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的不同理解 一种理解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如上面“整体感知”中所说。还有一种理 解,是说这两句“借史咏怀,寄寓无人主持北伐,徒使爱国英豪寂寥沦落之慨”。 第一种理解似乎更加合理些,因为它符合诗人的思想实际、远大抱负。 三、对“塞上长城”的品味。 这个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宋文帝杀大将檀道济,檀在临死前 愤怒地说:“乃坏汝万里长城!”诗人虽然没有像檀道济一样被冤杀,但因为 主战而屡次被贬斥,“塞上长城”只能“空自许”。这种“愤”多么强烈,令 人痛心疾首,扼腕长叹。 关于练习 回答下列问题,探究此诗主旨。 1.《临安春雨初霁》(参见“相关链接”)与此诗作于同一年,诗中也有对 “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这两首诗在表现重点和诗歌风 格上的差异。 2.除了这首诗,陆游还在不少诗中述及诸葛亮的《出师表》,称颂诸葛亮 的出师北伐(参见“相关链接”)。联系历史背景,想一想,陆游为什么特别喜 欢吟咏诸葛亮? 3.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在 歌咏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设题意图 旨在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探究这首诗的主旨 参考答案 1.这两首诗都写于1186年,陆游在被罢官六年后被重新起用,宋孝宗任命 他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书愤》这首诗的内容,兼有 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全诗以“愤”为意脉,沉郁顿挫,深沉 蕴藉 陆游去严州赴任前,先到临安(现在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 栈里等候召见。宋孝宗召见时对他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 自适。”显然不想重用他。他对这个职位不感兴趣,但迫于“圣命”,又为了 维持生计,也只好接受下来。《临安春雨初元》这首诗就是在这种心情支配下 在临安写的。这首诗的首联表示对仕途的厌倦与失望,并透露客居京华的懊悔
二、对“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的不同理解。 一种理解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如上面“整体感知”中所说。还有一种理 解,是说这两句“借史咏怀,寄寓无人主持北伐,徒使爱国英豪寂寥沦落之慨”。 第一种理解似乎更加合理些,因为它符合诗人的思想实际、远大抱负。 三、对“塞上长城”的品味。 这个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宋文帝杀大将檀道济,檀在临死前 愤怒地说:“乃坏汝万里长城!”诗人虽然没有像檀道济一样被冤杀,但因为 主战而屡次被贬斥,“塞上长城”只能“空自许”。这种“愤”多么强烈,令 人痛心疾首,扼腕长叹。 关于练习 一回答下列问题,探究此诗主旨。 1.《临安春雨初霁》(参见“相关链接”)与此诗作于同一年,诗中也有对 “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这两首诗在表现重点和诗歌风 格上的差异。 2.除了这首诗,陆游还在不少诗中述及诸葛亮的《出师表》,称颂诸葛亮 的出师北伐(参见“相关链接”)。联系历史背景,想一想,陆游为什么特别喜 欢吟咏诸葛亮? 3.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在 歌咏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设题意图 旨在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探究这首诗的主旨。 参考答案 1.这两首诗都写于 1186 年,陆游在被罢官六年后被重新起用,宋孝宗任命 他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书愤》这首诗的内容,兼有 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全诗以“愤”为意脉,沉郁顿挫,深沉 蕴藉。 陆游去严州赴任前,先到临安(现在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 栈里等候召见。宋孝宗召见时对他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 自适。”显然不想重用他。他对这个职位不感兴趣,但迫于“圣命”,又为了 维持生计,也只好接受下来。《临安春雨初霁》这首诗就是在这种心情支配下 在临安写的。这首诗的首联表示对仕途的厌倦与失望,并透露客居京华的懊悔;
颔联用明媚的春光作背景,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颈联呈现一个极闲适的境 界,却在背后,藏着诗人壮志未酬的感慨与牢骚;尾联是自我解嘲,悲愤之情 见于言外。可见,在内容上,这首诗借写江南春雨和书斋的闲适生活,表达了 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不得志的悲愤与牢骚,在风格上,如果说《书愤》近 似杜甫的话,这首诗更近似苏轼的一些作品,写得优美动人,富于情趣 2.南宋王朝一宜在金人的侵略下苟延残喘,处于存亡危急之境地。陆游生 活在这样的时代,一生以抗金复国、建功立业为己任。而诸葛亮为蜀汉丞相, 以诸葛亮自况,所以喜欢写咏诸葛亮的当然最为陆游所钅 3.《书愤》和《蜀相》有相似之处,要说不同,在歌咏诸葛亮功绩方面, 《蜀相》着重诸葛亮的“功盖三分国”,“天下计”和“老臣心”;《书愤》 着重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出的精神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 抒发个人感情方面,杜甫主要是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 的痛苦;而陆游则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立功业。在表现手法上, 《蜀相》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全诗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 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孳, 格调沉雄。而《书愤》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 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写得大气磅礴,笔力雄健。可见,两诗风格有相似 之处,但也有一些区别。 二短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你解释此诗 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设题意图 引导学生了解短诗的章法结构,尤其是起句、结句与诗的主旨、意境的关系。 参考答案 《书愤》的起句,“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作 铺垫。从章法上说,点明了诗题中的“愤”字,这“愤”是贯穿全诗的意脉。 结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诗人以《出师表》中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大志。诗人悲愤而不绝望。把全诗 感情推向高潮。 三近人梁启超在《读陆放翁集》中称赞陆游:“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 放翁。”又说:“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 到胡尘意不平。”课外搜集陆游的爱国诗词,选择你喜欢的一两首推荐给大家。 设题意图
颔联用明媚的春光作背景,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颈联呈现一个极闲适的境 界,却在背后,藏着诗人壮志未酬的感慨与牢骚;尾联是自我解嘲,悲愤之情 见于言外。可见,在内容上,这首诗借写江南春雨和书斋的闲适生活,表达了 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不得志的悲愤与牢骚,在风格上,如果说《书愤》近 似杜甫的话,这首诗更近似苏轼的一些作品,写得优美动人,富于情趣。 2.南宋王朝一直在金人的侵略下苟延残喘,处于存亡危急之境地。陆游生 活在这样的时代,一生以抗金复国、建功立业为己任。而诸葛亮为蜀汉丞相, “功盖三分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然最为陆游所钦慕,陆游往往 以诸葛亮自况,所以喜欢写咏诸葛亮的诗。 3.《书愤》和《蜀相》有相似之处,要说不同,在歌咏诸葛亮功绩方面, 《蜀相》着重诸葛亮的“功盖三分国”,“天下计”和“老臣心”;《书愤》 着重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出的精神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 抒发个人感情方面,杜甫主要是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 的痛苦;而陆游则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立功业。在表现手法上, 《蜀相》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全诗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 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 格调沉雄。而《书愤》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 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写得大气磅礴,笔力雄健。可见,两诗风格有相似 之处,但也有一些区别。 二短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你解释此诗 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设题意图 引导学生了解短诗的章法结构,尤其是起句、结句与诗的主旨、意境的关系。 参考答案 《书愤》的起句,“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作 铺垫。从章法上说,点明了诗题中的“愤”字,这“愤”是贯穿全诗的意脉。 结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诗人以《出师表》中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大志。诗人悲愤而不绝望。把全诗 感情推向高潮。 三近人梁启超在《读陆放翁集》中称赞陆游:“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 一放翁。”又说:“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 到胡尘意不平。”课外搜集陆游的爱国诗词,选择你喜欢的一两首推荐给大家。 设题意图
引导学生课外搜集陆游的爱国诗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也增加了 学生的古诗词阅读量。 参考答案 陆游的爱国诗词很多,最为著名的,如《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 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又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 凉有感二首》(选一):“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 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有关资料 、陆游介绍(蒋和森 陆游,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祖父陆佃, 徽宗时官至尚书右丞,被诬元祐党籍,罢知亳州。父陆宰,官朝请大夫,直秘 阁。陆游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世宦家庭。他诞生和成长的年代, 正当宋王朝腐败不振、屡遭金国(女真族)进犯的时候。陆游诞生的第二年 金兵即攻陷宋朝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他随父陆宰向南逃亡,在“经旬不 炊”和夜闻金兵马嘶中,历尽艰辛,逃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后又逃归故乡 山阴。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群情激昂的抗敌气氛,给童年时代的陆游留下难 忘的印象,并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他后来曾这样回忆道:“绍兴初,某 甫成童,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毗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 以杀身翊戴王室,虽丑裔方张,视之蔑如也。”(《跋傅给事帖》) 陆游自幼好学不倦,自称“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青年时代 曾从江西派诗人曾幾学诗,得到不少启发,但他并未受其束缚,又从前代大诗 人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等人的诗作中汲取滋养。 封建家庭虽然给陆游以良好的文化熏陶,特别是爱国教育,但也给他带来婚 姻上的不幸。他20岁时与唐氏结婚,夫妻感情甚笃,可是母亲却不喜欢唐氏 硬逼着他们夫妻离散。离婚后,陆游非常伤痛,曾在10年后的一次偶然相遇中 写了〔钗头凤〕词以寄深情,此后多次赋诗怀念,直至老年还写了有名的爱情 诗《沈园》 陆游29岁时,赴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应锁厅试,名列第一,但因居于投 降派权臣秦桧的孙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国耻“喜论恢复”,于是受到秦桧忌恨, 竞在复试时将他除名。秦桧死后,孝宗即位,起初颇有抗金之志,主战派受到 重视,陆游方被起用。他积极向朝廷提出许多抗敌复国的军事策略和政治措施 但由于张浚举兵北伐,部下将领不和,再加投降派掣肘,抗战终于受挫。宋朝 廷立即动摇,又走上屈服求和的老路;陆游也被加上“交结台谏,鼓唱是非, 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黜还乡
引导学生课外搜集陆游的爱国诗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也增加了 学生的古诗词阅读量。 参考答案 陆游的爱国诗词很多,最为著名的,如《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 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又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 凉有感二首》(选一):“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 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有关资料 一、陆游介绍(蒋和森) 陆游,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祖父陆佃, 徽宗时官至尚书右丞,被诬元祐党籍,罢知亳州。父陆宰,官朝请大夫,直秘 阁。陆游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世宦家庭。他诞生和成长的年代, 正当宋王朝腐败不振、屡遭金国(女真族)进犯的时候。陆游诞生的第二年, 金兵即攻陷宋朝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他随父陆宰向南逃亡,在“经旬不 炊”和夜闻金兵马嘶中,历尽艰辛,逃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后又逃归故乡 山阴。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群情激昂的抗敌气氛,给童年时代的陆游留下难 忘的印象,并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他后来曾这样回忆道:“绍兴初,某 甫成童,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 以杀身翊戴王室,虽丑裔方张,视之蔑如也。”(《跋傅给事帖》) 陆游自幼好学不倦,自称“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青年时代 曾从江西派诗人曾幾学诗,得到不少启发,但他并未受其束缚,又从前代大诗 人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等人的诗作中汲取滋养。 封建家庭虽然给陆游以良好的文化熏陶,特别是爱国教育,但也给他带来婚 姻上的不幸。他 20 岁时与唐氏结婚,夫妻感情甚笃,可是母亲却不喜欢唐氏, 硬逼着他们夫妻离散。离婚后,陆游非常伤痛,曾在 10 年后的一次偶然相遇中 写了〔钗头凤〕词以寄深情,此后多次赋诗怀念,直至老年还写了有名的爱情 诗《沈园》。 陆游 29 岁时,赴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应锁厅试,名列第一,但因居于投 降派权臣秦桧的孙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国耻“喜论恢复”,于是受到秦桧忌恨, 竟在复试时将他除名。秦桧死后,孝宗即位,起初颇有抗金之志,主战派受到 重视,陆游方被起用。他积极向朝廷提出许多抗敌复国的军事策略和政治措施。 但由于张浚举兵北伐,部下将领不和,再加投降派掣肘,抗战终于受挫。宋朝 廷立即动摇,又走上屈服求和的老路;陆游也被加上“交结台谏,鼓唱是非, 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黜还乡
陆游在故乡山阴镜湖之滨闲居4年,屡次上书求职,最后才于乾道五年(1169) 得一个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小官,其时已45岁。他迫于生计,不得不于次年 远行入蜀就任。由于位卑职微,再加僻处山城,感到无所作为,但任期满后“归 又无所得食”,不得不又上书求“捐一官以禄之,使粗可活”。乾道八年(1172) 主战将领四川宜抚使王炎聘他为干办公事,延至幕中襄理军务。这使陆游的生 活发生很大变化,他换上戎装,驰骋在当时国防前线南郑(今汉中)一带。铁马 秋风、豪雄飞纵的军旅生活,使陆游的怀抱不禁为之一开,写出了许多热情奔 放的爱国诗篇。“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丹心唯报国”,可算是他这一时期生 活和心情的写照。特别是当他看到川陕地势险要,民气豪侠,觉得可用关中作 根本,以谋反攻收复失地。于是便向王炎陈进取之策,提出一些经略中原、积 粟练兵的战略。他充满胜利的信心,认为“王师入秦驻一月,传檄足定河南北”。 可是陆游的这一片报国赤忱,并不能实现。腐败的宋朝廷,只求苟安,无意进 取,致使将士闲置前线,“报国欲死无战场”。不久,宋朝廷将王炎召回,随 即罢免,陆游也改任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他只好抱着“不见王师出散关”和 “悲歌仰天泪如雨”的激愤心情,眼看着收复中原的希望破灭。此后,陆游又 在蜀州、嘉州、荣州代理通判、知州等职,自称“身如林下僧”,抗战复国的 壮志一直得不到伸展的机会。 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陆与范素有诗文 之交,因此不甚拘守官场礼数,以至引起了同僚讥议;又由于陆游的复国抱负 和个人的功名事业长久得不到伸展,常以“脱巾漉酒,拄笏看山”为自得,甚 至在琵琶腰鼓、舞衫香雾中寻求精神麻醉,遂又被同僚指责为“不拘礼法,恃 酒颓放”。于是陆游索性自号“放翁”,并在诗中这样解嘲道:“名姓已甘黄 纸外,光阴全付绿样中。门前剥啄谁相觅,贺我今年号放翁。”从此,“放翁” 便和他的诗名同著于世。 陆游在川陕9年,祖国的山川形势、风士民情丰富了他的生活体验。特别是 在南郑前线,他接触到许多边防战士和“忍死望恢复”的“遗民”,使他的精 神境界不禁大开,并将许多富有生活实感的爱国激情倾注于诗。这是他创作上 收获最多的时期。陆游对这一创作阶段很珍视,觉得“诗家三味忽见前”,于 是将全部诗作题名为《剑南诗稿》。 淳熙五年(1178)春,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 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在江西任上,当地发 生水灾,他“草行露宿”,不辞辛苦,亲到灾区视察,并“奏拨义仓赈济,檄 诸郡发粟以予民”,不料却因此触犯当道,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 陆游在家闲居6年,已经62岁,才又被起用为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州。他 赴京受命,写了有名的七律《临安春雨初霁》,其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 明朝卖杏花”两句,得到孝宗的激赏,但孝宗并不了解陆游的真正抱负,只叫 他到严州后,“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新职虽然不合陆游素志,但他还 是勤勉从事,正如诗中所说:“忧民怀懔懔,谋已耻营营。”他在任上,力求
陆游在故乡山阴镜湖之滨闲居 4 年,屡次上书求职,最后才于乾道五年(1169) 得一个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小官,其时已 45 岁。他迫于生计,不得不于次年 远行入蜀就任。由于位卑职微,再加僻处山城,感到无所作为,但任期满后“归 又无所得食”,不得不又上书求“捐一官以禄之,使粗可活”。乾道八年(1172) 主战将领四川宣抚使王炎聘他为干办公事,延至幕中襄理军务。这使陆游的生 活发生很大变化,他换上戎装,驰骋在当时国防前线南郑(今汉中)一带。铁马 秋风、豪雄飞纵的军旅生活,使陆游的怀抱不禁为之一开,写出了许多热情奔 放的爱国诗篇。“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丹心唯报国”,可算是他这一时期生 活和心情的写照。特别是当他看到川陕地势险要,民气豪侠,觉得可用关中作 根本,以谋反攻收复失地。于是便向王炎陈进取之策,提出一些经略中原、积 粟练兵的战略。他充满胜利的信心,认为“王师入秦驻一月,传檄足定河南北”。 可是陆游的这一片报国赤忱,并不能实现。腐败的宋朝廷,只求苟安,无意进 取,致使将士闲置前线,“报国欲死无战场”。不久,宋朝廷将王炎召回,随 即罢免,陆游也改任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他只好抱着“不见王师出散关”和 “悲歌仰天泪如雨”的激愤心情,眼看着收复中原的希望破灭。此后,陆游又 在蜀州、嘉州、荣州代理通判、知州等职,自称“身如林下僧”,抗战复国的 壮志一直得不到伸展的机会。 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陆与范素有诗文 之交,因此不甚拘守官场礼数,以至引起了同僚讥议;又由于陆游的复国抱负 和个人的功名事业长久得不到伸展,常以“脱巾漉酒,拄笏看山”为自得,甚 至在琵琶腰鼓、舞衫香雾中寻求精神麻醉,遂又被同僚指责为“不拘礼法,恃 酒颓放”。于是陆游索性自号“放翁”,并在诗中这样解嘲道:“名姓已甘黄 纸外,光阴全付绿樽中。门前剥啄谁相觅,贺我今年号放翁。”从此,“放翁” 便和他的诗名同著于世。 陆游在川陕 9 年,祖国的山川形势、风土民情丰富了他的生活体验。特别是 在南郑前线,他接触到许多边防战士和“忍死望恢复”的“遗民”,使他的精 神境界不禁大开,并将许多富有生活实感的爱国激情倾注于诗。这是他创作上 收获最多的时期。陆游对这一创作阶段很珍视,觉得“诗家三昧忽见前”,于 是将全部诗作题名为《剑南诗稿》。 淳熙五年(1178)春,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 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在江西任上,当地发 生水灾,他“草行露宿”,不辞辛苦,亲到灾区视察,并“奏拨义仓赈济,檄 诸郡发粟以予民”,不料却因此触犯当道,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 陆游在家闲居 6 年,已经 62 岁,才又被起用为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州。他 赴京受命,写了有名的七律《临安春雨初霁》,其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 明朝卖杏花”两句,得到孝宗的激赏,但孝宗并不了解陆游的真正抱负,只叫 他到严州后,“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新职虽然不合陆游素志,但他还 是勤勉从事,正如诗中所说:“忧民怀懔懔,谋己耻营营。”他在任上,力求
“宽期会,简追胥,戒兴作,节燕游”,因此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为他立碑, 并为他曾经作过严州太守的高祖陆轸立祠,以纪念他们祖孙二人。 在严州任职期间,陆游曾将历年所作诗,特别是早年的作品,严加删选,共 得2500余首,刊刻为《剑南诗稿》20卷。此书行世后,深得当时文坛赞誉。 淳熙十五年(1188),陆游在严州任满,卸职还乡。不久,被召赴临安任军器 少监。次年,光宗即位,改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于是他又连上奏章,谏劝朝 廷“力图大计,宵旰勿怠”,并提出“救民之贫,莫先于轻赋”等政治主张。 这时宋朝廷已耽于偏安享乐,无意进取,所以陆游的建议不仅不被采纳,反而 遑到奸佞之徒的弹劾,以“嘲咏风月”的罪名再度罢官。陆游对此非常愤慨, 便索性将山阴镜湖故居命名为“风月轩”,以示讥讽 此后,陆游长期蛰居农村,计有12年之久,在幽静但却清贫的生活中度着 晚年。他将书室命名为“老学庵”,以坐拥书城为乐,正像诗中所说:“万卷 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另外,他还亲自参加一些农业劳动:“扶衰 业耕桑”,“夜半起饭牛”,甚至为了应付“吏征租”,不得不典质衣服。由 于他“身杂老农间”,了解到下层人民的痛苦,而且感到“忠言乃在间里间” 所以想和他们倾吐满腔爱国热情:“耿耿一寸心,思与穷友论。”农民们也感 到陆游可敬可亲,每当看到他走来,便取出酒菜招待。他们为了感谢陆游治病 施药,更是“村巷欢欣夹道迎”,而且生子多以“陆”字为名,以报“活我” 之恩 在陆游乡居时,宁宗于绍熙五年(1194七月代光宗即位,次年改国号为庆元 外戚韩侂胄当政。他斥理学为伪学,罢逐宗室大臣赵汝愚及理学家朱熹等,史 称“庆元党禁”。在这一时期,陆游曾应韩侂胄之请,为他撰写了《南园记》 希望他“勤劳王事”。嘉泰二年(1202),宋朝因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尚未完成 召陆游入朝修撰,次年修毕,即辞官还乡。开禧二年(1206),韩侂胄对金宜战, 因急于贪功,贸然出师,不久即以失败告终 韩亦被杀取首送金议和。由于陆游和韩曾有上述关系,在当时和后来都曾受 到一些责难,认为“晚节”不终。其实,陆游在韩当政时退而复出,主要是为 抗敌复国的夙愿所驱使,并无趋炎附势之意。 陆游于嘉泰三年辞官还乡,已近80高龄。此后犹赋诗作文不辍,但身体却 逐年衰弱,终于在嘉定二年(1209)十二月二十九日,85岁的老诗人抱着未见国 土收复的遗恨,与世长辞。 陆游是一位创作特别丰富的诗人,集中存诗共约9300余首。他的诗大致可 以分为三期:第一期是从少年到中年(46岁)入蜀以前。这一时期最长(约30年), 但集中现存诗却最少,约200首左右,这是因为他将早年那些“但欲工藻绘” 的作品尽行删去的结果。据其《跋诗稿》中所说,他曾将42岁以前的诗“又去 十之九”,估计删去总在万首以上。由此也可看出,他前期的诗作主要偏于文 字形式,尚未得到生活的充实。第二期是入蜀以后,到他54岁罢官东归,前后
“宽期会,简追胥,戒兴作,节燕游”,因此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为他立碑, 并为他曾经作过严州太守的高祖陆轸立祠,以纪念他们祖孙二人。 在严州任职期间,陆游曾将历年所作诗,特别是早年的作品,严加删选,共 得 2 500 余首,刊刻为《剑南诗稿》20 卷。此书行世后,深得当时文坛赞誉。 淳熙十五年(1188),陆游在严州任满,卸职还乡。不久,被召赴临安任军器 少监。次年,光宗即位,改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于是他又连上奏章,谏劝朝 廷“力图大计,宵旰勿怠”,并提出“救民之贫,莫先于轻赋”等政治主张。 这时宋朝廷已耽于偏安享乐,无意进取,所以陆游的建议不仅不被采纳,反而 遭到奸佞之徒的弹劾,以“嘲咏风月”的罪名再度罢官。陆游对此非常愤慨, 便索性将山阴镜湖故居命名为“风月轩”,以示讥讽。 此后,陆游长期蛰居农村,计有 12 年之久,在幽静但却清贫的生活中度着 晚年。他将书室命名为“老学庵”,以坐拥书城为乐,正像诗中所说:“万卷 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另外,他还亲自参加一些农业劳动:“扶衰 业耕桑”,“夜半起饭牛”,甚至为了应付“吏征租”,不得不典质衣服。由 于他“身杂老农间”,了解到下层人民的痛苦,而且感到“忠言乃在闾里间”, 所以想和他们倾吐满腔爱国热情:“耿耿一寸心,思与穷友论。”农民们也感 到陆游可敬可亲,每当看到他走来,便取出酒菜招待。他们为了感谢陆游治病 施药,更是“村巷欢欣夹道迎”,而且生子多以“陆”字为名,以报“活我” 之恩。 在陆游乡居时,宁宗于绍熙五年(1194)七月代光宗即位,次年改国号为庆元。 外戚韩侂胄当政。他斥理学为伪学,罢逐宗室大臣赵汝愚及理学家朱熹等,史 称“庆元党禁”。在这一时期,陆游曾应韩侂胄之请,为他撰写了《南园记》, 希望他“勤劳王事”。嘉泰二年(1202),宋朝因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尚未完成, 召陆游入朝修撰,次年修毕,即辞官还乡。开禧二年(1206),韩侂胄对金宣战, 因急于贪功,贸然出师,不久即以失败告终。 韩亦被杀取首送金议和。由于陆游和韩曾有上述关系,在当时和后来都曾受 到一些责难,认为“晚节”不终。其实,陆游在韩当政时退而复出,主要是为 抗敌复国的夙愿所驱使,并无趋炎附势之意。 陆游于嘉泰三年辞官还乡,已近 80 高龄。此后犹赋诗作文不辍,但身体却 逐年衰弱,终于在嘉定二年(1209)十二月二十九日,85 岁的老诗人抱着未见国 土收复的遗恨,与世长辞。 陆游是一位创作特别丰富的诗人,集中存诗共约 9 300 余首。他的诗大致可 以分为三期:第一期是从少年到中年(46 岁)入蜀以前。这一时期最长(约 30 年), 但集中现存诗却最少,约 200 首左右,这是因为他将早年那些“但欲工藻绘” 的作品尽行删去的结果。据其《跋诗稿》中所说,他曾将 42 岁以前的诗“又去 十之九”,估计删去总在万首以上。由此也可看出,他前期的诗作主要偏于文 字形式,尚未得到生活的充实。第二期是入蜀以后,到他 54 岁罢官东归,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