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这样的理解也违背了诗人的创作意图。因为诗人的意图,正是要把祠堂的 春景写得十分美好,然后再用“自”“空”二字将这美好的春景如草色莺声等 一齐抹倒,来加倍突出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所以,春色越美,鸟音越好, 就越有助于表现这种心情。如果理解为“荒凉”,便不能起到这种反衬作用。 大好春光,人无不爱,就是杜甫也写过“不是爱花即肯死”的诗句,为什么在 这儿他却采取了否定的态度呢?下文回答了这一问题。原来“伤心人别有怀抱”, 他一心想念着的是这祠堂的主人—蜀相诸葛亮。这也就由第一段过渡到第二 段,由写景过渡到写人 五六两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两句,从大处着眼, 言简意赅,高度地概括和评价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这两句,都是上四 下三的句法,应在第四字读断。上句写诸葛亮的才略,得到刘备的器重,刘备 曾三次去拜访他。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所以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也 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的话 三顾频烦”,就是“频烦三顾”。“天下计”,即天下大计,也就是有名的 “隆中对”中所说的:东连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刘璋(四川),南抚夷越等恢 复国家统一的策略。这一句,虽然写到刘备,但着重点仍在赞扬诸葛亮的雄才 大略。因为刘备之所以不厌其烦地三顾草庐,正是由于诸葛亮胸怀天下大计。 下句,从品德和事业方面写诸葛亮的忠贞。所谓“两朝开济”,是说诸葛亮先 辅佐先主刘备开创帝业、建立蜀汉,后又辅佐后主刘禅巩固帝业,济美守成, 真是“功盖三分国”。然而他毫不居功自傲,这就充分表明了他那老臣谋国的 片忠心。 诸葛亮一生中最感动人的地方,是他的死。诗的最后两句“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对诸葛亮的死,诗人表示了无限的哀思,对于他未能实现 复兴汉室、统一中国的天下大计,深表痛惜。蜀后主建兴十二年,即公元234 年春,诸葛亮第六次出兵伐魏,与司马懿的军队在陕西渭南对垒,两军相持百 余日。诸葛亮多次挑战,并把巾帼妇人之服送给司马懿来激怒他,但司马懿仍 然坚不出战。诸葛亮终因操劳过度,于这年八月,病死在五丈原的军营中,死 时才54岁。这就是“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史实。诸葛亮虽然壮志未酬,但是, 他所表现的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所给与后人的积极影响, 却是无可估量的。这也是诗人杜甫为之感动得泪流满襟的一个没有说穿的原因。 “泪满襟”的英雄,当然就是诗人杜甫自己。但他用了“长使”二字,便大大 地扩充了感染的范围,不仅把普天之下的,而且把千百年后所有的有志未遂的 英雄人物全都包括在内,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震动与共鸣,而不能不为之同声 哭 历史也正是这样证明着的。这里可以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为这两句诗所感动 的例子,是唐顺宗时的王叔文。王叔文是当时出现的有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柳 宗元和刘禹锡等人参加的进步的政治集团的首领,他力图改革弊政,但因遭到 宦臣俱文珍等人的反对而终归失败。《旧唐书·王叔文传》是这样记载的:“叔 文但吟杜甫诸葛祠堂诗末句云“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因欷款 泣下。”所谓“欷獻泣下”,也就是“泪满襟”。这是公元805年,也就是杜
且,这样的理解也违背了诗人的创作意图。因为诗人的意图,正是要把祠堂的 春景写得十分美好,然后再用“自”“空”二字将这美好的春景如草色莺声等 一齐抹倒,来加倍突出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所以,春色越美,鸟音越好, 就越有助于表现这种心情。如果理解为“荒凉”,便不能起到这种反衬作用。 大好春光,人无不爱,就是杜甫也写过“不是爱花即肯死”的诗句,为什么在 这儿他却采取了否定的态度呢?下文回答了这一问题。原来“伤心人别有怀抱”, 他一心想念着的是这祠堂的主人──蜀相诸葛亮。这也就由第一段过渡到第二 段,由写景过渡到写人。 五六两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两句,从大处着眼, 言简意赅,高度地概括和评价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这两句,都是上四 下三的句法,应在第四字读断。上句写诸葛亮的才略,得到刘备的器重,刘备 曾三次去拜访他。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所以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也 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的话。 “三顾频烦”,就是“频烦三顾”。“天下计”,即天下大计,也就是有名的 “隆中对”中所说的:东连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刘璋(四川),南抚夷越等恢 复国家统一的策略。这一句,虽然写到刘备,但着重点仍在赞扬诸葛亮的雄才 大略。因为刘备之所以不厌其烦地三顾草庐,正是由于诸葛亮胸怀天下大计。 下句,从品德和事业方面写诸葛亮的忠贞。所谓“两朝开济”,是说诸葛亮先 辅佐先主刘备开创帝业、建立蜀汉,后又辅佐后主刘禅巩固帝业,济美守成, 真是“功盖三分国”。然而他毫不居功自傲,这就充分表明了他那老臣谋国的 一片忠心。 诸葛亮一生中最感动人的地方,是他的死。诗的最后两句“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对诸葛亮的死,诗人表示了无限的哀思,对于他未能实现 复兴汉室、统一中国的天下大计,深表痛惜。蜀后主建兴十二年,即公元 234 年春,诸葛亮第六次出兵伐魏,与司马懿的军队在陕西渭南对垒,两军相持百 余日。诸葛亮多次挑战,并把巾帼妇人之服送给司马懿来激怒他,但司马懿仍 然坚不出战。诸葛亮终因操劳过度,于这年八月,病死在五丈原的军营中,死 时才 54 岁。这就是“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史实。诸葛亮虽然壮志未酬,但是, 他所表现的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所给与后人的积极影响, 却是无可估量的。这也是诗人杜甫为之感动得泪流满襟的一个没有说穿的原因。 “泪满襟”的英雄,当然就是诗人杜甫自己。但他用了“长使”二字,便大大 地扩充了感染的范围,不仅把普天之下的,而且把千百年后所有的有志未遂的 英雄人物全都包括在内,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震动与共鸣,而不能不为之同声一 哭。 历史也正是这样证明着的。这里可以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为这两句诗所感动 的例子,是唐顺宗时的王叔文。王叔文是当时出现的有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柳 宗元和刘禹锡等人参加的进步的政治集团的首领,他力图改革弊政,但因遭到 宦臣俱文珍等人的反对而终归失败。《旧唐书·王叔文传》是这样记载的:“叔 文但吟杜甫诸葛祠堂诗末句云‘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因欷歔 泣下。”所谓“欷歔泣下”,也就是“泪满襟”。这是公元 805 年,也就是杜
甫写作这首诗之后不过35年的事情。第二个例子,是北宋末年的爱国将领宗泽 他也曾深受感动。当时,宋王朝的两个皇帝徽宗和钦宗父子二人双双被金人俘 掳,宋高宗逃跑了,为了抵抗金兵的南侵,已经70岁高龄的宗泽,亲自带兵镇 守尚未沦陷的当时的国都开封,但终因忧愤而成疾,临死时,他也无限感慨地 吟诵了这两句诗,并三呼“过河”(意思是渡过黄河,抗击金兵)。这是公元 1128年,也就是杜甫写作《蜀相》这首诗之后的368年的事情。仅从以上两个 历史事例,我们也就可以看到这两句诗的巨大而深远的感染力量。 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这类咏史诗,也有其特点。 这就是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自身。因而,在这类咏史诗中,我们也可以想 见当时的社会状况,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形象。即以《蜀相》一诗为例,为什 么杜甫能把诸葛亮写得这样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原因也就在此。他不是为咏 史而咏史,为歌颂诸葛亮而歌颂诸葛亮。而是有他的现实的政治目的。那就是 他说的“安危须仗出群才”“乱世想贤才”,他不但要求自己,也要求他的朋 友们“早据要路思捐躯”,像诸葛亮那样国而忘身;同时,他还希望唐肃宗能 像刘备那样,能够信任像郭子仪等那样忠心耿耿的老臣。 在诗歌体裁的运用方面,杜甫可以说是写七律的大师。仅流传下来的,他 个人就写了151首七律,超过现存初唐和盛唐诗人所作七律的总和。作为一首 七言律诗,它要求结构紧凑,对仗工整,声调和谐,语言精练,等等,所有这 些优点,《蜀相》一诗可以说都具备了 1980年7月于山东大学 (选自《唐诗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二、《蜀相》鉴赏(周汝昌) 题曰“蜀相”,而不曰“诸葛祠”,可知老杜此诗意在人而不在祠。然而诗 又分明自祠写起。何也?盖人物千古,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因武侯 祠庙而思蜀相,亦理之必然。但在学诗者,虚实宾主之间,诗笔文情之妙,人 则祠乎?祠岂人耶?看他如何着墨,于此玩索,宜有会心。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 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这首一联, 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接下去,老杜便写到映阶草碧,隔叶禽鸣。 有人说:“那首联是起,此颔联是承,章法井然。”不错。又有人说:“从 城外森森,到阶前碧色,迤迤逦逦,自远望而及近观,由寻途遂至入庙,笔路 最清。”也不错。一不过,倘若仅仅如此,谁个不能?老杜又在何处呢?
甫写作这首诗之后不过 35 年的事情。第二个例子,是北宋末年的爱国将领宗泽, 他也曾深受感动。当时,宋王朝的两个皇帝徽宗和钦宗父子二人双双被金人俘 掳,宋高宗逃跑了,为了抵抗金兵的南侵,已经 70 岁高龄的宗泽,亲自带兵镇 守尚未沦陷的当时的国都开封,但终因忧愤而成疾,临死时,他也无限感慨地 吟诵了这两句诗,并三呼“过河”(意思是渡过黄河,抗击金兵)。这是公元 1128 年,也就是杜甫写作《蜀相》这首诗之后的 368 年的事情。仅从以上两个 历史事例,我们也就可以看到这两句诗的巨大而深远的感染力量。 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这类咏史诗,也有其特点。 这就是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自身。因而,在这类咏史诗中,我们也可以想 见当时的社会状况,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形象。即以《蜀相》一诗为例,为什 么杜甫能把诸葛亮写得这样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原因也就在此。他不是为咏 史而咏史,为歌颂诸葛亮而歌颂诸葛亮。而是有他的现实的政治目的。那就是 他说的“安危须仗出群才”“乱世想贤才”,他不但要求自己,也要求他的朋 友们“早据要路思捐躯”,像诸葛亮那样国而忘身;同时,他还希望唐肃宗能 像刘备那样,能够信任像郭子仪等那样忠心耿耿的老臣。 在诗歌体裁的运用方面,杜甫可以说是写七律的大师。仅流传下来的,他一 个人就写了 151 首七律,超过现存初唐和盛唐诗人所作七律的总和。作为一首 七言律诗,它要求结构紧凑,对仗工整,声调和谐,语言精练,等等,所有这 些优点,《蜀相》一诗可以说都具备了。 1980 年 7 月于山东大学 (选自《唐诗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版) 二、《蜀相》鉴赏(周汝昌) 题曰“蜀相”,而不曰“诸葛祠”,可知老杜此诗意在人而不在祠。然而诗 又分明自祠写起。何也?盖人物千古,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因武侯 祠庙而思蜀相,亦理之必然。但在学诗者,虚实宾主之间,诗笔文情之妙,人 则祠乎?祠岂人耶?看他如何着墨,于此玩索,宜有会心。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 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这首一联, 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接下去,老杜便写到映阶草碧,隔叶禽鸣。 有人说:“那首联是起,此颔联是承,章法井然。”不错。又有人说:“从 城外森森,到阶前碧色,迤迤逦逦,自远望而及近观,由寻途遂至入庙,笔路 最清。”也不错。──不过,倘若仅仅如此,谁个不能?老杜又在何处呢?
有人说:既然你说诗人意在人而不在祠,那他为何八句中为碧草黄鹂、映阶 隔叶就费去了两句?此岂不是正写祠堂之景?可知意不在祠的说法不确。 又有人说:杜意在人在祠,无须多论,只是律诗幅短,最要精整,他在此题 下,竟然设此二句,既无必要,也不精彩;至少是写“走”了,岂不是老杜的 处败笔? 我说:哪里,哪里。莫拿八股时文的眼光去衡量杜子美。要是句句“切题”, 或是写成“不啻一篇孔明传”,谅他又有何难。如今他并不如彼。道理定然有 在 须看他,上句一个“自”字,下句一个“空”字。此二字适为拗格,即“自” 本应平声,今故作仄;“空”本应仄声,今故作平。彼此互易,声调上的一种 变换美。吾辈学诗之人,断不能于此等处失去心眼。 且说老杜风尘洞,流落西南,在锦城定居之后,大约头一件事就是走谒武侯 祠庙。“丞相祠堂何处寻”?从写法说,是开门见山,更不纡曲;从心情说,祠 堂何处,向往久矣!当日这位老诗人,怀着一腔祟仰钦慕之情,问路寻途,奔到 了祠堂之地——他既到之后,一不观赏殿宇巍巍,二不瞻仰塑像凛凛,他“首 先”注意的却是阶前的碧草,叶外的黄鹂!这是什么情理? 要知道,老杜此行,不是“旅游”,入祠以后,殿宇之巍巍,塑像之凛凛, 他和普通人一样,自然也是看过了的。不过到他写诗之时(不一定即是初谒祠堂 的当时),他感情上要写的绝不是这些形迹的外观。他要写的是内心的感受。写 景云云,已是活句死参;更何况他本未真写祠堂之景? 换言之,他正是看完了殿宇之巍巍,塑像之凛凛,使得他百感中来,万端交 集,然后才越发觉察到满院萋萋碧草,寂寞之心难言;才越发感受到数声呖呖 黄鹏,荒凉之境无限。 在这里,你才看到一位老诗人,独自一个,满怀心事,徘徊瞻眺于武侯祠庙 之间 没有这一联两句,诗人何往?诗心安在?只因有了这一联两句,才读得出下 面的腹联所说的三顾频烦(即屡屡、几次,不是频频烦请),两朝开济(启沃匡助), 方面是知人善任,终始不渝;一方面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方面付托之 重,一方面图报之诚:这一切,老杜不知想过了几千百回,只是到面对着古庙 荒庭,这才写出了诸葛亮的心境,字字千钧之重。莫说古人只讲一个“士为知 己者死”,难道诗人所理解的天下之计,果真是指“刘氏子孙万世皇基”不成 老臣之心,岂不也怀着华夏河山,苍生水火?一生志业,六出祁山,五丈原头, 秋风瑟瑟,大星遽陨,百姓失声…想到此间,那阶前林下徘徊的诗人老杜 不禁汍澜披面,老泪纵横了
有人说:既然你说诗人意在人而不在祠,那他为何八句中为碧草黄鹂、映阶 隔叶就费去了两句?此岂不是正写祠堂之景?可知意不在祠的说法不确。 又有人说:杜意在人在祠,无须多论,只是律诗幅短,最要精整,他在此题 下,竟然设此二句,既无必要,也不精彩;至少是写“走”了,岂不是老杜的 一处败笔? 我说:哪里,哪里。莫拿八股时文的眼光去衡量杜子美。要是句句“切题”, 或是写成“不啻一篇孔明传”,谅他又有何难。如今他并不如彼。道理定然有 在。 须看他,上句一个“自”字,下句一个“空”字。此二字适为拗格,即“自” 本应平声,今故作仄;“空”本应仄声,今故作平。彼此互易,声调上的一种 变换美。吾辈学诗之人,断不能于此等处失去心眼。 且说老杜风尘洞,流落西南,在锦城定居之后,大约头一件事就是走谒武侯 祠庙。“丞相祠堂何处寻”?从写法说,是开门见山,更不纡曲;从心情说,祠 堂何处,向往久矣!当日这位老诗人,怀着一腔崇仰钦慕之情,问路寻途,奔到 了祠堂之地──他既到之后,一不观赏殿宇巍巍,二不瞻仰塑像凛凛,他“首 先”注意的却是阶前的碧草,叶外的黄鹂!这是什么情理? 要知道,老杜此行,不是“旅游”,入祠以后,殿宇之巍巍,塑像之凛凛, 他和普通人一样,自然也是看过了的。不过到他写诗之时(不一定即是初谒祠堂 的当时),他感情上要写的绝不是这些形迹的外观。他要写的是内心的感受。写 景云云,已是活句死参;更何况他本未真写祠堂之景? 换言之,他正是看完了殿宇之巍巍,塑像之凛凛,使得他百感中来,万端交 集,然后才越发觉察到满院萋萋碧草,寂寞之心难言;才越发感受到数声呖呖 黄鹂,荒凉之境无限。 在这里,你才看到一位老诗人,独自一个,满怀心事,徘徊瞻眺于武侯祠庙 之间。 没有这一联两句,诗人何往?诗心安在?只因有了这一联两句,才读得出下 面的腹联所说的三顾频烦(即屡屡、几次,不是频频烦请),两朝开济(启沃匡助), 一方面是知人善任,终始不渝;一方面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方面付托之 重,一方面图报之诚:这一切,老杜不知想过了几千百回,只是到面对着古庙 荒庭,这才写出了诸葛亮的心境,字字千钧之重。莫说古人只讲一个“士为知 己者死”,难道诗人所理解的天下之计,果真是指“刘氏子孙万世皇基”不成? 老臣之心,岂不也怀着华夏河山,苍生水火?一生志业,六出祁山,五丈原头, 秋风瑟瑟,大星遽陨,百姓失声……想到此间,那阶前林下徘徊的诗人老杜, 不禁汍澜披面,老泪纵横了
庭草自春,何关人事;新莺空啭,益伤情。老杜一片诗心,全在此处凝结, 如何却说他是“败笔”?就是“过渡”云云(意思是说,杜诗此处颔联所以如此 写,不过是为自然无迹地过渡到下一联正文),我看也还是只知正笔是文的错觉。 有人问:长使英雄泪满襟袖的英雄,所指何人?答曰:是指千古的仁人志士, 为国为民,大智大勇者是,莫作“跃马横枪”“拿刀动斧”之类的简单解释。 老杜一生,许身稷契,志在匡国,亦英雄之人也。说此句实包诗人自身而言 方得其实。 然而,老杜又绝不是单指个人。心念武侯,高山仰止,也正是寄希望于当世 的良相之材。他之所怀者大,所感者深,以是之故,天下后世,凡读他此篇的, 无不流涕,岂偶然哉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标题是编者加的,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三、《蜀相》的艺术形式(李如鸾) 《蜀相》一诗的艺术形式也是很完美的 古代诗歌跟古代散文一样,很讲究起承转合的章法。所谓“起承转收,一法 也”。《蜀相》这首诗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写专程寻访丞相祠堂,这是“起”; 第三、四句,直承上文,写祠堂内的春日景色,这是“承”;第五、六句,推 开一层,写对诸葛武侯的评价,这是“转”;第七、八句,收束全诗,写对诸 葛武侯的悼念,这是“合”。在短短的八句当中,有叙事,有写景,有议论, 有抒情,笔墨淋漓,感情深挚,统体浑成,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 这首诗的另一个写作特点是:成功地写出了丞相祠堂的特定情境,准确地摄 取了森森的古柏、映阶的春草和隔叶的黄鹂这些最能表现典型环境特征的景物, 用来烘托一种寂静、肃穆的氛围,借以表达在这种氛围中诗人所产生的凭吊古 人的特定心境。此外,诗句还具有非凡的概括力,这突出地表现在第五、六句 对诸葛亮的为人和一生功业的表述上。 「李杜文章万丈高,就中诗律杜陵豪。”杜甫的律诗的确取得了他人难以 企及的成就。他的律诗对仗工妥,用字精当,声音和谐。正如他自己所表白的 那样,“晚节渐于诗律细”,“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律诗的这些长处,我 们在细读《蜀相》这首诗时,是能够领悟得出的。 (节选自《古代诗文名篇赏析·沉郁顿挫,统体浑成——杜甫〈蜀相〉赏析》, 标题是编者加的,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
庭草自春,何关人事;新莺空啭,祗益伤情。老杜一片诗心,全在此处凝结, 如何却说他是“败笔”?就是“过渡”云云(意思是说,杜诗此处颔联所以如此 写,不过是为自然无迹地过渡到下一联正文),我看也还是只知正笔是文的错觉。 有人问:长使英雄泪满襟袖的英雄,所指何人?答曰:是指千古的仁人志士, 为国为民,大智大勇者是,莫作“跃马横枪”“拿刀动斧”之类的简单解释。 老杜一生,许身稷契,志在匡国,亦英雄之人也。说此句实包诗人自身而言, 方得其实。 然而,老杜又绝不是单指个人。心念武侯,高山仰止,也正是寄希望于当世 的良相之材。他之所怀者大,所感者深,以是之故,天下后世,凡读他此篇的, 无不流涕,岂偶然哉!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标题是编者加的,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年版) 三、《蜀相》的艺术形式(李如鸾) 《蜀相》一诗的艺术形式也是很完美的。 古代诗歌跟古代散文一样,很讲究起承转合的章法。所谓“起承转收,一法 也”。《蜀相》这首诗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写专程寻访丞相祠堂,这是“起”; 第三、四句,直承上文,写祠堂内的春日景色,这是“承”;第五、六句,推 开一层,写对诸葛武侯的评价,这是“转”;第七、八句,收束全诗,写对诸 葛武侯的悼念,这是“合”。在短短的八句当中,有叙事,有写景,有议论, 有抒情,笔墨淋漓,感情深挚,统体浑成,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 格。 这首诗的另一个写作特点是:成功地写出了丞相祠堂的特定情境,准确地摄 取了森森的古柏、映阶的春草和隔叶的黄鹂这些最能表现典型环境特征的景物, 用来烘托一种寂静、肃穆的氛围,借以表达在这种氛围中诗人所产生的凭吊古 人的特定心境。此外,诗句还具有非凡的概括力,这突出地表现在第五、六句 对诸葛亮的为人和一生功业的表述上。 “李杜文章万丈高,就中诗律杜陵豪。”杜甫的律诗的确取得了他人难以 企及的成就。他的律诗对仗工妥,用字精当,声音和谐。正如他自己所表白的 那样,“晚节渐于诗律细”,“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律诗的这些长处,我 们在细读《蜀相》这首诗时,是能够领悟得出的。 (节选自《古代诗文名篇赏析·沉郁顿挫,统体浑成──杜甫〈蜀相〉赏析》, 标题是编者加的,北京出版社 1985 年版)
书愤 整体感知 书愤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常常谈论国 难国耻以至痛哭流泪,饭都吃不下。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 国人士,他的老师也都是有骨气的人。陆游又从小饱受战乱的苦难,他出生的 第二年就碰上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 这样的家世,这样的经历,促使他产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志 愿与“处当师颜原,出当致唐虞”的信念 爱国主题在我国诗歌史上源远流长,每逢国家危急存亡之秋,这类主题便会 放射出异彩。陆游继承了这个优秀传统,并把它发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在他 将近万首的诗篇里,大都贯穿着那种强烈的爱国的思想感情。《书愤》是其中 的一篇代表作,诗人在诗中抒发了他的报国壮志和忧国深思。 诗的开头两句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形象。那时他遥望被金人占领的 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渴望一举收复故土,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诗的 三、四两句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一是诗人39岁(隆兴元年,1163)在镇 江府任通判时,主张抗金的张浚统率江淮诸路兵马,给诗人带来收复故土的希 望,但张浚兵败,第二年被罢免;一是诗人48岁(乾道八年,1172)在南郑任 王炎幕僚时,王炎策划进兵关中收复中原,诗人曾几次亲临前线,但王炎不久 被调走,北伐又成泡影。诗的五、六句是写现在,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使诗 人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流。只好徒自抒发岁月蹉跎,壮志未酬而鬓发先斑的感慨。 塞上长城”,是诗人毕生的抱负。陆游不仅是诗人,而且是战略家。“空自 许”,与上文“世事艰”照应,是对偏安一隅的投降派的愤怒控诉和强烈指责 最后两句诗人表明自己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仍以诸葛亮为榜样,鞠躬尽瘁 至死不放弃恢复中原之志,干一番报国大业。 这首诗以“愤”为意脉,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第三、四句尤其写得大 气磅礴,笔力雄健,是广为传诵的名句 语言品味 、对“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的不同理解。 种理解是,这两句诗是写诗人的亲身经历,如上面“整体感知”中所说。 还有一种理解,是说这两句诗写了发生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诗人36岁时) 的两次战斗,一次是在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一次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 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诗人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对这两 种理解,大都采用第二种,如课文注释。但第一种也不无道理,因为这种理解 突出了全诗的意脉:“愤”一对大业难成、壮志未酬的“愤
书愤 整体感知 书愤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常常谈论国 难国耻以至痛哭流泪,饭都吃不下。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 国人士,他的老师也都是有骨气的人。陆游又从小饱受战乱的苦难,他出生的 第二年就碰上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 这样的家世,这样的经历,促使他产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志 愿与“处当师颜原,出当致唐虞”的信念。 爱国主题在我国诗歌史上源远流长,每逢国家危急存亡之秋,这类主题便会 放射出异彩。陆游继承了这个优秀传统,并把它发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在他 将近万首的诗篇里,大都贯穿着那种强烈的爱国的思想感情。《书愤》是其中 的一篇代表作,诗人在诗中抒发了他的报国壮志和忧国深思。 诗的开头两句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形象。那时他遥望被金人占领的 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渴望一举收复故土,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诗的 三、四两句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一是诗人 39 岁(隆兴元年,1163)在镇 江府任通判时,主张抗金的张浚统率江淮诸路兵马,给诗人带来收复故土的希 望,但张浚兵败,第二年被罢免;一是诗人 48 岁(乾道八年,1172)在南郑任 王炎幕僚时,王炎策划进兵关中收复中原,诗人曾几次亲临前线,但王炎不久 被调走,北伐又成泡影。诗的五、六句是写现在,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使诗 人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流。只好徒自抒发岁月蹉跎,壮志未酬而鬓发先斑的感慨。 “塞上长城”,是诗人毕生的抱负。陆游不仅是诗人,而且是战略家。“空自 许”,与上文“世事艰”照应,是对偏安一隅的投降派的愤怒控诉和强烈指责。 最后两句诗人表明自己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仍以诸葛亮为榜样,鞠躬尽瘁, 至死不放弃恢复中原之志,干一番报国大业。 这首诗以“愤”为意脉,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第三、四句尤其写得大 气磅礴,笔力雄健,是广为传诵的名句。 语言品味 一、对“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的不同理解。 一种理解是,这两句诗是写诗人的亲身经历,如上面“整体感知”中所说。 还有一种理解,是说这两句诗写了发生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诗人 36 岁时) 的两次战斗,一次是在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一次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 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诗人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对这两 种理解,大都采用第二种,如课文注释。但第一种也不无道理,因为这种理解 突出了全诗的意脉:“愤”──对大业难成、壮志未酬的“愤