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 15 说明了这种“相”的特征:它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绝对的、单一的 (一类中只有一个),以及有生灭的具体事物“分沾相”。一般都将 这几点说成是柏拉图早期所说的“相”的基本特征。 《治国篇》(Ⅱoλceia,Politeia)(一般译为《国家篇》,因为古代拉 丁文将它译为Respublica,英文译为Republic,早期有人译为《共和 国》,有人将它意译为《理想国》)当然是柏拉图早期相论的一篇最 重要、最系统的对话,但是太庆只译了其中的第一、二卷和第三卷 的开始部分,以及第十卷。《治国篇》全书讨论关于“正义(ik)” 的品德。第一卷也以讨论当时流行的几种特殊的正义(如认为正 义是强者、统治者的利益等),均被苏格拉底驳斥掉,以得不到普遍 的定义而告终。学者们认为,它原来是柏拉图早期写的一篇和《卡 尔弥德篇》等相似的“苏格拉底式的对话”,后来被柏拉图用作《治 国篇》的导言。第二卷正式讨论:什么是正义和不正义?它们有什 么好处和坏处?苏格拉底提出:既有个人的正义,又有城邦国家的 正义,从大处即城邦的正义更容易看清个人的正义。从而探讨城 邦国家的起源,认为它是由于人类需要分工,但如果只能满足衣、 食等物质需要,它还只能说是个“猪的城邦”。城邦更有各种精 神需要,如各种艺术、医生、勇敢的战士,以及治国的智慧等等。第 三卷开始讨论诗歌的教育作用,苏格拉底攻击荷马的史诗不适于 教育青年。太庆译到这里就中断了。第十卷是专门讨论诗歌的, 柏拉图提出他的艺术“基仿说”。他认为:事物的真正实在的“型 (eidos)”、“相(idea)”只有一个,是神造的;木匠摹仿“床的型”,造出 了许多个具体的床;画家只是幕仿具体的床作画,离开真正的“床 的型”最远。为什么柏拉图这样贬低艺术家呢?因为他认为灵魂 是由智慧、情感、欲望三部分组成的,智慧最高,诗却只是情感和欲
16 前 言 望的表现,所以接着他人谈“哲学和诗的争吵”。可是在实际生活 中,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总是由那些不正义的人得益,柏拉图最后只 能求助于“灵魂不朽”,提出正义可以在身后得到应有的报酬。 《巴门尼德篇》(ⅡOuEvis,Parmenides)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 柏拉图对他自己早期相论的批判,认为由于早期所说的“相”和个 别事物是分离的,“相”和“相”也是相互分离的,所以产生了困难。 后一部分则以八组虚拟的推论,说明只有以“一”为代表的“相”不 是孤立的分离的,而是和“是”相结合的,是“是的一”,才能和“其他 的”(即多数的事物)相结合,这个“是的一”也能和各种对立的“相” 相结合。这样柏拉图建立起他后期的“是论”。太庆完全接受陈康 先生对这篇对话所作的理论解释,但是他想改变陈先生直译原文、 另加大量注释的翻译方法,而是按照他自己的理解,将柏拉图的论 证直接翻译出来,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 《智者篇》(∑opar平,Sophistes)中柏拉图讨论“智者是什么?”他 将智者定义为贩卖假知识的人。由此从“真”和“假”谈到“是”和 “不是”。柏拉图在这篇对话里将“相”称作“种(geos)”,认为有些 “种”是可以互相结合的。他论证几个主要的“种”一“是”、“静 止”、“运动”、“等同”、“殊异”之间是可以相通的,而“殊异”与“是” 结合,便成为“不是”。这就是柏拉图的“通种论”。它对柏拉图在 《巴门尼德篇》中的后期“是论”作了积极的正面论证。太庆没有译 出全篇对话,但是将“通种论”的全部逻辑论证都译出来了。关于 柏拉图的早期相论,以及他自己批判这种相论,转为后期是论的思 想发展过程,太庆在《柏拉图关于“是”的学说》一文中说清楚了。 太庆翻译柏拉图对话主要根据的是J.Burnet的校勘本希腊文 《柏拉图著作集》(Scriptorum Classicorum Bibiotheca Oxoniensis
前 音17 Platonis Opera),1984年重印本。他翻译时喜欢参考各种英、法、德 文和中文的译本,用来和自己的理解对照,吸收别人的长处,避免 其缺点。他认为在各种外文泽本中,法文译本比较接近希腊文原 义。 太庆翻译这些对话的文字和一般译文有所不同。在《柏拉图 关于“是”的学说》文章中,他讲到他的翻译深受贺麟和陈康两位先 生的影响。他说:“陈先生和贺先生在学习西方哲学思想这一点上 是志同道合的,但是在介绍和翻译西方思想时所采取的办法却不 相同,贺先生主张会同中国固有思想,陈先生主张清除翻译中的不 纯因素,以外国原有思想为归依。我受这两位老师的影响很深:在 遗词造句方面我力求像贺先生那样通达,合乎中国人的习惯;在义 理和术语方面我力求像陈先生那样忠于原义,一丝不苟。”在翻译 这些对话时,太庆就是“力图以陈先生的‘信’配上贺先生的‘达·”。 尤其因为柏拉图原来写的是几个人之间的谈话,太庆译成的中文, 更加要显示谈话时的口语语气。他自己说:“这样做也很吃力,常 常顾此失彼。”但是我想太庆这些努力是不会白费的,他为后人提 供了一个值得学习的翻译样板。 在这些对话以外还有两篇译文,是太庆原来打算作为对话全 集的附录的。一篇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传》,译自公元三世纪的传 记作家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著名哲学的生平和学说》,这部书是 专门辑录古代希腊哲学家(从泰勒斯到伊壁鸠鲁)每人的有关记载 和传说的。另一篇是《亚里士多德论柏拉图》,译自《形而上学》第 一卷(A)第六和第九章,前一章介绍和论述柏拉图早期的相论,以 及当时拍拉图学园内斯彪西波等以“数”为“相”的理论;后一章是 对这些相论的批判。这是很重要的一章,太庆在《柏拉图关于“是
18 前 言 的学说》一文中作过介绍论述。后来发现太庆还有一份译稿《亚里 土多德论苏格拉底、柏拉图》,是辑译在亚里士多德著作中评论苏 格拉底和柏拉图思想的一些章节片段。其中主要有:第一、《形而 上学》A卷第六章的部分,却没有第九章,另加了M卷第四和第九 章中对柏拉图“相论”的批评片段。第二、《尼各巴可伦理学》、《大 伦理学》、《欧德谟伦理学》中对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学说的 批评,认为他忽略了情感和激情也是构成美德的因素。亚里士多 德在《大伦理学》中提到“老苏格拉底”,表示他批评的是苏格拉底 自己的思想,因为柏拉图在后期对话《斐莱布篇》中是强调快乐、痛 苦等情感在形成品德中所起的作用的。第三、《政治学》中批评柏 拉图在《治国篇》中借苏格拉底之口提出的共有财产、妇女、儿童的 共产思想。这些都是在亚里士多德著作中对柏拉图和苏格拉底提 出的重要批评。从内容看,这组译稿显然不如前一篇《亚里士多德 论柏拉图》重要,大约是太庆较早译成的,所以附在前一篇后面。 太庆去世以后,发现他有许多尚未发表的译文和论文,应予发 表。杨适和我将有关柏拉图对话的稿件整理编辑成书,邢滔滔、游 斌参加了校对工作,我作简单说明如上。对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支 持和商务印书馆接受出版这部书稿,谨致谢忱。 2000年1月
目 录 欧悌甫戎篇(Eudupoov,Euthyphron) 苏格拉底的申辩篇('Aro以oYia,Apologia)… (25) 格黎东篇(Kpitwv,Criton)… (56) 卡尔弥德篇(Xapui6s,Charmides) (72) 拉刻篇(Ay,Laches)… (107) 吕锡篇(Aits,Lysis)… (138) 枚农篇(Mw,Menon) ..... (154) 裴洞篇(④aiSwv,Phaidon) (207) 会饮篇(∑u oov,Symposium) (288) 治国篇(ⅡoAirEia,Politeia)(部分) (353) 卷一… (353) 卷二… (395) 卷三… (432) 卷十… (453) 巴门尼德篇(a8,Parmenides)… (489) 智者篇(2oprp,S0 phistes) (573) 附录 苏格拉底、柏拉图传 (599) 亚里士多德论柏拉图 (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