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第2章应力理论 力方向称为主方向或主轴。以n表示主平面的外法线方向单位矢量,。表示主 应力,则该面上的应力矢量为t)=m。此外,主平面(作为斜截面)上的应力矢 量与应力张量之间服从斜截面应力公式2.8a),即1m)=n·σ。于是,有 nG=Gn或n=o 2.13a) 8 n;(0分-σò)=0 2.13b) 其展开式为 lGx-o)+mrg+nrx=0] l红w+ma,-o)+nrg=0 2.13c) lt+miy+n (a:-a)=0) 其中,8,为克氏符号(Kronecker delta),定义为 1 i=j 前=0≠j δ,能起换标作用,即如果©,的两个指标中有一个和同项中其他因子的指标相 重,则可以把该因子的那个重指标替换成6,的另一个指标,而6:自动消失。 由于 n;=1或12+m2+n2=1 2.14) 故1,m,n不可能同时为零,于是齐次方程组2.13c)的系数行列式应为零 0:-0 Tyr Ta ay-a tey=0 展开为 o3-I1g2-I2o-13=0 2.15) 该式称为应力张量的特征方程,主应力。称为应力张量的特征值,各系数为 I1=0i=6x+0y+0.=⊙ 2=-2o0功-00)=-ay-0,a:-a0x+r++: 2.16) 1=j=6,9.+2 Eayfytar-drt-0,r品-:r 其中,日=G,+G,+a:称为体积应力
力方向称为主方向或主轴。以n表示主平面的外法线方向单位矢量,σ表示主 应力,则该面上的应力矢量为t (n) =σn。此外,主平面(作为斜截面)上的应力矢 量与应力张量之间服从斜截面应力公式(28a),即t (n) =n·σ。于是,有 n·σ=σn 或 niσij=σnj (213a) 即 ni (σij-σδij)=0 (213b) 其展开式为 l(σx-σ)+mτyx+nτzx=0 lτxy+m(σy-σ)+nτzy=0 lτxz+mτyz+n(σz-σ) 烍 烌 =0烎 (213c) 其中,δij为克氏符号(Kroneckerdelta),定义为 δij= 1 i=j {0 i≠j δij能起换标作用,即如果δij的两个指标中有一个和同项中其他因子的指标相 重,则可以把该因子的那个重指标替换成δij的另一个指标,而δij自动消失。 由于 nini=1 或 l2+m2+n2=1 (214) 故l,m,n不可能同时为零,于是齐次方程组(213c)的系数行列式应为零 σx-σ τyx τzx τxy σy-σ τzy τxz τyz σz-σ =0 展开为 σ3-I1σ2-I2σ-I3=0 (215) 该式称为应力张量的特征方程,主应力σ称为应力张量的特征值,各系数为 I1=σii=σx+σy+σz=Θ I2=-1 2 (σiiσjj-σijσij)=-σxσy-σyσz-σzσx+τ2 xy+τ2 yz+τ2 zx I3=|σij|=σxσyσz+2τxyτyzτzx-σxτ2 yz-σyτ2 zx-σzτ2 x 烍 烌 y 烎 (216) 其中,Θ=σx+σy+σz称为体积应力。 61 第2章 应 力 理 论
2.3应力分析 17 方程2.15)是。的三次方程,其三个根即为三个主应力,其相应的三组方 向余弦对应于三组主平面。由于主应力的大小与坐标系选择无关,故1,I2,13 也必与坐标系选择无关,分别称之为第一、第二、第三应力不变量。求解式 2.15)得3个主应力,记为o1,2,3,于是该方程可写成 (g-G1)(G-g2)(G-o3)=0 将上式展开并与式2.15)对照,可得以主应力表示的应力不变量 L1=01+02+3 I2=-(G102+6203+G301 2.17) 【3=010203 2.3.3主方向的求解 为了求得主方向,例如o1方向的方向余弦l1,m1,n1,可将o1代入式 2.13c)的任何两个方程,例如第一、第二式 l (ax-a1)+mt+nt=0 11tg+1y-o1)+n1xg=0 上式各项均除以1得 +7+,-=0 ,-a+。+w=0 711 由此可解得m1么11么1。于是,根据式2.14)有 1 l1= √1+(m1L)2+(n1) 同理可求得其他两个应力主轴的方向余弦。 2.3.4主应力的性质 ①)主应力的极值性 以主应力o1,2,o3轴为坐标轴的几何空间称 为主应力空间(图2.4)。在主应力空间,根据式 2.11),斜截面上的正应力用主应力表示为 6=01l2+62m2+03n2 (a) 图2.4主应力空间 中的四面体
方程(215)是σ的三次方程,其三个根即为三个主应力,其相应的三组方 向余弦对应于三组主平面。由于主应力的大小与坐标系选择无关,故I1,I2,I3 也必与坐标系选择无关,分别称之为第一、第二、第三应力不变量。求解式 (215)得3个主应力,记为σ1,σ2,σ3,于是该方程可写成 (σ-σ1)(σ-σ2)(σ-σ3)=0 将上式展开并与式(215)对照,可得以主应力表示的应力不变量 I1=σ1+σ2+σ3 I2=-(σ1σ2+σ2σ3+σ3σ1) I3=σ1σ2σ 烍 烌 3 烎 (217) 233 主方向的求解 为了求得主方向,例如σ1 方向的方向余弦l1,m1,n1,可将σ1 代入式 (213c)的任何两个方程,例如第一、第二式 l1 (σx-σ1)+m1τyx+n1τzx=0 l1τxy+m1 (σy-σ1)+n1τzy 烍 烌 =0烎 上式各项均除以l1得 m1 l1 τyx+n1 l1 τzx+(σx-σ1)=0 m1 l1 (σy-σ1)+n1 l1 τzy+τxy 烍 烌 烎 =0 由此可解得 m1/l1,n1/l1。于是,根据式(214)有 图24 主应力空间 中的四面体 l1= 1 槡1+(m1/l1)2+(n1/l1)2 同理可求得其他两个应力主轴的方向余弦。 234 主应力的性质 (1)主应力的极值性 以主应力σ1,σ2,σ3 轴为坐标轴的几何空间称 为主应力 空 间(图 24)。在 主 应 力 空 间,根 据 式 (211),斜截面上的正应力用主应力表示为 σ=σ1l2+σ2m2+σ3n2 (a) 23 应 力 分 析 71
18 第2章应力理论 根据式2.14),上式可写成 0=G1-(G1-o2)m2-(a1-g3)n2 6) 学 =(1-03)l2+(o2-3)m2+3 (c) 如果o1≥o2≥G3,则从式b)知o≤o1:从式(C)知g≥o3。可见,大小主应力分 别为正应力的极大值和极小值。 2)主平面的正交性 考虑任意两个不同的主应力o,,相应的主方向分别为,n,则 n·g=o】 (d) nl6=ain) 式)中的两式分别点乘n,n,然后相减得 ,o"nl-no·n=(ok-o)nn 注意到应力张量的对称性,上式左边为零,从而得到两个主方向正交的条件,即 n·n2=0 可见,若3个主应力互不相等,则3个主方向必定相互正交。 若%=1=o,则根据式d),对于任意常数a和b有 (ank+bn!)=G (ank bn!) 可见,和所在平面内的任何方向都是主方向,故可在该平面内任选2个相 互正交的方向作为主方向。不难证明,若3个主应力相等,则空间任意3个相互 正交的方向都可作为主方向。 ③)主应力的实数性 应力张量为实对称张量,其特征值为实数,即3个主应力都是实数。为证明 这一结论,考虑式2.13) noi onj 两边乘以n,的共轭复数元,得 n0元==on|2 (e) 其中,||为单位矢量的模。上式取共轭,注意到应力张量的分量为实数,得 元0=G|n2 (D
根据式(214),上式可写成 σ=σ1-(σ1-σ2)m2-(σ1-σ3)n2 (b) 或 σ=(σ1-σ3)l2+(σ2-σ3)m2+σ3 (c) 如果σ1≥σ2≥σ3,则从式(b)知σ≤σ1;从式(c)知σ≥σ3。可见,大小主应力分 别为正应力的极大值和极小值。 (2)主平面的正交性 考虑任意两个不同的主应力σk,σl,相应的主方向分别为nk,nl,则 nk·σ=σknk nl·σ=σln 烍 烌 l 烎 (d) 式(d)中的两式分别点乘nl,nk,然后相减得 nk·σ·nl-nl·σ·nk=(σk-σl)nk·nl 注意到应力张量的对称性,上式左边为零,从而得到两个主方向正交的条件,即 nk·nl=0 可见,若3个主应力互不相等,则3个主方向必定相互正交。 若σk=σl=σ,则根据式(d),对于任意常数a和b有 (ank+bnl)·σ=σ(ank+bnl) 可见,nk 和nl 所在平面内的任何方向都是主方向,故可在该平面内任选2个相 互正交的方向作为主方向。不难证明,若3个主应力相等,则空间任意3个相互 正交的方向都可作为主方向。 (3)主应力的实数性 应力张量为实对称张量,其特征值为实数,即3个主应力都是实数。为证明 这一结论,考虑式(213) niσij=σnj 两边乘以nj的共轭复数珔nj,得 niσij珔nj=σnj珔nj=σ|n|2 (e) 其中,|n|为单位矢量的模。上式取共轭,注意到应力张量的分量为实数,得 珔niσijnj=σ|n|2 (f) 81 第2章 应 力 理 论
2.3应力分析 19 考虑到应力张量的对称性,有 元0=元Pjn;=n0元=n0 代入式()并令式)与式(e)相减,得 (G-a)In12=0 由于|≠0,故上式表明主应力与其共轭相等,即为实数。 2.3.5主剪应力 在主应力空间中,从P点处取微分四面体,其中三个面分别与坐标面即主 平面重合,第四个面为任意斜截面,其外法向单位矢量为n。根据式29),斜截 面上应力矢量沿坐标轴的分量为 tml=a1l,tn2=o2m,In3=o3n 根据式2.10)、2.11)和Q.12),斜截面上的全应力、正应力和剪应力分别为 g2=2+a3m2+n2=om 0n=01l2+02m2+63n2=6n号 2.18) x7=g2-o=o112+3m2+on2-(o1l2+o2m2+03n2)22.19) 剪应力取极值(非零)的面称为主剪应力面,其上的剪应力称为主剪应力。 为求得主剪应力,利用式2.14)消去式2.19)中的n并令x元对l和求偏导 l[12o1-o3)+m2(o2-o3)-o1-63)2]=01 m[12(o1-o3)+m2(o2-3)-o2-o3)2]=0 若l=m=0,则n=±1:若1=0,则m=±1W2,n=±1W2:若m=0,则 1=±1W2,n=±12。用同样的方法消去m和1,可得其他方向余弦的解答 (如表2.1所示)。 表2.1主剪应力面的方向余弦 0 0 ±1 0 ±15±15 0 ±1 0 ±15 0 ±15 ±1 0 0 ±15 ±12 0 表2.1中的前三列是主平面,不是我们要找的解答。后三列表示3对主剪 应力面,且每个主剪应力面平分两个主平面的夹角(图2.5)。将方向余弦代入 式2.19)可得主剪应力t1,2t3
考虑到应力张量的对称性,有 珔niσijnj=珔njσjini=niσji珔nj=niσij珔nj 代入式(f)并令式(f)与式(e)相减,得 (σ-珋σ)|n|2=0 由于|n|≠0,故上式表明主应力与其共轭相等,即为实数。 235 主剪应力 在主应力空间中,从P 点处取微分四面体,其中三个面分别与坐标面即主 平面重合,第四个面为任意斜截面,其外法向单位矢量为n。根据式(29),斜截 面上应力矢量沿坐标轴的分量为 tn1=σ1l, tn2=σ2m, tn3=σ3n 根据式(210)、(211)和(212),斜截面上的全应力、正应力和剪应力分别为 σ2=σ2 1l2+σ2 2m2+σ2 3n2=σ2 in2 i σn=σ1l2+σ2m2+σ3n2=σin2 i (218) τ2 n=σ2-σ2 n=σ2 1l2+σ2 2m2+σ2 3n2-(σ1l2+σ2m2+σ3n2)2 (219) 剪应力取极值(非零)的面称为主剪应力面,其上的剪应力称为主剪应力。 为求得主剪应力,利用式(214)消去式(219)中的n 并令τ2 n 对l和m 求偏导 得 l[ ] l2 (σ1-σ3)+m2 (σ2-σ3)-(σ1-σ3)/2 =0 m[ ] l2 (σ1-σ3)+m2 (σ2-σ3)-(σ2-σ3)/2 烍 烌 =0烎 若l=m=0,则n=±1;若l=0,则 m=±1/槡2,n=±1/槡2;若 m=0,则 l=±1/槡2,n=±1/槡2。用同样的方法消去 m 和l,可得其他方向余弦的解答 (如表21所示)。 表21 主剪应力面的方向余弦 l 0 0 ±1 0 ±1/槡2 ±1/槡2 m 0 ±1 0 ±1/槡2 0 ±1/槡2 n ±1 0 0 ±1/槡2 ±1/槡2 0 表21中的前三列是主平面,不是我们要找的解答。后三列表示3对主剪 应力面,且每个主剪应力面平分两个主平面的夹角(图25)。将方向余弦代入 式(219)可得主剪应力τ1,τ2,τ3 23 应 力 分 析 91
20 第2章应力理论 x1=t2-o3 2 r2=t93-a 2.20) 2 =±2 主剪应力x12t3面上的法向应力分别为 02十03, 03十01 1十2 2.21) 图2.5主剪应力面 2 2 2.3.6八面体应力 在主应力空间中,存在这样的平面,即它的 外法线与三个坐标轴呈等倾斜。根据式2.14), 等倾面法线的方向余弦为 l=m=n=±13 这种面共有8个,它们组成正八面体(图2.6)。 八面体面上的正应力和剪应力分别称为八面体 图2.6八面体 正应力o8和八面体剪应力r8。将上述方向余弦代入式2.18)和2.19)得 s=3(G1+2+03) 2.22) s=3G1-2+a2-ag2+a,-an 可见,八面体正应力为平均应力,即 0m=3a1+o2+03)=3a,+0,+o.) 2.3.7应力张量的分解 外力作用下物体的变形通常可以分为体积改变和形状改变两种成分,并认 为体积的改变是由各向相等的应力引起的。因此,通常把应力张量分解为球应 力张量和偏应力张量 00 y
图25 主剪应力面 τ1=±σ2-σ3 2 τ2=±σ3-σ1 2 τ3=±σ1-σ2 烍 烌 2 烎 (220) 主剪应力τ1,τ2,τ3面上的法向应力分别为 σ2+σ3 2 , σ3+σ1 2 , σ1+σ2 2 (221) 图26 八面体 236 八面体应力 在主应力空间中,存在这样的平面,即它的 外法线与三个坐标轴呈等倾斜。根据式(214), 等倾面法线的方向余弦为 l=m=n=±1/槡3 这种面共有8个,它们组成正八面体(图26)。 八面体面上的正应力和剪应力分别称为八面体 正应力σ8和八面体剪应力τ8。将上述方向余弦代入式(218)和(219)得 σ8=1 3 (σ1+σ2+σ3) τ8=1 3槡(σ1-σ2)2+(σ2-σ3)2+(σ3-σ1) 烍 烌 烎 2 (222) 可见,八面体正应力为平均应力,即 σm=1 3 (σ1+σ2+σ3)=1 3 (σx+σy+σz) 237 应力张量的分解 外力作用下物体的变形通常可以分为体积改变和形状改变两种成分,并认 为体积的改变是由各向相等的应力引起的。因此,通常把应力张量分解为球应 力张量和偏应力张量 σx τxy τxz τyx σy τyz τzx τzy σ 烄 烆 烌 z烎 = σm 0 0 0 σm 0 0 0 σ 烄 烆 烌 m烎 + σx-σm τxy τxz τyx σy-σm τyz τzx τzy σz-σ 烄 烆 烌 m烎 02 第2章 应 力 理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