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平衡分析 11 所在面的外法线方向,第二个字母表示应力分量的指向。这样,3个正面上的应 力矢量为 t0=o1e1+a12e2+o13e3=019) t0)=o21e1+aze2+023e3=029 2.4a) t6)=g31e1+62e2+o33e3=03 或 t》=形 i,j=1,2,3) 2.4b) 其中引入了爱因斯坦求和约定,即如果一个指标重复出现两次,则该指标要取完 指标域中所有的值,然后将所得的各项加起来。 对于负面上的应力矢量,显然有 t-=-t 可见,P点的应力分量共有9个。把这9个应力分量按一定规则排列,令其中每 一行为过P点的一个面上的3个应力分量,便构成应力张量 011012013 0=021022023 或6=txys (031032633 (Tar Tsy 0s 其中第二种表达方式为直角坐标系中的应力张量,并注意通常正应力只用一个 字母的下标标记。 3)符号规定 在弹塑性力学中,应力的正负号规定如 下:不论是正应力还是剪应力,正面上的应力 与坐标轴正向相同时为正,反之为负;负面上 的应力与坐标轴负向相同时为正,反之为负。 图2.1中所示为直角坐标系中的应力分量, 均为正。 图2.1应力状态 2.2平衡分析 如果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则其每一部分也将是平衡的。换句话说,整个物体 平衡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物体内微元体的平衡。微元体有两种,即六面体和四面 体。根据六面体的平衡条件,可以推导出平衡微分方程:根据四面体的平衡条
所在面的外法线方向,第二个字母表示应力分量的指向。这样,3个正面上的应 力矢量为 t (1) =σ11e1+σ12e2+σ13e3=σ1jej t (2) =σ21e1+σ22e2+σ23e3=σ2jej t (3) =σ31e1+σ32e2+σ33e3=σ3je 烍 烌 j烎 (24a) 或 t (i) =σijej (i,j=1,2,3) (24b) 其中引入了爱因斯坦求和约定,即如果一个指标重复出现两次,则该指标要取完 指标域中所有的值,然后将所得的各项加起来。 对于负面上的应力矢量,显然有 t (-i) =-t (i) 可见,P 点的应力分量共有9个。把这9个应力分量按一定规则排列,令其中每 一行为过P 点的一个面上的3个应力分量,便构成应力张量 σij= σ11 σ12 σ13 σ21 σ22 σ23 σ31 σ32 σ 烄 烆 烌 33烎 或 σij= σx τxy τxz τyx σy τyz τzx τzy σ 烄 烆 烌 z烎 其中第二种表达方式为直角坐标系中的应力张量,并注意通常正应力只用一个 图21 应力状态 字母的下标标记。 (3)符号规定 在弹塑性力学中,应力的正负号规定如 下:不论是正应力还是剪应力,正面上的应力 与坐标轴正向相同时为正,反之为负;负面上 的应力与坐标轴负向相同时为正,反之为负。 图21中所示为直角坐标系中的应力分量, 均为正。 22 平 衡 分 析 如果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则其每一部分也将是平衡的。换句话说,整个物体 平衡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物体内微元体的平衡。微元体有两种,即六面体和四面 体。根据六面体的平衡条件,可以推导出平衡微分方程;根据四面体的平衡条 22 平 衡 分 析 11
12 第2章应力理论 件,可以得到斜截面应力计算公式和应力边界条件。 2.2.1平衡微分方程 一般说,域2内各点的应力是不相同的, 表示为x,y,的函数。在点P(x,y,)处取 图2.2所示的微分六面体,左面上的正应力 为a,=a,(x,y,):右面上的正应力为a= o.(x+dx,y,z),展开为级数并略去高阶微 量得 图2.2微元平衡 a-a,+Ddr 其他各应力分量均可依此类推。根据x方向力的平衡条件,有 (d)ddddy)dsdr-ddr (d)drdy-rdrdy+ddyds0 整理得 +++X0 同理,列出y,之方向力的平衡条件可得另外两个方程,统一表示为 0+++X=0 ay +密++y=0 2.5a) +++2-0 或 0时+f后=0 (,j=1,2,3) 2.5b) 式2.5)称为平衡微分方程,简称平衡方程,它所描述的是内部应力与外部体力 之间的关系。 对于动力学问题,若不考虑阻尼效应,则根据Newton第二定律,不难推导 出动力平衡微分方程
件,可以得到斜截面应力计算公式和应力边界条件。 图22 微元平衡 221 平衡微分方程 一般说,域Ω 内各点的应力是不相同的, 表示为x,y,z的函数。在点P(x,y,z)处取 图22所示的微分六面体,左面上的正应力 为σx=σx (x,y,z);右面上的正应力为σ′x= σx (x+dx,y,z),展开为级数并略去高阶微 量得 σ′x=σx+ σx xdx 其他各应力分量均可依此类推。根据x方向力的平衡条件,有 σx+ σx x ( ) dx dydz-σxdydz+ τyx+ τyx y ( ) dy dzdx-τyxdzdx + τzx+ τzx z ( ) dz dxdy-τzxdxdy+Xdxdydz=0 整理得 σx x+ τyx y + τzx z +X=0 同理,列出y,z方向力的平衡条件可得另外两个方程,统一表示为 σx x+ τyx y + τzx z +X=0 τxy x + σy y + τzy z +Y=0 τxz x + τyz y + σz z+Z 烍 烌 =0烎 (25a) 或 σji,j+fi=0 (i,j=1,2,3) (25b) 式(25)称为平衡微分方程,简称平衡方程,它所描述的是内部应力与外部体力 之间的关系。 对于动力学问题,若不考虑阻尼效应,则根据 Newton第二定律,不难推导 出动力平衡微分方程 21 第2章 应 力 理 论
2.2平衡分析 13 0+警++X= 产+密+空+yp装 2.6a) ++密+z-器 或 i+f后=pi; (i,j=1,2,3) 2.6b) 其中,4,;分别是沿x:轴方向的位移分量,加速度分量:ρ是质量密度。 2.2.2剪应力互等定理 现在让我们考虑微元体的力矩平衡。若以过微元体中心C且平行于:轴 的线为取力矩的轴,则凡作用线通过C点或方向与该轴平行的应力分量对该轴 的力矩均为零,于是根据力矩平衡条件可得 (n++n)号4d-(6+4w+学rds=0 令微元体趋于零即得式2.7)中的第一式。同理,分别对过微元体中心C且平 行于x,y轴的线列力矩平衡条件,可得式2.7)的另两个等式。 Tg=TTg=ty 2.7) 这些公式所表明的就是剪应力互等定理。可见,应力张量是对称张量。这样,式 2.5b)也可写成 60+f后=0(i,j=1,2,3) 在式2.5)中的3个方程中含有6个未知应力 分量,未知量的数目超过平衡方程的数目,因此弹 塑性力学问题属于超静定问题。 2.2.3斜截面应力公式 从受力物体中的P点处取出微分四面体(图 2,3),其中三个面分别与坐标面重合,为负面:而第 四个面即为任意斜截面,其外法线方向的单位矢量 n为 图2.3斜截面应力
σx x+ τyx y + τzx z +X=ρ 2u t2 τxy x + σy y + τzy z +Y=ρ 2v t2 τxz x + τyz y + σz z+Z=ρ 2w t 烍 烌 2烎 (26a) 或 σji,j+fi=ρüi (i,j=1,2,3) (26b) 其中,ui,üi分别是沿xi轴方向的位移分量,加速度分量;ρ是质量密度。 222 剪应力互等定理 现在让我们考虑微元体的力矩平衡。若以过微元体中心 C 且平行于z轴 的线为取力矩的轴,则凡作用线通过C 点或方向与该轴平行的应力分量对该轴 的力矩均为零,于是根据力矩平衡条件可得 τxy+ τxy x ( ) dx+τxy dx 2dydz- τyx+ τyx y ( ) dy+τyx dy 2dxdz=0 令微元体趋于零即得式(27)中的第一式。同理,分别对过微元体中心 C 且平 行于x,y轴的线列力矩平衡条件,可得式(27)的另两个等式。 τxy=τyx, τyz=τzy, τzx=τxz (27) 这些公式所表明的就是剪应力互等定理。可见,应力张量是对称张量。这样,式 (25b)也可写成 σij,j+fi=0 (i,j=1,2,3) 图23 斜截面应力 在式(25)中的3个方程中含有6个未知应力 分量,未知量的数目超过平衡方程的数目,因此弹 塑性力学问题属于超静定问题。 223 斜截面应力公式 从受力物体中的 P 点处取出微分四面体(图 23),其中三个面分别与坐标面重合,为负面;而第 四个面即为任意斜截面,其外法线方向的单位矢量 n为 22 平 衡 分 析 31
14 第2章应力理论 n=nei=le+me2+ne3 其中,l=1,m=2,n=n3为n与坐标轴夹角的余弦,即方向余弦 ni=cos(n,e;)=ne 设斜截面的面积为S,则3个负面的面积分别为 dS;=n;ds=(ne;)ds (a) 四面体的体积为 dV=hds /3 6) 其中,h为顶点P到斜面的垂直距离。列出四面体的矢量平衡条件,即 -tds1-tdS2-tdS3+t ds+fdV=0 将式2.4),式a)和式6)代入上式得 t(n)=(ne;)t (-fh B3=n"(ageej)-fh B3 当h→0时,斜截面与通过P点所考察的斜截面相重合,从而得到过P点的斜 截面上的应力 tn》=n"oee) 6 引进应力张量的并矢记法 0=0ee 式c)成为 tm》=n"o 2.8a) 此即斜截面应力公式,也称为Cauchy公式。进行点积运算得 tn》=n59=t列je9i 2.8b) 可见,Cauchy公式的分量表达式为 tnj=noy 2.9a) 其展开式为 tnr=lor+mtyr+ntar tny=ltry+moy+ntsy 2.9b) ins=lt+mtys nos 其中分别为斜截面应力矢量沿x,y,之方向的投影
n=niei=le1+me2+ne3 其中,l=n1,m=n2,n=n3为n与坐标轴夹角的余弦,即方向余弦 ni=cos(n,ei)=n·ei 设斜截面的面积为dS,则3个负面的面积分别为 dSi=nidS=(n·ei)dS (a) 四面体的体积为 dV=hdS/3 (b) 其中,h为顶点P 到斜面的垂直距离。列出四面体的矢量平衡条件,即 -t (1) dS1-t (2) dS2-t (3) dS3+t (n) dS+fdV=0 将式(24),式(a)和式(b)代入上式得 t (n) =(n·ei)t (i) -fh/3=n·(σijeiej)-fh/3 当h→0时,斜截面与通过P 点所考察的斜截面相重合,从而得到过P 点的斜 截面上的应力 t (n) =n·(σijeiej) (c) 引进应力张量的并矢记法 σ=σijeiej 式(c)成为 t (n) =n·σ (28a) 此即斜截面应力公式,也称为Cauchy公式。进行点积运算得 t (n) =niσijej=tnjej (28b) 可见,Cauchy公式的分量表达式为 tnj=niσij (29a) 其展开式为 tnx=lσx+mτyx+nτzx tny=lτxy+mσy+nτzy tnz=lτxz+mτyz+nσ 烍 烌 z烎 (29b) 其中tnx,tny,tnz分别为斜截面应力矢量沿x,y,z方向的投影。 41 第2章 应 力 理 论
2.3应力分析 15 2.2.4应力边界条件 现考虑应力边界工,上微分四面体的平衡。显然,只要将斜截面当成物体 外表面、斜截面上的应力当成面力,则斜截面应力公式(2.9)便成为面力与应力 的平衡方程,即应力边界条件。用面力替换式Q.9)中的斜截面应力,得 nPn=币(i,j=1,2,3) 2.10a) 通常写为 lo,+mixr+nter=x ly+may+n= 2.10b) l+mts+nd=Z 其中,万1=又,币2=了,下:=2为面力沿x,y,之方向的分量。可见,每个应力边 界上需给出3个边界条件。 2.3应力分析 2.3.1正应力和剪应力 将t)投影到法线n上,可得斜截面上的正应力o an=tn=nG'n=gj 0d2+oym2+on2+2trm +2twmn +2tsnl 2.11) 斜截面上的全应力。由下式确定 02=t7+ty+ths 于是,斜截面上的剪应力,为 n=√G2-o=√+tt- 2.12) 可见,过P点任意斜截面上的应力均可由,yG,T和r唯一地确 定,故这6个应力分量可完全表示一点的应力状态。 2.3.2主应力和应力不变量 在物体内任一点至少可以找到3组互相垂直的平面,在这些平面上剪应力 为零,而正应力达到极值。这些面称为主平面,其上的正应力称为主应力,主应
224 应力边界条件 现考虑应力边界Γσ 上微分四面体的平衡。显然,只要将斜截面当成物体 外表面、斜截面上的应力当成面力,则斜截面应力公式(29)便成为面力与应力 的平衡方程,即应力边界条件。用面力替换式(29)中的斜截面应力,得 njσji=珔pi (i,j=1,2,3) (210a) 通常写为 lσx+mτyx+nτzx=珚X lτxy+mσy+nτzy=珡Y lτxz+mτyz+nσz=珔 烍 烌 Z烎 (210b) 其中,p珔1=珚X,珔p2=珡Y,p珔3=珔Z 为面力沿x,y,z方向的分量。可见,每个应力边 界上需给出3个边界条件。 23 应 力 分 析 231 正应力和剪应力 将t (n)投影到法线n上,可得斜截面上的正应力σn σn=t (n)·n=n·σ·n=σijninj =σxl2+σym2+σzn2+2τxylm+2τyzmn+2τzxnl (211) 斜截面上的全应力σ由下式确定 σ2=t2 nx+t2 ny+t2 nz 于是,斜截面上的剪应力τn 为 τn=槡σ2-σ2 n= t2 nx+t2 ny+t2 槡 nz-σ2 n (212) 可见,过P 点任意斜截面上的应力均可由σx,σy,σz,τxy,τyz和τzx唯一地确 定,故这6个应力分量可完全表示一点的应力状态。 232 主应力和应力不变量 在物体内任一点至少可以找到3组互相垂直的平面,在这些平面上剪应力 为零,而正应力达到极值。这些面称为主平面,其上的正应力称为主应力,主应 23 应 力 分 析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