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应力分析 21 或 0)=6mò+s 2.23) 其中,σm6,为球应力张量,相对应的应力状态通常称为静水应力状态;s动为偏应 力张量,简称应力偏量,表示为 Ox-Om Txy Tn 5s=txoy一0mTg 2.24) tay 0x-om) 也是一种可能单独存在的应力状态,故它也有自己的不变量。可以类似 应力张量那样求得s的不变量,即 J1=5i=51+s2+s3=0 2.25) J3=s=51s253 很显然,由于应力偏量5与应力张量防只差一个静水应力状态,故其主方向与 的主方向重合,且主值为 51=01-0m’52=02-0m’53=03-0m 2.26) 不难发现,I1,J2,J3与11,12,I3是相互确定的,故I1,J2,J3也是一组独立 的应力不变量,弹塑性力学中更为关注的正是这一组不变量。I1表示平均应力 或静水应力,J2反映剪应力的大小,J3表示剪应力的方向。其中J2最为常用, 下面是J2的一些不同表达式 2=6[a,-a,2+,-a,2+a-a,P+66++)] =6[a1-022+2-032+a3-a12] 2.27) 德国学者Lode1928)引入下述参数 ,= 202-01-03 2.28) 01-03 来反映应力状态的特征,例如 〔1单向压缩 0纯剪 2.29) -1单向拉伸
或 σij=σmδij+sij (223) 其中,σmδij为球应力张量,相对应的应力状态通常称为静水应力状态;sij为偏应 力张量,简称应力偏量,表示为 sij= σx-σm τxy τxz τyx σy-σm τyz τzx τzy σz-σ 烄 烆 烌 m烎 (224) sij也是一种可能单独存在的应力状态,故它也有自己的不变量。可以类似 应力张量σij那样求得sij的不变量,即 J1=sii=s1+s2+s3=0 J2=-1 2 (siisjj-sijsij)=1 2sijsij=-s1s2-s2s3-s3s1 J3=|sij|=s1s2s 烍 烌 3 烎 (225) 很显然,由于应力偏量sij与应力张量σij只差一个静水应力状态,故其主方向与 σij的主方向重合,且主值为 s1=σ1-σm, s2=σ2-σm, s3=σ3-σm (226) 不难发现,I1,J2,J3与I1,I2,I3是相互确定的,故I1,J2,J3 也是一组独立 的应力不变量,弹塑性力学中更为关注的正是这一组不变量。I1表示平均应力 或静水应力,J2反映剪应力的大小,J3 表示剪应力的方向。其中J2 最为常用, 下面是J2的一些不同表达式 J2=1 6 (σx-σy)2+(σy-σz)2+(σz-σx)2+6(τ2 xy+τ2 yz+τ2 [ ] zx) =1 6[ ] (σ1-σ2)2+(σ2-σ3)2+(σ3-σ1)2 (227) 德国学者Lode(1928)引入下述参数 μσ=2σ2-σ1-σ3 σ1-σ3 (228) 来反映应力状态的特征,例如 μσ= 1 单向压缩 0 纯剪 -1 烅 烄 烆 单向拉伸 (229) 23 应 力 分 析 12
22 第2章应力理论 4,称为Lode参数。不难验证,在原有应力状态上叠加一静水应力om,,不变。 可见以,是反映应力偏量特征的参数。 2.3.8等效应力 在塑性理论中将用到等效应力或应力强度G的概念。G定义如下 -方√受 =方/,-02+0,-2+,-0,2+6+装+百 2.30) 在单向拉伸条件下,o1=G,2=G3=0,代入上式得G=。可见,在某种意 义上,采用等效应力就将原来的复杂应力状态化为具有相同“效应”的单向拉伸 应力状态。不过,等效应力只是为了应用方便而引入的一个量,并不表示作用在 某个面上的应力。 等效剪应力或剪应力强度T定义如下 T=万.=6/G-g2+a+,-2=√5.30 在纯剪条件下,o1=x,o2=0,o3=-t,于是得T=t。可见,在某种意义上,采 用等效剪应力就将原来的复杂应力状态化为具有相同“效应”的纯剪应力状态。 2.3.9应力张量的坐标变换 现考虑旧坐标系ox1x2x3与新坐标系Qx1x2x3下应力分量间的关系。新 轴x的单位基矢量用e,来表示,它在旧坐标系中的分解式为 em=Bm'iei,B'i=cos (m,i)=em"ei 2.32) 注意到应力张量是不变量,故 Gmnemen-Gieej 上式左边点积e、右边点积e,得 omn-Giem"eej"en 将式2.32)代入上式,可得新坐标系下的应力分量 Omn-Bm'iBnOu 2.33) 这就是应力张量的坐标变换公式。若用L;,m,:表示新坐标轴x在旧坐标系
μσ称为Lode参数。不难验证,在原有应力状态上叠加一静水应力σm,μσ不变。 可见μσ是反映应力偏量特征的参数。 238 等效应力 在塑性理论中将用到等效应力或应力强度珋σ的概念。σ珔定义如下 珋σ= 3槡J2=3 槡2 τ8= 3 2槡sijsij =1 槡2 (σx-σy)2+(σy-σz)2+(σz-σx)2+6(τ2 xy+τ2 yz+τ2 槡 zx) =1 槡2槡(σ1-σ2)2+(σ2-σ3)2+(σ3-σ1)2 (230) 在单向拉伸条件下,σ1=σ,σ2=σ3=0,代入上式得珋σ=σ。可见,在某种意 义上,采用等效应力就将原来的复杂应力状态化为具有相同“效应”的单向拉伸 应力状态。不过,等效应力只是为了应用方便而引入的一个量,并不表示作用在 某个面上的应力。 等效剪应力或剪应力强度T 定义如下 T=槡J2=1 槡6槡(σ1-σ2)2+(σ2-σ3)2+(σ3-σ1)2= 1 2槡sijsij (231) 在纯剪条件下,σ1=τ,σ2=0,σ3=-τ,于是得 T=τ。可见,在某种意义上,采 用等效剪应力就将原来的复杂应力状态化为具有相同“效应”的纯剪应力状态。 239 应力张量的坐标变换 现考虑旧坐标系ox1x2x3与新坐标系ox′1x′2x′3下应力分量间的关系。新 轴x′m的单位基矢量用e′m来表示,它在旧坐标系中的分解式为 e′m=βm′iei, βm′i=cos(x′m,xi)=e′m·ei (232) 注意到应力张量是不变量,故 σ′mne′me′n=σijeiej 上式左边点积e′m、右边点积e′n,得 σ′mn=σije′m·eiej ·e′n 将式(232)代入上式,可得新坐标系下的应力分量σ′mn σ′mn=βm′iβn′jσij (233) 这就是应力张量的坐标变换公式。若用li,mi,ni表示新坐标轴x′i在旧坐标系 22 第2章 应 力 理 论
2.3应力分析 23 中的方向余弦,并组成方向余弦矩阵 [BuBu Bns fl m n B=B21B22B23 =l2m22 2.34) L931B2P33 Ll3 m3 n3 则式2.33)可写成如下矩阵形式 G'=BaB 2.35) 容易证明方向余弦矩阵与其转置矩阵之积为单位矩阵,即 BBT=I 从而 B-1=BT 2.36) 例如,新坐标系为柱坐标系,它是一种常用 的曲线坐标系。曲线坐标系与直角坐标系的根 本区别在于曲线坐标系中单位基矢量的方向随 着考虑的点不同而变化。在柱坐标系中(图 2.7),物体内任一点P的位置用坐标r,0,z来 表示,它们与直角坐标的关系为 x=rcos0, y=rsine, 2=2.37) 柱坐标系的方向余弦矩阵为 图2.7柱坐标系 [lim11]「cos0sin007 B=12 m2 n2= sin0 cos 0 2.38) Ll3 m3 n3 01■ 代入式2.35),经运算得 0o=orsin20+aycos20-2trysinecos0 2.39) o=(ay-a,)sindcos+try (cos 0-sin20) Tos=Ty cos0-Tarsine Tsr=Tsrcos0+Ty sind
中的方向余弦,并组成方向余弦矩阵 β= β11 β12 β13 β21 β22 β23 β31 β32 β 熿 燀 燄 33燅 = l1 m1 n1 l2 m2 n2 l3 m3 n 熿 燀 燄 3燅 (234) 则式(233)可写成如下矩阵形式 σ′=βσβT (235) 容易证明方向余弦矩阵与其转置矩阵之积为单位矩阵,即 ββT=I 从而 β-1=βT (236) 图27 柱坐标系 例如,新坐标系为柱坐标系,它是一种常用 的曲线坐标系。曲线坐标系与直角坐标系的根 本区别在于曲线坐标系中单位基矢量的方向随 着考虑的点不同而 变 化。在 柱 坐 标 系 中(图 27),物体内任一点P 的位置用坐标r,θ,z来 表示,它们与直角坐标的关系为 x=rcosθ, y=rsinθ, z=z (237) 柱坐标系的方向余弦矩阵为 β= l1 m1 n1 l2 m2 n2 l3 m3 n 熿 燀 燄 3燅 = cosθ sinθ 0 -sinθ cosθ 0 熿 燀 燄 0 0 1燅 (238) 代入式(235),经运算得 σr=σxcos2θ+σysin2θ+2τxysinθcosθ σθ=σxsin2θ+σycos2θ-2τxysinθcosθ σz=σz τrθ=(σy-σx)sinθcosθ+τxy (cos2θ-sin2θ) τθz=τyzcosθ-τzxsinθ τzr=τzxcosθ+τyzsin 烍 烌 θ 烎 (239) 23 应 力 分 析 32
24 第2章应力理论 少 题 2.1何谓体力?何谓面力?它们的正负号是如何规定的?应力正负号是如何 规定的?为什么说防能代表一点的应力状态? 2.2在本章讨论过程中,哪里用到了小变形假设? 2.3物体中某点处于纯剪应力状态,即2=G,=G:=t=tr=0,t=t。试 求该点的主应力。 答案:01=x,02=0,03=-t0 2.4物体中某点的应力状态如下。试求八面体正应力和剪应力。 538) -303×105pa (8311 答案:os=5.333×105Pa,t8=8.653×10Pa。 2.5试推导式2.27)。(提示:用a,-0m0,-m0:-0m代替式么.16)中的 0x,0y,02)。 2.6试证明2 =5防 2.7物体中某点柱坐标应力分量为,00,0,r0,t,tr。试求直角坐标系中 的应力分量表达式。 2.8试写出下列情况的边界条件(方向取单位厚度)。 题2.8图
习 题 21 何谓体力?何谓面力?它们的正负号是如何规定的?应力正负号是如何 规定的?为什么说σij能代表一点的应力状态? 22 在本章讨论过程中,哪里用到了小变形假设? 23 物体中某点处于纯剪应力状态,即σx=σy=σz=τyz=τzx=0,τxy=τ。试 求该点的主应力。 答案:σ1=τ,σ2=0,σ3=-τ。 24 物体中某点的应力状态如下。试求八面体正应力和剪应力。 σij= 5 3 8 3 0 3 烄 烆 烌 8 3 11烎 ×105Pa 答案:σ8=5333×105Pa,τ8=8653×105Pa。 25 试推导式(227)。(提示:用σx-σm,σy-σm,σz-σm 代替式(216)中的 σx,σy,σz)。 26 试证明J2 σij =sij。 27 物体中某点柱坐标应力分量为σr,σθ,σz,τrθ,τθz,τzr。试求直角坐标系中 的应力分量表达式。 28 试写出下列情况的边界条件(z方向取单位厚度)。 题28图 42 第2章 应 力 理 论
第3章 应变理论 在荷载作用下,物体各点的位置将发生变化即位移。如果位移后各点间相 对位置不变,则物体实际上只产生了刚体移动或转动,即刚体位移。如果位移改 变了各点间初始状态的相对位置,则物体就同时产生了形状变化即形变。 本章从几何角度分析物体的变形。首先推导几何方程,它所表达的是物体 内部应变分量与位移分量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应变分析,推导主应变、八面体 剪应变、应变张量和应变偏量不变量的计算公式。 3.1位移与应变 物体内各点的位移矢量u可以用其沿x,y,之方向的分量u,,地来表示。 规定位移分量指向坐标轴正向时为正,反之为负。很显然,只要确定了物体内各 点的位移即位移场,物体的变形状态也就确定了。 P'(rldz.yldy,zdz) 首先让我们来推导几何方程。 3.1.1几何方程 P(ry,z) 任取一点P(x,y,:)及其相邻点P'(x+dx,: y+dy,之+dz)(图3.1)。如果P点的位移分量为 u,o,,则点P'的位移分量可按Taylor展开为 图3.1相邻两点 dedy+ddd o6c+dy+d,+dk)=)+器r+dw+架d: 3.1) w+dry+dys+d)dy+d 其中因假设小变形而略去了高阶微量。由此,两点之间的相对位移为
第 3章 应变理论 在荷载作用下,物体各点的位置将发生变化即位移。如果位移后各点间相 对位置不变,则物体实际上只产生了刚体移动或转动,即刚体位移。如果位移改 变了各点间初始状态的相对位置,则物体就同时产生了形状变化即形变。 本章从几何角度分析物体的变形。首先推导几何方程,它所表达的是物体 内部应变分量与位移分量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应变分析,推导主应变、八面体 剪应变、应变张量和应变偏量不变量的计算公式。 31 位移与应变 物体内各点的位移矢量u 可以用其沿x,y,z方向的分量u,v,w 来表示。 规定位移分量指向坐标轴正向时为正,反之为负。很显然,只要确定了物体内各 图31 相邻两点 点的位移即位移场,物体的变形状态也就确定了。 首先让我们来推导几何方程。 311 几何方程 任取一点P(x,y,z)及其相邻点P′(x+dx, y+dy,z+dz)(图31)。如果P 点的位移分量为 u,v,w,则点P′的位移分量可按Taylor展开为 u(x+dx,y+dy,z+dz)=u(x,y,z)+u xdx+u y dy+u zdz v(x+dx,y+dy,z+dz)=v(x,y,z)+v xdx+v y dy+v zdz w(x+dx,y+dy,z+dz)=w(x,y,z)+w xdx+w y dy+w zd 烍 烌 z烎 (31) 其中因假设小变形而略去了高阶微量。由此,两点之间的相对位移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