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案 导入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解题 咬文嚼字”一般解释为:过分地斟酌字词(死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 作者赋予这个成语种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认为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 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凊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 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笔名孟实,安 徽省桐城县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部美学史 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朱光潜信 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 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 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 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 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他的座右铭:"以岀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咬文嚼字》教案 导入 :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一、解题 “咬文嚼字”一般解释为:过分地斟酌字词(死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 作者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 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认为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 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 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笔名孟实,安 徽省桐城县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 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朱光潜信 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 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 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 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 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他的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课文分析 《咬文嚼字》全文8段,1—7段是文章的主体,为第-部分。8段表明文 章的主旨,是文章的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可以分两层。第一层1-5段,说明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十分密切的 关系 这一层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举三组典型例子,从三个方面说明三层意思。 第、2段为第一层次。文章开头先举郭沬若听从一位演员的建议,把“你是没 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通过这个例子研究炼字的道理。 说明“你是什么”句式,“不带情感判断”,而“你这什么”句式则“表现着强烈 的情感"。朱光潜先生为了证明不同句式可以有不同意味的道理,不是只作理论 上的分析,而是又列举了《水浒传》中石秀骂梁中书、杨雄醉骂潘巧云所用的“你 这什么”句式以表达极端憎恶的感情的例子。 第二层次3、4段,列举了《史记》中李广射虎的例子。《史记》原文原本 很精彩,但是王若虛在《史记辨惑》里说“凡多三石字”,他把三个石字删了, 其中一例是“尝见草中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朱光潜先生指出“在表 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但却失去了原文中“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失 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朱先生告知人们:文字的“增″或“减”需要人们 “细心玩索一番”,才会感到它们意味的不同。 第三层次5段,列举了唐代大诗人韩愈和贾岛“推敲”诗句的佳话。独辟蹊 径,充分利用联想和想象,有理有据地分析“推″和“敲”对全诗意境的不同作 用。贾岛当时究竟想到了“推”还是“敲”,都是他思想情感的“外化"。因此, 朱光潜先生对有些人“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漂亮些”实在是
三、课文分析 《咬文嚼字》全文 8 段,1—7 段是文章的主体,为第一部分。8 段表明文 章的主旨,是文章的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可以分两层。第一层 1—5 段,说明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十分密切的 关系。 这一层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举三组典型例子,从三个方面说明三层意思。 第 l、2 段为第一层次。文章开头先举郭沫若听从一位演员的建议,把“你是没 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通过这个例子研究炼字的道理。 说明“你是什么”句式,“不带情感判断”,而“你这什么”句式则“表现着强烈 的情感”。朱光潜先生为了证明不同句式可以有不同意味的道理,不是只作理论 上的分析,而是又列举了《水浒传》中石秀骂梁中书、杨雄醉骂潘巧云所用的“你 这什么”句式以表达极端憎恶的感情的例子。 第二层次 3、4 段,列举了《史记》中李广射虎的例子。《史记》原文原本 很精彩,但是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凡多三石字”,他把三个石字删了, 其中一例是“尝见草中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朱光潜先生指出“在表 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但却失去了原文中“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失 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朱先生告知人们:文字的“增”或“减”需要人们 “细心玩索一番”,才会感到它们意味的不同。 第三层次 5 段,列举了唐代大诗人韩愈和贾岛“推敲”诗句的佳话。独辟蹊 径,充分利用联想和想象,有理有据地分析“推”和“敲”对全诗意境的不同作 用。贾岛当时究竟想到了“推”还是“敲”,都是他思想情感的“外化”。因此, 朱光潜先生对有些人“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漂亮些”实在是
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 想情感上‘推敲"。 这一层作者从文字、词语的表层入手,句式的变化、文字的增删、词语的选 择,这些可见的语言现象背后带动的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语言外表的锤炼反 映作者(或者读者)思想内核的锤炼,只有咬文嚼字,别无他法。它强调了咬文 嚼字的必要性。 第二层6—7段,作者旨在回答咬文嚼字的重要意义。 第6段先从文字的意义上分析,它具有“确定″和“控制″的难处。当然“确 定”是基础,“控制”是难点,也是目的。要想控制文字的意义,非得了解文章 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不可。“直指意义易用,联想意义却难用”。因为 联想意义浸透了作者的个性。朱光潜先生信手拈来的“烟″的不同意义。苏东坡 《惠山烹小龙团》的三四句阐明了捕捉联想意义,抓住这“游离″的,不易控制 的“甚至于支离”的“怪物”,的确需要作者的艰苦劳动,同时还必须有相关的 背景知识:例如“小龙团”茶触发了“天上小团月”的联想。可见联想起来的难 处,但是,“难处就在含混中显得丰富″。点击了、激活了这一难点,“这是点铁 成金”。 第7段,承接6段说,苏轼善于联想,能点铁成金。但现实的情况却是“习 惯老是欢喜走熟路”,可怕的是“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 滥″,陷入到联想的套语中,出现了“套板反应”的尴尬局面。 作者尖锐地指出:“—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那么就可能 是“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兔如此。”这种可怕现 实并非耸人听闻,“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那
“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 想情感上‘推敲’”。 这一层作者从文字、词语的表层入手,句式的变化、文字的增删、词语的选 择,这些可见的语言现象背后带动的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语言外表的锤炼反 映作者(或者读者)思想内核的锤炼,只有咬文嚼字,别无他法。它强调了咬文 嚼字的必要性。 第二层 6—7 段,作者旨在回答咬文嚼字的重要意义。 第 6 段先从文字的意义上分析,它具有“确定”和“控制”的难处。当然“确 定”是基础,“控制”是难点,也是目的。要想控制文字的意义,非得了解文章 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不可。“直指意义易用,联想意义却难用”。因为 联想意义浸透了作者的个性。朱光潜先生信手拈来的“烟”的不同意义。苏东坡 《惠山烹小龙团》的三四句阐明了捕捉联想意义,抓住这“游离”的,不易控制 的“甚至于支离”的“怪物”,的确需要作者的艰苦劳动,同时还必须有相关的 背景知识:例如“小龙团”茶触发了“天上小团月”的联想。可见联想起来的难 处,但是,“难处就在含混中显得丰富”。点击了、激活了这一难点,“这是点铁 成金”。 第 7 段,承接 6 段说,苏轼善于联想,能点铁成金。但现实的情况却是“习 惯老是欢喜走熟路”,可怕的是“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 滥”,陷入到联想的套语中,出现了“套板反应”的尴尬局面。 作者尖锐地指出:“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那么就可能 是“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这种可怕现 实并非耸人听闻,“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那
些“省力"、“惰性”的僵化的思想感情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 如何去掉这一毛病呢?朱光潜先生告诫只要“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 就不肯用佁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依然就真正是 作′出来的,不致于落入下乘。 第二部分,第8段,进一步指出“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并激励读 者在阅读和写作中“逐渐培养创作和欣赏都必需的好习惯”一—做到三个“不 能”,“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水到渠成地交代了全文的主旨。 例子分析道理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 密切 《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3、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解说:“眼看”没有“忍着”的悲愤意味。 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解说:“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岀喜悦兴奋的心情。 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些“省力”、“惰性”的僵化的思想感情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 如何去掉这一毛病呢?朱光潜先生告诫只要“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 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依然就真正是 ‘作’出来的,不致于落入下乘”。 第二部分,第 8 段,进一步指出“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并激励读 者在阅读和写作中“逐渐培养创作和欣赏都必需的好习惯”——做到三个“不 能”,“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水到渠成地交代了全文的主旨。 例 子 分 析 道 理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不同句式,不同意味 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 密切 《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 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3、 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解说:“眼看”没有“忍着”的悲愤意味。 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解说:“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解说:非—“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闹”将无“声”的景象 随着上有“声”的意味。日常经验里的视觉、听觉等感觉被彼此打通,多层次地 将审美的精微感受传达出来 最后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 言跟思想情感走,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 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 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补充资料 题李凝幽居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解:幽居:指隐居处.云根:古人认为云生在山石上石为云根.幽期:归隐所约 的日期. 译文:幽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往来只有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 园鸟儿歇宿在池边的树上归来的僧人正在月下敲响山门走过小桥呈现出原野 迷人的景色云脚正在飘动好像山石在移动我暂时要离开这里但不久还要回来 要按照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决不食言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解说: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闹”将无“声”的景象 随着上有“声”的意味。日常经验里的视觉、听觉等感觉被彼此打通,多层次地 将审美的精微感受传达出来。 最后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 言跟思想情感走,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 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 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补充资料: 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解: 幽居:指隐居处. 云根:古人认为云生在山石上,石为云根. 幽期:归隐所约 的日期. 译文:幽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往来,只有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 园.鸟儿歇宿在池边的树上,归来的僧人正在月下敲响山门.走过小桥呈现出原野 迷人的景色,云脚正在飘动,好像山石在移动.我暂时要离开这里,但不久还要回来, 要按照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决不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