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补偿政策探讨 李周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生态补偿政策探讨 李 周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生态补偿政策探讨 生补偿提出的背景 生补偿研究的回顾 三、生态补偿实践的评价 四、改进生恋补偿的思考
生态补偿政策探讨 一 、生态补偿提出的背景 二、生态补偿研究的回顾 三、生态补偿实践的评价 四、改进生态补偿的思考
生态补偿提出的背景 国民经济层面上的背景 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型 国家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 转移支付制度的不断改进 环境管理层面上的背景 创造政府管理和公众参与相结合、平等博弈的环境管理体制 从单一的政府管理体系拓展到社会管理体系 环境执法机构属于政府政府管理体系,非政府组织和公众参与属于社会 管理体系。 从强制性制度安排拓展到诱致性制度安排 课税、收费、处罚属于强制性制度安排,生态补偿属于诱致性制度安排。 从行政手段拓展到市场手段 ■立法执法、污染总量控制,确立排放标准属于行政手段,生态补偿和 排污权交易等属于市场手段
生态补偿提出的背景 ◼ 国民经济层面上的背景 ◼ 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型 ◼ 国家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 ◼ 转移支付制度的不断改进 ◼ 环境管理层面上的背景 ◼ 创造政府管理和公众参与相结合、平等博弈的环境管理体制 ◼ 从单一的政府管理体系拓展到社会管理体系 ◼ 环境执法机构属于政府政府管理体系,非政府组织和公众参与属于社会 管理体系。 ◼ 从强制性制度安排拓展到诱致性制度安排 ◼ 课税、收费、处罚属于强制性制度安排,生态补偿属于诱致性制度安排。 ◼ 从行政手段拓展到市场手段 ◼ 立法执法、污染总量控制, 确立排放标准属于行政手段,生态补偿和 排污权交易等属于市场手段
二、生态补偿研究的回顾 问题的提出: 1.为什么生态效益在价值形态上不被社会承认 因此要开展生态效益补偿,主要工作是进行生态效益计量研 究 2.为什么现实中的环境管理较为普遍地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 不严的问题? ■既然环境的改善(供给)需要投入,仅以一套制度安排而没 有相应的支付来保障需求的满足,很难实现环境质量改善的 供需平衡 这是现实中,旨在保障公民环境权的环境法律制度,难以有 效发挥作用的原因之一。 ■要扭转这种局面,生态管理政策与生态补偿政策必须配套
二、生态补偿研究的回顾 ◼ 问题的提出: 1.为什么生态效益在价值形态上不被社会承认 ◼ 因此要开展生态效益补偿,主要工作是进行生态效益计量研 究 2.为什么现实中的环境管理较为普遍地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 不严的问题? ◼ 既然环境的改善(供给)需要投入,仅以一套制度安排而没 有相应的支付来保障需求的满足,很难实现环境质量改善的 供需平衡 ◼ 这是现实中,旨在保障公民环境权的环境法律制度,难以有 效发挥作用的原因之一。 ◼ 要扭转这种局面,生态管理政策与生态补偿政策必须配套
二、生态补偿研究的回顾 生态补偿的目标 1.协调地区和部门之间的关系 最初探讨的是对提供生态效益的地区和部门的生态补偿,即按照受益者 补偿原则,要求生态效益的受益地区和部门对生态效益供给地区和部门 给予生态补偿,如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的生态补偿,具有灌溉和发电功 能的水库管理局对林业局的补偿。 2.协调特定群体的生存权、发展权与公众的环境权之间的关系 我国的生态资源,相当一部分分布西北、华北、西南等经济不太发达的 边远山区。例如,全国4200个国有林场,有2772个分布在贫困地区,占 66%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采伐林木,影响了森林生态效益的发挥,最 终必然侵害公民的环境权 然而,如果不允许他们采伐林木,其生存权势必无法保证
二、生态补偿研究的回顾 ◼ 生态补偿的目标 ◼ 1. 协调地区和部门之间的关系 ◼ 最初探讨的是对提供生态效益的地区和部门的生态补偿,即按照受益者 补偿原则,要求生态效益的受益地区和部门对生态效益供给地区和部门 给予生态补偿,如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的生态补偿,具有灌溉和发电功 能的水库管理局对林业局的补偿。 ◼ 2. 协调特定群体的生存权、发展权与公众的环境权之间的关系 ◼ 我国的生态资源,相当一部分分布西北、华北、西南等经济不太发达的 边远山区。例如,全国4200个国有林场,有2772个分布在贫困地区,占 66%。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采伐林木,影响了森林生态效益的发挥,最 终必然侵害公民的环境权。 ◼ 然而,如果不允许他们采伐林木,其生存权势必无法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