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土。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领土。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去中国西北44万平方公里领土。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租界:是指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其口岸或城市划出的作为外侨“居留和经商”的一定区域,成为“国中之国”,是列强对半殖民地国家进行各种侵略和罪恶活动的据点在上海和武汉等地,划出的外侨“居留和经商”的一定区域,不受中国法律制约,成为“国中之国”。租借地:是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用定期租借的方式,在他国强行取得的,供其在一定时期内使用和管理的地区,各国在租借地不仅具有行使行政,立法,司法等诸方面管理权,并且还建立了正式的殖民机构和军事基地,成为对该国进一步扩大侵略的军事据点。租借期长短不一、最长不得超过100年,期满归还。3.勒索赔款,抢掠财富广州赎城费:600万元《南京条约》2100万元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各得赔款800万两白银《马关条约》2亿两白银再加3000万两赎辽费《辛丑条约》4.5亿两白银二、政治控制1.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使西方列强成为清政府的“太上皇”。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望厦条约》:关于领事裁判权的规定使中国司法权被严重破坏。1900年《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的使馆区和北京到大活,山海关一线“留兵驻守”。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获得了在南满铁路沿线及附近地区的驻兵权,这就是关东军。控制海关行政权海关是抵御外国商品倾销,保护民族经济的工具,但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海关行政权却未掌握在中国政府手中,总揽海关权利的海关总税务司和设在各海口的税务司都是又由外国人担任的,英国人赫德把持中国海关总税司近五十年,中国的海关成为外国控制中国财政金融的重要手段。2.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领土。 1860 年,中俄《北京条约》,割去乌苏里江以东 40 万平方公里领土。 1864 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去中国西北 44 万平方公里领土。 1895 年,中日《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 租界:是指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其口岸或城市划出的作为外侨“居留和 经商”的一定区域,成为“国中之国”,是列强对半殖民地国家进行各种侵略和罪恶活动 的据点 在上海和武汉等地,划出的外侨“居留和经商”的一定区域,不受中国法律制约,成 为“国中之国”。 租借地:是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用定期租借的方式,在他国强行取得的, 供其在一定时期内使用和管理的地区,各国在租借地不仅具有行使行政,立法,司法等诸 方面管理权,并且还建立了正式的殖民机构和军事基地,成为对该国进一步扩大侵略的军 事据点。租借期长短不一、最长不得超过 100 年,期满归还。 3.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广州赎城费:600 万元 《南京条约》2100 万元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各得赔款 800 万两白银 《马关条约》2 亿两白银再加 3000 万两赎辽费 《辛丑条约》4.5 亿两白银 二、政治控制 1.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使西方列强成为清政府的“太上皇”。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望厦条约》:关于领事裁判权的规定使中国司法权被严重破 坏。 1900 年《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的使馆区和北京到大沽,山海关一线 “留兵驻守”。 1905 年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获得了在南满铁路沿线及附近地区的驻兵权,这就是关 东军。 控制海关行政权 海关是抵御外国商品倾销,保护民族经济的工具,但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海关 行政权却未掌握在中国政府手中,总揽海关权利的海关总税务司和设在各海口的税务司都 是又由外国人担任的,英国人赫德把持中国海关总税司近五十年,中国的海关成为外国控 制中国财政金融的重要手段。 2.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洋教运动镇压义和团运动3.扶植、收买代理人三、经济掠夺1.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1858年《天津条约》又规定,开放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后定为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等10各口岸。1860年《北京条约》又规定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2.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关税自主权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主权。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开了协定关税先例,规定,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的税率,清政府均宜“秉公议定则例”。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将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具体税率,用中英协定形式固定下来。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正式把协定关税的条款订入条约。中国逐步丧失了关税自主权。1858年的《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商船可以自由在各通商口岸转口,其商品不需要重新课税。总之,从19世纪50年代起,外国人逐步控制了中国海关的行政权。中国海关不仅不能起到抵制外国商品倾销、保护民族经济的作用,反而成为外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重要工具。中国成了世界上税率最低的国家。各国在中国自由地倾销商品,搜取巨额利润。3.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种种特权,把中国变成了他们倾销商品的市场和搜取廉价原料的场地,洋货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使得中国民族企业的产品和传统手工业品受到排挤。除上述商品输出外,帝国主义列强还在中国自由设厂、开矿、修筑铁路以及开设银行进行资本输出,从而进一步压制中国微弱的民族企业的发展。4.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清政府主要的财政收入是关税和盐税,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战争赔款和贷款直接控制了这两项税收,就等于扼住了中国财政的咽喉。四、文化侵略利用传教进行文化侵略是资本-帝国主义国家推行殖民政策和对外扩张的重要手段。欧美的天主教,基督教,沙俄的东正教,在侵略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的主要活动包括:1.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帝国主义的文化渗透活动,有许多是披着宗教外衣、在传教的名义下进行的。2.为侵略中国制造奥论
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洋教运动 镇压义和团运动 3.扶植、收买代理人 三、经济掠夺 1.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1842 年《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个港口城市为通 商口岸。 1858 年《天津条约》又规定,开放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后定 为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等 10 各口岸。1860 年《北京条约》又规定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 2.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关税自主权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主权。1842 年中英《南京条约》开了协定关税先例, 规定,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的税率,清政府均宜“秉公议定则例”。1843 年中英《五口通 商章程:海关税则》将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具体税率,用中英协定形式固定下来。1844 年中 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正式把协定关税的条款订入条约。中国逐步丧失了关 税自主权。1858 年的《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商船可以自由在各通商口岸转口,其商品不 需要重新课税。总之,从 19 世纪 50 年代起,外国人逐步控制了中国海关的行政权。中国 海关不仅不能起到抵制外国商品倾销、保护民族经济的作用,反而成为外国对中国进行经 济侵略的重要工具。中国成了世界上税率最低的国家。各国在中国自由地倾销商品,攫取 巨额利润。 3.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种种特权,把中国变成了他们倾销商品 的市场和攫取廉价原料的场地,洋货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使得中国民族企业的产品和传统 手工业品受到排挤。除上述商品输出外,帝国主义列强还在中国自由设厂、开矿、修筑铁 路以及开设银行进行资本输出,从而进一步压制中国微弱的民族企业的发展。 4.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清政府主要的财政收入是关税和盐税,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战争赔款和贷款直接控制了 这两项税收,就等于扼住了中国财政的咽喉。 四、文化侵略 利用传教进行文化侵略是资本-帝国主义国家推行殖民政策和对外扩张的重要手段。欧 美的天主教,基督教,沙俄的东正教,在侵略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的主要活动包 括: 1.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帝国主义的文化渗透活动,有许多是披着宗教外衣、 在传教的名义下进行的。 2.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创办报刊,学校等:在中国创办报刊,如1872年的《申报》,各地开办有殖民地色彩的学校,医院和其他文化设施,企图在精神上奴役中国人民,第二节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国人民为反抗外来侵略,进行了长期的英勇顽强的斗争。中国人民以不屈不挠的反侵略,反压迫的坚强意志和斗争精神,在中华民族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悲壮诗篇。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1.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陈化成等爱国官兵和士兵奋起抗击侵略者。厦门,定海,宁波等地的人民群众也自发地拿起武器。其中规模最大和影响最深的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在广州北郊英勇抗击英国侵略军,迫使侵略军撤出广州。成为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侵略的第一面光辉旗帜。台湾人民的反对割让台湾的斗争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给了日本,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抗议和债概,台湾人民纷纷组织抗日武装义军,发誓“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1895年6月到10月,台湾军民配合驻守台湾的刘永福部,在清政府拒绝给台湾任何援助和支持,敌我力量相差悬殊的情况下,进行了浴血奋战,打死打伤日军三万三千多人,占全部日本军队的一半。11月下旬,日本正式宣布“全台平定”,但是台湾人民并没有屈服,台湾人民一直斗争了半个世纪。2.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中法战争中的老将冯子材以及甲午海战中的邓世昌等爱国将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正是由于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顾强的斗争,才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历尽勤难、遭侵略而不亡。这些宁死不屈的民族英雄乃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1.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最终目的,是要瓜分中国、灭亡中国。19世纪70至90年代,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时代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即帝国主义时代。于此同时出现了争夺殖民地的狂潮,成为“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掠夺领土的时代”。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帝国主义列强从侵占中国周边邻国发展到蚕食中国边疆地区,使中国陷入“边疆危机”。英国从印度侵入西藏,又从缅甸入侵云南。法国则从越南侵犯广西。俄国从中亚入侵新疆。日本吞并琉球、侵犯中国台湾。列强侵略中国邻国、蚕食中国边疆地区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在进一步侵略或瓜分中国的争夺中,占据一个有利的地位
创办报刊,学校等:在中国创办报刊,如 1872 年的《申报》,各地开办有殖民地色彩 的学校,医院和其他文化设施,企图在精神上奴役中国人民。 第二节 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中国人民为反抗外来侵略,进行了长期的英勇顽强的斗争。中国人民以不屈不挠的反 侵略,反压迫的坚强意志和斗争精神,在中华民族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悲壮诗 篇。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陈化成等爱国官兵和士兵奋起抗击 侵略者。厦门,定海,宁波等地的人民群众也自发地拿起武器。其中规模最大和影响最深 的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1841 年 5 月,三元里人民在广州北郊英勇抗击英国侵略军,迫 使侵略军撤出广州。成为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侵略的第一面光辉旗帜。 台湾人民的反对割让台湾的斗争 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给了日本,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抗议和 愤慨,台湾人民纷纷组织抗日武装义军,发誓“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1895 年 6 月到 10 月,台湾军民配合驻守台湾的刘永福部,在清政府拒绝给台湾任何援助 和支持,敌我力量相差悬殊的情况下,进行了浴血奋战,打死打伤日军三万三千多人,占 全部日本军队的一半。11 月下旬,日本正式宣布“全台平定”,但是台湾人民并没有屈服, 台湾人民一直斗争了半个世纪。 2.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中法战争中的老将冯子材以及甲午海战中的邓世昌等爱国将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正是由于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顽强的斗争,才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历尽劫难、屡遭侵 略而不亡。这些宁死不屈的民族英雄乃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最终目的,是要瓜分中国、灭亡中国。 19 世纪 70 至 90 年代,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时代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即帝国主义 时代。于此同时出现了争夺殖民地的狂潮,成为“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掠夺领土的时代”。 19 世纪 70 年代至 80 年代,帝国主义列强从侵占中国周边邻国发展到蚕食中国边疆地 区,使中国陷入“边疆危机”。英国从印度侵入西藏,又从缅甸入侵云南。法国则从越南 侵犯广西。俄国从中亚入侵新疆。日本吞并琉球、侵犯中国台湾。列强侵略中国邻国、蚕 食中国边疆地区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在进一步侵略或瓜分中国的争夺中,占据一个有 利的地位
1895年《马关条约》规定把台湾、湖列岛的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大大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领土的野心,并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俄国认为,日本割取辽东半岛损害了俄国在中国的侵略利益,便联合法国、德国进行干涉,作为补偿,俄、德、法三国要求割让中国的港湾作为报酬。由此,德、俄、法、英、日等国于1898年至1899年竞相租借中国港湾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再加上美国于1899年“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援引利益均沾的原则更大大加深了瓜分中国的进程。2.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义和团是在义和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义和拳是山东地区一个秘密结社,逐渐发展壮大成为群众性的反帝组织。1898年10月下旬,义和拳在山东冠县起义,竖起“助清灭洋”的口号,1899年冬,改名为义和团。1900年春,山东的义和团进入直隶,声势壮大,清政府权衡利弊,对义和团由“剿灭”改为“安抚”,到6月下旬,北京城内的义和团达到10万人,天津城内达3万人,1900年下半年,义和团运动由黄河附近发展到两广,西北等边远地区,席卷全国。1900年6月,八国联军发动侵略战争,义和团进行了天津保卫战,廊坊阻击战等战争,并对侵略军在北京的两个主要地点,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发动了进攻。1900年9月7日,为了和侵略者进行和谈,逃往西安的慈禧太后发布“剿匪”,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义和团运动失败了。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充分地表现了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反对外来侵略的顽强反抗精神;显示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阻止和打乱了帝国主义国家阴谋瓜分中国的狂安计划:沉重地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清政府镇压义和团运动的行为,和空前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的签订,暴露它的反动本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失败原因和启示由于农民的阶级局限性,义和团没有认清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义和团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停留在感性阶段,盲目的反对外来事物;对清政府的统治没有本质认识,以致被蒙蔽利用。没有提出政权要求,没有统一的作战计划和斗争纲领,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和严重的分散性。农民阶级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本国的封建势力的主力军和重要力量,但是由于落后的生产方式和阶级的局限性,不可能带领中国实现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只有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农民阶级的力量才能充分发挥出来。第三节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一、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斗争,无不以中国的失败
1895 年《马关条约》规定把台湾、澎湖列岛的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大大刺激了帝国 主义列强瓜分中国领土的野心,并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俄国认为,日本割取辽东 半岛损害了俄国在中国的侵略利益,便联合法国、德国进行干涉,作为补偿,俄、德、法 三国要求割让中国的港湾作为报酬。由此,德、俄、法、英、日等国于 1898 年至 1899 年 竞相租借中国港湾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再加上美国于 1899 年“门 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援引利益均沾的原则更大大加深了瓜分中国的进程。 2.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 义和团是在义和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义和拳是山东地区一个秘密结社,逐渐发展 壮大成为群众性的反帝组织。 1898 年 10 月下旬,义和拳在山东冠县起义,竖起“助清灭洋”的口号,1899 年冬, 改名为义和团。 1900 年春,山东的义和团进入直隶,声势壮大,清政府权衡利弊,对义和团由“剿灭” 改为“安抚”,到 6 月下旬,北京城内的义和团达到 10 万人,天津城内达 3 万人,1900 年 下半年,义和团运动由黄河附近发展到两广,西北等边远地区,席卷全国。 1900 年 6 月,八国联军发动侵略战争,义和团进行了天津保卫战,廊坊阻击战等战争, 并对侵略军在北京的两个主要地点,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发动了进攻。 1900 年 9 月 7 日,为了和侵略者进行和谈,逃往西安的慈禧太后发布“剿匪”,在中 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义和团运动失败了。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充分地表现了中 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反对外来侵略的顽强反抗精神;显示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阻止和 打乱了帝国主义国家阴谋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沉重地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清政府镇压 义和团运动的行为,和空前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的签订,暴露它的反动本质,促进了 人民的觉醒,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失败原因和启示 由于农民的阶级局限性,义和团没有认清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义和团对帝国主义的 认识停留在感性阶段,盲目的反对外来事物;对清政府的统治没有本质认识,以致被蒙蔽 利用。 没有提出政权要求,没有统一的作战计划和斗争纲领,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和严 重的分散性。 农民阶级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本国的封建势力的主力军和重要力量,但是由于 落后的生产方式和阶级的局限性,不可能带领中国实现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只有在 无产阶级的领导下,农民阶级的力量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第三节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斗争,无不以中国的失败
被迫接受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和深刻的社会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经历了由物质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文化层面的艰辛探求和艰难跋涉历程,力图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的富强之路。1.社会制度的腐败1840年以后,中国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以前统治中国的清王朝,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味,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许多官员贪污腐化,克扣军饱。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他们大多害怕拥有坚船利炮的外国侵略者,甚至为了自身的私利,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他们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以后可能危及自身的统治。所以,他们不仅不敢放手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而月常常压制与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鸦片战争中,道光皇帝优柔寡断,时和时战,摇摆不定。禁烟抗英有功的大臣如林则徐、邓廷桢等被革职查办,甚至发配充军;而主张对敌妥协的琦善等人反而受到重用。在中法战争后期,1885年3月,爱国将领冯子材指挥清军在中越边境前线大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和谅山大捷,使法国侵略者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茹费理内图还为此而塔台。可是清政府当权者却力主避战求和,竞以此为和谈的资本,加紧要协求和活动,接受法国条件,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并下令前线清军停战撤兵。中法战争最终以“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而告结束。中日甲午战争时,当时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是光绪皇帝,实际的最高统治者是慈禧太后,而军事外交大权和战争指挥权则掌握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手里。1894年,清廷为筹办慈禧太后60寿辰庆典,除要求各级官员捐纳外,还提用户部饱银和边防经费,甚至挪用海军军费。战争爆发后,大小官员考虑的头等大事不是如何抵抗外敌,而是给皇太后送什么礼物。11月7日慈禧太后寿辰,恰好是日军攻陷大连之日。慈禧太后却照样在宫中升殿受贺,大宴群臣,还让皇帝与大臣们陪坐听戏3日,不问国事。指挥战争的李鸿章为了保存自己控制的北洋海军和准军的实力,消极避战,积极求和。在这种情况下,中日甲午战争最后只能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开始以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守旧派虽然一度想利用义和团的力量与列强讨价还价及排斥异已,实际上却一直在背后牵制、破坏义和团和部分清军官兵与八国联军的战斗。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及亲贵大臣们西逃。1900年9月17日,她在逃广途中发布镇压义和团的上谕,称“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非痛加铲除不可”;并命令清军对义和团要“严行查办,务净根株”。同时,她又派李鸿章与庆亲王奕向八国联军乞降求和。此后,清军便公开与八国联军勾结起来,一同屠杀、镇压义和团团民。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的反侵略战争,就是这样被中外反动派联合绞杀的。很明显,不推翻腐朽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要想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去进行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不可能的
被迫接受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和深刻的社会危机,先进的中国人 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经历了由物质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文化层面的艰辛探求和艰难 跋涉历程,力图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的富强之路。 1.社会制度的腐败 1840 年以后,中国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 年以前统治中国 的清王朝,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许多官员 贪污腐化,克扣军饷。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他们大多害怕拥有坚船利炮的外国 侵略者,甚至为了自身的私利,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他们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 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以后可能危及自身的统治。所以,他们不仅不敢放手发动和依靠人民 群众的力量,而且常常压制与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鸦片战争中,道光皇帝优柔寡断,时和时战,摇摆不定。禁烟抗英有功的大臣如林则 徐、邓廷桢等被革职查办,甚至发配充军;而主张对敌妥协的琦善等人反而受到重用。 在中法战争后期,1885 年 3 月,爱国将领冯子材指挥清军在中越边境前线大败法军, 取得镇南关大捷和谅山大捷,使法国侵略者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茹费理内阁还为此而垮 台。可是清政府当权者却力主避战求和,竟以此为和谈的资本,加紧妥协求和活动,接受 法国条件,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并下令前线清军停战撤兵。中法战争最终以“中 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而告结束。 中日甲午战争时,当时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是光绪皇帝,实际的最高统治者是慈禧太后, 而军事外交大权和战争指挥权则掌握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手里。1894 年,清廷为 筹办慈禧太后 60 寿辰庆典,除要求各级官员捐纳外,还提用户部饷银和边防经费,甚至 挪用海军军费。战争爆发后,大小官员考虑的头等大事不是如何抵抗外敌,而是给皇太后 送什么礼物。11 月 7 日慈禧太后寿辰,恰好是日军攻陷大连之日。慈禧太后却照样在宫中 升殿受贺,大宴群臣,还让皇帝与大臣们陪坐听戏 3 日,不问国事。指挥战争的李鸿章为 了保存自己控制的北洋海军和淮军的实力,消极避战,积极求和。在这种情况下,中日甲 午战争最后只能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开始以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守旧派虽然一度想利用义和团 的力量与列强讨价还价及排斥异己,实际上却一直在背后牵制、破坏义和团和部分清军官 兵与八国联军的战斗。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及亲贵大臣们西逃。 1900 年 9 月 17 日,她在逃亡途中发布镇压义和团的上谕,称“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 非痛加铲除不可”;并命令清军对义和团要“严行查办,务净根株”。同时,她又派李鸿 章与庆亲王奕向八国联军乞降求和。此后,清军便公开与八国联军勾结起来,一同屠杀、 镇压义和团团民。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的反侵略战争,就是这样被中外反动派联合 绞杀的。 很明显,不推翻腐朽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要想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 众,去进行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