,每隔 50m 设一组干粉灭火器箱,内装四瓶 5Kg 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所 有灭火器消防设备箱体均采用不锈钢钢板制作,并有明显标记,箱门缝隙处贴防 火密封胶条,以防止灰尘及有害物质对消防设备的侵蚀。 A、B 两条隧道封闭段长度分别为 155m、176.1m,均小于 200 米,满足规 范要求的最小疏散距离要求。 6、电气工程 (1)供电 本工程隧道属城市交通隧道,按照用途和封闭段长度划分,隧道属于三类隧 道,根据工程中各类用电设备的用途和重要性,参照国家对用电负荷分级原则, 隧道内负荷分级如下: Ⅰ级负荷:隧道灾害通风、消防加压泵、通信、监控、火灾自动报警及应急 照明等用电负荷。 Ⅱ级负荷:隧道一般照明及动力负荷。 Ⅲ级负荷:不属于Ⅰ、Ⅱ级的负荷。 为了管理方便,同时将变电所设置在负荷集中地段,减少配电线路压降、提 高配电质量,本项目在隧道内设置配电箱即可(每个隧道各一个),结构专业按 70*45*30(长、宽、深)距离结构底板 1.2m 预留即可,隧道供电就近直接引入 地块内供电系统。 (2)照明 隧道长度较短,隧道设置基本照明即可,隧道内的照明设施,大体可分为以 下两种:①基本照明;②应急照明。 隧道照明采用 LED 灯具,两边布置。 隧道消防应急照明灯具和疏散指示标志由不间断电源系统(UPS)供电。 (3)通信 交通监控系统:隧道内设车辆检测器,摄像机等监测设备,检测交通信息
监测隧道运营情况。同时通过对交通信号灯、车道指示器、可变限速标志和可变 情报板等交通诱导设施的控制实现对隧道内的交通状态的有效控制。 7、通风工程 根据《公路隧道通风设计细节JTG/ID702-02-2014》,2034年本项目高峰小 时交通量A匝道达到至470标准车/小时,B匝道达到480标准车/小时。其中A、 B匝道均为单向车道。根据《公路隧道通风设计细节JTG/TD/70/2-02-2014》(公 式41.1-2),不设置机械通风。 管线迁改 为配合龙岗龙城广场交通配套设施地下通道的建设,对影响通道施工范围内 的管线进行迁改,迁改的管线主要有给水管、污水管、雨水管、电力管道以及通 讯管。通过周边环境的踏勘和调査以及物探成果,经过对管线迁方案探讨与研究, 对方案的可行性作出如下说明。 经过相关的调查和分析,地下通道施工的前期管线迁改施工有如下特点:施 工区域交通流量大,行人密集,需做好现场围护和交通疏导工作。合理安排施工 时段,管道穿越道路及十字路口时,尽量选择夜间施工,施工时应有足够的照明, 尽量减小对过往行人与车辆的影响。地下管线情况不明,施工时应特别仔细。施 工过程中办理夜间施工有关手续及现场文明施工 表2主要管线迁改数量表 序号 mm)|身系与主体结有的棘腹长度迁改长度 m 系 I m)(mh DN30遵主体冲奖131153 面水管 DN800 2.3与藏主体冲突 CN600 君2,7与疑主体神奖 活水营 DN800 放31与腿藏主体冲突354501 12001201.5与主体*突135156 电力管; 11011115蟻藏主体130142 水 DN1000 22与藏主体冲突250283 愛讯 整欺0.5与蜒主体冲突 350 备注:1,北表是子现有管盘资料所统计的主要管线迁改量对迁改数量做初乡份计 地下通道主体至建筑物之间的距离仅约有6米左右,考虑到围护结构的施 工,管线范围至少要退出隧道lm左右,则剩下的管线布置仅为5m;由于市政管 线迁改造价高,遵循经济可行原则,并依据相关规范、规程,对位于通道上方的
15 监测隧道运营情况。同时通过对交通信号灯、车道指示器、可变限速标志和可变 情报板等交通诱导设施的控制实现对隧道内的交通状态的有效控制。 7、通风工程 根据《公路隧道通风设计细节 JTG/TD/70/2-02-2014》,2034 年本项目高峰小 时交通量 A 匝道达到至 470 标准车/小时,B 匝道达到 480 标准车/小时。其中 A、 B 匝道均为单向车道。根据《公路隧道通风设计细节 JTG/TD/70/2-02-2014》(公 式 4.1.1-2),不设置机械通风。 8、管线迁改 为配合龙岗龙城广场交通配套设施地下通道的建设,对影响通道施工范围内 的管线进行迁改,迁改的管线主要有给水管、污水管、雨水管、电力管道以及通 讯管。通过周边环境的踏勘和调查以及物探成果,经过对管线迁方案探讨与研究, 对方案的可行性作出如下说明。 经过相关的调查和分析,地下通道施工的前期管线迁改施工有如下特点:施 工区域交通流量大,行人密集,需做好现场围护和交通疏导工作。合理安排施工 时段,管道穿越道路及十字路口时,尽量选择夜间施工,施工时应有足够的照明, 尽量减小对过往行人与车辆的影响。地下管线情况不明,施工时应特别仔细。施 工过程中办理夜间施工有关手续及现场文明施工。 表 2 主要管线迁改数量表 地下通道主体至建筑物之间的距离仅约有 6 米左右,考虑到围护结构的施 工,管线范围至少要退出隧道 1m 左右,则剩下的管线布置仅为 5m;由于市政管 线迁改造价高,遵循经济可行原则,并依据相关规范、规程,对位于通道上方的
管线进行永久改迁拟定的排布方式如下 4多忌軋 15090240110 51:t10 管线政近A一渐面图 2.能瑜州诉料车屏害 图7管线排布方式 在水平间距有限的情况下,采用雨、污水靠拢直埋、个别管线上下交错的方 式进行布置,尽可能压缩布管空间,其间距基本能满《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 划规范》 的最低间距要求;因此B匝道南侧的管线迁改是可行的(具体改迁详见B匝 道方 案迁改图) 2)位于西北侧A、B两匝道下穿龙岗大交叉处,存在的管线主要有DN300 燃气管、DN800污水管、DN1000雨水管、以及电力通讯管等。 经过核实,拟道的结构顶板与西北侧现状DN800污水管存在冲突,在通过 对道路纵剖面的研究可知,采用绕行办法,就可以避开结构冲突,绕行方案如下:
16 管线进行永久改迁,拟定的排布方式如下: 图 7 管线排布方式 在水平间距有限的情况下,采用雨、污水靠拢直埋、个别管线上下交错的方 式进行布置,尽可能压缩布管空间,其间距基本能满《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 划规范》 的最低间距要求;因此 B 匝道南侧的管线迁改是可行的(具体改迁详见 B 匝 道方 案迁改图) 2)位于西北侧 A、B 两匝道下穿龙岗大交叉处,存在的管线主要有 DN300 燃气管、DN800 污水管、DN1000 雨水管、以及电力通讯管等。 经过核实,拟道的结构顶板与西北侧现状 DN800 污水管存在冲突,在通过 对道路纵剖面的研究可知,采用绕行办法,就可以避开结构冲突,绕行方案如下:
设计范国 匝道 上 已匝道 地铁了导线 图8管线绕行方案 9、预测交通量 (1)设计车流量 根据《龙城广场周边交通配套工程-下穿龙岗大道匝道设计方案》,本项目 各路段的特征年交通量见下表3。 表3各路段特征年预测交通量 道路分段 路段高峰小时交通量(pcuh) 2019年 2034年 A匝道 350 470 (2)车型比 根据项目所在区域的法定图则,项目所在区域主要功能为居住及商业。根据 设计单位提供资料,并结合项目所在区域路网和区域功能属性及现状道路车流量 监测数据,确定项目各类车型所占比例如表4所示。 表4项目各类车型比(%) 汽车代表 比例 车型 说明1 座位<7座的客车和载质量 小客车85%/ 2t的货车 79%0座位<19座的客车和载 中 质量<2t的货车 8座<座位<19座的客车6% 座位>19座的客车 其 中型车14中 座位>19座的客车和 2<载质量≤5t的货车 2t<载质量<7t的货车 5<载质量≤7t的货车
17 图 8 管线绕行方案 9、预测交通量 (1)设计车流量 根据《龙城广场周边交通配套工程-下穿龙岗大道匝道设计方案》,本项目 各路段的特征年交通量见下表 3。 表 3 各路段特征年预测交通量 道路分段 路段高峰小时交通量(pcu/h) 2019 年 2034 年 A 匝道 350 470 B 匝道 355 480 (2)车型比 根据项目所在区域的法定图则,项目所在区域主要功能为居住及商业。根据 设计单位提供资料,并结合项目所在区域路网和区域功能属性及现状道路车流量 监测数据,确定项目各类车型所占比例如表 4 所示。 表 4 项目各类车型比(%) 汽车代表 车型 比例 说明 1 小客车 85% 其 中 座位≤7 座的客车和载质量 ≤2t 的货车 79% 座位≤19 座的客车和载 质量≤2t 的货车 8 座≤座位<19 座的客车 6% 中型车 14% 其 中 座位>19 座的客车 3% 座位>19 座的客车和 2t<载质量≤7t 的货车 2t<载质量≤5t 的货车 7% 5t<载质量≤7t 的货车 4%
大型车 7t<载质量<20t的货车 汽车列车 载质量>20t的货车 注:“1”该列中车型划分来源于《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 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公路》(HJ552-2010)中对车型 的定义:“小型车指汽车总质量2t以下(含2t)或座位小于7座(含7座)的 汽车,中型车指汽车总质量2~5t(含5)或座位8~19座(含8座)的汽车,大 型车指汽车总质量大于5t或座位大于19座(含19座)的汽车,包括集装箱车、 拖挂车、工程车等”、重新划分车型比例见表5。 表5各车型比例(% 小型车 中型车 大型车 7 3 (3)折算系数 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小型车、中型车和大型车的折 算系数见表6。 表6各汽车代表车型及车辆折算系数 汽车代表车型车辆折算系数 说明 小客车 座位≤19座的客车和载质量≤2t的货车 中型车 1.5 座位>19座的客车和2<载质量≤7t的货车 大型车 7<载质量≤20t的货车 汽车列车 载质量>20t的货车 (4)车流量转换公式 高峰小时分车型实际车流量(辆h)=设计车流量(pcuh)折算系数×车型百 分比 高峰小时实际车流量=各类型车髙峰小时车流量之和 路段髙峰小时交通车流量=路段日均实际车流量×10% 各车型日均小时车流量=路段日均实际车流量×车型百分比/24 各车型昼间小时车流量=路段日均实际车流量×81%×车型百分比/6 各车型夜间小时车流量=路段日均实际车流量×19%×车型百分比/8 (注:昼间车流量取全天车流量的81%,时间取16小时;夜间车流量取全天车流量 的19%,时间取8小时) (5)预测车流量 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各车型比并结合设计资料中的车流量,折算出各路段特
18 大型车 1% 7t<载质量≤20t 的货车 汽车列车 0% 载质量>20t 的货车 注:“1”该列中车型划分来源于《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 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公路》(HJ552-2010)中对车型 的定义:“小型车指汽车总质量 2t 以下(含 2t)或座位小于 7 座(含 7 座)的 汽车,中型车指汽车总质量 2~5t(含 5t)或座位 8~19 座(含 8 座)的汽车,大 型车指汽车总质量大于 5t 或座位大于 19 座(含 19 座)的汽车,包括集装箱车、 拖挂车、工程车等”、重新划分车型比例见表 5。 表 5 各车型比例(%) 小型车 中型车 大型车 90 7 3 (3)折算系数 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小型车、中型车和大型车的折 算系数见表 6。 表 6 各汽车代表车型及车辆折算系数 汽车代表车型 车辆折算系数 说明 小客车 1.0 座位≤19 座的客车和载质量≤2t 的货车 中型车 1.5 座位>19座的客车和2t<载质量≤7t的货车 大型车 2.5 7t<载质量≤20t 的货车 汽车列车 4.0 载质量>20t 的货车 (4)车流量转换公式: 高峰小时分车型实际车流量(辆/h)=设计车流量(pcu/h)/折算系数×车型百 分比 高峰小时实际车流量=各类型车高峰小时车流量之和 路段高峰小时交通车流量=路段日均实际车流量×10% 各车型日均小时车流量=路段日均实际车流量×车型百分比/24 各车型昼间小时车流量=路段日均实际车流量×81%×车型百分比/16 各车型夜间小时车流量=路段日均实际车流量×19%×车型百分比/8 (注:昼间车流量取全天车流量的 81%,时间取 16 小时;夜间车流量取全天车流量 的 19%,时间取 8 小时) (5)预测车流量 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各车型比并结合设计资料中的车流量,折算出各路段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